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资料

目录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1)

2、婴儿视觉发展的7大阶段 (4)

3、0-3岁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

4、婴儿视觉的发展 (6)

5、1岁以内婴儿视觉是怎样发育的 (7)

7、视觉和眼睛 (11)

8、为什么不要给孩子画简笔画? (12)

9、怎样纠正小孩子不爱看书的习惯 (15)

10、《天线宝宝》 (16)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有学者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构成的人脸画面中,新生儿表现出喜欢看正常人脸图片的偏爱倾向。这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就已经具有了对周围环境的视觉偏好。

这种被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势必给婴儿的教养者,特别是父母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适应婴儿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处理好婴儿的需要与家长“供给”之间的关系。

新生儿和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刚生下来不久的新生儿,有没有能力适应周围环境的问题,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父母渴望了解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传统的观点,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一出生便面临着嘈杂混乱的环境,处于一团混沌之中。有人认为

他们如同一块“白板”,对大千世界茫茫然一无所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新生儿和婴儿都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有人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婴儿是有本事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在多种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比如前面提到的婴儿对人面孔模式的偏爱便是有利的证据之一。

怎样认识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1.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0至2、3个月的小婴儿喜欢看正常的人的面孔图像,也比较偏好看五官位置颠倒的人面图像,这说明他们的注视兴趣在于人面图像的特征,如图形的模式、大小、颜色对比等。这与这个时期婴儿的视觉生理功能相一致。所以说婴儿的这种视觉偏爱现象属于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2.是先天具有的视觉模式

对这么一点点的小宝贝,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他们优先去看什么,多看什么或者少看什么。而且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的小婴儿所共有的,所以说这是先天带来的视觉倾向。小宝贝的视觉偏爱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现象。因而把这种视觉偏好成为先天具有的模式视觉。

3.促进视觉模式的发展

婴儿初期显示出来的视觉偏好行为,主要是针对他们比较容易看清一些的东西,他们搜索这类视觉刺激物。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视觉器官和视觉中枢的发展。3个月的婴儿才开始形成心理表现,以人的面孔为例,经过几个月,他们逐渐积累了人的面孔的经验,形成了开始模糊而后渐渐清晰的人的面孔的表象。当他们熟

悉了人的面孔,就更加喜欢人。从3-4个月到5-6个月,随着辨认面孔的视觉能力的增强,婴儿对周围的成人表现出偏爱,并且在不同人之间有所选择,更偏爱的是母亲。可见,婴儿的视觉偏爱对象是从视觉生理功能向心理表象转化,再发展成为有选择性的视觉偏爱能力。

视觉偏爱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促进视觉生理基础的发展

婴儿不断地在环境中搜索适于自己视觉的物质,搜索较为容易看清楚些的东西,这种活动越积极越能促进视觉中枢的发展走向完善。视觉器官和视觉中枢是视觉功能的生理基础,视觉功能的发展是随生理基础的发展而发展,是随视觉中枢的完善而完善的。

2.促进婴儿的认知发展

从认知的角度看,婴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是认知事物的主要途径,视觉探索过程中首先是对他们偏好的图像从不清楚到逐渐清晰地形成图形知觉。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新异事物功能的增长,都是以图形知觉为基础的。所以,婴儿生来就有的模式化的视觉偏爱倾向对其认知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促进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婴儿在接触人的面孔的过程中,对越来越清楚的人面图像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心理表象的水平上,在从100天左右到半岁左右的时期内形成了对熟悉的人爱慕的倾向,欢迎他们的接近,显出明显的偏爱,进而开始区分熟悉的人的面孔和陌生的人的面孔,对熟人,特别是母亲产生了明确的依恋态度,而对陌生人则显出警觉和回避的“认生”反应。这些有选择性的对人的态度标示着婴儿社会性的重大发展,而这则是以婴儿对人的知觉为基础的,其

中尤以对人的面孔表情的识别能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婴儿生来就有的模式化的视觉偏爱倾向对其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视觉偏爱倾向与早期教育

