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动性能定义和评价指标

1.制动性能定义和评价指标
1.制动性能定义和评价指标

制动性能定义和评价指标

1.汽车制动性能: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称为汽车的制动性。

2.制动效能:一般用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表示。它是指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以规定的初始车速和规定的踏板力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它是制动性能的最基本指标。

3.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是指抗热衰退性能和抗水衰退性能。

4.制动方向稳定性:是指汽车制动过程中不发生跑偏、侧滑以及失去转向能力的性能。5.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6. 制动效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评价:

1. 行车制动效能

2. 驻车制动效能

3. 应急制动效能

7. 制动效能恒定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综合评价:

1. 反复制动后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2. 持续制动后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评价指标:制动距离越小,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越大,且两项指标越接近冷态制动效能

值则制动效能越好。

8. 方向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综合评价:

1. 直线行驶制动稳定性

2. 转弯制动方向稳定性

评价指标:选取制动结束后的侧向偏移量和偏航角为直线制动方向稳定性能评价指标。

9. 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触动制动系的控制装置开始到车辆停住所驶过的距离。

10. 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

3-2-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doc

3-2-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3-2 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导入新课: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三个方面。 一、制动效能 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或在下坡时维持一定车速及坡道驻车的能力,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一般用制动减速度、制动力、制动距离等来评价。 1、制动减速度 是指制动时单位时间内车速的变化量。它反映了地面制动力的大小,与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有关。 2、制动力 1)地面制动力 2)制动器制动力 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汽车的地面制动力越大,制动减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短;而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受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因此只有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附着力时,才能获得足够的地面制动力 3、制动距离 是指车辆在规定的出速度下,以规定踏板力急踩制动踏板时,从驾驶员右脚接触到制动踏板到车辆停止时车辆所使的距离。 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

现象。原因是转向轮抱死。 四、影响汽车制动性的主要因素 1、轴间负荷的分配: 负荷与制动力是成比例的,在制动过程中,轴间负荷发生改变,制动力分配也发生改变,最佳状态是前后轮同时接近滑移状态,可达到最好的制动效果。如前轮滑移,汽车不能改变方向,失去操纵;如后轮滑移,汽车甩尾,失去稳定性。 2、制动力的调节和车轮防抱死: 现代汽车运用了一些压力调节装置如限压阀、比例阀等,用来调节汽车后轮的制动力,防止后车轮侧滑。而防抱死装置主要防止车轮完全抱死,筒称ABS。而现代的汽车可以将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10%-20%的最佳状况。 3、汽车载重 汽车载重增加,制动距离增加,重心改变,制动距离改变。 制动时的车速: 制动时汽车速度越高,动量越大,制动距离越长。 4、发动机制动 充分利用发动机制动可以可使制动更加平均分配到车轮上,同时使车轮制动器的减少负担。 5、道路条件 道路条件决定了附着系数。在泥泞路面、冰雪路面,附着系数小,

汽车主要使用性能指标

汽车主要使用性能指标 汽车的使用性能是指汽车能适应各种使用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主要有下面几项。 (一)汽车的动力性 这是汽车首要的使用性能。汽车必须有足够的平均速度才能正常行驶。汽车必须有足够的牵引力才能克服各种行驶阻力,正常行驶。这些都取决于动力性的好坏。汽车动力性可从下面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 1、汽车的最高车速指汽车满载在良好水平路面上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 2、汽车的加速能力指汽车在各种使用条件下迅速增加汽车行驶速度的能力。加速过程中加速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越大和加速距离越短的汽车,加速性能就越好。 3、汽车的上坡能力上坡能力用汽车满载时以最低挡位在坚硬路面上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最大坡度来表示,称为最大爬坡度。它表示汽车最大牵引力的大小。 不同类型的汽车对上述三项指标要求各有不同。轿车与客车偏重于最高车速和加速能力,载重汽车和越野汽车对最大爬坡度要求较严。但不论何种汽车,为在公路上能正常行驶,必须具备一定的平均速度和加速能力。 (二)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为降低汽车运输成本,要求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完成尽量多的运输量。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量完成单位运输工作量的能力,称为燃料经济性,评价指标为每行驶100公里消耗掉的燃料量(升)。 (三)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具有良好的制动性是安全行驶的保证,也是汽车动力性得以很好发挥的前提。汽车制动性有下述三方面的内容。 1、制动效能汽车迅速减速直至停车的能力。常用制动过程中的制动时间、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来评价。汽车的制动效能除和汽车技术状况有关外,还与

