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建设扮靓河南面向华东窗口

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建设扮靓河南面向华东的窗口

——访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

固始县地处河南东南,是我省规划建设的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根亲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固始对外影响力,着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建设,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固始在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城市文化、旅游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开始了对信阳市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的专访。

记者:方书记,据我了解,2004年固始县就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你能否介绍一下,这几年固始城市建设的发展情况?

方波:“十一五”期间,是固始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县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体系,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深入开展,县城城南新区、凤凰新城、怡和新城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7.3万人,乡镇集镇面积7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平达35.3%,可以说“十一五”期间筑牢了我县由中等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的坚实基础。

记者:我们知道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我们知道城市建成后,它的管理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甚至有“三分建七分管之说”,固始在城市管理方面有哪些做法呢?

方波:这几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六城联创”,具体来说,以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为抓手,以巩固、完善、提质、增效为主攻目标,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建管并举、综合整治等环节狠下功夫,城市的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观,城市品位、城市内涵、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快提升,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我们了解到固始通过举办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根亲文化风声水起,咱们固始县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抓根亲文化、举办根亲文化节呢?

方波:固始历史悠久,根亲文化资源厚重,固始先民在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移民南迁,先入闽,逐渐播迁至粤、台、港、澳及海外各地,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世代相传的根亲文化资源,得到了众多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认可与推崇。他们纷纷来到固始寻根问祖、文化联谊、投资兴业,这一现象先后引起了信阳市委、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连续举办二届根亲文化节,搭建了固始与闽台地区人员往来、

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节的举办,以及此后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宝岛行,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中原(固始)根亲文化福建行等活动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原(固始)根亲文化的旋风。

记者:经过方书记的介绍,以及我们的自身感受,我们知道固始历史厚重、环境优美,我相信这样的城市,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也是的吸引的,不知固始这座城市旅游事业发展如何?

方波:固始县山川秀美,文化浓郁,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固始对周边地区的游客有着较强吸引力。这几年,我们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兴建了秀水公园、华夏根亲文化博览园、陈元光广场、迎宾园、成功广场等市政设施,同时要求开发商在兴建小区时控制建筑密度,建设必要的人造景观,给附近市民留出休闲场所。城市品位的提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来固旅游,据统计2010年,固始全年共接待10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

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建设扮靓河南面向华东窗口

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建设扮靓河南面向华东的窗口 ——访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 固始县地处河南东南,是我省规划建设的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根亲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固始对外影响力,着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建设,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固始在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城市文化、旅游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开始了对信阳市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的专访。 记者:方书记,据我了解,2004年固始县就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你能否介绍一下,这几年固始城市建设的发展情况? 方波:“十一五”期间,是固始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县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体系,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深入开展,县城城南新区、凤凰新城、怡和新城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7.3万人,乡镇集镇面积7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平达35.3%,可以说“十一五”期间筑牢了我县由中等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的坚实基础。

记者:我们知道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我们知道城市建成后,它的管理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甚至有“三分建七分管之说”,固始在城市管理方面有哪些做法呢? 方波:这几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六城联创”,具体来说,以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为抓手,以巩固、完善、提质、增效为主攻目标,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建管并举、综合整治等环节狠下功夫,城市的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观,城市品位、城市内涵、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快提升,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我们了解到固始通过举办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根亲文化风声水起,咱们固始县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抓根亲文化、举办根亲文化节呢? 方波:固始历史悠久,根亲文化资源厚重,固始先民在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移民南迁,先入闽,逐渐播迁至粤、台、港、澳及海外各地,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世代相传的根亲文化资源,得到了众多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认可与推崇。他们纷纷来到固始寻根问祖、文化联谊、投资兴业,这一现象先后引起了信阳市委、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连续举办二届根亲文化节,搭建了固始与闽台地区人员往来、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 通知 豫政办〔2012〕1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是我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服务水平、拉长产业链条、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宣传促销、打造旅游品牌等战略举措,旅游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形象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于“转型升级、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旅游产业取得辉煌成效的五年,旅游产业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展示我省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十二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旅游发展氛围形成“十一五”期间,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地对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辖市和旅游发展重点县(市)普遍出台了具体政策和措施,均编制或完善了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旅游发展的大区域格局。全社会对旅游产业的