了解婴儿的特殊视觉功能和他们的心理表象,对认识婴儿心理发展特点具有增长知识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对于年轻的父母,对于教养婴儿的祖辈和保姆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诚然,除了习得知识和获得理论的意义之外,这些内容对如何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的作用——

1.给予婴儿丰富的环境

早期教育讲究给婴儿丰富环境,而丰富环境需要以他们的心里需求为依据。就视觉刺激而言,小娃娃喜欢什么图像我们应该就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刺激物。那么婴儿都偏爱哪些图像呢?据研究,新生儿和婴儿偏爱的刺激有:人的正常的面孔、靶心图、活动的刺激物、鲜艳的颜色;图案的明暗交替,对明暗交界的差异特别敏感,如明暗对比鲜明的黑白格;颜色对比鲜明的图案,不喜欢空白的,无条纹的,单色的或者没有明暗对比的图像;喜欢曲线图胜于喜欢直线图;偏好中度复杂程度的图形,太密集的黑白格会被视为一团黑,如喜欢看类似于国际象棋的棋盘,而不喜欢报纸字体的细密图像。以上这些刺激特点都是我们给婴儿丰富环境的良好参照。

2.适当变换环境布置

感知觉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和具有选择性的心理机能。婴儿的视知觉也一样,他们不喜欢总看陈旧刺激物,所以要适时地变换他们的视觉环境,也要适当地调整住宅的布置,以满足他们对刺激物新异性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对那些既有所熟悉,而又有些新异成分的东西更感兴趣。

3.注意多种感官综合训练

为了通过环境的丰富促进婴儿认知的发展,需要视觉、听觉、动作等多种活动的结合。

4.注意婴儿周围环境的图像的位置

为了预防造成斜视或偏头,需要适当变换悬挂或粘贴图像的位置。(特邀专家/李文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幼儿视觉偏爱的表现

幼儿视觉偏爱体现在他们选择事物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般1-2岁宝贝的视觉偏爱主要集中在物体的形状;3-4岁宝贝的视觉偏爱则集中在物体的大小、颜色上,只有到了5-6岁,宝贝才懂得兼顾大小、形状和颜色三个方面的特点。

宝贝视觉偏爱通常表现为——

1.导致宝贝忽视父母的要求

比如妈咪要宝贝选择一个大苹果,他可能会拿一个小苹果,如果让他拿一块圆形的饼干,他可能会拿一块方形的饼干。

2.受宝贝的“玩心”影响

比如让宝贝挑一好水罐打水,他一定会挑那个坏了的带窟窿眼的,这样可以玩水。

3.导致宝贝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比如让宝贝挑选衣服,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是注重花样、颜色,而对衣服的质地、大小、款式没有概念。

4.导致宝贝观察时特别粗略

比如让宝贝去做什么事情时,他们往往表现得很不认真,孩子越小,对事物的观察越粗略,越不精细,孩子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对事物进行特性的感知和比较的能力,有时需要到学龄期才能初步形成。

总之,宝贝对视觉的偏爱是由他心理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根据他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和指导,提高宝贝的视觉感受能力。

2、婴儿视觉发展的7大阶段

梁仲怡表示,视觉发展可分为7大阶段,各有其启蒙重点,父母应配合孩子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刺激,使各阶段能顺利地衔接。

STEP1 模模糊糊的世界

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有一定听觉发展了,甫一出生,触觉亦派上用场,唯有视觉通路尚未形成,且双眼不能对焦,以致外面的世界对出生没多久的小宝宝而言,就像是一张张模糊的画面。须待后天的刺激及培养,建立良好的视觉通路,配合肌肉等各方面发展,才能启动视觉功能向上提升。

STEP2 区别明暗、黑白及轮廓

不到l个月的小宝宝,虽然看什么还是模模糊糊,但已能感受到空间内有无光线,而出现转头看光源的动作。平均1.5~2.5个月时,他对黑白对比强烈、亮度高的图案或物品,会出现明显反应,及能够感受所处环境中的光源与背光的暗区,但尚无法清楚区分其边界;他所看到的物品,也仅是粗略的轮廓。

