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Word版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Word版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Word版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

中国不产狮子,据说狮子最早是从西域传来的,东汉年间,狮子作为礼物被送给了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和麒麟一起成为了中国的灵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青狮子。民间为了辟邪,常用石狮子来守门。遵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脚下踩着绣球的是雄狮。踩着幼狮的,象征子孙连绵,是雌狮。

在欧洲,狮子的形象并没有被神化,仍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力量、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很多贵族用狮子作为象征。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经常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当出名。

狮子来华始于东汉

多多出游和入游都很重要。因为有西汉时的张骞西行,才会有东汉时的佛法东传和狮子东来,然后有了大唐盛世的唐僧西游,有了洋旅士们在中国随处都能撞见的寺庙和石狮子

“黄金周”的前一日,正当“驴(旅)友们”准备撒蹄奔向四面八方时,中国送给阿富汗的两头狮子也上路西行了。有报道说,抵达那天,为争睹狮子,喀布尔市民“万人空巷”。

送人狮子的中国,自己并不产狮子。

不少所谓的权威人士说,狮子是在西汉时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丝绸之路传入的,却不见史载。最早出现有狮子记载的中国古籍,是东汉的《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之至。”这里的师子便是狮子,因为佛教中的文殊菩萨被尊为“百佛之师”,狮子便是他的坐骑。

传说在东汉顺帝年间,西域疏勒国王派遣使者到中国,送给顺帝一头犀牛和一头狮子,这时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狮子。在两汉间的昆阳之战中,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人兽联军”,孤注一掷的王莽放出猛虎、恶豹、犀牛、大象等野兽,却没见说有狮子助阵。我读《三国志》时,则发现狮子赫然出现在了孟获大战孔明的战斗序列中。所以狮子是在东汉传入无疑。

读完历史,再看地理,发现无论是张骞还是疏勒国的使者,与狮子走的都是一条路。而阿富汗就在这条路上,走过这条路的还有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过丝绸之路,最后翻过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便是印度次大陆了(那时巴基斯坦也属印度)。《西游记》中把唐僧经过的这最后一座大山称作狮陀岭,满山的狮娄罗。

如今满是狮子的却是中国。就算有中国人没见过狮子跑,总还吃过“狮子头”,不少外国旅游人说,在中国旅行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不过他们在中国看到的狮子肯定比庙还多,因为只要是庙,便至少有两头石狮子,此外古代大小衙门和如今的大衙门,还有那些比衙门更有钱或有势者,也都纷纷立两只石狮子给自己看门。看来虽说咱们有的是本土猛兽,但还是外来的狮子好看门。

多多出游和入游都很重要。因为有西汉时的张骞西行,才能有东汉时的佛法东传和狮子东来,然后有了大唐盛世的唐僧西游,有了洋旅士们在中国随处都能撞见的寺庙和石狮子。当被阿富汗人民看成力量和伟大象征却瞎眼、瘸腿的“马里安”(该国最后一头狮子),在今年年初寿终正寝时,咱们中国也立刻便能输出“壮壮”和“凯妮”两头狮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图纸入门,图纸上钢筋的符号及含义

如;KL5(2)200×500 , φ6@100/150 , 2φ18;2φ16 ,N2φ12 含义为:面积为200×500的框架梁5号,两梁跨,梁上箍筋为6号,加密区为100mm非加密区为150mm,上层主筋为2根直径18mm,下层为2根直径16mm,腰筋(N)为2根直径12mm. 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几项组成,应符合表10-1的规定。 表10-1 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是否带有悬挑 楼层框架梁KL XX (XX)或(XXA)或(XXB) 屋面框架梁WKL XX (XX)或(XXA)或(XXB) 框支梁KZL XX (XX)或(XXA)或(XXB) 非框架梁L XX (XX)或(XXA)或(XXB) 悬挑梁XL XX 注:(XXA)为一端有悬挑,(XXB) 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 例:KL7(5A)表示第7号框架梁,5跨,一端有悬挑。 ⑶等截面梁的截面尺寸用 b X h 表示;加腋梁用b X h YLt×ht表示,其中Lt为腋长,ht为腋高;悬挑梁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 ”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 例:300×700 Y500×250表示加腋梁跨中截面为300×700,腋长为500,腋高为250; 200×500/300 表示悬挑梁的宽度为200,根部高度为500,端部高度为300。 ⑷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间距用斜线“/ ”分开,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时,则不需用斜线;箍筋肢数用括号括住的数字表示。 例:φ8@100/200(4) 表示箍筋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 ⑸梁上部或下部纵向钢筋多于一排时,各排筋按从上往下的顺序用斜线“/ ”分开;同一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则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注写时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例:6φ25 4/2 表示上一排纵筋为4φ25,下一排纵筋为2φ25; 2φ25+2φ22 表示有四根纵筋,2φ25 放在角部,2φ22放在中部。 ⑹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 ⑺梁跨中面筋(贯通筋、架立筋)的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注写时,架立筋须写入括号内,以示与贯通筋的区别。 例:2φ22+(2φ12) 用于四肢箍,其中2φ22为贯通筋,2φ12为架立筋。 ⑻当梁的上、下部纵筋均为贯通筋时,可用“;”号将上部与下部的配筋值分隔开来标注。例:3φ22;3φ20 表示梁采用贯通筋,上部为3φ22,下部为3φ20。 ⑼梁某跨侧面布有抗扭腰筋时,须在该跨适当位置标注抗扭腰筋的总配筋值,并在其前面加“*”号。 例:在梁下部纵筋处另注写有*6φ18 时,则表示该跨梁两侧各有3φ18的抗扭腰筋。 ⑽附加箍筋(密箍)或吊筋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配筋值原位标注。 ⑾多数梁的顶面标高相同时,可在图面统一注明,个别特殊的标高可在原位加注。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03g101图集中的各种符号表示什么

