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2002年试行)

《土地分类》(2002年试行)
《土地分类》(2002年试行)

《土地分类》(2002年试行)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

【实施时间】2002-01-01 【发布单位】国土资发(2001)2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士资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第十四条的规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在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经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已经部务会讨论通过,规予印发,自2002年1月1日起试行。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同时停止使用。

请各地将《土地分类》试行中情况、经验和问题,及时报部地籍管理司。

附件:土地分类体系说明

二00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土地分类体系说明

我国在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在1989 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这两个土地分类自发布实施以来,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及与土地分类的衔接。同时,根据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土地有偿使用出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实施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亦已基本具备,普遍要求在原有两个土地分类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城乡土地统一分类,汇总出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成果和其他调查成果,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扩大应用。

根据上述要求,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修改、归并成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这次修改土地分类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现有两个土地分类为基础,以最小的修改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土地管理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给今后的发展、修改留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研究制订适应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需要的土地分类体系。

2.基本原则

(1)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尽量满足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维护土地分类的科学性,并尽可能的与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及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2)连续性原则。土地分类标准既要发展、修改,又要同原有体系和调查成果相衔接,尽可能小改、不改,也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3)多途径满足土地管理需要的原则。通过修改土地分类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管理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通过其他渠道、方法来满足单靠修改土地分类尚难以满足的那部分需要,并在修改中为之创造条件。如城市、建制镇、村庄的建设用地面积等将另行单独列表统计。

(4)精简、协调的原则。凡能精简、归并的地类尽量归并,并使修改后的土地分类与原有土地分类相协调,既为过渡到城乡工地统一分类创造条件,又尽可能减少过渡成本。

二. 土地分类的基本框架

采用三级分类体系。

1.一级类设三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的界定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三款的规定。

2.二级类设15个。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5 个地类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工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5个一级类及原来两个分类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农村道路)和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共8个地类构成了建设用地;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土地(除田坎)和未进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它水域共同构成未利用地。

3.三级地类设7l个。是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而来的。

三、地类调整情况

1.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地类调整情况

(1)将原水域“一分为三”,其中的沟渠改为农田水利用地,从坑塘水面中分离出一个水产养殖水面,以适应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的要求,相应调整其含义,归人“其它农用地”;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组成“水利建设用地”;其余水域都归人未利用地的“其它土地”。

(2)不再保留原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地类,将其按城镇建设用地分类的要求进行细化。

2. 城市土地分类的调整情况

(1)保留商服用地中的商业、金融、保险业用地,将原来的旅游业用地改为餐饮旅馆业和其他服务业用地。因旅游业用地定义不够确切,同时随着服务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服务业项目,宜适当细分为餐饮旅馆业用地和其它服务业用地。

3

(2)将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独立工矿用地中的采矿、采石、采砂、砖瓦窑与盐田合并为采矿地,作为工矿仓储用地的三级类。

(3)公用设施用地,原来冠以“市政”两字,为适用村庄调查,删去“市政”两字,原有的绿化用地作地类名不合适,故改为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同时把殡葬从公用墓础设施中划出和墓地合并为墓葬地,列为特殊用地的三级类。

3.新增设地类的情况

(1)将原来两个分类体系中的交通用地合并后,增加管道运输用地和街巷两个三级地类。

(2)在公共建筑用地内,增加慈善用地(含孤儿院。养老院和福利院等)。

(3)考虑到目前村庄内部有部分空闲旧宅基地及其它空闲地等难以归类,因此,在住宅用地内增设空闲宅基地,作为三级地类。

4.在其它农用地中新增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晒谷场等用地。

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可调整土地

根据国土资发(1999)511号文精神,将生态退耕以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改耕地为园、林、牧草地及其它农用地,但耕作层末被破坏,可不作为衡量耕地减少的指标,也不要求占补平衡的那部分土地,均作为可调整土地进行调查统计。为保持土地分类体系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也为减少年报统计、汇总的难度,这些可调整土地不作为独立地类,而是作为“其中”出现,如果园,其中包括可调整果园。但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制,即自上述5ll号文件发布之日起执行该可调整地类。

2.关于绿化隔离带、“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及自然保护区等考虑到城市绿化带一般较宽,占地面积较大,且内部有林地、草地、住宅等各类用地,不能简单算做建设用地或农用地,因此,绿化隔离带按实际用地情况进行分类。

“绿色通道”、“绿色走廊”等是近两年出现的新情况。有的在铁路、公路路边仅从保护路基的需要栽种护路林;有的却在路堤外植树种草等,其宽度可达50米甚至上百米,因此调查统计时,凡符合工程主体设计标准且已办理用地手续的,统一按照交通用地调查统计,其它超出设计标准的,按实际地类进行调查统计。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及其它特定区域等一般面积较大,内部地类多样,既有国有土地,也有集体土地,既有农用地,也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无法设一个单独地类来概括,实际调查统计时,可按区域内耕地、林地、住宅等实际地类分别调查统计。

3.关于划分城市、建制镇、村庄建设用地问题

为加强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以利于保护耕地和控制建设用地,新制订的《土地分类》体系打破了城乡分割的界线,是完全必要的,但这样的结果是体系中不再出现城市、建制镇和村庄,也就不能直接统计、汇总出城市、建制镇、村庄建设用地的相关数据,而在现实土地管理和国民经济活动中又往往需要这些资料。为此,在土地分类统计主表之外,另外设置城市、建制镇和村庄建设用地统计表,从基层开始逐级上报。将按本体系调查统计的商服、工业(不含采矿地)、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特殊用地和交通用地的街巷用地等,按照行政辖区将上述国有建设用地分别划入城市建设用地和建制镇建设用地;将其余建设用地划入村庄建设用地。这样划分城市、建制镇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好处是能将居民和村民所实际使用的建设用地较好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调查成果的实用价值,出基本回避了划分城乡居民点建成区界线的难题,虽然出涉及到市区范围的问题,但仅关系市区内依法应转为国有的那部分集体土地,涉及面小,对衡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尤其对控制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总量有着特殊意义。

