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美学论文

桂林山水的旅游发展分

摘要

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与其他艺术鉴赏活动不同,旅游审美的观赏对象极为丰富,几乎包括了美学上所有的审美形态。旅游活动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活动,是旅游资者怀着对美得向往与追求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对旅游资源进行审美思考,能更好地研究自然旅游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所涵盖的特征,阐发旅游资源的审美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的品味和特色,对提高旅游资源的审美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黄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黄山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欲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三个方面对黄山各大景点进行鉴赏。从旅游审美的角度,结合桂林各景区旅游现状对旅游美学概念、审美特性特征、审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黄山、美学、审美价值、欣赏

目录

一、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二、对黄山旅游美学特征的探究 (4)

2.1黄山简介 (4)

2.2对黄山的审美方法 (6)

2.2.1自然美的审美方法 (6)

2.2.2艺术美的审美方法 (7)

2.2.3社会美的审美方法 (8)

三、黄山的文化内涵 (8)

3.1在文学中看黄山 (8)

3.2黄山具有浓厚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 (8)

结语 (10)

正文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黄山,中国唯一一座以中华人文始祖皇帝命名的山,因奇松,怪石,云海,冬雪,温泉得名的“黄山五绝”,搜尽了天下的奇景,神奇的黄山用一个梦幻世界把传说中的的仙境带到了人间。黄山,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于一身,黄山赢得世界交口称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里是生灵共舞的一方天堂,一颗站立在峰巅的天下奇松:迎客松,以它的千年风姿,展示着中国人好客的形象。这里是重塑中国山水画精神的一座殿堂,一个在黄山诞生,并由它命名的“黄山画派”,用奇山秀水的灵性,占据了水墨山水的新高度。这里主要说黄山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1.2旅游的审美形态

探求“美是什么”,了解美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美的特征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美是一切美的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客观的,而不是人的意识所赋予的。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各种具体的美。美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有人也把自然美与社会美统称为生活美。

1.2.1自然美

自然美指客观自然界事物的美,即能够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自然物的生动形象。浩瀚无垠的星空、汹涌澎湃的大海、逶迤的山峦、奔腾的江河、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声响、神奇的变化等,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激起人们的种种情思。登泰山极顶“一览众山小”,激起人们奋发向上的豪情;上岳阳楼望洞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联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登龙门俯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让“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自然可分为“原态自然”和“人化自然”两种形态。“原态自然”是指未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界原本所具有的形态。例如巍峨的高山、辽阔的海洋、茫茫的荒原等,它们保留了自然的原生状态,以其天然的本来面目呈现与人们的面前。从文明的发展的历

史及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历史来看,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一定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在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极度低下和科学文化极度缺乏的客观条件下,原始人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风雨雷电、惊涛骇浪、洪水猛兽等等,认为这许多的自然现象中有着无限神秘的威力。无论是天上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都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正所谓“流水无情草自青”。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人化自然”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使自然景物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相融合而形成新的景物。“人化自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被改造。例如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自然的外貌。如生产劳动使沙漠变绿洲、沧海变桑田。人类改变了自然无的原有面貌,刻下了人类智慧、才能的结晶。二是一些自然物通过人类的想象,被赋予神话的色彩,从而获得“人化”。如云南石林中的一块石峰,与当地撒尼族的神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试着一块没有生命的岩石仿佛“活”起来了,石峰“阿诗玛”在人们的眼中显得“楚楚动人”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美的景物层出不穷,表现形式更是千姿百态。然而,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第一,突出的自然性。自然事物的审美属性,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离开了自然事物的自然性,就没有了自然美。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而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当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人们喜爱松、梅、竹、兰,把它们誉为“四君子”,是与它们的自然属性分不开的。松的挺拔坚强、竹的虚心有节、梅的不畏严寒、兰的秀芝清芳,这些特征是这些植物自身所固有的。第二,以形式美为重。自然事物的内容多数情况下依稀可辨,显得模糊、隐约。在外表上,美是一般在比例、对称、和谐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不是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情感上给人以熏陶。形式美大于内容美。这种以形式美为重的特性,经常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蝴蝶在未羽化前的幼虫时期,蚕食农作物,危害庄稼,但因其羽化后有着斑斓色彩和翩翩起舞的舞姿而惹人喜爱。第三,美具有多样性。自然物的美在一定条件下,在于人们生活的特定联系中,会显现出不同的侧面。也就是说,同一事物,有时表现出一种美,有时又表现出有一种美。例如天上的月亮有时皎洁如盘、有时弯曲如弓,这种阴晴圆缺的变化显现出种种不同的美态,引发出观赏者的不同情感。自然景色因季节、光线、云雾、雨雪等因素变幻无穷,雨中的西湖、雾中的庐山、雪中的北国,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重新塑造审美对象,让人们感到美不胜收。

