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读《大学》心得体会 精品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读《大学》心得体会 精品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读《大学》心得体会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去读《大学》这本书.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

对于儒家孔孟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重新认识、深思的必要.

总书记提出讲文明以德治国.

要以德治国,首先要明明德.要明明德,就要学四书.

学习四书的宗旨是崇德辩惑,使同志们从困惑中走出来,把儒学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学以致用,进而达到大学之道的要求——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智中出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诚于中,形于外.礼中出义(勇),义中生仁.

仁、义、礼、智总归一信(五德).学以致用,使自己不断提高,敢于攀登.

一生无怨无悔,不半途而费,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

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为本.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

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学》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尽忠,对朋友要义气,对长辈要尽孝,对身边的人仁慈.还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饱眼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财税金融系:廖中强对于一名刚进大学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讲,能在学院组织的学习中读到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先生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实乃受益匪浅。作者以一名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眼光,对大学之道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说理透彻、切中大学之道的精髓,真知灼见。让一度对大学之道迷茫的我对其认知逐渐清晰。 作者开篇就回顾并梳理了整个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作者提出了诸如现今的大学教育水平是否真的持续提高了?大学生们是否比往届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否提高了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它能像商品那样的量化么?等一些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将解答这些疑惑贯穿于后面的所有内容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整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了教师应该对本科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并从多元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到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作者接着指出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深刻的揭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障

碍,诸如学生一味地追求高薪、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等。 读罢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虽然德雷克先生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现状,站在美国教育的立场反思、解决的是其本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有国情的差异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现状的差异等问题,但大学的本质是相同,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今天,美国大学出现的问题其实与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甚至是相同、想通的。作为一个新老师,诸如有关的学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课程设置改革等等需要较全面而精深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支撑的较复杂和深层的问题是我无能力也无权置喙的。但通过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也在几个方面获得认识和感悟。如,教师的本科教育态度。当前大学老师尤其是权威的教授专家,大多存在对大学角色的认识差异、教师间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等六大问题。又如,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应该广泛接受且经过谨慎的界定,诸如“诚信”、“种族宽容心”等价值观与行为就是这样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其中关于教师本科教育态度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当今大学老师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众所周知,人类进行任何一项人类活动之前,如果不明确活动的目的,就很难做到有效的规划。目标就是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所做的事是盲目没有方向的,目标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后才能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然后才能保持宁静; 保持宁静,然后才能安于处境,安于处境,然后才能思虑周祥,思虑周祥,然后才能获得“止于至善”的效果。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未节,所有的事物也都有其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循序而行,也就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古人要想使天下人都能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要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到达知识的极点,到达知识极点的途径在于研究认识万事万物。研究认识了万事万物,知识便无所不到,知识无所不到,意念便真诚无妄,意念真诚无妄,心思便会端正;心思端正,自身的品性也就修养好了,品性修养好了,家庭和家族也就管理好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邦国也就治理好了;邦国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从天子以至于平民,一律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不修身而乱了根本,却想把属于末节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

读我的大学心得体会5篇

读我的大学心得体会5篇 《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以下是小编整理读我的大学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读我的大学心得体会(1)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 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贫民窖里,为了生存,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这使他体会到受剥削压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论,他还劝说发动工人们与剥削阶级做斗争。即使革命斗争的挫折令他有时悲观失望,但是他经受了锻炼,革命思想逐渐形成。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高尔基本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经受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催而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小草般茁壮生长并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多么渴望他那样,在雨的洗礼中纯洁清新!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半途而废。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学习高尔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就将自己你塑造成一位对社会大有贡献的人才。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使我想到了家中一本本书,而我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读”?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我的大学》之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的道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吸取知识的精华,沐浴智慧的洗礼。这部文学使我受益匪浅,铭刻在我的心中。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张严 《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讲述了德雷克·博克考察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本书共计十二章节,在第三四五章节和最后三章节在我看来比较易懂和重要,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35页)第四章学会表达(49页)第五章学会思考(65页)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153)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169)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187)。 首先看看我对第三章的感悟,正如书上介绍的卡诺奇所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不仅仅是学生,有些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大学之道,高中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现在好好努力,等考上好的大学了,就不苦了,想干嘛就干嘛。这句话虽然可以激励中学生好好学习但是这潜意识的告诉了他们上大学就是去玩的,去混个毕业证,轻松悠闲自在。这个观点完全脱离了大学之道的轨迹,我们必须要回归大学之道。 再次学会表达,总结一下包括两方面: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师生间需要在课堂内外频繁的交流;教师需要布置比其他课程更多的作业;教师需要仔细批改作业并向学生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学生单独交流,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每次作业的质量,更要让他们理解有效写作的基本原理,为他们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口头表达能力,一个会说话的人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中国古时鬼谷子的徒弟下山后,游说各国,改变了天下格局好几次。 然后学会思考。学生之所以无法有效的思考课堂内容,或是无法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新的问题和情景,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课程的基本概念。一些学生之前的认识与新学的概念之间存在冲突,另一些学生则完全没有理解所学科目的基本原理。许多教授在授课时对基本概念一笔带过,因为他们太过于熟悉,相反学生们理解起来就相当的困难学生之前的错误认识也可能干扰到对新问题的理解过程。总之要重视定义。 接下来对于兴趣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校如果能增加选修课的范围,减少对必修课的学习,定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不少兴趣。虽然都懂但是确实重要,懂得如何运用自己兴趣的人,也是很棒的人。 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对于自己未来

