14红军长征导学案.docx

14红军长征导学案.docx
14红军长征导学案.docx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八年级上期历史导学案

★学前抽测★

★梳理巩固★

★达标检测★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2013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7周年。四川人民对长征怀有特殊的感情。历时两年的长征,有一年零八个月在四川境内活动,途径全川60%的县,历程达一万五千里。在四川,红军进行了数百次战役和战斗,已称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在四川,全川各族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十多万四川儿女参加红军,数万英烈血洒征途、骨埋青山。

(1)材料一是谁为什么事件而写的?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2)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不少于3个即可)

(3)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红军的什么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学案(有答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

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结果都被红军。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进行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攻克贵州北部重镇。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和“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飞夺,翻过,走过茫茫,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 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保存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七律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满的感情,背诵全诗。 3. 学习本诗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打的手法。 自主学习 1. 字音互填。 山( 泥丸( 2. 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4.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并记录下来。结合注释,试着写出全 诗的大意。谈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历史事件。 少写出两件) 5. 在预习的过程中, 你还有哪些疑问?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 的问题? 合作探究 1. 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 出节奏和重音。 逶迤: 磅礴: --- 4-J-r 云崖: ) 磅礴( \ --- 4-1-4 / ) 云崖( ) min 开颜:

2.学生间交流律诗结构常识,再比照课文明确其主要特征。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赏析诗歌: 1)哪一联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 2)把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 、“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了红军不畏艰险, 敢于战胜困难的伟大形象。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应怎样理解? 暖”既体现了当时的环境温暖,也体现了战士们胜利渡江后的喜悦;“寒”体现了当时战斗的激烈,也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 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那几幅红军长征 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全诗描绘了五幅图画,即“翻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 越五岭图”,因为这幅图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红军翻过连绵的 五岭,而只把它看作滚动的泥丸,非常突出地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 积极,不怕困难的精神。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喜看岷山雪” 。我最喜欢“翻5.小结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题(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 一、选择题(4分×10题=40分) 1.“重走长征路”最合适的旅游线路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因为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突破敌人的四到封锁线,度过湘江,改向贵州;渡过乌江,攻克贵州重镇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然后历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A符合题意;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向北穿过11各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但是没有经过上海,BD不合题意;长征也没有经过武汉,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2.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长征”可知,这次会议是召开于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 3.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1、科目:七年级历史学案 2、课题: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课型:新授课 4、时间:第周,年月日 5、总课时序号: 6、主备人: 7、授课教师姓名: 一、本课的思维导图 二、预习导学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说说红军长征的路线。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学习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 2.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四、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精讲释疑: (一)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失败。 (二)经过 1.长征开始: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突围西进,开始。 (2)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人员损失惨重。 (3)根据毛泽东建议,红军强渡,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开始确立了以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走向胜利: (1)毛泽东指挥红军,,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2)挥师北进,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强渡,飞夺,翻过,走过茫茫,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4.胜利会师: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主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逶迤 ..()()磅.礴.()()mín()山云yá() 难()横() ()() 2.按课文填空。 (1)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 。 (2)五岭逶迤腾细浪,。 (3),大渡桥横铁索寒。

3.律诗共四联,依次是首联、、、尾联。其中和是必须对仗的。4.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其中“”三个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全诗的诗眼是:?????。5.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⑴ ⑵ ⑶ ⑷ ⑸ 【自主合作探究】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7.从这首诗的“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腾越五岭C A 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怕”(总领)渡金沙江“万水”乐观(总收) B只等闲 9.本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学习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2.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体会红军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攻克。 2.遵义会议: (1)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会议开始确立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胜利会师: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 年10月,红、红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 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从红军的长征历程来看无不透射出长征精神,那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三、课堂练习 1.1934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上述材料表明红军长征的原因是() ①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②中央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③敌强我弱,实力悬殊④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14.红军长征导学案.doc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八年级上期历史导学案编号14 备课组李诌曹婷王玲玲班级姓名 课题第14课:红军长征 审阅 ★学前抽测★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遵义会议、长征的过程以及红军三大主力顺利会师情况。 2、掌握长征的意义,学习领悟长征精神。 3、清楚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知探究★ 思考: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经历了那些艰难险阻?在今天我们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一)长征的开始 用双色笔在书本上划出长征开始的原因,长征开始的时间、地点及长征的发展情况。 长征的原因→长征的开始→红军的长征 (二)遵义会议 用双色笔在书本上划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用双色笔在书本上划出长征的进程、胜利会师情况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演练提升★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 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强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 D.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指挥错误 2.长征途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强渡乌江 B.遵义会议 C.四度赤水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3.2013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7周年,历史上宣告长征顺利结束的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巧渡金沙江 C.陕北会师 D.会宁会师 4.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梳理巩固★ ★达标检测★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2013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7周年。四川人民对长征怀有特殊的感情。历时两年的长征,有一年零八个月在四川境内活动,途径全川60%的县,历程达一万五千里。在四川,红军进行了数百次战役和战斗,已称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在四川,全川各族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十多万四川儿女参加红军,数万英烈血洒征途、骨埋青山。 (1)材料一是谁为什么事件而写的?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2)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不少于3个即可) (3)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红军的什么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工农红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设计人:刘文英单位:金桥学校 (修改人:宁阳三中苏明丽宁阳二十四中束衍林)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遵义会议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学习内容】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1—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8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习诊断】 1.1934年,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开辟新的根据地

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无答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指出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间、长征初期红军受挫的表现和原因,归纳遵义会议的基本史实。 2. 通过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指出红军长征的起点和两次会师的地点,并指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战略意义,标出长征路线。 3. 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结合视频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精神遗产。 【重点难点】 重点:长征经过;遵义会议 难点:长征精神 【导学流程】 [来源:学科网] 阶段目标一(对应目标一)[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2)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3)中共中央什么时候开始长征?突围西进的中央红军有多少人?[来源:学科网ZXXK] (4)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还剩下多少人?毛泽东此时提出了什么建议? 2.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 遵义会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715867.html,][来源学科网ZXXK] 背景“左”的错误严重影响战略转移,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经过 时间[来源学科网Z|X|X|K]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来源学科网ZXX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 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 问题记录

K] 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①开始确立以__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一个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②是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阶段目标二(对应目标二) 1. 看图说史,回答下列问题。 (1)A 处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起点,请写出其地名。 (2)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通过B 处的军事行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3)中央红军通过C 处的军事行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D 处胜利会师,请写出其地名。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E 处会师,请写出其地名。其意义是什么? (6)请用文字和箭头标出中央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 示例:瑞金→ 阶段目标三(对应目标三)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管理】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 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 4.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5.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该 ...出现的场景是( ) A.四渡赤水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D.井冈山会师 6.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如图所示地点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七律 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掌握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4、了解有关长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如何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诗句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案 【课前学习】 1.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 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 ,韵脚是。 2.读诗歌三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逶迤 ..( ) 磅礴 ..( ) 云崖.( ) 岷.山( ) 乌蒙.( ) 3.解释词义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4. 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5. 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这一幅幅画并没有随时间如烟淡去,反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探究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伟壮阔。而这首诗歌是根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 二、自主探究: 1.请同学用一句话或一个字概括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 ——写“山”、写“水”,照应了上文的哪个词?——“万水千山”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