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法海寺壁画沥粉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硕士学位论文

姓名:吴大韡指导教师:王颖生日期:2015年3月30日

目录

第一章、沥粉贴金工艺.........................................................

1.沥粉贴金的出现.............................................................

2.沥粉的工具与材料...........................................................

3.沥粉手法...................................................................

4.贴金工艺................................................................... 第二章、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

1.沥粉在法海寺壁画中所占比重.................................................

2.法海寺沥粉的图案风格.......................................................

3.法海寺沥粉的线条风格.......................................................

4.法海寺壁画中的贴金......................................................... 结语......................................................................... 感想.........................................................................

引言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现存的明代壁画中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元代以来少有的由国家主持,由宫廷画师参与绘制的华丽作品,在继承了晋北辽金时代佛教壁画粗犷大气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南宋院体画细致繁复的艺术特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综合了几代画师、工匠在壁画实践中的经验,是我国古代传统壁画集大成者。为了体现富丽、奢华的皇家气质,在法海寺壁画中大面积地使用了沥粉、贴金的装饰工艺,比重之大可以说是历代之最;并且在技法的运用上也多种多样,算得上是多年来沥粉工艺的总结。可以看到,沥粉在经历了近千年发展后,在明代壁画中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辅助装饰作用的工艺,更多的成为了与壁画整体风格配合,烘托气氛、渲染华丽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将法海寺壁画作为考察对象,对研究沥粉、贴金工艺,具有样本意义。

我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壁画的绘制工作,而我经常负责的部分就是沥粉贴金,随着技术逐渐熟练和对历代壁画中的沥粉工艺的考察和观摩,我也对沥粉这一包含了数十代工匠智慧结晶的传统工艺产生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新的认识。同时我也观察到,沥粉在当代绘画和雕塑艺术中使用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多是作为辅助的装饰性工艺;并且由于缺乏重视,对于传统沥粉的技法和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的总结和整合,相关的文献资料也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出于个人对沥粉这一工艺的爱好和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想通过对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其它的案例进行对比,可以把沥粉工艺在技法和艺术风格上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对之后运用这一工艺进行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有一点帮助。

由于与沥粉相关的历史和研究文献资料比较少,在本文中加入了一些本人基于经验的主观的推测,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正。

研究方法和角度

首先,要了解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工艺的艺术特点,就需要对这一工艺本身从材料、技法、发展历程都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一工艺的优点、作用和材料局限性,从而更加明确的理解在法海寺壁画中,沥粉贴金在哪里使用、为什么这么使用的问题。因此在论文的开端,会通过沥粉的出现、工具和材料的制作、具体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论文的第二部分,会对法海寺壁画中使用的沥粉贴金工艺进行详细的论述,并选择其他比较有特点的该技法使用的案例作为样本,与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能更加直观地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有助于更有效率地梳理出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的艺术特点;本文将从沥粉在壁画中所占比重、沥粉的图案风格、沥粉的线条风格、贴金技法的使用四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全面的、理性的结论。

正文

一、沥粉贴金工艺

1.沥粉贴金的出现

历史上对于沥粉具体的出现时间和使用的案例并没有详细准确的文献记载,无从考证,现存最早的在壁画中使用沥粉和贴金技法的案例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63号窟的北魏壁画中,从画面中可以看出,除了在精细和规矩程度上稍逊,和后世的壁画沥粉工艺在表现效果上并无太大区别,可见沥粉贴金技法在当时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学术界普遍推测,沥粉技法最早应该是发源于用于建筑彩绘中的漆绘;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出于防腐防潮和兼顾美观的目的,工匠们会在建筑木质结构的表面进行漆绘;而为了进一步使建筑的外观更加华丽,漆艺中的“堆漆”的技法也自然而然的沿用到了建筑彩绘中;“堆漆”顾名思义,就是将漆和灰进行混合,堆积出立体效果的技法;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棺上的浮雕效果的花纹,就是“堆漆”技法在古代运用的典型案例,其效果与后来出现的沥粉相似,因此,有理由推测,沥粉就是由“堆漆”技法演变而来的。

2.沥粉工具与材料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沥”一字解释为:液体一滴一滴的落下。顾名思义,沥粉的工作原理就是将膏状的沥粉材料通过工具沥在基底材料上,根据图案需要形成凸起的点、线、面的效果;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专门的工具和材料。在市面上并没有现成沥粉工具和材料出售,因此一般工匠们都是根据需要自己制作。

沥粉的材料一般称“泥子”或者“腻子”,具体的成分各地都有不同,甚至每个工匠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调制,流传下来比较传统的做法是:七成的老粉;两成的动物胶,是用来增加材料的聚合性,不至于松散掉落;一成的桐油,主要作用是增加材料的流动性和光泽度。经过长时间的搅拌成膏状的腻子。而随着现代材料的出现,用一些替代性的材料可以使腻子的调制更加方便,效果也更好。比如用细腻程度和成材密度更高的大白粉和立德粉取代老粉,以一比一的比例充分混合,然后加入相对于动物胶粘合度与干燥后韧性更强的白乳胶,比例大致为粉五份,胶一份,然后桐油可以用木器漆代替。调制方法方面基本一致,要充分的搅拌,直至腻子中不再出现块状的颗粒物;在保证一定粘稠度的同时也要保持材料的流动性,过稠的话操作起来会很费力,过稀的话在干燥后会出现缩水的情况,影响造型的饱满度和光泽度。

