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一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4、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5、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礼的内在基础。

6、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7、庄周梦蝶体现了道家思想精神。

8、汉代官方哲学的最大代表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

9、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

10、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

二、选择题

1、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 A 上的刻辞为最多。

A、甲骨

B、铜器

C、其他器物

D、纸张

2、被后人奉为“亚圣”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孙子兵法》是 B 学派的经典著作。

A、法家学派

B、兵家学派

C、名家学派

D、阴阳五行家学派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C 。

A、周敦颐

B、张载

C、朱熹

D、程颢

5、“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 B 的思想。

A、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B、天道自然的思想

C、天人相分的观点

D、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6、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 C 。

A、《论语》

B、《庄子》

C、《易传》

D、《孟子》

7、“白马非马”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C 之辩。

A、天人之辩

B、动静之辩

C、名实之辩]

D、形神之辩

8、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A 之辩。

A、知行之辩

B、形神之辩

C、动静之辩

D、天人之辩

9、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C 。

A、名实之辩

B、知行之辩

C、形神之辩

D、动静之辩

10、 A 说:“朝闻道,夕死可以”。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孙膑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1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行为的和心态的等不同层次。

2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本书讲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2、明清实学明末至清初,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一股与之对立的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它的基本特征是“崇

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束书游谈的空疏学风。它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实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清朝中叶的乾嘉之学和晚清的公羊之学。

3、名实之辩作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秦以来有名实之辩。名指名称或概念,“实”

指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名实关系上,孔子主张“正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公孙龙在《白马论》中“白马非马”命题,正是根据名实之辩,阐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区分了外延和内涵的不同,揭示了一般概念与个别概念的区别。

四、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1 、以人为本。或者叫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这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

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人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当然,这种人本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的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制为中心。中国文化重人,但不是尊重个人价值,而是将个人溶入群体,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义务,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2 、强大的延续力。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 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延

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知道,四大文明中,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衰落了,消亡了,有的中断过,惟独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之久从未中断过,而且不断吸收各民族的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3 、以和为贵。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力量,而把它看成与人类相辅相成,即所谓“天人合一”。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谐思想体现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就是主张天下一家,热爱和平,反对侵略。4 、重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把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艺于一体的宗法礼教,而道德在其中居支配地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心的倾向。这种道德中心的传统,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5 、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

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就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际中的具体现。

2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那些方面?

董认为人君受命于天,如果国君无道,天即降灾异来警告你,这就是他的“天人感应”学说他主张“天不变,道亦不不变。”即改朝换代必须改铉更张,才能“善治”。汉朝取代秦朝,必须易服色,制礼乐,而且还要去秦弊政。他主张效法天道。天道之大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所以人君的统治必须阴阳相兼,德刑并用。人君的统治应当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所谓德,主要指仁义礼乐,人伦纲常。这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最完备的手段

2、明清实学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经世致用的精神。即反对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联系起来,用于改革社会。所谓“风声….. 国事….”“天下兴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即科学精神。不仅对自然科学积极探索,还指科学的认真探讨的态度。在这种态度影响下,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著作,开创了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的一代新的学风。独立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在经济上,主张“均田”,反对土地兼并,主张工商皆本。在伦理道德上,批评纲常名教,追求个性解放。在教育上,反对八股,主张教育制度改革。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冲击了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闪耀着新时代的火花

3、天人之辩主要有那些观点

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一个主题。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际就是关系,就是研究天和人的关系。在天人关系上,天命观是夏、商、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根据天道以定人事,就是天命决定人事。但历代思想家们不断向天命观念挑战,提出以下观点:重人事,轻天道。一方面否定天道迷信,另一方面还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来实现人的预定目的。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就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道自然的观点。老子最早提出。老子把天、地、人看作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道”所代表的是自然。天既然是自然之物,那就没有必要崇拜它,人也是自然之物,人与天是平等的。庄子用“庖丁解牛”做比喻,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对老子天道自然观的深化和发展。“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它按照自己的法则运行。人的任务,就在于努力认识它、驾御它、利用它。这种思想为”人定胜天“的理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刘禹锡认为天与人都是“万物之尤者”,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但天与人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还相用”就是天人能够互相利用。人能够按照自然法则办事。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即按自然规律办事。

