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Ppt1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Ppt2

大家好。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经过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等野外工作后,获得了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水文地质图件编制及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等室内综合地质编录工作。

Ppt3

课程引入

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知识,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计算与评价及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等。

本次课我们先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具体包括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特点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等内容。

下面开始讲述:

Ppt4

一、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和特点

(一)地下水资源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是含水层中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是由水

质决定的,即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量才是可资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Ppt5

图片为中国地下水资源图。

Ppt6

(二)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资源是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如图)。地下水补给资源是各种入渗量,一般包括降水和凝结水入渗量、河(渠)水和洪水及田间水入渗量、山区对平原区的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河流侧向入渗量;地下水储存资源是地下水储存量,包括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两部分。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组成关系示意图。

Ppt7

(三)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系统性(整体性)

地下水一般是按一定的含水系统形成和分布的,存在于同一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是一个统一整体,有着共同的补给、径流、排泄体系。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注入或排出水量,其影响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Ppt8

2.流动性(活动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性)

地下水是流体,是一种动态资源,处在不断运动循环之中,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所以大都具有流动性或活动性。

Ppt9

3.可恢复性(可再生性)

当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只要开采量不超过一定限度,虽然井附近的地下水位要降低,使地下水的储存量暂时减少,但只要停止开采,水位又可逐渐恢复原位,即地下水的储存量又得到了补充,这就是地下水的可恢复性。

Ppt10

4.可调节性(或储存量的可变性)

可调节性指地下水在系统结构的作用下,使不连续的降水和水量输入变为相对连续、均匀输出的这种自然特性。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始终处在不断地补给和消耗的新旧交替过程中。当补给丰富、大于消耗时,含水层就把多余的水蓄集起来,使地下水的储存量增加;当补给较少或暂时停止时,又可用储存的地下水维持消耗,使储存量减少。储存量的这种可变性,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开采过程中均起着调节作用。Ppt11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数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等工作的总称。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图片是为说明地下水及水质状况。

Ppt12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水量评价。

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水质、水量评价时,还应研究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工作,以利于长期正常地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

Ppt13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程序

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程序可分为九个步骤,涵盖了从准备工作、基础资料收集、计算分区确定、参数确定、矿化度分区的确定到各类资源量计算、可开采量评价、评价成果表达等工作(如图、下表)。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框图。

Ppt14

表格是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程序九个步骤的说明。

Ppt15

小结

本次课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进行了概述。学习了地下水资源的含义、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要求大家重点理解地下水资源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Ppt16

课后作业

1.什么是地下水资源?简述地下水资源的组成和特点?

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新课预习

教材P184: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同学们,这次课到此为止,我们下次课再见。

地下水资源论证报告

△△△△△△△☆☆☆实业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地下取水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报批稿) □□□□□□□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 二○○七年七月

批准: 审定: 审查: 校核: 编写:杨云证书编号[0405155] 胡钢证书编号[0006389] 主要参加工作人员: 杨世武欧亚赫张义辉 单位名称:□□□□□□□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 单位地址:●●●韶山南路11号

目录 1 总论 (1) 1.1 项目来源 (1) 1.2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任务 (2) 1.3 编制依据 (2) 1.4 取水规模、取水水源与取水地点 (2) 1.5工作等级 (3) 1.6分析范围与论证范围 (3) 1.7水平年 (4) 1.8论证委托书、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 (4) 2建设项目概况 (5) 2.1建设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 (5) 2.2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5) 2.3建设规模及实施意见 (5) 2.4主要产品及用水工艺 (6) 2.5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 (7) 2.6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退水方案 (7) 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8) 3.1基本概况 (8) 3.2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10) 3.3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4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14)

4.2用水合理性分析 (14) 4.3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分析 (15) 4.4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 (16) 5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17) 5.1水源论证方案 (17) 5.2依据的资料与方法 (17) 5.3地下取水水源论证 (21) 6 取水的影响分析 (35) 6.1对周边用水影响分析 (35) 6.2对环境地质影响分析 (36) 6.3结论(综合评价) (36) 7退水的影响分析 (37) 7.1退水系统及组成 (37) 7.2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 (37) 7.3退水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39) 7.4入河排污口(退水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 (39) 8水源地水资源保护 (40) 8.1取水水源地卫生防护区的建立 (40) 8.2取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措施 (40) 9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建议 (41) 10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结论与建议 (42)