汽车制动时的速度以及轮胎和路面的情况有关。 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在短时间内连续制动后,制动器温度升高导致制动效能下降,称之为制动器的热衰退,连续制动后制动效能的稳定程度为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3.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是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不发生跑偏、侧滑和失去转向的能力。当左右侧制动动力不一样时,容易发生跑偏;当车?quot;抱死"时,易发生侧滑或者失去转向能力。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现代汽车没有电子防抱死装置.防止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而发生危险。 (四)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汽车的操纵性是指汽车对驾驶员转向指令的响应能力,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轮胎的气压和弹性,悬挂装置的刚度以及汽车重心的位置都对该性能有重要影响。 汽车的稳定性是汽车在受到外界扰动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以及抵御发生倾覆和侧滑的能力。对于汽车来说,侧向稳定性尤为重要。当汽车在横向坡道上行驶。转弯以及受其他侧向力时,容易发生侧滑或者侧翻。汽车重心的高度越低,稳定性越好。合适的前轮定位角度使汽车具有自动回正和保持直线行驶的能力,提高了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如果装载超高、超载,转弯时车速过快,横向坡道角过大以及偏载等,容易造成汽车侧滑及侧翻。 (五)汽车的行驶平顶性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的冲击,会造成汽车的振动,使乘客感到疲劳和不舒适,货物损坏。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不得不降低车速。同时振动还会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在行驶中对路面不平的降震程度,称为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物理量评价指标,客车和轿车采?quot;舒适降低界限"车速特性。当汽车速度超过此界限时,就会降低乘坐舒适性,使人感到疲劳不舒服。该界限值越高,说明平顺性越好。货车采用"疲劳--降低工效界限"车速特性。汽车车身的固有频率也可作为平顺性的评价指标。从舒适性出发,车身的固有频率在600赫兹~850 赫兹的范围内较好。高速汽车尤其是轿车要求具有优良的行驶

制动性能检测

制动性能检测报告 制动性能的概念: 车辆在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的稳定和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以及保证汽车长时间停驻坡道的能力。 制动性能检测的意义: 制动性能对所有车辆都极其重要,它关系到人的安全,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我们常常说开车要小心,要珍爱生命,对于司机来说,开车小心并保护好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他们的职责,但是假如他们开车没问题而问题出在车本身的性能而造成交通事故呢,所以对于车的制动性能检测就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制动系常见故障 1、制动失效。即制动系出现了故障,完全丧失了制动能力。 2、制动距离延长,超出了允许的限度。 3、制动跑偏。是指汽车直线行驶制动时,转向车轮发生自行转动,使汽车产生偏驶的现象。由于汽车制动时,偏离了原来的运行轨迹,因而常常是造成撞车、掉沟,甚至翻车等事故的根源,所以必须予以重视。引起跑偏的因素,就制动系而言,一是左右轮制动力不等;二是左右轮制动力增长速度不一致。其中特别是转向轮,因此要对制动力增长全过程的左右轮制动力差作出规定,且对前后轴车轮的要求不同。

4、制动侧滑。汽车制动时,某一轴的车轮或两轴的车轮发生横向滑动,这种现象称为制动侧滑。汽车在水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出现侧滑现象较多。尤其是在上述路面上紧急制动时,更容易出现侧滑,造成汽车甩尾,甚至原地转圈,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车轮抱死与制动侧滑有如下关系: a.前轮抱死拖滞,后轮不制动时,汽车按直线行驶,处于稳定状态。但此时前轮失去控制转向的作用。 b.后轮抱死拖滞,前轮无制动,当车速超过25km/h时,汽车后轴严重侧滑,处于不稳定状态。 c.当车速较高(例如50km/h以上)时,如果后轮比前轮提前0.5s 以上的时间先抱死,汽车后轴侧滑,也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d.车轮抱死拖滞时,路面越滑,制动时间越长,侧滑也越严重。 解决制动侧滑最有效的方法,是安装防抱死制动装置(ABS)。 5、制动拖滞。在行车中,踩下制动踏板使用制动后,再抬起制动踏板,不能迅速解除制动的现象叫制动拖滞。制动拖滞会耽误随后的起步行驶。 当今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介绍: 制动检验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测试原理不同,可分为反力式和惯性式两类;按检验台支撑车轮形式不同,可分为滚筒式和平板式

常用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涵义

比例极限 MPa 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物理性能指标、材料力学性能指标、热力学 性能指标和电性能指标。如表所示。 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涵义一览表 性能 增长,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例关系时(符合虎克定 律),这个比例系数就称为弹性模量。根据应力, 应变的性质通常又分为:弹性模量( E )和切变模 量(G ),弹性模量的大小,相当于引起物体单位 变形时所需应力之大小,所以,它在工程技术上是 切变模量 衡量材料刚度的指标, 弹性模量愈大,刚度也愈大, 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愈小。任 何机器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大都处于弹性状态, 对于要求弹性变形较小的零件,必须选用弹性模量 大的材料 (7 P 指伸长与负荷成正比地增加,保持直线关系, (Rp ) 当开始偏离直线时的应力称比例极限,但此位置很 类别 名称 符号 单位 涵义说明 密度 kg/m 3 g/cm 3 弹性模量 MPa 密度是金属材料的特性之一,它表示某种金属 材料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金属材料的密度是不相 同的。在机械制造业上,通常利用“密度”来计算 零件毛坯的质量(习惯上称为质量)。金属材料的 密度也直接关系到由它所制成的零件或构件的质 量或紧凑程度,这点对于要求减轻机件自重的航空 和宇航工业制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外力和变形成比例地 指标 MPa

