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修时,乐、明、无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

你在那个瞬间,你一定会经验到乐、明、无念。你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在引吭高歌的瞬间,你的意识突然那么宽广无垠的那个瞬间,你是没有思想的,你是离念的。而你有一种内在的清明,一种不是高兴的喜悦,这就是乐、明、无念三个特征。你在这种状态下,这三个特征一定同时会有。

总结来说,它这个乐,也不是外因所起的。你可以不需要群山,不需要音乐,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最初的那口新鲜空气,如果你真的知道怎样切入这个浩瀚,你随时可以切进去,不需要任何外缘,外缘的帮助几乎没有任何必要。当然第一次你是通过外缘达到的这个体验,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出了,你就不需要任何外缘的推动了。所以这个乐是没有客体的乐。当你在这个浩瀚里,没有任何的客体。它是纯粹的空,但它

却是真正的乐。

如果你被那个乐深深地迷住了——我们以前提到印度有很多这样的人:玛司特,即神醉者,他们被那个乐给迷住了,开始忘掉所有的外在世界,忘掉了身体,甚至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活几个月,因为他们连身体都忘掉了,神醉在那个乐里面。如果你强烈地被那个乐吸引,你将会步入欲界的范围。因为那个乐最终指向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性高潮,一个最终欲望的极乐。

如果你眷恋那个明,你将会进入色界的范围。色界比我们物质世界要高一层,欲界是指我们的物理世界。我们看到的桌子、石头、木头这都是欲界的范围。色界的范围就类似于音乐的世界,它是非物质的,音乐的天堂。你如果眷恋那个,你就会进入色界的范围:有美丽的画面,缤纷的色彩,陶醉的声音,令人无限神醉的香气……颜色、香味这都属于色界的范围。

如果你眷恋无念的状态,一个深深的空,完全的安静,彻底

的沉默,你将会进入无色界的范围,它比色界更高一层,它类似于一个静默的禅定。所以有人甚至能在禅定中定好几年,因为那个沉默是如此的神醉、迷人。古代禅宗的公案里面记载,有些禅师真的能够入定好几年。

所以禅悦法喜也是岔路。莲花生先告诉益西措嘉的第一条岔路,是关于神醉的。你如果神醉于你达到的体验,你将会走上岔路。无论神醉于乐的一面、明的一面还是无念的一面,你都将会走上岔路。

我们意识内化的学员里面也有人曾经走上这样的岔路,深深地被那个喜乐所迷。而当这样神醉的时候,你一定会受到来自生命力量的冲克。这个冲克实际上是整个生命在帮助你,它希望唤醒你,希望把你从那个陶醉的状态拉出来。所以为什么印度的那些神醉者,神醉得越深,遭受的苦难就越重。但由于神醉的强度,他们无视这种苦难。神醉者会莫名其妙地遭到周围那些乞丐、小孩的谩骂、推打、投石,实际上这是生命力量在通过周围的人,试图摇醒他。但即使这样,由于神醉太深了,他们完全无所谓,所以那些神醉者们,到后来往往都会变成乞丐、流浪的人。

而那个克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强烈,它敲你大门的声音会越来越响。那种神醉实际上意味着某种封闭,实际上跟你吃摇头丸等毒品产生的效果是同一类型的。它是一种向内的封闭,自我陶醉式的封闭。当你越封闭,整个生命就越要敲响你的大门,把你从门里面拽出来。

这是莲花生告诉益西措嘉的第一条岔路——神醉于你的内在经验。这实际上是所有岔路里面等级最低的,或者说,危险性最低的,所以放在一开始讲。

你即使表面上远离了对禅定经验的迷恋,但是在你的思想深处,潜意识深处,你的微细思想仍然迷恋它,这个就要通过禅定逐步地去除它。

当你进入无色定,进入更高的一切现象如虚空般的想法上;当你进入识无边定,你开始进入一个一切对境是非存在也非非存在的想法上;当你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你的心进入了

一个不存在且是空性的想法中,等等。一直到你进入灭尽定,所有的想法才灭尽无遗。

这里概念性地告诉你,所有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所有属于思想的范畴,这些范畴都将是一个迷惑。而乐、明、无念三者的体验,实际上涵盖了九次第定的全部范围。在一开始你也许无法经验到这么深刻的经验,对于大家来说,你迷恋于乐、明、无念的经验可能达不到如此深。如果你迷恋于禅定中的那个神醉经验,你渐渐地真的会进入某种禅定,你开始遗忘你的身体,遗忘你周遭的环境,你深深地进入陶醉,以至于在那个陶醉里能够沉浸几个小时、几天。你进入的禅定的长度和强度取决于你深入的强度。所以从禅定的这一端,你的确可以进入非常深的禅定体验。仅仅是你集中目标于乐、明、无念这一点上,专注在这一点上,就能够让你产生禅定力。

但是莲花生告诉你,即使产生了这些禅定力,你仍然是在思想的微细层面,对于乐、明、无念的体验产生了执迷而已,它仍然是一个执着的体验,是一个需要超越的体验。所以当你追求和维持这些境界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微细的迷恋,