沥粉的工具没有固定的名称,这里我按照工作中的习惯称它为“粉枪”,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粉尖(出料口)和粉兜(盛料带)。粉尖一般是呈圆锥状的,空心的结构,细的一端是出料口,粗的一端是进料口,上有两道环状的棱用来固定粉兜。制作粉尖的材料因人而异,基本要求是表面要光滑,这样在材料通过时会比较顺畅,按现代画工们的习惯,最好的制作材料是锻铜工艺中使用的铜皮,将铜皮卷成锥子状然后焊接、打磨而成。为了适应画面的不同需要,对沥粉的粗细要求也不同,有经验的画工会准备不同规格的粉尖,用出料口的大小来控制沥粉的粗细。粉兜的传统做法是用经过硝制处理动物的膀胱或者胃袋,比较结实有韧性,不会在沥粉过程中出现破裂;但这种材料不太容易获得,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比较结实呃塑料袋或者工程用塑料膜,先将塑料膜包成兜状,一端开口,用结实的线捆绑固定在粉尖的进料口上,将调制好的腻子倒进塑料包中,用线把粉兜的另一端扎紧,为了防止泄露,还可以在粉兜两端用胶布密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粉兜的大小要适宜,不要超过手掌可以掌控的范围。

3.沥粉手法

在沥粉时,常用的方法是用握笔用手的手掌握住粉兜,通过挤压将腻子挤出,同时食指和中指夹住粉尖以控制粉尖的走向。另一只手可以根据需要托住粉兜的底部以增加稳定性。熟练的画工可以靠挤压的力度与粉尖运动的速度来控制沥粉线条的粗细。沥线的方法

与绘画是勾线的方法在要领上相似,讲究稳定,线条也讲究起承转合与顿挫,尤其是收笔时由于材料特性容易留下毛刺,这就需要适当的回笔把毛刺抹平;另外在沥比较长的线条时,不太容易一气呵成,可以分成几段来沥,在衔接时注意不要留下沥粉堆积的疙瘩。除了单纯的沥线,沥粉还有另一种用法,主要是用于面状的造型,具体方法是不使用“粉枪”,而是把调制好的腻子粉用类似工笔画中“撞珠”的手法在画面上根据需要的造型,层层堆积出凸起的效果,然后稍加修饰并与沥线结合,创造出一种类似于浅浮雕的效果,这种手法称为“堆粉”,由于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在壁画中的运用比较少见,但往往都作为点睛之笔,效果相对于单纯的沥线更加华丽精美。山西朔州崇福寺壁画中,在部分配饰的绘制中就使用了这种技法。

4.贴金工艺

沥粉和贴金两种工艺在壁画中往往都是配合在一起使用的,一般不会单独出现。金箔是由高纯度的黄金加少量的合金材料打制而成,黄金的稳定性非常强,氧化速度非常慢,可以长期保持光泽,如敦煌莫高窟中北魏壁画上的金箔,历经千年仍然光亮如新。古代壁画中多使用的都是金箔,这也是“贴金”这种说法的由来。后来逐渐出现用银和铜等其他金属材料制作的箔,贴箔工艺中也就出现了金、银、铜三种材料交错使用的方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丰富性,如中央美术学院在大同的华严寺壁画绘制中就大量使用了金、银错的工艺。贴金分为“线金”和“面金”两种方式,“线金”是指只在凸起的沥粉线上贴金箔,通常用来表现软质材料或器物上的金边;“面金”是指在包括沥线包围的范围内都用金箔覆盖,一般用来表现金属配饰、盔甲。

二、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

1.沥粉在法海寺壁画中所占比重

法海寺壁画中大量使用沥粉贴金技法是与同地区其他寺院壁画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如河北正定隆兴寺中的壁画,摩尼殿中与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同样的“二十四诸天”题材的壁画虽然损毁较为严重,但是可以看出壁画中使用沥粉贴金技法的痕迹很少;还有位于石家庄始建于大唐天宝年间的毗卢寺,寺中壁画也使用了少量沥粉贴金的工艺,但在质和量上都与法海寺壁画相差甚远。之所以表现出如此明显的不同,要从法海寺建立的背景说起。法海寺始建于明代初期,正处于明朝皇权建立初期,出于平复常年战争带来的社会混乱并迅速建立大明皇室的权威的目的,当时的统治者对国家各个阶层、社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采取了高压管理的措施,力图将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自己手中,政治、经济、文化都体现了高度专制的特点。相应的,明初的绘画艺术也收到了强力的政策压制,所有的画家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例进行艺术创作,为统治阶级服务。法海寺作为皇家古刹,自然是由国家批准并投资建立的寺庙,寺中的壁画都是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当时的明代画院归于大明镇抚司锦衣卫辖下,所以整个壁画的绘制风格、过程和最终效果都处在大明皇室的严格监控之下,相应的也就体现了皇室的审美趣味。明朝统治者是在经过与北方民族长期残酷的战争之后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的,在与敌人殊死相博的同时,在文化方面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互相的融合吸收,在认同敌人的强大的同时对其文化、艺术、各方面进行主动的借鉴。而法海寺壁画的整体风格正体现了这一点,其与山西朔州崇福寺壁画在绘画技法、构图、设色、人物服饰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而崇福寺壁画正是晋北辽金寺院壁画中的代表作,其中凝结了大量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崇福寺壁画比较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沥粉贴金工艺,尤其在对于人物的饰品的处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如东西两壁说法图中的几尊胁侍菩萨,身上所佩戴的饰物基本都是用沥粉贴金工艺来制作的,极尽精美华丽。法海寺壁画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特点,相比较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壁画与前代壁画,法海寺把沥粉这一材料在画面中使用的比重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沥粉技法不仅用于表现人物的首饰和头冠,也更多的出现在盔甲、器皿、武器等的花纹上,