STEP3 辨认内部细节及色彩

6个月前的宝宝对物品的形状、颜色感受越来越强烈,家长可以从他表现出对某些颜色及亮度的喜好,察觉其视觉功能的进步。虽然孩子还不认识何谓红色、

黑色,不过能够更清楚地知道这些颜色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孩子对色彩反应不错,家长平时不妨多和他玩色彩游戏。至于什么颜色效果最好呢?根据研究指出,四大基本色:红黄蓝绿,及黑白对比强烈的玩具,最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而粉红、粉蓝、自然色等色彩刺激不足且区分不易,不适合于视觉启蒙初期使用。而6、7个月大的孩子,看别人的五官越来越清楚,不像之前只能感觉到模糊的轮廓,因此爸妈应增加和孩子互动的机会,提供视觉刺激的机会!

STEP4 深度知觉逐步提升

深度知觉即所谓的立体知觉。在视觉发展初期,孩子眼中呈现的均为平面影像,之后慢慢发展出远近、左右、高矮等立体影像。立体知觉究竟从何时萌芽,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不过平均约至l岁后确立成型。

人之所以能视物,在于利用眼部的感觉接收器吸收光源,聚焦至视觉中枢,再呈现出影像。立体观念的确立,代表双眼运作正常且更为协调,相反地,如果深度知觉不能顺利发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动作、立体感、方向感等,重要性不容小觑!

STEP5 分辨两个相似物的异同

l岁半左右的孩子,对于生活中常见且相似的物品,已具有一定分辨异同的能力,并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及各方面能力提升,能分辨的部份更多、更细微。家长一开始可以将简单的图片,或者将两个设计略有不同的娃娃作为道具,请孩子找出两者的不同,训练他视觉的精辨能力。

视觉的精辨能力,深深影响孩子的发展。像是要妥善的学习,或处理生活中的大小琐事,都需要精辨力来帮忙。值得庆幸的是,视觉的灵敏度不只和先天构造有关,能否看得更快、更精准,后天的练习绝对是关键,而这都需仰赖家长带

着孩子一同进行。

STEP6 认识文字符号

认识文字符号,是l岁半~3岁孩子视觉的启蒙重点,不过这个时期的“认字”,和大人想像中的可不同喔!因为3岁前孩子就像是照相机,不管是文字或图像,在他眼中同样是一个画面,识字指的是看出字和字的不同,只不过孩子会感觉文字符号不如图片丰富罢了!

“认字“不是为了提早学会写或认知,而是为了启发他对文字的兴趣,为将来培养阅读习惯奠基。建议家长采取比较趣味化的方式,教导孩子认识千变万化的文字,同时连结生活周遭事物,将文字自然地存放于脑海里。不过进行认字游戏有两点不能忽略,一是字要够大,小朋友才能看得清楚;二是不要同时加入注音符号,以免孩子误以为注音符号也是该文字的一部份。

STEP7 阅读累积学习力

针对3~6岁的孩子,最好的视觉启蒙,及观察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了;尤其透过亲子共读,带领孩子认识书上的文字、图片,有助于加强观察力、认知、口语表达能力,并增进彼此的感情。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随着年龄增长,更能理解书中的内容,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

3、0-3岁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发现,这一时期的宝宝喜欢看轮廓鲜明,熟悉漂亮,色度对比强烈的图形,如黑白棋盘,靶心图,人脸图等等.黑白挂图可以为宝宝提供良好的视觉刺激,并让宝宝在观看的过程中,建立起资质优秀的视觉神经回路。