4

4.关于实施过渡问题

全面实施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在全面完成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分类》标准,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重点对城乡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按新标准进行补充调查;对水域用地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调整,将其“一分为三”,分别归入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中增设管道运输用地。然后,按照辖区总面积不变和不重不漏的原则,将城乡工地统一合并、归类,全面过渡到新的全国土地分类标准。

尚未全面完成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圈起来的城市、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还不能打开。这些地方的土地变更调查与圈内的城镇和农村地籍调查仍分别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直接执行新的《土地分类》。土地变更调查和全国统计年报暂时无法全面执行新的《土地分类》,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新修改的《土地分类》建设用地中的21-25及28等六个二级地类(含所属全部三级地类)及“交通用地”中的266一个三级地类暂不启用,仍使用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地类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和工地统计年报,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地类的编号定为“20”,其下的三级地类包括:“201 城市用地”,是指设市的居民点用地;“202建制镇用地”,是指设建制镇的居民点用地;“203 农村居民点”,是指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204独立工矿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独立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附属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农副业生产基地;“205盐田” ,是指出经营业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206特殊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的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中包含的农用地、水域、其它建设用地,过渡期间均可暂不变动。

5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1年8月21日国土资发[2001]255号印发,2002年1月1日起试行。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

编号三大类

名称

编号名

名称

1 农用

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

草地及其他的农业用地

11 耕

指种植农作物、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

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整每年能保证收获一

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1。0米,北方

〈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111 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

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2 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

土地的耕地,包括无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3 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

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114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

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115 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12 园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

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

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70%的土地。

1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121

K

可调整果

指由耕地改为果园,但耕地层未被破

坏的土地*

122 桑园指种植桑树的园地。

122

K

可调整桑

指由耕地改为桑园,但耕地层未被破

坏的土地*

123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123

K

可调整茶

指由耕地改为茶园,但耕地层未被破

坏的土地*

124 橡胶园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124

K

可调整橡

胶园

指由耕地改为橡胶园,但耕地层未被

破坏的土地*

125 其他园地指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花卉、药材等其他多年

生作物的园地。

125 K 可调整其

他园地

指由耕地改为其他园地,但耕地层未

被破坏的土地*

13 林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

民点绿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1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20%的天然、人工林地。

131 可调整有

林地

指由耕地改为有林地,但耕地层未被

破坏的土地*

132 灌木林地指树木郁闭度》=40%的灌木林地

133 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但〈20%的疏林地

134 未成林造

林地

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者等于合理造林数的41%,尚未郁闭

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至5年或

飞机播种后不满5至7年的造林地)。

134 可调整未

成林造林

指由耕地改为未成林造林地,但耕地

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35 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136 苗圃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136 可调整苗

指由耕地改为苗圃,但耕地层未被破

坏的土地*

14 牧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141 天然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

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142 改良草地指用灌溉、排水、施肥、松耙、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土

地。

143 人工草地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地。

143 可调整人

工草地

指由耕地改为人工草地,但耕地层未

被破坏的土地*

15 其

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151 畜禽饲养

指以经营性养殖为目的的畜禽舍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152 设施农业

用地

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153 农村道路指农村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村间,田间

道路(含机耕道)。

154 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不含养殖

水面)的坑塘常水位以下的面积。

155 养殖水面指人工开挖的或天然形成的专门用于水产养殖的坑塘水面

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可调整养

殖水面

指由耕地改为养殖水面,但可复耕的土

156 农田利用

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

灌沟渠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157 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1。0米,北方宽》=2。0米的梯田

田坎。

158 晒谷场等

用地

指晒谷场及上述用地中未包含的其他农用地。

2 建设

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

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

等。

21 商

指商业、金融业、餐饮旅馆业及其他经营性服务业建筑及

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11 商业用地指商店、商场、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12 金融保险

用地

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信用社等用地。

213 餐饮旅馆

业用地

指饭店、餐厅、酒吧、宾馆、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等及

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14 其他商服

用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服用地,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

公楼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用地;旅行社、运动保健休

闲设施、夜总会、歌舞厅、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加油站、

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理

发、洗浴等服务设施用地。

22 工

指工业、采矿、仓储用地。

221 工业用地指工业生产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22 采矿地指采矿、采石、采沙场、盐田、砖瓦窑等生产用地及其尾

矿堆放地。

223 仓储用地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3 公

指为居民生活和二、三产业服务的公用设施及瞻仰,休憩

用地。

231 公共基础

设施用地

指给排水、供电、供燃、供热、邮政、电信、消防、公用

设施维修、环卫等用地。

232 瞻仰景观

休闲用地

指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

24 公

指公共文化、体育、娱乐、机关、团队、科研、设计、教

育、医卫、慈善等建筑用地。

241 机关团体

用地

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组织,广播电台、电视

台、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单位的办公用地。

242 教育用地指各种教育机构,包括大专院校、中专、职业学校、成人

业余教育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党校、行政

学院、干部管理学院、盲聋哑学校、工读学校等直接用于

教育的用地。

243 科研设计

用地

指独立的科研、设计机构用地,包括研究、勘测、设计、

信息等单位用地。

244 文体用地指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包括博物馆、

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影剧院、音乐厅、少

青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训练基地等。

245 医疗卫生

用地指医疗、卫生、防疫、急救、保健、疗养、康复、医药检验、血库等用地。

246 慈善用地指孤儿院、养老院、福利院等用地。

25 住

指供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房基地(有独立院落包括院落)251 城镇单一

住宅用地

指城镇居民的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用地。

252 城镇混合

住宅用地

指城镇居民以居住为主的住宅与工业或商业等混合用地。

253 农村宅基

指农村村民居住的宅基地。

254 空闲宅基

指村庄内部的空闲旧宅基地及其他的空闲用地。

26 交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等用地,包括民用机

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通道和居民点道路及其相应附

属设施用地。

261 铁路用地指铁路线路及场站用地,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及护路林;

