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英美概况 许鲁之(第四版)Unit1-7课后习题简答题答案.

新编英美概况 许鲁之(第四版)Unit1-7课后习题简答题答案.
新编英美概况 许鲁之(第四版)Unit1-7课后习题简答题答案.

Unit 1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1. How many states are t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hich two states are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s? (50, Alaska, Hawaii)

2. What are the general characters of the Rocky Mountains and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1) To the west of Atlantic coastal plain lie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that begin in Canada and reach all the way to Georgia and Alabama. These are old mountains with rounded tops and wooded hills, usually not exceeding 800m in height. The highest point is only 2000m above the sea. Most of the mountain ridges are low enough to be easily crossed by modern highways. The Appalachians have much beautiful scenery and many tourist resorts. The Ohio and the Tennessee Rivers flow down the western slopes of the Appalachians to the great Mississippi River, deep in the heart of America.

2) To the west of the Great Plains lie the Rocky Mountains, “the backbone of the continent”. These high mountains stretch all the way from Mexico to the Arctic and form what is known as Continental Divide, or Great Divide,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shed on the continent. The Rockies are more than twice as high as the Appalachians and high enough to receive more rain than the surrounding plains and plateaus. Consequently, they are mostly forested. The striking and varied scenery of the Rockies has given ris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national parks here. The other natural wonders include roaming herds of buffalo, elk, deer, antelope and sheep, as well as the famous grizzly bear.

Chapter 2 American Population

1.Why is the United States known as a “melting pot”?

It means that the US is composed of immigrants from different n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①The people of the US are predominantly white.

②The second most numerous minority in the US were the black people whose forefathers came from

Africa.

③American Indians were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on the continent.

④There were about 50.5 million Hispanics in 2010 in the US. They are the Spanish-speaking immigrants

from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⑤The Chinese American have proved to be industrious and intelligent.

2.What factors cause the Americans to move frequentl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①The desire for economic betterment is generally the most important force inducing migration.

②Geographic difference in economic opportunity, as refl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differences i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earning power for worker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vailability and the price of land for farmers.

③Non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racial attitudes, and family tires, influencing migration.

3.Why do many Americans now migrate from cities to suburbs?

①The widespread uses of automobil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xpress highways mad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live farther away from their jobs.

②The telephone reduced the need for them to work or live in close proximity to one another.

③Suburban areas offered more living space than cities, lower crime rates, less pollution, and superior

school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y are better place for raising children.

Chapter 3 Discovery and Colonization of the New World

1. Discuss the pre-Columbian cultures in the Americas.

1) The Aztecs of Mexico

2) The Incas of Peru

3) The Indians of North America

4) Indian contributions to European culture: Foods, Drugs and Utilitarian objects

2. Why did the discoveries of New World before Columbus not exert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Because Europe was then poor and politically fragmented, It was beset by local wars and civil disorder and largely illiterate. In short, Europe was then incapable of responding to the Norse discoveries.

3.Why did so many English people move to the New World in the 17th century?

1) The New World was a great and rich land. In the New World there were all those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2)During the reign of Queen Elizabeth I (1588-1603), the English in growing numbers realized that the New World was their best place to make their fortunes, and to worship and live according to their beliefs.

3)Some of them might move to America to leave oppres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o escape burdensome church duties, to acquire large landholdings or merely to change their general pattern of living. Of course, material gain was a common factor.

4. What wa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13 colonies?

Society in the l3 colonies was like a pyramid.

①The top was made up of merchants and landlords.

②The base was made up of refugees from Europe, black slaves from Africa. And native Indians.

5.Why did not the American Indians become slaves during the colonial days?

As for Indians, they could not put up with slavery. If an Indian was enslaved, his fellow tribe members would fight to free him. So the colonialists soon gave up the attempt to use them as slave labor. Instead they seized the land of the Indians and drove them away or killed them.

Chapter 4 American Revolution

2. What happened on the evening of March 5, 1770?

A clash between American colonies and British soldiers took place in Boston.

①A group of unemployed laborer attacked a British sentry stationed at the Boston customhouse.

②When the British soldiers dispatched to help the sentry arrived, they met a rapidly growing, angry crowd.

③Someone gave the command for the soldiers to fire.

④Three colonies were killed and several were wounded, two of whom later died.

3. How did the colonies react to the Townshend Act?

The colonies, however, still rejected the idea that the Parliament in Britain had the right to tax them without consent and reacted to these new duties by refusing to import any of the taxed goods.

4. What we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①The Preamble, which explains why the Declaration was issued.

②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to which the American people were committed

③A list of injustices suffered by the colonists.

④A summary of efforts the colonies had made to avoid a break with the mother country.

⑤The proclamation is that the “Colonies ar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5. What w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ctory at Saratoga?

The victory and Saratoga wa s a turning point of the war. It further heightened the spirit of the Americans,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caused action abroad. It was after this battle that the French agreed to join the war against Britain. Later Spain and Holland joined France while most of the other European powers formed an Armed Neutrality to protect their commerce from Britain’s naval powe r.

Chapter 5 the Confeder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1. What is confederation?

A confederation is a government in which the constituent governments, called states in the US, create a central government by constitutional compact but do not give it power to regulate the conduct of

individuals.

2. Compare the powers of the governments under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3. What does the “check and balance” mean?

It means that each branch of government-executive, legislative, or judicial-must exercise distinct powers and be selected in a distinct way, and that each branch must be able to “check and balance” the others if one branch grew too powerful and sought to dominate the others.