使得画面华丽程度大大提高。在与其他殿堂壁画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觉到这一点,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中,沥粉工艺更多的是作为点缀的手法,对于铠甲、武器等则是直接用墨线勾勒,并没有使用沥粉做更多的处理;沥粉多出现在人物的头饰、部分器皿和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画面的高潮部分。比较典型的是东壁的几个香炉,是沥粉使用密度最大最集中的部分,视觉效果十分强烈,非常明确的点出了壁画的视觉中心,强调了主要人物的地位,大大加强了画面的节奏感。而在法海寺壁画在对以崇福寺为代表的晋北辽金壁画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沥粉的使用不管在整体比重上还是布局的密度上都大大超越以往的作品,不仅在盔甲、头饰、武器、器皿上使用沥粉工艺,甚至在一些软质的衣物边缘作为装饰的金边都使用了沥粉贴金工艺;尤其是在整殿壁画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众多的《帝释梵天图》中,沥粉在画面中不再靠点状出现来辅助强调画面的节奏感,而是作为控制画面节奏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面积的沥粉通过本身作为立体硬质材料的特性和分布的疏密为整个画面搭造了一个强有力的骨架,使整个画面在极尽华丽繁复的同时,不失皇室的秩序和庄严的气质。

2.法海寺沥粉图案风格

前文中提到,法海寺壁画整体承袭了晋北辽金壁画的风格,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融入了一些其他时代和地域的不同的因素,比如藏传佛教绘画中的部分造型与图案,包括首饰、头冠、器皿上的花纹和一些配饰的造型风格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藏传佛教艺术特点。最典型的案例要数《帝释梵天图》右侧诸天形象中多闻天王手中所托的佛塔,由塔基、窣屠婆、塔颈、塔刹四个部分构成,其造型就是标准的藏式佛塔。再例如同一铺壁画中大辩才天的头饰与身上的配饰花纹中出现大量的圈状的造型也是藏传佛教纹饰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究其原因,明朝建国后,为了统治的稳定,在不断巩固汉地的势力的同时也在努力的把影响力范围向少数民族地区扩张,在不断招抚少数民族、传递汉化思想的同时,部分少数民族的优秀的文化、艺术也在反向渗透,这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艺术大融合的过程;而藏传佛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传入了明朝,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修习方式吸引了大批的信众,由此,各种藏传佛教法会、传教活动盛行一时,相应的在皇室支持下一批藏传佛教寺庙开始在北京修建,法海寺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因此,法海寺壁画沥粉图案中出现藏传佛教风格的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法海寺壁画中对于细节处的处理令人叹为观止,如“三大士”中水月观音所披的薄纱的绘制运用了“透纱”的技法,把薄纱轻盈飘逸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是用简单的罩染法绘制而成,然而细看之下,整件薄纱是由无数个精致的六棱花瓣形图案组成,而每一个花瓣又由四十多根细如发丝的金线组成。不仅如此,画面中每个人物的服饰上有绘制有精美的图案,并且能做到绝不重复。仅在菩提树天的服饰中,就出现了凤舞、龙翔、飞凤牡丹不断头连花边、菊花、云团等等近十种不同的纹样;并且绘制十分精细,在西方广目天王两条裤腿的膝盖位置,不足十厘米见方的空间中,左右各绘制了一只完整的神兽金毛犼,形象十分生动,且纤毫毕现,毛发都是用墨线一根一根勾出来的。细致程度令人不由感叹古代画工的高超技艺与耐心。这种对细节不厌其烦的描绘主要来源于参与绘制的宫廷画师们对于南宋院体绘画的继承和借鉴,明代的画院体制与宋代不同,画院置于锦衣卫管辖之下,画师所有的创作都在国家严密的管控之下,按照国家的要求来进行,稍有不从便会遭到严厉的惩罚。画师的地位和创作自由度都远远不如宋代,创作热情受到压制,只能按照符合规定的程式化的操作方式来作画,出于适应皇室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且为自己寻找审美的支点的目的,宋代皇家画院的绘画风格成了最好的选择;在绘制法海寺壁画时,在继承晋北辽金壁画传统的同时,融入了宋代院体绘画细密繁复的艺术特点和注重装饰性的绘画意识。而作为配合画面主体烘托作品整体气氛重要手段的沥粉贴金工艺必然要适应这一风格,在沥粉图案的细致程度、纹样的多样性丰富性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以《帝释梵天图》中北方广目、西方多闻、东方持国、南方

增长四尊天王像和韦驮天身上所穿盔甲为例,甲页的种类就有山文、鸟锤、瘊子、綴鳞等等多种形制,甲片层层叠压,沥线之间交叉点非常多,并且排列十分紧密,能做到丝毫不乱,对沥粉技术的要求很高。在以往的壁画沥粉中,由于材料本身质感和工具的限制,沥粉的图案多为比较工整简单的纹样的规律性的重复,而在法海寺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生动的动物的形象,例如多闻天王胸口的护心镜上就用沥粉绘制了一个凶恶的兽头形象,狰狞的表情十分生动。在鬼子母一组形象中,鬼母的头饰上作为装饰的振翅欲飞的凤凰形象也是用沥粉制作的。最有趣的是在“三大士”中的文殊菩萨一组画面中,菩萨座下力士佩刀的刀鞘是一只完整的鱼形螭吻兽的形象,鱼鳞、鱼鳍、鱼尾每个细节都表现得活灵活现,除此之外,法海寺沥粉的基本图案囊括了以往传统壁画出现过的最具代表性的花纹,云纹、海浪纹、花瓣、串珠等,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以细化,用单钩、双钩的方法区别出更多的层次,使沥粉的整体效果更佳丰富。可以说,法海寺壁画是对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沥粉图案的一个总结。

