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盛行色情文学

明朝为什么盛行色情文学
明朝为什么盛行色情文学

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那个朝代里,有好些本是相对立的东西,却都能平安地裹在一个叫做明朝的大袍子里相安共容。

明朝皇帝的龙椅安稳之后,便将宋朝时“格物”出来的新儒学——理学奉为独尊之位。明永乐年间饶州儒士朱季友给“周、程、张、朱之学”提了一点不同意见,算是学术上的商榷,明成祖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着书,曰:‘无误后人。’”朱棣的这一句话便开了明清两朝以程朱理学禁黜异端的先河,从此理学成了唯一的学问,其他都成为异端邪说而受到查禁(《禁书·文字狱》,王彬着,中国工人出版社)。而明朝的科举“考试大纲”规定得更是严格,必须从朱熹所编定的“四书”中出题,对其理解和运用也必须遵循程朱的注疏。

“考试大纲”看起来无关紧要,但那可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它指挥和规范着儒生们的脑子,进而控制社会思想和观念。所以,在明朝时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就是以讲述“存天理,灭人欲”为主的理学。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实在是有点儿荒唐,人欲岂是能灭的?虽然古圣贤说“无欲则刚”,但人要真的没有了欲望,什幺样的想法都没有了,那结果恐怕不是“刚”,相反则可能是软得不能再软,唾沫吐到脸上也一定会等它自己干掉的。当然,倘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一存、一灭”的理论,倒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人的欲望都灭掉了,只存一个“天理”在心中,那可真是一个大同世界呢!也许正因为如此,明朝的理论家们在不断地扩充和挖掘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内涵,社会管理者们,也就是牧民的官员们,则是精心地把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转变成社会规则,牧养着万姓子民。

在这样的朝代里,讲的是理学,用的也是理学,那时的空气里可能也弥漫着理学的气息,文艺自然也不可能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超然于世外的,也一定是理学思想指导下的文艺,是弘扬着理学精义的文艺。可是,事情奇怪得很,偏偏就是在这个“灭人欲”的明朝,却是一个色情文学大量出现并成为流行文学的时代,而且还出现了色情绘画,即春宫画。

具有中国第一“色情小说”之称的《金瓶梅》,现在已得到了艺术上的肯定,但其色情描写流传之广,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大,是没有哪一部小说能与之相比的,在当代,贾平凹的《废都》中仍可看到它的影子。除此以外,现在还能看到,创作、刻印、流行于明朝的色情小说还有《剪灯新话》、《欢喜冤家》、《宜春香质》、《如意君传》、《情史》和《隋炀帝艳史》等十二三种。

这些作品中,不论创作的主旨如何,但都有大量的、露骨的“床上戏”。除此之外,那些较为隐晦但仍以描写男女之情为主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除了文字上的东西,明朝春宫画的出现和流行,也并不亚于色情文学,据汉学家高罗佩考证,明朝时的春宫画在其鼎盛时,印刷时使用了五色套印,其水平之高,画面之美,至今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性文化》刘达临着)。这些色情文学,在四五百年之后的今天还能见到,足见当时的印数之多,流行之盛。

色情,自然是宣扬情欲的,而情欲则又实在是人之大欲也。明朝主流文化的台面上高唱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高调,而它的背后流行的却是宣扬欲望的色情文学。虽然也时有遭受焚书毁版的查禁,可一部又一部的色情小说还是不断出现和流行。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着与理论上如此相悖的事情,岂不是有点儿匪夷所思幺?

这大概要从儒士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环境说起了。

我们知道,明朝是一个严刑酷法的时代,自从朱元璋坐上龙椅的那天起,皇上便将天下的大权紧紧地攥在手里,有着无上的权威。明朝开国时是设有宰相一职的,但设了几年,朱元璋觉得“一人之下”还有一个“万人之上”的人,心里有些放心不下,于是便设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把宰相一个个都杀掉了,并从此立下规矩,朱氏天下永不再设宰相一职,后来这话便成为家规国训,永远也没有人敢提议恢复。万历年间,张居正虽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所以,在整个明朝期间,虽不断有“太监弄权”、“阉人擅政”,把个朝代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可无人敢提议复设宰相,帮助皇帝管理一个偌大的帝国。明朝中叶出了一个过继皇帝,因为他要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太上皇和皇太后,廷臣们群起而反对,这位皇帝便一气之下再也不上朝与他的大臣们见面,时间达十二年之久,用柏杨的话说,大明王朝那时成了一个无头朝代。就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帝国的朝臣们也无人敢有非分之想,可见那时儒臣们的中规中矩。

明朝的儒臣文士们之所以如此,大约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忠君保国”,哪怕是一个混账白痴坐在龙椅上,一肚子诗文的臣子们也要向他跪拜叩头的。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告诫信奉他的学说的人忠君固然重要,但假若弄得民不聊生,则可能无君可忠了,提醒他们多少要体恤一点民情,让百姓们活得下去。可惜,在明朝,书生们读到的《孟子》一书却是钦定的删节本,那些保民恤民的话都被删削掉了,剩下的只有忠主卖命。再一个原因便是屠刀下的威服。