4. What was the Bill of Rights?

It guaranteed freedom of speech, religion, peaceful assembly, and the press; the right to bear arms; freedom from unreasonable search; and the right to the protection of certain legal procedures known as the due process of law.

5. What were the chief causes of the War of 1812?

①The British were not reconciled to the loss of their thirteen colonies. Using Canada as the base, they always challenged to battle with the young Republic.

②This anger reaches its peak in 1807 when one British warship attached and boarded in American ship, killing and wounding 21men and impressing four sailors.

③Jefferson persuaded Congress to pass an Embargo Act, which forbade all ships, except foreign ones without charge, to leave American ports.

Chapter 6 American Expansion and the Civil War

1. What w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nroe Doctrine?

The essence was” America for Americans”, which later became a cornerstone of the US foreign policy. As the New world developed in the years ahead this Doctrine became more meaningful and was strengthened by a broader interpret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an energetic and ambitious United States.

2. What were the basic causes of the Civil War?

Two different social-economic systems existed side by sid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outh slavery w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while in the Nor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were the main character of its economy. The swiftly growing industries in the North required the restriction of slavery as well as an expanding territory in order to provide capitalist production with raw materials, markets and abundant labor supply.

The slave economy in the South w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 growth and expansion. This economic antagonism led to increased conflict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3. What was the doctrine of the “popular sovereignty”?

This doctrine means that the inhabitants of the new territories can decide the question of slavery for themselves. In appearance, it seemed fair, but in actual practice, as far as slavery was concerned, the doctrine did not work.

4. How do you comment o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The outcome of the war placed the northern capitalists in solid control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S capitalism. In 1865, the Thirteenth Amendment to the US Constitution was adopted, which freed all slave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Chapter 7 Reconstruction and the Birth of US Imperialism

1. What is the 10 percent plan?

The plan provided that as soon as 10 percent of voters in any state had taken the oath of loyalty, they could form their own government and would be entitled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ir state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2. Why was Andrew Johnson impeached by the House?

In March 1867, Congress passed two Acts that took away two presidential prerogatives: the right to remove Cabinet members and the right to remove army officers under his command.

To test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Act, President Andrew Johnson removes Edwin M. Stanton, the Secretary

of War, from office in1869, who was the only remaining Radical in Johnson’s Cabinet.

He thus walked into troubles with the radicals. Later the House voted to impeach the President.

3.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how were the civil rights of the Blacks in the South?

①Voters must be able to read and write;

②Voting taxes were introduced;

③The whites also took steps to segregate the blacks and two separate societies emerged in the South.

4. Why did the US have a rapid industrial growth after the Civil War?

①The vas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gan with the opening the West.

②Speeding this process of western settlement were the railroads.

③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also greatly marching forward.

④The basic industry of the nation, iron and steel, also developed rapidly after the Civil War.

⑤The oil industry also developed rapidly.

⑥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industry, industrial expansion in America went ahead rapidly.

⑦There was a clear indication of rapid concentration of capital.

6. What was the “Open Door Policy”?

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简答题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 软件产品的特性是什么? 答:●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具有无形性; ●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研制;主要是脑力劳动; ●软件不存在磨损和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 ●软件产品的成本非常昂贵,其开发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手工生产方式; ● 软件具有“复杂性”,其开发和运行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 2. 软件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 答:①程序设计阶段。 硬件特征:价格贵、存储容量小、运行可靠性差。 软件特征:只有程序、程序设计概念,不重视程序设计方法。 ②程序系统阶段。 硬件特征:速度、容量及工作可靠性有明显提高,价格降低,销售有爆炸性增长。 软件特征:程序员数量猛增,开发人员素质低。 ③软件工程阶段。 硬件特征:向超高速、大容量、微型化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软件特征:开发技术有很大进步,但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软件价格不断上升,未完全摆脱软件危机。 3. 什么是软件危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的出现是由于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不断增加,软件需求量增大。而软件开发过程是一种高密集度的脑力劳动,软件开发的模式及技术不能适应软件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量质量低劣的软件涌向市场,有的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在开发过程中就夭折。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软件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开发过程就夭折。 (2) 软件生产率低,不能满足需要。 4. 什么是软件过程?有哪些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答:软件过程是指在软件工具的支持下,所进行的一系列软件开发和进化的活动。软件过程模型是对软件开发实际过程的抽象和简化,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因此又称为软件开发模型。 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型等。 ⑴瀑布模型是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将软件开发活动中的各项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它简单易用,在消除非结构化软件、降低软件的复杂性、促进软件开发工程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软件开发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它的缺点。它将一个充满回溯的软件开发过程硬性分割为几个阶段,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或者变动的问题。 ⑵增量模型是一种非整体开发的模型。根据增量的方式和形式的不同,分为基于瀑布模型的渐增模型和基于原型的快速原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合于软件需求不明确、设计方案有一定风险的软件项目。 ⑶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增量模型结合起来,并加入了风险分析。螺旋模型将开发过程分为几个螺旋周期,每个螺旋周期可分为4个工作步骤: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 ⑷喷泉模型用于采用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项目。它克服了瀑布模型不支持软件重用和多项开发活动集成的局限性。喷泉模型使开发过程具有迭代性和无间隙性。软件开发过程有4

简答题题库(综合修订版)