弹性极限强度极限 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压强度 抗剪强度抗扭强度 屈服点屈服强度持久强度 (7 e (7 (J b (Rm) CT bb CT w (7 be 0- y (7 s 极限 MPa MPa MPa MPa MPa MPa MPa MPa 难精确测定,通常把能引起材料试样产生残余变形 量为试样原长的%或% % %寸的应力,规定为比例 这是表示金属材料最大弹性的指标,即在弹性 变形阶段,试样不产生塑性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 应力,它和dP一样也很难精确测定,一般多不进行 测定,而以规定的 d P数值代替之 指金属材料受外力作用,在断裂前,单位面积 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指外力是拉力时的强度极限,它是衡量金属材 料强度的主要性能指标 指外力是弯曲力时的强度极限 指外力是压力时的强度极限,压缩试验主要适 用于低塑性材料,如铸铁等 指外力是剪切力时的强度极限 指外力是扭转力时的强度极限 金属材料受载荷时,当载荷不再增加,但金属 材料本身的变形,却继续增加,这种现象叫做屈服, 产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叫屈服点 MPa 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为便于测量,通常 按其产生永久残余变形量等于试样原长呱寸的应力 作为“屈服强度”,或称“条件屈服极限” 工作温度 时间h 指金属材料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经过规定时 间发生断裂时的应力,一般所指的持久强度,是指 MPa

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3-2 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导入新课: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三个方面。 一、制动效能 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或在下坡时维持一定车速及坡道驻车的能力,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一般用制动减速度、制动力、制动距离等来评价。 1、制动减速度 是指制动时单位时间内车速的变化量。它反映了地面制动力的大小,与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有关。 2、制动力 1)地面制动力 2)制动器制动力 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汽车的地面制动力越大,制动减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短;而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受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因此只有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附着力时,才能获得足够的地面制动力 3、制动距离 是指车辆在规定的出速度下,以规定踏板力急踩制动踏板时,从驾驶员右脚接触到制动踏板到车辆停止时车辆所使的距离。 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

(有附着力和制动器制动力决定)、制动出速度。因此及时维护车辆能缩短制动器起作用时间以及制动性能的稳定。 二、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1)热衰退性 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是指汽车制动的抗热衰退性,是指汽车高速制动、短时间重复制动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的热稳定性。因为制动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制动器温度上升,制动器在热状态下能否保持有效的制动效能是衡量制动性能的重要指标。 2)水衰退性 当制动器被水浸湿时,应在汽车涉水后多踩几次制动踏板,是制动蹄和制动鼓摩擦生热迅速干燥。 三、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是指汽车制动时不发生跑偏、侧滑及失支转向能力。 1、制动跑偏 主要是由于左、右轮(尤其是前轴)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为限制制动跑偏,要求前轴左、右制动力之差不大于该轴符负荷的5%,后轴为8% 2、制动侧滑与制动时转向能力的丧失 侧滑是指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滑移。 制动时转向能力丧失是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前线方向驶出,或直线行驶制动时转动转向盘不能改变方向的现象。原因是转向轮抱死。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doc

第四章汽车制动性能检测 制动检验台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测试原理不同,可分为反力式和惯性式两类;按检验台支撑车轮形式不同,可分为滚筒式和平板式两类;按检测参数不同,可分为测制动力式、测制动距离式、测制动减速度式和综合式四种;按检验台的测量、指示装置、传递信号方式不同,可分为机械式、液力式和电气式三类;目前国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所用制动检验设备多为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和平板式制动检验台。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出惯性式防抱死制动检验台但价格昂贵,短期内难以普及应用。本章内容重点介绍反力式滚筒制动试验台。 第一节制动台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 1.基本结构 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的结构简图如图2-4-1所示。它由结构完全相同的左右两套对称的车轮制动力测试单元和一套指示、控制装置组成。每一套车轮制动力测试单元由框架(多数试验台将左、右测试单元的框架制成一体)、驱动装置、滚筒组、举升装置、测量装置等构成。 图 2-4-1 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结构简图 (1)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由电动机、减速器和链传动组成。电动机经过减速器减速后驱动主动滚筒,主动滚筒通过链传动带动从动滚筒旋转。减速器输出轴与主动滚筒同轴连接或通过链条、皮带连接,减速器壳体为浮动连接(即可绕主动滚筒轴自由摆动)。日式制动台测试车速较低,一般为0.1~0.18km/h, 驱动电动机的功率较小,为2×0.7~2×2.2kW;而欧式制动台测试车速相对较高,为2.0~5km/h,驱动电动机的功率较大,为2×3~2×11kW。减速器的作用是减速增扭,其减速比根据电动机的转速和滚筒测试转速确定。由于测试车速低,滚筒转速也较低,一般在40~100r/min范围(日式检验台转速则更低,甚至低于10r/min)。因此要求减速器减速比较大,一般采用两级齿轮减速或一级蜗轮蜗杆减速与一级齿轮减速。 理论分析与试验表明,滚筒表面线速度过低时测取协调时间偏长、制动重复性较差,过高时对车轮损伤较大,推荐使用滚筒表面线速度为2.5km/h左右的制动台。 (2)滚筒组