演讲稿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古今都在讲,大学的目的,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明德就是明示天下的德行,天下人都本来知道的德行。古人讲就是本体之明,但是本体被蒙蔽了,整个的社会都互相的说假话,彼此被互相的蒙蔽了,我们怎么去明“明德”?整个社会都没有本体之明了,被蒙蔽着,不是他蒙蔽,是自蒙蔽,自己拿片树叶蒙蔽了自己,掩耳盗铃,一叶障目,这就是整个的系统出问题了。当一个社会,你必须把这种被蒙蔽住的现象称作道德,然后去同流合污,难道你就明明德了? 现在的社会,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掩耳盗铃,道德的本体系统出了问题,不再明明德。所以弄虚作假就多了,大家都把弄虚作假称作德行,那整个社会的道德系统就出了问题。 国家出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社会上舆论上遮蔽了本体之明,不让本体之明有生根发芽的场合,甚至运用国家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压制本体之明。 那这样长久下去,这个民族都说假话,都掩耳盗铃,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就歪曲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歪曲了,表现在政治的场合、商业的场合,整个的体系的价值观慢慢的就歪曲了,那这个民族就走上了自绝之路。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彰显高尚的品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目的,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 按照朱熹的观点,《大学》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大学》的核心。 所谓“明德”,是指人本所具有的美好德性,它是上天赐予每一个人的。但这种先天固有的光明德性并不是永存不衰的,它有时又会被人的欲望所蒙蔽。“明明德”的目的就是要把蒙蔽人们的欲望除去,使人本有的灵明德性得以光大显扬。 朱熹《大学章句》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成民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固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大学中庸》读后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上大学一年的感想

上大学一年的感想 自从去年8月18日跨入上海大学,到此为止,时间悄悄地过了大半年了。回想来大学这段日子,心里的感觉别是一番滋味…… 高中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上大学你们就解放了,上完了课,随便干什么,没人会管你。现在上了两个学期的课了,还真是那么回事。可是虽说没人管,可自己还是要对自己负责。周一至周五,平均一天6到7节课,课后搞掂各种作业,完成小组讨论,各种活动等,一大堆事等着做。期末考了还要充分复习备考,所以大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啊!有种被老师“骗”的感觉! 来了大学之后,发现压力一下子就轻了许多许多。以前不能干的事现在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刚来时,加入了几个社团玩玩,玩以前觉得浪费时间的游戏,看电影……身边各种事物都想去体验一番,以释放高中所积蓄的压抑。时间久了,发现这样下去也没啥意思,有点腻了,觉得来大学这样的话,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必须要学有所成,方可对得起家人和朋友老师的期望。于是经历主要放在功课上了。 现在我远离家乡,与父母家人不能够经常见面了,曾经的各位好友同学各奔西东,于是有了一种思想之情。在外孤独时刻,总会想念家人同学,想念以前幸福时光,总希望时间就停留在那一刻,永不改变!如今我们不能够面对面的交流,但我们有了手机与QQ或人人或飞信。大家可以随时聊天,保持着友谊不变质,有些好友就算几年不