如V,bf,bc,bw,lc,ln,lae,la,lle,ll,lni,hac,Hn,hc,hw,hb,Ac等符号的意思分别表示如下: λv: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特征值,计算配筋率时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应按360N/mm2计算;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级不宜大于150mm。 bf:剪力墙厚度。 bc:端柱端头的宽度。 bw:剪力墙厚度。 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不应小于图集中表内的数值、1.5bw和450mm三者的最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 ln:梁跨度值。 lae: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la: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 lle:纵向受拉钢筋抗震(绑扎)搭接长度。 ll:纵向受拉钢筋非抗震绑扎搭接长度。 lni:梁本跨的净跨值。 hac:暗柱长度。 Hn:所在楼层的柱净高。 hc: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为截面直径),也表示为端柱的宽度。hw:抗震剪力墙墙肢的长度(也表示梁净高)。 hb:梁截面高度。

Ac:为计算边缘构件纵向构造钢筋的暗柱或端柱的截面面积。 钢筋:钢筋混凝土构件图示方法中钢筋的标注:一般采用引出线的方法,具体有以下两种标注方法:1。标注钢筋的根数、直径和等级:3Ф20 3:表示钢筋的根数Ф:表示钢筋等级直径符号20:表示钢筋直径2。标注钢筋的等级、直径和相邻钢筋中心距Ф8 @ 200:Ф:表示钢筋等级直径符号8:表示钢筋直径@:相等中心距符号200:相邻钢筋的中心距(≤200mm)各类钢筋的表示方法1.梁箍筋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箍筋加密区与蜚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A8-100(4)/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例:13A10-150/200(4),表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图纸上的钢筋符号意思

图纸上的钢筋符号意思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2,下排筋6Φ25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中西方文化比较重点整理

文化的界定——文化含义 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文化补习班文化宫文化俱乐部文化局文化部 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京剧针灸推拿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 第三个层次:3、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中华智慧华夏神韵 文化的两个定义: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话或子人接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残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与价值。 文化结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材料:玉石、金银、陶、青铜、铁、瓷)、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深层——精神(思想:学术思想、哲学。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符号——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 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些物品2、社会关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构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3、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规定4、认知体系: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终极关怀、审美情趣等5、符号体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文化的分类:1、形式分类(时空分类)。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文化的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应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鱼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埃及----巴伦比---印度---中国2、群体分类:文化从:文化的社群态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 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3.对象的分类。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 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一个体系4、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积极性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文化产生根源: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农业经济:中国2、游牧经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3、农牧混合经济:欧洲。三种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这些国家多是暂时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分和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可变性源于游牧业 2.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例欧洲地形和欧洲气候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 3.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劳动生率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1.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二、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1.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生产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写作的小生产传统2.欧洲农牧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分工。三、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体制上的差异:1.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教你如何看懂cad钢筋图纸,图纸符号所表达含义

教你如何看懂cad钢筋图纸,图纸符号所表达含义在看CAD图纸时候,常常需要我们记一些钢筋符号。因为有些钢筋符号也许我们都不认识。所以,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这样的问题:一级钢筋的符号怎样表示?工字钢符号是什么符号? ⑴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1、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3Φ22,3Φ20: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2、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6Φ25 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2Φ22+ 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3、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4、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6Φ25 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 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 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 3、温暖湿润的气候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 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 法和信念。”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外籍教师Katherine在路上碰见张梅,她看见张梅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想恭 维一下。请看, Katherine和张梅之间的对话: Katherine:“Miss Zhang,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Zhang :“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Katherine:“It i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Zhang: “No, it is really very ordinary.”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现象。Katherine对张梅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张梅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在Katherine看来,她的回答反而好像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差似的。产生这一文化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按各自的风俗习惯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