3-2 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3-2 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导入新课: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三个方面。 一、制动效能 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或在下坡时维持一定车速及坡道驻车的能力,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一般用制动减速度、制动力、制动距离等来评价。 1、制动减速度 是指制动时单位时间内车速的变化量。它反映了地面制动力的大小,与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有关。 2、制动力 1)地面制动力 2)制动器制动力 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汽车的地面制动力越大,制动减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短;而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受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因此只有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附着力时,才能获得足够的地面制动力 3、制动距离 是指车辆在规定的出速度下,以规定踏板力急踩制动踏板时,从驾驶员右脚接触到制动踏板到车辆停止时车辆所使的距离。 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

度(有附着力和制动器制动力决定)、制动出速度。因此及时维护车辆能缩短制动器起作用时间以及制动性能的稳定。 二、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1)热衰退性 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是指汽车制动的抗热衰退性,是指汽车高速制动、短时间重复制动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的热稳定性。因为制动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制动器温度上升,制动器在热状态下能否保持有效的制动效能是衡量制动性能的重要指标。 2)水衰退性 当制动器被水浸湿时,应在汽车涉水后多踩几次制动踏板,是制动蹄和制动鼓摩擦生热迅速干燥。 三、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是指汽车制动时不发生跑偏、侧滑及失支转向能力。 1、制动跑偏 主要是由于左、右轮(尤其是前轴)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为限制制动跑偏,要求前轴左、右制动力之差不大于该轴符负荷的5%,后轴为8% 2、制动侧滑与制动时转向能力的丧失 侧滑是指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滑移。 制动时转向能力丧失是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前线方向驶出,或直线行驶制动时转动转向盘不能改变方向的

制动性能检测分析

BT-1000EC 汽车制动检验台 使用说明书 说明:“da”是一个用于构成十进制倍数单位的SI词头,英文词头“deca([dekE]表示“十, 十倍”之义)”的缩写,其代表的因数为10的1次方,即10倍,所以:1daN=10N。 一、主要用途与使用范围 本检验台主要用于检测汽车左、右轮的制动力及阻滞力,左、右轮的制动力差及最大过程差,轴制动力占该轴轴荷的百分比,制动系协调时间。BT-1000EC型制动台适用于轴载质量不大于10t的各型汽车。 二、主要技术参数 三、产品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主要结构 检验台主要由机架、滚筒、扭力箱、测力传感器、第三滚筒、踏板开关、

显示仪表等组成。 (二)工作原理 1、制动力测量原理 电动机经扭力箱驱动滚筒组带动汽车车轮旋转,扭力箱浮动支承在与驱动滚筒同轴的两个轴承上,安装在扭力箱壳体上的测力臂,按一定比例传递给测力传感器,传感器输出信号经电气系统计算处理,从而测出制动力。 2、*协调时间测定原理 如图二所示,踏板开关安置在汽车制动踏板上,在急踩制动踏板紧急制动时,踏板开关将制动踏板开始动作的时间送至电器测控系统,待制动力达到规定值时,电气测控系统记下次时时间,两时间之差即为制动系协调时间。 3、第三滚筒作用原理 通过第三滚筒的速度传感器测量出车轮转速,并由次计算出车轮与滚筒之间的滑移率。制动时,当滑移率达到规定数值时,由计算机发出停机指令。 4、电气测控系统工作原理 各路测量信号,经传感器变换,放大电路放大,再经多路开关到摸数变换器(A/D)转变为数字量,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对所有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控制显示器予以显示。 行程开关传感车辆是否到位,并把信号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根据工作流程,发出测试信号并控制设备运转。 根据人为信号(键输入)或测试流程,计算机通过强电控制装置控制电机机运转。 当测试完毕,操作人员可操作打印键,将所有测试数据打印输出。 注:带“*”的条目仅对需要二次仪表的用户,用户和其他联网商可参考。(下同) 四、安装与调试(安装过程略)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1、检测目的 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规定: “6.13.1.1汽车在制动试验台上测出的制动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台试制动力要求 (1)制动力平衡要求 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该轴左右轮最大制动力中大者之比,对前轴不得大于20%,对后轴:当后轴制动力大于或等于后轴轴荷的60%时不得大于24%;当后轴制动力小于后轴轴荷的60%时,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不得大于后轴轴荷的8%。 (2)汽车制动协调时间(指在急踩制动时,从踏板开始动作至制动力达到表2规定的制动力75%时所需的时间):对

采用液压制动系的车辆不得大于0.35s;对于采用气压制动系的车辆不得大于0.56s。 (3)车轮阻滞力:进行制动力检测时,车辆各轮的阻滞力均不得大于该轴轴荷的5%。 (4)驻车制动性能 当采用制动试验台检验车辆驻车制动力时,车辆空载,乘坐一名驾驶员,使用驻车制动装置,驻车制动力的总和应不小于该车在测试状态下整车重量的20%;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1.2倍以下的车辆,限值为15%。” 2、检测仪器及功能 ⑴检测仪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ACZD-10 ⑵功能: ①检测汽车制动力; ②检测汽车制动力平衡; ③检测车轮阻滞力; ④检测汽车制动协调时间; ⑤检测汽车驻车制动力。 3、操作步骤 (1) 打开制动台电源开头,仪表自动复位。 (2)打开工位计算机,双击桌面上的“制动检测程序”图

