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是理睬方法集中概括

4、马恩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创立

1、基本形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2、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的根本指针。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反映。

①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

②力求全面的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①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②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

③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和实践性。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试金石。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其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三辩证法是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是伟大的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也是唯一特性)。恩格斯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说明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界物质是共性与个性关系。而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与第二性关系。意识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应,但可以转化成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

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涵,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二者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体现出来。

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本质问题基本原理。包括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包括意识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属性和存在方式。变化原因在于物质世界自身。

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这是其历史观的基础。

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㈡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作用。

㈢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①实践是社会的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

题,如果人类不保持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存在和发展;

②当今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重要,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③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包涵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发源地。②实

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可利用、认识发现。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4、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把事物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6、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7、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事物内、事物间、世界)。

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8、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他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即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其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的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中特是科社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螺旋式上升的形式),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

12、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来源、动力、标准、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1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巨大的指导作用:1、实践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2、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

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3认识反作用于世界。15、认知过程的反复性、认知发展的无限性。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遇见)非理性(动力、诱导、激发)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六、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关系

1、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3、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目标一致,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二者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八、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4、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活动方法思想原则,政策基础、理解政策保证)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他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