而这种微细的迷恋,正是陷于轮回的成因。

你也许认为你的禅定是很大的成就,现在很少听说有人能够进入禅定了,进入初禅都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即使你真的进入禅定,这也正是你进入轮回的一个起因,因为这些禅定的体验意味着你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内在迷恋,你迷恋于某一个令你陶醉的体验当中。

美赫巴巴曾经讲过一句话,这句话是对所有禅定的相当经典的总结。有人问美赫巴巴关于禅定的经验,他说:其实你们都误会了禅定,禅定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有价值,其实禅定就是被某一个经验深深地迷住了。美赫巴巴的这句话切中要害,跟莲花生在这里讲的完全一致,你的禅定实际上就是你被某一个经验深深地迷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空间。

为什么下围棋的人一下可以三、四个钟头,而且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因为他被那个棋局深深地迷住了。为什么你看金庸的小说可以一通宵?因为你被那个情节深深地迷住了。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因为你少有内在的经验。但是如果你真

的有,你会发现内在经验一样可以深深地迷住一个人。他会被深深地迷住在那个经验里,以至于十几个钟头或几天,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发现主观感觉上只过了半个钟头,但是天都黑了。所以这些经验仍然是产生轮回的一个因素。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写作原因 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

如此,国几不国也。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 主要容 《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 l、仰卧。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 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然无起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2016.7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陈兵,1945年生,著名佛教学者,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 届政协常委。著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佛教生死学》、《佛教心理学》等多部专著,历年来发表百余篇论文,培养了70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佛学总结佛教徒修行的经验,具体阐述了修禅入定的心路历程、身心变化、定心的层次和种类以及检验标准,描绘了定心迥异于散心的奇妙功用,论述了修习禅定路途中的种种问题。这些内容,是佛教徒建立信仰的重要依据,修行的必要指针,对研究现代心理学甚少涉足的超常心理,及开发人类潜能,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一般说来,各种三昧的证得,必须循序渐进,经历由散而定、定心逐渐加深的进程,这一进程依各人的根器、机缘和修习的勤惰,长短千差,然不论迟速,所历路径皆有一致性。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 关于初学修定,由散心渐入定境的阶梯,《六门教授习定论》依《阿含经》分为九个住心(心的状态): 1、初住(内住)。定少散多,乱心难制。修习者自觉杂念纷涌,有如奔腾的洪流,难以遏止,心所专注的境界,每每被杂念打断,或则昏沉瞌睡,难以振作。杂念的涌现,或由所专注的对象及周围的境物、声音的干扰而引起联想,或因心理上的不安或事务、工作的负担而自然生起,或因阿赖耶识中的积习而无端生起。这是多数人修禅定时必然遇到的困扰。然能自觉到杂念纷涌和昏沉沉没,不似常人虽然时常杂念纷涌而不自觉察,已经是自觉摄心的一种表现。 2、正念住(续住、等住)。杂念掉举逐渐被制服,系心于一境的正念成为主人,能数分钟乃至二三十分钟专注所缘境而不散不沉。但杂念仍然不时露头,此时定心,喻如涧溪流水,时隐时现。 3、覆审住(安住)。定力增长,专注所缘境片段入定的时间较前延长,虽然仍有散乱、沉没现起,而现起时能较快觉察,运用技巧及时对治,摄心还住所缘境。此时心态定多动少,基本安定,较前放松。 4、后别住(近住)。定力更增,接近于寂定,虽然仍有掉举、沉没生起,但较前能更快地觉察,及时摄心住所缘境。修习者自觉心如潭中之水,多时寂定不动,但有时还是会被散乱、昏沉之风吹动,不能离对治沉、散的干扰。 5、调柔住(调伏住、调顺)。散乱、调举、昏沉、沉没的干扰逐渐减少,可以在较长时间(半小时以上)专注所缘境而安然不动,尝到入定的甜头,因而自然形成修定的习惯,乐于打坐。 6、寂静住。沉、散已不再干扰定心,此时若贪著禅定所生喜乐而起分别,会由之生起散乱掉举,灭除对禅定喜乐的贪著分别,其心寂静不动。 7、降伏住(最极寂静住)。定力继续增长,能自主情绪,降伏所有已生、未生之烦恼妄念的干扰,定心更为寂静。 8、功用住(专注一境)。入座之初用意摄心,便能很快入定,于一座之中专注所缘,不令沉、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包含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衍生和发展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外国人羡慕的文化宝藏。它融佛道儒医武等学派为一体,儒家的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道家的炼丹采药,佛家的参禅;医家的脏腑保养等。各家门派学说虽然独有其理论体系和修炼要旨,但在体育养生中主流观点竟殊途同归。主要体现为: 人天整体观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位列三才,与自然界同生同源息息相连。人天整体观,研究的是“天”和“道”,天和道是自然整体规律,在社会,则为社会规律,在人身,则为人体规律。“天道常新,人道常明”,顺合自然规律,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康寿奥秘。 《黄帝内经》集我国秦以前人天观之大成,创立了中医学,提出的人天整体自然观,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有重要的价值。《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这是中医人天相应的基本思想。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