简 答 题 1. 微波的频段范围是多少?300MHz~300GHz 2. 请写出L ,S ,X ,C ,Ku ,K ,Ka 波段中的任意两个频段范围。L 波段 1~2GHz ;S 波 段 2~4GHz ;C 波段 4~8GHz ;X 波段 8~12GHz ;Ku 波段 12~18GHz ;K 波段 18~26GHz ;Ka 波段 26~40GHz ;U 波段 40~60GHz ;V 波段 60~80GHz ;W 波段 80~100GHz. 3. 请写出时谐场中无源区的Maxwell 方程组。 4. 请写出时谐场中无源区电磁场各场量在介质-导体界面处的边界条件。 5. 1Np 等于多少dB ?1Np=10lge2=8.686dB 6. 请说明传输线上电压反射系数与电压驻波比SWR 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7. 请写出回波损耗与插入损耗的计算式。Γ-=log 20RL T IL log 20-= 8. 请依次写出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及驻波系数的取值范围。透射系数-11≤Γ≤-。透 射系数:0《T 《2.驻波系数:∞<≤ρ1 9. 微波技术中通常说的感性负载、容性负载指的是什么,在Smith 圆图上各自所在区 域在哪里?容性负载指电抗部分为负值,位于Smith 圆图的下半圆;感性负载指电抗部分为正值,位于Smith 圆图的上半圆。 10. 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在何种情况下可达最大?(阻抗匹配,共轭匹配) 11. 有耗传输线与无耗传输线在传播常数上有何不同?低耗传输线与无耗传输线在传播

常数上有何不同?有耗传输线 12. 无失真传输线的条件是什么? 13. 如果介质的r j εεε'''=-,试写出其损耗正切角tan δ的表达式? 14. 对于TE 模而言,哪个场量必定为0? 在最早求解时,是求解哪个分量的何种方程? 15. 同轴线的主模是什么?其截止频率是多少? 16. 矩形波导的主模是什么?其截止频率是多少? 17. 圆形波导的主模是什么?其截止频率是多少? 18. 平行平板波导的主模是什么?其截止频率是多少? 19. 无限大自由空间中波阻抗的定义是什么? 20. 特性阻抗与波阻抗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遇到什么问题时,两者可以相互等效? 21. 介质损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导体损耗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22. 为使某一模式能在波导中传输,其工作波长与该模式截止波长的关系如何? 23. 导波结构(不填充介质)中波的群速与光速的关系如何? 24. 试写出第一类Bessel 函数和第二类Bessel 函数在自变量为0时的函数值。 25. 若同轴线的内、外导体半径分别为a 和b ,请写出TEM 波单模传输条件. 26. 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大部分情况下为多少?为什么取这个数值? 27. 接地介质片的主模是什么,截止频率是多少? 28. 接地介质片中,介质与其上自由空间中的场在传播特性上有何差别? 29. 请画出带状线(注意接地标志)及其场分布的简图。 30. 请画出微带线(注意接地标志)及其场分布的简图。 31. 微带线中的等效介电常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2. 微带线不能传输严格意义上的TEM 模,其原因是什么? 33. 横向谐振技术中谐振条件是什么? 34. 群速是什么速度?填充空气的矩形波导中的群速与光速大小关系如何? 35. 加脊波导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36. 阻抗矩阵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7. 散射矩阵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8. ABCD 矩阵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9. 对于一个网络,如何求解其阻抗矩阵元素ij Z ?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 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12.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不实时系统迚行比较。答:(1)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有的要低于100微妙。 (2)交互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交互性,但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不像分时系统那样能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和资源共享等服务。 (3)可靠性: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相比之下,实时系统则要求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因为任何差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都采取了多级容错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及数据的安全性。 13.OS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第二章 2. 画出下面四条诧句的前趋图: S1=a:=x+y; S2=b:=z+1; S3=c:=a –b;S4=w:=c+1; 8.试说明迚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答:(1)就绪状态→执行状态:进程分配到CPU资源 (2)执行状态→就绪状态:时间片用完 (3)执行状态→阻塞状态:I/O请求 (4)阻塞状态→就绪状态:I/O完成

课后习题(简答题)

课后习题(简答题)整理 (注:此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义请自行查证) 习题一:金属固态相变基础 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相界面特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界面能和应变能)②新旧相之间存在一定位向关系与惯习面③相变阻力大(弹性应变能作用)4.易产生过渡相(降低形核功)5.晶体缺陷的影响(提供驱动力) 6.原子的扩散 2、哪些因素构成固态相变阻力?哪些构成相变驱动力? 固态相变的阻力:弹性应变能和界面能;相变驱动力:新旧两相的自由能差和新相自由能较低 3、金属固态相变主要有哪些变化? 内部组织或结构;有序化程度 4、固态相变的过程中形核和长大的方式是什么? 形核: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①晶界形核②位错形核③空位形核。新相晶核的长大,实质是界面向母相方向的迁移。 5、固态相变的长大速度受什么控制? 无扩散型相变受控于界面过程;扩散型相变成分不变时长大速度主要受控于界面过程,成分改变时长大速度取决于扩散过程 6、C曲线为何呈“C”型(存在鼻点)? ①过冷奥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转变驱动力和扩散能力,而△T↑,△G ↑,D↓。 ②在A1~550℃区间,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较快,转变速度较快。 ③550℃以下,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速度越来越慢,因而转变速度减慢。 7.影响C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1.含碳量; 2.合金元素; 3.奥氏体晶粒尺寸; 4.原始组织、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5. 奥氏体塑性变形 习题二: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1.热处理的条件:(1)有固态相变发生的金属或合金(2)加热时溶解度有显著变化的合金 为什么钢可以进行热处理? ①α→γ固态相变﹄有相变重结晶 ②C溶解度显著变化﹄可固溶强化

