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课堂知识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课堂知识演练新人教版必修2

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并称为四大媒介。回答1~5题。

1.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 )

【解析】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可排除《申报》《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

【答案】 B

2.维新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办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B.国人消遣娱乐的需求

C.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

D.广播电影发展的推动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大量办报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C

3.1905年,中国自行摄制了第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它的出现不能说明( ) A.中国电影XXX事业的序幕被揭开

B.国粹艺术被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C.一种新的传媒形式在中国出现

D.中国的电影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解析】《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 D

4.20世纪30年代,上海每天去电影院的人达10万,其根本原因是( )

A.上海等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B.上海等地市民阶层壮大

C.电影艺术发展成熟

D.政府鼓励电影事业的发展

【解析】经济状况决定社会生活方式。

【答案】 A

5.中国互联网获得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的自身原因是( )

A.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B.互联网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

C.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中国政府在财力上的积极支持

【解析】互联网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从而发展非常迅速。

【答案】 C

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逐步走向繁荣。回答6~7题。

6.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读书人了解时事的信息载体,不识字的人无法问津,难以起到扫盲的作用,所以③并非“主要影响”。

【答案】 C

7.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发展事实的是( )

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

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

D.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恢复了生机,刊物的种类急剧增加。

【答案】 C

8.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卫星传送技术的进步

C.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D.电视价格的优惠

【解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视成为日常消费品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这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在兴起。回答9~10题。

9.“第四媒介”诞生的时代背景是( )

A.市场经济兴起

B.互联网的利用和普及

C.三大传统媒介的衰落

D.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利用和普及,产生了“网络媒介”。

【答案】 B

10.“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

①能传播文字、图像和声音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和分析判断能力。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可以判断题中所列各项都是第四媒介的功能。

【答案】 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媒介的地位?

【答案】(1)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原因:一是它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报刊、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二是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12.阅读下列材料: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申报》登载的内容和编辑特点。

(2)你认为《申报》的创刊会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

【答案】(1)内容: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交涉、商贾贸易等社会新闻。特点:贴近社会生活,务求客观真实,做到通俗易懂,服务于广大读者。

(2)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人们的政治觉悟,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求。

课后巩固提高

1.(xx·安徽合肥模拟)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

A.传单B.信件

C.报纸D.书籍

【解析】材料的信息显示,诗中的“纸”“见闻历历备于此”,需要“费去十文”,由此可以判断是报纸。

【答案】 C

2.(xx·北京西城抽样测试)右图是某电影的剧照,这部电影最早在哪个城市拍摄( ) A.广州B.武汉

C.北京D.上海

【解析】这是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剧照,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

【答案】 C

3.(xx·烟台高三诊断性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1)创办者:中国知识分子。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

迅猛发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第3课时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试说明】 1.高考要求: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2.学测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具有的优势。 (3)运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深刻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 突破方法:依据教材中提供的时期,把握中国报刊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情况,

