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调查和思考

一、精准扶贫与全面脱困内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习近平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见效精准”,“五个一批”是指“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201X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二、贫困基本情况

XX属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都面临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严峻考验。目前,全区还有9个贫困县区,8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5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很艰巨。

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1269”扶贫开发总体工作部署:“1”是以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为总揽,“2”是举全区之力大打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两场硬仗,“6”是积极创新贫困县考核、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发展、扶贫项目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帮扶六项工作机制,“9”是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黄河善谷”和城镇化带动扶贫、文化旅游扶贫、就业和技能培训、交通和信息扶贫、危房改造和生态环境整治、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卫生计生和社会保障扶贫九项扶贫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扶贫攻坚。相关数据显示,从1982年到201X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280万人次,贫困发生率由1982年的70%以上下降到201X年的17.4%;西海固9县区的GDP从1.88亿元增长到352亿元,增长了187倍;人均GDP由113.2元增长到1.8万元,增长了1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6元提高到5887元,增长47倍,使贫困地区的面貌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造血式”扶贫,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三、精准扶贫措施(弘利遴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坚持政府主导、开发式扶贫方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实际的扶贫之路。工程扶贫、生态移民、金融扶贫、闽宁两省区对口帮扶等一个又一个经验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为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一)制定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将扶贫开发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2016年5月1日起,《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下称《条例》)开始施行。这是首部针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

化轨道。按照《条例》,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把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各级政府应当支持和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给予补助或者贷款支持;对扶贫对象创业的,在项目、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另外,还将重点对农村贫困户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给予免费和补助;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给予家庭扶贫助学补助;接受技能培训或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给予生活费补贴。《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的农户提供救助;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实施扶贫项目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并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根据《条例》,经考核验收按期或者提前实现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享受的扶贫优惠政策可以保持不变;在规定时限内未实现脱贫的,主要负责人将被问责。

(二)制定《“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全面统筹精准扶贫。2016年8月底,自治区政府印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18年完成82060人易地扶贫搬迁,到2020年使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移民收入接近全区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与全区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根据《规划》,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有利条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沿黄城市带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为依托,创新投融资模式、组织方式和市场化扶持机制,打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样板省区。在搬迁过程中,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因素,将安置区选择在近水、沿路的地方,科学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尊重贫困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