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故亦称“经行腹痛”。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

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

1.1中医诊断标准

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

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1.2.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1.2.3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1.3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多由于郁怒伤肝,致肝郁气滞,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主要指实证,亦有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者。正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与痛》所云:“经前疼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或如《傅青主女科·调经》所云:经期虽无明显情志诱因,但因肝气素抑,以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或經期产后受寒,或过食生冷,寒凝胞中,致使气血凝滞。《傅青主女科·调经》云:“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侯》:“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说明痛经由风冷所致,并说明风冷侵袭的经络为冲任二脉,与小肠及心两经相关。

“不荣则痛”主要指虚证,多因精、气、血虚弱、肝肾虚损,而使冲任、胞宫失却濡养。《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王莉在对2967例调查资料的体质及气质特点进行聚类研究发现,女子与男子相比,尤以精血不足等虚弱体质多见[4],这种特殊体质使其易受致病因素影响而产生包括痛经等在内的妇科疾病,正所谓“不荣则痛”。

2 痛经的辩证分型

痛经的辩证,须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结合月经的情况、全身证候与患者素体情况等,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辨证分型[5]为: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前或月经期腹痛拒按,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或弦滑。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基础方用膈下逐瘀汤。若痛剧,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吴茱萸、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兼有寒症者,小腹冷痛,加艾叶、小茴香温经止痛散寒;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加栀子、黄柏、连翘清热泻火。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暗红有块,舌黯红或有瘀点,苔白润或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基础方用温经汤。若痛经发作时,可酌加元胡、乌药、小茴香以理气温经止痛;四肢不温,小腹冷凉者,酌加巴戟天、熟附子以温肾助阳。

下焦湿热型:月经前小腹疼痛拒按,可伴有灼热感,或平素少腹时有疼痛,至经前疼痛加重,或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

数。治宜清热燥湿,调经止痛。基础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味。如果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酌加马齿苋、地榆、槐花以清热止血;白带量多,加黄柏清热除湿。

气血不足型:月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喜温喜按,经水色淡,量少质稀,或月经后期,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和中止痛。基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肝肾不足型:月经期或月经后腹痛,月经量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小。治宜益肾养肝,养血止痛。基础方用调肝汤加味。若月经量过少,可加熟地黄、鹿角胶、枸杞子以补肾填精;腰骶酸痛剧烈者,酌加杜仲、桑寄生、狗脊以补肾气强腰膝。

总之,痛经的发生,是机体脏腑功能异常,气血阴阳失衡的结果。在疾病过程中,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是否充足,是决定能否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时,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法则来遣方用药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旭,杨欢,解秸萍等.某大学女生月经及痛经情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1116-1118.

[2]万同己,李萍.江西某高校女生月经状况及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381-1382.

[3] 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9.顾彦.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8,(2):63-65.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痛经分为两类: 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 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 中医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 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 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 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 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 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 辨证施治 气血瘀滞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故亦称“经行腹痛”。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 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 1.1中医诊断标准 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 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经 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断】 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2 .疼痛剧烈者,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常可发生昏厥。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官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症以小腹疼痛为主症。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一般以实证为多见。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瘀,经后宜补虚为主。 1.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舌苔薄白,或有紫点。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瘀。 方药举例:痛经汤加减。当归IOg,香附、延胡索各10g,石打穿30g,肉桂3g。 加减:偏气滞的,酌加木香5g,乌药10g,陈皮5g,枳壳IOg。偏寒湿的,加用小茴香6-10g,艾叶6g,没药6g。偏湿热下注的,去肉桂,加用炒丹皮10g,红藤IOg,夏枯草10g,益母草15g,炒意安仁20gO偏瘀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本院方:三棱粉3份,我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g,吞服。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g,赤芍10g,炒川楝子10g。 4 .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 方药举例:四物汤加减。当归、炒白芍、熟地黄各IOg,炙甘草、木香各3g,艾叶 5go 加减:偏气虚的,去熟地黄,加党参12g,黄黄10g,白术10g,茯苓10g。偏肝肾虚

