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 遥感概论 考研题目

中科院 遥感概论 考研题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遥感概论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黑体

2、瑞利散射

3、大气窗口

4、合成孔径雷达

5、几何校正

6、高光谱遥感

7、直方图

8、植被指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近极地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卫星的特点及其在对地观测中的作用。

2、卫星或飞机上搭载的传感器所接收的辐射信号除了地物直接反射的信息外,还

混入了其它途径来的辐射,需要作辐射校正把它们去掉。请分析有几种其它辐射进入传感器。

3、描述遥感图像特征的参数主要有哪些?

4、请分析图像平滑的作用及主要方法。

5、简述制约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主要因素。

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反射到遥感器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

象?它们对遥感成像产生什么影响?

2、列举除阴影外的主要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分别说明光学(可见光/近红外)、热

红外、雷达遥感影像上阴影产生的原因。

3、以TM和SPOT影像复合为例,试述不同传感器遥感数据复合的方法及意义。

4、试结合实例论述“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结合的应用

前景。

科目名称:遥感概论第1页共1页

中国人民大学830-遥感概论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830-遥感概论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 数线 830-遥感概论课程介绍 本书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全面讲解,按照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逐步引入。同时也注意反映遥感领域的新近科研成果,将新近成果与应用相结合。其主要内容有:遥感基本概念;遥感理论基础,包括遥感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遥感数据获取,包括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微波遥感;遥感数据处理,即图像校正和增强;遥感信息提取,包括图像目视判读和计算机信息提取,以及遥感技术应用。书后附有国内外遥感数据源及遥感软件商网址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校地学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以及相关信息类专业教材或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其他有关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第一章遥感概述 1.1遥感概念 1.2遥感技术系统 一、遥感过程 二、传感器及遥感平台 三、遥感探测的特点 四、遥感的分类 五、遥感卫星地面站 1.3遥感技术的简史与发展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简史 二、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三、遥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4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 一、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二、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学术学位: 学科门类政治、外语、专一(数学)、专二、总分 01哲学50509090330↓ 02经济学55559090360 03法学50↓50↓9090350 04教育学5050180330↓ 05文学55559090350 06历史学5050180335↑ 07理学45459090300 08工学45459090300 09医学5050180↑300 12管理学50↓50↓9090350↓ 13艺术学45459090330 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政治、外语、专一、专二、总分备注 02经济类专业学位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 务、保险、资产评估) 50509090340 035101法律(非法学)50509090340↓ 035102法律(法学)50509090330 0352社会工作50509090330 0453汉语国际教育50509090315↓ 0552新闻与传播55559090355↓ 0651文物与博物馆4545180↑320 0852软件工程45458080300 0951农村与区域发展50509090300 1251工商管理 100↓50170↓未通过提前面试 同教育部A类分数线通过提前面试1252公共管理115↑50180↑ 1253会计12060225↑全日制

中科院(国科大)2016年843遥感概论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法、初试经验总结

中科院849遥感概论复习方法 1、专业课该怎样复习?(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科院遥感考研指定参考书为赵英时版《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和梅安新版《遥感导论》。通过对历年真题分析,出题基本都来自于它所指定的这两本书。所以我们不再推荐其他遥感书籍。另外遥感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建议大家多上机,如果没条件,可以利用本中心提供的课件和ESRI培训资料中数据,以便加深理解。此外还应关注遥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宏观问题。另外在复习方面,我们始终认为遥感是门科学,虽学校不同,可能考查点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不变的。原因有二,第一,有些人会认为,考研就是考查的大家的科研能力,所以出题方面,就以题目偏、怪为主。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老师是招研究生,但短短的一个试卷,是看不出大家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并且题目还要保证有一定的通过率,所以老师一般都以考查该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学科能力为主;第二,学校不同,学校里面不同老师研究方向不同,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出题也是以个人爱好为主,所有的学校大部分都是考查的对该科目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而同一个科目,可能会有不同的参考书,这方面,要改变大家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觉得指定了参考书,所有的内容都来自该书本,不同的参考书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该科目进行论述,所以,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多看该科目相关的参考书,特别是该科目经典的参考书。基于此,我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复习的时候,应多看几本相关书籍;第二,其他学校该科目的真题答案也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在附录部分,对该科目中特别重要的概念、相关理论、技术前沿、未来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以便让资料更为全面,建议大家要掌握。 2、完整的专业课复习流程(结合资料)(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第一遍复习,结合书本和资料的笔记部分进行复习,书本在细节方面比较详细,但笔记在考