标,起动程序后点“自动检测”按钮,再点“开始”按钮,引导系统开始自动检测。 ⑶轴重测定后,引导系统指示“制动检测前轴进入制动台”,进行制动检测,前轴制动检测过程如下: ①引车员将汽车前轮开上汽车制动试验台。 ②计算机控制下起动电机,制动台滚筒转动。 ③紧接着,引导系统上显示:“踏制动踏板到底后松开”时,引车员在此时将刹车踏板迅速踩到底,然后松开刹车踏板,跟着引导系统的提示操作。 ④计算机自动采集整个过程中车轮阻滞力,最大制动力及制动力过程差,并在引导系统上显示出测量结果。 ⑤前轴制动力检测完毕,引导系统显示“制动检测后轴进入制动台”,这时,即可对汽车后轮制动力进行检测,检测方法跟前轴制动力检测相同。 ⑥驻车制动检测,对于驻车制动在前的车辆,前轴制动力检测完毕后进行驻车制动力检测,对于驻车制动在后的车辆,后制动力完毕后进行驻车制动力检测,引导系统指示“驻车制动检测,拉紧驻车制动到底后松开”这时进行驻车制动检测。 ⑷制动检测完毕后,引车员根据引导系统上的“本工位检测完请前进”指示驾驶车辆,进入下一工位。关闭制动台电源,退出制动检测程序,关工位机电源。

岗位评价定义

岗位评价 目录 1 岗位评价概述 2 岗位评价的特点 3 岗位评价原则 4 岗位评价的具体作用 5 岗位评价系统 岗位评价概述 岗位评价是一种系统地测定每一岗位在这种单位内部工资结构中所占位置的技术。它以岗位任务在整个工作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评估结果为标准,以某具体岗位在正常情况下对工人的要求进行的系统分析和对照为依据,而不考虑个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工作中的表现。 岗位评价的特点 1.岗位评价以企业劳动者的生产岗位为评价对象 岗位评价的中心是“事”不是“人”。岗位评价虽然也会涉及到员工,但它是以岗位为对象,即以岗位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为对象进行的客观评比和估计。作为岗位评价的对象--岗位,较具体的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它能与企业的专业分工、劳动组织和劳动定员定额相统一,能促进企业合理的制定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从而改善企业管理。由于岗位的工作是由劳动者承担者的,虽然岗位评价是以“事”为中心,但它在研究中,又离不开对劳动者的总体考察和分析。 2.岗位评价是对企业各类具体劳动的抽象化、定量化过程 在岗位评价过程中,根据事先规定的比较系统的全面反映岗位现象本质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对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进行测定、评比和估价,由此得出各个岗位的量值。这样,各个岗位之间也就有了对比的基础,最后按评定结果,对岗位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3.岗位评价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 岗位评价主要运用劳动组织、劳动心理、劳动卫生、环境监测、数理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适用排列法、分类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等4种基本方法,才能对多个评价因素进行准确的评定或测定,最终做出科学评价。 岗位评价原则 岗位评价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活动。也就是说这项活动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要触及许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牵涉到很多的部门和单位。为了保证各项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岗位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在组织实施中应该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所谓系统,就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及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要素也可以构成子系统,而子系统本身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2、实用性原则 环境评价还必须从目前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出发,选择能促进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发展的因素评级因素。尤其要选择目前企业劳动管理基础工作需要的评价因素,使评价结果能直接应用于企业劳动管理实践中,特别是企业劳动组织、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以提高岗位评价的应用价值。 3、标准化原则

汽车主要性能指标

汽车主要性能指标 汽车的使用性能是指汽车能适应各种使用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主要有下面几项。 (一)汽车的动力性 这是汽车首要的使用性能。汽车必须有足够的平均速度才能正常行驶。汽车必须有足够的牵引力才能克服各种行驶阻力,正常行驶。这些都取决于动力性的好坏。汽车动力性可从下面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 1、汽车的最高车速 指汽车满载在良好水平路面上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 2、汽车的加速能力 指汽车在各种使用条件下迅速增加汽车行驶速度的能力。加速过程中加速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越大和加速距离越短的汽车,加速性能就越好。 3、汽车的上坡能力 上坡能力用汽车满载时以最低挡位在坚硬路面上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最大坡度来表示,称为最大爬坡度。它表示汽车最大牵引力的大小。不同类型的汽车对上述三项指标要求各有不同。轿车与客车偏重于最高车速和加速能力,载重汽车和越野汽车对最大爬坡度要求较严。但不论何种汽车,为在公路上能正常行驶,必须具备一定的平均速度和加速能力。 (二)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为降低汽车运输成本,要求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完成尽量多的运输量。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量完成单位运输工作量的能力,称为燃料经济性,评价指标为每行驶100公里消耗掉的燃料量(升)。 (三)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具有良好的制动性是安全行驶的保证,也是汽车动力性得以很好发挥的前提。汽车制动性有下述三方面的内容。 1、制动效能 汽车迅速减速直至停车的能力。常用制动过程中的制动时间、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来评价。汽车的制动效能除和汽车技术状况有关外,还与汽车制动时的速度以及轮胎和路面的情况有关。