简答题题库

1.说出数据库系统有那几部分组成? 2.试述SQL语言的功能? 3.SQL提供的基本数据类型有哪些?每种举两个例子。 4.简述内连接与外连接的区别? 5.简述where子句与having子句的区别? 6.简述视图的定义以及与基本表的区别? 7.试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及二级映象功能? 8.简述数据库系统如何实现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9.试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10.解释E-R图并说明其三要素。 11.实体间的联系又哪几种?并分别举例? 12.试述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原则? 13.某个数据库中包含一个名为test的角色,数据库管理员要给这个角色中的所有用户分配对student表的增、删、改、查权限,并且允许获得这些权限的用户将这些权限继续授予其他用户,写出数据库管理员要执行的语句。 14.简述事务的概念及其ACID特性。 15.简述存储过程的优点? 16.试述触发器的分类及每种触发器的特点? 17.请分别列举2种能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和2种能在UNIX平台上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18.简述索引的优点? 19.简述数据库中索引的使用原则,即哪些情况适合创建索引。 20.简述关系模型的三类完整性约束? 21.简述关系运算有几种? 22.写出关系数据库中常见的六种约束条件。 23.简述SQLServer数据库权限控制机制? 24.简述三级封锁协议及其解决的事务并发执行的问题。 25.关系模型student(学号,姓名,年龄,指导教师编号,指导教师办公室名称),学生的学号可以决定其他属性,指导教师编号可以决定指导教师办公室名称,问该关系模型是否满足3NF,写出判断依据。 26.已知关系模型person(身份证号,姓名,性别,照片编号,照片名称,照片大小,存放路径),身份证号可以决定其他属性,照片编号可以决定照片名称、照片大小、存放路径等属性,问该关系模型是否满足3NF,写出判断依据。 27.简述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内容? 28.简述关系规范化中的1NF、2NF、3NF,并说明相互间的关系。 29.如果对数据库的并发性不加以任何控制,可能造成哪些不良现象?怎样控制才能防止这些现象的产生? 30.简述数据库常见的故障类型? 31.请简述数据库备份分成哪些种类,在你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对哪些扩展名的文件进行备份(指出数据库管理系统名称和文件扩展名)

仪表试题库(简答题)

简答题: 1.电液滑阀总是向某一侧动作,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滑阀向开或关的方向移动较慢时,伺服阀线圈断;当滑阀向开或关的方向快速移动时,伺服阀某一侧 2.调节阀的理想流量特性取决于什么?工作流量特性又取决于什么? 答案:理想流量特性取决于阀芯形状。工作流量特性取决于阀芯形状和配管状况。 3.定位器和调节阀阀杆连接的反馈杆脱落时,定位器的输出如何变化? 答案:定位器和调节阀阀杆连接的反馈杆脱落时,定位器就没有了反馈,成了高放大倍数的气动放大器。如果定位器是正作用,即信号增加,输出也增加,则阀杆脱落,输出跑最大。如果是反作用,则跑零。 4.试述差压式流量仪表的测量原理。 答案:差压式流量计是基于流体流动的节流原理,即利用流体流经节流装置时所产生的压力差而测量流量的。 5.比例调节规律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比例调节是依据…偏差大小?来动作的;其输出和输入偏差大小成比例。 6.积分调节规律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积分调节是依据…偏差是否存在?来动作的;其输出与偏差对时间的积分成比例。 7.微分调节规律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微分调节是依据…偏差的变化速率?来动作的;其输出与输入偏差的变化速率成比例。 8.什么是生产过程的调节? 答案:为了保持参数的规定值,就必须对工艺过程进行控制,以消除这种偏差,使参数回到规定值点,这种控制过程就叫做生产过程的调节。 9.选择测量元件的安装点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应合理地选择测量元件的安装地点,尽可能地缩短纯滞后的时间。 10.什么是PI调节器的控制点?控制点的偏差又是什么意思? 答案:控制点是当测量值与给定值重合时,即偏差为零时,重合的这一点即为比例积分调节器控制点。 控制点偏差是指调节器输出稳定不变时,测量值与给定值之差。 11.说明下列继电器接线图中图例符号的含义? TDR ①──┤├──②──┤├── 答案:①常开接点②具有延时功能的常开接点 12.轴监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案:常规仪表状态监测系统一般由固定安装在转轴附近的传感器(探头)、延伸电缆、前置器、信号电缆和状态监视仪三部分组成。 13.常用的探头安装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有两种。一种为机械测隙安装法,另一种为电气测隙安装法。 14.串级调节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案:⑴系统有主、副两个互相串联的调节器,其中副调节器的给定值是主调节器的输出值; ⑵系统有主、副两个调节回路,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操作系统课后题及答案