遥感概论试卷及答案2套及考试要点

遥感概论(A)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遥感 2.地物光谱特性曲线 3.光谱分辨率 4.标准假彩色图象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0582136.html,ndsat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是散射与吸收,散射会降低遥感图象的质量。 ? 2 遥感图象的解译是从遥感图象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目前遥感图象信息提取的方法主要是目视解译,这是信息社会中地学研究和遥感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 ? 3 随着悬浮泥沙含量的加大,可见光对水体的透射能力减弱,反射能力加强。 ? 4 植被的光谱曲线最大反射值在绿波段,因此我们观察到的自然界植被为绿色的。? 5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 6 陆地卫星Landsat,1972年发射第一颗,已连续31年为人类提供陆地卫星图象,共发射了7颗,产品有MSS,TM,ETM,属于中高度、长寿命的卫星。 ?7 TM1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能判读出水下地形; ?8 TM123波段分别赋予RGB三个颜色通道合成的彩色图象就是真彩色合成. ?9 陆地卫星成象时的地面采样大小,在图象上就称为象元,是构成图象的最小成象单元。 ?10 TM1、TM2、TM3、TM4、TM5、TM7波段的图象象元大小为20米。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电磁波谱中可见光波长范围是。 2.电磁波谱中近红外波长范围是。 3.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卫星是,他的的分辨率 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0582136.html,ndsat卫星所携带的传感器对地面的采样大小分别是:MSS4-7为, ETM1-ETM5、ETM7为,ETM6 ,ETM-PAN 波段为。 5.数字图象的计算机分类主要有两种,即和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航空象片判读的方法有那些? 2.分析彩红外航片上建筑物的信息提取方法? 3.植被的光谱特性曲线的特点(可用图示说明)

遥感导论考试题A及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2、3)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3、4)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 (3) 红色波段; (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2)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2、3)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 (3)叠掩; (4)阴影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3)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 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 求解过程如下: 对窗口数值由小到大排序: 115 <119<120<123<124<125< 126<127<150 取排序后的中间值:124 用中间值代替原窗口中心象素值,结果如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内容包括地物电磁波谱理论、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专题信息提取与应用等方面。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物电磁波谱理论 1.地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与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二)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 2.摄影成像与扫描成像 3.微波遥感与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4.遥感图像分辨率与图像特征 (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数字图像处理 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影像合成 2.遥感影像分类与特征提取 3.多源遥感信息融和 4.遥感与相关技术集成 (四)遥感应用 1.遥感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技术 2.遥感在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3.遥感在灾害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基本了解遥感发展的历程,理解并掌握遥感地磁波的基础理论,对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有较直觉的理解和认识,对遥感平台和相关的遥感仪器指标与性能有较深刻的了解。 (二)遥感图像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与方法 比较深刻地认识地物遥感影像特征,基本掌握遥感影像合成和信息融和原理与方法,熟悉遥感目视解译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数字遥感影像的分类和特征提取,并对遥感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2 梅安新、彭望录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周成虎、骆剑承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4年7月13日