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在短时间内连续制动后,制动器温度升高导致制动效能下降,称之为制动器的热衰退,连续制动后制动效能的稳定程度为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3.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 是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不发生跑偏、侧滑和失去转向的能力。当左右侧制动动力不一样时,容易发生跑偏;当车轮“抱死”时,易发生侧滑或者失去转向能力。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现代汽车有电子防抱死装置.防止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而发生危险。 (四)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汽车的操纵性是指汽车对驾驶员转向指令的响应能力,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轮胎的气压和弹性,悬挂装置的刚度以及汽车重心的位置都对该性能有重要影响。 汽车的稳定性是汽车在受到外界扰动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以及抵御发生倾覆和侧滑的能力。对于汽车来说,侧向稳定性尤为重要。当汽车在横向坡道上行驶。转弯以及受其他侧向力时,容易发生侧滑或者侧翻。汽车重心的高度越低,稳定性越好。合适的前轮定位角度使汽车具有自动回正和保持直线行驶的能力,提高了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如果装载超高、超载,转弯时车速过快,横向坡道角过大以及偏载等,容易造成汽车侧滑及侧翻。 (五)汽车的行驶平顶性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的冲击,会造成汽车的振动,使乘客感到疲劳和不舒适,货物损坏。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不得不降低车速。同时振动还会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在行驶中对路面不平的降震程度,称为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物理量评价指标,客车和轿车采用“舒适降低界限”车速特性。当汽车速度超过此界限时,就会降低乘坐舒适性,使人感到疲劳不舒服。该界限值越高,说明平顺性越好。货车采用“疲劳--降低工效界限”车速特性。 汽车车身的固有频率也可作为平顺性的评价指标。从舒适性出发,车身的固有频率在600赫兹~850赫兹的范围内较好。 高速汽车尤其是轿车要求具有优良的行驶平顺性。轮胎的弹性、性能优越的悬挂装置、座椅的降震性能以及尽量小的非悬挂质量,都可以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车辆制动性能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概要

浅论车辆制动性能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汽车制动性能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重大交通事故往往与汽车制动性能差有关。本文对汽车在制动性能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制动;性能;检测;问题 abstract: the automobile brake performan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raffic safety, major traffic accident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poor braking performance of automobile. this article in to the car braking performance testing process problems, solution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spects, illustrates his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brake; properties; testing;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p27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 (2012 08-0020-02 制动力检测是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动力检测不仅可以测得各车轮制动力的大小,还可以了解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合理分配,以及各轴两侧车轮制动力平衡状况。若同时测得制动协调时间便能较全面地控测车辆的制动性能。 一、在制动性能检测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对 abs 制动车辆的检测

岗位评价的指标标准

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 一.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劳动环境的指标体系 1.高处作业的分级标准 2.接触电离辐射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 3.接触粉尘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 4.接触高温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 5.接触热辐射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6.接触局部震动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该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和《手动振动测量规范》的规定,通过测定局部振动最大轴向的振动加速度和接振时间,计算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进行分级。) 7.接触有毒物质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a、该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b、该标准通过测定接触毒物的时间和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并根据毒物本身的危害程度级别来计算分级指数。)

8.接触噪声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a、该标准根据冶金工业部部颁标准《冶金工业噪声危害程度分级》进行分级。b、测定工人在岗位上不同作业点接触噪声的强度(A声级)和接触时间,计算出工作日连续等效A声级[leqdB(A)) 9.井下、露天作业分级标准(井下、露天作业根据岗位劳动者在井下、露天环境中的平均工作日作业时间率进行分级。) 10.其他化学性有害因素的评价标准 11.其他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评价标准(三致情况系指致癌、致畸、致突变情况) 三.劳动技能指标标准 1.品种质量难易程度的评价标准 2.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的评价标准(a、各类事故包括机械、设备、人事伤亡事故等。本指标主要以危险性大小和可预防程度来反映劳动者应达到的预防能力。同时,提高劳动者预防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b、一般来说,危险性越大,可预防程度越低,预防能力要求也就越高。) 3.技术知识的评价标准(技术知识要求是从文化水平和技术经验水平两方面来评价,按岗位实际要求的水平决定等级。本标准可衡量各岗位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 4.看管设备复杂程度的评价标准(看管设备的复杂程度,是根据看管和使用设备的精密复杂程度及需要的技术水平来评价。) 5.操作复杂程度的评价标准(a、操作复杂程度,是从岗位操作本身的复杂程度及熟练的进行该岗位操作需要的经验两方面来评价。b、衡量复杂程度,必须考虑问题是否是经常发生,即是否构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考虑偶然的繁琐或复杂性。还必须考虑工作是否经常变化,一般来讲,工作固定的重复操作,其复杂程度比工作内容较丰富且经常变化的工作要低。) 四.劳动强度指标标准 1.体力劳动强度的评价标准(a、该标准执行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83) b、该标准是通过测定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来计算分级指数 c、为了区别轻体力劳动与较轻体力劳动的差别,根据实践工作需要增设了0.5级,这与国家标准略有不同。) 2.工作班制的评价标准

