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的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的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意识等。

没人愿意做“领袖”时的应对: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对权威的理解等。

7、游戏中的规则

规则的产生: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自己制定规则的能力等。

规则的表达方式:培养儿童对隐性规则的认同等。

规则的执行:培养儿童自觉执行规则的意识与能力、规则是需要共同遵守的意识等。

三、结伴游戏情况分析

(一)自行结伴

小班开展结伴游戏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共同活动的意识和语言交流的能力,为其进入中、大班后形成小组意识、合作完成任务奠定基础。对小班儿童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而只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在了解儿童真实反应后再给予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帮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使之在以后的活动中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中班初期儿童对合作与交往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晰,往往带有及时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结伴中要培养儿童共同活动、同伴平等的意识,先要培养角色意识和乐于交往的能力。从小班到中班,儿童结伴对象、数量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一步步地加以观察。

大班儿童有着“自由结伴”的需要,与按照游戏情境、角色结伴相比,先游戏后结伴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儿童在探索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地寻找同伴、交往合作。

(二)接纳同伴

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在结伴选择中,常常会有些儿童游离在游戏之外,虽然

只占整个群体中极小的比例,但游离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确,该幼儿是被排斥还是游离。“排斥”与“游离”有所不同,后者往往是儿童个体主观行为造成的,而前者与儿童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其他儿童的理解与宽容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在面对儿童被同伴屡屡排斥的问题过程中,应该培养被排斥儿童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并培养其他儿童的宽容接纳态度,使其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同时,教师在解决被排斥问题过程中,应适当的等待,旁观儿童的争执,并不急于介入解决,而应该通过引导让他们自行协调解决。

长期不被同伴接纳的儿童易受到心灵的创伤;而时常要支配别人的儿童,最终也不会被别人接纳。作为教师,要具体了解原因,不要急于对儿童进行批评。长期不被同伴接纳的原因主要有:该儿童无自信心,缺乏与同伴的交往。不接纳别人的原因主要有:不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相处,自我独占意识过强,不愿与同伴合作。

例:案例《一个人的精彩》

四、解决合作交往中的“麻烦”

自主游戏具有开放性,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儿童在开放性活动中的本能欲望。另外,儿童开始萌发进行各种探索学习的潜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表现方式尝试自己的“想”和自己的“能”。同时,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会出现想法和做法不一致的现象,或表现出不适宜的行为。所以,儿童在与同伴互动中往往会发生各种“麻烦”,在同伴互动中会产生交往冲突。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与同伴合作的结果,也只有在与同伴互动、解决争议且向着合作目的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可能。因此儿童交往中产生的“麻烦”

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也是他们将合作活动持续下去的内在动力。以儿童乐意接受的方式解决儿童遇到的“麻烦”的问题,才更具有教育价值。

我在书上看到过关于幼儿合作交往中的“麻烦”的表格,虽然它并非针对的是自主游戏,但我们在分析相关案例时,可以借鉴其中的内容,找准要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