3.法海寺沥粉的线条风格

沥粉这一工艺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线”表现形式的不断追求、探索下的产物,沥粉以线为主要构成要素,对线条的审美标准与绘画中的墨线并无二致,也讲究线条的“起承转合”,也有不同的线条风格。但作为画面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与画面中墨线的整体风格必然是相一致的。因此,要研究一幅作品中沥粉的线条风格,首先要了解整幅作品中墨线的风格。“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审美的体现,可以说是国画的灵魂。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的一些陶器上的纹饰就是以线为主要元素构成的,在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后,“线”这一绘画语言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丰富,到了明代,画家们将线条的表现形式系统化归类,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单纯的关于线的审美标准和方法论,如明代的邹德忠所著的《绘事指蒙》中就首次提到“描法古今一十八种”的说法,将绘画中的线条分为“丁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柳叶描”“竹叶描”“柳叶描”“铁线描”“琴弦描”等等一十八种描法,世称“十八描”;到了清代,王瀛又将这十八种线条进行了图谱化的记录,详细讲解了各种描法的用笔要领和表现效果。一段时期中,还出现了一些以“线”作为独立的绘画语言创作的作品,即“白描”,其中以相传为画圣吴道子所绘的《八十七神仙卷》为代表,卷中用行云流水的线条描绘了神仙下凡的宏大场景,将“线”这一元素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而明末的陈老莲绘制的《水浒叶子》又体现了另一种不同的线条风格,短促、遒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表现了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生动形象,也是绘画史上最出色的白描作品之一。至此,中国画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以“线”造型为主的审美体系。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史就是对“线”的审美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

法海寺壁画绘制于明代初期,元明是中国传统绘画线造型体系高度完善化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中出现的殿堂壁画也表现出了对线条风格的各种不同的追求,所以将这一时期其他不同风格的壁画与法海寺壁画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了解法海寺壁画的整体线条风格乃至沥粉线条运用所受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选择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中绘制的《朝元图》作为对比样本,因为相较于法海寺壁画,永乐宫壁画对于线条的运用和审美标准有较大的不同,《朝元图》整幅壁画以单色的墨线为主体,而为了凸显整个画面的线条美感,设色相对于其他壁画作品要显得单一一些。在用线方面,沿袭了画圣吴道子的绘画风格,沉稳大气,在画面人物众多,前后遮挡关系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丝毫不显杂乱,画工们用工整有力的线条和疏密有致的布局将整个画面梳理得井井有条。画面中的线条流畅飘逸而又显得极端严谨,这一点从画面中出现的大量的长线条中可以看出来,每一根长线条从起笔到收笔,整根线条的粗细变化极为均匀、完美,体现了画师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线条工整完美的追求,而《朝元图》中的沥粉线条受整体风格影响,力求每根线条的工整和完美,

即使在细节最复杂的地方,沥线的交界处也处理的毫无瑕疵,以图中经典的侍女手中所托的宝物为例,长线的沥制粗细均匀,转折处平缓有力,细节方面,在双钩的图案中,线条的排列间隙都控制得非常一致,整体表现出一种秩序的美感,与画面整体线条风格相得益彰。而与此相对应的,法海寺壁画的整体线条风格并不刻意追求工整,而是适应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有更多的变化,包括墨色方面,配合不同的需求,在墨线中会加入适量的朱砂、花青等与整体设色相配合,总体来说法海寺壁画的线条更注重为整个画面的气氛服务,并不像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条那么锋芒毕露,而是融入到整个画面当中。同样的,法海寺壁画的沥粉线条风格追求更多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画面需要,虽然在沥制天王的铠甲时,同样要求沥线的工整与秩序,但在处理一些对生动性要求更高的对象时,沥粉的线条则表现出更多的如小写意国画中线条一样的丰富的变化,以文殊菩萨座下力士的鱼形佩刀为例,沥粉的线条随着形体的转折,粗细也不断地变化,吞口处的螭吻兽都由短促但顿挫有力的沥粉线条组成,整个形象显得极为生动有力。而在服饰边缘的沥粉金边的长线条处理上,沥粉线的使用更加随性,圆转如意并不拘泥于线条排列的整齐,以适应服饰轻盈飘逸的质感。综上所述,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线条风格总体来说就是与画面主体的风格相适应,追求丰富的变化和多样性,不同的线条变化适应不同的画面需求,最终达到丰富画面,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的作用。