常用建筑材料主要技术指标

常用建筑材料主要技术指标 生石灰的技术指标 项目钙质石灰镁质石灰 一等二等三等一等二等三等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不小于(); 未消化残渣含量(圆孔筛余)不大于(); 消石灰粉的技术指标 项目钙质石灰镁质石灰 一等二等三等一等二等三等 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不小于(); 含水率不大于(); 细度方孔筛余不大于(); 0.125mm方孔累计筛余不大于()-;- 建筑石膏质量标准 技术指标项目一等二等三等 凝结时间 ()初凝不早于 终凝不早于 终凝不迟于 细度 (筛余≯)孔筛 孔筛 抗拉强度 () 养护一天 养护七天 抗压强度 ()养护一天 养护七天 碎石或卵石中不良颗粒及有害杂质的规定 项目≥<≤ 针片状颗粒含量() 含泥量()适当放宽 泥块含量() 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卵石中有机物含量:颜色不宜深于标准色,否则以砼进行强度对比试验复核注:①对有抗冻、抗渗要求的砼,所用碎石、卵石的含泥量不大于; ②如含泥基本上是非粘土质的石粉时,其总含量可由及分别提高到和;

③含有颗粒状硫化物和硫酸盐时,要经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砼耐久性要求时,方能使用。 石子的颗粒强度 火成岩变质岩水成岩 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 注:石子的颗粒强度与所采用的砼标号之比,不应小于。 石子的压碎指标值 岩石品种砼强度等级压碎指标值() 碎石火成岩≤≤≤ 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 水成岩≤≤≤ 卵石≤≤≤ 砂、石的坚固性指标 砼所处的环境条件循环后的重量损失 砂石 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室外使用,并经常处于潮湿或干湿交替状态下的砼≤≤ 在其他条件下的砼≤≤ 砂中泥污、有害物质含量的规定 项目≥<注 含泥量≯有抗冻、抗渗或其它特殊要求的砼用砂不宜>;对≤的砼用砂可放宽 云母含量≯有抗冻、抗渗要求的砼用砂不宜> 轻物质含量≯- 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含有颗粒状者,要经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砼耐久性要求时,方能使用 有机物含量颜色不宜深于标准色如果深于标准色,则应配成砂浆进行强度复核 泥块含量≯对≤的砼用砂可放宽 烧结普通砖耐久性能鉴别指标 项目鉴别指标 抗冻 试验每块砖样均须符合下列要求: ()干燥时的质量损失不大于 ()被冻裂砖样的裂纹长度不大于下表中关于“裂纹长度”的规定

单元四 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

单元四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查阅相关维修技术资料等方式获取车辆信息; 2.能够正确掌握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 3.能正确的制定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工作计划,并和小组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4.能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检测设备对检测车辆进行检测; 5.能正确记录、分析各种检测结果并做出故障判断; 6.能正确填写任务工作单; 任务描述: 东风标致研制出一款新车,派你对其进行燃油经济性检测。 学习任务一汽车制动性能标准的确定 一、相关知识 1.对汽车制动系的要求 汽车制动系统技术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汽车行驶、停车的安全性。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对汽车的制动性能提出的部分要求如下: (1)机动车必须设置行车制动、应急制动和驻车制动装置,应能保证汽车行车制动、应急制动和驻车制动的其中一个或两个系统的操纵机构的任何部件失效时,仍具有应急制动功能。 (2)行车制动系的制动踏板自由行程应符合该车的有关技术条件。 (3)行车制动在产生最大制动作用时的踏板力,对于座位数小于或等于9的载客汽车应不大于500N,对于其他车辆不大于700N。驻车制动手操纵时,座位数小于或等于9的载客汽车应不大于400N,其他车辆不大于600N;脚操纵时座位数小于或等于9的载客汽车应不大于500N,其他车辆不大于700N。 (4)液压行车制动在达到规定的制动效能时,踏板行程不得超过踏板全行程的3/4,制动器装有自动调整间隙装置的车辆的踏板行程不得超过全行程的4/5。驻车制动的操纵装置一般应在操纵装置全行程的2/3以内产生规定的制动效能,驻车制动机构装有自动调节装置时允许在全行程的3/4以内达到规定的制动效能。 (5)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当气压升至600kPa且不使用制动的情况下,停止空气压缩机3mm后,其气压的降低值应不大于10kPa。在气压为600kPa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概论Pa修订稿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概论 P a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选择的原则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是进行岗位评价的第一步。原则上讲,影响岗位评价的因素一项都不能缺少,否则对岗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就会产生影响。遗漏的因素越多,产生的影响就越大;遗漏的因素越重要,产生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一)劳动强度因素 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消耗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由于人们所处的客观生产条件和主观状态的不同,劳动消耗也不同。它是用来计量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一个指标。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多,表明劳动强度大;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少,表明劳动强度小。 研究劳动强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一个合理的劳动强度,以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强调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选择劳动强度因素之前,首先要明确劳动强度的性质、种类以及影响劳动强度的诸因素。然后应用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所需的各项指标。确定劳动强度的原则有: 1、确定劳动性质; 2、确定劳动强度的种类; 3、选择相应劳动的评价指标; 4、优选客观、简单易行的劳动强度指标测定方法; 5、选择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择优排序为国家标准、部省标准、市公司标准、参照标准等。 (二)劳动环境因素 确定劳动环境因素时,首先要熟悉整个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然后按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的严重程度对各因素排序。再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综合有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和暴露时间,做最终排序。在选择生产性有害因素时,要做到全面、准确。排序后对选择出的所有因素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以是否超过卫生标准为界限,凡超过卫生标准为入选因素。筛选环境有害因素的原则如下: 1、从性质上确认有害因素的性质与数量。 2、确定测定方法和测定准则。