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人天整体观强调人与天的基本物质是一到的,因此,养生要遵循天地的四时运变规律。对此,《皇帝内经·素问》曾有长篇论述。太极图是表现人天整体观的符号,内藏人天交会图、天地人的窍位、天道、地脉、脏腑五行运化,奥秘无穷。 阴阳互根观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人体养生活动。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凡是运动、温热、兴奋、向外、向上、扩散和明亮的都属阳。凡是静止、寒冷、抑制、向内、向下、凝聚和黑暗的都属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换。阴阳的相互对立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的制约和斗争。例如,温热可以驱除寒冷,反之,寒冷可以降低高热。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指以对方存在作为己方存在的条件。无上则无下,无阴不生,无阳不长,是“互根”的关系。阴阳的相互消长,揭示出事物的

静坐养生法

靜坐真气运行养生法: 前言 在目前及将来的社会中,各种型态的团体组织,例如政府、企业、社团、学校等等,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在组织中掌握各项资源,综合运用使其发挥高度的效能,完成设定的目标与使命,主要的关键,决定于专业经理人有效的经营与管理。 有效的专业经理人,必须具备充分的专业学识与实务,杰出的企业管理知识与经验,以及卓越的领导力、统御力和执行力。由于所须因应的人际关系十分错综复杂,所须处理的事务又常繁复多变,除上述条件而外,专业经理人个人更须努力锻炼健壮的身体与旺盛的精神,以便从容应付繁剧长时沉重的工作;以及修养完美的人格与高超的素养,使在处理人与事时得以圆融通达。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使林木繁茂青山更青,以免“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使组织的社会使命更有效地发挥,专业经理人非持续不断地努力从事各种身心修炼不可。 静坐的原理及功效 专业经理人身心的锻炼,目前盛行各种运动,例如打球、慢跑与游泳等等。这些运动,就身体健康而言,对于身体外层的皮肤肌肉筋骨的健康强壮,确具有直接的功效;但对于身体内部的内脏、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及密切相关的种种精神作用与人格素养,却仅有间接的作用,而且效果十分有限。 身体是否健康,精力是否充沛,以及生命是否长寿,真正决定性的关键,在于人体内部的内脏与内部系统,而非外部的肌肉筋骨。即以生病而言,皮破肉烂骨折均无大碍,但内脏衰弱破洞戒内部系统不正常,必然立即发生重大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运动的方法,确可达到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的功效。但内脏是不随意肌,又和内部系统一样都受自律神经控制,无法用一般的方法加以运动。如果要对此达到直接运动的效果,同时兼具培养人格素养和开发潜力智慧的功能,自古所发展出来的“静坐”,是目前所知最佳的方法。 静坐俗称“内功”或“气功”,经数千年来的发展,由于入手及修炼的方法不同,派别甚多,各有优劣,所能达到的层次与效果也各不相同。静坐的方法,主要是以意念来带动和修炼人体内的“真气’,在初期并须配合以腹式深呼吸为主的“吐纳”方法。