明朝定国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大开杀戒,忌惮功臣们功高盖主,担心自己死后子孙们压服不住他们,便在他当政的二十余年间,把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大多杀掉了,且用的都是满门抄斩的法子,连门生故交都不放过。一面杀功臣,一面则是杀儒生。写诗作文章,凡是触犯了朱元璋忌讳的“光、贼、则”等字眼的,一律杀掉,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四儿子朱棣从侄子手中夺过天下后,又接着杀了一阵,其中仅“读书种子”方孝孺一案,就杀了八百余人。在开国之后的几十年间,父子们一路杀下来,砍掉的人头不可胜计,其中多数是儒生文士。面对这样的现实,谁还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和皇帝开玩笑?结果是,血淋淋的人头,威服了二百余年的书生胆。

宋朝的时候,书生们挤不上入朝为官的独木桥,还可以做做学问,弄一弄什幺“道学”之类,有了自己的创见便可以发表出来的,但在明朝,“理学”已成为皇家钦定的“真理”,用不着书生们再去动脑子,搞什幺理论创新了,所以,在宋朝可以做的学问这时便做不下去了。虽然在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唐甄一类的学者,提出了“童心说”和“新民本”说,现在这些学说也已经成了显学,成了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但在当时却是地道的“隐学”,是“地下学者”,那些研究的成果都是偷偷地搞出来的,就是写的书也只好用《焚书》、《潜书》为名,不敢公开地印行。

公开地做学问不行,科举的路又窄得吓人,书生们还要吃饭,还要养家糊口,就是做风流才子也还要一些小钱的,所以,他们只好去寻别的活命的法子。

吸引读者除了“床上动作”,还寄托了书生们的梦想。

在明朝中后期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商业气息已是较浓的了,经济繁荣后便出现了一些有钱又识字的闲人,于是出版业便随之发达起来。书商们要赚钱,书生们要吃饭,有了闲钱的人们要惬意,通俗文学便出现并流行起来,流行得久了自然便流向了色情文学,因为“床笫文学”最能切中人性的欲望,最能成为畅销货。所

以,色情文学一旦出现,很快就走上“畅销书”的排行榜,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这些色情文学中,除了吸引读者的“床上动作”是重头之外,还多多少少寄托了书生们的梦想。在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的色情小说《舞花吟》中,便可窥见一点书生们的心思。书中写了一位书生,一连搞了好几个女人。他一面周旋在几个女人中间,一面又去下科场,结果是考得功名,把那五个女人全都娶回家中,美女簇拥,升官发财,快乐成仙。书生的梦做得很美很圆,也很温柔,可惜多半是梦。

刘达临在《中国古代性文化》中谈及明朝色情文学兴盛的原因时说,其中之一是明朝的皇帝荒淫无度,官员们也大兴吃春药之风,起了带头作用。那意思里还有批评执政者们提倡“理学”自己却并不修行“理学”。这原因固然也是有的,“官德”的示范效应是很大的。但我却又想,看一看明朝之前的中国历史,又有哪一个朝代的皇帝不是三宫六院、嫔妃如云、荒淫无度呢?又有哪一个有官有钱者不是三妻四妾的?可在那时却并未带动出色情文学来。

在明清两季,文字狱是十分盛行的。然而,考证这些文案,就会发现这些案件中,没有一件是因为创作了色情文学而兴的,即使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也并不纯粹。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历史现象。我想,大约在政治家们看来,色情文学流行,虽然有伤风化,危及道德,不可不管,但也不必一概禁绝,像对付研究历史、揭皇家短处的历史学家,以及议论朝政的学者那样严酷,捉住后要把作者、书商杀头,着述烧掉,印版销毁。当然,对色情文学查也是要查的,但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原因在于政治家们明白,把聪明人的心思引到女人身上去,一定比让其琢磨龙椅的构造和制作方法好得多。明朝后期,李贽因为公开了他的“童心说”,便死于诏狱了。但与其同时的“色情文学家”们便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倘这一猜想成立,这可能也是明朝色情文学兴盛的客观原因。而看一看明朝之后的清朝,文网依然极其严密,但色情文学却尤进一步,便多少证明了这猜想的不差。

由此观之,明朝色情文学的兴起,一面是正常的学术消失,书生们的心思无处可用,只好向女人的身体上去发挥;一面则是文化市场的出现,给文学传播提供了外在条件,书生们可以由此讨一点生活而不至于饿死,书商们也就乐得借此发一点小财。而官方呢,则又睁眼闭眼地默许。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真理,到这时候只好成为唱唱的高调而已,因为人的第一要务毕竟是逞饮食男女之欲。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申重实陈梓歆 导致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昌盛的诱因有很多,比如印刷术 的发展和造纸业的进步降低了小说的印刷成本,文学观念的更 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加入到小说传播的队伍中来,提高了 小说的质量等等。但是本文关注的是导致明代中后期小说昌盛 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小说传播方式的改进。明代中后期小说 传播方式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消费,小说从作家的案头 作品真正成为了广大民众乐于购买的商品,从而使得小说在那 个以诗文为标准文体的时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迎来了它的昌 盛和繁荣。 1948年,美国人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在这篇被誉为传播学纲领性的文件中,拉斯韦尔提出了 著名的五W模式。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 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五W模式从理论上清晰地描述了一个作品完整的传播过程是 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传播渠 道(媒介)、传播对象(接收者)和传播效果(效果)。而其中传播 渠道(媒介)作为一个作品完整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深 刻地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和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正因为传播方 式对文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王一川认为:“没有媒介就不存 在文学”[1]。王一川先生的话可能被人认为是偏执的,但是它也 提示人们不要忘记文学作品最终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其传播的方式。 297