第一章 1 .设计现代OS 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2 .OS 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OS 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 .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7 .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针对及时处理问题,应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并且为每个作业分配一个时间片,允许作业只在自己的时间片内运行,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能使每个作业都运行一次。 12 .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进行比较。 答:( 1 )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有的要低于100 微妙。 (2)交互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交互性,但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不像分时系统那样能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和资源共享等服务。 (3)可靠性: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相比之下,实时系统则要求系统具有高度 的可靠性。因为任何差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都采取了多级容错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及数据的安全性。 13 .OS 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简答题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02333软件工程 第三章结构化方法 1.基本概念 需求分析:一般来说,分析是系统地使用信息,对一个问题的估算。软件需求分析是这一概念的特化,即系统化地使用“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源”和“数据潭”等术语所表达的信息,对待建系统“是什么”给出一个估算――系统概念模型 软件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定义满足需求所需要的结构,即针对给定的问题,给出该问题的软件解决方案,确定“怎么做”的问题 数据流图:表达功能模型的工具,即数据流图(Dataflow Diagram)简称DFD图,简单的说,DFD图是一种描述数据变换的图形化工具,其中饮食的元素可以是数据流、数据存储、加工、数据源和数据潭等 变换型数据流图:具有较明显的输入部分和变换(主加工)部分之间的界面变换部分和输出部分之间界面的数据流图 事务型数据流图:数据到达一个加工T,该加工T根据输入数据的值,在其后的基干动作序号(称为一个事务)中选出一个来执行 模块:执行一个特殊任务的一个过程以及相关的数据结构 1.简答题 2.何谓模块耦合?简述模块耦合的类型。 答:耦合是不同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程序的度量 内容耦合:当一个模块直接修改或操作另一个模块的数据,或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而转入到另一个模块时, 公共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块共同引用一个全局数据项 控制耦合一个模块通过气喘吁吁向另一个模块传递一个控制信息,接收信号的模块根据信号值进行适当的动作 标记耦合:若一个模块A通过接口向两个模块B和C传递一个公共参数 数据耦合:模块之间通过参数来传递数据 3.何谓模块内聚?简述模块内聚的类型。 答:指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关联程度的度量 偶然内聚:一个模块的各成分之间基本不存在任何关系 逻辑内聚:几个逻辑上相关的功能被放在同一个模块中 时间内聚:一个模块完成的功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但这些功能只是因为时间因素关联在一起 过程内聚: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成分是相关的,而且这些处理必须以特定的次序执行 通信内聚:一个模块的所有成分都操作同一数据集或生成同一数据集 顺序内聚:一个模块的各个成分和同一个功能密切相关,而且一个成分的输出作为另一个成分的输入 功能内聚:最理想的内聚,模块的所有成分对于完成单一的功能都是基本的。功能内聚的模块对完成其功能而言是充分必要的 4.何谓模块的控制域和模块的作用域?并举例说明 控制域:模块本身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

《操作系统》试题库_简答题

1、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什么基本特征?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并发、共享和异步性。 2、操作系统的含义及其功能是什么? 1)、含义:OS是一组系统软件,它是软硬件资源的控制中心,它以尽量合理有效的方法组织多个用户共享计算机的各种资源。 2)功能: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包括:处理机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用户。 3、叙述操作系统的含义及其功能,并从资源管理角度简述操作系统通常由哪几部分功能模 块构成,以及各模块的主要任务。 答: 1)、OS是一个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合理地组 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程序集合。 2)功能: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用户。 3)组成模块: (1)、处理机管理(或进程管理):对CPU的管理、调度和控制。 (2)、存储管理:管理主存的分配、使用和释放。 (3)、设备管理:管理设备的分配、使用、回收以及I/O控制。 (4)、文件管理:管理外存上文件的组织、存取、共享和保护等。 (5)、作业管理:对作业的管理及调度。(或用户接口,使用户方便的使用计算机) 4、什么是中断向量?什么是多级中断?中断处理的过程一般有哪几步? (1)、中断向量:存放中断处理程序入口地址的内存单元称为中断向量。 (2)、多级中断:为了便于对同时产生的多个中断按优先次序来处理,所以在设计硬件时,对各种中断规定了高低不同的响应级别。优先权相同的放在一级。 (3)、中断处理步骤:响应中断,保存现场;分析中断原因,进入中断处理程序;处理中断;恢复现场,退出中断。 5、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就是在系统(内存)中同时存放并运行多道相互独立的程序(作业),主机以交替的方式同时处理多道程序。它是一种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串行的运行方式。 6、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有什么不同? 答:分时系统通用性强,交互性强,及时响应性要求一般(通常数量级为秒);实时系统往往是专用的,系统与应用很难分离,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时系统并不强调资源利用率,而更关心及时响应性(通常数量级为毫秒或微秒)、可靠性等。

软件工程课后习题测验简答题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软件产品的特性是什么? 答:●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具有无形性; ●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研制;主要是脑力劳动; ●软件不存在磨损和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 ●软件产品的成本非常昂贵,其开发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手工生产方式; ● 软件具有“复杂性”,其开发和运行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 2. 软件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 答:①程序设计阶段。 硬件特征:价格贵、存储容量小、运行可靠性差。 软件特征:只有程序、程序设计概念,不重视程序设计方法。 ②程序系统阶段。 硬件特征:速度、容量及工作可靠性有明显提高,价格降低,销售有爆炸性增长。 软件特征:程序员数量猛增,开发人员素质低。 ③软件工程阶段。 硬件特征:向超高速、大容量、微型化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软件特征:开发技术有很大进步,但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软件价格不断上升,未完全摆脱软件危机。 3.什么是软件危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的出现是由于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不断增加,软件需求量增大。而软件开发过程是一种高密集度的脑力劳动,软件开发的模式及技术不能适应软件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量质量低劣的软件涌向市场,有的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在开发过程中就夭折。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软件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开发过程就夭折。 (2)软件生产率低,不能满足需要。 4.什么是软件过程?有哪些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答:软件过程是指在软件工具的支持下,所进行的一系列软件开发和进化的活动。软件过程模型是对软件开发实际过程的抽象和简化,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因此又称为软件开发模型。 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型等。 ⑴瀑布模型是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将软件开发活动中的各项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它简单易用,在消除非结构化软件、降低软件的复杂性、促进软件开发工程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软件开发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它的缺点。它将一个充满回溯的软件开发过程硬性分割为几个阶段,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或者变动的问题。 ⑵增量模型是一种非整体开发的模型。根据增量的方式和形式的不同,分为基于瀑布模型的渐增模型和基于原型的快速原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合于软件需求不明确、设计方案有一定风险的软件项目。 ⑶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增量模型结合起来,并加入了风险分析。螺旋模型将开发过程分为几个螺旋周期,每个螺旋周期可分为4个工作步骤: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 ⑷喷泉模型用于采用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项目。它克服了瀑布模型不支持软件重用和多项开发活动集成的局限性。喷泉模型使开发过程具有迭代性和无间隙性。软件开发过程有4