地下水资源管理,课程报告

地下水资源管理 课 程 报 告 班级:勘察技术与工程 姓名:吉泳安 学号: 1803090210 任课老师:王艳霞

交通学院二〇一二年五月五日 目录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概述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二、水质评价方法 三、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主要方法 1、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的方法 (一)解析法 (二)数值法 2、主要以观测资料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方法 (一)回归分析法(相关外推法) (二)系统理论法 (三)开采抽水试验法 3、以水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方法 (一)水均衡法 四、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 一、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我国地下水保护现状 三、主要任务与实施措施 (1)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与配置管理 (2)地下水涵养与保护 (3)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4)地下水管理和监督能力建设 (5)地下水应急与战略储备水源建设与管理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概述 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整个地球水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它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是由水质决定的。在水质符合利用要求的前提下,看其可资利用的数量有多少。因此,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同时进行水质和水量的评价。地下水量的计算和评价比水质评价复杂得多。一般所说的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都是在水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对水量进行评价。因此,将地下水的各种量也多称为资源。计算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1)“三水”联系,互相转化,统一评价的原则。 (2)以丰补欠,调节平衡的原则。 (3)考虑人类活动增加或减少的补给量及排供结合的原则。 (4)安全开采,防止产生环境地质等不良后果的原则。 二、水质评价方法 对地下水的质量以及预测在开采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和趋势所进行的全面论证和计算。进行水质评价需要掌握计算区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卫生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对与开采含水层有水力联系的其他水体(包括相邻的含水层),也应掌握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针对用水目的,评价水质的现状和开采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水质评价的标准有:生活饮用水标准、锅炉用水水质标准、冷却用水对水中C0。含量标准和水对混凝土腐蚀性标准等;在有地方病地区,当地环境保护和卫生部门提出的水质特殊要求。在水质变化复杂的地区,还要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分区分层进行评价,以提高水质评价的精度。在地下水已受到污染的地区,要注重污染指标的有关元素、离子及其含量的分析和研究,按地下水污染的类型、途径、程度和范围进行调查和评价,并提出防止水质继续污染的建议和处理受污染水的措施。水质评价除对水质的现状进行评价外,还要着重预测地下水按允许开采量开采后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三、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主要方法 1、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的方法 (一)解析法 1、原理 计算地下水资源的解析法,就是用地下水动力学中解析解的公式来计算求得允许开采量的方法。 2、适用条件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 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于 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得到了全国广大水文 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 支持,与会代表262人,是近年来水工环地质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 术性会议。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它既是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近十年来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领域取得 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为明年在我国召开的第 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 会的一次预演。 一、会议规模宏大,论文内容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共收到论文全文和摘要 275篇:其中关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 价及特征分析的44篇;地热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的 14篇;模型研究 的9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 9篇;同位素研究的4篇;矿区水文 地质勘查研究的4篇;技术方法方面的 3篇,其它均为专题论述和探 讨的文章。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4篇,大会学术报告8篇,分组学术报 告57篇。这些成果都是近十年来在各个领域探索实践的结晶, 会议论 文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大量的是应用方面的勘查研究。历 史上类似的学术会议1987年在杭州开过一次,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2000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第 31届国际地质大 会、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 32届国际地质大会,都不同程度地反 映过我国水文地质的勘查研究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为中小型的 和专题的会议,2004年先后召开过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 (天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OO 五年十二月七段永侯 海口 2005年12月6?10日在海