4、婴儿视觉的发展

人类为了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对眼睛的依赖超过对其他任何感官的依赖。

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把眼睛比喻为"心灵的窗户"。但是,似乎和这种需要不相称,婴儿的视觉却是所有感觉中发育成熟最晚的。我们知道,视觉是由眼睛和大脑的相应部位共同掌管的,新生儿的眼睛和大脑发育都还不成熟,例如,掌管调节眼与物体距离的晶状体肌肉,在出生时还很弱,负责接收光线并往大脑输送的视网膜细胞在出生后几个月才慢慢成熟。而掌管信息接收的视觉皮层细胞到几岁以后还不能和成人相比。

由于这些原因,新生儿的眼睛还不能准确地聚焦,而且由于视敏度不够导致的分辨能力差,新生儿还不能利用眼的聚焦功能。当我们到眼科去检查视力时,医生一般要把你眼睛接受视觉刺激的能力和正常成人的标准相比,对你的视力做出估计。心理学家采用这种指标测试新生儿,发现,在新生儿眼里,一个距离6米的物体,相当于成人从200米远看这个物体。我们成年人看较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较近的东西清楚,而新生儿则不同,在他们眼里,一个东西不管距离1米还是距离10米,他们都看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不能聚焦,他们不知道在他们身边有东西需要留意。即便是从近处看人的面孔,也是模糊的(图1,总图号13)。

虽然可怜的新生儿眼睛还看不清楚,但是他们凭借有限的视力积极地探究着周围环境。他们从视野中找出令他们感兴趣的一切事物,他们的视线会随着移动的物体移动。只是这种移动的速度比较慢,准确性也较差。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婴儿的视觉系统成熟非常快。3个月时,婴儿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人;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相当于成人的20%;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此外,眼睛的搜索和跟踪能力发展也很快,1个月时,婴儿可以以一种平稳的眼动追踪一个移动较慢的物体,6个月时,这种能力就相当发达了。

在出生前几个月里,婴儿的颜色知觉发展也很快。刚刚出生的婴儿,对颜色就已很敏感,实验发现,新生新生儿喜欢看五颜六色的东西,不喜欢看灰色的东西。但这时他们还不能区分颜色,1-2个月时,婴儿即可对各种颜色加以区分了。4-5个月时,他们已能分辨出属于同一种颜色、但深浅不同的两种色彩了。4个月以后的婴儿,由于视敏度的发展,能够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黄、绿四个范畴,这和我们成人的红绿蓝三元色已经相当接近。在4个月婴儿的眼里,两种不同的蓝色都被看成蓝色,但如果你给他们看黄色和绿色的两个东西,他们就能分辨出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可能通过语言学会各种颜色的名字。

由于婴儿看周围的东西越来越清楚,对视野中的一切事物的探索越来越熟练,他们逐渐知道了环境的特征和空间排列方式。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婴儿的视觉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三种视知觉:深度知觉、模式知觉和对象知觉。

我们先来看看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

所谓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婴儿要够摸一个东西,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深度知觉。当婴儿学会爬之后,深度知觉可以使他们避免从床上、台阶上摔下来。

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中,但负责捕捉图象的人眼视网膜表面却是二维的。人要靠各种视觉提示把视网膜接收到的二维表象转换为真实世界中的立体图象。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有一座世界最高的电视发射塔,凡是上过塔顶的人都知道,在专供观赏的塔顶的外侧,其地面是玻璃的,下面就是塔外的街道。可想而知,

初上塔的人要在这玻璃地面上行走,难免有些胆战心惊。这种恐惧,正是深度知觉造成的。只要我们爬上一座高的建筑物,如大楼、大桥等,往下看去,都会产生这种恐惧。那么,新生儿和婴儿有这种恐惧吗?如果有,就证明他们也有深度知觉。