地铁地上部分及出入口等地。

262 公路用地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含乡镇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

及护路林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263 民用机场指民用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264 港口码头

用地

指人工修建的客、货运、捕捞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相应的

附属建筑物,不包括常水位以下的部分。

265 管道运输

用地

指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的管道及其相应设施地面用

地。

266 街巷指城乡居民点内公用道路(含立交桥)、公共停车场。

27 水

指用于水库、水工建筑的土地。

271 水库水面指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面

积。

272 水工建设

用地

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供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

堤、护堤林)、闸、坝、堤路林、水电站、场水站等常水位

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

28 特

指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狱、墓地等用地

281 军事设施

用地

指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包括军事指挥机关和营

房等。

282 使领馆用

指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办事处用地。

283 宗教用地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

用地。

284 监教场用

指监狱、看守所、劳改所、劳教所、戒毒所等用地。285 墓葬地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及附属设施用地。

3 未利

用地

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1 未

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以利用的土地。

311 荒草地指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包括盐

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

312 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只生长天然的耐盐植物的土地。

313 沼泽地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314 沙地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

水系中的沙滩。

315 裸土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

316 裸岩石砾

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317 其他未利

用土地

指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尚未利用的土地。

32 其

指未列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地。

321 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的或者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

322 湖泊水面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

323 苇地指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土地。

324 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侵地带;河流、湖伯

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土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

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之间的滩地。不包

括已利用的滩涂。

325 冰川及永

久积雪

指表层被冰血常年覆盖的土地。

100位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诞生组图

100位“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诞生(组图) 2011-12-28 09:21:00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0)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等与“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获得者代表合影。刘力勤 摄 全省“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代表参加座谈会。刘力勤 摄 昨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农业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日报和南方农村报承办的“寻找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的活动迎来收官,10位来自全省各地的读书带头人代表受到表彰。 本次活动5月启动,通过广东农民自费订阅、有30多万份发行量的《南方农村报》发布招募令,共收到213份申报材料,包括退休干部、乡村医生、中小学老师、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干部、乡贤等。经过遴选,,他们每人将获得1000元购书经费。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在致辞中指出,农民读书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但是相对来说又非常迫切。“我们现在农村穷,根子就是在于愚昧,要挖掉这个穷根,如果他自己没有致富的技能和本事,给多少钱也没有用。所以,提高文化素养和他们的致富本领,才是根本的。寻找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的重要性也在这里。”在随后的研讨中,这些从泥土里成长出的广东文化军,他们的言语中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没有夸夸其谈的计划,只有脚踏实地的想法。他们的理想、实践和思考,才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力量。理想者??“我不知道能改变多少,但一定会坚持下去” 梅州市兴宁罗浮镇浮中村司城小学老师钟春婵和梅州市平远县大拓镇岭下村村委书记姚雪军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大学生。与那些自学成才的带头人相比,丰富的知识积累让他们对改变农村面貌抱着一份天然的责任。他们是理想者,希望通过一己之力让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有一些变化,不管这个改变有多么微不足道。 “一个学期过去了,有个班10多个孩子辍学去城里打工。”这是钟春婵开展家庭教育的开始。她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一个孩子都不能少。于是,她努力地跟那些孩子和家长沟通,说的只有一个观点: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我给每个家长开了书单,成立了一个阅读小组,定期一起讨论看看哪些书适合给孩子看。”钟春婵说,大多数家长最初都是被她每天不停地劝说弄烦了,才答应加入阅读小组,不过,在看了她推荐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一位家长激动地对她说:“只要他们愿意念书,我就一直会供他念下去。”

农村部分常用字整理(南方)

农村部分常用字整理(南方) 廿(niàn):二十 卅(sà):三十 卌(xì):四十 冇(mǎo):“有”的反义词。在各地方言中都表示“没有”的意思。 我掴(guāi )了他一巴掌:打耳光,用巴掌打 耖(chào)田: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 这块地耙(pá)两遍了:用耙弄碎土块 劈田墈(kàn):险陡的堤岸、山崖 做田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氹[dàng] 同“凼”。[方]∶小坑,水坑,水塘[pool]。特指田地里沤肥的小坑。又如:水凼;粪凼;凼肥(用垃圾、树叶、杂草、粪尿等沤制成的肥料) 绱(shàng)鞋(亦作“上鞋”):将鞋帮与鞋底缝合 褯(jiè)子:方言,尿布。 缉(qī)鞋口:一种缝纫方法,一针对一针地缝 你咋恁(nèn )损呢或你咋恁缺德呢:那么 鸡胗(zhēn )肝好吃:鸟类的胃 你这活做得也忒(tuī)好了:太 狗皮鞭鞘(shāo )结实:拴在鞭子末端的细皮条 砌墙发券(xuàn ):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苫(shàn )布,把柴垛苫(shàn)上:用席、布等遮盖 这头驴直尥(liào )蹶( juě)子: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