认识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2006—2010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9539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2.83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836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9倍。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9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145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9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5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0亿元。 (三)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强力推进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和市场营销,我省培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一是做响了区域旅游品牌。“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旅游形象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品牌效应不断扩大;二是做强了若干旅游景区品牌。云台山、嵩山·少林、龙门石窟景区和大宋文化旅游园区、殷商文化旅游区等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三是做亮了旅游文化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盛世梨园》、《君山追梦》、《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寻根文化、功夫文化等独具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享誉全球;四是做大了精品旅游线路。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大黄河之旅、王朝街道之旅、中国古文化研修之旅等成为对接海外市场的文化精品线路。 (四)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开展“创A升级”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全省共有A级景区212家,比“十五”末增加124家。酒店和旅行社发展迅速,有星级酒店512家,比“十五”末增加87家;有旅行社1158家,比“十五”末增加229家。以郑州为中心,构建了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实景演艺、户外运动为代表的多种新业态。以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手段信息化与服务内容人性化为目标,通过开展“诚信旅游”、全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五)旅游发展的一些举措引起全国关注

固始县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二部分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2) 第三部分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2) 第一章人口及城镇化 (2) 第二章产业统筹布局规划 (3) 第三章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3) 第四章农村地区发展指引 (4) 第五章城乡用地协调规划 (4)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4) 第七章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5)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 第九章旅游发展规划 (8) 第十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8)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9) 第十二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9) 第十三章空间管制规划 (10) 第十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11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3) 第十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3) 第十六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 (13) 第十七章居住用地与住房保障规划 (14) 第十八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14) 第十九章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16) 第二十章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16) 第二十一章综合交通规划 (17) 第二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9) 第二十三章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22) 第二十四章绿地水系布局规划 (23) 第二十五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24) 第二十六章城市更新规划 (25) 第二十七章文物保护规划 (25) 第二十八章建设用地控制 (26) 第二十九章建设时序 (27) 第三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29) 第五部分附则 (30) 附表 (31)

第一部分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指导固始县城乡建设和发展,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要求,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倡导生态文明,传承优秀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产城融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特制定《固始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地确定城乡发展目标和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尊重历史文化,倡导精明智慧发展,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3条规划原则 规划遵循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交通引导、存量优化、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编固始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豫政文[2013]275号) 5、《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6、《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7、《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 8、《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 9、《固始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固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1、国家、省相关技术规范和相关规划等。第5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以后。 第6条规划层次与范围 本次城乡总体规划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 1、县域:即固始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3个街道办事处和30个乡镇,总面积为2946平方公里。在县域范围内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包括蓼城街道办事处、番城街道办事处、秀水街道办事处、沙河铺乡、柳树店乡和洪埠乡的全域,汪棚镇白水堰以东区域,南大桥乡夏集村以北区域,总面积约490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3、中心城区:划定东至史河—沙河路沿线,西至固淮高速公路,南至铁路客运专线,北至灌河的275平方公里为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为84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7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本文中黑体加下划线条文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本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改委 前言 (3) 第一章发展基础 (3) 第一章发展基础 (3) 第一节发展优势 (3)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4) 第二章总体要求 (4) 第一节指导思想 (4) 第二节战略定位 (4) 第三节发展目标 (5) 第三章空间布局 (5)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5) 第二节构建“米”字形发展轴 (5) 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6)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6)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6)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6) 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7) 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7)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7)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7)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0) 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 (10)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1)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11)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11)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12)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2)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3)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13)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13)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13)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14)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17)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17)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17) 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17)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18)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8)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18)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19)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9)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19)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20) 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0) 第十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20) 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20) 第二节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21) 第三节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21) 第四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21) 第五节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2) 第十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22) 第一节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22)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2) 第三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23) 第四节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 (23)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 (24)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24) 第二节强化监督检查 (24)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1)录入:网站管理员来源:济源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时间:2012-7-6 关注度:6025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一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二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三章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四章村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市域城乡建设总体布局 第六章村庄整合规划 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八章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九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十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一章市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二章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三章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指引 第三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第四章居住用地与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 第五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 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九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章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