利用这种原理,心理学家早在60年代就发明了一种叫做"视崖"的实验设备,这设备其实就是一个玻璃平台,但平台的一半比地面高出1米,和玻璃紧贴着,另一半和地面的高度一样,面积为一半的高台上和另一半低的部分都铺着同样图案的方格布,整个台子的周围用木板围起来(图2,总图号15)。对儿童和成人来说,在玻璃下面的高低差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当然,我们也知道,如果从高的一半爬到低的一半,也不会摔下去,因为玻璃面是平的。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把刚刚会爬的婴儿放在台子上高的一侧,然后在低的一侧的边缘放一个好玩的玩具,让孩子的妈妈站在玩具边招呼孩子过来拿玩具。如果孩?quot;傻乎乎"的没有深度知觉,他们就会毫不在乎地爬过去拿玩具。但是几乎所有会爬的6、7个月的婴儿爬到高的一侧的边缘就不敢继续爬了,显然,他们发现了前面是一个"悬崖",再往前爬可能会摔下去。这个实验说明,会爬的婴儿已经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但是,婴儿的深度知觉最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8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又进行了新的研究。他们发现,我们成年人的深度知觉的主要的三种形式-运动深度、双眼深度和图画深度,早在婴儿会爬之前,就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

所谓运动深度,就是我们通过身体的运动对外部远近高低的感觉和知觉。举例来说,当我们转动自己的头同时看周围的景物时,可以发现,当我们的头转动时,周围的景物离自己越近,移动速度也越快。此外,如果把一只杯子从紧贴着

脸的位置慢慢向远处移动,杯子会变得越来越小,杯子上的图案也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属于运动造成的远近知觉。这种运动深度情境,是婴儿最早能觉察到的。心理学家发现,出生刚3个月的婴儿,如果你把桓鑫锾逡贫剿矍笆保突岜;ば缘乇昭郏抡飧龆髋鲎潘J笛榛狗⑾郑?、4个月的婴儿即可通过运动来检测物体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的立体形状。

所谓双眼深度,就是通过两眼的视差觉察到的物体的远近深浅。我们知道,我们的两只眼睛接受到的视觉画面是略有不同的。这种双眼视差进入大脑后,大脑经过整合和分析,使我们产生画面的立体感。心理学家采用非常巧妙的方法研究了婴儿的双眼深度知觉,研究者把两幅相互重叠、但非常不同的画面放在婴儿眼前让他们看,然后用眼动仪记录婴儿看画面时眼睛运动的轨迹,如果婴儿具有双眼视觉,他们就会在某一时间内主要注视两幅图片中的一幅,其视线的运动轨迹就应该是有组织的,而不是在两幅画面上随机地乱动。结果发现,2、3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备初步的双眼视觉,6个月时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好了。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半岁左右的婴儿能够利用双眼视觉来察觉物体离他们的远近,从而调节手臂的动作,去够摸物体。

所谓图画深度,是画家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技法。为了使一幅画看上去具有立体感,画家采用透视法(如铁轨从近到远地延伸)、精细度变化(近处的物体画面清晰,远处的模糊)和物体的重叠(近处的物体遮盖住远处的物体)来达到这种目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婴儿的图画深度知觉时,把婴儿的一只眼蒙住,使他们无法利用双眼视觉,然后在他们眼前放一幅有远近感的格子图,在图上放两只玩具鸭子,由于背景图的作用,那只位置较低的鸭子看上去离得较近,位置较高的显得远。如果他们具有图画深度知觉,他们应该能够觉察出两只鸭子的远近,而先去

抓较近的那只(图3,总图号16)。研究结果发现,5个月的婴儿还不具备这种图画深度知觉,而7个月的婴儿则开始具备这种图画深度知觉了。

5、1岁以内婴儿视觉是怎样发育的

胎儿期:

对胎儿的研究发现,6周时,视神经就开始铺路了,将视网膜连接到“初级”的大脑上。然后,眼的晶状体和眼角膜形成,眼皮覆盖在眼睛上。大约在6个月左右,胎儿就已经对光很敏感了。他能感觉到光的强度,因为光可以穿过母亲腹部的组织和肌肉,射进子宫中去。

随着出生的临近,亮亮就越来越经常地练习睁开眼睛,准备着进入一个光明的世界。

新生儿:信号太强,无法分辨,调试工作开始了!