突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报刊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通过对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学会运用资料,体验历史思维。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学案的活动二,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课件图片展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件上相关材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中国有两种球很奇特,一种是乒乓球,谁都赢不了;一种是足球,也是谁都赢不了。一种把对手打哭,一种把观众打哭。”对于前者,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要输球就是新闻。可就在前天,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23届乒乓球亚锦赛上,中国乒乓球队拿到了七项冠军里的六项,唯独女单冠军被日本选手平野美宇夺走。那么问题来了,这条新闻我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图片右上角有“CCTV5”标识) 这条新闻离我们有点远,我们再来聊聊身边的事情。看看这是谁?(《涟水日报》刊登英语老师孙百涟的图片)那这个呢?(手机里“涟水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数学老师皇甫立蚌的图片)这些宣传报道又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电视、报刊、互联网)像报刊、电视、互联网这些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就是大众传媒,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 过渡衔接: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这么多大众传媒,最早出现的也是报刊,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本的第一个标题,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教师讲解:请大家根据教材72-75页,填写活动单上关于报刊的表格,简单了解一下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报刊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等会要请同学到PPT上填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并识记重点内容,然后到PPT上填空。 教师活动:把学生的答案转移到黑板上(板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B.晚清时出现的报纸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D.报刊业从一出现便展现了革命性的一面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4.2009年10月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闭幕。《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说:“报纸不是唯一传播新闻的地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报纸传播速度不及互联网 B.报纸不是人们获得新闻的唯一来源 C.报纸的发展面临挑战 D.报纸已经不传播新闻 5.1896年8月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6.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型】 高一新授课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文档:专题4 第3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时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学考报告】 1.报刊 (1)原因????? ①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②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概况????? ①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②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③维新运动期间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 《强学报》、《时务报》等。 ④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戏曲、电影等类别 实现了专门分工。 2.电影事业 (1)历程: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 展历程。 (2)概况????? 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 明星和电影作品。 ????? ④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但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而使题材单一。 ⑤改革开放后,许多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 增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影响力。 3.电视事业 (1)起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 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③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 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 ④目前,我国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 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要点 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二 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或杂志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3)综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提示 (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 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分别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 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3)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1.(2012·浙江学考)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一份报纸,开创了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这份报纸是( ) A .《昭文新报》 B .《中外纪闻》 C .《强学报》 D .《时务报》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5: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 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 答案 C 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 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 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 答案 C 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4.(2021·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五)“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D 5.(2021·北京海淀二模)下图为1907年京《益森画报》所载《厮役演说》画中文字为: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馀,初十傍晚,在该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此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①戊戌变法②晚清教育③辛亥革命④报刊传媒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答案 B 6.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答案 C

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基础掌握】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宣传,后来革命派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的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作用,各种、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 (3)新中国成立后,和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 (3)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 2、发展: 后风靡全球,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的功能,被称为“”。 (2)网络媒介可以集、、于一体,还能模拟 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高度,双向传受。 【合作探究】

2019新创新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含答案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大众传媒的变迁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总 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3% 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 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如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出版业的发展 B .广告业的进步 C .婚姻礼俗之变迁 D .世界文明之演进 3.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当时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 .为了发动民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 C .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快速发展 D .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4.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

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 5.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6.“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7.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作“稀饭”,“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甚者更是直呼新文化运动又来了。下面对此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语言交流,必将是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的态度 8.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表现在() ①网上购物②家庭办公③网上炒股④网银结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 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核心素养聚焦 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先后创办《共产》、《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等创办,中国共产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

3 大众传媒的变迁 目标解读 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的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影视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余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情传天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搞教育、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聊大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中国丛报》D.《昭文新报》2.(原创)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3.(原创)在新民民主主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 ..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 A.《解放日报》B.《红色中华》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4.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 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儿女》D.《定军山》 5.(原创)下图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的剧照,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影片名称是《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 奖 B.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谢晋、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6课时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 1.了解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通过对近代传媒发展变迁的了解,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知道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们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学习的重点是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学习的难点是认识大众传媒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针对本课材料丰富、时代特征鲜明的情况,可以阅读相关史料,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 1.可以通过介绍大众传媒的概念来导入新课。 2.由于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大媒介发展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工具,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发展历程:(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①》,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3)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以此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②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③》《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5)新中国成立后,《④》《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2.特点:(1)速度快。(2)功能众多(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3.作用:(1)影响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2)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发展历程:a.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⑤》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b.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c.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d.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强化: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2.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3.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 A.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5.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 500余元。后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海南单科·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解析】“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宣传网络的意思,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布《办法》并没有对其他媒体的要求,没有结构调整的意图,故B项错误;通报国际国内形势不必要规定只有新华社才能报道,与规定的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其他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备注:无) 2014年题组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 【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3年题组

高中历史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5.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传媒的变迁》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江苏省宿迁中学黄忠 【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盟生活方式特别史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开放式教学 国、散材兮析|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浙江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知识点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3.繁荣 (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知识点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图解历史】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纵横】 (教材第73页)本段文字阐述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几个标志性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历史纵横】 (教材第74页)本段文字阐述了广播的发展历史。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信号的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两种,20世纪早期,最先出现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从20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广播是人们获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