痛经的中医辨证分析,这六法成为痛经治疗的关键

痛经的中医辨证分析,这六法成为痛经治疗的关键 痛经的病因一般归结为气滞或者血瘀,治疗一般从止痛、通经、治心、调肝、温经、解痉六环节入手,疗效显著。其根本是从调治月经周期节律的阴阳气血活动着眼,燮理阴阳,调畅气血,改善女性机体内环境的失调来治疗痛经。 止痛 中医药止痛的方法与药物颇多,就治法而言,有化瘀止痛,有理气止痛,有温经止痛,有清热止痛。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化瘀止痛,夏老常用延胡、乳香、没药、琥珀粉、三七粉、五灵脂等药。夏老临症时,并不是将众多止痛药凑合成一方,而是根据临床需要及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制方。夏老擅长将温经、理气、止痛三种药组合,并加入调经之品以治痛经。若疼痛过剧时,可加入罂粟类麻醉止痛药物,中病即止。其他另有理气止痛法,重用广木香,甚则沉香、伽楠香等;有温经止痛法,重用肉桂,或与桂枝同用,温通表里;有清热止痛法,重用川楝子、赤芍、白芍等。 通经 夏老常用的五味调经散,由炒当归10g,赤芍10g,五灵脂10g,艾叶6~10g,益母草15~30g组成,与王清任治疗血瘀痛经的血府逐瘀汤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心 治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宁心安神与心理调节。夏老自拟安神定痛汤,药用:丹参10g,赤芍10g,钩藤12g,合欢皮10g,琥珀粉5g(分2次吞),延胡12g,茯苓10g,茯神10g,青龙齿(先煎)10g,景天三七10g,其中延胡、琥珀不仅是止痛良药,更有镇静安神的作用。此外心理调节,如注意力转移法、音乐疗法等均可配合使用,以减轻疼痛。 调肝 调肝有三种含义:一是养血调肝,即养血止痛法,《金匮要略》用当归芍药散治妇人腹中诸疾痛即是此法;二是治肝调气,如《傅青

中医治疗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 痛经是指在女性月经周期中,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的下腹部疼痛, 伴随着月经的来临或在月经期间。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严重影 响了大部分女性的生活质量。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对 于治疗痛经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探讨中医治疗痛经的原理、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痛经的注意事项。 一、中医治疗痛经的原理 痛经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痛证”范畴,主要包括经血凝滞、气血 不畅、寒湿内阻、肝胆郁结等病机。根据中医理论,痛经是由于人体 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起疼痛症状。因此, 中医治疗痛经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改善体内的阻 滞和不平衡,以达到缓解疼痛、调整月经周期的目的。 二、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草药调理:中医常采用中草药来进行治疗,常用的草药有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祛寒温经的作用。中草药可以通 过药物剂量和配方的调整,来达到调理气血、舒缓疼痛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 上插入细针的方式,来刺激和调节气血的流动。对于痛经患者,常用 的针灸穴位有关元、子宫穴、足三里等。针灸能够改善气血运行,舒 缓疼痛,对一些慢性痛经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中的一种手法疗法,通过对特定的部位施加力量和按摩,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对于痛经患者,常采用腹部、下腰部、腿部等局部的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舒缓疼痛,促进气血流通,对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痛经患者应该避免食用寒凉、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于消化的温热食物,如姜、红糖等。此外,适当增加维生素B、维生素E、镁等营养素的摄入,也对缓解痛经有一定的帮助。 三、预防痛经的注意事项 1. 定期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对于预防痛经有一定的效果。建议每周进行2-3次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2. 忌烟酒:烟酒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会加重经络的阻塞,还会影响血液的循环,使疼痛加重。建议痛经患者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 调节情绪:情绪不稳定也是导致痛经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减轻痛经。 4. 保暖防寒:避免受凉是预防痛经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月经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坐在冷地板上、吹冷风等。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 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