聊不见面,依然友好如故。现在的我觉得,以前的朋友要珍惜,现在的朋友要把握,不要有了新朋友,就忘了老朋友,这样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有时间经常跟父母聊聊天,告诉父母自己在大学干什么了啊,有什么新奇的事啊,我想父母听了肯定会很开心,我的父母是这样的。对于朋友,也是,聊聊天,互相询问各自大学有什么新鲜事啊,对于维持友谊很有用,这也避免的由于长时间没有交流,都忘了如何开口了而产生的尴尬。崔金浩——《父亲》周华健——《朋友》这两首歌,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激荡! 读了这么久的大学,发现沟通能力很重要。以前从小学到高中,同学都是本班的,基本上不会改变,时间久了,对于不熟悉的同学也会慢慢的熟悉了解。可是,现在大学不一样了,活动集体主要是一宿舍为单位了。因为同一个班的人,每个人课选的老师与时间不同,大家就很难在一起上课,于是每一门课都会有新的面孔,教室还不固定,这就造成同学们之间相互缺乏了解,感情不是很深。唯有宿舍的几个哥们比较熟悉。要想有更多的朋友,自己的沟通能力就起作用了。沟通能力强的同学,走到哪都会有朋友,懂得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并能够保持友谊的长久,你的朋友自然就会多起来。自我感觉,我沟通能力还是不错的,只是缺乏点幽默,有点自负,不知如何改正。还有发现找一个知心朋友,确实很难,不是我不信任,而是能够懂得我的没有几个,有些事情是没法用语言能够表达的,唯有理解,才有领悟。 另一方面,在大学,谈女恋爱很正常了,不会像高中那样玩躲喵喵,大家压抑的心灵终于可以得到解放了。我宿舍那个个基友,天天

大学 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

的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的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导读:本文是关于的心得体会范文5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 大学》是儒学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下面小编向各位推荐的读大学有感500字,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读大学心得 《大学》是儒学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是这本书的中心。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感到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都要把这件事做好。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会义;与人交流,要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使自己有信誉,别人才能相信你、信任你,把你看作朋友。 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第一时间来到灾区,指挥全国人民和灾难做着不屈的斗争,慰问当地受灾群众,抚慰灾民受伤的心灵,让灾民深深地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读《大学》有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说的话。大学、大学非我们所上的大学,而是博大的学问。《大学》是部净化心灵的宝典! 孔子、曾子、朱子一代代的伟人,写着这部弥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的人明史书。 我最喜欢是的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好。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静下心来,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静,有专一的目标,这件事才能做好。这样,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不要以为至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 我还喜欢下面的这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白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所讲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要讲究次序。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紧急的事后做。如果次序乱了,事也做不成了。所

《大学》有感

《大学》读书报告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刻就修身吧,多学,多思。 第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

《回归大学之道》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位 ——《回归大学之道: 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读后感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儒学经典《大学》就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学之道”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被人们深化。时至今日,有幸阅读德里克·博克( Derek Bok) 的《回归大学之道: 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一书,深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美。博克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从多样化的美国高校教育体制中,提炼出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利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分析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文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这些目标相互作用、相互重叠,旨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 古今中外,大学之道被众多学者娓娓道来,许多教育目标正是在建立、批判、重塑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完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足够的意愿,多数重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在今天的校园里,多数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负责教学质量的主管人员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别提清楚地解决这些问题了。这也是德里克·博克写《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的真正愿意原因。 本书中,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目标充满了争议: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作者在第十一章指出,美国一部分崇尚自由教育的教授反对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只着眼于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学生心智的发展,因而职业教育的合适场所应是就业单位或职业学校。作者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而是如何赋予职业课程以新的含义,使学生明白职业教育并非等同于技能训练。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职业教育和自由教育携手并进,激发两者的活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接下来,作者从“职业选择”、“职业性专业”、“文理专业”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作者以“面临的重大挑战”为题谈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作者认为,美国本科教育受两股力量的影响:一股来自大学教师的拉力——学者有学术自由的权利;另一股自市场的拉力——学生享有自由择校的权利。这两股力量相互抗衡,共同作用于大学的职业教育。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职业需求是高等教育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将一直困扰大学。只有当职业院系教师和文理学院教师携手共进,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以个体获得合适、满意的生活为目标,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多以倡导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以找到满意工作为目标。通过阅读本书,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笔者认为,对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合理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本土职业生涯理论,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逐步形成我国职业生涯理论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加强研究,提升对职业生涯教育层次的认识,给职业生涯相关概念以科学的定义,并在科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本土生成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美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 (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职业能力辅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过程。要重视大学初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更要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结合开展职业心理发展咨询和辅导、职业发展能力训练,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全程化的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和辅导

