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析”、“提”、“联”、“结”

“引”、“析”、“提”、“联”、“结”
“引”、“析”、“提”、“联”、“结”

新材料作文写作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新材料作文之大忌

1、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2、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3、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原文照搬。

4、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既然要求根据材料来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由此可见,写材料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5、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例文:

校准自己的秤

“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是王永玉画作中一只螃蟹的台词。(引)

螃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它蟹眼近视,见少识短?或者因为蟹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容不得别人?我想多半是后者。螃蟹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以为自已横行,别人也得霸道。拿自己的好恶去强求别人,却不知道在指摘别人的时候,可笑的正是它自己。(析)

由是我想,高贵的人啊,可不要象螃蟹一样自以为是呀!请你在称量别人的时候,最好校准自己手中的秤,先称一称自己。(提)

记得有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王食用井水,不患狂病。结果国人反而认为正常的国王是狂人,大家要合力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烧火艾,又扎银针,又灌汤药,直到国王也发狂,大家才欢心乐意。(联1,古代寓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闹剧呢?是因为国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它们的是非标准发生了颠倒。

这种以不正常笑正常,把正常当不正常的现象历史上不乏前例。汉代苏武囚于匈奴,同是汉人的卫律劝苏武说,你看我“负汉归降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你怎么这么不识时务呢?卫律恬不知耻,当然遭到了苏武的痛斥,落得千古骂名。(联2,古代人物)

当今现实生活中,象螃蟹这样自以为是,黑白不分的家伙似乎越来越多:有头发染得半红半黄的男女指着别人的满头黑发说,“老土,你怎么不去染一下呀?”靠歪门邪道混得职称的前辈“关心”后辈说,“不就少了论文吗,真傻,怎么不去抄几篇呀?”新官上任,亲朋故旧会说:“怎么不趁机捞一把啊?”这些人就如自以为是的螃蟹和喝了狂泉的疯子一样,本来自己横行已是“另类”,结果却笑话别人傻气。(联3,现实生活)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我想,主要是因为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些人面对权钱利色等诱惑,丧失了正确的立场,颠倒了是非标准,结果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说到底,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如果不引起警惕,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小而言之,它见笑大方,败坏了自己的形象,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大而言之,它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深1,挖根源)

现实中不是有很多类似的怪现象吗,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长此以往,是非混淆,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以荣为耻,社会怎么能健康发展呢?(深2,说危害)

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张扬个性,追求百花齐放的时候,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这样,才不至于“蟹”眼看人低,才不至于脱离社会准则,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些见笑大方甚至祸害百姓的事来。(结,解决办法)

[评析]本文从材料中螃蟹的好奇入笔,抓住螃蟹奇怪人的直行这一结果发出疑问,查原因,定论题,提观点,这种读后感似的写法使论题和观点紧扣材料。论证部份分别从古代寓言、古代人物和现实生活三方面联系开去,避免了就事论事,使内容丰富,论据充分。然后,进一步探求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使论证更加深入。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警惕螃蟹及其他

燕雀不会理解鸿鹄,蜩、学鸠不会理解鲲鹏,子兰不会认同屈原,秦桧不会认同岳飞,自然界、人类社会中这类形同冰炭、判如霄壤的物与人太多太多,不足为怪。(议)现在,我奇怪于一只螃蟹。奇怪于黄永玉的画作《螃蟹》及其解说:“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明确的说,是奇怪于螃蟹的奇怪,奇怪于螃蟹对人类的不理解不认同,同时,对这只螃蟹以及类似的人与事多了一些警惕。(引用材料,提出观点)