膜样痛经的中医辨证分期治疗效果探究-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膜样痛经的中医辨证分期治疗效果探究-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膜样痛经又称脱膜性痛经,因子宫强烈收缩而致经行时小腹呈阵发性剧烈疼痛,多于月经的前3 d于阴道排出大片腐肉样血块血团,出血量多,血团下后疼痛减轻,出血减少,常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四肢厥冷等症状。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属于现代医学功能性痛经范畴。《女科经论月经门》云[1]: 有经行前脐腹绞痛如刺此由下焦寒湿之邪,抟于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为妇人之血室。经事来,邪与血争,故作疼痛。该论述阐述了痛经的病因病理。《妇科秘方》[2]云:此症经来不止,兼如牛膜片色样,昏倒在地,乃气结成也。另《叶天士女科》[3]也有明确记载:经行伴有膜状物排出,甚至痛厥,这都与膜样痛经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 1 审证求因,辨清病性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虚实两端[4].膜样性痛经属于经行腹痛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在肾阳亏虚、脾肾不足,其标主要责之于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临床发现本病一是多见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情志不舒、肝气疏泄不畅,导致气滞血瘀,冲任流通受阻,经气不舒,客于胞宫则经血来潮量多;二是感受寒邪,过食寒凉生冷,或素体脾肾阳虚则寒凝胞宫,致血行不畅、瘀阻胞宫、留聚成瘀,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经血运行不畅而作痛。另外,脾肾亏虚,先天后天不能相互化生,脾肾亏虚则气化不利,气化不利则痰湿脂膜不化,痰湿凝聚,脂膜蕴阻,内结于子宫之内则患者行经时疼痛剧烈。目前临床治疗当急则治其标,止痛为先,以活血化瘀理气为主,缓则治其本,补益肝肾以调经。 2 谨守病机,因机立法 本病的治疗需谨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注重辨证分期治疗。笔者治疗本病常根据月经气血阴阳的周期变化,采用不同治法周期性治疗,经前期、卵泡期、黄体期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法、补益脾肾法、温补肾阳法进行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过程中出现疼痛、不适或不规则的现象。中医辨证治疗是根据个体的病情和体质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分类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痛经可以根据不同的络病机制进行分类辨证。常见的辨证分类包括: 1. 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血凝滞、疼痛剧烈,经期延长和颜色深红等症状。 2. 气滞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腹胀、疼痛阵发性加重,经期量少等症状。 3. 湿寒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痛阵发性加重、经期延长,腹部冷痛等症状。 4. 肝郁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胃纳不佳,经期前腹部胀满等症状。

5. 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量少、经期提前,腰酸腿软等 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根据以上的辨证分类,中医可以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 1. 血瘀型痛经的治疗:通络活血、祛瘀止痛是治疗的重点。可 以通过中药煎煮、针灸、拔罐等方法来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气滞型痛经的治疗:理气活血、消肿止痛是治疗的重点。可 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气滞造成的疼痛。 3. 湿寒型痛经的治疗:祛湿驱寒、温经散寒是治疗的重点。可 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温灸等方法来调理体内湿寒,缓解经痛。 4. 肝郁脾虚型痛经的治疗:调理肝脾、疏肝解郁是治疗的重点。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情绪紧张和调节肝脾 功能。 5. 肾虚型痛经的治疗: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是治疗的重点。可 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增强体内阳气,缓解经痛。 小结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辨证情况来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有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痛经的症状,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 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绝大多数女孩的 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殖器官的畸形、肿瘤或炎性病变引起的。痛经一般出现在月经初潮后的2~3年,25岁以后便逐渐减少,结婚和生育 以后就很少再出现了。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一般都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如情 绪激动(生气)、抑郁、精神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 大量服冷饮等也可以引起痛经。痛经固然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 极的预防措施坐等苦熬,将会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本文着重阐述了痛经的 证型及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和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容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 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 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 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 隐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 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床上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证型。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 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 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 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 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 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 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气血虚弱 主证: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 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 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 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4.肝肾亏虚