4.法海寺壁画中的贴金

在法海寺壁画中使用了大量的线金面金相结合的贴金方式,除了在盔甲、器物上使用大面积贴金的方法外,在人物的配饰和头冠上,采取了小面积线条状贴金,并在没有贴金的区域根据需要填充鲜艳的颜色来配合金箔的颜色,并且在以往壁画沥粉贴金材料没有涉及过的部分,即人物的服饰的袖口、衣角等质感柔软的地方沥上了金线,可以看出画工们在增加沥粉贴金的使用量并增加其与画面的结合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沥粉材料本身属于硬质材料,贴上金箔后,在视觉效果上会变得体量非常大,这也就是以往的壁画不会在单位空间内过多的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工艺的原因,这会迅速将人的视觉中心集中的沥粉贴金上,导致喧宾夺主,影响画面整体的协调性。在法海寺壁画中,由于画面本身就已经极尽华丽繁复,而且颜色鲜艳而厚重,沥粉贴金的使用量如果过少,则会淹没在画面中,不能很好得发挥材料的装饰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但如果大量使用面贴的方式,又会使贴金的部分过于突出,影响到画面的和谐。因此,画工们采用面金、线金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沥粉贴金和整体画面互相渗透,最终达到在保持画面整体效果和谐的同时尽量多的使用沥粉贴金工艺使画面更加华丽。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法海寺壁画的沥粉贴金工艺集合了几代画工的实践经验,并博采众长,在表现技法、整体风格上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加以发展,在与画面的结合、整体节奏的控制方面达到了巅峰,可以说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工艺是对前代画工的实践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升华,使这一工艺实现了高度的完善和成熟。沥粉贴金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材料工艺在历经了几十代人的探索和发展,凝结了无数画工们的智慧和心血,至此终于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其艺术价值应当得到当代艺术工作者的重视,在对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进行分析之后,可以从中发现这种材料工艺的独特魅力,其与平面绘画的完美结合在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甚至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去挖掘。本篇论文希望通过对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工艺的艺术特点和技法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和总结其中的一些规律,希望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可以了解这种独特的材料工艺并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尝试使用它,这对我们继承前辈画工们的优秀的创造性的成果,使其得到更多的发展并焕发新的光彩具有一定意义。

后记

毕业论文的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辛苦的过程,在搜集资料、梳理思路到最终撰写完成,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阻力,这使我深刻得认识到了做学问是一个非常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工作,当我在阅读前辈们研究资料时,也让我对前人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敬佩不已。同时我也想象的到,一种材料工艺从出现到不断完善使其更加完美,过程中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去克服,这就需要人们有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不断追求完美的进取精神,而支持我完成论文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其实早在第一次考察看到法海寺壁画时,我就深深得为沥粉贴金这一材料工艺的华丽而又不失庄重的视觉效果所折服,并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很幸运的,在几年之后我有机会跟随我的导师王颖生教授参与了一系列的传统壁画的绘制,接触并亲手完成了壁画中的一部分沥粉贴金工作,宝贵的实践经验让我对这一材料工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着迷于其独特的魅力。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也多次尝试将沥粉贴金运用到我的个人创作中来,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使我意识到自己对于其在使用的规律和方法的认识上仍然不足。而毕业论文的创作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对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工艺的艺术特点在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梳理与总结,并将其与我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一个理性的结论,对我之后的创作实践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王颖生教授给了我进行实践的机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也是我写这篇论文的动力和原因;同时,我也要感谢前辈们留下的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给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指导我理清自己的方向和思路;最后,感谢前辈画工和艺术家们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留下了沥粉贴金这一宝贵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价值的艺术形式。

参考资料

《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风格考述》田伟 2012年

《永乐宫壁画线条艺术特点解析与研究》王丹 2012年

《论中国传统技法沥粉线技术的应用及美学价值》朱玉珉 2011年

《沥粉画的创作技法及运用》孙宁 2010年3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法海寺壁画的绘画风格探微》邵艳辉 2012年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法海寺的明代壁画》阅读试题及答案

《法海寺的明代壁画》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 法海寺的明代壁画,是世界上最美的图画之一。和著名的敦煌壁画、芮城永乐宫壁画相比,特点显著。 莫高窟壁画是4世纪到14世纪的:永乐宫壁画是元代的,建于13至14世纪;而法海寺是明代的,建于1439年,距今五百五十多年。艺术往往随着时间走“粗—细—粗”的路。三者皆美,但风格相差极大。法海寺壁画达到了精细的顶端,在壁画史中占了独一无二的位置。壁画一角画有一只小兽,颇像一小犬,逆光而立,耳朵竖着,上面的微细的血管脉络清晰可见,真是一个自然写实的精品。 法海寺是皇家寺庙,档次高,由宫廷的工部营缮所主建,壁画作者全是画师,非同一般。用料也豪华,画中七十六个人物的衣服图案统统描金,每平方寸都有极细极工的描金服饰花团。每一条轮廓都是小手指粗细的极工整的“浮雕”线,机时且是沥粉贴金。如果有光线射去,一定是一片金碧辉煌! 佛教本是外域传来的,以北线而论,越靠西部,时间越早,外国味也越多。法海寺几乎是最东边的,时间最晚,外国味差不多全无。

人物,不论是老者、是观音、是小孩,还是护法天王们,已经是地道貌岸然的中国人的形象了。尤其是女人的鼻子,男人的胡子一派东方韵味。法海寺壁画恰是由西到东、由古到今的佛都逐渐民族公、国产化的变化线的终点。 法海寺壁画与其他中国佛教壁画相比还有一个重大不同点:它有作者,或者说,它的作者不是“无名氏”,而是有名有姓的。法海寺有一座1444年立的经幢,上面记载画是由画士官宛福清、王恕和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藩福、徐福林等八人完成的。这样,这批壁画就有“主儿”了,可以称为“宛福清、王恕壁画”民,像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 托尔斯泰书桌上方挂着幅意大利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的复制品,他认为这是世上是最美的画。法海寺里的水月观音就是中国的西斯廷圣母!宛福清、王恕就是中国的拉斐尔!法海寺壁画也是世上最美的图画之一! 说来也巧,宛福清、王恕和拉斐尔差不多是同期人,画的中心也都是顶好看的妇人,和蔼可亲,完全世俗,西方的光着脚,东方的裸着肩,连构图都像,站在一旁的都是一位白胡子老头,意大利的叫西斯廷教长,中国的叫“月下老儿”。世上就有如此的妙事。 眼下,您要去法海寺观画,可千万别忘了带上多节电池的大手电棒,那时,将由黑暗中走出一大群出类拔萃的精灵,给你永世难忘的激动。 (取材于舒乙《最美的就在这儿》有删改)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雕塑艺术的特点