(完整版)样题-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样题 《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 科 目: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二元树,当它为一棵_________ 元树时具有最小高 度,当它为一棵________ 寸,具有最大高度。 2、设数组a[1..50,1..80]的基地址为2000,每个元素占2个存储单元,若以行序 为主序顺序存储,则兀素a[45,68]的存储地址为___________ 若以列序为主序顺序存储,则元素a[45,68]的存储地址为_____________ 。 3、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单链表,在已知的结点*p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 复杂度为________ ,在给定值为x的结点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复杂度为 4、已知int*p(),(*q)(); _________________ 贝U p 是____________ 而q 是。 5、已知一棵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decfhg,中序序列为dbeahfcg,则该二叉树 的根为__________ 左子树中有_____________ ,右子树中有 ___________ 。 & 己知有序表为(12,18,24,35,47,50,62,83,90,115 ,134)当用二分法查找90 时,需_________ 查找成功,47时___________ 功,查100时,需__________ 次才能确定不成功。 7、XML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 利用它可以存储和发布各 种特征的地理信息,并控制地理信息在Web浏览器中的显示。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用来表示一个变量的地址或者表示另一变量的地址的变量是() A. 函数; B.指针; C.数组; D.结构体; 2、在C语言中,若函数调用时实参是数组名,则传递给对应形参的是() A ?数组空间的首地址; B ?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值;C.数组中元素的个数; D.数组中所有的元素; 3、int a = 2 ,则执行完表达式a+=a+=a-=a*a;后,a的值是() A. -4 ; B. 0; C. -8 ; D. 16;

地理信息导论总结

地理信息科学,顾名思义,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随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其间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3S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逐渐开始重视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推动,最终促成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 地球信息科学以信息流的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地球信息学”是其理论研究的主体,“地球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科学有三大部分:个人、系统以及社会。其中个人部分包括认知科学、环境心理学、语言学等;系统部分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社会部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等。 在这个领域上,国内外启动了很多项目,影响很大,好多理论研究都顺着这个项目设立的方向在做。其中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表达扩展、地理信息认知、地理信息互操作、尺度、GIS

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未来、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与基于GIS的分析、GIS与社会。 从虚拟现实这个角度来看,GIS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后来到网络的发展,一直到数字地球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林珲教授说GIS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可视化三大功能,后来把模型库和虚拟环境加进来,还包括一个网络支撑环境。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是地理学语言的演变, 回头从GIS来看,它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GIS作为地理学者的研究助手;第二个阶段GIS作为交流工具;第三个阶段,GIS作为扩展人类感觉地理现实的手段,这个阶段才刚刚浮现。 武汉大学朱庆教授总结了GIS技术的发展动态,认为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发展;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发展;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发展,尤其是Sensor Web的发展;数据存储管理向分布式存储及其互操作方向发展;数据处理向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语义网方向发展;人机交互向自然的虚拟环境方向发展等。 将GIS技术放进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科学当中,其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 第一是地理认知、地理信息本体论以及概念格。这个领域目前比较热,地理认知研究很早,它和认知心理学、地理思维、地图认知、地理行为学密切相关。地理信息本体论,主要是讨论各个专业应用领域概念