四、脱凡骨禅定法

四、脱凡骨禅定法 找一处鸟语花香、空气通畅、洁净无秽的幽静之所,邀一位知心朋友守护,务使昆虫蛇蝎不近,闲杂人事不致,人喊马嘶车声不扰。 静坐,不拘全跏半跏,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解衣缓带,稍有不安,微动取便,务使调适。 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舌抵上腭,唇齿相着,次渐平视,徐徐闭目。然后开始调息,不粗不喘,令和细绵绵,不思不想,无念无意,只管静坐。 初始几日,树欲静而风不止,人世间的恩恩怨怨,功过是非,一幕幕会反现在心中,赶也赶不走,驱也驱不散,走了张三,来了李四;中几日,自我的欲念会占上风,理想、幻想、妄想中的景象开始出现在脑际,道不清,理还乱;最后几日,静中光景,种种奇特渐失,心渐虚凝,不复缘念名利冤亲等事。 此时,犹如一盆脏水,已撇去了水面漂浮的杂物,水质开始显露,水面略能显一点点日月之光,云树鸟影,心有持身法起,此法发时,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心自然明静,与定相应,定法持身,任运不动,从浅入深,无分散意。此名一级禅定。 一级禅定之时,将会有跳、痒、凉、暖、轻、重、涩、滑、掉、冷、热、浮、沉、坚、软等触觉,坐中不见己身及周围物体,犹如虚空,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触觉发的同时,从外有十种善法与动俱发;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生、七知见明、八无累解脱、九境界显前、十心体柔软。在此状态中,浑体酥软,身心畅快,美妙无比,比洞房花烛夜的感觉舒服百倍,如大寐得醒,贫得宝藏。你已觉悟人生。 但要清醒,你只是撇去了你这盆脏水表面漂浮的杂物,领略了一点点大千世界的奥妙。若生喜悦庆欣之心,迷醉于美感中爱恋不舍,不知返回,将再无法进步,甚至会再掉入欲界。 欲入二级禅定,一定要厌弃前境,恰如欲火烧身的壮汉断然离开含情默默的裸体妙龄女郎,饥寒交迫的穷人拂袖离开满桌的山珍海味。一不受,二诃责,三观析,由此可离初禅觉悟之过。觉悟既灭,前境消失,已离一级禅定。 离开一级禅定后,继续静坐,不可少生追悔之心,否则如《圣经》故事中所言罗德的妻子,只因"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创世纪19章17,26节)。在前行的路上,不要回顾,不要留恋过去,不要贪著自己的所得。为山九仞,一篑为难,当抛弃一切,一意前行。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间忽然会看见饿虎将扑身,或毒蛇嘶嘶叫着,昂首向你袭来,或青面獠牙的妖魔张着血盆大口来咬你,或五指尖尖有身无头的鬼怪来抓你,或见窈窕仙女,身上飘着彩带,在悠扬的仙乐中踏着祥云向你飘来,或见风光靡丽,景色诱人,云遮雾罩的青山绿水间有许多亭台楼阁,姑娘们喜笑颜开,追逐其间,有几个风骚美女挤眉弄眼,向你招手,等等。这些都是你灵性中的杂质,属魔性,你看到的种种景象是虚幻不实的,它们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你自身,当这些情景一一出现时,你只要不惧怕,任凭其宰割,不上勾,任凭其引诱,静寂不动,种种幻景会逐渐消失。此时,你这盆脏水中的混杂物已被滤去,慢慢地会清澈见底,真正的水性开始显出,这时,大千世界中的万象会一览无余,清楚地倒映在这盆水中,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犹如人从黑暗中出来,忽见外面春光明媚,和风细细,湖中碧波荡漾,山上青翠绿荫,川中花香鸟语,蓝天白云飘飘,一派祥和风光。此名二级禅定。 二级禅定之时,不仅十种功德从内而发,而且会达四境:一内净,二喜,三乐,四定心。内净指从一级禅定的身识相应达到了心识相应,从心性的觉悟达到佛性直现;喜指身心自悦,知道自己已具备十种功德善法,内心愉悦无量;乐指恬澹悦怡,绵绵美快;定心指逃过大劫,苦乐不受,前路已明,仙界已近,一心不动,不易反复。 必须明白的是,二级禅定时所生的喜乐,乃为低级喜乐,仍为杂质,真正的灵性(佛性)中并无此种喜乐,这种喜乐来自肉体,所以应当观心审检,不仅不受喜,还要诃责排斥它。

禅定的具体修法

禅定的方法是什么? 禅定的结果是什么?很多人想为什么修禅定. 上一堂课说过禅定是佛家最无上的法门, 是成佛见性的法门 .所修的一切法门都不离禅定. 禅定是所有法门的中心和目标 ,我们修的法门是围绕这个目标所修的, 所以禅定在佛教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他是中心, 也可以说它是所有法门的心法. 念佛可得念佛三昧 ,禅定可得禅定三昧, 拜忏可得拜忏三昧 ,一切法门皆可证得三昧 ,证得本性. 我们修行, 只是还原本性的过程. 法门可为我们找到方便, 能否得禅就看我们能否找到这些方便. 有一天可以感受禅定的奇妙明白禅的意思掌握实践就成就了. 禅定很简单, 就看每个人所悟的多少 . 禅定是无法用语言说的. 禅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理念 .这种理念要实践领悟需要很多智慧. 关于智慧请结合上次讲座. 禅能带给人什么?从文字理解, 禅不过是没有思想没有意识. 依照这种思想我们修禅就会变成木头, 木头不可能有智慧 .我们只是用现有的智慧去衡量, 这是不能衡量的. 禅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理念, 不能用现有的智慧现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衡量. 如果去衡量, 那就是佛经中的我知我见, 也就是说这是出于自己的见解而非佛的见解. 佛告诉我们这种至高无上的理念只能不断去实行, 在不断的实行不断地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 所得到的东西才很明显, 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接下来说如何修禅定. 禅定的法门有很多, 包括呼吸法门。所谓呼吸法门, 也就是专注于守气,一呼一吸这一瞬间 ,专注于每一念之间而形成一种定性. 这种定性并非真定. 为什么说它并非真定呢? 因为还有杂念. 何为杂念? 就是一呼一吸间微细的杂念. 但它相比我们平常大脑里的一些现象已经显得很微细了。等这种杂念在不断净化提纯, 提纯到连观想守气得念头都没有的时候心就清净了. 安住在这种清明的状态下, 没有一丝妄我杂念. 达到这种境界就可证得本性. 但是这种境界很难达到. 很多人认为一呼一吸守气很简单, 但是如果性子没有磨练下来,还是那么散漫暴躁, 那么三十分钟都很难静下来. 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的说呢? 就是因为心性还没有磨练出来, 这个时候修禅定也许只能尝试几分钟. 在这几分钟后意识就已经飞到天上去了, 脑袋里就会生出很多杂念.就在想该吃什么该喝什么,想上厕所啊,一坐下来这些杂念就在脑袋里面打转。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很多人现在都注重修禅,但是都没有正知正见,而是那种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无记的状态。这不是什么高的境界。有些人在无记的状态中也能入定,也能坐好长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问题。但这不是四禅八定,连小乘的禅定都不是,更不是我们大乘修行者所要修的禅定。 这样修禅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在三恶道,一个是在三善道。三恶道就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它们一入眠好长时间都不出来。这也是以前修无记的禅定的一种功夫。为什么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没有断恶行善,没有上供下施,所以不能投生在上三道,只能在三恶道。这个修禅的果报也不会浪费,会在恶趣成熟。如果有一般的断恶行善,也有一定的上供下施,这样修禅的果报是转生在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还会堕落,还会下地狱。他在那种禅定中,一直以为那种状态就是解脱,是佛的境界,然后享受那些境界里的一些觉受。有一天业力穷尽了,他自然就会从禅定中来。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还是没有解脱。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如法修行,于是就对佛法生起邪见:“我学佛了,修行了,但