痛经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 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主要表现是行经当中,或经行先后发生下腹部饨痛或阵痛,同时多有腰痛、腹胀,严重的可疼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头晕、手脚发凉,甚至影响工作。一般多由于寒凝血运滞涩,或热郁壅滞不通,或气滞血行不畅,或血瘀阻塞难行,或血虚冲任失养。中医治此症,效果满意。今选二十多年来,在治疗痛经当中所运用的一些疗效较好,不难掌握、容易配制、便于应用的小方介绍如下: 一、寒凝痛经主证:月经周期错后,经前或经期腹痛腰疼,得热即轻,不喜揉按,月经 量少、质稀、色黑,脉多沉弦,舌淡、苔白腻。1,吴萸四物汤:当归9克,酒白 芍18克,川芎9克,熟地9克,吴幕萸3克(四物汤即此方前四味药,下称四物汤) 水煎服。适于少腹冷痛拒按者。2.五物煎:四物汤加官桂6克水煎服。适于气虚 血滞,无力流通,而偏于寒之痛经。凡属虚弱偏寒、经滞作痛者,皆可用之。3.姜 桂四物汤:四物汤加干姜、肉桂各6克,适于月经临行少腹连腰剧痛、手足发凉者。 四物汤加肉桂、附子各6克对血寒痛经、久不受孕,效亦良。 单方验方;l.小茴香18克水煎服。经前3天开始,每天1剂,连服6天。迁于寒证痛经。2.当归9克,附子6克,艾叶6克水煎服。适于寒重痛经并疼痛剧烈者。3.白 胡椒6克,良姜9克,刘寄奴9克,水煎,一剂两煎,用黄酒60毫升分2次兑服, 适于血寒凝滞痛经。 二、热郁痛经主证:月经周期提前,量少或多,色紫红,稠黏有块,经前或经行腹痛拒 按,尤以小腹两侧为重,大便秘,屎黄赤,脉弦数,舌红苔黄。1-玉烛散:四物汤 用生地与调胃承气(大黄6克,芒硝6克,廿草6克)合方。适于经行痞满胀痛,脉 证热实而体气不虚者。2.失笑金铃四物汤:四物汤加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 川楝肉9克,适于血热痛经较重者,大便于可加大黄。3.洒煮黄连丸:酒煮黄连 120克,炒香附90克,五灵脂90克半生半炒,当归尾30克。糊丸黄豆大小,每 服90克,空腹白水送。适于经行腹痛如刮难忍,脉细软而駃(jue,比平常脉快一 些),湿热郁滞痛经。 单方验方:1.丹参15克,元胡9克水煎温服,经前4~5天开始连服l周。2.黄连、黄苓、黄柏各3克水煎温服。适于经来量多色紫,腹痛拒按,便干可加大黄,3.蒲 黄、五灵脂各15克,丹参30克水煎温服。适于热滞痛经。 三、气滞痛经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量少不畅,胀甚于痛,甚至痛引胸胁,恶心、 呕吐,脉多弦,舌苔自腻。l·八物汤:四物汤加元胡9克、川练9克、槟榔 9克、木香6克适于气滞血涩痛经,经将行,脐腹胀痛。2.排气饮:陈皮4.5克, 木香3克,藿香4.5克,香附6克,枳壳4.;克,泽泻6克,乌药6克,川厚朴 3克适于疼痛剧烈的气滞痛经。3.加味乌药汤:乌药6克,砂仁6克,木香6克,元胡6克,制香附9克,甘草4.5克适于气滞痛经。 单方验方:1.制香附15克,元胡9克,泽兰9克永煎服。适于经行腹胀痛面胀 比痛甚者。2.蒲黄,五灵脂、广木香、肉桂各15克共为细末,每次6克白水送,适于气滞兼有血瘀而偏寒之痛经。3.香附60克,丹参60克,元胡30克,益母草 60克蜜丸,每丸6克重,每服1丸,日2次。适于气滞兼有血涩之痛经。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众生皆苦,而以女性为甚,因其生理结构原因,故而易生烦恼,常有肝气不舒、脾胃失和等症,令四大不和,身心煎熬,成家后生儿育女,尤其耗散气血,衰颓颜容。吾非研究妇科者,然而观天下之女性,常生大悲之心,遂于业余探求方药,冀能略尽绵薄,解忧除困。虽学无寸进,却诚心可愍。虑女性之通症,乃痛经也,故而撰成此篇,望能按图索骥。 《生经》云:“虽睹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姊,少者如妹如子如女。”吾知天下女子,无始来皆曾与我为母亲为姐妹,愿以此篇略报其恩于亿万分之一,愿天下所有女性皆身心康健、青春永驻、笑口常开! 一、痛经定义。 凡在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发生于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伴有面色苍白、汗出、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甚而晕厥,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者,称为经来腹痛或痛经。大多妇女在经前或经期有不同程度的小腹不适,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视为痛经。 二、总论 女性以肝为先天,肝主血,痛经主要由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月经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冲任血盈,溢于胞宫,出于阴道,是为经水。经血的运行与聚散,均赖于气。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苦。如气虚血少则血海亏虚,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便可引起痛经。 三、分类 痛经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主要有气滞、瘀血、寒凝、郁热四种情况,各证间又互有兼夹。虚证可分为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冲任虚寒。按现代医学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器质性痛经),前者盆腔器官正常,多见于未婚未育妇女,后者