会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可持续利用(西安)会议。所以说, 这次会议及明年将召开的第34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结果集中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00?2002年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m,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3527亿m。地下水供水份额约占全 国供水量的18?19%,这一点和美国有点相似,美国地下淡水占全部淡水的22%,但它提供了62%的饮用水,大约50%的美国人口和97%的农村人口以地下水供水作为其主要的饮用水源。当我国1995年完成了全国范围的1 : 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 多万平方公里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 多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之后,水文地质工作如何部署,是摆在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北方11 个平原和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四川盆地红层地区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启动了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打井示范工作,以解决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这次学术研讨会全面反映了近几年取得的显着成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工作部署是合理的,是贯彻“两个更加”和“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大会特邀报告和大会学术报告,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水文地质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袁道先先生的《中国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是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是IGCP 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驱动岩溶形成、调节大气温室气体、缓解环境酸化、驱动元素迁移、影响生命、形成有用矿产和纪录环境变化的岩溶动力系统功能划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王广才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水工环地质优先资助领域,为我们申报立项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文冬光处长介绍了近期地质大调

(完整word版)地下水水资源论证报告成稿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1.1编制目的及项目来源 (1) 1.2评估论证范围及编制依据 (1) 1.3建设项目供水特征 (2) 1.4拟开发水源取水地点及取水特征 (3) 1.5工作等级及水平年确定 (3) 1.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第二章基础成果 (5) 2.1自然地理及行政区划 (5) 2.2社会经济情况 (5) 2.3水文气象要素 (6) 2.4论证区水资源情况 (7) 2.5水利工程现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7) 第三章供水水源水文地质条件 (9) 3.1区域地质 (9) 3.1.1 区域地层 (9) 3.1.2 岩浆岩 (9) 3.1.3 区域构造 (10) 3.2论证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3.2.1 地貌 (10) 3.2.2 地层岩性 (10) 3.2.3 地质构造 (11) 3.2.4 水文地质条件 (11) 3.3取水工程特征 (13) 3.3.1 水源井结构 (14) 3.3.2 水源井地质结构 (14)

3.3.3 水文地质特征 (16) 3.3.4 水温 (16) 3.3.5 水质特征 (17) 第四章水资源论证 (18) 4.1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18) 4.1.1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18) 4.1.2用水合理性分析 (19) 4.1.3 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分析 (19) 4.1.4 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 (19) 4.2水资源论证 (20) 4.2.1 依据资料和方法 (20) 4.2.2 需水量预测 (21) 4.2.3 水资源供需平衡 (23) 4.3水源井供水量分析 (24) 4.4水资源质量评价 (24) 第五章取水影响因素分析 (25) 5.1水源工程对区域内水资源环境影响 (25) 5.2海水倒灌因素影响 (25) 5.3对第三者用水业户的水源影响 (26) 5.4其它地质因素影响 (26) 第六章退水影响分析 (27) 6.1退水系统组成 (27) 6.2退水处理方案和达标情况 (27) 6.3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影响 (28) 第七章水资源保护 (29) 7.1工程措施 (29) 7.2非工程措施 (29)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重要进展(精)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重要进展 (2003-2005年 一、项目基本情况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是2003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吉林省地质调查院、黑龙江地质调查院、吉林大学共同承担的一项基础性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中,吉林地调院和黑龙江地调院承担各省区的调查任务,吉林大学承担地下水数值模拟与齐齐哈尔地区地下水水质评及预警系统研究。项目周期为三年(2003-2005。工作区为松嫩盆地,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 总体目标任务: 进一步查明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结构;重点查明第四系含水层系统近20年来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变化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开展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评价;建立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模型和重点地区水质评价预警模型,对地下水资源与调蓄能力进行评价;开展第三系大安组含水层地下水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调查;建立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空间数据库;提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方案;为地下水资源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二、工作进展与完成的工作量 按照计划项目设计书的安排,按年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将黑龙江、吉林两省工作区按年度划分为三个工作区,每年完成一块。在每年的工作区内确立重点工作内容和重点工作地段,当年完成本年度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汇总、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并完成资料录入建库工作。 目前野外调查工作已全部结束,成果编制和文字编写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一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自2003年6月开始,截止2005年10月中旬,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和黑龙江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野外调查任务全部结束,并于10月20日至11月7日通过了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组织的野外验收,质量均评为优秀。三年主要开展了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其环境 地质问题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和物探,地下水样品采集,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地下水位统测等工作。三年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重点区1:25万水文地质调查4.5万km2;水文地质钻探进尺3689.6m;物探电测深点1244点;采取各类水质分析样品2676组,其中同位素样270组;土样716件;开展全区丰、枯水期水位统测4期,共测得地下水位8991点次。 (二综合研究工作 由于松嫩平原野外调查工作至2005年10月中旬野外工作才结束,随后进行了资料初步整理,通过了地调院和大区所的检查验收,全区的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工作自2005年11份才真正的开展起来。 1.资料收集情况 (1工作区内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收集比较齐全。 (2收集了2003年社会经济发展资料,但对90年代、8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经济资料尚未收集。 (3水文气象资料还有一部分没有收集到,黑龙江部分缺的较多。 (4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资料收集的不多。 2.专题研究 三年来开展了白城扇形地地下水调节能力研究、尼尔基水库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研究、松辽分水岭的形成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研究及松嫩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初步调查。