Vegas Pro 8 入门教程 视频编辑

导入素材后,就可以开始编辑了,看到VEGAS的界面,是不是有种简洁的感觉呢?相对PREMIERE和EDIUS来说显得太简单了,怎么看也不象个专业软件,以至于有兄弟说它不强大。其实,它没沿袭其他专业软件的设计思路,而是自成风格,操作便捷是VV的一大优点。 (一)放大和缩小素材(时间线) 我们有时要把素材放大或缩小,例如,编辑到帧时就需要把素材放大。 方法:用鼠标点一下要放大或缩小的素材,让指针“落在”素材上,滚动鼠标的中间滚轮。 鼠标只有两个按钮没有中间滚轮那就看下图: (二)裁剪素材 1、截断法。把播放指针放在要切断的位置(用鼠标点一下,或者用键盘的左右方向键移动),按键盘S键。截断后,想去掉哪一部分就用鼠标点一下素材按键盘的DELETE键。或者对着要去掉的素材右键选“删除”。 2、拖动法(去掉素材开头部分或后面部分) 把鼠标放在素材开始或结束线上,鼠标变成左右双向附带四方框时拖动。从开始线向后拖动相当剪掉前面部分;相同,从结束线向前拖动相当剪掉后面部分。

注:素材内容循环。如果从开始线向前拖动或从结束线向后拖动,素材进入循环播放。在素材的上方有两个凹陷点分别代表原素材的开始点和结束点。 若想去掉循环部分,用“裁剪素材”的截断法或拖动法把素材的开头线和结束线弄到两个凹陷点上即可。怎么弄?复习上面的“裁剪素材”内容。 由“拖动法”,我们知道,剪掉的素材部分可以轻易恢复----在素材的开始线或结束线上拖一下就行了。 3、遮罩法 下图中预览只看到A片段的内容,C片段被上轨A遮掩了没有显示,只有当指针走到A 和B之间的空白处C内容才被显示出来。这样的效果就相当于C段的前面和后面部分被剪掉了。

禅定破五蕴的细节(整理)

一念不觉,明上加明起妄念,令清净本心真妄和合,因而生出阿赖耶识。 生出能见之能后,欲有所见,于是,现出顽空之相;顽空之相则生具空性;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转变化,痴迷相续不息,因而世界生起。 一念妄动,迷认如来藏性为识性,识蕴生成。有识则有幽隐深微之行相(行蕴),动而取境就有想(蕴),能取的见分就是受(蕴),所取的相分就是色(蕴)。一念妄动,便成五蕴重叠浑浊相。 照见五蕴皆空,先灭从色除:若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色性自灭,之后由粗而细,受、想、行、识依次而灭。五阴生起,如人穿衣自内向外而穿,五阴消灭,如人脱衣自外向内而脱。 若明白五阴都由妄想而来,当体即空。一念顿悟,便消除五重妄想;就事来讲,世间一切所有,都是妙明真心显现。但无量劫以来,我执太深,法执更坚,色心诸法,都有微细种子,潜藏于八识田中,不能一念顿灭,须次第扫除。故用戒定慧修持力,由浅而深次第扫除,恢复本来清净。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禅定中,照见五蕴皆空之细节,如下。 色蕴:有相为色,无相为空。 色蕴未破之特征:尚有色空。 生因:坚固妄想。被心取著,其力甚强,坚固而不可分解。 色蕴中定:当妄念销尽,离念之真性在一切时、一切处皆得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朗朗澄莹,外境一切动静之相不能移转其精明,于忆忘之间明觉如一。依此明觉之性入定,如明目人处于幽暗之室,虽见六精性妙明净,然心未发出本有之光,犹为色阴覆故。 破色蕴时:发本明耀,心光发明,照彻内外十方洞达,悉皆光明,无复幽黯障碍,此为色蕴销尽。超越之后,回观劫浊与色阴生起之因,乃知自己坚执欲有所见之妄念,故顽空中结暗为色,空见相织,为生起之根本。 受蕴:取著为触,厌舍为离。 受蕴未破之特征:尚有触离。 生因:虚明妄想。有受无体,虚有所明。 受蕴中定:色阴不再覆盖,得见本妙觉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十分明晰。然而,虽于觉心之本体有所证得,却未能发自在用。犹如身著魇魅之人,手足不缺,眼亦能见,耳亦能闻,心亦不迷惑,明明白白,因心触制于邪魅,不能动弹,此为本心被受阴区拘狭之相。 破受蕴时:如魇魅休歇,心得离身,且能返观其面,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返观受阴起因,全由领受前境后所生之虚明妄想(故虽明明有苦受、乐受、舍受等之觉受,但受阴之体虚妄不可得;其体虽明显而实虚妄,纯是妄想颠倒所成)。