【物联网期末考试】题库简答题

1、为什么物联网被称为具有“智能”? 答:(1)物联网能随时获悉连在网上各种物体的性质、位置和状态,大量的这类信息使它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比较深刻;(2)物联网借助于互联网的强大计算资源,能及时地处理动态的信息并针对变化了的状况做出及时的应答与反馈,做成更具体智慧的决策。 2、试述如何应用RFID技术来进行食品安全管理。 答:食品的供应链包含食品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食品生产前期包括种子、饲料的生产环节,中期是粮食种植生产环节,而后期包括粮食分级、包装、加工、存储与销售等环节。因此,食品安全实际上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RFID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中可以从种子或种畜开始,一个一个环节跟踪到餐桌边,进行全程记录在案,以便进行食物来源的追溯。 3、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传感器(五项以上)。 答: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如电视机、音响、DVD、空调遥控器等所使用的红外线传感器;电冰箱、微波炉、空调及温控所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家庭使用的煤气灶、燃气热水器报警所使用的气体传感器;家用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上网聊天视频所使用的光电传感器; 汽车所使用的传感器就更多,如温度、压力、油量、角度线性位移传感器等。 4、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如下的特征:规模大、自组织、多跳路由、动态性、可靠性、以数据为中心、与应用密切相关等。 5、简述支持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有哪些。(列举五项以上) 答: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 1、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机遇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我国物联网拥有强有力的政策发展基础和持久的牵引力 2.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走向融合 3.我国已具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条件,电信运营商大力推动通信网应用

简答题题库

简答题题库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正向第五代智能化的计算机发展。前四代计算机是: 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机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机是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第四代机是由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 各代电子计算机的特点是: (1)电子管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成本高。 (2)晶体管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寿命长,速度快,能耗少,可靠性 高。 (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更小、速度更快、能耗更小、 可靠性更高。 (4)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网络普及与应用。 2、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计算机病毒是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程序。特点: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和寄生性。 3、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哪几部份组成?简述各组成部分部份的基本功能? 答:电子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统称为中央处理器(CPU)。计算机各部件通过总线连接形成有机整体,微机总线有三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和数据总线。 (1)、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的功能是: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工作; (3)、存储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程序和数据,实现记忆的功能。 (4)、输入设备的功能是:输入数据并转换为机内信息存储; (5)、输出设备的作用是:将机内信息转换为便于识别、处理和使用的字符、图形,并输出显示。 4、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它们有何关系? 答:计算机硬件是构成机器的电子、光电、电磁、机械等物理设备。软件即是计算机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程序及其说明文档。 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是: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基础,软件扩充了硬件的功能。 5、什么是指令?计算机的指令由哪两部份组成?什么是程序? 答:指令是计算机能实现的基本操作,指令均为二进制数形式,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告诉计算机执行什么操作,地址码告诉计算机到哪个存储单元地址中读取参与操作的数据。程序是若干指令或命令的集合。 6、简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答:电子计算机基本的工作原理是:事先存储程序并在程序控制下协调工作,即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读取指令、对指令加以解释并执行指令的过程。这个工作原理是由冯·诺依曼首先提出的,所以按此原理生产的计算机称为冯氏计算机,前四代电子计算机都是冯氏计算机。 冯氏计算机应具备的条件是: (1)、机内信息采用二进制数表示; (2)、硬件由五个部份组成——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及答案

第3章处理机调度1)选择题 (1)在分时操作系统中,进程调度经常采用_D_ 算法。 A. 先来先服务 B. 最高优先权 C. 随机 D. 时间片轮转 (2)_B__ 优先权是在创建进程时确定的,确定之后在整个进程运行期间不再改变。 A. 作业 B. 静态 C. 动态 D. 资源 (3)__A___ 是作业存在的惟一标志。 A. 作业控制块 B. 作业名 C. 进程控制块 D. 进程名 (4)设有四个作业同时到达,每个作业的执行时间均为2小时,它们在一台处理器上按单道方式运行,则平均周转时间为_ B_ 。 A. l小时 B. 5小时 C. 2.5小时 D. 8小时 (5)现有3个同时到达的作业J1、J2和J3,它们的执行时间分别是T1、T2和T3,且T1<T2<T3。系统按单道方式运行且采用短作业优先算法,则平均周转时间是_C_ 。 A. T1+T2+T3 B. (T1+T2+T3)/3 C. (3T1+2T2+T3)/3 D. (T1+2T2+3T3)/3 (6)__D__ 是指从作业提交给系统到作业完成的时间间隔。 A. 运行时间 B. 响应时间 C. 等待时间 D. 周转时间 (7)下述作业调度算法中,_ C_调度算法与作业的估计运行时间有关。 A. 先来先服务 B. 多级队列 C. 短作业优先 D. 时间片轮转 2)填空题 (1)进程的调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抢占(剥夺)式,另一种是非抢占(非剥夺)式。 (2)在_FCFS_ 调度算法中,按照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分配处理机。 (3)采用时间片轮转法时,时间片过大,就会使轮转法转化为FCFS_ 调度算法。 (4)一个作业可以分成若干顺序处理的加工步骤,每个加工步骤称为一个_作业步_ 。 (5)作业生存期共经历四个状态,它们是提交、后备、运行和完成。 (6)既考虑作业等待时间,又考虑作业执行时间的调度算法是_高响应比优先____ 。 3)解答题 (1)单道批处理系统中有4个作业,其有关情况如表3-9所示。在采用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时分别计算其平均周转时间T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W。(运行时间为小时,按十进制计算) 表3-9 作业的提交时间和运行时间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导言(略)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包括商品价值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1 供求决定价格.2 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一般等价物)的工具。答案:一般等价物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的联系。 答案:交换发展