明代后期,当小说即将迎来繁荣期时,小说作者和小说书坊主们首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让小说走进寻常百姓 家,成为一般民众的读物。通过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降低书 籍成本以适应普通民众购买力的需要固然是小说传播中不可 或缺的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一般民众来读懂 小说。所以,小说作者和生产小说的书坊主们就不得不对小说 的文本进行合理的改造,依靠多种传播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 有效传播。 一、评点传播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指古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在书籍旁边的空白处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情 感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的文字。评点的主要目的是帮助 读者更有效地阅读。现存最早的小说评点是南宋刘辰翁评点的 《世说新语》。而通俗小说者较早的评点者是明代嘉靖年间有名 气的书坊主人余象斗。余象斗所刻小说如:《新刻按鉴全像批评 三国志传》《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新刊京本 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新刊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 林》《新刊出像补订参史鉴南宋传通俗演义题评》,从题名看均 有评点。评点最初是为了让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看懂 小说,这种的小说评点以扫清小说文本的阅读障碍为己任。如 明万历仁寿堂版《三国演义》封面识语:“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 注,地里(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通过对小说中的某些字词注音释义,帮助一般民众接受小说,从而扩大小说的传播范围。依靠评点这种方式传播的本子还 有:万历年间双峰堂刊本《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 传》、万历年间朱鼎臣辑本《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史 传》、万历年间万卷楼周曰校刊本《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 志传通俗演义》、天启崇祯年间宝善堂刊本《新镌校正京本大字298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与风 格。读了这本书后,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每一个时期 都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上海时期”流行音乐(1937年——1949年) 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上海,是在中国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 吸收了美国爵士乐、百老汇歌舞剧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发展起来的。 上海,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极为特殊的位置。“鸦片战争”后,美、英、法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在这80年间,上海慢慢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 业化都市的特征,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主要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以基本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上海市 民的文化生活中开始流露出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因此,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最早的国际化 大都市——上海,产生了萌芽。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为上海是租界之地,租界之外的外国人以及沪宁、沪杭铁路沿线 的大地主、大富豪为了躲避战火,都涌进了上海租界,使得这里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消费需求空前增长。租界内的旅馆、电影院、茶楼、舞厅迅速呈现出了生意兴隆的局面,促 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此时流行音乐虽然受到广大老 百姓的喜爱,但是在那个面临亡国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它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显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点格格不入,遭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批评与指责,于是中国流行音乐便从此带上 了“靡靡之音”的帽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海沦陷。“汪伪政权”接管上海,为了麻痹老百姓的“抗日”精神,“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开始充当了“麻药”角色,而在沦陷区 的百姓为了躲避危险、暂时逃避社会紧张感,流行音乐成了他们发泄苦闷的重要载体,因此流行音乐在“沦陷”的上海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序跋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多达一百三十七种,序跋中保存的第一手数据,为我们研究通俗小说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小说序跋,从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以及明人的自觉传播意识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传播的问题。 一、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 (一)小说地位上升 通俗小说创作开始阶段地位并不高,这和明初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围有关。洪武二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被凌迟处死,因该案牵连,“坐诛者三万余人,69“其中功臣封侯者至二十余人”,7908“且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7908二十六年,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处死,“列侯经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3866“族诛者万五千人,为《逆臣录》,布告天下。”3866明初政治气氛紧张;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对文人进行严厉的思想控制。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云:“牛溲马勃,良医所诊,孰谓稗官小说,不足为世道重轻哉!”这里可看出通俗小说的地位较低。但随着大量层次较高的文人涉足通俗小说创作领域,表明通俗小说地位日益上升。为《于少保萃忠全传》作序的林梓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延平知府与云南按察副使。为《云合奇踪》作序的徐如翰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进士。官宦名士普遍乐意为通俗小说作序,并且毫无顾忌地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这表明通俗小说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上升。 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序》认为通俗小说可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并能起到“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效果。这里指出通俗小说的重大社会作用,从而肯定了通俗小说的地位。陈继儒《叙列国传》云:“与经史并传可也”,这里就将通俗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文