雕塑艺术的特点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能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往年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 雕塑是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如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粘土等),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是一种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实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称之为“凝固的舞蹈和诗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使人们改变了时空观念,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进行探索。 雕塑的种类很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玻璃钢雕塑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 1、石雕:常用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号称“山雕刻”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都是用石材雕刻而成,通过雕琢加工,达到很强的建筑感和质量感效果。 2、木雕: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虫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一般多为小型架上室内雕塑。木雕构图一般以圆木的周边为限,采用树木弯曲的自然形态相形度势,因材施艺少加斧凿,可以不失天然趣味。常用的材质有楠木、檀木、梨木、杨木、樟木、龙眼木等。利用材质的自然形态和美丽纹理,雕塑出清新悦目的作品。如:《王子卡阿培尔》。 3、泥塑:是用细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物来雕塑作品,要通过多次的干后修补,用胶水裱糊上一层棉纸,再涂上一层白粉胶色,然后画上需要的各种颜色,最后涂上一层油,保护彩色的鲜艳。如:《罗汉坐像》。 4、陶塑:是用精制的粘土,经过雕塑成型,绘以各种釉彩,入室火烧而成。

敦煌艺术

敦煌的艺术宝藏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7300340034 章心怡 “蝉翼妆披妖隐露,琵琶舞韵抢风头”,这是诗中对反弹琵琶飞天舞的描写。说到敦煌壁画,于我而言,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就是飘逸柔软、绰约多姿的飞天造型。然而,在学习了本学期林丰老师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课程上的相关知识,并阅读相关书籍后,我才更加深入地了解,原来敦煌的艺术是如此内容丰富、规模巨大,并且别出心裁、宏伟壮丽。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繁茂的商贸活动也在这里促成了多种风格的文化的交融。佛教历史悠长的敦煌,近一千年不断修筑的石窟与壁画,在干燥和阴暗的沙漠中得以保存。 敦煌壁画主要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来寄托一种宗教之思,安抚人心。在描绘神的形象时,所用的想象与夸张的成分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特点鲜明,变形程度较大。犹记得一幅西魏时期的菩萨像,姿态曼长婀娜,大大增加了手指、颈项的比例,胯骨前凸,头颈微垂,衣襟飘扬,尽显人像的窈窕之美。其上有一露足的飞天形象,极具动态,解剖合理,手脚纤巧,真实地体现了人体美,也是佛教元素在敦煌壁画艺术中的展现。 不仅是在形象与姿态上吸引观者,敦煌壁画的色彩也美轮美奂。我很喜欢色彩鲜明的艺术作品,特别是敦煌壁画中,大量用到橙色与

蓝色、金黄与蓝紫这样的对比色,充满异域风采。北魏时期的《山林猎兽图》色彩明晰跳跃,底色大致为赭石色,主要的人、兽形象为朱红,底部为蓝色,上方为石青色,冷暖色调的鲜明对比,使画面层次十分丰富。虽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褪色,依然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深觉色彩的魅力。 不仅绘画,敦煌的彩塑同样引人入胜。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菩萨塑像在细节处颇显色彩处理的功力。菩萨的背光以青色和红色为主,配有黑色勾勒的祥云,色彩交替,又与身上的服饰相呼应。更精致的是佛龛内的壁画也设计精细,也以同样的青、红、黑色调为主,内外协调一致、主次协调一致,和谐统一,极具整体的观赏价值。 说到敦煌,又说到色彩,不能不提到张大千。作为著名的画家,他深入西陲,在敦煌临摹壁画,为莫高窟编号,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临摹壁画、学习技法的基础之上,将自己擅长的重彩、水墨融为一体,保持中国画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意境,所以也被称作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性突围”。通过欣赏张大千《飞天像》《水月观音》等作品,我感觉其在皴法与设色的方法上丰富多彩,用笔圆润、简洁,设色明快、清丽,整幅画作灵动舒朗。现代绘画技法与古代绘画内容交织、碰撞,迸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火花。 通过这学期“视觉艺术与设计”的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专业的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兴趣。敦煌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7017278.html,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作者:高卫燕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9期 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界频频出现。我国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漸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如何回归学生,进而推动教学行为的变革。现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略作以下探究。 自主先学,了解画面构图形式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在课前提供课堂协作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感受,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执教《敦煌壁画》一课中,笔者分别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壁画的类别及构图》《飞天的线条和色彩》等协作单,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通过比较鉴赏《九色鹿本生故事》《右肋降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反弹琵琶舞乐图》等壁画作品了解画面描述内容以及特有的构图形式;通过对《北魏飞天》《西夏武士(局部)》《明代人物(局部)》作品描摹,掌握敦煌壁画不同的线描形式及其线条特征。真正落实分阶段达成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习变得高效。 以境促学,感受莫高窟历史 美术教学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发展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恰如其分的场景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敦煌壁画的热情。 “敦煌莫高窟”这个名字对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到敦煌亲身体验者的则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场景设置,以激起学生对艺术家们为什么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前赴后继地研究莫高窟产生探究的兴趣。提问不仅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更是为了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发展作铺垫。 此外,笔者在课前制作有关敦煌历史的微视频,精心整合的文稿、生动直观的图像、极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努力以图设境,以境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微视频由三个部分组成。