多有盆腔器官器质性病变(如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等),以中医八纲辩证论治,常有良效。 痛经治疗以调理气血、通经止痛为要旨,首先要通,通则不痛。虚则补而通之,实则行而通之;寒者温而通之,热者清而通之。 三、证治方药 以下方药,需于经前5天开始服用至经前1至2天,经净后继续服用5天,重者需要连服数个月经周期(吾尝诊一眩晕患者,乃肝肾亏虚兼脾阳不足之症,因煎药不便,嘱以成药杞菊地黄丸、归脾丸、桂附地黄丸综合调理,连服数月方愈,后其告吾曰,其困扰多年的白带异常亦随之而愈,可见亏损之症,非数日可痊,需较长时间培补方能见功)。 (一)气滞 1、症状:经前3—5天即开始,小腹胀坠而痛,经量多少不定,经色黯红或紫,有血块,经行不畅,经行时胀痛自减。伴胸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不安,烦躁易怒舌质正常,舌苔薄,脉弦。 2、分析:经血欲行而气机郁滞,肝木失于条达而疏泄失职,故见小腹胀痛,经行不畅之症。治以行气和血,通经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青囊丸加减。 柴胡10克,川芎12克,制香附12克,乌药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甘草10克。 加减: 小腹痛甚加川楝子6克、延胡索10克理气; 经量多去川芎、香附,加茜草10克、益母草6克调经; 血块多有瘀者,加蒲黄6克、赤芍10克凉血化瘀。 兼热者,加丹皮10克、山栀10克清热; 兼寒者,加茴香10克、吴萸12克温散。 (二)瘀血 1、症状:经行l一2小时,或第2—3天,小腹剧痛难忍,呈痉挛性疼痛,或阵发性加剧,拒按。痛甚可伴呕吐,四肢冷,面色苍白。月经色黯红或褐色,有血块或膜样组织,血块下后痛可有所缓解。舌

痛经的中医综合治疗

痛经的中医综合治疗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所以,辨证时首先应识别疼痛的属性,并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的期、色、量、质、兼证、舌、脉,以及患者的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隐痛、空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故临症时,需详细门诊并依据辅助手段加以鉴别。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10g,元胡15g,香附10g,乌药15g。若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血色暗质稠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见胸闷纳呆者,为肝部犯脾所致,宜加焦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2.寒凝胞中 (l)阳虚内寒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吴茱萸10g,小茴香1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20g,阿胶10g(另包),甘草10g,大枣10g,细辛3g,