天花的流行历史

天花的流行历史 一.全球天花流行史 天花是一种古老而又猖獗的疾病,推测可能出现在公元前一万年正值人类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时代。至20世纪,天花至少造成全球3亿多人死亡。 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日本、欧洲和北非(公元700年),再由北非传至加勒比(公元1518年)、墨西哥(公元1520年)、秘鲁(公元1524年);此间,中北非洲将天花传到巴西(公元1555年)和北美(公元1617年);印度在公元1713年将天花传到南部非洲;欧洲则在公元1789年将天花传到澳洲。中国葛洪在《肘后方》中曾记载了公元256-313年间典型天花瘟疫肆掠中国的情景。上述天花传播路线图,明显地提示了天花在人类中的流行与其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加相伴随。天花从非洲传至美洲与贩卖黑奴相关,从欧洲传至澳洲与其殖民活动相关,印度最早与中国的交往可能是天花传入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的原因。 天花曾是历史上的超级武器。公元570年,阿比西尼亚的军队攻打阿拉伯圣地麦加,由于军队中天花流行而全军覆没。公元1520年,500人的西班牙军队入侵墨西哥,在墨西哥军队英勇抵抗胜利再望时,天花因一个感染的黑奴水手在毫无免疫力的印第安人中间疯狂流行,300多万印第安人死于天花,西班牙因此征服了墨西哥。一些国家的要人也未幸免天花:英国女王玛丽于1694年32岁时死于天花,法国国王约瑟夫一世和路易十五、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等均死于天花。公元17至18世纪,天花曾在世界上大流行,仅在欧洲,每年有40万人死于天花,感染者三分之一致盲;1853年,夏威夷当地居民80%死于天花;1903年,天花使南美卡亚波部族几乎全部灭绝,15年后生存者仅剩500余人。 二.人类消灭天花的历程 在与天花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首先发明了把轻型天花病人痘疱液经鼻少量接种正常人,使接种者仅得轻型天花而不得严重天花的方法,当时称为“人痘”。这种方法使当时天花30%以上的病死率降到了2%以下。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疫苗接种史。此后,种“人痘”的方法传至欧洲,并有多处文字记载被广泛使用。1729年天花在欧洲流行时,威尔士公主给自己3岁女儿种了“人痘”,不久王室成员全都种了“痘”。欧洲各地医生曾到英国皇家学会学习种“痘”技术。此技术随后也在美洲逐步推行起来。1777年,乔治×华盛顾命令全体军队都种“痘”,种“人痘”的方法,在人类预防控制天花流行的斗争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群免疫力的增加,2%左右的死亡率虽比自然感染天花30%的死亡率减少了很多,但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观察到感染过牛痘(在人中只产生局部痘疱)的挤奶女工很少感染天花,由于牛痘疱与天花痘疱很象,詹纳怀疑是否感染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于是他将牛痘痘疱液给人接种,并发现在用天花病毒攻击时,接种者都没有发生天花。两年后(1798年),詹纳的文章公开发表。这是人类在预防天花中,第一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明给人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实际上也是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历史中第一次科学证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从此开创了疫苗学研究的新时代。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一花一叶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其中说岳与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第一章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和正史分签并架。”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其中说岳和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第一节 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概论 第一节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从朱元璋在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的1368年起,到1644年崇祯皇帝因李自成攻入北京而上吊煤山,明王朝历十七代帝王共277年时间。不过把年代算得太清楚是有问题的,因为元明易代和明清易代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政权易手、江山换主需要时间,如北元在塞外坚持约20年,还时常扰边,南明小朝廷在江南也坚持了约20年,至于人心的顺逆向背,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也许由元改明,恢复汉族封建政权,人心较容易收复,甚至作为人口主体的汉族人民还欢欣鼓舞,而由明改清,汉族朱姓江山又改姓满族爱新觉罗,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到了晚清,社会革命还常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而讨论文学的发展历史,讨论小说的变迁,僵硬地划分朝代就会碰到更多的麻烦,但为了方便醒目,本书还是分了上下二编,别为明清两大段落,这固然会简单化地处理一些问题,但明清两朝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以及小说自身的演变情况,还是各有区别的,故其不当也没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下面我们就着眼于小说的发展变迁与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来作一番历时态的描述。 元明易代之际,社会动荡,风云变幻,战火硝烟中,一批有志文人对元末弊政及腐败社会,进行了充满政治雄心和富于思想智慧的反思与批判,并且气势恢弘地构思社会变革的政治蓝图,充满政治激情的写作,一时蔚为风气,刘基、宋濂不但积极地思想并大量写作,还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恢复了汉族封建政权对全国的统治,罗贯中、施耐庵等则在英雄崇拜的文化激情中,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塑造乱世英雄和绿林好汉的群像,表达“有志图王”的雄心1。刚健的英雄主义精神里面,浸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理想豪迈,结尾却转为令人扼腕的悲哀,于是元末明初的两部奇书,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蕴涵。 明初,汉族封建政权的重建,一时鼓舞了汉族民众的精神,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重新受到推崇,社会也获得了一种振作的力量,经济复苏,社会趋于安定。但一到天下太平,统治者迅速开始巩固和完善专制制度,实行愚民统治,并对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奴役。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大开杀戒,株连15000余人,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实现了高度集权专制,并辅以特务手段。而在洪武元年(1368年)建国伊始,朱元璋即命开设学校,实行八股选仕的科举制度,并陆续开始乡试、会试、殿试,以功名富贵吸引读书士子,以“英雄入彀之术”,牢笼天下人才。朱元璋还删《孟子》中有碍君权话语,下令禁止小民使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取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在最高统治者两手政策的控制下,士人的政治变革激情和社会忧患意识开始萎缩,逐渐陷入八股取仕制度的精神泥潭,英雄崇拜与阳刚美的追求为雍容典雅华丽文弱所取代,明初一度雄奇雅健的诗文作风,转为“台阁体”平庸浅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字,曾经朴实本色的戏曲创作,变成了《五伦全备记》那样的伦理教条,小说创作更受到轻视和压制,成为一种低贱的“君子弗为”的文体。于是文坛近百年滑落平庸,而小说则达百年间长时期地沉默,造成元末明初《三国》、《水浒》的高峰却接下来是近百年几乎空白的奇怪现象。 明初,朱元璋重农抑商,城市经济受到一定限制。进入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城市经济成为主导,隆庆后海禁废除,海外贸易也开始发展,以商品集散为契机,一批商业都市涌现出来。在这个背景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市民阶层广泛扩大,文人与商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商业对文艺的影响愈趋明显,进入市井的读书人和本来就出身市井的读书人,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发生变化,为市民受众创作符合市民受众知识状况与审美情趣的通俗文艺成为风气,市井商人走进文学作品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以白话为媒体的通俗小说及民歌时调受到欢迎,加之印刷业发展很快,书商的谋利活动也客观上促进了商品化的通俗文艺的繁荣。商业资本对文艺的投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帮助了文人的文学艺术创作,使一批进步文人以职业作家艺人的身份专事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得以印刷出版,并迅速走遍千家万户,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使进步的思想得以传播,例如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在嘉靖、万历年间才被书商刊刻而广泛流传;但另一方面,书商射利之心及对市民群众低级艺术趣味的迎合,也诱使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胡编滥造,低级下流的色情文艺于是一定程度地泛滥成灾。小说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盟,使小说文化既有了物质条件而得以繁荣发展,但又常常被玷污出卖而丧失自己独立的品格,这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现象,不宜简单评价。甚至就其涉性的方面来看,也有的属于下流,有的却是表达了开放进步的新观念。过去强调书商影响通俗文艺和小说创作负效应的方面较多,看来需要重要论定。 明中叶以后,直到晚明,封建朝廷愈益腐朽,世风也深受影响,专制统治相对松懈,在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活跃起来,一股进步的文化思潮开始涌动。弘治、正德间,王守仁倡扬“心学”,提出“良知”之说,主张“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冲击了程朱理学对思 1王圻《稗史汇编》:“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流行病学 1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强毒株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 。新城疫不仅可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对国际贸易也有严重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新城疫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新城疫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在公共卫生方面,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大量病毒时可引起结膜炎等症状。1 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 新城疫最早于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和英格兰的滨海小镇新城(Newcastle-upon-Tyne )发现[2-3],但对于全球首次发生的时间 目前尚有争论。首先,本病于1926年首次在欧亚两个地区同时出现,这在流行病学上很难解释。另外,有证据表明本病在1926年之前可能在部分地区就已存在,如韩国可能在1924年就有新城疫的存在和流行,甚至还有更早的疑似新城疫发生的报道,如19世纪中期在欧洲和亚洲报告的在家禽中广泛传播的高致病性疫病可能部分是由新城疫引起的[4] 。1898年在苏格兰西部群岛导致家禽大量死亡的神秘疫病可能也是由新城疫引起的[5] 。之前没有公开报道或者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当时国际贸易局限,疫病传播速度较慢,没有造成大面积暴发和扩散;二是受当时疫情信息交流不畅、养禽规模化程度不高、疫病识别报告能力欠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即使发生了新城疫,也由于误诊或者识别和报告能力欠缺等没引起高度关注。 尽管对该病的历史和起源还存在争议,但目前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33)通讯作者:王志亮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刘华雷,王志亮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摘 要:新城疫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文对新城疫的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我国流行历史及现阶段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防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城疫;流行历史;流行现状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 (2015)06-0001-04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Newcastle Disease Liu Hualei ,Wang Zhiliang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 ,Qingdao ,Shandong 266032) Abstract :,with the main present Key words :Newcastle disease ;