第十一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三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第十四章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第十五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第十六章旧城改造规划 第十七章城市“五线”控制规划 第十八章城市建设时序 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第四部分附则 第一部分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根据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部署,济源市确定了争当“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目标,为促进济源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济源市人民政府对《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进行修编,编制《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第3条规划修编重点 1、重新评估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分析济源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关于加快提升市场监管工作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提升市场监管工作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区域性 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市场监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市场监管工作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推动市场监管工作效能的提升。 一、强化立法保障。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法规体系,严格监管市场主体的行为,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处罚制度,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市场监管问题。 三、完善监管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监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让其具备专业背景和技能,提高驾驭技术和管理能力,进一步严格监督和管理市场范围内的各种行业。 四、加强监督力度。强化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制,提高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非法经营行为。 五、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亲商、亲才、亲创、亲民”的发展理念,实现市场营销工作的质量、服务、效率的可持续竞争力提升,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商家进驻,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加快提升市场监管工作效能可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执行、提高服务,勇攀高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循环。这需要有全社会支持的各方共同努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在加快市场监管工作效能的同时,还需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要促进市场竞争,鼓励企业发展。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垄断,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同时,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投资和营商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改进政府管理,落实后续服务,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市场稳定,增强市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重点领域和企业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还要以精准扶贫为重点,全面提升涉农企业的监管能力及营商环境,以更好地服务于扶贫攻坚及农村经济建设。 第四,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和监管公信力。政府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公开市场监管信息,引导公众监督和参与市场监管,实现市场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

要加快推动商贸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以建设区域性

兰州市俞敬东副市长在全市商务交流会上指出 商贸服务业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地位重要任务繁重7月29日,全市商务工作交流会在榆中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市商务局机关及各单位负责人约60余人,市酒类局、市定点办及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分别就上半年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副市长余敬东指出,商贸服务业直接关系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地位重要,任务繁重。全市商务系统要按照市委、市政府“1355”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找准发挥商贸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率先、引导、带动作用的切入点、突破口,发挥省城优势,实现由商贸大市向现代商贸服务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动商贸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以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为方向,以增强商贸服务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建立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商贸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形成与省会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辐射省内及周边的总部基地、物流基地、商贸基地、消费基地,使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促进兰州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二是要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提速发展,不断扩大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要确保增长18%以上,力争达到20%

以上,今后逐年扩大整体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确保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使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推动兰州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 余市长就进一步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讲了五点意见: 第一全面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水平。兰州“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大兰州”发展,按照“两圈五带”的兰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着眼于城市、农村、省内,西部等“四个市场”,着力培育分工合理的大市场,发展辐射内外的大物流,搞活各类群体的大消费,抓好城乡物资的大配送,搭建信息服务的大平台,加快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联结周边城市的贸易通道、物流通道、消费通道,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消费中心。商务局要认真贯彻落实好陆书记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研究、精心起草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谋划好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高质量、高层次发展。二是要不断推进商贸服务业态的“升级发展”,以西关什字、南关什字、东方红广场等商业中心为核心,以雁滩、东部,小西湖、西站、新城区、和平等商业圈为支点,进一步规划,规范提升中心商圈的功能布局,引进品牌商贸企业,加快地标型商业建设,突出错位经营,形成特色,创造商机,引领消费,不断提高繁华商业中心、商业圈的档次和水平,推动中心商业圈不断提质、升

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孝感撤地设市,从此开启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地区向新型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新征程,揭开了古老澴水大地跨越发展的新纪元。建市2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孝感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带领500万孝感儿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区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未来十年,更是孝感发展的“黄金十年”。面对武汉城市圈“两型”试验区建设、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两个国家级战略机遇和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两个省级战略,孝感市委、市政府以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针,以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湖北”建设任务为引领,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打造“湖北的苏州”、建设“魅力孝感”战略目标,在理论研讨、实践探索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的孝感路径,得到全市上下广泛认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孝感将紧紧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即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推进城镇跨越、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奋力开启孝感第三次创业新征程,确保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 建市20年,孝感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呈现出跨越赶超的良好态势。