1.2.2艺术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同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艺术品是人类审美意识结晶,艺术美存在于各类艺术品的艺术形象当中。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禁止精神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即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以及书法摄影等。它们都是直接脱离了功利需要而专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一方面反映现实,一方面又融进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艺术美的原始素材。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也源自生活。现实生活中有着无比生动、丰富的内容。生活中的美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可以让一切艺术品的美相形见绌。因而生活中的美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与艺术美相比较,生活美总是存在于现实的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它们常处于活动状态,缺乏稳固性和普遍性。社会美的直接现实性消逝后,如果没有传播媒介的帮助,美感影响也就消失了。而自然美则依赖与自然状态,顺序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自然美存在的永恒性和自由性。因而生活美的美学意义远没有艺术美那样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与持久的生命力现代画家黄宾虹擅画山水,他对自然美中的山水与绘画中的山水画进行区分,有这样一段话:“山川入画,应无人工造作之气,此画图艺术之要求。故画中山川要比真实山川为妙。画中山川,经画家创作,为天所不能胜者。”艺术美高于现实生活美,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升华,主要是通过典型化和理想化来实现的。艺术家对现实材料进行加工,把现实美中不美的部分“清洗”掉,把分散的美集中起来,创造出典型形象,使之更符合美的规律,更纯粹。更精致。同时,艺术家建构的艺术形象具有十分紧密、协调的内在联系,是用一种完整的面貌向世界说话,表现出一种理想美的色彩,因而是普遍自由的形式与普遍自由的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美的形态。

1.2.3社会美

美不仅仅存在与自然界,还存在与社会生活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社会主要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

产物,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社会美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科学实验以及人的衣食住行、交际往来等等方面。社会美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美、实践主题美、实践成果美这几个方面。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为了达到“食必常饱,衣必常暖”的目的,人类世世代代劳作不止。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和目的的支配下进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从而使劳动拜托了物质的束缚,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一种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在这种劳动中,人把自身的聪明才智、人格力量投射到对象上,使“自然人化”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人的生命价值的象征,因而劳动本身和劳动创造的产品都是美的。劳动产品的美是指由产品体现出人的创造智慧及其本身的功能、形式等显示的美。功能美是首要的,而功能美首先在实用。形式美具体显示的是线条、形状、色彩本身以及它们内在组合比例的外观或形式上。例如:整齐、光洁、对称、平衡、节奏、韵律、和谐、多样统一等等。劳动产品往往以最合理、最优化、最鲜明、最美观的外形来表现产品的特性和用途,赋予产品以审美价值。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特点。人的美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两个方面。外在美指的是人的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内在美指的是人的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等。内在美要通过外在美来表现,外在美受到内在美的制约,人的美正是这二者的统一。实践成果美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的成果。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美可以在实践成果中体现出来。当前社会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坦荡的高速公路、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成果美。

二、对黄山旅游美学特征的探究

2.1黄山介绍

2.2对黄山的审美方法

2.2.1自然美的审美方法

自然美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自然美也有着各种形式;大至星空海洋, 小到矿物分

子的排列,都能表现出自然美。例如洁白无瑕的珊瑚, 晶莹剔透的水晶,耀眼光辉的金银,整齐精巧的蜂房, 都属於自然美之列.但是它們所呈现出的美是单个的, 孤立的;而风景美却是一种整体的空间美,是各种美的自然物按照