我警惕于横行霸道者的好心情。荀子批评过螃蟹的浮躁,说它虽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身者。更多的人鄙夷它的是横行霸道。曹雪芹说它:“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元好问说它:“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螃蟹不自知其丑恶、丑陋,反而自以为是,不可一世,这就值得人们玩味与警惕了。可以进一步想一想,社会上,坏人洋洋自得,好人郁郁寡欢的情况难道还少吗,能不警惕吗?能不反思吗?(议、联1)我警惕于以不正常为正常的是非标准。自己横行霸道,就奇怪于责怪于别人的正道直行,甚至于将横行霸道定格于行道规范,我可以断定,你一介匍匐扁行的螃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可笑而不自量的。因为正道直行的人怎么瞧得起你,怎么听从于你?然而,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社会,类似的以不正常为正常的事还少吗?甚至,把不正常作为正常的价值取向、是非标准的情况还少吗?前几年,你没有“三证”,就有可能被当作“三无人员”关押起来,有可能像孙志刚一样死于非命;现在,你如果没有本地户口又想在本地就读,就可能要交一笔数量不菲的择校费;你如果不是公职人员,生病住院,医药费就可能全部自个儿掏腰包。不一而足。人们已经习发为常,麻木不仁了。但我以为这正是我们应该心有警惕,力图改变的。关键的一条,是不能让“螃蟹”有太多的发言权,不能以“螃蟹”的是非标准作为人类的是非标准。不然,我们有人性、人道、人心的人类可就遭罪了。(联2)我警惕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逆向选择。“看你横行霸道到几时”?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天理昭彰,你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你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你就狐狸尾巴长不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这也是对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嘛。但从历史的某个阶段,某个局部看,奸诈者为民立范,飞黄腾达,正直者做牛做马,呜乎哀哉的情况却也太多。自然生态

的优胜劣汰,到了政治生态、社会生态里,往往却是劣胜优汰。屈原就不是子兰的对手。他激愤,他哀叹:“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他的悲剧,逆向选择的悲剧仍然悲剧般地一代代地上演。北岛的诗仍然是真理。我警惕,我痛心。(联3)

由黄老的画,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人们常怪异于横行霸道的坏人何以要活在世上。但不明白,这世上有时候不是我们让不让坏人活命的问题,而是坏人让不让我们活命的问题。我想到了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最后一句话:“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结)

[评析]这是一篇文气酣畅,才气逼人的好文章,开头从燕雀不解鸿鹄,秦桧中伤岳飞等自然、社会现象入笔议论,引出螃蟹不解人类的话题,同时提出对螃蟹以及类似的人与事要警惕的中心论点。中间论证部分联系古代和现实生活实际,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我警惕于”提出分论点,紧扣论题,文脉清晰。结尾部分,引用鲁迅和伏契克的话,再一次重申了“要警惕”的观点,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文章抓住“螃蟹不自知其丑恶、丑陋,反而自以为是,不可一世”来批判和立论,不仅紧扣材料,思想深刻,而且联系生活实际,针对性强。写螃蟹丑恶的一段,通过引用前人诗句来证明,论证有力,有文采,充分展现了作者浓厚的文学功底。写屈原的一段,对比“奸诈者为民立范,飞黄腾达,正直者做牛做马,呜乎哀哉的情况”,思想深刻,足以让人颤栗和警醒。

革新——现代风度

一个时代的风度是一个时代的写照,鲜明地映射出社会普遍的追求与价值取向。与其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不如称之为一个创新的时代;正因越来越多人前仆后继投身于创新的大军中,社会才向着革新的目标步步前行。(引)

不同于近代中国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故步自封,现代中国凭借开放,包容的特性在推进全球化的浪潮中迎上时代的潮流,莘莘学子在见识广袤的世界后跃升为有识之士,秉承孔夫子千古之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指引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深化改革,守望中国的革新与蜕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向外国吸收借鉴的浪潮没有消失,反而因社会进步广纳贤才,将革新的种子播撒到各行各业。(析)

不管是奥运与世博的盛大光景,还是高铁步伐迈向世界,亦或量子通讯的重大突破……中国的革新之态势如破竹,风暴袭向各个领域。物联网智能家具的推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大门咫尺可达,生活方式由此革新;共享单车推行下普及的共享共建,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理念的冲击下,思想观念由此革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应此起彼伏,高校亦重视创新型人才,社会普遍追求和价值取向已然是革新;现代风度,如何不是革新?(联)现代社会,都市中,高楼林立,晶亮的玻璃外墙泛着点点鳞光,人行道上行人步履匆匆,穿梭在偌大的城市中;若时间回溯,谁能想到几十年前它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或