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 《封神演义》《杨家府演义》《咒枣记》《昭阳趣史》《玉闺红》《玉妃媚史》《鸳鸯针》《怡情阵》《艳婚野史》《续英烈传》《绣榻野史》《绣谷春容》《新列国志》《型世言》《西湖二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天凑巧》《梼杌闲评》《贪欣娱》《素娥篇》《孙庞斗志演义》《隋史遗文》《双姻缘》《十美图》《石点头》《闪电窗》《三刻拍案惊奇》《青楼传》【明代】《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明代】《巧缘浪史》【明代】《盘古至唐虞传》【明代】《闹花丛》【明代】《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明代】《龙阳逸史》【明代】《辽海丹忠录》【明代】《两肉缘》《浪史》【明代】《觉世雅言》【明代】《今古奇观》【明代】《金粉惜》【明代】《济颠禅师语录》【明代】《剿闯通俗小说》【明代】《幻影》《欢喜冤家》【明代】《后三国志演义》【明代】《鼓掌绝尘》【明代】《风流悟》【明代】《飞剑记》【明代】《东汉通俗演义》【明代】《大唐秦王词话》【明代】《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明代】《达磨出身传灯传》《醋葫芦》【明代】《春秋配》【明代】《痴婆子传》【明代】《禅真后史》【明代】《碧玉楼》【明代】《笔獬豸》【明代】弁而钗》【明代】《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明代】《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明代】《南花小史》【明代】《钟情艳史》【明代】《词坛飞艳》【明代】《醉醒石》【明代】《混唐后传》【明代】《双峰记》【明代】《百缘传》【明代】《大英雄传》【明代】《放郑小史》【明代】