杜仲10g,附子5g。腰腿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25g;经量少者加红花15g。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肉挂10g,炮姜15g,小茴香10g,元胡15g,五灵脂15g,蒲黄15g(另包),川楝子10g,茯苓15g,半夏10g,苍术15g。兼腰痛者加川断15g,杜仲15g。 3.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I5g,红花15g,元胡I5g,红藤I5g,败酱草15g,薏苡仁I5g,白术15g,茯苓15g。腹胀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带多色黄者,加车前子15g。 4.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减党参20g,黄芪30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15g,元胡15g,香附15g。证见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15g,枸杞15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川断15g。 5.肝肾亏虚 主证: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当归15g,白芍20g,山萸肉15g,山药25g,

痛经的中医诊治

痛经的中医诊治 女性经行前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可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者可致昏厥,称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称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后者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宫颈狭窄等,称继发性痛经。前者以青春期女性多见,后者则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本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之范畴。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则有病因和治法的论述:“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用温经汤。”痛经是妇科病中的常见病,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该病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如下。 1 分型辨治 1.1 气滞型 1.1.1 病机肝郁气滞。 1.1.2 症状少腹胀过于痛,经前两乳或两胁作胀或痛,经量少而不畅,脉弦细,舌质淡红,苔微黄。 1.1.3 治法和血疏肝,理气止痛。 1.1.4 方药疏肝活血饮(逍遥散加减):柴胡9 g、当归12 g、白术芍各9 g、乌药9 g、泽兰9 g、制香附9 g、川楝子9 g、郁金9 g、益母草15 g。 1.1.5 加减如经前易烦易怒,苔黄者加黑山栀9 g、丹皮9 g、黄芩9 g。如量多去益母草、泽兰加陈棕炭12 g、牛角腮9 g。经净后常服逍遥丸、艾附暖宫丸,如体质较虚,艾附暖官丸改为八珍丸或妇科调经片。 1.2 血瘀型 1.2.1 病机气血瘀结。 1.2.2 症状少腹痛过于胀,痛势有轻有重,经血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脉沉弦,舌边有时出现紫黯或紫斑。 1.2.3 治法祛瘀理气。 1.2.4 方药逐瘀理气饮(桃红四物汤加减):全当归12 g、大川芎9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2 g、制香附9 g、乌药9 g、元胡索9 g、失笑散9 g、川牛膝9 g。

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 痛减;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方药】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 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 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方药】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4.气血虚弱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 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八珍益母汤加减。 5.肝肾不足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方药】滋肾养肝止痛。调肝汤加减。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胡芦巴,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叶。 【适应证】寒凝血瘀之痛经。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 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藤,败酱草,川楝子,炒五灵脂,炙乳香、没药。 【适应证】气滞热郁之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 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血竭末另吞,生蒲黄包煎,五灵脂,生山楂,刘寄奴,青皮,赤芍,大 黄炭、炮姜炭,参三七末分吞。 【适应证】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后下,广木香,延胡索,川断、杜仲,益母草,茯苓。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枸杞子。 【适应证】少女痛经。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 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白芍,甘草、桂枝,细辛挥发油、鸡 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 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经 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

自拟痛经验方肝脾肾兼顾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自拟痛经验方肝脾肾兼顾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月经病,又称功能性痛经,即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多发于青少年未婚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也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多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导师李京枝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年,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痛经的独特见解,并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导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本病病因较多,有七情、六、内损等不同病因,但其发病又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生理和致痛病因密切关联。但病机不外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以致不荣而痛。肝主藏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傅青主女科》云: 经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因此,无论是情志刺激,受凉饮冷及劳倦过度等外因,还是肝之调节失常,冲任气血不畅等内因,均可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病及血,血海瘀滞,冲任闭阻,不通则痛。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傅青主女科》认为: 妇人有少腹疼于经行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夫经水者,乃天一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亦其常耳,何以虚能作疼哉? 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先天禀赋素弱,肝肾本虚,或房劳多产,损及肝肾,肾虚则温养不足,胞宫虚寒,经脉失养; 或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行经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发为痛经。脾主统血、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素虚,脾运失健,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俱虚,血海空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兼之气虚而滞,无力流通,不通则痛。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 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