新生儿的视觉装置虽然已经到位,但还很不成熟,不能马上有效地运作。远远近近那么多光一下子涌入他的眼睛,太亮了,弄不清楚是些什么。

现在,他的视力很低,一方面是因为他眼睛的玻璃体还没有完全透明;另一方面,他的视神经——眼睛和大脑之间的通路——虽然已经长成了,但是还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几个小时内,新生儿的眼睛就开始工作了。如果把他的视觉系统看成一部机器,那么,这部机器不仅需要润滑,而且需要调试!现在,他只能看到眼前18~38厘米内东西的大致轮廓,因为他的睫状肌还缺乏强度,还没有能力进行调节。但是,这种调节能力在不断增强。

他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位于眼底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感光接受器)还没有长好,而且数量也不够。因此,他的视野大约只有45度左右。感光细胞要逐渐

地得到发展,最终,大概有600万个负责分辨细节和识别色彩的视锥细胞将集中在视网膜的中间,而几亿个负责接受光线的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使他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他居住的三维世界。

1-4周:看见妈妈

婴儿很快对光线的反差非常敏感。你瞧,他正盯着妈妈的脸呢:光线照亮妈妈的眼睛,照在她圆圆的颧骨上,照在她对着宝宝咿呀说话的嘴唇上、舌尖上……

看到宝宝的注视,妈妈快乐极了,话也更多了。

婴儿不仅仅在寻找从我们嘴里发出的特别的声音,而且他的大脑在拼命地工作,记录这种效果,储存起来。有一天,这会变成他自己的本领,他也能这样用舌头发出声音。

如果妈妈把手或奶瓶在他的眼前晃动,他会眨一下眼。医生说,这叫瞬目反射,表明婴儿有视觉。

当视野中出现水平方向缓慢移动的光线,他偶尔也会追视。但要控制眼球的转动实在比较累,这项技能还需要练习。

2-3月:认出爸妈

每当爸爸妈妈来到婴儿的身边,只要他醒着,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眼球的闪动,紧紧地吸引着他的目光;面部形成的明暗线条特征,也给他留下深深的印象。如果是客人来了,那么,他的目光偏好会告诉你,他知道!

3个月时,他的眼睛差不多能像成人那样聚焦了。他开始能够区分出红绿色了。在床边悬挂的那些彩球中,他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红球。

小对眼?

刚出生,细心的妈妈可能发现,婴儿靠近鼻侧的眼白要比靠近耳侧的眼白小

得多,看上去像个小对眼,于是十分担心。

随访的医生告诉妈妈,和头的大小相比,现在的婴儿两眼间的距离会显得比较宽,加上他的手臂比较短,只有使眼球转向鼻侧来聚焦,形成好像对眼或轻微斜视的样子。

另外,在4个月以前,婴儿的左眼看左边发生的事,右眼看右边的东西……他的大脑还不能把两个有点差异的图像整合成一个全景,因此,轻微的斜视,不用太紧张,这都会随孩子的成长而消失。

4-6个月:多彩立体的世界

研究发现,新生儿喜欢看五颜六色的东西,不喜欢看灰色的东西。但这时他们还不能区分颜色,大约2个月时,婴儿开始可以区分红色和绿色,然后是蓝色、黄色。到大约4个月时,两种不同的蓝色都被看成蓝色,但如果你给他们看黄色和绿色的两个东西,他们就能分辨出来。4~5个月时,他们已能分辨出属于同一种颜色、但深浅不同的两种色彩了。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可能通过语言学会各种颜色的名字,只是这种能力不是刚出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孩子的成熟逐渐显现出来的。

另外一个变化是,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现在,利用双眼视力的深度视觉开始发展。婴儿的这一进步是研究人员发现的:在看平面画和立体画时,4~5个月的婴儿目光注视立体画的时候更长。

在这最初的半年里,婴儿的大脑把来自各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加以整合,各种信息的互相印证,帮助他解读看到的信息。因此,当他醒着时,他的看、他的动、他的转动眼球、他的抬手触摸、他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相互回应,都是他主动捕获