《辽东传》【明代】《祈禹传》【明代】《西游补》【明代】《醒世姻缘传》【明代】《清夜钟》【明代】《幻缘奇遇》【明代】《西湖一集》【明代】《镇海春秋》【明代】《续西游记》【明代《平虏传》【明代】《关帝历代显圣志传》【明代】《警世阴阳梦》【明代】《皇兴圣烈传》【明代】《名公案断法林灼见》【明代】《律条公案》【明代】《详刑公案》【明代】《详情公案》【明代】《神明公案》【明代】《宜春香质》【明代】《有商志传》【明代】《有夏志传》【明代】《开辟衍绎通俗志传》【明代】《扫魅敦伦东度记》【明代】《禅真逸史》【明代】别本《二刻拍案惊奇》【明代】《僧尼孽海》【明代】《闲情别传》【明代】《海陵佚史》【明代】《三教偶拈》【明代】《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明代】《古今小说》【明代】《隋炀帝艳史》【明代】《岳武穆尽忠报国传》【明代】《武穆精忠传》【明代】《岳武穆王精忠传》【明代】《五鼠闹东京传》【明代】《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明代】明镜公案》【明代】《新民公案》【明代】《杜骗新书》【明代】《列国前编二朝传》【明代】《皇明诸司公案传》【明代】《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明代】《七曜平妖传》【明代】《钟馗全传》【明代】《龙图公案》【明代】《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明代】《东西晋演义》【明代】《东西两晋志传》【明代】《征播奏捷传》【明代】《承运传》【明代】《于少保萃忠全传》【明代】《铁树记》【明代】《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明代】《西游记传》【明代】《南游记》【明代】《三国志

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

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 文通学院广告学331238030 郇朝阳中国近代时期的“时代曲” 诞生与发展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风格特点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香港流行音乐 发展历史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编辑出版的特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9卷 第5期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编辑出版的特点 张次第 (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在编辑出版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编辑出版小说选集,体现出精选性特点;二、一书再版异版纷呈,体现出版本多样性特点;三、编辑出版图省时赚钱,体现出同书多名的特点;四、编辑出版注重“名牌效应”,体现出伪托名牌的特点。从对以上特点的描述和说明中可以见出一些具有文学、文献学意义的一般规律或理论质素。其主要内容是:编辑出版上的精选性特点与小说的商品化有密切关系;通俗小说的编辑出版中体现着优胜劣汰的普遍性现象;通俗小说的编辑出版表现着浓厚的商业功利色彩。 关键词:通俗小说;编辑出版;特点;商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2)0520103204 作者简介:张次第(1960-),女,辽宁建平人,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通俗小说发展到明代后期,体现出多种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在以前的几篇论文中,笔者业已从文学文献学的角度对于此一时期通俗小说的刊刻特点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研究,其主要内容是:从作品情节内容叙述的角度描述和说明此一时期通俗小说刊刻上的思想倾向;[1]从小说社会功能的角度描述和说明此一时期通俗小说刊刻上的重说教特点。[2]作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本文拟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对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所体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行尝试性研究。 从编辑出版的角度考察,可以见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主要体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编辑出版小说选集,体现出精选性特点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来,时至明代后期,一些小说家和或以刻书为业的书贾根据来自小说消费者方面的好尚,在编辑出版小说过程中,明确地体现出致力出版中短篇小说选集的倾向。他们搜集了大量的小说作品并从中筛选出内容精彩的作品若干篇,进而编辑出版出一些具有精品性质的小说,刻为专集。《国色天香》即为一例。该书的卷首对这种做法有比较详细叙述: 今夫辞写幽思,寄离情,毋论江湖散逸需之 笑谭,即缙绅家辄藉为悦耳目。具[剞]劂氏揭其 本,悬诸五都之市,日不给应,用是作者鲜[咸]臻 云集,雕本可屈指计哉!养纯吴子恶其杂且乱, 乃大搜词苑,得当意,次列左者,廑廑若干篇,盖 其寡也……且也,悟真者,间举一二示之,将神 游牡骊黄之外,集固已饶矣。匪悟真者,即累牍 连篇,浩瀚充栋,渠方却臭寻声,不能一一领略, 虽多奚补?是以付之剞劂。[3] 这是谢友可对其友吴敬所刊刻《国色天香》之编辑出版过程的描述。它明确指出吴氏在这本书的刊刻中所付出的筛选努力:就是通过“大搜词苑”,将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小说作品收集起来,而后按“得当意”之标准进行筛选。这里的当意之“意”或者是编辑出版者的审美标准,或者是小说市场的欣赏倾向,总之是一个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尺度。在这个尺度下,编辑出版者所收集的作品大部分被淘汰——“次列左者,廑廑若干篇,盖其寡也”,仅仅把一些精品挑选出来刊刻出版。这种编辑出版显然带有突出的精选性。 另一小说家冯梦龙与他的书贾合作者们在编辑出版“三言”过程中,在这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与《国色天香》编辑出版者做法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到社会上去收集,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贮存,从中进行选择。即在“家藏甚富”的作品堆里,经过挑选将那些 收稿日期:2002206218 ? 3 1 ?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与其传播