这块木板翘(qiào )棱了:一头向上仰起 外边直往屋潲(shào )雨:雨点被风吹得斜洒 潲(shào ):一种猪饲料,用泔(gān )水、米糠、野菜、剩饭等煮成 有人撵(niǎn追赶)来了,快蹽(liāo )啊:快走,跑;溜走 这饭是糗(qiǔ)熟的;赶快回家,别在这糗(同前)了: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 大伙儿都照他打憷(chù):害怕,畏缩 他给我一杵(chǔ)子: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我看他好像发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 开田缺 浸种 催芽 铲秧 耘(yún)田:为农作物植株作回旋团聚式的除草、培土 除稗(bài)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 捆稻 壅(yōnɡ)土:堆积的泥土,在植物根部培土 翻藤 摘芯 烘茶:烘茶并非就火炉烤,而是以水温烘烤,如此能使粗制的陈茶,霉味消失,有新鲜感,香味上扬,滋味迅速溢出。 沤(òu)绿肥:壅埋堆积

2020南方农村报采编笔试经验.doc

2020南方农村报采编笔试经验我是广州一学校小硕,3月份在网上看到南方报业的招聘信息,结合自身情况,投了南方农村报的采编岗(要求农学相关专业)。3月16日参加宣讲会,当时提前了20分钟到场,结果还是被震惊了,整个会议室几乎坐满了人,我仔细的寻找空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陆陆续续的不断有学生进来,有同学干脆站在了前面的讲台处,最后走廊也站满了,以至于后面的同学都挤不进来了,这足以证明南方的号召力何其强大。南方的宣讲会印象主要是介绍公司的发展路程、企业文化、经营理念、部门概况及招聘流程等,然后请校友和领导讲述了自身的工作经历,期间一位领导有感而发,潸然泪下,我不禁感慨南方强烈的人文气息和真性情。宣讲会结束后现场递交简历,报名记者/编辑/采编岗的要求附带相关作品,我提交了两篇学术文章。跟我专业相关的另一位女生报的是不限专业的运营岗位,她也提交了学术论文,但没有收到面试通知,这说明南方在筛选简历时可能会综合考虑。 3月23日接到南方的笔试通知邮件,心里好开心。又开始在网上搜集相关的笔经。往年的笔经里写的要考时政,经济常识,逻辑,缩写和评论等。 3月24日进行笔试,发现采编岗只考逻辑题和缩写及评论,不过不同岗位考的不一样,后来问了广告类的,他们只考逻辑、行测题。材料一共给了两个,《中国青年报》的"‘中国词儿’背后的时代记忆"和《21世纪经济报道》的"海南圈地运动后遗症爆发土地闲置空城涌现",

选取一个进行缩写和评论,我选择了前面那篇,至于评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选择的侧重点进行评论,逻辑清楚,语句通顺,卷面整洁,这部分重在平时积累,可多看看方舟评论。 2020-03-15 我是广州一学校小硕,3月份在网上看到南方报业的招聘信息,结合自身情况,投了南方农村报的采编岗(要求农学相关专业)。3月16日参加宣讲会,当时提前了20分钟到场,结果还是被震惊了,整个会议室几乎坐满了人,我仔细的寻找空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陆陆续续的不断有学生进来,有同学干脆站在了前面的讲台处,最后走廊也站满了,以至于后面的同学都挤不进来了,这足以证明南方的号召力何其强大。南方的宣讲会印象主要是介绍公司的发展路程、企业文化、经营理念、部门概况及招聘流程等,然后请校友和领导讲述了自身的工作经历,期间一位领导有感而发,潸然泪下,我不禁感慨南方强烈的人文气息和真性情。宣讲会结束后现场递交简历,报名记者/编辑/采编岗的要求附带相关作品,我提交了两篇学术文章。跟我专业相关的另一位女生报的是不限专业的运营岗位,她也提交了学术论文,但没有收到面试通知,这说明南方在筛选简历时可能会综合考虑。 3月23日接到南方的笔试通知邮件,心里好开心。又开始在网上搜集相关的笔经。往年的笔经里写的要考时政,经济常识,逻辑,缩写和评论等。 3月24日进行笔试,发现采编岗只考逻辑题和缩写及评论,不过不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情况介绍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情况 同城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贵阳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至11版。 《贵阳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以上,其中《连载精选》每日1版。 《贵州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27版,其中《特稿·连载》14版,《文化周刊》5版、《收藏周刊》4版、《都市小舒》4版。 《贵州商报》无文化副刊类版面。 中央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人民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版。 《经济日报》每周一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中国青年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周二《文化周刊》与《阅读周刊》) 《光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至19版。 《解放军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工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广州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南方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八版。 《南方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1版。 《南方周末》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广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3版。 《羊城晚报》 武汉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湖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长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武汉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7版。 全国省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北京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三版。 《天津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八版。(注:《天津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推出一个或多个区县新闻版组,贵州日报可以借鉴。每个区县版组4版,其中有1版为副刊。详见:xepaper.tianjinwex/ ) 《重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0版。