五、问答题

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从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 、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高尚以及中国的伟大,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2 、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过程。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 、有助于祖国统一,中华振兴。传统文化是民族魂,是维系大陆、台湾、港澳和海外侨胞的纽带,对推动祖国统一,振兴中华,将发挥重要作用 4 、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可以察古鉴今,彰往而知来。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期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可以给我们很多方面的启发。 5 、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品位。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与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密切相关。如果对传统文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会被人看作是肤浅的表现。因此,从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位来说,也应该注意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作业题2

第三、四、五章

一、填空

1、孔子“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管仲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唯。

3、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列为“三纲,三纲五常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

4、中国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5、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是道教。

6、佛教是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

7、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和禅宗。

8、被称为“汉代孔子”的是董仲舒

9、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0、颜元在教育目的上,提倡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二、选择题

1、推崇自然人性,倡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是 A 的思想。

A、儒家

B、墨家

C、魏晋玄学

D、佛教

2、宣称人生苦海无边,宣扬善恶因果、灵魂三世轮回等教义,主张过禁欲主义的人生,是 C 的主张。

A、儒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3 (B ) 在道德修养上倡导奉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A、魏晋玄学

B、宋明理学

C、明清实学

D、乾嘉学派、

4、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话作为崇拜的对象,这是 C 。

A、图腾崇拜

B、祖先崇拜

C、英雄崇拜

D、灵魂崇拜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起源论是 C 教的根本信仰。

A、儒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6、佛教里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派别,只注重个人解脱,是B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禅宗

D、华严宗

7、 B 皇帝御书“万事师表”悬于孔庙大成殿。

A、唐太宗

B、康熙

C、乾隆

D、汉武帝

8、《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A 的著作

A、王充

B、王安石

C、王守仁

D、黄宗羲

9、 A 以性三品为基础,把人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阐述其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颜元

10、黄宗羲的 A 是中国史学界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断代哲学思想史巨著。

A、《明儒学案》

B、《明夷待访录》

C、《三经新义》

D、《五经正义》

三、名词解释

1、传统道德规范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一是有理论形态的,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或是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道德规范。另一种是习俗形成的,指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或表达出来,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道德规范。

2、四谛说谛即真实无忘的道理。包括苦,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帝。

3、蒙学蒙学就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蒙学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宋代蒙学在教育内容上包括了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两个方面。在众多蒙学教材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广,简称“三、百、千”

四、简答题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仁爱孝悌。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象征,仁的核心是“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忠恕是仁的基本内容,忠恕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爱人、孝悌、忠恕是仁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美德的集中体现。谦和好礼。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和”体现在接人待物上为“和气”,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价值取向上为“和谐”。

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如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信就是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报即知恩思报,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这是中国传统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精忠爱国。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视为“大节”,这种“爱国”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封建社会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但“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克己奉公。克己是奉公的前提,克尽己私便是公。即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修己独慎。所谓“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修己独慎的修养传统,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操节的君子人格。

见利思义。先利后义,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境界。勤俭廉正。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正,体现在品格上是“正直”,表现在接人待物上是“公正”,在境界上有所谓“正气”。

笃实宽厚。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崇实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形成连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活力。

勇毅力行。中华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与言,而在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

2、儒教的基本思想

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

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儒家非常重视宗教在政治、伦理上的教化功能,将儒学和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和世俗生活、百姓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儒教既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又得到自下而上的普通庶民的支持,这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并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3.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育原则和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中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即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使学生各尽其材。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孔子“闻一知二”、“举一反三”学思并重。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循序渐进。颜渊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博返约。即正确处理广博与专精的关系。尊师爱生。孔子要求教师既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还要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荀子主张尊师重道,他别强调教师的威严和学生的服从。尊敬教师,热爱学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提倡的。