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现状

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 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Ppt1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Ppt2 大家好。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经过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等野外工作后,获得了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水文地质图件编制及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等室内综合地质编录工作。 Ppt3 课程引入 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知识,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计算与评价及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等。 本次课我们先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具体包括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特点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等内容。 下面开始讲述: Ppt4 一、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和特点 (一)地下水资源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是含水层中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是由水

质决定的,即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量才是可资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Ppt5 图片为中国地下水资源图。 Ppt6 (二)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资源是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如图)。地下水补给资源是各种入渗量,一般包括降水和凝结水入渗量、河(渠)水和洪水及田间水入渗量、山区对平原区的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河流侧向入渗量;地下水储存资源是地下水储存量,包括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两部分。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组成关系示意图。 Ppt7 (三)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系统性(整体性) 地下水一般是按一定的含水系统形成和分布的,存在于同一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是一个统一整体,有着共同的补给、径流、排泄体系。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注入或排出水量,其影响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Ppt8 2.流动性(活动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性) 地下水是流体,是一种动态资源,处在不断运动循环之中,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所以大都具有流动性或活动性。 Ppt9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6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一、总体成果与进展概述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2006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果。 北方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在经过第一阶段四年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综合研究,完成了各平原(盆地)成果报告的编写和图件的编制及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阶段进展: 基本完成了我国北方八个平原(盆地)大约77万平方公里1/25万区域水文地质修测;完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结构、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取得了一大批新的地下水动态调查资料和阶段成果; 开展了上述重点区域地下水功能评价试验研究,拓展了地下水评价范畴,更好地体现了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国际先进的信息化设计理念,建立了统一构架的地下水与环境数据库、流域(含重点区)数值模拟模型,初步形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与环境动态评价能力; 建立了规范的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若干重大专题问题研究,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科技支撑能力有明显提高; 稳定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全的骨干水工环队伍。 正在实施的六个地调项目按计划完成了设计的各项实施工作量,年度进展明显。 二、各工作项目进展与成果 1.完成了五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建立了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初步构建了调查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 本计划项目所属的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疏勒河)、银川平原、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通过了承担单位的初审;建立了野外调查和成果数据库,通过了实施单位组织的预审。 (1)采用钻孔资料收集、补充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平原(盆地)

贵州省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

2011年 11 月 26 日 报告题目:贵州省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学 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土管091 指导教师:周文霞 学生姓名:王晨光 学 号:0908100277