《解放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三版。 《海南日白》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1版。(其中周一《海南周刊》16版)《大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八版。 《吉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1版。 《山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湖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四川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福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黑龙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浙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广义27版) 《辽宁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安徽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河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5版。 《甘肃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或5版。 《内蒙古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河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云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江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不含娱乐版面) 《广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西藏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青海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宁夏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或3版。 《陕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 《新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0版。 《新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暂时无法统计) 部分地方媒体: 《杭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4版。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详单 贵阳日报文化副刊版面设置 周一:每周一文化副刊类版面两版(《蔷薇》、《副刊》或《蔷薇》、《文化·娱乐》) 1、《蔷薇》 2、《副刊》 栏目设置:文化时讯、观影札记、文化评弹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杨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说出南方地区以湿热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简要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理解南方地区是重要的水田农业区,认识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及其主要分布。 过程与方法:从地理图像、生活场景出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湿热的地理环境特征。 南方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水田农业。 教学难点: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导入:介绍秦玥飞、耶鲁哥,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服务农村,感动中国。 现在,我们可能完成不了这么伟大的工作,让我们先把伟大的种子埋起来,来日一定能生根发芽。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现在能完成的小目标,这节课,也用我们所学所长,为我们所在的南方地区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为一些贫困村的特色农业宣传鼓劲。所以,现在就开始我们的四大名助在行动。 步骤:走山访水,认识南方——走进农村,实地考察——特色宣传,广而告之一走山访水,认识南方 1.我们的大南方有各色各样的景致,展示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的自然风光。 2.这些景致都是由气候、地形、植被等各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包里的地图完成学案第一部分内容。完成后教师讲解。 3.我们认识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如果要用这些最简单的词去描述每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你们将如何对应呢? 小组活动:讨论教师随机发放的磁贴所对应的地理要素的特征,并进行解读。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连线。 4.归纳:所以,我们所处就是这样一个气候湿热、地形复杂的红土地上,这里河

广东蔬菜种植产业化迫在眉睫

广东蔬菜种植产业化迫在眉睫 “今年广东民生消费食品蔬菜价格波动剧烈,至今为止,环比最高增幅达46.18%,菜篮子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国内物价影响极大。”上周末在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主办、南方农村报承办的“广东首届规模菜场安全高效管理论坛”上,记者获悉,为保障市场供给、稳定国内民生物价,同时为避免“菜贵伤民、菜贱伤农”,广东正在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据悉,广东各级政府已出台或计划出台多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产业化安全生产,并引导流通、消费市场安全消费,而行业、企业也在积极投入,创新营销模式,打造品牌。 个案 标准化种植产值大幅提升多倍 “大棚种植大幅提高产量,别人种芥菜一年只有2-3造,我们则可达到4造;每造亩产2000kg,至少比别人增产约30%,一亩地每造平均比别人收入提高1800元。”日前,在广东茂名电白县水东芥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正绿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田间小道上,记者看到每一亩菜地的上方都有大棚罩着,大棚上方中间的喷淋系统正在向菜地喷水。 该公司技术顾问陈钊铭高级农艺师告诉记者,这种大棚附有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淋设施,可以将水和肥料按规定比例混合,并均匀喷洒到田里,大幅度节省人工投入。 目前该公司的生产基地只有300亩菜地装设了大棚,接下来的900亩地将陆续投入,安装大棚设施。 正绿公司的标准化种植不仅在种植设施和技术上改进,在食品安全、环保方面也有严格规范要求。陈钊铭告诉记者,从2007年他们就尝试采取标准化种植,并制定和实施统一规范的生产操作规程,如对病虫害的控制以农业、物理、生物措施为主,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施用;施肥以不含有毒物质、有害生物的腐熟有机肥为主,不施用含硝态氮的化肥,作物收获前30天停止施用化学氮肥。 “产品调出都附加有食用农产品标识,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陈钊铭说,田里每一批芥菜收成、外运之前,他们都会将菜送往茂名相关检测中心检测农残、水分、重金属等项目,检测合格后才出货。 茂名正绿公司标准化运作的种植方式并非个案,在广东越来越多农产品企业走上产业化道路。据广东省农业厅市场与信息处方文介绍,广东全省5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有490个,其中500亩-1000亩的有241个,1000-2000亩的有144个,2000亩以上的有203个,占全省常年菜地面积的11%,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共有3546个,面积是160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5%。“广东规模以上的蔬菜基地,有较快的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探因 菜价波动剧烈消费升级需求强劲 “广东菜场规模化发展进行得较早,在1980年开始出现,当时主要是满足出口港澳需要。”广东蔬菜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家旺称,然而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对新鲜、安全蔬菜需求的增大,广东菜场规模化、产业化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厌氧生物滤池_生态浮床工艺处理南方农村生活污水_凌霄

厌氧生物滤池/生态浮床工艺处理南方农村生活污水凌霄,陈钟卫,陈满,何明磊,刘家卓,何晓锋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290) 摘要:采用无动力地埋式厌氧生物滤池/生态浮床组合工艺处理坑贝村生活污水,其中厌氧生物滤池可有效降解有机物,生态浮床则可进一步脱氮除磷。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且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出水平均浓度SS<20mg/L、COD<40mg/L、BOD5<20mg/L、NH+4-N<10mg/L、TP<0.5mg/L,其对应的 SS、COD、BOD 5、NH+ 4 -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7%、81.0%、80.9%、80.9%和81.9%。同时, 该工艺具有占地少、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容易等特点,适用于南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厌氧生物滤池;生态浮床;无动力;地埋式 中图分类号:X70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4602(2013)14-0069-04 Combined Process of Anaerobic Biological Filter and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for Treatment ofRural Domestic Sewage in Southern Areas LING Xiao,CHEN Zhong-wei,CHEN Man,HE Ming-lei,LIU Jia-zhuo,HE Xiao-feng (Guangdong Urban and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Guangzhou510290,China) Abstract:The combined process of underground unpowered anaerobic biological filter and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was used to treat rural domestic sewage in Kengbei village.The anaerobic biological filter could effectively degrade organic substances and the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could further remo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The oper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process had good and stable removal ef-ficiency.The effluent quality met the first class criteria(the second period)specified in the Discharge Limits of Water Pollutants(DB44/26-2001)of Guangdong Province.The average effluent concentra- tions of SS,COD,BOD 5,NH+ 4 -N and TP were less than20mg/L,40mg/L,20mg/L,10mg/L and 0.5mg/L respectively,and their average removal rates were89.7%,81.0%,80.9%,80.9%and 81.9%respectively.Furthermore,the combined process exhibits advantages such as small footprint,low cost,low energy consumption,low operation cost,eas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It is suitable for treatment of the rural domestic sewage in the southern areas. Key words:rural domestic sewage;anaerobic biological filter;ecological floating bed;un-powered mode;underground type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也开始修建分散式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以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现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水平。不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不能照搬或套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需结合农村实情和农村生活污水特点进行科学决策,一般应因地制宜选择生物、生态等处理技术,同时还应考虑投资、维护管理、运行费用等因素。为此,坑贝村生活污水处理选用无动力地埋式厌氧生物滤池/生态浮床处理工艺,这也符合广东省多数农村生 第29卷第14期2013年7月 中国给水排水 CHINA WATER&WASTEWATER Vol.29No.14 Jul.2013