泊船码头。人行道上,行人手中莫不是持着形色各异的智能手机的,互联网中交织的庞大数

据每分每秒都在刷新,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若时间回溯,谁能想到十几年前我们所有的不过是一个仅能接拨电话的座机。世界,每一刻都在刷新;国际局势中,也许上一刻风暴还在酝酿,下一秒便爆发了政权更迭;在这动荡与和平交织的年代里,也许上一刻,还在唱着和平的赞歌,下一刻却迎来炮火的轰鸣;战火会取代和平,总有一天,我们也能迎来圣光披露,满照人间——向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世界。(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瞬息万变的世界,不论物质亦或精神,都在经历剧变,与其称之其为变革,不如唤其为创新。历史的车辙从不会倒退,它只会一路前行,引领我们

步上革新之路,挥洒出属于我们的现代风度!(结)

点评:

本文亮点有三:一是审题准,扣题紧,全文围绕“革新”这一现代风度展开分析,不蔓不枝,有序展开,条理清晰。

二是材料丰富,论述具体。从奥运与世博的盛大光景,到高铁走向世界,从量子通讯的重大突破到共享单车的普及,中国的革新之态势如破竹,风暴袭向各个领域。又写到物联网智能家具的推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等,革新的现代风度被阐释得淋漓尽致。视野广阔,现实感强,增加了说理的力度。

三是语言简练优美。散文化的语言,整散结合,长短有致,特别是多个现象与事例的排比罗列,读起来有气势,有说服力,提升了文章的的品位。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审题时,我们首先要有概括材料+回答问题的意识,即材料核心话题是什么,你怎么看。在本题中,我们发现整个材料是围绕“风度”展开的,并列举了各朝各代推崇的风度:君子风范、风骨、气象、风韵等,要我们回答现代风度是什么。我们可以材料中选择,比如创新、竞争、休闲等,也可以另立炉灶,因为材料中有省略号,暗示着考生可以选择其他的关键词作为现代风度的代表,比如交融、自信等。接下来考生要理解并阐释“风度”的内涵,将风度具体化为特定的气质。风度的本意是指人的举止姿态,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魅力。是指人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等,多指美好的。它主要取决于人的气质、礼仪、口才、形象等,是人们最直观的素质。但在此处,风度更多的是整个社会所追求或呈现出来的时代风尚,是现代国人共同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是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是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融合后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格与气韵。参考立意:风骨+气度=现代风度;创新让我们拥有现代风度等。可以选择创新,写现代中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风尚。当创新的意识和风度融入国民的

灵魂并成为共识,那么国家的发展、企业的进步、个人的幸福将指日可待。可以选择自信,写现代中国的昂扬与朝气,特别与国外的对比中,我们不再崇洋媚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我们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个体的幸福充满期待;科技领域我们奋力追赶,已经进入第一梯队;文化领域,孔子学院开遍全球,中国的文化享誉世界;基建领域,我们不断刷新世界的认知,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列车……可以选择交融,这是一个交流融合的时代,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各领域交流融通。我们已经突破时空的界限、思想的壁垒,中外各领域交融、国内各领域各地区交融,带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如结合中国科技的发展等分析,引出论点“生活离不开创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创新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深思与行动;创新可以理解为探索、发现、发明、发展;不断创新一些新形象和新事物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完美等。最后可以写出自己的期待或做法等,如开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们的时代里——创新才是王道。

【素材】竞技场上输与赢总是相生相伴,人们往往将掌声、鲜花赠予胜利者,却常常忽视了另一方。其实,一个人的风度与素质,最能体现他对待失败的态度上。

成败荣辱不全在于胜负,输,一样可以轰轰烈烈,一样可以赢得他人乃至对手的尊重。

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费尔马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

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黄汉清

在自然科学中,创立方法,研究某种重要的实验条件,往往要比发现个别事实更有价值。——巴甫洛夫

创新是从高大厦的栋梁,假如失去了它,将会是一片荒野废墟;创新是燎原烈火的指引星,假如失去了它,那将会只剩下一把枯燥而冰冷的柴把;创新是滔滔大江的河床,假如失去了它,将会剩下一片蔓延的波浪。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芳不自赏,争春满园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陈丽蕾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在我看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从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中人们制骨针、穿兽皮到殷商祭祀、西周分封、魏晋、汉唐、明清再到现代,无一不是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无一不是风度与潮流的更替,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所谓风度,便是交融。

