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临床路径

( 2010 年版)

、中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中风(TCD编码:BNG080 )。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2 月第一版)进行。

(1)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2)主要表现为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 个主症,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1 版)进行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头颅CT或MRI 明确出血或梗死病灶。

3.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医内科学》及《新针灸学》。

1.急性期(发病2 周内)

(1)西医治疗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溶栓治疗

⑤抗血小板制剂。

⑥抗凝治疗。

⑦神经保护剂

⑧强化降脂制剂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神经保护剂。

⑤微创血肿清除术。

(2)中医治疗

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②中药辩证施治。

③其它中医外治综合疗法。

(3)康复治疗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1)西医治疗

脑梗死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抗血小板制剂。

④抗凝治疗。

⑤降脂,稳定斑块。

⑥神经保护剂。

脑出血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神经保护剂。

(2)中医治疗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②中药辩证施治。③其它中医外治综合疗法。(3)康复治疗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参考恢复期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13 周,轻症3 –5 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BNG080 )中风疾病编码。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临床路径流程。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中风路径,否则进入轻症

中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学流变学、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和X 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

(4)脑电图;

(5)头颅CT/MRI ;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

(2)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 真菌培养及药敏试

验;

(3)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4)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 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七叶皂苷钠及地塞米松等。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奥扎格雷等。

3.神经保护药物: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依达拉奉、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神经节苷脂等。

4.溶栓药物:尿激酶及rt-PA 等。

5.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或根据病原学结果合理用药。

6.西医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相关药物。

7.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安脑丸、牛黄清心丸、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8.中医辨证组方煎服或熨烫治疗相关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治疗;严重感染、消化道溃疡等并发症须进入ICU 治疗。患者颅内进行性出血,颅内血肿加大需转外科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