五、问答题

1、中国传统道德对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

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可以从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礼、智、信中吸纳仁爱之心、见义勇为、诚信不欺等内容,可以从“慎独”境界培养我们自觉拥有公德意识和公德习惯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迪主要表现在“义”与“利”上。传统伦理主张“义利合一”。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另一方面,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当舍利取义,义在利先。在职业道德规范中,韩愈《师说》把师德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基本规范,这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中国古代以慈、孝、贞、敬、悌为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今天的家庭伦理道德应继承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摒弃传统中的糟粕的因素。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可以启迪我们子女对父母、长辈要体贴关爱、敬重、理解和赡养。可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极为丰富的,而且是具有一定世界意义的。

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是我们文化遗产,对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中国传统宗教有那些特征?

中国传统宗教的不发达性。中国人和是其他民族相比,宗教观念淡薄,信仰系统宗教的人数比例很低。中国人没有因为纯粹的宗教原因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向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侵等战争,就是宗教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各宗教基本和平相处,没有大的宗教迫害,宗教势力总是依附于王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有这样几个原因。

民众宗教观念相对淡薄。中华民族是农耕稼穑为生,人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辛苦谋求生活。这就使人们集中精力于衣食住行,而无暇幻想。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中国人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喜欢虚无缥缈。中国古代的神和其他民族的神相比,也是人性多于神性。如开天辟地的盘古、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伏羲、神农等,这些人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原始先民心中伟大的发明家。宗教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在中世纪占据一切意识形态领域长达千余年,统治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权高于皇权。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宗教一直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中国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王朝,从来没有!

宗教从未凌驾于政权之上,而是依附于王权。中国系统宗教大多是舶来品。中国系统宗教大多是从外族引进的。历史上,先后传入中国的系统宗教有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犹太教在世界各地都曾受到排挤,12 世纪来到中国后,中国人尊重他们的信仰,不歧视他们。后来,在中国的犹太教被中国文化同化。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虽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但未受到强力限制。

2、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

突出教育的重要性从孔子到汉武帝、唐太宗,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教育,颁布实行教育政策,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指出,肯定人生来性情非常相近,人的差别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育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孟子认为人都有良知,关键是能否保存住。教育的作用是收回散失的善性加以保存,只要用心学习,依赖后天的教育,“人皆可以为尧舜”,肯定了后天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应同时进行。德育应该居于首要地位,智育要为德育服务。孔子主张要以德治国,孟子主张推行“仁政”。朱熹认为教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明确地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注重启发主体的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强调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强调人的自觉、自省、慎独。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提出“日三省乎己”,都是强调自我修养。《大学》里还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就是自我省察,自我克制,在自己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中国古代教育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南北朝有《颜氏家训》等家教、家范。社会教育在古代主要是传播生产知识和经验,灌输伦常道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把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征,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学习的地方。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孔子非常注意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言行,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孟子也主张教育方式要变化多样。宋代张载反对用一种模式去束缚学生,主张根据学生内心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作业题3

一、填空题

1、__先秦_____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两汉---------是我国史学的确立时期。

---随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明清--------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2、_尚书______和---《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便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3、《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儿--------所著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唐人杜佑所著--《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6、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等。

7、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开我国学术专史之先河。

8、--《左氏春秋传》----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9、先秦散文早期多采用----语录体-------,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10、《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

12、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13、宋初的“北宋四大家”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欧阳修---。

14、中国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代话本小说--三个阶段以后,到明代,在艺术上已日趋成熟。

15、--“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心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B )。