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不变的华南主流媒体 一、简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南方日报》及其创办的系列报刊发展而来。《南方日报》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南方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前身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1998年5月18日正式挂牌运作。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名后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方面强化了“南方”以文化为脉络,由报刊向多媒体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在创业中持续创新的传统;另一方面确立了“南方”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二、集团成长之路 《南方周末》1984年创刊,最初作为《南方日报》的副刊,以刊登文摘稿件为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产业确立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5大支柱, 并相应办有6个经济实体。集团成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南方日报》从1999年1月1日起自办发行。 90年代中期,《南方周末》迎来了“黄金时代”,开始做深度报道,评点时政、针砭时弊,迎合了广大关心国家大事的外地高端读者。一时间,《南方周末》声誉雀起,所谓“一纸风行”。 朱德付,《南方周末》“第一个记者”的人,开始了南周最初的调查性报道。从1995年开始、前后跨度6年,堪称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桩新闻调查报道。 《南方都市报》1997年创刊。朱德付在1998年从《南方周末》出来,参与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并任副主编,《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和非典报道上一举成名。 90年代后期、随着江艺平开始主持编辑工作,南周由此开始了业内公认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持续至21世纪初,发行量稳居百万以上,新闻报道最成熟,广告过亿。 在江艺平领导下,《南方周末》的编辑部主力是沈颢、刘洲伟、孙保罗、陈菊红等人,这些精英主导着当时南周社会、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向。记者,更是人才荟萃。余刘文,方三文,赵世龙,李玉霄,谭军波、刘天时、方迎忠等。当时这批在“南周”旗下聚集的人自称是“雅典公民”式的新闻理想者。其核心就是江艺平,江艺平将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赋予了《南方周末》。 沈颢、刘洲伟在南周日盛之时开创了“新经济”板块。1992年沈颢北大毕业后进入南周。 2001年1月1日问世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下了第一年创办、第二年实现盈利的奇迹。 2002年南都广告全面超过羊晚,成为广州地区报业的真正老二。 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北京联合推出综合都市日报《新京报》。2003年南都全力投入北京《新京报》、接着2004年程益中、喻华峰等高层领导落马,终于让南都功败垂成。 2003年,《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南方报业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报纸。 同年21世纪报系成立。这是南方报业成立的第一个报系。同样在2003年,21世纪扩为一周出两期,2006年再扩为一周三期,到2008年1月1日,21世纪将完全变为周一至周五的报纸。2004年21世纪报系又成功创办了一份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 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熟和强壮,2007年7月,长期在该报担任编委的夏日担纲的《理财周报》创刊。 2002年5月31日,《21世纪环球报道》出世。凭借《南方周末》众新闻才子的能力和拼劲,惊人爆发,发行量和影响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窜升。然而,2003年3月终以李锐的一篇访谈文章触线,前进的脚步声嘎然而止。 2001年底,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方周末》面临高峰后的第一次低谷。这时南方报业

论做好农村电网配网的规划设计及分析

论做好农村电网配网的规划设计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26T14:14:23.09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陈宁 [导读] 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 宁明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广西宁明县 5325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南方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用电量的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南方农村地区原有的电网等基础设施就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研讨如何做好我国南方农村电网配网的相关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以期能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参考。 关键词:农村电网;农村配网;规划设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加大对我国南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南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在南方经济发展中,电力资源具有重要地位,其消耗量随着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加。由于国家在南方各城市的基础建设投资较大,所以城市地区的电网配网基本可以满足城市地区的使用。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较小,电网配网等难以满足新时期的农村发展。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有部分企业也将生产重心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因此,农村地区的用电量增长迅速,原因的用于生活用电而修建的电网设施难以满足目前的需求。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电力供应市场逐渐在向买方市场过度,农村地区的用户对于供电的各方面要求都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提升农村地区供电总量和供电的稳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农村电网配网现状 1.1 电力需求预测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南方农村供电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电力需求难以预测。具体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南方农村地区现代化电器的普及率逐步升高。各家各户都新添置了较多的家用电气。除此之外,南方农村地区的人口也呈现出节日流动性,在春节、中秋等节日前后,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团圆。这使得在这些节假日前后用电量出现急剧的变化。以上的两个原因导致了南方农村地区用电量始终难以预测。除此之外,预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过关也是导致预测工作不准确的原因之一。按照标准的预测手段,在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时,一般有三种方法:弹性系数法;分区预测法;人均电脑预测法。这三种预测方法的配合使用可以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然而,为降低工作难度,有部分预测人员仅仅采用一种预测方法来进行预测,这导致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1.2 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 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是另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电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区域发展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对我国南方农村地区电网配网的经济效益的分析过于简单。按照正常的分析流程,电力工作人员应该对供电前后电网的供电量进行细致的分析。然而,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没有认真落实这项工作。这就直接导致了对供电的经济效益的分析不全面。分析出来的结果也很少有指导意义。 1.3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在正式搭建电力网络之前要对整个搭建方案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用电体验和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如今,各行业的产业链都进入到新的时期,同过去相比用电负荷明显增加,用电环节日渐复杂,用户对供电的要求也逐渐多元化。所以,在进行电力网络规划时不能单纯的只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还是要将用户的用电体验考虑进来。在传统的电力网络的建设规划中,往往对于中低电压配电网络的规划形式较为单一,而这种单一的规划形式明显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综上所述,要想搭建新型的配电网络,就必须进行全方面的考察,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提升规划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2南方农村配网的规划与设计 2.1合理预测配网负荷 电网工程的建设必须具有预见性。也就是说,要对当前的用电量进行准确的统计,同时还要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同一地区的用电量进行合理的预测,以确保搭建的电网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满足该地区的用电要求。在目前的具体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并没有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调研。通常只是统计用电的住户数量,然后按照供电数据来估算负荷数据。采用这种统计方式往往会使得实际数据和统计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科学的统计方式如下:首先,要做大量的统计工作,对某区域配网负荷进行准确的计算,与此同时要统计该区域用户用电的主要类型,只有做好充足的统计工作才能确保有准确的数据来进行预测,才能保证配电网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实际进行操作时,可以借鉴绘制的负荷曲线来进行计算。如下图所示,该图是某区域一段时间内的负荷曲线,按照曲线和相关公式即可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