洛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发展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临的机遇:中共中央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发布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机遇;城镇化加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级产业基地获批带来的机遇;促进文化发展,打造“华夏文化传承中心”带来的机遇。 面临的挑战:应对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深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同类城市发展增速带来的挑战;社会矛盾凸显带来的挑战。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总体目标,坚持“四个重在”,推进“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指导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促发展,坚持结构优化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促发展,坚持改善民生促发展。 ■战略定位 遵循在中原经济区中“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个品牌(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河洛文化传承)”的发展思路,明确洛阳的城市定位,即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洛阳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和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总体布局 将“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作为洛阳“十二五”发展的总体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和县(市)区统筹发展、集聚发展。 ■基本路径 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 ■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角色,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了应 对这些挑战,郑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发展升级城市的整体实力和 影响力,成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深入研究,针对性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和瓶颈。以下是关于 如何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1.优化城市规划布局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不断扩大,规划布局需 要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需求。对于郑州来说,需要建设以市中心为核心,以新东站、新郑 机场、郑东新区等为辐射的多核心布局。此外,还应加强郑州和周边县市的城市规划和交 通规划,便于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顺畅连接。 2.构建智慧城市 构建智慧城市是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的必经之路。智慧城市采用新技术和理念,利用 信息化技术和数据管理手段,实现城市信息安全、资源优化利用、城市治理智能化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郑州应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 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安防等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 3.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城市品质的关键任务之一。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 医疗、文化、体育、公园等方面,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需求,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针对郑州的情况,应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完善医疗资源配置。此外,还应加大文化、 体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4.加强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郑州作为中国历史名城,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应抓住机遇,以旅游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此外,建立和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形 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5.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发展 绿色低碳城市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不仅意味着保护 城市环境,也意味着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郑州应积极推动城市节能减排,加强环 境治理和保护。加大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推广和应用,优化交通管理,降低城市

洛阳副中心城市文摘

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引领河南高质量发展 新引擎春天里古都洛阳再出发 牡丹四月花正开,春回河洛百事兴。 春暖花开,洛阳也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街头巷尾绽放的牡丹,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牡丹雍容华贵,寓意富贵吉祥,与千年古都洛阳的城市气质融为一体。今年,洛阳以“云赏牡丹、花开满屏”的新方式,邀请亿万网民在屏幕上领略古都新气象、牡丹新风采。 作为河南第二大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着力发挥优势、打造增长极、形成新引擎,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奋勇争先。 洛阳市立足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站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奋勇争先的高度,通过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发力都市圈、提升辐射力、打造增长极、形成新引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质量持续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步入快车道。 (小标题)理念引领,思路一变天地宽 在“十三五”时期,洛阳始终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一切行动

的“指南针”,围绕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推出了“9+2”工作布局,确立了“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形成了以体系为支撑、以专项为带动、以项目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图。此后,伴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新的发展定位,确定了“发力都市圈、提升辐射力、打造增长极、形成新引擎”的发展思路,持续不断实施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谋划实施近70个重大专项和2500多个重点项目。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洛阳始终咬定目标、奋力前行,全市经济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大关,占全省的比重从“十二五”末的9.48%提高至2019年底的10%左右。 (小标题)加快转型,洛阳制造脊梁挺 这两年,洛阳辖内企业中信重工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板块实现很大增长,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信重工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基地。中信重工的转型,是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迈进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近年来,洛阳市制造业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按照“四个好”要求,以“四双联动”为路径,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2019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上

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承担着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使命,正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是河南省和全国范围内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郑州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发达,资源丰富,产业配套完善,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规划不完善等,亟需加快解决。 为了更好地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本次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郑州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制定针对性的加快建设措施,并明确重点任务,为郑州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助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进行深入研究,明确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包括:

1. 分析郑州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性,探讨其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总结目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展情况,评估现有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3. 探讨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4. 提出加快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民众参与等方面的建议; 5.明确未来的重点任务,为城市长远发展指明方向。 2. 正文 2.1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承担着河南省经济、文化、政治和交通的重要职能。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不仅可以提升河南省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可以有效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进一步强化郑州在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地位,推动中原地区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也将有助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9.23 •【字号】宛政办〔2022〕65号 •【施行日期】2022.09.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政医管 正文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 传承发展中心实施方案的通知 宛政办〔2022〕6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南阳市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23日南阳市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豫发〔2022〕20号)和市委七届三次会议精神,把南阳市打造为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南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结合《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宛发〔2021〕14号)、《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行动方案〉的通知》(宛政〔2021〕25号)、《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2021—2025年)(试行)的通知》(宛政办〔2021〕28号)、《“十四五”南阳市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以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为目标,以仲景文化传承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南阳中医药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仲景品牌,将南阳打造为国际、国内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的新高地,推动医圣故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南阳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 挖掘凝练张仲景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的战略目标,将南阳建设成为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争取1年见成效,3年上台阶。 ——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新一轮试验区建设中加大改革力度,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南阳模式”。 ——打造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利用1—2年时间,建成立足河南、辐

【范文】推进XX“十一五”发展 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进程——在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

