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要点

九下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学习目标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的环境: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间的关系如下: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均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2)种间关系

①捕食关系: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②竞争关系:不同种或同种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资源、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关系,③共生关系: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关系,如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播花粉。

④寄生关系: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依靠它生活,并消耗其营养的一种生物关系。如跳蚤、虱与被寄生的生物,冬虫夏草。

知识点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1)仙人掌的肉质茎可以贮存更多水分,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从而使仙人掌能适应沙漠中降水少、降水时间相对集中的气候条件。

(2)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等。

(3)保护色:如生活在北极冰雪世界的北极熊、北极狐等的体色接近白色。

(4)警戒色:如毒蘑菇的色彩、一些有毒昆虫体色等。

(5)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6)许多生物还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生物影响环境

(1)生物与生物互为环境条件: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环境恶化。

(2)生物影响无机环境: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绿色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统一整体。

第2节种群

一.学习目标

识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说明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二.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什么是种群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鲤鱼、鲫鱼都是种群。同一物种由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的。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中存在着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种群的数量特征比较

项目特征定义特点或作用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

面积(或体积)。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

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③调查方

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原有种群数量的比例

出生(死亡)率=新(死亡)个体数/种群

个体总数×l000‰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数量的比例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的比

①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

退型;②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性比率种群中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l00%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1)种群年龄结构类型

(2)人口金字塔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这种不同年龄的人口组成的情况,就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常用“人口金字塔”来表示。

知识点三:观察酵母种群

1.制片方法:在酵母菌制片中,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把培养液滴加在图中④的位置,注意加盖玻片时,应特别小心,盖玻片一侧先接触酵母菌培养液,然后用解剖针或镊子轻轻放下,这样就可以避免有气泡出现影响观察。

2.在观察酵母菌的过程中,要注意低倍镜和高倍镜的调节、视野明亮程度和临时装片位置的调节。

3.选择酵母菌作为研究生物,是因为酵母菌繁殖快,又是单细胞个体,通过细胞计数就可以知道酵母菌种群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和密度先增加,后又逐渐下降,再稳定。

4.在实验过程中,种群的计数方法是通过估算而得到的。实验中要注意变量的控制,包括A1~A7各支试管中无菌葡萄糖培养液等量,酵母菌的生活环境相同,相隔时间相同,相同视野(放大倍数),稀释倍数一致等。

5.酵母菌的数目多少和密度大小用“+++”“++”“+”表示,如“+”表示0~10个酵母菌。6.实验用的试管和葡萄糖培养液必须消毒,以免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而影响实验结果。

第3节生物群落

一.学习目标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二.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简称群落。

2.在一定的区域内(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可根据观察和研究的需要而定。群落中的生物一般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3.池塘生物群落:(1)植物:包括挺水植物芦苇、莲,浮水植物浮萍、水莲。沉水植物池草,浮游植物淡水藻类。(2)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如水蚤,底栖动物如螺、贝类和生活在不同水层的大小不同的各种鱼。(3)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和真菌。

4.植被

(1)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2)植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5.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而群落是由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种群的总和,是各个生物种群的有机集合体。

(2)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知识点二: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最重要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内部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的配置状况,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森林群落垂直结构

如图所示,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如鹰、猫头鹰等动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小鸟在灌木层活动,而獐、鹿等动物则在地面活动。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还有许多低等动物。

②水池群落垂直结构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挺水植物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水植物浮于水面;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则生长于水底。由于食物和栖息场所的不同,鱼在池塘群落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可以对鱼进行混合放养,青鱼生活在水的底层,吃底栖的螺;草鱼生活在中层,吃水草;鲢鱼和鳙鱼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吃浮游生物。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我国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