第20卷第2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0No.2 2010年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与其传播 黄卉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念,是影响通俗小说传播的重要因素,制约或促进着通俗小说的发展。在以诗文为正统、雅文学的传统里,明代通俗小说地位十分卑下,因此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者、刊刻者、评论者要为通俗小说张目,首先是“尊体”、“正名”,论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文体卑下的通俗小说,与史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是鼓吹通俗小说的教化作用,阐释通俗小说的“裨益风教广且大焉的社会功能。再次是着力宣扬通俗小说的消遣、解闷、新听睹、佐谈谐的娱乐功能。 关键词:明代通俗小说;编创观;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I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10)02-0011-06 综观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无论编创、出版、评论、接受等哪一个环节,都反映着当时人们对通俗小说的认识过程。从编创环节说,由书坊主主宰小说编创到队伍的文人化,是文人们小说观念的反映;从出版环节说,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传播中心由嘉靖、万历年间的福建建阳转移到江浙地区,也是人们通俗小说观念的作用;从流通环节说,评论者对通俗的批评或鼓吹,接受者对通俗小说的冷漠或欢迎,也无不透露着当时人们对小说的认识。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是其传播的基础,明代通俗小说编创环节的承担者是编创者,编创队伍的成分、思想、编创意图、编创方法、编创风格与水平不仅决定着通俗小说作品的质量,也影响着之后的每一个环节。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者们创作小说的初衷,充分体现在各部小说的序跋之中。无论这些小说的序跋是作者自序、延请他人作序,还是假托名人的序,序跋的作者们面临的是当时通俗小说地位的卑下。在以诗文为正统、雅文学的传统里,要为小说张目,首先是“尊体”、“正名”,即论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文体卑下的通俗小说,与史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其次是鼓吹通俗小说的社会功能———教化作用。为阐释通俗小说的“裨益风教广且大焉”的社会功能,编创者们强调它以生动、通俗见长,比起正史、六经更深入人心。再次,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者还着力宣扬通俗小说的消遣、解闷、新听睹、佐谈谐的娱乐功能。笔者以明代通俗小说的序跋为资料,从补史、教化、娱乐方面对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及其传播略作论析。 一、“尊体”:补史之遗 明代通俗小说编创观的“尊体”,即是阐明通俗小说的史传传统。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重史的国度。史学不仅年代悠远,而且地位崇高。从小说萌芽形式起,史学的章法、真伪观、审美观都影响着小说观念。而对于明代通俗小说的鼓吹者来说,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地位在当时文坛还十分卑下,创作小说被视为“宫锦制裤”,甚至要遭受口业报,因此,要提高小说的地位 收稿日期:2009-11-23 作者简介:黄卉(1962-),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通俗文学。 11

公务员考试常识——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常识(一)

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常识(一) 有相当多的歌手在创作歌曲时,利用了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个历史朝代作为歌曲背景,在欣赏歌曲的时候,适当留意歌词的内容,有助于我们记忆历史常识。“吃着火锅听着歌,就把常识给学了。” 一、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句歌词为我们展示了三国的一角。当时,三国(魏蜀吴)鼎立,群雄并起,是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一般公认是220年至280年,也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的说法。晋朝陈寿所著《三国志》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朝罗贯中以此为蓝本,编撰的小说《三国演义》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他三部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从184年的黄巾之乱起,经历了董卓乱政、群雄割据,直到208年曹操统一北方,正式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22年,刘备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同对抗曹魏,虽然有时也有战争发生,但总体来说比较平稳,这一形势维持了41年,直至263年,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史称“西晋”的晋朝,定都洛阳,是为“三分归晋”。280年,孙吴灭亡,三国时期结束。