3、银行券是随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答案:资本主义银行 4、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铸币的过程。答案:不足值 5、用纸印制的货币产生于货币的()职能。答案:流通手段 6、价格是()的货币表现。答案:价值 7、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称为()。 答案:电子货币 8、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是()职能。 答案:流通手段 9、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的作用。 答案:自发调节货币数量 10、一国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是()。答案:本位币 11、没有商品(劳务)在同时、同地与之作相向(就是不做同向运动)运动是货币发挥 ()职 能的特征。 答案:支付手段 12、至今为止历史上最理想的货币制度通常被认为是()。 答案:金铸币本位制

13、我国的人民币是从()开始发行的。答案:1948年12月1日 14、人民币采取的是()银行券的形式。答案:不兑现 15、欧元的出现对()提出了挑战。答案:国家货币主权 二、单项选择题: 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 A、金银的稀缺性 B、交换产生与发展 C、国家的强制力 D、先哲的智慧答案:B 2、商品价值形式最终演变的结果是()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答案:D 3、中国最早的铸币金属是() A、铜 B、银 C、铁 D、贝答案:A 4、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律出现在() A、金本位制 B、银位本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答案:C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建立于() A、1948年 B、1949年

简答题题库(完成)

简答题题库(完成)

1、写出三种以上解暑的事物。 答:绿豆粥、绿茶、黄瓜、冬瓜、苦瓜、香菜、猕猴桃、梨子等等。 2、列举三种人体需要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 答: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3、为什么不宜多吃冷饮? 答:冷饮吃得太多,会对人的胃刺激磁强,使胃液分泌减少,胃黏膜受到损伤。另外,多吃冷饮还会降低人的食欲,引起消化不良等疾病。 4、如何鉴别化肥浸泡过的豆芽? 答:豆芽秆:自然培育的豆芽秆挺直稍细,芽脚不软,有光泽。化肥浸泡过的豆芽秆粗壮发水,色泽灰白。如果将豆芽折断,短面会有水分冒出,有的还残留化肥的气味。豆芽根:自然培育的豆芽根须发育良好,而用化肥泡过的豆芽根短、少根或无根。 5、历史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答:历史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渠道有多种,主要有六大类型:一、张骞出使西域为代表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二、玄奘西行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饮食文化交流;三、贡使与商人为主体的文化与商业性交流中的饮食文化交流;四、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政府大规模的海上交流;五、传教士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作用;六、华侨对饮食文化的外传作用。 6、什么是不良的饮食习惯?请列举四条。

答:(1)长期不吃早餐或吃晚餐太迟 (2)零食当正餐 (3)吃正餐不专心 (4)饮食方法不科学.吃饭太快不细嚼慢咽;爱蹲着吃饭的人,经常吃烫饭喝烫水,喜欢吃甜食的人 (5)饮食过饱、过咸 (6)荤素摄取不均衡(7)把饮料当饮用水喝。 7、热力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是多少? 答:热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红外线消毒保持120℃,作用15~20;洗碗机消毒保持85℃,冲洗消毒40秒以上。 8、什么叫冷荤(凉菜)“五专”? 答:“五专”是指专人加工、专室制作、专用工具、专用冷藏、专用消毒设备。 9、冰箱能否长期保存食品?为什么? 答:不能。因冰箱的低温,只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速度而不是杀灭细菌,贮存时间过长,细菌仍可缓慢繁殖而增多,从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10、试说明粽子的起源。 答:“粽”字已见于东汉末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子又名角黍,起源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三代时期,古人有以大公牛祭祀社稷的礼俗,后渐改为以芦叶裹黍米如牛角状代替杀牛祭祀。南北朝以后,逐渐有了端午吃粽子以纪念屈原之说,并流传至今。 11、试述食盐在烹饪中的作用? 答: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在烹调中不仅起调味、定味、

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2.1 一类操作系统服务提供对用户很有用的函数,主要包括用户界面、程序执行、I/O操作、文件系统操作、通信、错误检测等。 另一类操作系统函数不是帮助用户而是确保系统本身高效运行,包括资源分配、统计、保护和安全等。 这两类服务的区别在于服务的对象不同,一类是针对用户,另一类是针对系统本身。 2.6 优点:采用同样的系统调用界面,可以使用户的程序代码用相同的方式被写入设备和文件,利于用户程序的开发。还利于设备驱动程序代码,可以支持规范定义的API。 缺点:系统调用为所需要的服务提供最小的系统接口来实现所需要的功能,由于设备和文件读写速度不同,若是同一接口的话可能会处理不过来。 2.9 策略决定做什么,机制决定如何做。他们两个的区分对于灵活性来说很重要。策略可能会随时间或位置而有所改变。在最坏的情况下,每次策略改变都可能需要底层机制的改变。系统更需要通用机制,这样策略的改变只需要重定义一些系统参数,而不需要改变机制,提高了系统灵活性。 3.1、短期调度:从准备执行的进程中选择进程,并为之分配CPU; 中期调度:在分时系统中使用,进程能从内存中移出,之后,进程能被重新调入内存,并从中断处继续执行,采用了交换的方案。 长期调度:从缓冲池中选择进程,并装入内存以准备执行。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它们执行的频率。短期调度必须频繁地为CPU选择新进程,而长期调度程序执行地并不频繁,只有当进程离开系统后,才可能需要调度长期调度程序。 3.4、当控制返回到父进程时,value值不变,A行将输出:PARENT:value=5。 4.1、对于顺序结构的程序来说,单线程要比多线程的功能好,比如(1)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求三角形面积;(2)从键盘输入一个大写字母,将它改为小写字母输出。