A.《春秋》 B.〈史记〉 C.〈左传〉 D.〈汉书〉

2、〈汉书〉是我国第一本( B )史书。

A.纪传体 B.断代史 C.通史 D.官修

3、(A )是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接近于今天的学术思想史。

A.学案体 B.史评 C.政书 D.纪传体

4、( C )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最好继承者。

A.苏轼 B.王安石 C.欧阳修 D.梅尧臣

5、( D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A.李白 B.曹操 C.白居易 D.屈原

6、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除柳永、秦观、周邦彦外,还有(A )。

A。李清照B。苏轼C。辛弃疾D。晏殊

7、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 D )。

A。〈左传〉B。〈楚辞〉C。〈诗经〉D。〈史记〉

三、名词解释

1、编年体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题材。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史体。。孔子编写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传》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2、〈通典〉唐代杜佑创立的典制通史。共200 卷,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唐代天宝末年。全书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行等门类,每门下又设若干目,目下再分子目。《通典》统括历代各种典制于一书,分类编述,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开创我国典制通史先河。

3、唐古文运动是发生在中唐时期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当时说的古文是指古代的散文。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家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写文章应不受形式束缚,言之有物,有思想内容。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欧阳修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最好继承者。

4.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汉代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5、“诗界革命”1898年戊戌变法,达到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顶点,作为改良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诗歌改良运动。

6、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字子长。自幼学习古文书传,继承其父之职,官太史令,管理皇家图籍。因李陵案牵连,触怒汉武帝,受腐刑。出狱后,发奋著书,经10 余年努力,完成了《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 、唐宋散文是发生在中唐时期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当时说的古文是指古代的散文。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家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写文章应不受形式束缚,言之有物,有思想内容。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欧阳修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最好继承者

四、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史著数量大为增加。与〈史记〉、〈汉书〉并列为前四史的〈后汉书〉、〈三国志〉皆成熟成书于此时。史著种类繁多。有通史、断代史、,有纪传体、编年体;有人物传记、地理方志等。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南北朝时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按照图书四部分类法,形成“经、史、子、集”

的次序

2、纪传体史书有何特点?

纪传体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帝王的政绩言行。表分世表、年表和月表,相当于大事记。“书”是各种制度的专史。“世家”记载诸侯列国和一部分重要历史任务。“列传”主要记载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这种体裁以纪传为主,表书为辅,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古后人称为纪传体。其突出特点是,将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机地汇于一书,纵横条贯,内容宏富。

3、列举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明代小说:开山之作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另一部独具风格的长篇章回小说;

《金瓶梅》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长篇小说。清代小说:清代小说最高成就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 红楼梦> 。

4、简述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

伦理观,这与西方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最高明显不同。如北京的故宫。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中国古代在西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的,突出王宫的格局,隋、唐、元、明、清的宫殿更加丰富。如隋唐长安、元大

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中国的文化精神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在中国建筑类型中有明显的反映。在园林中有突出的表现。江南园林移自然于园林中,形成园中有景,景中有园的特点,表现了中国建筑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本质。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这与欧洲等其他民族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有明显差别。5、总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四、论述题

1、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何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是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中国古代

史著“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史籍宏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历史记述的

系统性、完整性强。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14 年)就有史可查。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中国古

代史著还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古代文明生生不息、保持连续的纽带。我们说中国是世界文

明古国,正是由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这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和大

程度上是通过历史学记录、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就取材于史学著作,如《三国演义》

就取材于《三国志》

2、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1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学成为政治教化的工具,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文与道的关系,是

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心问题。“道”即是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文”则处于从属地

位。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除去其历史的、神魔的外壳,显示的主题无非是忠奸、善恶之间

的斗争,显示出社会对伦常的高度关注。2 、“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

内涵。中国古代文学由于没有宗教背景,所以,在本质上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3 、“中庸”的美学风格中

庸,是传统儒学的精髓之一,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中和”之美。即在文学作品中要有节制地宣泄感情,要“发