【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122题】《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下列对这四部著作中人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鲁智深 B.《三国演义》中因失了荆州被斩的马谡 C.《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儿子是红孩儿 D.《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指的是王熙凤 解析:《三国演义》中,“大意失荆州”的是关羽,马谡失的是街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马嵬事变 流行歌曲《长恨歌》的背景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绝恋,里面的“夜漫漫,路弯弯,尽头横在眼前。爱如凝霜,遍地都是绝望。”这句歌词描写的就是马嵬事变,也称“马嵬驿兵变”,是安史之乱的一部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认为杨家误国,要求处死宰相杨国忠,唐玄宗听从他们的要求处死了杨国忠。但随行将士仍强迫杨玉环自尽,这就是“马嵬驿兵变”。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2009年国考行测11题】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2009-10-23 16:32【大中小】【我要纠错】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1.萌芽期 2.成长期 3.飞跃发展期 萌芽阶段: 人类文明史的早期,虽然认为疾病是妖魔、瘴气等因素引起,但亦看到疾病可由人体外的因素导致。 中国出现“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 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希腊医师Hippocrates 著有《空气、水与土壤》,阐述了气候,土壤,水,生活方式,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成长期: 18世纪末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劳动力开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聚居于城市,人类的高频度的接触、高密度生活在一起,给传染病的传播制造了条件。 社会产生了对传染病的防制要求。于是,在一些城镇采取了上、下水道的设置、实行污物处理、要求个人清洁卫生等各种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措施。 1796年英国医生Jenner发明了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18世纪天花的流行致使约10%的欧洲人丧生)。人们采用许多方法来预防接种或使个体暴露于受感染的物品或天花皮损留下的痂,希望免疫力能在疾病不发生的情况下获得。这一过程称作人痘接种,并由Thome等推广。 宋朝天花大流行,四川有人用人痘接种,能引起人体产生轻型的天花,而阻止病死率很高的天花自然感染。 对非传染病的关注。 1775年英国低层白人的阴囊癌的发病率高于其它人群。 取暖的煤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煤灰,烟囱需定期清扫。煤灰中的特殊物质与皮肤的接触,产生阴囊癌。 显微镜的发明与应用,发现了病原生物,推动了流行病学的发展。 发展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科学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进步,传染病得到了控制,一些慢性非传染病日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有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逐步转向控制、降低和预防这些疾病。 免疫学的发展 信息的扩展 非传染病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统计方法与多因素的分析 流行病学最早起源于对传染病的病因研究,并据此寻求有效的防制对策。早在1948年,Snow对伦敦的霍乱流行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对使用不同饮用水源的两个人群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作比较和分析后,得出了饮用水源被污染成为“疫水”是霍乱流行的原因,并因此采取更换居民饮用水源的办法,成功地制止了当时霍乱流行的发展。这一历史上经典的流行病学应用实例,使人类在距首次发现霍乱弧菌的30年之前就已经可以针对性地预防霍乱流行。 作为宏观方法学,流行病学不仅对如何防制具体疾病方面贡献突出,一些重要医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流行病学的贡献,如健康观念、多病因论、医学模式、医学服务模式等。 那么什么是流行病学呢?流行病学是研究健康问题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因素,采取对策并评价效果的一门科学。“健康问题”可以指人群中存在的各种疾病现象(包括传染病),也可以是卫生服务需求、行为与生活方式、生理或心理测量、居民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作为重要的医学方法学之一,流行病学在以预防为导向的社区保健实践中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社区保健面临众多的健康问题,既要有个体层面的服务,更须有群体层面的规划。例如明确了社区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才能合理地拟定社区保健计划;当对目标人群实施了某种医学干预措施后,也需要对其效果予以科学评价,以便作出更换、改进或推广的决策。在社区保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社区诊断还是对医学干预措施的评价,共同点都需要从宏观意义的群体层面看问题,因此善于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方法和工作步骤很重要。 一、流行病学发展史 纵观医学发展史,流行病学诞生和发展基于人类的预防医学实践。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即如果对疾病病因缺乏认识,疾病预防就无的放失,因此流行病学奠基了预防医学。除了证实饮用“疫水”是霍乱流行的原因以外,发现缺乏新鲜蔬菜瓜果是导致坏血病的元凶、吸烟可以导致肺癌、不良性行为与艾滋病的因果联系、揭示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中都有流行病学的涉足。今天,当我们为了了解任何一种疾病而翻阅学术专著时,首先进入眼帘的总是关于疾病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描述。 流行病学的演变发展简史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流行病学研究内容主要是传染性疾病。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先使用了“epidemeion”一词,意为“去访问”,认识到疾病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而且可视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流行性问题。1931年英国医师Stallybrass鉴于流行病学对传染病病因学的重要作用,明确地提出了“流行病学是关于传染病的科学,是研究其主要原因、传播蔓延以及预防的学科”。 有效地遏止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被视为医学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成功的标志,其中流行病学贡

流感的流行历史

流感的流行历史是怎样的? 流感的流行由来已久,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流行,引起严重的人类伤亡。仅仅18世纪到19世纪就发生了七次流感的世界大流行。20世纪以来的几次流感大流行都对人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1918-1919大流行 这次流感大流行被成为西班牙流感,是人类现代史上最大的瘟疫,大约造成2000多万人的死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2倍多。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 (2)1957-1958年大流行 本次流感1957年2月爆发于中国贵州,4月蔓延至香港地区,之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全球10-30%的人口受到这次流感流行的影响,死亡人数较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少,占到总人口的0.25%。 (3)1968-1969年大流行 这次大流行首发于我国南部香港和广州地区,之后波及全球,发病率高达30%,总共引起30多万人的死亡。 (4)1976年美国猪型流感爆发 1976年美国新泽西一个兵营里发生猪型流感爆发,但因控制得当,及时接种疫苗,避免了大规模流行。 (5)1977年流行 1977年在我国北方的中小学校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引发流感流行,并从北向南扩散,遍及全国。但没有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只在世界各地发生了中小规模流行。 (6)1997年香港禽流感 1997年香港发生人感染禽流感事件,最后造成150万只鸡被宰杀,6人死亡。 (7)2009年墨西哥猪流感 2009年春,墨西哥爆发了严重的猪流感疫情,目前疫情还在蔓延当中。

H1N1流感百年流行史 人类对抗H1N1流感历程 “西班牙流感”后,美国加强了对H1N1流感病毒的研究。1931年,第一株H1N1流感病毒H1N1 SIV(A/Swine/Iowa/15/31)被美国爱荷华州的一家实验室分离并鉴定。 1940~1960 年 ,英国、前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报道了猪群中存在H1N1 SIV的抗体。但此后近20年时间里,SIV好像在欧洲国家中销声匿迹了。直到1976年,经典H1N1 SIV病毒首次从意大利北部猪场中分离到。 同年,美国新泽西州狄克斯堡军营出现了H1N1流感疫情。人们立刻联想到58年前的可怕病毒。随后,美国政府发布了全国公共卫生警报,4000万人——当时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口——注射了流感疫苗。 不过,那场H1N1流感并未发展成大规模疫情,仅200人确诊、1人死亡。反倒是预防病毒的措施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注射疫苗带来的副作用,美国有500多人患上桂兰-巴尔综合征,其中25人死亡。 从“猪-人”到“人-人” 然而,恰恰是根据这次传播范围并不大的H1N1流感进行的病原学分析,研究者发现猪型流感病毒可以由猪直接传染人。不过,从那以后,美国的猪流感病例似乎表明,猪流感病毒通常不在人际间传播。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美国只发现过12例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其中11人确信与猪有过直接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