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doc

《故都的秋》说课.doc
《故都的秋》说课.doc

《故都的秋》说课

(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

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

文,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

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

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

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

析目的。《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

浓重的“主观色彩”。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学习其中的寄情于景,情

景交融,了解郁达夫的散文忧郁感伤的基调,语言的清新凝练,学习应用虚实

结合、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韵意。

1、【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领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虚实结合、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以及细腻

的语言特点。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朗读,再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

物,写几个片段。

2、【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

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用朗

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映像和文章感情的体会,给同学们以讨论的时间,

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

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当学生陷入困惑不解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

真正意义。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们见过很多关于写秋的文章,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一般,秋天在人

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

xx有一首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写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

凄苦。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写道: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我们今天就领略一下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环节二】、认识xx 及写作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教师指导补充完成,既可以增强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郁达夫( 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

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写作背景:从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 xx 迁居 xx,

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

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

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环节三】、朗读感悟

让同学分组诵读课文,而且要带着问题朗读。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秋的

那份独特,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层次。

《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

(总——分——总)

一、总起( 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 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

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思考:

1、文章的文眼即主旨句是什么,北国的秋的特点?

2、文中描绘了哪几幅秋景图?

明确:1、主旨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明确:2、文中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图:

庭院 xx 扫秋院(花)图

落蕊轻扫秋槐图

xx残鸣 xx 图

xx话凉 xx 图

佳日胜果 xx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散文中的北国的秋的那份清、静和悲凉,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散文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散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 .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上,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讨论。

1、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明确:

a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

蓄隽永的“意境”。( 3-11)

b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

侧面烘托、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

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究。

2、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 ,可文中为什么却一再写到南国之秋 ,甚至宕开笔墨用了一大段议论性文字?

明确: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 13 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

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

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

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环节五】作业设置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环节六】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故都的秋之感

总起

江南的秋之感故都的秋记叙和描写(五幅秋景图)分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议论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xx之秋,色味不如 xx 之秋浓

总括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抒发情感,眷恋故都,冷落孤独,情景交融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