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对他的视觉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段时间,如果每天只能躺着看白白的天花板,或由于某种原因眼睛被遮挡,对视觉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不过,他的眼球还只有成人的2/3大,眼轴距离也还比较短,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所以幼童有“远视”之状况很正常。一直要到6~7岁以后,眼球发育完全,才会拥有最佳视力。

6-12个月:相信眼睛

现在,婴儿的大脑开始帮助他指挥两个眼球协调移动,并且,把两眼的图像整合成一个,而不是两个错位的图像!这使他有了新本事,知道什么东西够得着,什么东西够不着。

有些东西距离太远,他也会知道,扑过去是白费劲,抓不到,于是他冲着那东西大叫,让我们帮忙。

会爬了,会走了,他活动的范围大了,对眼睛的依赖也更大了。他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眼睛的引导。同时,他越使用眼睛,眼睛就越能得到锻炼。

然而,正是这初级的一点点本事——混沌的网膜像、偶尔调节晶状体(聚焦)带来的网膜像的变化——这些信息在大脑中的整合,就是帮助婴儿发展出自己的清晰“视界”的最重要的基础!

6、培养感性能力和审美习惯的视觉胎教

尽管一直以来人们更为熟悉的是音乐胎教和童话胎教.但最近随着人们对胎教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视觉胎教也终于出现在了大多数人的视野当中。对名画进行鉴赏、给图案上色等方法都属于通过接触色彩.训练胎儿感性能力的视觉胎教。孕妇看到的东西越多,胎儿所能感受到的美觉体验就越多.因此,现在就让我们

开始看,开始感受吧。

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同样重要

对胎儿进行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同样重要。胎儿的听觉在怀孕早期不断地发育,并且会在怀孕24周时达到成人的水准,而相比之下,视觉的发育则要晚许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切不可因此而疏忽必须对胎儿进行的视觉刺激。

胎儿在视觉上接受的刺激也同样会对其在情绪上产生明显的影响。相对而言.人的视觉需要极为复杂的机能作为支持.而直到出生时为止,胎儿并没有完全具备这些机能。进一步说,小孩子要长到8岁才能获得与成人一样的视觉能力。人类视觉发育的周期如此之长.这就难怪胎儿只能分辨光线明暗的程度了。

照射到母亲眼睛里的光线会对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物质产生调节的作用,使胎儿的眼前也相应地产生明暗的感觉。当看到明亮物体的时候,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会下降,看到昏暗物体的时候上升,这一点使胎儿也具备了辨别外界事物明暗的本瞻。胎儿对外部的光线开始产生反应往往是在怀孕第7个月之后开始。

刺激五感可以促进脑部发育

当人们看到伦勃朗的《犹太新娘》.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这样的名画时.心情会很自然地平静下来。这些画当中包含着画家的精神.以及一种可以使人感动的东西。

此外,在观赏名画的同时进行一定的讲述也可以增强刺激的效果。怀孕6~7个月之后胎儿已具有了五感,而美术正是具有能够有效刺激五感的胎教内容。胎儿的脑部在有所感受的时候才会快速发育,此时全面地刺激五感就能起到最大的帮助效果。

视觉胎教的方法

提到视觉胎教,你的脑海中也许立刻就浮现出了孕妇欣赏名画的场景。对于锯多人来说.欣赏图画似乎就是视觉胎教的全部内容.其实系蝴蝶结、织十字绣、折-纸和陶艺也都属于视觉胎教的范畴。靠手指来进行操作的织4-字绣、系蝴蝶结和折纸等.不仅能够培养人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内心很快安定下来。因此孕妇最好能培养自己对上述活动的兴趣,并且用它们来打发平日里的闲暇时光。

不过.要想完成一个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无论是谁,在参与时一定要具有耐心。这一点其实也与胎教的根本目的完全相符,因为孕妇的耐心和意志力会对胎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胎儿的思想和审美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启发。孕妇可以经常去附近的文化宫或美术馆探索并尝试适合自己的视觉胎教方法。