推进XX“十一五”发展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进程——在市委三届四 次全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审议《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三届三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主要工作,并就“十一五”期间及XX年工作作出部署。开好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充足的干劲、更扎实的行动抓好明年工作,推进南充“十一五”发展,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XX年工作的基本估价 XX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市工作务实创新、卓有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深入推进“三个转变”,紧紧围绕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突出“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着力实施“三大突破”,全市呈现出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党的建设继续加强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实现

GDP33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占比首次实现了二产超一产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645元,增长12.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677元,增长6.5%。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坚持以培育产业为重点,努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委常委会年初研究全年工作时强调,要通过抓产业培育来增强政府实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百姓收入,促进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年来,我们把产业培育贯穿始终,突出重点抓工业,着力抓好项目和开放招引工作,促进了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1、把抓工业置于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工业提速增效。大力抓好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做大规模,提升效益,增强竞争力,培育产业集群。围绕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食品医药、水电能源、建筑建材等六大板块,整合领导力量、明确牵头人员,推动了工业发展重大举措的落实。积极争取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东风公司总部对南充炼化总厂、东风南充公司加大支持力度。组建了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全市融资担保公司已达9家,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启动了工业集中区建设,构建了工业发展平台。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同比增加75亿元,增长40.6%;工业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加16.2亿元,增

河南“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专业资料 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2)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形势 (3)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4) 第二章总体要求 (4) 第一节指导思想 (4) 第二节基本原则 (4) 第三节发展目标 (5) 第四节战略布局 (5) 第三章重点任务 (7) 第一节发展全域旅游 (7) 第二节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8) 第三节丰富旅游供给 (10) 第四节延伸产业链条 (13) 第五节实施精准营销 (13) 第六节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14) 第七节推进智慧旅游 (14) 第八节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5) 第九节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16) 第十节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16) 第十一节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17) 第十二节建设旅游生态文明 (17) 第四章保障措施 (17) 第一节推进改革创新 (17) 第二节加强政策扶持 (18) 第三节强化人才支撑 (19) 第四节推进创业创新 (19) 附件1 全省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图 (19) 附件2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单位分布图 (20) 附件3 全省旅游度假区创建重点单位分布图 (22) 附件4 全省5A级景区创建重点单位分布图 (23) 附件5 跨区域旅游风景道规划图 (24)

为科学指导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豫政〔2016〕22号),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设施,注重市场营销,改善服务品质,旅游产品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综合带动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全省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35亿元,年均增长14%和15.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9.9%上升到2015年的13.3%。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招商引资总额达7200亿元。 发展合力日益凝聚。建立了河南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豫政〔2014〕4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4〕152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土地、财政、税费、金融等方面对旅游产业给予了支持,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景区提质增效步伐不断加快,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53家。云台山等5家景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尧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栾川县重渡沟村、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稳步推进,新增6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旅游形象日益靓丽。“老家河南”国内旅游形象和“河南·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国际旅游形象得到普遍认可,品牌传播效应明显。通过开展回老家过大年、重走客家路、探访中原古都、老家河南·寻城记等旅游营销推广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客源市场;开展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省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带动功能日益凸显。旅游产业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2015年,全省旅游从业人数达200万人。“十二五”期间,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15%。旅游产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博物馆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市三馆工程建设项目 1.1.2 项目单位 项目单位:**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项目负责人:王东林 1.1.3 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资格等级:甲级 工程咨询资格证编号: 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1.4 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政法发〔2012 〕13 号)、《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文公共发〔2013 〕3 号)、《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 〕4 号); 4、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2 〕72 号);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 —91; 6、《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1 —87; 7、《**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 —2020 )》; 9、《**新河中心商务区(区域综合开发)总体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规划(征求意见稿)》; 10、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1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2、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及编制人员现场勘查所得有关技术资料、数据; 13、项目单位关于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委托书。 1.1.5 研究范围本项目建议书研究范围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项目选址、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实施进度、投资匡算、效益分析等。 1.2项目概况 1.2.1 项目选址 **市三馆工程建设项目拟建于迎宾路西侧、新河南岸的**市新河CBD 核心区的文化创新区内。**市新河CBD 地处**市中心城区核心位置,规划区域范围内地势平坦,交通条件便利,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全,地理条件优越,非常适合该项目建设。 1.2.2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市三馆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博物馆、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各一座,总建筑面积19000 平方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