贵州省地下水资源 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贵州是全国喀斯特(也称岩溶,以下同)分布最广的高原山地省份,喀斯特面积10.91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在全省86个县(市)中,喀斯特面积>30%的县(市)有74个。贵州有贫困县48个,贫困人口800万,而喀斯特区贫困县就占38个,贫困人口达663万。干旱缺水较普遍,其中尤以紫云、长顺、罗甸等22个喀斯特区贫困县缺水严重。广大喀斯特区土地贫瘠、石山光秃,尤其是地表干旱缺水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现有大量水文气象及地质资料表明,贵州并不是一个资源性缺水省份,相反喀斯特区地下水资源还十分丰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利用工程难度较大的地下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无论是对生态建设还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而言,开发利用贵州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已是势在必行。 一、地下水区域分布及特征 (一)地下水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贵州地下水主要有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其中岩溶水是最重要的,具有重大开发利用价值。 1、岩溶水:按碳酸盐岩含水特性、富水程度及开发利用条件,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含水亚类。 中下三叠统白云岩及石灰岩岩溶水:大面积分布于黔中及黔西南,遍布于各地的向斜构造中。岩性以白云岩及石灰岩为主,常间夹数层厚薄不等的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及碎屑岩。层间裂隙及溶蚀裂隙发育,层状含水明显,地下水年均产水模量为44万m3/a.Km2,枯季产水模量18万m3/a.Km2。已知枯季流量>10L/s的大泉440个,地下河299条。区内人口比较密集,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贵阳、遵义、安顺、兴义等省地级城市分布在该区,地下水作为这些城市的重要生活饮用水源,其开发利用率达30—70%(包括市郊)。钻探成井率高,采用机井取水量是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目前贵阳市在该层位打机井已超过150口,安顺、兴义、遵义等市成井总数亦不少于100口。同时,泉水开发也是一种重要方式,例如贵阳市东郊水厂从汪家大井泉直接取水,日供水量达10万m3。 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岩溶裂隙水:大面积分布于黔北、黔东北及黔东南地区,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因其地质年代古老,经受厉次构造运动破坏而使节理裂隙极为密集,微细溶孔溶隙十分发育,岩石含水均一性较好,地下水年平均产水模量为35万m3/a.Km2,枯季产水模量为16万m3/a.Km2。泉点密度大,其中枯流量>10L/s的大泉有208个;地下河发育程度差,已知102条地下河,绝大部分都很短小。钻探成井率高,一般都达90%以上。在有利的构造富水部位,单井涌水量常大于1000m3/ d,特别是1998年在岑巩附近施工的一口机井,其涌水量达5000m3/ d。该类岩溶水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以利用天然水点为主,仅在凯里、遵义等城市及少数坝区有为数不多的机井进行开采。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石灰岩岩溶水:集中连片分布于黔南,在乌江及北盘江上源的黔西北地区亦有较大面积分布。岩性以厚层状石灰岩为主,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次之,溶蚀管道及孔洞十分发育,含水极不均一。地下水最丰富,年均产水模量为46万m3/a.Km2。地下河发育密度为贵州各岩溶岩组之冠。已知地下河374条,其汇水面积及流量都较大,贵州最大的地下河——罗甸大小井地下河即主要形成于该岩组中;枯流量>10L/s的岩溶大泉有447个,但其总流量不及地下河的二分之一。钻探成井率低,加之该岩溶水类型区地形条件差,因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低,是贵州十分典型的岩溶干旱山区。但在黔中高原分水岭至水城等地的断裂褶皱带,该类岩溶地下水有不同程度开发,其中特别是水城盆地,其开发利用率高

02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 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

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 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当缺乏资料或资料不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获得编制设计书所需的资料。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 (11986年) 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往往会相互转化,特别是地表 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问的转化更为频繁.根据资源量只计算一次的原则,把排泄和补给量项中,或 山丘与平原区的水资源中的重复计算或重复利用的量项分别清楚是十分必要的.依照现行的水资源 开发方式和评价方法,重复计算是由于分区(分不同的计算区),分类(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及?[总(计算水资源总量)而引导出来的重要问题,如果单独计算某一计算区某个资源量而不汇总 时,则没有重复计算量的问题,但无论评价什么资源,大都免不了要汇总,要汇总便应扣除重复计 算量,否则就会夸大资源量.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把重复计算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表水资源与 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另一类是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现在把这两类重复量的概念和 计算方法分述如下. 一 ,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 地表水资源一般指天然地表水资源,它由河川径流和还原水量组成,为简便计算,这里仅以河 川径流来代表地表水资源.同样地下水资源也应指地下水天然资源,这里所指的是"细则"规定的 现状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的概念和计算