一定规律的有机组合.空间美的特点是能让审美主体,亲

自进入到风景的内部去进行欣赏活动,去细察甚至触摸在

风景空间内一切美的景物。例如,我們品赏金鱼缸中的雨

花石, 石上的各种色彩花纹也很美丽;或者观看做成你本

的花蝴蝶,插在花瓶中的花,也会感到很美。但這些美是孤立的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它們的美并不是风景美。但如

果我們在青山怀抱的小溪中嬉耍,耳听叮咚的流水声, 要是透过清澈的泉水发现几块晶莹发光的雨花石, 会令人顿

生灵感.又如果我們在陡峭的山道上攀登, 忽然看见在岩

缝中几朵红杜鹃顽强地绽出,双蝶又在周围翩翩起舞, 這时就会产生不同於在家中观看静物的美感.由此可见欣赏的环境不同,人和所观赏的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不同, 所产生美感也不同.山水风景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环境美,我們

能身临其境,进入到自然美的空间中进行欣赏活动, 因而有着更强的感染力.這也是山水美景在美学上常常被人們当作自然美的当然代表的缘由。

2.2.2艺术美的审美方法

同样的景观项目,同样的时间,路线设计不同, 游客所产生的对风景的整体感受也会大有差别, 因此有艺术地组织安排对观赏风景有较大的影响。我們所看到的自然风景也好, 艺术珍品也好,均是占有空间的立体观赏形象,而经过巧妙地组织安排就能赋予它某些时间艺术的特性。按照设计得好的路线和日程游览,人們能够感受到音乐般的快慢、强弱的节奏对比,从而增强了景观的艺术魅力。古迹、园林、博物馆、寺庙等游览项目古雅、精细、幽深, 观烧的气氛较为肃穆、幽静,是一种性质较静的游览;而新开设的娱乐场常常设置有应用新技术的大型游乐设施, 富有时代

气息, 因此游览速度较快, 幅度也大,包含了较多动的因素。泛舟江湖观景与坐车观景所得的观赏效果也不一样;自然山水的明媚风光和古代艺术的典雅气质对游客的影响也不同。所有這些,要根据不同的地点、时间,艺术地妥善安排。一般來说, 游客旅游时,生理上、心理上都希望有节奏, 這种节奏不是钟表嘀嗒的单调节拍,而是有跳跃, 有快慢、有生气的韵律。同时, 要注意不同的游客结构(年龄、性别、民族等) 的不同要求,合理地组织各种自然的、艺术的、现代的游览项目,巧妙地运用水路、陆路、徒步等方式, 使游览节奏符合旅游者的要求。

2.2.3社会美的审美方法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自然界的山岭水泉并不都是美的,那些有个性、有观赏价值

的山水常常玉石共生混杂於丛山峻岭之中, 从发现到开发

直至向游客开放,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风景中所包括的

大型建筑艺术,如万里长城,三大石窟,也都表现出历代劳动者的崇高美。

三、黄山的文化内涵

3.1在文学中看黄山

翻开黄山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文、词对黄山的赞美和描绘。优美的诗文与如画的山水融合为一体,构成一幅富有内涵的大画面,以表现出人类文化情感。自唐朝李白之在黄山唱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以来,历经许多文人直至现在,留下了许许多多诗文,这些诗文涉及极广、极深。

百看不厌的云海,变化多端,是黄山的象征和黄山的标志,历代诗人吟咏不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神山怪石的黄山成为诗人的吟咏对象,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更是吸引游客前往。

3.2黄山具有浓厚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

黄山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因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下,黄山的文化涵养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为成为一种国民文化及精神素养上流化的表象,成为黄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从黄山的发展过程可知,黄山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山水美景融合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特点,给自然艺术审美化,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黄山的自然之美又向艺术之美前进了一步,山水与文化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这便使得黄山具有更辽阔的人文思想内涵,使其在文学史、美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史学因之而活色生香,美学因之绚烂多彩,光彩照人。

结语

总之,黄山的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征,极富美学价值。而这些美学特征符合基本审美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突出地体现了真与善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明显地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

系上。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平静的愉悦等心理功能,是优美感的基本特点。黄山体现了人格精神的和谐,及多样性的统一,以及天人合一。对黄山的旅游资源进行美学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地了解资源,挖掘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同时也有助于保护旅游资源,让其可持续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