禅定

禅定之门 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这方面。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这些理论就行了。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却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一盏蜡烛灯点在这里,如果它是左右摇晃的,它的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它照得很清楚。这是定和慧。如果这盏灯压根儿它就是一条木棍,那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照,就是智慧。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你自然就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智慧的人,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态去接受。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这就

静坐的要点

静坐养生的要点 首先选个相对安静的房间,电视、闹钟、手机等易引起分心的干扰源最好关闭或放在别处。可以在静坐前和家人打个招呼,如果没特别的事在静坐期间最好别打扰。如果实在有事不得不打断静坐,最好先在心中默念几声“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感觉自己从静坐状态中出来了再中断静坐,不要猛得起身。 1.可以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上身坐直,但不要太僵硬,保持自然点就好。下面最好垫个软点的被单或毛毯之类,不然下面较硬长时间坐的话不太舒服会影响静坐状态和时间。得注意床或椅子不能老是叽叽响的那种,也会影响入静。2.两手叠加放在放在靠小腹位臵。具体说就是左手叠在右手上,手心向上,大概保持左手拇指和右手拇指相叠,两手背靠腕部各放在两边大腿上,这样最舒服。3.头部端正,两眼轻闭,舌尖顶在上门牙里侧稍上面一点的牙龈位臵,自然点,不要太用力,但静坐期间一直要顶住,偶尔脱离要马上再顶上。 4.大脑放松,有两种意守方法,一种是意守一点,一种是意守全身,具体说明如下: 一、轻轻意守下丹田,就是轻轻想着肚脐稍下面一点的位臵,不用太在意精确位臵,有这个意念就行,意念一定要轻(能意识到小腹或下丹田的位臵就行,中间如果意识到走神了就把意念再收回来就行,没有谁能做到整个静坐过程完全不走神)。想着整个小腹也行,但这其中最好守的还是守整个小腹。强烈建议初练者采用这种方法。 二、意守全身,具体方法是轻轻意守双脚脚心和双手,也就是轻轻想着双脚脚心和双手。女性不管处于什么境界,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男子也可以在一开始就用这种方

法,或在意守一点守到气通大小周天后再改用这种方法。要说明的是,如果练功者按意守下丹田的方法,练出来的气在体内是呈完整的线式运行,就不要用这种方法:意守手脚的方法,练出来的很可能是混元气,不走经络,但对疏通经骆也有好处。 三、事实上还有一种听息法也非常好,但对初学者在此不作介绍,练功者如果按上面的任一种通了大小周天,后面可转为听息法,先天功法。 以上两种守法守得不能太执着,似守非守就行,就是如果中间走神了,意识到自己走神后再把心神收回来继续守就行,不用太在意,意念一定要轻。 5.头脑中的杂念问题。一开始静坐的时候,心中的杂念很多,一念接着一念,这很正常,并不是因为我们开始静坐才有,只是平时我们没注意到而已。有两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就是随波逐流,有杂念不去管它,只要在意识到自己走神的时候再把心神收回来,继续守一点或全身,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另一种就是以一念代万念,例如不断的数”1234”,或默念“心如止水”(信佛的可念“阿弥陀佛”,信耶酥的可念“赞美耶酥”),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入静状态,这两种做法通常同时采用,就是虽然你心中默念“1234”时,还是会走神,这时不去管它,只要意识到走神时就把心收回来想着要守的位臵就行,不断重复。 6.呼吸问题,稍微把呼吸放轻点就行,不用太在意,更不用去管什么顺式逆式呼吸,或有意的长呼吸,那样的话只会造成胸口发闷。 7.简易收功方法:在心中先默念几声“我要收功了”,到自己觉得从静坐状态醒来就行。两手心相对搓几下,然后用手心搓几下脸,轻轻左右旋转脖子,用手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修时,乐、明、无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 你在那个瞬间,你一定会经验到乐、明、无念。你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在引吭高歌的瞬间,你的意识突然那么宽广无垠的那个瞬间,你是没有思想的,你是离念的。而你有一种内在的清明,一种不是高兴的喜悦,这就是乐、明、无念三个特征。你在这种状态下,这三个特征一定同时会有。 总结来说,它这个乐,也不是外因所起的。你可以不需要群山,不需要音乐,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最初的那口新鲜空气,如果你真的知道怎样切入这个浩瀚,你随时可以切进去,不需要任何外缘,外缘的帮助几乎没有任何必要。当然第一次你是通过外缘达到的这个体验,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出了,你就不需要任何外缘的推动了。所以这个乐是没有客体的乐。当你在这个浩瀚里,没有任何的客体。它是纯粹的空,但它