读大学心得体会

读大学心得体会 开始大学生活,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这段时间我能够深刻认识到大学时光宝贵,来到xx这里我也是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上大学我感觉非常激动,成为一名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自豪的,我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在大学期间我也是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这段时间我也有一些心得。 在大学期间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是比较轻松,一切都是靠自己自觉,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上大学期间我也不断的在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对于我来讲我始终相信这能够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虽然每天的课不多,平时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自觉的去学习知识,但是我还是愿意去接触一些新的知识,自己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事情,我对这一点非常的明确,这段时间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感觉非常好,让我更加明白的一定要珍惜,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作为一名大学生了,我应该要主动去做好分内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除了在学习方面是自己自觉之外,还有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会自立,作为一名学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期间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更加充实,学会自立非常重要,来到xx这里之后我学会了自立,也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这一点,

这是我的应该有的态度,近期在学习当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客观的判断,相信在这方面我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提高,步入大学以来,方方面面都是比较松懈的,我深深知道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老师不会监督我们学习,所以我们需要自觉,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 我知道以后的大学生活当中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掌握更多信息跟多社会资源的一个平台,所以定要过好每一天,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不让大家失望,也不让老师失望,对于我而言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一会努力的,多多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专业能力提高上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学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美好,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体验,等着我去尝试,我也会陆续去做好分内的职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2021年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读后感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读后感(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 ___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___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___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

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 ___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___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回归大学之道

《回归大学之道》德里克波克 在导言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消失,无需去指责学生的功利性,但通识教育应该加强。 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由此来整体性地思考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到底提高与否。南北战争之前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课程统一,注重人文,追求智力训练与品格塑造。南北战争结束后,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力减弱,科学课程地位上升,赠地运动引发了大学改革。二战后,《退伍军人再适应》法案颁布,经济发展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学,美国大学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发展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让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缺乏信心。作者认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历史根据,但本科教育质量本应该比现在更高。在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无解之解,本科教育评价方法和提高与否都仍有待历史检验。 第二章作者主要探讨了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大学里的教师注重科研与校外咨询,以至于忽视了教学与学生吗?提出问题之后,作者通过数据论证证明对大学教师的批评言过其实啦。同时,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迫使教师们学术领导们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更多的投入于教学。他们不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因为难以判断,当学生在学业或其他方面取得进步时,大学教学究竟贡献了多少。作者认为美国大学有以下六大问题:对大学角色认识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作者认为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回复应有的地位。章末,作者再次强调,大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今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我们的评估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入学成绩、教师的科研声望。总之,大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 第三章是关于大学的目标。作者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目标:表达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搜集资料并分析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围绕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公民意识——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主信念和民主意识,更有效地参与民主进程;适应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全球化素养——建立一套知识基础,让学生适应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可能出现的基于;广泛的兴趣——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为就业做准备——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准备。 第四章讲的是学会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一方面企业社会对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非常认可,而现实中多数本科生表达能力乏善可陈。另一方面表达能力培养在大学里却不受重视。书面表达被一些行政部门和其他学科教授们视为传授标点、拼音等简单的机械活动,口语表达专业性差,相关课程不被重视。良好的表达能力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大学必须精心遴选表达课教师,给予丰厚报酬,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 第五章的标题是学会思考——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本科学习对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问题根源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会迁移,评价方式弊端让学生满足于争取高分。 第六章讨论的是关于品德的培养。通过列举社会与大学发展现状,指出了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教育。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间接在其他课程中培养。作者认为道德推理课程相对更容易提升学生道德推理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保证自己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反对,学会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冲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从校方的角度看,权威人士的以身作则,校领导对争议事件,不合道德事件的解释与处理,纪律的制定与执行等都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范文二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书心得体会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我之前的许多观点。譬如以前,我在上大学之前,心中就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逃课的学生不是个好学生。而此时,我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列举了三大理由,寓谐于理,大胆地批判了中国的“填鸭”式教学,并侃称“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切中肯綮地道明大学生是愿意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并指出虽然没有权利选择优秀的老师,但我们有权利拒绝学术投机分子。 还有很多一反传统观念的“谬论”比如:众所周知兼职、勤工俭学往往有利而几乎无弊,在上大学以前,早有李开复写的《怎样在大学里挣回你的学费》等等诸如此类大肆弘扬“兼职无害论”的文章,而进大学不到一周,也有很多位好友约我去做兼职,而且现在我身边的同学确实很多已经“公务缠身”了,统观看来,他们大多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但值得思考的是,确有覃总指出的“不管蚊子还是苍蝇、逮着就抓”,“不管啥形式,只要是兼职”的观念,浪费一天就是站在烈日之下往行人手里递张传单到底能收获多少?值得亲爱的朋友深深反思啊! 最引起我情感共鸣的当属考研。鲁迅老先生曾打了个比方:某人在路口吐了一口痰,然后找两个人盯着看,过一会儿就会有很多人围着看,再过一会还会有更多的站在外面的削尖脑袋挤进去看。现在,考研热似乎也有这点味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然而覃总却将考研比作“痛苦的安乐死”。对此,作者援引了北大论坛