中科院遥感所课程介绍

一.中科院遥感所博士专业选修课介绍 一、近年开设课程 1.高光谱遥感 40学时/2学分(张兵) 2.遥感物理 54学时/3学分(牛铮、柳钦火) 3.微波遥感 40学时/2学分(李震) 4.地球系统科学 40学时/2学分(毕思文) 5.遥感图像处理 60学时/4学分(唐娉) 6.虚拟地理环境 30学时/2学分(龚建华) 7.网络空间信息技术 30学时/2学分(杨崇俊) 8.数字城市 30学时/2学分(池天河) 9.量子遥感 10学时/1学分(毕思文) 10.滑坡遥感 10学时/1学分(王治华) 11. 遥感应用方法论 60学时/3学分(吴炳方) 12. 海洋遥感 30学时/2学分(唐军武) 13. 热红外遥感 10学时/1学分(陈良富) 14. 定量遥感反演 15学时/1学分(薛勇) 15. 遥感数据智能处理、程序设计与应用(马建文) 16. 遥感图像解译(刘亚岚、魏成阶) 二、年度授课情况 2006博士专业课(秋季) 1.遥感物理54学时/3学分(牛铮、柳钦火) 2.热红外遥感 10学时/1学分(陈良富) 3. 高光谱遥感 20学时/2分(张兵) 4. 定量遥感反演 15学时/1学分(薛勇) 5、海洋遥感 30学时/2学分 07年博士专业课(春季)所开课程 1.遥感图像解译 12学时/1学分(刘亚岚、魏成阶) 2.“数字城市”理论、技术与方法30学时/2学分(池天河等)3、遥感数据智能处理、程序设计与应用 21学时/2学分(马建文)07年博士专业课(秋季)开设课程 1、遥感物理 54学时/3学分(牛铮、柳钦火) 2、微波遥感 40学时/2学分(李震) 3、遥感应用方法论 40学时/2学分(吴炳方等) 08年博士专业课(春季)课程 1、遥感图像解译 12学时/1学分(刘亚岚、魏成阶) 2、遥感数据智能处理、程序设计与应用 21学时/2学分(马建文) 3、遥感图像处理 21学时/2学分(唐娉)

遥感知识点综合

中科院博士遥感入学考试 1995年博士生(地学分析)入学试题 一、简答题(40分) 1.遥感地学评价标准。 2.LandsatTM数据特征。 3.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主要通道及特征。4.遥感信息处长合分析。 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 1.评述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特点。 2.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遥感在地学研究中应用与作用。4.遥感监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199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遥感地学分析) (任选四题,每题25分) 1.遥感地学分析及其意义 2.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特点 3.论述遥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用 4.遥感信息增强方法 5.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与应用 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RS) 遥感概论 一、简答与名词解释: 1. 混合像元(98) 2. 高光谱(98) 3.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97) 4. 最大似然法(97) 5. 纹理特征用于信息提取(98) 6. 主成分分析(99) 7. TM的七个波段(97) 8. 高光谱遥感(99) 9. 遥感影象的特征(99) 二、论述 1.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公式及应用。(98) 2. 结合工作,谈遥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99) 3. 遥感地学评价基础。(97)

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生入学考试RS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高光谱遥感 2.空间分辨率 3.大气纠正 4.色度空间 5.小波变换 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25分,共75分) 一、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 二、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 三、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 四、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RS) 一、名词解释(20分) 五、波谱分辨率 2. 密度分割 3. 全球定位系统 4. 遥感制图 5. 监督分类 二简答(40分) 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 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 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 三问答(40分) 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 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中国院遥感所XX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 ?地物反射波(光)谱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 ?基尔霍夫定律 ?瑞利散射 ?大气窗口 ?分辨率 ?辐射亮度 ?维恩位移定律 ?高光谱 ?小波分析

遥感导论考试题A及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 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10分) 124126127 120150125 115119123 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20分) 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 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30分)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2、3)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3、4)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 (3) 红色波段; (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2)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2、3)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 (3)叠掩; (4)阴影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3)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 三.简答题(共90分)

中科院所有研究所

北京市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华大教育中心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信息工程研究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筹)天津市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河北省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山西省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辽宁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吉林省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上海市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遥感概论试题(归纳)

名词解释 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3.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为三原色。红绿蓝是最优的三原色,可以方便的产生其他颜色。 4.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象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种彩色图象,这种方法叫密度分割。 5.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 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1.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气球、飞机、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器。 2.微波遥感指利用某种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信号,籍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的信息。常用有SAR和INSAR两种方式。 3.辐射亮度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不同而不同。则辐射亮度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观察者以不同的观测角观察辐射源时,辐射亮度不同。 4.光谱反射率物体对光谱中某个波段的电磁波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用式子表示为:P=E反/E入*100%。5.合成孔径雷达指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SAR的方位分辨力与距离无关,只与天线的孔径有关。天线孔径愈小,方位分辨力愈高。 6.假彩色遥感图像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篮三种原色合成彩色图像。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而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通常把这种方式合成的影像叫做假彩色遥感影像。常见的彩红外图像即为假彩色合成图像。 7.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8.立体观察用肉眼或者借助光学仪器(立体眼镜),对有一定重叠率的像对进行观察,可以获得地物和地形的光学立体模型,称为像片的立体观测。 9.图像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者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常见得TM5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28.5m*28.5m。 10NDVI即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NIR-R)/(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主要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填空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反射;吸收;透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红色波段;近红外波段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透视收缩;斜距投影变形;叠掩;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像元坐标转换;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 1.按遥感平台不同可以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工作方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2.根据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 三大系列。