乎情,止于礼”。中庸的美学思想给抒情文学提供了含蓄深沉的美学特征,塑造的人物多是温、良、恭、俭、让的

人物。 4 、抒情写意的艺术手法。西方文学以戏剧和小说为主,侧重人生的具体描写,而中国古代文学则以诗歌和

散文为中心,不喜做人生的具体描写。中国古代发展的最为成熟的是“抒情言志”的诗歌,而叙事文学则相应地

不发达。在写作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谓“写意”、

“传神”。此外中国传统文学还有忧患意识,也一直影响我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作业题(4)

一、填空题

1、---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一高峰。

2、相传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代,----水稻--开始从中国传向世界。

3、---《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农书。

4、隋唐至元朝,一批专业性较强的农学著作相继问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唐代陆羽的--《茶经》---;元代王桢的—农书--等。

5、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的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6、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最早记录了勾股定理和---分数--------的运算方法。

7、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墟甲骨文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

8、中国古代药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于1578年完成的不朽巨著----《本草纲目》---。

9、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10、---造纸术-----是中国古老的发明,它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和中亚,再从那里传入欧洲。

11、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魁奈一生热爱中国文化,有----“欧洲孔子”-------之称。

12、以---1804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

二、单向选择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封建社会得到充分发展的第二高潮期是( B )。

A.秦汉时期 B.唐宋元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2 西汉后期的(B ),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当时的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

A.〈齐民要术〉 B.〈汜胜之书〉 C.〈种植法〉 D、〈农书〉

3、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是( A )。

A.〈皇帝内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4、《授时历》是由( A )主持制定的。

A.郭守敬 B 张衡 C.祖冲之 D.沈括

5、“中医四大经典”除《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还有( B ).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金刚经〉

D、〈耒耜经〉

三、名词解释

1、〈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它是北魏贾思勰编写的。包括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土壤肥料生产工具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按照自然规律搞好农业生产的宝贵思想。

2、〈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九章算术〉,记录了多项领先于世界的成果,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第一次提出了极限的概念。

3、〈金刚经〉唐代印刷的《金刚经》雕刻精美,图文精晰,表明当时的刊印技术已达到高度纯熟的程度。

4、张仲景东汉时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学的一部奠基性著作,经后人整理,分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学四大经典”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简述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

1、实用的功利性:中国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形态属于实用型而非理论型,注

重于实用效果,充满了务实精神。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中国古

热对待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科学技术形态上,就是相当注重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上的知识,

而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不足。2、辨证整体性:就是在考察事物时总是将其作为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相互

联系的统一体来把握。最能体现辨证整体性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临床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一大传统。中医药学以中

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述其相互关系,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

了一整套辨证地思维方式,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3、经验直观性。只注重经验直观性描述,而缺乏定量分析和逻辑

分析,对世界的描述,多限于经验高度,而缺乏对经验的更高抽象。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是出于可操作之目的,而缺乏

解释自然现象的目的动机。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零散的、定性的,其操作性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结果是只注意了改造自然,忽视了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4、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

三方面既不可分割,又相互独立。实用功利性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最基本的特征,它限制了辨证整体性朝实证分析然

后再回到辨证整体性复归的辨证发展过程,也制约了经验直观性朝定量分析然后提升到普遍理论的过渡。

五、论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远远超过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在器用技术方面。造纸术在唐朝传入西亚和中亚,然后传入欧洲。印刷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同时传入欧洲,在文化上大大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火药在3、14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欧洲城市平民推翻中世纪封建贵族的有力武器。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范围殖民地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2、文学艺术方面。中国美术、绘画是通过带图案的丝绸、陶瓷等传入欧洲的。对欧洲人来说不仅是实用物,而且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18世纪,中国园林在欧洲掀起一股园林热,对欧洲人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情调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的小说、诗歌、戏剧在欧洲也有一定的影响。伏尔泰将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改成法文搬上法国舞台。3、在学术思想方面。通过传教士努力,中国学术著作,尤其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传入欧洲。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魁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魁奈被誉为“欧洲孔子”

3、分析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

16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化,曾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成为世界古代文化史上一个文明高峰。但从16世