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文化有差异是众所周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处的讨论也是屡见不新。然而中西方文化为何会有这种差异呢?这种差异对于中国来说又有哪些影响呢?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怎样才能让中西方文化得以融会贯通为中华所用呢? 众所周知,中方文化外合于内的:外在的事物引向了内在的感悟,在对象中领悟自己的生命,倾向于思想支援荣与灵动。而西方文化是合内与外的:要把内在的感悟客观化为外在的知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西方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以知识性统摄感受性,把感受性建立在确定性之基础上,一切都是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而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中方文化把知识都归于感悟或者说归于感受性,用感悟统摄知识。 中西方文化比较来看各有优缺点,中方文化把知识归于感悟之统摄下,因为客观化了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描述出内心的感悟。因为确定一物必然要对此物进行规定,规定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范围上的限定,有了一定范围有了确定性的东西必然是受限定的东西,确定就意味着限定。因此中方文化强调以心感悟天道,把知识归于感悟的统摄之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毕竟知识的确定,真理的确定本身就是对真理对知识的否定的过程。 西方文化以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为己任,寻求普遍性。因为西人以为感悟只能是一个个人的感悟,而个人的感悟带有个体的特殊性,有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对人形成说服力,必须上升到普遍性的层面,即把个人的感悟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知识。一旦以语言的形式对感悟进行表达,感悟就具有了普遍性,因为语言本

身就是普遍的确定的。这种以语言统摄感受性的形式使得知识的确定性得以实现,这同时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确定性的知识就使得知识本身有了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后人超越前人,不断超越不断扬弃,知识越发进步。 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大行其道。然而我们不能不谨记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点,各有特色,但是中西方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同的特征是因为两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几千年的历史年轮奠基而成。Rise博士说,要学习西方优秀地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点,结合而立。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 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人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它遍及人类行为所及的一切领域。他更多地把文化看作信仰、价值、艺术等精神性的东西。 社会学所讲的文化,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复杂纷纭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一

钢筋图纸,符号,并注释含义

求,钢筋图纸,所以符号,并注释含义,谢谢。 如;KL5(2)200×500 , ?6@100/150 , 2?18;2?16 ,N2?12 含义为:面积为200×500的框架梁5号,两梁跨,梁上箍筋为6号,加密区为100mm非加密区为150mm,上层主筋为2根直径18mm,下层为2根直径16mm,腰筋(N)为2根直径12mm. 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几项组成,应符合表10-1的规定。 表10-1 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是否带有悬挑 楼层框架梁KL XX (XX)或(XXA)或(XXB) 屋面框架梁WKL XX (XX)或(XXA)或(XXB) 框支梁KZL XX (XX)或(XXA)或(XXB) 非框架梁L XX (XX)或(XXA)或(XXB) 悬挑梁XL XX 注:(XXA)为一端有悬挑,(XXB) 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 例:KL7(5A)表示第7号框架梁,5跨,一端有悬挑。 ⑶等截面梁的截面尺寸用b X h 表示;加腋梁用b X h YLt×ht表示,其中Lt为腋长,ht为腋高;悬挑梁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 ”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 例:300×700 Y500×250表示加腋梁跨中截面为300×700,腋长为500,腋高为250; 200×500/300 表示悬挑梁的宽度为200,根部高度为500,端部高度为300。 ⑷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间距用斜线“/ ”分开,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时,则不需用斜线;箍筋肢数用括号括住的数字表示。 例:?8@100/200(4) 表示箍筋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 ⑸梁上部或下部纵向钢筋多于一排时,各排筋按从上往下的顺序用斜线“/ ”分开;同一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则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注写时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例:6?25 4/2 表示上一排纵筋为4?25,下一排纵筋为2?25; 2?25+2?22 表示有四根纵筋,2?25 放在角部,2?22放在中部。 ⑹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 ⑺梁跨中面筋(贯通筋、架立筋)的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注写时,架立筋须写入括号内,以示与贯通筋的区别。 例:2?22+(2?12) 用于四肢箍,其中2?22为贯通筋,2?12为架立筋。 ⑻当梁的上、下部纵筋均为贯通筋时,可用“;”号将上部与下部的配筋值分隔开来标注。 例:3?22;3?20 表示梁采用贯通筋,上部为3?22,下部为3?20。 ⑼梁某跨侧面布有抗扭腰筋时,须在该跨适当位置标注抗扭腰筋的总配筋值,并在其前面加“*”号。例:在梁下部纵筋处另注写有*6?18 时,则表示该跨梁两侧各有3?18的抗扭腰筋。 ⑽附加箍筋(密箍)或吊筋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配筋值原位标注。 ⑾多数梁的顶面标高相同时,可在图面统一注明,个别特殊的标高可在原位加注。 腰筋 腰筋又称“腹筋”分二种:一种为抗扭筋,在图纸上以N开头,一种为构造配筋以G开头。梁的抗扭它在设计上属构造配筋,即力学上不用设计计算具体力的大小,按国家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查得此数据。当梁高达到一定要求时,就得加设腰筋,按多少、加多大规格按构造要求规范查得。抗扭腰筋的锚固长度按规范或图集受力钢筋要求设置,构造配筋的锚固长度按12d且≥150mm要求设置。 当梁高超过450mm时,为防止由于温度变形及砼收缩等的原因在梁中部产生竖向裂缝,在梁的两侧沿高度每隔300~400mm,应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