浅谈南方供热

浅谈南方供热 一、“南方”是怎么界定的?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北岭淮水”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当时的这种考虑并没有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因此建设部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当时国家建设部规定以该分界线为标准,南方不实行集中供暖,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年,这期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这也严重考验了我国南方的冬季供暖机制。 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规定,当时从地理上考虑,秦岭对南北冷热空气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且冬季时间持续较短,没有必要为铺设安装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北方背靠欧亚大陆腹地,冬季受蒙古低压冷空气影响较多,持续时间长,采用管道供暖比较经济。但其实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是最初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打破这个记录。在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这种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对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来说并不算合理。 相比“北岭淮水”线,评价南方的冬天是否真正需要供暖的标准应该是居民的居住体验。冬季对于南方的百姓而言似乎从来都是难熬的,尤其近年随着南方“冷冬”连年挺进。相比之下,北方冬季的室温的最低标准为16℃到18℃,而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例,冬季的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只有零上几度。一旦出现气温零下,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对南方居民而言都是煎熬。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还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对比我国南北方情况可看出,长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长江流域室内温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1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甚至在0度以下。而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因此,即便仅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上海也应该纳入到集中供暖的范围之中。

南方农村杂志投稿须知

南方农村杂志征稿须知 刊名:南方农村 主办: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周期:双月 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008-2697 CN: 44-1099/F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南方农村 创刊时间:198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来稿需符合以下规定: 1、在篇首标明作者姓名、论文署名的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省市、邮编(附英文)。 2、稿件须有:摘要220字左右(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切忌使用“本文”如何、“文章”如何这类评价性、解释性、介绍性的词语)、关键词(3—6个)(附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或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作者须提供:详细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4、来稿中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分别排列。注释是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序号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图书报刊等资料的引文。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或出版地,起止页码.{刘国东.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经济意义[J].商业经济,2001,(9):10-18)} 5、所有来稿,字数以4000—8000字为宜,来稿以word 格式发送电子邮件。邮箱:lisunhui @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661.html,(请注明所投期刊名)扣扣:1975471557 学术期刊论文撰写格式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南方农村污水整治实施方案详解

项目编号:SJTU1103FXY 24 常州金坛市金城镇岳阳中心村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初 步 方 案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闵欣环保设备工程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录 1 概述 (3) 2 设计原则和依据 (3) 2.1 设计原则 (3) 2.2 设计依据 (3) 3设计范围和内容 (4) 3.1 设计范围 (4) 3.2 设计内容 (4) 4 废水的特点和处理要求 (4) 4.1 废水的主要特性 (4) 4.2 处理要求 (4) 5 工艺流程的确定和工艺说明 (5) 5.1 工艺流程的确定 (5) 5.2 工艺流程说明 (6) 6建(构)筑物及工艺设备 (6) 7系统配电 (8) 8投资估算 (9) 8.1 工程构(建)筑物投资估算 (9) 8.2 总投资估算 (9) 9吨水处理成本分析 (9) 10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0) 11工程进度安排 (10) 12结论与建议 (10) 12.1 结论 (10) 12.2 建议 (11) 13工艺流程图 (11) 14工程实景 (11)

1概述 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令人欣慰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不协调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有效改善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由于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体系尚未建立,水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大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 上海交通大学结合学校近年来对农村污水治理方面的大量技术革新和工程经验,编制了本污水处理方案,以期有效改善常州金坛市金城镇岳阳中心村水环境。2设计原则和依据 2.1.设计原则 (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 (2) 针对农村住户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用成熟可靠的处理工艺和设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用性与先进性兼顾,以经济合理、运行可靠为主。 (3) 处理系统运行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节余地,以适应水质、水量变化。 (4) 管理、运行、维护简单方便,系统运行完全实现自动化。 (5) 无噪声、无臭味,不破坏污水处理站周围环境。 2.2设计依据

美丽乡村·幸福蓝图

附件2 “美丽乡村·幸福蓝图”——2017年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美丽乡村幸福蓝图 二、活动时间 2017年12月 三、活动组织 1.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 2.承办单位: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各相关高校、南方农村报、“南方+”(南方Plus)客户端 3.支持单位: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 四、参赛对象 参与“我为美丽乡村绘蓝图”——2017年南粤村庄(整治)规划志愿行动,完成省定贫困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志愿服务团队。 五、作品形式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要求,