纪中叶到19世纪40年代,在中西方的竞争中,西方后来居上,中国则由盛而衰,以1840年鸦片战

争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但转型迟滞.迟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腐败的专

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导致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明末清初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和接踵而来的满汉战争,造成人口下降,

城镇破坏,江南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夭折。这就抽去了中国社会、文化向近代转型的釜底之薪。2、腐

败的官僚政治。中国官僚政治自秦汉建立以来,到明清时期更加庞大、复杂,晚明的吏治腐败更是历史上罕见。官僚

吏治的腐败,加上他们推行抑商、锁国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更新。3、禁海锁国,画牢自封。明太祖朱

元璋为防止倭寇进攻,多次下令禁海。清朝也沿袭明制,关禁、海禁更加严格。明清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贸易与

文化交流,束缚了中国人民向外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阻碍了文化转型的步伐。4、文化专制,扼杀异端。文化专

制是封建统治者的一贯政策,到明清时达到顶峰。康熙乾隆两朝,有记载的文字狱有数百起,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稍

有越轨,轻者杀头,重者株连九族。残酷的文化专制主义,造成了知识分子“著书皆为稻粮谋”的局面。使明清之际

出现的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中途夭折。5、总之,明清两代的锁国、文化专制及其腐败专横的官僚政治,使中国

商品经济未能健全发展,这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也是中国近代耻辱的真正原因。

智慧树知到《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我们将文化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答案:精神文化、物态文化、方式文化 2、下列最能表现文化超地域性的概念有() 答案:“ 地球村” 文化 3、下列对文化“趋同论”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答案:文化趋同可能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止 4、以下对文化的特征,理解恰当的有() 答案: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文化具有超个人性、文化具有多样性 5、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积极作用。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答案:汉疆域 2、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等等。()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3、“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描述的是那种体制。() 答案:贵族制 4、下列不属于现代官僚体制的是 答案:民主制 5、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因此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答案:错

第3章单元测试 1、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可能是以古文也就是篆文写成的费直易为底本,流传而来。包括哪两部分() 答案:《易经》本经及《易大传》 2、《周易》中只有一卦的卦辞吉而无凶,利而无害,这一卦是() 答案:谦卦 3、孔子说:“知几其神乎!”(《系辞传》),这里的几是指 ( ) 答案:苗头、兆头 4、《乾》之《文言》说:“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以下选项与此句含义相近的有()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5、《易传》强调“生生之谓易”,以“生”为“易”,从而为冰冷客观的宇宙世界赋予了一种人文德性。() 答案:对 第4章单元测试 1、所谓人文主义,是一种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人文主义相对的主要有两种倾向,它们是() 答案:神文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极端化 《尚书·大禹谟》记载尧向舜传授了修身治国之法,被后人称为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2、 惟精惟一,”,空出的两处是() 答案:道心惟微、允执厥中 3、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我们可以理解为() 答案:道德性是人的天赋本能 4、荀子认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以下选项对“情性”的解释恰当的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 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1、文化:文化是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1)物态文化:又称之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之为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是以民俗和民风的形态表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2、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这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期,中国宗法制发展完善。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包括①嫡长子继承制: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②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形成层层属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③宗庙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 4、专制制度: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另一个表现是君权高于神权。君权不可逾越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以天下大宗自居的历代君王通过纲常伦理极大限度地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行,使其权力至高无上。 5、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特色的形成。(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特色。 (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在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6、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1)按照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分为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2)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 (3)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 (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制度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总特征是伦理政治性文化。还包括: (1)、统一性和延续性。主要表现为:①政治上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有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孔子“仁”的内容不包括() A. 爱人 B. 克己复礼 C. 孝悌 D. 刑政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不忍人之心”包括“四心”,其中属于“仁之端”的是() A. 恻隐之心 B. 羞恶之心 C. 辞让之心 D. 是非之心 4、汉武帝时,()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A.李斯B.陆贾C.贾谊D.董仲舒 5、“有治人无治法”是()提出来的? A.王守仁B.戴震C.荀子D.申不害 6、“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这段话表明的是()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法家的权术思想 C 墨家的尚同思想 D 儒家刑政思想 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9.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10.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______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B.虚实相济C.心物对应D.虚实相抑 11.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12.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15、三冥节指的是__ A、鬼节五月节下元节 B、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 . w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 (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20、春秋战国是一个“”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含雾集,竞相争霸。 21、公元前722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的洛邑,从而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281103612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导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文化的涵义 2. 文化的分类 3. 文化的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试卷A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 B.生活器具 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 B.文化事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 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 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 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杜牧 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 B.先秦文化 C.秦汉文化 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 B.铜器制造 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 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 应、利用和改造。(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文化总和。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 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特征 (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1.多态的地形、地貌 2.多样的气候环境 3.辽阔的地域 4.多民族的融合 (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 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文化 答: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赣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和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两税法 答: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3.丝绸之路 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4.三省六部制 答;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5.分封制 答: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上什么? 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蟹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举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

