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国情交

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道简单而又复杂的算术题,对拥有13亿人的中国国情作出了透彻解答。

治国难,治大国更难。60年来,站立起来的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破解着粮食、脱贫等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不过,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还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民生难题等诸多挑战,我们尤需保持忧患意识,务必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奋进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置于首位:60年来,中国人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在新的发展阶段,仍有一系列难题待破解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少、吃不饱,不少中国人,都有着挨饿的难忘记忆。面对诞生的新中国,当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这样冷言相向: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从一个侧面看,艾奇逊的话并非危言耸听。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均仅209公斤原粮,许多人处于挨饿状态。解决吃饭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要紧的大事。“米比黄金贵”,中国在1955年不得不实行粮票制度,这也成为粮食短缺时代的历史印记。民以食为天。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纸“大包干”契约,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广,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之激发。从1982年到1991年的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创造出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下,中国粮食实现了连续6年大丰收的佳绩。2008年初的数据表明,国家储备粮库存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这,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生存与发展,像两根平行红线贯穿新中国的历史。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解决,是伴随着大规模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期进行的。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脱贫致富,国富民强,成为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世界银行2008年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经过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腰包鼓起来的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过去象征财富的“三大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空调和音响;进入21世纪,则是房子、车子和电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目前中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平衡的小康。围绕着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国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以粮食为例:尽管粮食实现了6年“连增”,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如何确保13亿人的饭碗仍是今后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令人担心的是,近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目前仅为18.27亿亩。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难度很大。贫困问题同样面临挑战。2008年我国政府调整了国内贫困线,实行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标准,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与此同时,中国发展还面临着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难题。据相关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8年的1.86:1扩大到2000年的2.79:1,而这一比例近年来还有扩大趋势。改革开放30年,城乡二元结构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大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已从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在新阶段,要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就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朝着更高层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迈进!

探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之道:60年来,中国确立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一问题更为关键。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不保护自然环境,是难以富强和发展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对保护自然环境给予高度重视。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不过,由于人口增加迅速,伴随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活动,上世纪50年代后,砍林伐木一时成风。1966年,周恩来在总结经济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时曾痛心表示:“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

不过,在人口和资源的尖锐矛盾下,多年来,生态环境总体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机能呈现较为严重下降。前些年频频来袭的沙尘暴,淮河、松花江、太湖等诸多以“水美”著称的河流、湖泊的“水污染”事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环境恶化事例,分明是自然界给我们敲响的警钟!英国的《经济学家》曾撰文指出: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7%。但是中国还需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创造环保奇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发展奇迹。归根到底,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粗放式增长之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日益突出。我们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但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特别是森林、耕地、淡水、石油、天然气、铁矿等对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资源。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之需,我们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寻求绿色发展之路。

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项目、到动用“区域限批”行政手段发布“环保警示”、再到力度更大的“绿色金融政策”,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环保风暴”彰显出中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力度。面向未来,中国正以更加自觉、主动的姿态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十一五”规划中,设定了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今年上半年提出加大扶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新举措,力争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一个个目标,一项项措施,显示出中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前所未有地在城乡建筑中推广使用太阳能,更多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1.5亿只节能灯推广计划深入千家万户,就连为迎接国庆大典装扮一新的正阳门城楼也将夜景照明设备全部更换为节能灯……历史昭示未来。坚持科学发展,做出绿色贡献,这是一条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60年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责艰任重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太阳升起,红光满天,文盲睁呀睁开了眼……”上世纪50年代,无数人唱着这首在农村广泛流行的《扫盲歌》,加入了扫盲大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历经战争和苦难后

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深知,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中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少数民族中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2008年底,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60年来,从恢复高考到高考扩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国教育走过了气势恢宏的发展历程。我国已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就业是民生之本。破解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绝非易事。从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打破“铁饭碗”用工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60年来,中国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体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解了“1979年至1983年间的1000多万上山下乡人员返城就业”、“1998年至2001年间数千万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等历史难题,努力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医疗卫生保障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迅速、有效地控制了肆虐中华大地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并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设施。而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60年过去了。在昔日旧中国“人遗矢,鬼唱歌”的灾难深重的土地上,已呈现出人寿年丰,欣欣向荣的景象。几组数据对此进行了有力的佐证:在世卫组织衡量一国人口健康状况的三大标准中,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降低到34.2/10万,婴幼儿死亡率也由200?降低到14.9?,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1951年2月,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劳动者第一次在生、老、病、死、伤、残时有了保险待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当年“计划经济”大包大揽式的社会保险,逐渐过渡为多层次的社保制度。过去,有保障的只是一少部分人。我们现在是要为新的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等建立一个保障制度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一张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网已初步形成。统计显示,到2008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中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60岁后将可享受普惠式养老金。根据部署,年内这一工作在全国10%的县展开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历史性的一步!

历史的巨轮,镌刻着过去的辉煌,也承载着新的使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起点上蕴含的新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亟待破解。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实现教育公平仍是有待破解的难题。今天,依然可见农村因贫困辍学的孩子,而那些随外出打工父母迁移到城市的孩子,同样面对“公平教育”的挑战。

--在卫生领域,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城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

--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就业压力更加凸显。2009年,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发展受阻,全年就业缺口扩大至1200万个,未来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

--住房保障和高房价,依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难题。

……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面对挑战,党的十七大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当下,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投入重点放在民生上

--建设保障性住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社会保障改革力度……中国政府正‘深有远见’地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这将为实现富国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但社会主义对中国人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实践的经验很少。人们虽然强烈地向往社会主义,但具体地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对中国现在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摸索前进中犯过一些错误。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一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提出并始终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他又总结多年来离开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他在南方谈话中这样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始终以现阶段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严格地以处在剧烈而深刻变动中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受任何固定的模式或框框的限制。他明确地指出:必须从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一心一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根据这条基本路线的要求,又制定了一整套基本的方针政策。这就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当人类走向21世纪的时候,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这种速度越来越快。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严重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已光明在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