敦煌莫高窟_美术鉴赏艺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 ——石窟艺术的宝库

一、摘要: 始建于公元366年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尤以飞天壁画出名。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媲美的,大部分洞窟都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不仅因为它数量庞大的壁画、彩塑像、文献资料。还有它内在的佛教文化和佛教信仰。 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它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敦煌艺术。而四种艺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铸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石窟。 关键词:莫高窟艺术魅力文化 二、何谓敦煌石窟: 莫高石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三、敦煌壁画的诞生---西方净土变绘画天堂 敦煌就是一个图腾。 在古代,不管是东方或西方,雕塑和绘画往往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

敦煌壁画小型张赏析

敦煌壁画小型张赏析 一个主题,用八套邮票三枚小型张来表达,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用这样隆重的架势张扬一种艺术与宗教,大概只有敦煌壁画才配得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她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国人,你能不多看她几眼吗?——纯道题记 敦煌壁画指地处甘肃省敦煌县三危山和鸣沙山莫高窟中的壁画。莫高窟开窟造像始于公元4世纪(366年)。这里是古代中西交通、丝绸贸易的必经要冲。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迅速繁荣发展,这里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几个时期的精心营造,成了佛像雕刻、壁画艺术的荟萃之地。由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产生的年代,正好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盛传的时代,壁画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生活内容。其壁画主题几乎全与佛教有关,但这些宗教艺术却能将宗教意境与人们的现实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其天堂、宗教人物、经变故事都是有血肉的活的生命艺术。 中国人民邮政于1952年7月1日发行《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特3)邮票一套4枚,由上海人民印刷厂无背胶印刷,孙传哲设计、孔绍惠雕刻。这套邮票图案采用“留主舍副”的构图方法,舍弃了原壁画中复杂的背景,使人物主图显得更加突出;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的白描勾线法进行绘制,既简洁清淡,又严谨细腻,具有一种拙朴有味的艺术效果;每枚邮票图案的右端边框上,相应地装饰着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花纹,富有古色古香的民族艺术风格。 《狩猎·魏》。图案选用第285 窟中西魏大统年间的一幅窟顶作品,画面描绘了猎人在山涧捕射野牛的情景。画面巧妙地捕捉住了飞箭立即出弦的刹那间精彩场面,表现了狩猎过程中紧张而动人的情景,刻画了勇敢而富有力量的猎人形象。 《供养人·隋》。选用第296 窟中北周的一幅作品,生活气息很浓,表现手法细腻、逼真。所谓供养人就是出钱修洞窟的施主,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画笔轻重徐疾的变化,把供养人的性格、年龄及其身份都细致、生动地刻画出来。 《飞天·唐》。选用第320 窟中盛唐的一幅说法图壁画,画面描绘了飞天神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情景。两个姿态优美的飞天,腾空起舞,扬手散花,轻盈灵动,优美悦目,创造

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 学校: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国贸4班 日期:2012、05、08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特点。它有绘画、雕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类型。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 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有涉及到文与气、文与理、文与质、文与性、情与景、情与理、情与性、形与神、形与意,风骨与辞采,法度与自然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在此,我选取各个时代的典型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青铜器佛教雕塑壁画 清明上河图美与形 正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悠悠长河中,我们华夏祖先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在学习美术鉴赏中国部分的时候,很是自豪,自豪于我们的艺术文明,钦佩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游弋在艺术的海洋,感觉是一种熏陶。下面根据我在艺术鉴赏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分别鉴赏一下古代各个阶段的那些我们自豪的艺术。 彩陶 我们都知道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制作较为精细的石器了,还有那些用动物骨头制作的项链等装饰品。这个时期的文明向前提升一

大截的是彩陶文化。 我翻阅相关的资料,《美源》里一段对彩陶的描述“史前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们主要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罐、壶和饮食用的钵、碗等,制工精致,使用的泥土经过淘洗,故此胎质细腻,入窑焙烧后成品一般呈橙红色。”由此可见,彩陶这种艺术品是很实用的。 对于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对于这个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彩陶,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仔细研究这个彩陶,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青铜器 经过了石器时代,摆脱了奴隶时代,我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开端是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最为体现当时的文化文明的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战争,祭祀,所以都是国家管理生产。夏商周的君王设置了相关的部门来生产青铜器。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主要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的司母戊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法海寺壁画沥粉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硕士学位论文 姓名:吴大韡指导教师:王颖生日期:2015年3月30日

目录 第一章、沥粉贴金工艺......................................................... 1.沥粉贴金的出现............................................................. 2.沥粉的工具与材料........................................................... 3.沥粉手法................................................................... 4.贴金工艺................................................................... 第二章、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 1.沥粉在法海寺壁画中所占比重................................................. 2.法海寺沥粉的图案风格....................................................... 3.法海寺沥粉的线条风格....................................................... 4.法海寺壁画中的贴金......................................................... 结语......................................................................... 感想.........................................................................

