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热点问题

《高等教育学》热点问题

一、高等教育平等问题(或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要点:

(一)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涵义

教育公平有如下3种涵义:其一,教育公平是教育决策者在制定教育政策、配置教育资源时的一种价值取向:其二,教育公平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获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以及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得出的价值判断:其三,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相对性和激励性。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公平的最本质内涵在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具体说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论其性别、种族、地域,都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都有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如何理解P

77----P

79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理想包括: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教育的结果平等。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所追求的是绝对平等。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平等则是绝对的

(2)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核心是制度或规则的公平。高等教育效率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手段,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效率的目的。因而,我们在政策抉择中,应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善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关注弱势群体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共生。

(二)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的现实表现及原因

1、表现

(1)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一是高等院校分布不均衡,重点院校大多集中于东部和北、上、广以及省会城市;二是名教师不愿去一般院校而大多集中于名校;三是政府对“211”和“985“院校的投入高于一般院校,致使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差距扩大。

(2)教育机会分配不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一是重点院校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

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农村学生大都集中到了省内的普通院校。二是以分省定录取名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录取学生,必然出现录取率、

1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录取名额多,难怪有人称北大为北京人的大学,由于录取名额多,录取分数线自然要比农村地区低,有的甚至会有100多分的差距。2005年安徽一本录取分538(理工)520(文史),二本录取分476(理工)480(文史),同年北京一本录取分488(理工)454(文史),二本录取分443(理工)429(文史)。三是名校录取的外地生大多是各省、市的“高考状元”,高考录取比例的区域不平衡也是高考制度分省定额录取的制度安排的结果。

2、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政府的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把最多的钱给了好学校,把最好的教师配给好学校。所谓的窗口工程、示范工程、现代化工程,造成了资源的过分集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和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2)高考招生中的配额分配制度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各重点大学在招生名额分配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其弊端是各高校招生名额向发达地区即重点高校所在地区过度投放,严重影响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3)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是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199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为1∶0.80∶0.71,到1995年教育经费投入则扩大到1∶0.62∶0.54,这种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显性失衡,接着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4)教育收费制度是教育不公平不容忽视的制度原因。高等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是从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后开始实施的,近年来学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存在着"双轨"收费和降分高收费,以及向学生收取"转专业费"、"定向费"和"专升本费"以及以改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学费标准。高收费一方面换来的是高校财政的笑逐言开,另一方面换来的却是贫困农民咬紧牙关难以为继的窘境。考个大学生对农民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难怪有人感叹:“寒门子弟离北大清华究竟有多远?”

(三)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

1、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2、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

3、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努力拓展各种援助渠道。

4、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二、今天我们倡导一种建构主义式的学习观,结合你的学科实际谈谈,学习从本质上看

2是一种建构活动和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答:1、建构主义式的学习观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时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

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建构观下的启发式教学的课堂实施:

(1)设置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景的目的就是适时恰当的向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的氛围,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

(2)抽取启发原型: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抽取启发原型可一次完成,有时根据所提供材料的逻辑意义亦可二抽取,抽取启发原型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为明确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课题是《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第一次抽取的启发原型是“有关负数的加法怎样做?”由于“两正数的加法运算”是已知的知识结构,所以问题可进一步转化为:“怎样进行两负数的加法运算”和“怎样进行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的加法运算”,这就是第二次抽取的启发原型。

(3)建构“联结通道”:建立了抽取启发原型之后,学生思维的焦点将自然集中其上,学生将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的激活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新信息的纳入和原有认知结构的提取,形成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空间——“纳入、提取、选择;改造、判断、重组;猜想、推理、尝试”的通道,在这一“通道”中新旧知识的更相交融将更加有序的进行。

3、建立有效的“联结通道”,一般可有三种方式,一是有指导的自我建构;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意义建构;三是通过合作学习互助建构。

4、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启示:

(1)重视“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教学。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潜能的充分发展。

(3)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激活”。

(4)评价启发式教学的标准,一是人本性,二是主体性,三是过程性。

3(5)实施启发的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

三、论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答: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一种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追求个人专业结构的不断改进,把获得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改进看作最大的成就,并从中得到满足,而把外在的奖赏推到背景的位置,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人预先设定的专业发展目标。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变动性,所以教师自我设定的专业发展目标可能会不断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教师总是能够不断从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保持发展的势头。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要激励教师的终身发展、长远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