对照《广东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形成的村庄基本情况介绍文本、主要指标表和近期整治项目表以及村民小组分布图和整治项目的空间布局图(即一文、两表、两图),具体范例如下: 1.一文。编写村庄基本情况说明书,包括贫困村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现状、规划思路等。 2.两表。按照村庄整治规划或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依据各贫困村实际情况,确定主要指标表和近期整治项目表。其中,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户数、各类用地指标;整治项目表包括整治项目的名称、内容、规模、建设要求等。 3.两图。绘制行政村村域范围内各村民小组分布图,并标明各小组的户数及户籍人口;结合项目库列表,绘制在村域范围实施整治项目的空间布局图。 4.在完成“一文、两表、两图”作品标准的基础上,可选择增加以下内容(包括不限于)纳入加分项: (1)区位分析图; (2)土地利用现状图; (3)建筑质量现状图; (4)功能结构规划图; (5)土地利用规划图; (6)道路系统规划图;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8)产业发展规划图; (9)市政综合管线规划图(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 (10)历史文化保护控制图;

科学解释为什么南方不装暖气

科学解释为什么南方不装暖气 1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或许很多人会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认为它太简单以至于不屑回答。冷的感觉来源于神经对体表热量流失的反应,而冷的程度取决于体表热量流失的速度。当你的双手浸泡过冷水以后,立即摸高于水温的物体,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哪怕那个物体的温度远远低于你的体温。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也就是说,你的感觉并非那么“忠诚”地反应外界的环境,偶尔也会“欺骗”你一下。冷热反应的是热量的流向问题,而不是绝对温度。你的温暖错觉实际上来源于你的局部温度(双手)与物体的温度差异,而不是你的体温与气温的温差。 2 “冷”的程度是由温度独自决定的吗 在认同了上文那个常识之后,很多人又会陷入到另外一个误区,感性地认为人体直接接触到的东西的温度越低,我们就会感觉到越冷。因为在他们看来,较大的温差显然会使得热量流动得更迅速,人体理所当然会感到更冷。这种观点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在人体表面积恒定的情况下,决定热传导速率q的还有两个量,温度梯度(温差在法向量上的偏导),也就是外界温度与我们人体温度之间的差异大小,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一个是介质的导热系数k。热传导速率与

这两个因子的乘积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导热系数和温度梯度在影响热传导速率时的地位是同等的。 3 南方影响热传导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大家在讨论南北冬天的体感时,提得最多的是南北湿度的差异,这说明他们已经隐约感觉到湿度对体温流失的影响。当然,大部分人只是说出自己的感觉,或者只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凭直觉认为是湿度影响了我们体温的流失。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南方潮湿的空气大大增加了南方空气(应该说所有物体)的导热系数。那么潮湿空气与干燥空气的导热系数有多大差异呢?水的导热系数是 0.5815W/m·K,而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只有0.0233 W/m·K,相差二十多倍。南方的湿度大决不仅仅是水蒸气含量大的问题。虽然不能说我们是直接生活在水里,但也差不多了,基本上衣物就没有一件干爽的。这时候这些衣物的导热性虽然无法与刚洗过没拧干的衣服相比,但和那些刚从摔干桶里拿出来的衣服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无论是空气还是衣物,其导热系数,南方的绝对要比北方的大得多。 4 气温和湿度,谁对体感温度更有影响力 虽然大多数人承认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但也有北方人坚持认为,温度是主导因素,他们的理由很直观:湖南现在只有零下四度,再怎么冷也不可能把人体温度降到零下五度;而北方已经是零下十几度了,人体温度的下降空间显然要大得多。

全国主要报纸和各省报纸及贵阳同城媒体文化副刊最新版面栏目设置情况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情况 同城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贵阳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至11版。 《贵阳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以上,其中《连载精选》每日1版。 《贵州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27版,其中《特稿·连载》14版,《文化周刊》5版、《收藏周刊》4版、《都市小舒》4版。 《贵州商报》无文化副刊类版面。 中央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人民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版。 《经济日报》每周一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中国青年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周二《文化周刊》与《阅读周刊》) 《光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至19版。 《解放军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工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广州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南方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南方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1版。 《南方周末》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广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3版。 《羊城晚报》 武汉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湖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长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武汉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7版。 全国省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北京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天津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注:《天津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推出一个或多个区县新闻版组,贵州日报可以借鉴。每个区县版组4版,其中有1版为副刊。详见: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661.html,/ ) 《重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0版。 《解放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海南日白》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1版。(其中周一《海南周刊》16版)《大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吉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1版。 《山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湖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四川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 同城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贵阳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至11版。 《贵阳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以上,其中《连载精选》每日1版。 《贵州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27版,其中《特稿·连载》14版,《文化周刊》5版、《收藏周刊》4版、《都市小舒》4版。 《贵州商报》无文化副刊类版面。 中央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人民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版。 《经济日报》每周一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中国青年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周二《文化周刊》与《阅读周刊》) 《光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至19版。 《解放军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工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广州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南方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南方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1版。 《南方周末》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广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3版。 《羊城晚报》 武汉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湖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长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武汉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7版。 全国省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北京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天津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注:《天津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推出一个或多个区县新闻版组,贵州日报可以借鉴。每个区县版组4版,其中有1版为副刊。详见: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661.html,/ ) 《重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0版。 《解放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海南日白》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1版。(其中周一《海南周刊》16版)《大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吉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1版。 《山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湖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四川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