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跟随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走向,我们越来越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聚焦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换个角度说,核心素养正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核心素养这一主题的实质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讨论、研究核心素养,有许多不同的视角。

?首先,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教育发生重大转向。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事实上,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中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

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只见

课程不见人,只看教材不看人,只有教

学没有人,学生被遮蔽了,学生不见了。课程、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有存在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价

值意义就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

学生缺失了,课程、教材还有价值吗?

当然,我们不能无限放大核心素养的作用,以为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无可

非议的是,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实现

教学目的的转移,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

养的培养,从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

率转向学生的品格、能力培养、确立课

程育人、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并使之

成为教育信念。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

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其次,教育的重大转向,要求基于核心

素养、努力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

育人模式——立德树人。任何教育都在

建构自己的育人模式,问题在于建构的

是什么样的育人模式,育什么样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

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

色的育人模式。所谓立德树人,其基本

内涵是: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立

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等等。核心

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

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国家情怀、责

任担当等。同时,核心素养也回应了“为

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的问题。核心素

养与核心价值观都属于价值范畴。习近

平总书记对核心价值观作了精辟的解释: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

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而伦理道德正

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色和本色,立

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又具有时

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核心素养——立德

树人——育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逻辑

线索。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最为根本

的意义就是推动教育的转向,在探索中

建构育人模式。

再次,核心素养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我

们要学会改变。不论核心素养是怎么规定、怎么表述的,学会改变这一核心要

义就包含在核心素养之中。促进学生核

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

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

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足封闭的而

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

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

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 会 1.班会主题: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 (1)班会背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班会意义。增强全体学生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积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其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班会目的。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本次班会旨在针对我校初中生的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学习自主性差、责任意识薄弱),在“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2.主题班会设计思路 (1)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学校和班级)公平正义 (2)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促进学生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3.班会流程 (1)展示“最美孝心少年”视频和PPT主题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有责任感的人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概括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3)“师生互动”探讨为什么中学生应该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了解责任和担当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4)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班会总结 师:同学们,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耄耋老人白芳礼用一辆三轮车积蓄35万元捐款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被人称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师:同学们,视频已经播完。视频中的这些令人敬仰的前辈和同龄人有哪些品质呢?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创新综合实践课程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2092810.html,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创新综合实践课程特色 作者:袁彬黄生迟贺灵 来源:《教师·下》2020年第01期 摘要:在聚焦核心素养的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基于该课程的基本性质,湖南省怀化市宏宇小学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从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实践探索等方面积极推进教育装备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致力将该课程培育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阵地与有效载体。 关键词:综合实践;核心素养;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1 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03-0109-02 湖南省怀化市宏宇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市直公办小学,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学校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215人,教师270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0%,研究生学历8人,省市级名优骨干教师34人。 学校秉承“点亮每一颗星星”的办学理念,以“好习惯成就人生”为校训,树“知礼向善、活 力健美”校风,“志在卓越、乐学出彩”学风,“德高笃行、乐教仁爱”教风,着力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文明校园,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认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课程改革建设为推手,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其身心发展为根本,不断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多元途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其发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之路。教师通过校本课程与活动体验共融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实施,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书本上学,在生活里学,在社会中学,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兴趣特长+创新精神”的办学特色,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等素质能力,培育学生知礼向善、乐学出彩、奉献社会的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基。 一、立足校本课程,内化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装备配备标准》文件精神,我校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围绕本课程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实践探索等方面积极推进教育装备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确保师生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共建共享平台,给课程实施提供有效的常态化资源支撑。

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心

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心 201x年x月,在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批准,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校长派承办的首届“未来校长”(基础教育)实验班第三期课程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褚宏启教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与培育这一热点话题与校长们进行了分享。 褚宏启院长通过提炼与总结,最终将核心素养的核心归纳为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也被视为核心素养宝塔顶端的明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口述整理。 个人简介: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创新”是当下国民共同欠缺的素养 核心素养已成当下热门话题,那么核心素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大、中、小学生到底缺乏什么样的素养? 2012年,上海代表中国参加了PISA考试,结果显示,上海的学生三门测试成绩在各国排名中遥遥领先,可是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却差强人意。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在考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由此折射出我国教育体制下孩子面