课后简答题汇总

第一章项目范围管理概述 思考题 1、产品范围与工作范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在项目环境中,一般项目范围包括项目的产品(产出物)范围和工作范围。 (1)产品范围,某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 (2)工作范围,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与功能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 区别与联系: (1)一般来讲,产品范围的定义就是对产品要求的度量,它是根据 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的,而工作范围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产生项目 计划的基础; (2)产品范围的完成是对照产品要求来进行衡量的,而工作范围的 完成时对照项目计划来进行衡量的; (3)二者共同构成一个项目的范围。产品范围和工作范围的良好结 合,可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并获得项目的最终可交付成果。 2、项目选择决策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项目选择决策 时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开始,也是项目范围管理的首要任务。只有确定了 正确的项目,才能进行项目的计划、实施等后续工作。

项目选择决策的主要内容有:战略分析、需求识别、项目构思、项目选择等。 3、项目范围验收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答:项目范围验收,又称范围确认,是指项目利益相关者对已完成的项目整体范围或项目阶段和相应的可交付成果进行正式验收的过程。项目范围验收的主要内容有: (1)工作确认。审核项目范围界定工作的结果,确保所有的、必需的工作都包括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中,一切对项目目标无贡献的工作均不包括在项目范围中,保证项目范围的准确; (2)可交付成果审查。对项目或者项目各个阶段所完成的可交付成果进行检查,审核项目是否按计划或者超计划完成。

第二章组织战略与项目管理 思考题 1、战略的定义是什么? 答: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使命或长期目标,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所展开的决策行为、采用的行动模式或遵循的基本观念。 2、什么是项目?什么是作业? 答:企业中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项目(Project)和作业(Operation)。企业中的项目可以是企业中的技术改造活动,也可以是开发某个新产品等活动。但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是一次性的,都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不得超过一定的费用,并有一定的性能要求。作业是指企业中的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是企业中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它通常可以借鉴以往的相同工作,如企业日常生产产品的活动。 3、战略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答: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目标和使命而开展的,在企业自身能力与环境互动中所进行的战略分析、战略识别、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战略创新等一系列的活动及过程。 4、请简要描述战略管理的过程。

互换性题库简答题

四、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5分,共计10分) 1、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包容要求主要用于需严格保证配合性质的场合。 最大实体原则主要应用于要求保证可装配性(无配合性质要求)的场合。 最小实体原则被测要素的形位公差值是在该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给出的 2、尺寸链的组成 答: 封闭环--尺寸链中在装配过程或加工过程后自然形成的一环,称为封闭环。封闭环的下角标"0"表示。 组成环--尺寸链中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全部环,称为组成环。组成环的下角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增环--尺寸链中某一类组成环,由于该类组成环的变动引起封闭环同向变动,该组成环为增环。 减环--尺寸链中某一类组成环,由于该类组成环的变动引起封闭环的反向变动,该类组成环为减环。 补偿环--尺寸链中预先选定某一组成环,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或位置,使封闭环达到规定的要求,该组成环为补偿环。 3、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有哪些方面? 答: ①传递运动的准确性。要求齿轮在一转的过程中,转角误差的最大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齿轮副传动比变化小。 ②传动平稳性。要求齿轮在一转过程中,一齿距范围内的转角误差的最大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齿轮副瞬时传动比变化小。 ③载荷分布的均匀性。要求传动中的工作齿面接触良好,接触痕迹尽可能大。 ④传动侧隙的合理性。要求啮合轮齿的非工作齿面应留有一定的侧隙,以提供正常润滑的贮油间隙和用以补偿传动时的热变形等,同时侧隙也不能太大,避免引起换向冲击。 4、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的分布有何特点? 答:内孔为基准孔,外圈为基准轴,其公差带均单向偏置在零线下侧 滚动轴承是标准件,为了便于互换,轴承内圈与轴采用基孔制配合,外圈采用基轴制配合。轴承外圈单一平面直径的公差带的上偏差为零,与一般基轴制相同,单一平面内径的公差带的上偏差也为零,这与一般基孔制不同。这主要考虑到配合的特殊要求,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轴承内圈随轴一起转动,二者之间配合必须有一定的过盈,但过盈量又不能太大,以保证拆卸方便,防止内圈应力过大。 5、滚动轴承内圈与外壳孔的配合分别采用何种基准制?有什么特点? 由于轴承是标准部件,为便于互换和大量生产,轴承外圈外径和外壳孔的配合采用基轴制,内圈内径与轴颈的配合采用基孔制。所以,外圈外径是基准轴,内圈内径是基准孔。但基准孔的公差带与一般基准孔H不同,其上偏差ES=0,下偏差EI为负值,轴承内圈通常与轴一起旋转,为防止结合面间相对滑动而产生磨损,应选用小过盈的配合。为此,滚动轴承国家标准将内圈内径的公差带规定在零线的下方,使它与形成标准过渡配合的公差带(j、is、k、m、n)相配时,得到较紧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