漂亮的照片和景象也可以成为视觉胎教的素材

平时对美术毫无兴趣的人.如果因为怀孕而强迫自己去美术馆或画展.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明显效果的。假若一个人从未去过美术馆.即使特地跑到美术馆欣赏名作.也很难真正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和丈夫一起去看场电影.漫步在夜景迷人的步行街或者看一看可以带来美好回忆的照片则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这样也属于视觉胎教。无论真实的风景还是照片,只要能让孕妇心态平和并引起欣赏的兴趣.就可以称得上是视觉胎教最好的素材。

7、视觉和眼睛

4—6个月婴儿的视觉和听觉

4—5个月时,婴儿头眼协调能力好,两眼随移动的物体从一侧到另一侧,移动180度,能追视物体,如小球从手中滑落掉在地上,他会用眼睛去寻找。6个多

月时,目光可向上向下跟随移动物体转动90度。喜欢明亮的颜色如红、橙、黄色,特别是红色的物体最能引起婴儿的兴奋与注意。这时候孩子的视力可达0.1,能注视较远距离的物体,如街上行人、车辆等。对这年龄的孩子可以用选择观看法来检查视力发育的是否正常,这是一种筛查的方法,可以早期判断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儿童保健部门进行这方面的检查。

这年龄阶段孩子在听觉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听到声音后能很快地将头转向声源,能区分妈妈和其他人的声音,对母亲的语言有明确的反应,对他自己的名字也有所反应。喜欢听音乐,能表现出集中注意听的样子。

7~9个月龄的婴儿的视觉和听觉

这时期婴儿的视觉范围越来越广了,视线能随移动的物体上下左右地移动,能追随落下的物体,寻找掉下的玩具,并能辩别物体大小、形状及移动的速度。能看到小物体,能开始区别简单的几何图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实际上这是一种立体知觉。国外科学家吉尔森和瓦尔克曾做过一个着名的“视崖”实验来说明这一点,他们精心设计了一种“视崖”装置。用一块大的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在中央板的另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的图案布,使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似乎像“悬崖”。然后把6.5—14个月的婴儿放在中央板上,让孩子的母亲在悬崖的那边招呼孩子。实验结果表示,大多数的婴孩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招呼时,不是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着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其实是绝对安全的,但大多数婴儿不敢爬,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深度知觉。到1岁时视力可达0.2。

听觉越来越灵敏,能确定声音发出的方向,能区别语言的意义,能辨别各种声音,对严厉或和蔼的声调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随着婴儿坐、爬动作的发展,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他能灵活地转动上半身、上下左右地环视,注视环境中一切感兴趣事物。家长可以走出家门带他出去看蓝天白云,鲜花青草、来往人群、汽车等等,促进他的视听能力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培养他的初步的观察能力。

1~1.5岁孩子的视觉和听觉

在外界环境光线的不断刺激下,孩子的视力逐渐在发展,到1.5岁时,他的视力可达0.4,能看见细小的东西如爬行的小虫、蚊子,能注视3米远的小玩具。还能区别简单的形状,例如圆形、三角形、方形。听觉方面能寻找不同高度的声源,听懂成人简单的语言,听懂叫自己的名字。

这个阶段的婴儿开始能辨认物体简单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父母要创造机会来训练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可以用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积木让孩子去分类识别。儿歌和乐曲是开发小儿智力的好帮手,孩子在听的过程中,能提高听力的辨别力,可以发展儿童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并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因此每天抽一点时间给孩子听简单易懂的儿歌或轻快的音乐和儿童歌曲,孩子听会显得很高兴,有时还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8、为什么不要给孩子画简笔画?

一、专家的解释

“形”是事物或物体的“形态”,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请注意,这里的“型”是经过塑造之后的“形”,“造型”就是创造或塑造出新的超越物体表面形态的“形”,绝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形。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

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