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

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语文教

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

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好这一传承的载体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实践,谈谈

我的一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

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

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

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

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莫怀戚的《散步》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

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

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

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

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

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能够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

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

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

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

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

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古往今来,大

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

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受到祖

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我们要立足

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教材所蕴涵的传

统美德、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