《遥感导论》考研梅安新版2021考研真题

《遥感导论》考研梅安新版2021考研真题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答案】可见光;红外查看答案 2遥感系统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查看答案 3遥感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从______年算起的。 【答案】无记录的地面遥感;有记录的地面遥感;空中摄影遥感;航天遥感;1957查看答案 4______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发射成功。 【答案】1970;东方红一号查看答案 5遥感分类中按遥感平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按工作方式可分为:______和______。按RS的应用领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查看答案 6遥感技术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查看答案 7遥感机理是通过利用______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______或______的______,通过______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______的目的。 【答案】探测器;辐射;反射;特性;电磁波;识别地物查看答案81978年以后,气象卫星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主要以______系列为代表。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较晚。______是中国于1998年9月7日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 【答案】NOAA;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查看答案 9______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______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答案】1999;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查看答案 二、名词解释 1遥感 答: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的遥感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情况下,在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电磁波谱数据,通过数据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主动遥感 答:主动遥感是指运用人工主动发射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3被动遥感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信息网格 3、空间数据挖掘 4、数据互操作性 5、空间索引 二、填空题(每空答对得2分,不答或答错不扣分,共40分) 1、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年代。 2、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工作起始于()年代,其标志是()。 3、()、()和()是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要素。 4、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转换主要包括()和()。 5、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分为()、()和()三个层次。 6、空间关系通常分为()、()和()三类。 7、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精度受()、()和()三种条件的影响。 8、空间信息查询方式主要有()、()和()三种方式。 三、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的括弧中写入“对”或“错”,每一题答对得4分,答错不扣分,共20分) 1、若某一弧段的左、右多边形分别为A和B,则A、B两个多边形相邻。() 2、若弧段A和多边形P无交点,则A和P是分离关系。() 3、利用游程编码数据结构一定能够减少数据存储空间。() 4、对于等角投影,面积越大,造成的畸变越大,因而大面积的区域制图不适合使用等角投影。() 5、开放式GIS的目的是实现异构分布数据的共享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四、简答题(共三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简述空间数据质量的标准要素 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内容及意义 五、论述题(共两题,45分)