却是真正的乐。 如果你被那个乐深深地迷住了——我们以前提到印度有很多这样的人:玛司特,即神醉者,他们被那个乐给迷住了,开始忘掉所有的外在世界,忘掉了身体,甚至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活几个月,因为他们连身体都忘掉了,神醉在那个乐里面。如果你强烈地被那个乐吸引,你将会步入欲界的范围。因为那个乐最终指向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性高潮,一个最终欲望的极乐。 如果你眷恋那个明,你将会进入色界的范围。色界比我们物质世界要高一层,欲界是指我们的物理世界。我们看到的桌子、石头、木头这都是欲界的范围。色界的范围就类似于音乐的世界,它是非物质的,音乐的天堂。你如果眷恋那个,你就会进入色界的范围:有美丽的画面,缤纷的色彩,陶醉的声音,令人无限神醉的香气……颜色、香味这都属于色界的范围。 如果你眷恋无念的状态,一个深深的空,完全的安静,彻底

春季心理养生法

春季心理养生法 春季万物复苏,阴消阳长,人体的各种功能开始活跃,正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养生包括三个方面:情志、饮食、身体。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大多数人对饮食和身体方面的养生非常重视,而忽略了甚至根本不知道情志,即心理方面的养生。中医认为,生者,重在养心。

春困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古语云:春困秋愁。春秋两季是心理疾病多发期。《黄帝内经》指出: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因此,女性有时自己也不明白原因,就是没来由的不开心,莫名烦躁,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念头,陷入情绪的低谷。同时,受生物节律影响,人们在春季易出现嗜睡现象,如果不善于调理自己的情绪,加之不能接受春天疲倦的状态,就会产生自我挫败的感觉,导致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春季与肝生发调达之气相应,肝为风木之脏,主情志,不良情绪易致肝气郁滞,神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而引起肝病、精神病、心脑血管病、宿疾复发等。“春天会使躁动的人更加躁。‘菜花黄,痴子忙’这个民间流行的说法,指出了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春天会复发、加重的现象。”

“其实春天调畅情志的方法很多,生活中可以自己调节。”春天调节心情可以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增加运动开始。到了春天,感到春困的人可以通过踏青、散步等户外活动,增加晒太阳的时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慢生活。通过听听鸟鸣、看看花开、闻闻花香、瞧瞧溪水,舒展筋骨,让自己放松下来。在家的时候可以穿宽松衣裤,把头发披散下来,不要束得过紧,通过唱歌、吟诵,调节心情。同时,要做到早起早睡规律生活,顺应自然升发之气,柔和以养肝。还可以练习五音导引音乐疗法、中医养生功之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 学会管理负面情绪 面对焦虑、烦躁、心情低落时,要学会情绪管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传统医学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指出了过度的情绪、异常心理活动引起相关脏腑功能失调。 当觉察情绪波动时,要做到不过激、不压抑。比如:思念亲人时,想哭的时