(完整word版)中原工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英语测试题答案

1.中国文化的核心是__A__ A 礼 B 儒学C佛教D义 2.道教大约成型于公元二世纪,以__A__哲学为基础 A 老子 B 庄子 C 荀子 D 孔子 3.__D__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A.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B.忠恕 C.孝悌 D.礼与仁 4.保存中国神话最多的古籍是__A__。 A.山海经 B.论语 C.尚书 D.国语 5.《漱玉词》是_C___的词作集。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岳飞 6.历史剧《屈原》是__C__的代表作。 A 曹禺 B.田汉 C.郭沫若 D.杨翰笙 7.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擅长__B__这一诗体。 A.五言绝句 B.七言绝句 C.五言律诗 D.七言律诗 8.曹操散文的特点是__A__。 A.清俊通脱 B.豪放不羁 C.雄浑恣肆 D.犀利深刻 9.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__C__。 A.乐府诗 B.陌上桑 C.古诗十九首 D 汉宫秋 10.《四书五经》的四书是__B__。 A.《论语》、《孟子》、《尔雅》、《中庸》 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论语》、《中庸》、《大学》、《礼记》 D.《孟子》、《中庸》、《大学》、《礼记》 11. 我国最早一部家庭教育专著是__A__的《颜氏家训》。 A.颜之推 B.颜渊 C.颜真卿 D.颜师古 12.流芳百世的《兰亭序》是著名书法家__D__的作品。 A.王献之 B.柳公权 C.颜真卿 D.王羲之 13. 中晚唐之际,经常以《无题》为题写作爱情的诗人是__C__。 A.杜牧 B.柳宗元 C.李商隐 D.聂夷中 14. 文化结构,基本可以用四个层面来概括,即:__A__。 A.物质文化层面、心态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 B.风俗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 C.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风俗文化层面、思想与价值层面 D.物质文化层面、社会关系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艺术语言符号层面 15.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意思是_C___。 A.教育不分种类 B.受教育不分种类 C.受教育不分对象 D. 施教不分人品 16.文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应包括_C___。 A.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B.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C.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D. 精神文化、风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二】礼仪、百家思想 一、礼仪概说 1、什么是礼 第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第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定义” 2、为何作礼 《说文解字》:“俗,习也。”指生活习惯。 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民俗的多样性。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形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

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礼不再是仅仅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为全社会成员取齐的标准。 儒家“因俗制礼” 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就地貌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二是“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施以阳礼、阴礼等十二教。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应该肯定,中国的礼乐文明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陋俗,加速向文明的演进,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俗到礼,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并赋予鲜明的特色。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 3、礼的要素 1)、礼法2)、礼义3)、礼器4)、辞令5)、礼容 6)、等差:一是“礼有以多为贵者”二是“礼有以高为贵者”三是“礼有以大为贵者” 四是“礼有以文为贵者” 二、中国礼仪文化的理论形态——三礼 1、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 2、贯穿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仪礼》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