交融,顾名思义,便是交流与融合。交融之于二十一世纪,与汉唐时期的开放包容有所异同。其一,现代的交流范围比汉唐时期的中西交流更大,有着国际化、全球化的特征;其二,现代的融合程度比汉唐时期更深,它表现在于思维的碰撞与科技的创新,其产生的影响更深刻。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便在不断形成,全球化也在不断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形与稳定。在生活中,你可以足不出户就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小区闲逛,你或许会遇到外国邻居,友好地打声招呼;你或许有个相谈甚欢的外国朋友或是相识多年的外国亲戚……在二十一世纪,在科技与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国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在交流中更愿意抛开繁杂的外部声音而去关注那同属于“人”的内心。

前段时间我偶然发现了一个乐队,他们的歌曲特色鲜明,中西结合,既有钢琴与琵琶的碰撞,又有吉他与古筝的共鸣,古今中外交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现代文化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上,可以是在饮食、服饰等许多方面,一些曾经孤独或落后的东西,通过现代人智慧的挖掘或改造,能够如灰姑娘一般,摇身一变成光彩夺目的公主。

中国曾有过灿烂辉煌之时,后来她沉寂了,在近代的许多侮辱与践踏中,她元气大伤,奄奄一息,她曾经封闭,她曾经落后于世界,她曾经挨打。但经过无数中国人不懈的努力,在现代,中国又重新站起来了,她带着满腔的热情、满怀的爱意,积极地去拥抱这个世界,在时代的洪流中展示着交融的翩翩风度,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中国这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华夏之花在现代文化交融之风的吹拂下,终究能够不再孤芳自赏,而是争春满园。

点评:

这是一篇出色的考场作文。

首先,文章紧扣材料,开篇点题,亮出观点,即现代风度是交融。

其次,围绕交融这个核心关键词进行概念阐释,将交融理解为交流融合,并和汉唐时的包容开放进行对比,指出现代的交融必古代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第三,也是最亮丽的在于文章没有空谈概念,而是将交融具体化可视可感的生活现象:足不出户就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小区闲逛,遇到外国邻居,友好地打声招呼;有相谈甚欢的外国朋友或是相识多年的外国亲戚等。

这样就让文章显得充实有内容。最后再次点出现代风度即是交融,交融让中国在时代的洪流中再次散发出无尽的魅力,不再孤芳自赏,而是争春满园。

【佳作展示三】

抽身忙碌感受休闲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袁瑛敏

一杯午后红茶,一部电影;

一副挥舞的羽毛球拍,一额汗水;

一个轻便的背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仿佛在弹指间整个世界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可喜的是,在这个快捷的模式中,蕴含了一种使生活慢下来的现代风度——休闲。我们应如何理解“休闲”二字在现代风度中的实际意义呢?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这并非漫无目的,娱乐至死的盲目休闲。

古人云“不惧拔刀张弩,但畏白堕春醪。”这,便是所谓的“休”。休,顾名思义,休养生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被现代快餐式的商品与服务充斥着大脑,而在一片喧嚣中,现代人们总能找到一个僻静的小角落使自己慢下来。或是在云南高山之巅任山间薄雾穿过身体,在发丝留下湿漉漉的记忆;或是在北方看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一晴方觉夏深;亦或是来到美丽的江南水乡,漫步“小桥流水人家”,品尝丰富的热带水果,让荔枝的浓郁与芬芳刺激夏日麻木干涩的味蕾。人们在祖国广阔的疆土上走走停停,时而驻足,时而观望,徒增“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之感。在万物中,使自己在现代浮躁中平静下来,此可谓“休”中的上品。

“闲”,并非赋闲,也并非无所作为。相反的,现代风度中的“闲”往往是人们高雅的闲情雅致的表现。现代的“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诸多便利,但也恰是这种便利,容易使现代人们的思想与感情变得冰冷,设想现代世界只剩冷酷的机器人,一成不变的计算公式,没有了人类的热心与爱心,这将会是一个何等可悲的世界?因此,现代风度中的“闲”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去听一场演奏会,感受演奏者与听众自身通过艺术建立的微妙感情共鸣;与朋友相约游玩,感受九月果园如刚生完孩子的少妇般,宁静,温柔而慵懒;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喜爱的电影,培养自己的闲情雅致与高雅情操……

我们当代人的生活绝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更应有现代风度中的“休闲”,若当代人们都能在忙碌的学习与工作中抽身片刻,看阳光,看月华,看门外的世界,那么这个时代,真可谓是一个绝妙的时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