视频剪辑入门

视频剪辑入门 视频剪辑入门随着游戏越来越电影化同时个人电脑的多媒体处理性能不断增 强随手做一个MTV已经是十分方便的事情了。相信很多人都曾想过用自己喜欢的音乐配上自己喜爱的游戏动画做一个或唯美动人或激情澎湃的MTV可能那些绚丽的色彩和跳跃的音符已在你心中存留了许多时间但苦于对视频基础的缺乏所以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教程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加入到视频DIY的行列中来用我的经验让大家尽量少走弯路。要知道视频这东西还是很毫神的。一、帧、分辨率和制式什么都得老老实实从基础开始耐心一点你不会吃亏的。帧Frame。视频动画的最小单位是“帧”读音同“正”也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一连串静止的画面连在一起快速变化便会产生动态的效果。帧速率Frame Rate即一秒钟里出现的画面的数量。帧速率根据视频制式的不同而不同。单位是“帧每秒”fps 分辨率Frame Size不用多解释也就是横纵象素的数量。不同的制式也会带来不同的分辨率。制式。中国和英国、欧洲等国使用的是PAL制、而日本、美国等国使用的是NTSC制法国用的是SECAM制。所以用日/美版的主机在老式电视机上玩的话常常会出现黑白、画面闪烁等不正常现象就是因为制式不同的原因。如果你用电视卡来录游戏动画也要让电视卡的制式和主机的制式相符合。而不同的制式也会带来不同的视频规格。 PAL - 720x576、25fps、1.067 NTSC - 720x480、29.97fps、0.9 这里提到的都是以Microsoft DV格式为标准的一般DVD的分辨率和制式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后面的1.067和0.9是指的象素宽高比Pixel Aspect也就是每个象素的长宽比例。在电脑显示器上的象素宽高比为1.0。一般如果分辨率是4:3的如640x480象素宽高比就设1.0好了。如果是1.0象素宽高比PAL是768x576、NTSC是640x480 二、编码解码器Codec - Compressor Decompressor 所有的编码方式都是对视频进行压缩的因为不压缩的视频体积实在太过庞大720x576、25fps的不压缩视频每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86079194.html,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作者:周颂南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6期 中国几十年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对于防病治病有良好效果,我们应该把它发掘出来,为人民造福。《因是子静坐法》是由气功老前辈蒋维乔1914年写成的,至今已有九十年了。现将这一功法简介如下: 1.调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先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也可自然盘坐。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背迭在左掌心上,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左右摇动身体7—8次,端正身体,脊骨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成一直线,不低不昂。开口以吐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3—7次,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坐毕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躯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互相摩擦生热,擦两眼,然后闭眼,再擦鼻及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手臂、腿、足至足心而止。待汗干后,方可随意动作。 2.调息:调息和调心实际上是与调身同时并行的。分开来讲的目的是叙述方便。调息是要使呼吸缓极轻,长短均匀。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数至十,反复循环。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可再从头数起。不断修炼,久久纯熟,自能息息调和。 3.调心:调心是要使妄心调伏。大凡初学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乱,支持不定,应放下一切,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如出现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也可用数息法,使心息相依,则两者均可避免。 练此功时间最好选择在子时(23—1时)与寅时(3—5时),地点最好是静室,每天练功3—4次,每次30—40分钟。习练本功法一般1个月左右可以见效,3—4个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状,但此后每天仍宜坚持练功20—30分钟,以资巩固。

静坐养气

气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拳术五花八门,都以练气为方法。练气不外有三种:(1)用气,就是要把全身的气练的很大,就是外家拳。(2)运气,就是把周身之气练成完整一气,运化于四肢百骸,练成之后可以借力打人,用的是功法,这就是太极拳。(3)养气,也就是所说的静坐,把周身之气练成团聚不散。这三种练气的方法,都可以疗病保健,增强体质。运气,用气的方法还可以在技击中起到作用。太极拳运气的方法与要求是什么呢?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说明:“气不本于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四梢则实而人虚”。 什么是气不本于身则虚而不实,就是气不是由丹田发出来,外形的气,不与丹田结合,只是手动足动,气没有来源,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锻炼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技击,更不能的到要领。正如拳谱上所说: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所以说打太极拳一定要由内气摧动外形,外形的动作无论是手动足动身动(任何部分的动作)都要由丹田发出来的内气摧动,这样锻炼由内而发外,由根而发梢,才能达到完整一气,拳谱上所说:“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就是这个意思。如水有源,便滔滔不断,木有本便枝 叶茂盛。 什么是气不行于四梢实而仍虚呢?就是丹田气不能发于四梢.气是由内而发外,由根而发梢,气有来源(来源于丹田),也有去路,打太极拳每个姿势,气由丹田发出来,经过四肢百骸都要达于四梢,然后再运回丹田,才能达到完整一气.什么是四梢?四梢不是头手足,这是身之四梢.四梢是发为血之梢,血梢练充足能以怒发冲冠;舌为肉之梢,肉梢练充

足,舌能摧齿;齿为骨之梢,骨梢练充足,齿能断金;指甲为筋之梢,筋梢练充足,指能透骨。如果能把四梢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实而仍 虚之弊乎? 以上讲的是打太极拳运气的方法,但是有一点还要特别注意,就是打太极拳不能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这样就会神态呆滞,所以拳谱上又说:“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则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这就是说练太极拳不要练笨力气,如果练笨力气,就会横气填胸,呼呼发喘。这样练,不但不能起到疗病保健的效果,甚至还会伤气。练理,就是要练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有来源,有去路。 一. 道氣功心齋修煉胎息本體的意識概念. 崑崙仙宗玄門道功修煉的法道, 重於性命雙修的動功與靜功心性體用. 其修煉的基礎有. 1. 煉心入聖. 2. 煉性入道 3. 煉精化氣 4. 煉氣化神 5. 煉神還虛 6. 煉虛合道 .

戒定慧三学入门

戒定慧 戒定慧(佛教解释)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持戒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1] 。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戒,也叫做“学处”,即学习规范、训练规则。戒可以分为出家人的学处和在家人的学处。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例如比丘最基本的学处就有227条,其他细小的行为规范则不计其数。不过,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相对来说,在家人的学处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不过五条,称为“五戒”(pacasatilde;la)。这五条学处是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 1. 远离杀生; 2. 远离不与取(偷盗); 3. 远离欲邪行(邪淫); 4. 远离虚妄语; 5. 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 这五条学处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有些人也许不理解遵守这五条学处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认识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 自己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

《因是子静坐法》培训讲学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 写作原因 蒋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内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内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内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蒋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

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如此,国几不国也。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 - 主要内容 《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 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 l、仰卧。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