问题分述如次: 1,山丘区的河川基流量,即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全部是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 设山丘区的河川径流为Rm,地下水资源为Gm,重复计算量为Drgm,则山丘区的水资源总量 Wm为 Wm=Rm+Gm—Drgm (1) 式中:Gm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河川基流Q基,也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部分.如图中的BDACB 所示.另一部分为山前侧向流出量Q删港,如地下水资源图中的ACBA所示.故山丘区地下水资源 Gm为 Gm=Q基+Q侧津 (2) 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间的重复计算量是Q基,即山丘区重复Drgm图中的阴影部分.所以山丘 的水资源总量,是河川径流加上山前侧向流出量,即: W=R+(Q基+Q侧溶)一Q墓=R+Q侧港 (3) 2,平原区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即平原地下水资源的一部分,既是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 又是山丘区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 先叙述平原地表水体补给量与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问题.平原的地表水体补给,包括湖泊, 水库,河道,渠系,田问灌溉和人工回灌补给量.这些地表水体一部分来自平原本身,另一部分来 自上游山丘区,来自山丘区的水量放在后面叙述,这里先研究来自平原区本身的水量,设平原区的 河川径流为R,地下水资源为G,重复计算量为Dgp,则平原区水的资源总量w为: WpRp+Gp—Drgp (4) 79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 前言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10月 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 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3 1.1社会经济概况 3 1.2自然地理概况 3 第二章水文地质概况 9 2.1地下水资源分区划分 9 2.2水文地质概况 10 2.3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13 2.4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20 第三章水资源评价 24 3.1地表水资源数量及变化 24 3.2 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 27 3.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分布 93 3.4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评价 111 3.5全省水资源总量概述 119 3.6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分布概况 119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23 4.1 地下水开采量 123 4.2 地下水开采程度 123 4.3 地下水利用情况及缺水分析 133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及潜力分析 135 5.1 地下水资源的变化 135 5.2 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 140 5.3 地下水开采前景预测 141 第六章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48 6.1 地下水质量特征及变化规律 148 6.2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变化 150 6.3 典型地下水环境问题研究 152 6.4 地下水脆弱性概述 157 第七章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160 7.1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60 7.2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61 结论 164 前言 甘肃省是我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随着全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及开采的便利性,已成为我省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近十年来,地下水资源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其数量、质量、时空分布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全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优化我省水资源配置和促进地区经 济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目的是重新对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评价,进一步查明资源大帐,为今后10—30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其主要任务包括: 1.重新评价地下水天然资源、开采资源、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 2.评价地下水的环境质量; 3.调查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 4.分析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今后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意见。

咨询继续教育地下水资源勘察试卷72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某可溶岩区地下河系总出口水量为4m3/s,地下水汇水面积为1000km2。下列哪一选项接近该区地下水径流模数M? () A.4m3/s·km2 B.0.4m3/s·km2 C.0.04m3/s·km2 D.0.004m3/s·km2 用户答案:[D] 得分:7.00 2.下列哪一选项对地下水资源概念的描述是正确的?() A.地下水资源是储存于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B.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 C.地下水资源是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的水资源 D.地下水资源是具有可恢复性、转化性、调节性的水资源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3.根据《地下水资源勘察规范》SL454-2010的规定,下列哪种物探方法适于浅埋地下水流向探测?() A.声波探测 B.地质雷达 C.反射波法

D.自然电场法 用户答案:[D] 得分:7.00 4.下列选项中哪一选项描述的是多孔抽水试验?() A.在一个井孔内抽水,同时又布置了若干个观测孔的抽水试验 B.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井孔同时抽水,各孔的水位和水量有明显相互影响的抽水试验 C.在一个井孔内进行三次降深的抽水试验 D.将抽水的目的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离,分别进行抽水和观测的抽水试验 用户答案:[A] 得分:7.00 5.下列哪一选项对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基本方法的描述是正确的?() A.目视解译、直接识别、目标量测 B.比较识别、计算机辅助解译、推理识别 C.目视解译、计算机辅助解译、计算机自动识别 用户答案:[C] 得分:7.00 6.下列哪一选项对水量均衡法的描述是正确的?() A.是利用地下水动力学的井流公式对含水层地下水的可开采量进行评价的方法 B.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近似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区域评价的方法 C.是基于数理统计建立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或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推测可开采量的方法 D.是研究评价区,在一定时段内地下补给量、储存量和排泄量之间数量转化关系,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