里的故事,主人公李均大学毕业后回贵州家乡的县城法院做了书记员,可是为了留京,为了得到女友父母的支持进而和女友在一起,他毅然放弃工作,回到北京专心考北大研究生。然而在连考五年未能考上的残酷现实面前,他由希望到坚持到冰冷粗暴再到为了填补绝望而报复女友的沉沦,如同巨石击入平静的海面一般,给人心灵以久久的撼动。同那些考研专业户类似,考入重点高中以后,我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高一高二几乎在荒废中度过,高三为了弥补而专门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家里忙,我便自己住在那里,由于学习压力大,晚上常熬夜,为了省时间学习,也很少和同学来往,渐渐地,我的性情很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家里也很困难,我的心里更是充满了压力,常想:考不上怎么办?一定要考上一类…高考成绩出来后,果真不如人意,差 一点就上一类了。想想当时真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毛病了,正如书中的考研学生一样,唉,逝者如斯,不复返矣…后来准备复读的,但家里没同意,最终我是抱着一定要考研的信念来上大学的,现在这本书又让我对考研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认识:虽说不是所有考研的都是李均,但有时真的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又何苦“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覃总的书生动具体解析了很多问题,我明白了人生规划 关于三大方向的选择;我懂得了“天道未必酬勤”,要学适合自己的;我了解了记笔记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工整记下,英语和计算机只是工具,不应太过投入;我领悟到了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不是摆 阔气的地方,要剔除自己的虚荣心;我深刻体悟到了要想扩展自己的

大学之道 读后感

读《大学之道》之感想 早在上大学时期就常听人说读大学就得读《大学》,也能摇头晃脑的念一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是从来没明白过这是什么意思,也曾在图书馆拿起过相关书籍,最后总是被里面是是而非的语句噎住,直到拿上这边《大学之道》才隐约明白了点。 明明德,凭良心实施德政。 对于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来说,明德和明明德同样重要,明明德先明德,你自己理解的良心不能是坏良心、黑良心、歪良心、狭义的良心,就得修心、修身、修德,让自己的良心是广义的良心、大义的良心,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引导、带领团队的人员团结一心、积极向上,不断的也明明德。 亲民,推己及人,把众人当亲人般看待。 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真正的关心自己的员工,把下属当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同时又要站在公司这个大集体上做好天、地中间的人,承上启下、上情下达、顺天应人。 “亲民”又要“新民”,对下属的所作所为负有监督、导正的责任,即不能打击下属积极性和创新性,也不能让其随意乱变,在大环境下予以有效的导正和合理的节制。重视变中有不变的原则,如公司的产品设计,牢固、可靠、大气和设计根本不能变,既定标准化不乱变变。

止于至善,站在合理的立场,寻求有效措施 上下同欲者胜,顺应时势、天理,站在当下合理的立场,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并根据时机变化予以改正。同理一个公司的产品方针,质量方针,设计标准也应当如此,方可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大学之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紧贴现实生活的丰富引述,结合当代时事、政治娓娓道来又发人深省,真的是相见恨晚,实应长伴身旁,温故而知新。 机械设计部:罗少勇 2014-1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