临的共性问题——高分低能。 我们再来看成年人,如果我们拿诺贝尔科技类奖项作为国民创造性的衡量指标,对标邻国日本,截至2016年,日本共有25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奖获得者22人,而我国目前在科技领域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差距之大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在2015世界创新能力排名中,韩国、日本、德国位列三甲,而中国仅排在22位,创新能力与目前的大国地位不相配。尽管中国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全球创新体系中,我们还无法成为第一梯队。 穆勒在《自由论》中说“渺小的国民是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的”。而所谓渺小的国民,就是指缺乏主体性的人民。主体性包括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是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典型特征。我认为在这其中,创造性代表着主体性的高度与巅峰,因为创造性强的人,其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样不差。 成年人往往指责青少年学生在素养方面有不少欠缺,实际上,孩子所缺乏的素养,也正是成人所缺乏的,是成人缺点的反射与投射。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考察的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考验的却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以知识的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 养”的关系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战略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 这样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 误区。 ?“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 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 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 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 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 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 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 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 化的。”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如是说。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 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 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 ?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 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 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 而言,在现阶段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 ?二是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 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目前普遍 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 ?三是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 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 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 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 管教学。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 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

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政府责任过度,往往就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 费的过度。 ?教育本来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 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 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没有 了发展空间。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 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四是学制过度。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 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 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 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以人为本就是 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基础教育,十 年足矣。 ?贵阳市教育局局长赵福菓认为,当前素 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病症, 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 罔行。 ?知而不行:

核心素养我展示主题班会

核心素养我展示班队活动方案 ——争做文明守纪的小学生 沿河小学三年级 活动目标: 1 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遵守课间活动的秩序,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1、教育学生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小学生。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活动准备: 1、查找有关材料,出一期规范的手抄报 2、布置组织各小队队员排练有关规范方面的节目,要求人人参与。 3、“规范学生”达标章若干个,光荣花若干朵。 班会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同学们,这次班会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主题与自己无关紧要,但是讲究文明礼仪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重要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对个人的成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这次的班会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 (二) 看图,说一说,议一议 1 上课铃响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做好课前准备,安静等老师来上课) 2 上课可以随便说话吗有事情怎么办 (先举手,再发言) 3 课堂上可以做小动作吗 (不可以,这会影响学习,影响别人学习) 4复习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三) 结合本班实际,表扬能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教育不够自觉守纪律的学生. (四) 结合本班实际,讲讲在校园里参加课间活动的一些常规要求:

1 教室门口比较窄,离开教室应有秩序,不要争先恐后. 2 在教室行走,应轻步慢走,不能追逐打闹,否则很容易因碰撞而出现不友好的行为. 3玩游戏要到操场玩耍,并且要守秩序,排好队,遵守游戏规则. (五) 你最喜欢哪些课间活动说说怎样玩才能有秩序又有趣 (七) 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希望每个同学今后都要遵守课堂纪律,上课铃响后立即进教室,课本文具摆放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课堂上不要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专心听课,不做小动作。在学习中、生活中不断地互相监督,民主管理,不断成长。 活动总结:通过此次班会的成功开展,学生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够坦诚的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已经做的很好了哪些地方还有待于提高。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此次班会深入人心。我想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新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下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培养能力探究 内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一、创境引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

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有趣的“引入”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就做得很认真、做得很高兴。因此,课堂教学中,有趣的导入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小数点的移动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单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小数位数不够时,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在了解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后,在教学中出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景,让学生们在情境的引导下观察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变化,学生们因为喜欢孙悟空,对于金箍棒长短的变化尤为关注,并在兴趣中观察到金箍棒中“小数点”的移动现象: 0.009米 = 9毫米① 0.09米 = 90毫米② 0.9 米 = 900毫米③ 9米 = 9000毫米④ 然后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①式与②,③,④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从下往上④式与③,②,①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这一环节将本来枯燥,难懂的数学概念,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孙悟空金箍棒变长变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金箍棒逐渐变大的过程,体验新知生成的过程,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_0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柳州六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梳理与简介,阐述了通用技术学科要不断充实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体系,倡导多样化学习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检验的观点。 标签: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创新实践 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包括了最新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新标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个方面。从被评为广西自治区创新实验样本学校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我校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加快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所必备的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不断充实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1.选择体现时代特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 通用技术是一门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我校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棉花糖机、创意书架、铁丝陀螺、水火箭、投石机等20多个主题探究活动。可分类如下: (1)培养技术意识方面的内容。例如,走马灯、投石机、电脑主机箱拆装等。学生能形成对人工世界和人技关系的基本观念,形成技术的安全和责任意识、生态文明与环保意识、技术伦理与道德意识。 (2)培养工程思维方面的内容。例如,铁丝陀螺、纸桥承重、筷子承重等。学生能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某一具体技术领域的问题进行要素分析、整体规划,并运用模拟和简易建模等方法进行设计并加以运用。 (3)培养创新设计方面的内容。例如,创意木器、创意台灯、DIY遥控小车等。学生能在发现与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收集相关信息,并运用人机关系及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符合设计原则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构思方案并加以优化。 (4)培养图样表达方面的内容。例如,三视图、龙骨拼图、CAD制图等。学生能识读简单的机械加工图及控制框图等常见技术图样,能分析技术对象的图样特征。 (5)培养物化能力方面的内容。例如,棉花糖机、水火箭、NXT机器人等。学生能能根据方案设计要求,能独立完成模型或产品的成型制作、装配及测试,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形成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