岗位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1)(2)(3)(4)(5)不承担安全的责任。承担本岗位的安全责任。承担所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承担本部门的安全责任。承担整个企业的安全责任。(1)(2)(3)(4)对产品质量维护或质量体系的运行影响很小。对产品质量维护或质量体系的运行有一定影响。对产品质量维护或质量体系的运行影 响较大,一旦发生问题,会给单位带来一定损失。对产品质量维护或质量体系的 运行影响很大,一旦发生问题,会给单位带来巨大损失。(1)(2)(3)(4)(5)对销售完成的影响较小。对销售完成有一定的影响。承担分配到岗的销售 完成责任。承担分配到片区、独立片区、核心市场的销售完成责任。承担分配到直属片区、分区的销售完成责任。(1)(2)(3)(4)(5)几乎不可能造成成本费用等方面的损失(500元以内)。造成较小的损失(500-2000元)。造成较大的损失(2000-1万元)。造成重大的损失(1-5万元)。造成非常重大的损 失(5万元以上)。(1)(2)(3)(4)(5)不管理任何人,只对自己负责。管理员工人数在1-10人之间。管理员工人数在11-30人之间。管理员工人数在31-50人之间。管理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上。

(1)几乎不需要与任何人进行协调,若有,也是偶尔与本部门的一般员工协调。(2)仅与本部门员工进行一些工作协调,偶尔与其他部门或外单位一般员工 进行一些协调,协调不力一般不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工作。(3)与本企业相关部门或外单位的一般员工有密切的工作联系,协调不力会影响双方的正常工 作。(4)几乎与本企业所有部门的一般员工有密切的工作联系,或与部分部门负 责人或外单位中层管理人员有工作协调,协调不力对企业有一定的影响。(5)与各部门的负责人或外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密切的工作联系,在工作中需要保持 随时的联系和沟通,协调不力对企业有重要的影响。(1)自动性决策——在工作中仅执行指示或命令。(2)日常性决策——主要是执行工作,但要选择完成工作的方式。(3)解释性决策——在本部门限定的范围内理解和开展工作。(4)规划性决策——在本企业各职能部门内拟定、决定重要的规划,并且执行与企业战略、政策相符的行动方案和纲要。(5)政策性决策——参与企业最高层次做出的、用以指导大政方针的概括性决策。(1)(2)(3)(4)(5)无任何风险。仅有一些小的风险,一旦发生问题,不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影响。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生问题,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能明显感觉到。有较大的风险,一旦发生问题,会给企业带来较严重的损害。有极大的风险,一旦发生问题,对企业造 成的影响不仅不可挽回,而且会致使企业出现危机。(1)(2)(3)(4)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学历。大学专科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2)(3)(4)(5)不需要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其它领域的技能。偶尔需要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其它领域的技能。需较频繁地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其它领域的技能。需经常地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其它领域的技能。需解决多专业的综合问题,需具备综合性专家的知识结构。 (1)(2)(3)(4)(5)本岗位工作单一、简单,无需特殊技能或能力。本岗位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仅需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岗位工作多样化,灵活处理问题要求高,需综合使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本岗位非常规性工作比率较大,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理事务,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本岗位属非常规性工作,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理事务,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1)(2)(3)。(4)(5)简单的、独自的工作。只需简单的提示即可完成工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岗位评价指标的选择的原则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是进行岗位评价的第一步。原则上讲,影响岗位评价的因素一项都不能缺少,否则对岗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就会产生影响。遗漏的因素越多,产生的影响就越大;遗漏的因素越重要,产生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一)劳动强度因素 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消耗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由于人们所处的客观生产条件和主观状态的不同,劳动消耗也不同。它是用来计量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一个指标。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多,表明劳动强度大;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少,表明劳动强度小。 研究劳动强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一个合理的劳动强度,以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 康和强调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选择劳动强度因素之前,首先要明确劳动强度的性质、种类以及影响劳动强度的诸因素。然后应用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所需的各项指标。确定劳动强度的原则有: 1、确定劳动性质; 2、确定劳动强度的种类; 3、选择相应劳动的评价指标; 4、优选客观、简单易行的劳动强度指标测定方法; 5、选择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择优排序为国家标准、部省标准、市公司标准、参照标准等。 (二)劳动环境因素 确定劳动环境因素时,首先要熟悉整个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然后按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的严重程度对各因素排序。再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综合有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和暴露时间,做最终排序。在选择生产性有害因素时,要做到全面、准确。排序后对选择出的所有因素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以是否超过卫生标准为界限,凡超过卫生标准为入选因素。筛选环境有害因素的原则如下: 1、从性质上确认有害因素的性质与数量。 2、确定测定方法和测定准则。 3、对调查的全部有害因素进行定量化测定; 4、将测定的结果与国家标准、国外标准、调查资料和文献报道资料进行参比。以国家标准为优选标准。 5、确定生产过程有害物是否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