1、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注目的重大水利工程。若根据蓄水前后的水位计算淹没区范围、淹没耕地面积及淹没区移民数量,你需要哪些基本数据?并结合GIS 的功能给出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实现过程。(25分) 2、给定某一海域的海面观测点分布地图及每个点的海面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现需要计算该海域内某一天的海面温度等值线分布及温度变化梯度分布,请利用GIS的功能给出求解方法和步骤。(20分)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 1.数据建模的三个步骤: 2.空间分析的三种类型: 3.矢量对象按其维数分为五类:分别判断集中对象是人为、还是自然空间对象。 4.GIS的硬件的四个组成部分 5.地图投影按几何畸变分为三种类型:高斯投影为哪种投影。 6.数据库的类型 二、简答题 1.简述地理信息的组成部分。 2.元数据的概念和作用。 3.关于空间分析 三、论述题 1、为测定区域的水土分布情况,在区域内布设100个观测点,问如何布设?如何根据这100个观测值,分析区域的水土分布情况。(大意就是这样) 2、给出遥感数据的行程编码,你能将数据还原为原来的形式。并转换为二维的Morton码,然后求第5行第6列的Morton码是多少? 3、数据质量的各个要素和内容? 4、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4' X 5) 1、虚拟现实 2、空间信息网格 3、空间信息挖掘 4、数据互操作性 5、空间索引 二、填空(大概意思,不全,少4空,望补充!顺序不对)(每空2分,答错倒扣1分) 1、数据建模三步骤()()()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2017年中科院遥感概论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原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等。要求考生对遥感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典型地物的电磁波谱特性以及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应用遥感技术综合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1、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 2、常用遥感图像(TM、ETM+、OLI、SPOT、CBERS、HJ-1、MODIS、RADARSAT 等)的基本技术参数、各波段的特点及主要应用范围等 3、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 (四)遥感信息提取 1、遥感图像的基础知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3、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五)遥感的应用 1、理解遥感应用的基本原理 2、了解遥感在资源调查、环境与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的应用 2、3S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理解并熟练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了解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 了解遥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掌握地物反射率、反射波谱及反照率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基本特征,理解环境因素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三)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 了解遥感平台;理解并掌握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图像特征; 了解目前常用的国内外遥感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各波段的特点及主要应用范围等;熟练掌握遥感图像的特征。 (四)遥感信息提取 熟练掌握遥感图像的基础知识;理解遥感探测对象在空间、光谱及时相方面的基本特征;了解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理解遥感图像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 掌握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基本原理、过程及主要方法。 (五)遥感的应用 理解遥感应用的基本原理,了解遥感在土地、土壤、植被、水体、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应用。 三.考试形式 (一)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卷总分150分,试题结构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辐射出射度 2.信噪比 3.极化雷达 4.数字地形模型 5.叶面积指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一个光子的能量频率为3.75*1014赫兹(Hz),则该光子的能量为 焦耳,其对应的波长为微米,波数为厘米-1。(已知普朗克常数为6.626*10-34焦耳秒,光速为3*108米/秒) 2. 已知标准漫反射板在某一波长的反射率为50%,在相同的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分别测量目标和反射板在相同波长处的辐射亮度,得到观测仪器的读数分别为800和2500,则在该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目标的双向反射率因子BRF为,双向反射率BRDF为。 3.在地球大气层顶测得太阳的平均辐照度为1380瓦/米2,地球大气层顶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1.5*1011米,则太阳的总辐射功率为:瓦。 4. 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和。 5.请列出2个你熟悉的植被指数和。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决定大气散射特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 ) (a) 大气粒子的成分; (b) 大气粒子的大小; (c) 大气粒子的含量; (d) 波长; (e)观测仪器。 2.属于遥感传感器的包括: () (a) TM; (b) NOAA; (c) SIR-C; (d) MODIS; (e) SPOT; (f) AVHRR 3.下面关于植被光谱特征的描述是正确的包括:() (a) 0.45微米和0.67微米波段为叶绿素吸收谷; (b) 0.54微米为胡萝卜素的吸收谷; (c) 0.74-1.3微米波段为木质素的吸收谷; (d) 1.4微米,1.9微米,2.7微米波段为水吸收谷。 4.热红外遥感的大气窗口主要包括:() (a)0.4-0.7微米;(b)1-2微米;(c)3-5微米;(d)6-7微米;(e)8-14微米;(f) 15-17微米。 5.颜色的属性包括:() (a)明度;(b)波长;(c)色调;(d)饱和度;(e)频率。 6.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 () (a)空间属性;(b)相位属性;(c)专题属性;(d)偏振属性;(e)时间属性。 7.土地覆盖分类中的主要问题有:() (a)同物异谱;(b)同物同谱;(c)同谱异物;(d)异谱异物。 8.海洋水色遥感包括以下方面的应用:() (a) 通过叶绿素吸收波段测定浮游生物分布; (b) 利用海水浑浊度遥感海洋悬浮沉积物含量; (c) 通过遥感黄色物质含量测定海水盐度 (d) 通过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研究海洋生物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 (e) 通过海洋近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反演海面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