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在行经腹痛时针灸穴位选择天枢,关元,气海,中极,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针灸后行针20~30min,同时给予电磁波,在针灸后在针刺部位进行拔火罐,留火罐5min。 2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 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 1. 调和气血 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 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

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 情况。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 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 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 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 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 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 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 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常用方药歌诀:痛...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常用方药歌诀:痛...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常用方药歌诀: 痛经一病易分辨,前痛为实后虚按; 湿热清热调血治,气滞膈下少腹寒。 气血虚弱用圣愈,肾亏益肾或调肝; 阳虚内寒用金匮,温经汤下痛便安。 (一)实证:经前痛+拒按 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二)虚证:经后痛+喜按 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 2、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3、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乳胀寻三脏,肝胃肾经入乳房; 肝郁逍遥自逍遥,胃虚四物二陈汤; 肝肾亏虚一贯煎,或用滋水清肝方。 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十二、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皆内因,不通不荣虚实分。 肝火羚角钩藤下,瘀血通窍活血吞。 半夏白术治痰湿,血虚头痛用八珍。 1、肝火证:清热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

4、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 经行感冒莫疏忽,风寒即下荆四物。 风热特殊用桑菊,邪入少阳小柴胡。 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她健康计划##健康出行节##健康科普排位赛# 经行身痛是血病,血虚当归补血行。 血瘀舌暗有寒象,见此便可用趁痛。 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爱好中医养生,方药,针灸推拿正骨的朋友,在这里将得到技术提升,治病求医的都少走弯路!进圈学会中医全科知识, 点击图片下方《中医方药针灸正骨交流营》进圈,现在购买我的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妇科资料汇编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发表者:赵东奇 990人已访问 一、妊娠剧吐(恶阻、子病、病儿、阻病)————脾肝痰气,香橘小生。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加减 3.痰湿阻滞证——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加茯苓汤 4.气阴两亏——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散合增液汤 二、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堕难留、胎死不下、滑胎) (一)先兆流产————肾气血血伤,寿胎保桂汤。 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3.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 4.血瘀——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圣愈汤 (二)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稽留流产————太太学,托生人。 1.胎动欲堕——祛瘀下胎——脱花煎 2.胎堕不全——活血祛瘀,佐以益气——生化汤 3.血虚气脱——益气固脱——人参黄芪汤 (三)习惯性流产————甚气人,补胎假。 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固摄冲任——补肾固冲丸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凉血安胎——加减一阴煎 (四)流产感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流产感染,勿打。 三、异位妊娠(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徵积)

(一)未破损型——活血化瘀,消徵杀胚——宫外孕II号方 (二)已破损型 1.休克型——回阳救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 2.不稳定型——活血祛瘀——宫外孕I号方 3.包块型——活血化瘀,消徵散结——宫外孕II号方 四、妊高症(子肿、子晕、子痫)————屁,甚气人,屁干谈;白,真正气,瞎叫牛。 1.脾虚——健脾渗湿,行水消肿——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正气天香散 4.阴虚肝旺——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5.脾虚肝旺——健脾利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 6.肝风内动——滋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7.痰火上扰——清热豁痰,熄风开窍——牛黄清心丸 五、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妊娠胎萎燥、胎弱证、胎不长)————肾气因饱,瘦与太瘦保长胎。 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合温土毓麟汤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滋养胎元——胎元饮合寿胎丸 3.阴虚内热——清热凉血,养阴安胎——保阴煎 4.胞宫虚寒——温肾扶阳,养血安胎——长胎白术散 六、妊娠合并疾病 (一)心脏病————心心洋气,养龟三五篓。 1.心气虚——益气养血,宁心安胎——养心汤加减 2.心血虚——养血益气,宁心安胎——归脾汤 3.阳虚水泛——温阳化气,行气安胎——真武汤合五苓散 4.气虚血瘀——益气化瘀,通阳安胎——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二)糖尿病————三消加阴阳,小女六金。 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