1.增强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体现一种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的开放性、透明度。所谓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评价主体的开放性,除了专家作为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之外,要发动同行教师、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还要尽可能地实施社会评价。另一方面,是指评价途径的开放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如访谈、座谈、听课、说课、查阅相关资料、投票等,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所谓透明度,一方面,指评价结果的公开化,置评价结果于公众监督之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指评价过程的公开化,对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应该使评价对象知晓,解除评价过程的神秘感。增强高校教师评价的开放性与透明度,可以使高校教师在自然状态下参与评价,并最大限度地促使高校教师主动地、积极地接受评价信息与结果,有效地进行专业上的自我提升与改进。

2.突出评价结果的指导性

教师评价是一个过程,对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对其现有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对工作的情感和态度,现在的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可能,进行完整的、综合的评定。

对教师评价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现在在哪里”,即指你所在群体坐标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带有安置性或诊断性,这样可以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小团体中的自我”;二是“你可到哪里去”,即指你的“最近发展区”,带有导向性或启发性,教师可以自己的过去、潜能、自身发展作为标准来评价“时间发展序列当中动态的自我”;三是“你怎样到达你的‘最近发展区’”,即指你今后发展的步骤、条件和方法,带有发展性,是有无穷的激励功能,成为教师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3.突出高校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提倡教师自我评价是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的典型表现。一个好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向教师提出职业和个人发展的建议,明确教师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让教师能针

4对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主动、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充分享有外界所提供的教师自我发展的权利。

4.全员参与,培育高校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

教师评价不应该是单向的,教师评价别人的过程也可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也是把自己的需要真实向对方表达的过程,教师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借鉴。评价中没有交流不但意味着伤害了教师的知情权,也是造成教师在评价中感到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评价使教师丧失了了解自己的机会,并剥夺了他们发表看法和意见、进行反思和申辩的权利。因此,应当采取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和共同进步的模式。

四、您认为在你知晓的的学习方式中哪些是值得自己借鉴的?为什么?答:我所知晓的学习方式中值得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因为这些学习方式都是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分述如下。

1、小组讨论式

因为堂教学中,仅靠老师的教,既不能让学生理解透,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如果通过自学看书,实践体验,发现的情境学习,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学习、讨论,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逐渐构建过程与方法的知识。

2、互动交流式

因为互动交流式是在体验、探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包括了小组内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可以使对问题的认识成为系统的认识,使单一性的学习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狭隘的思想变得丰富多彩。这样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3、小组表演式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常常把问题交给学生并提前做好准备,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让各小组选派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并相互展开点评,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树立“我的舞台我做主”的观点。

4、合作创作式

因为许多课程仅靠一人之力很难做得很好,如果通过集体合作创作,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合作创作式一般分成两种形式,一是小组合作完成;二是班集体的合作。合作创作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55、比赛评选式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常采用小组比赛评选式,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组内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在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感受竞争活动的乐趣,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对于各个小组的比赛应是多元化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6、师生互动学习式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学习活动中,教师放下架子,平和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和和亲近,在一种完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全体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在自然、常态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作潜能。

五、试论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答:(一)什么是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幸福主要包括:1、不抱怨生活,努力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2、不贪图安逸;3、感受友情,广交朋友;4、勤奋工作;5、降低负面影响,少接受负面消息;6、生活的理想,树立目标;7、给自己动力;8、有规律的生活;9、珍惜时间;10、心怀感激,把注意力集中在快乐的事情上;11、劳逸结合,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来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种满足、收获一份感动、收藏一份纯真。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只有教师才会拥有的一种财富。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成长,应该包括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自身平和的心态。心态失衡,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开心,始终也不会觉得幸福。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的压力。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外界的诱惑。平淡也是一种幸福,拥有了平和的心态,幸福就会长驻你心田。

(二)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围绕下述问题进行阐述)

一要正确评价和看待社会。二要正确评价和看待自己。三要正确评价和看待他人(包括同事、朋友、学生等)。四要正确评价和看待家庭。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