9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

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 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 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3页word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 1.班会主题: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1)班会背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班会意义。增强全体学生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积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其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班会目的。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本次班会旨在针对我校初中生的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学习自主性差、责任意识薄弱),在“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2.主题班会设计思路 (1)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学校和班级)公平正义。 (2)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促进学生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3.班会流程

(1)展示“最美孝心少年”视频和PPT主题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有责任感的人。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概括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3)“师生互动”探讨为什么中学生应该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了解责任和担当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4)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班会总结。 师:同学们,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耄耋老人白芳礼用一辆三轮车积蓄35万元捐款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被人称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师:同学们,视频已经播完。视频中的这些令人敬仰的前辈和同龄人有哪些品质呢? 生1:孝敬父母,关心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生2:有社会责任感,经常帮助周边的人,不计回报。 生3:热爱国家,?P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讨论。老师也觉得豁然开朗起来了,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受到大家认可的人都做了哪些事?老师归类为三类。 第一类: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中国女排);能主动作为,对自我和他人负责(九班班长陈)。

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要点具体的主要内涵和重点到底包括哪些呢?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

关于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分析 兴城市红崖子梁屯小学陈婷婷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且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教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观念革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班级治理及教学实践中被摆在重要位置。本文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为主题,对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操作中的现状和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 “核心素养”一词源于国外,近年来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正式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产生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它强调了既要学习我国悠久的、深刻的文化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它强调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确定明确的目标,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三是社会参与。它强调具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处理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自主纠偏道德规范的失常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它是小学生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当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培育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和技能相融合。而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是从培养到完善再到不断改进的不间断的过程。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核心素养引领下培养初中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培养初中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课题界定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 正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表达,引导学生反思等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核心素养”培养其实就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化过程。 (二)研究目标: 教学目标具体化,体现英语核心素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研究内容: ①明确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实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意义和目的。②探究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③总结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指导方法。 (四)研究假设: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旧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衔接,由易到难,这样就会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们有根据的“独具创新”,“标新立异”,允许并鼓励学生勇敢积极地探究尝试,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动脑,拓展新的创意。 如果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就会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五)创新之处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作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潜能。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例

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 养为例 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例 为什么说核心素养是可教可评的? 首先,从其结构成分看核心素养是可教可评的。借鉴以往的研究,素养(petenies)的结构模型可看作是kSAs,其中k是知识(knwledge),S是技能(Skills),A是态度(Attitudes)。这个模型表明,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的整合,涉及个体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如果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熟练的技能,那么他的素养水平“可能”会较高。这里强调“可能”是因为素养的最终表现除了与知识和能力相关,还取决于态度的作用。例如,会开车是有“能力”的,但会开车却不礼让行人或救护车,便是有“能力”而欠缺“素养”的,因此“能力”不等同于“素养”,“素养”也不能简化为“能力”。学习或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对象并非“全面发展的人”,因为这些知识和能力未经适当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转化,不能升级为素养。可见,在核心素养中"A"的存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k"和"S"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积极的态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发挥,从整体上提升个体的素养水平,最终促进个人成功与社会发展;而

消极的态度则可能会抑制知识和技能的表现,最终带负面的结果。总之,核心素养强调在个体身上形成完整的素养,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维度、多层面,而这些方面都是可教可评的。 其次,从其形成发展看核心素养也是可教可评的。素养的形成起于个体的特质与个性,它们构成了素养的基础。借助于学习与受教育经验,个体会在这些特质的基础之上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或能力,但此时还不能称之为“素养”,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经验的整合,这些知识、技能、能力等在相关工作领域与个体的特质相互作用,最终才能形成“素养”。这些素养还会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展示”给外界,因而可以得到评估。换言之,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由后天的学习与教育训练而获得的,它能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并被有效地评估和测量。 在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发布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创新素养与实践素养并列其中,合称为“实践创新”素养。对此我们并不感觉意外,因为无论是从当代国际人才培养经验的视角出发,还是从国内社会各界对学校育人的相关要求看,创新素养都应该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以创新素养为例,素养培育应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