敦煌壁画美术教案

敦煌壁画美术教案 敦煌壁画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其敦煌石窟现存五万平方米壁画,是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保存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敦煌壁画美术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敦煌壁画美术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敦煌壁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领略敦煌壁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敦煌壁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敦煌壁画吗?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二、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壁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气魄宏伟,是民间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壁画艺术的奇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1、了解敦煌壁画 如果按1米的高度连接起来,壁画长度可达30公里。可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是佛教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2、欣赏图片 (1)中国画《窟的艺术创造者》 这幅画画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敦煌莫高窟外景。它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 (3)羽人藻井 提问:什么是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羽人藻井给你什么感觉?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远古的中国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较高的艺术天分,且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实用性、宗教信仰、建筑装饰及墓葬陪葬等主要类型。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八大风格特征,主要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点发展出以装饰性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这些器物多由原本的实用意义渐渐地转变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另外还有建筑的装饰雕刻,南朝王陵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其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以外,还反映在明器和宗教造像艺术上。明器即随葬品,其中雕塑作品占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的造像,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唐三彩的陶马,这些于当时并非纯粹的艺术品,它们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代表着活人及动物而陪葬。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十分突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宗教造像还是建筑的雕刻,都反映了普遍的传统优久的装饰趣味,云岗大佛、南朝的石辟邪、相同时期的佛像对称的坐姿,袈裟的衣纹处理无不显示了浓厚的装饰性,经过处理的佛像包含了一种和蔼的亲切却又带有一种非人间的神秘感,原因在于,装饰不同于真实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装饰增强了佛像的严肃及神秘气氛。 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绘画性的表现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块面,而是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线条节奏和韵律,而色彩本身的变化也加强了这些雕的空间和体积感。受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佛像所表现的是线性语言。经过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雕塑相比,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以平面表现,且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和空间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通常雕塑表面平滑,没有西方雕塑的细微起伏和明暗变化。 源自中国雕塑的装饰性,中国古代雕塑不追求再现,追求表现物象,孕育中国雕塑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也因而形成中国雕塑高度的异象性,了解中国艺术的切入点在于中国绘画,中国画不画光影,色彩仅表现固有色,造型与画面效果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和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与中国画的观念一致的,而且贯穿着整个古代雕塑史。当我们站在了这个欣赏角度上,面对西方雕塑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从形到神都准确得像真人一般而且会感到中国雕塑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形而上的东西。 因为意象性产生了中国雕塑语言的精练,中国雕塑的造像不在于精准,而多发于感觉和理解,以简明的语方而以少胜多而对耐人寻味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以夸张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中国古代雕塑产的重视“以形写神”也同中国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代有“头者精明之主也”之说,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上就受到极高的重视,这种观念或许贯穿许多年,也因此中国古代雕塑及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然而,若究其比例之差乃吾之错误也,隆头部以外,艺者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没钱条件发挥美感,使人感受的不是比例结构比例的准确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 “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气质,受生活条件及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

敦煌壁画艺术中历代的美学特征

陈海兵 荩 敦煌壁画艺术中历代的美学特征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明珠,将多种艺术风格与佛教思想、中国的儒道思想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敦煌莫高窟的大规模建筑群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完成的,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十几个朝代相继凿建,现存洞窟492个。敦煌莫高窟集合了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是古代中国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敦煌莫高窟众多的艺术集合体中,壁画艺术可以说独占鳌头,被誉为世界现存最大的艺术画廊。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表现的内容及其丰富,以表现佛教故事为主题,穿插有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生动画面,敦煌莫高窟壁画也是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壁画中展现各类大小艺术人物如佛、菩萨、罗汉、天王、飞天、供养人等。壁画的内容涉及佛教题材、中国民间传统神话、农业耕作、捕鱼狩猎、战争、婚丧嫁娶、歌舞娱乐等。这些故事在壁画中运用合理的布局,巧妙地构图,丰富的色彩,多变的线条,将其娓娓道来。敦煌壁画在艺术风格上,吸收了印度、希腊、伊朗、西域等艺术风格经过历代画师艺术家的加工整理与中国传统艺术密切结合,形成了一种与世俗艺术相区别的独特中国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的发展经历了数十个朝代,这些不同的朝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对壁画艺术的绘画风格和美学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敦煌壁画的发展过程中,按照艺术风格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成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有自身的特点,这些风格鲜明的壁画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敦煌莫高窟开凿前期前期为十六国及北朝初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此时期石窟的代表为第249窟、257窟、259窟、267-271窟、275窟、285窟、428窟等。敦煌莫高窟最初是没有绘制壁画的,石窟开凿较小,直到北凉以后,才开始绘制壁画。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受印度雕塑、绘画艺术的影响较大,在绘制各类佛、菩萨、罗汉、飞天等形象时,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人物绘画线条朴实古拙,着色用笔雄健壮丽,层层晕染,立体感很强,具有原始的粗犷风格。色彩方面,以褐、绿、青、白、黑为多,一般多在赭红色的底色上绘石青、石绿、黑等颜色。绘画的内容也多是,佛教题材的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如“九色鹿舍己救人”、“萨捶那舍身饲虎”等。由于这些佛教故事具有很多严肃、悲情的色彩,所以在绘画色彩的运用上,多采用比较暗淡、深沉的颜色,以烘托故事的主题。构图及用笔较粗犷,与中国中原艺术中的绘画风格差距较大,绘制人物、佛、菩萨、飞天等的形象时,对人体比例的掌握比较准确,壁画中各种花样纹饰多为舶来品,受印度及西域文化影响较大,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这些艺术形象的塑造与佛教传入中国不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