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李聚奎生平简介

开国上将李聚奎生平简介
开国上将李聚奎生平简介

开国上将李聚奎生平简介

李聚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开国上将李聚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聚奎上将是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李聚奎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1928年李聚奎参加了平江起义,同年加入共产党。之后李聚奎将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了不同职务,并立下赫赫战功。建国后李聚奎上将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和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石油工业部部长以及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顾问等职务。

李聚奎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一生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能够始终如一,百折不挠。1930年李聚奎被诬陷为AB团而接受严酷审查,但他坚持了革命意志。大跃进时期的李聚奎更是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文革中李聚奎上将更是被反革命集团强加了各种莫须有罪名,收到了扣押和残酷迫害。面对迫害,李聚奎不但勇于抗争,还竭力保护着其他共产党员和群众。李聚奎认真学习和贯彻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大

是大非问题上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真理,不畏强权。李聚奎上将驰骋战场数十年,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是我党我军的著名战将,在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极高的威望。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将军,李聚奎上将从不居功自傲,他一生光明磊落,明大义、豁达大度,以大局为重,团结同志,认识李聚奎上将的人无一不表示敬佩。

李聚奎为什么迟授衔李聚奎将军从1926年参军,为国为民经历了三十年的浴血奋战和战火洗礼,毫无疑问,这样的一位将军应当作为首批开国功臣而荣膺授衔。但在1955年我国首批首先将军名单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李聚奎的名字。直到1958年李聚奎将军才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聚奎为国为人民参与了我国近代的重大战争,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战功赫赫,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次军队授衔时间是在1955年9月,而李聚奎在1955年7月就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也就是说当时第一次授衔时李聚奎已经不在部队了,因此无法对他授衔,因为两个月的时间差而错过了第一次将军授衔,对于李聚奎而言固然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1958年2月李聚奎再次回到了部队,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因此李聚奎在1958年的第二次授衔中接受了上将军衔,实至名归。

虽然李聚奎将军授衔晚了三年时间,但他为人民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晚来的授衔,永恒的荣光。战争中的李聚奎战场上奋勇杀敌,其余时间也是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列主义、茂等四项。李聚

奎身上有着诸多优秀品格,他襟怀坦荡、敢于抗争、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认识李将军的人无一不对他感到钦佩。

李聚奎将军是我党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是后人们学习的榜样。

李聚奎子女李聚奎是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李聚奎一生参与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重要战争,战功不朽,于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的李聚奎主要在中央任职。

李聚奎将军的夫人叫王惠颖,两个人在1941年10月在山东结的婚,当时邓小平作为证婚人。婚后,李聚奎和王惠颖一共有五个子女,长子李生雨,次子李路雨、三子李奇雨、四子李京雨和女儿李卫雨。

其中长子李生雨出生于1942年,生在山西省沁源县,早年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毕业,之后李生雨成为原解放军北京军医学院教研室主任和副教授,目前已经退休的李生雨依然致力于宣传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红色精神。

次子李路雨出生在1944年,从西安电讯工程学院毕业,文革时李路雨因父亲而受到牵连,被分配到江西一个中学当老师。文革结束后担任解放军总后科研所副所长,如今也已退休。

三子李奇雨在1949年出生在北京,早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的李奇雨就一直在从事教师工作,目前也已退休。

李聚奎的四子李京雨于1955年在北京出生,现在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主任医师和教授,一直致力于临床医学工作。

而李聚奎小女儿李卫雨出生在1950年,曾经在北京军事医科学院做过编辑工作,也曾在央视资料馆从事编目工作,现在也已经退休。李卫雨十分喜欢运动健身,退休后的她积极参加老年舞蹈健身班和合唱团排练,过着丰富的晚年生活。

李聚奎子女在各个行业有着各自的成就,虽然与父亲李聚奎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同样为社会主义建设做着贡献。

李聚奎故居李聚奎是我国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李聚奎故居在2014年年底开始进行修复工作,在去年年底开放。李聚奎故居位于龙塘镇新石桥村虎形山山脚。

李聚奎故居最早建在清朝光绪年间,在2011年时被列入了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李聚奎故居也作为长韶娄高速一带的红色旅游和休闲景点旅行得到最后一站。来这里参观旅游的游客通常会选择从长沙到刘少奇的故居花明楼,再由花明楼到灰汤温泉,之后是毛泽东故居韶山,最后就来到了李聚奎故居。李聚奎故居的修复工程是为了使得娄底市实现红绿旅游、人文与自然景观旅行融合,这一工程也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建设扶持项目。

李聚奎将军参加了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多次重大战役。李聚奎最为我国五十七位开国上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顾问和顾问委员会会员等重要职务,并在1959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获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李聚奎将军更是在1988年被授予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

章,这是党中央对李聚奎同志工作的莫大荣誉与肯定。

李聚奎将军作为我国优秀党员和军事将领,一生戎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值得后人的敬仰与学习。大家不妨前来李聚奎故居感受一下这位将军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生平简介范文

xxx 同志生平简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追忆xxx 同志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的一生,寄托我们的哀思……XXXX 年XX 月XX 日(农历XXXXXX)XX 点,xxx 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XXXX 岁。 xxx 同志XXXX 年XX 月XX 日出生于XXXXXXXX。XXXX 年XX 月参加工作。XXXXX 年X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 工作;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X 年XX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X 月在XXXX 工作;XXXX 年XXXX 月退休。 xxx 同志是一位优秀的XXXX。 她从事XXXX 工作近XXXX 年,始终忠诚于党的XX 事业。任教期间,xxx 同志多次被市、乡、校评为XXXX。无论是在XXXX,X 都能以XX 为家,以XX 事业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为XX 的发展出谋划策、出力流汗;X 长期奋斗在XX 事业的第一线,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以扎实的XX 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为XX、为XX 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X 一心为XX 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XX 和社会的好评。 xxx 同志是一位出色的XXXX。X 在我市X作文XXX 组建时调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XXXX 工作者向XXXX 的转型,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连续工作XXXX 年直至退休,参与和见证了我市XXXX 的艰难历程。工作中,她忠于职守,勤勉认真,不断学习,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关于企业改制和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X 身体力行,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职工打成一片,长期工作在企业改制第一线,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我市的XXXX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x 同志在家是一位好XX、好XX。X 家较为贫寒,父亲长期工作在外,家中XX,一家XX 人,身为XX,她比同龄人涉世较早,自小便与母亲分担起家庭重任。成家立业后,含辛茹苦,养育XX,对子女从严教育,严格要求,XX 个个好学上进,勤奋努力,他们先后进入大学深造,相继参加工作,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xxx 同志生活简朴,意志坚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XX 为人正派,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直至退休后,仍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我市的社会发展事业。 我们追忆xxx 同志,就是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XX 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XX 那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坚强毅力;学习XX 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习XX 在家做一个好儿女、好母亲、好家长,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好教师、好干部。我们要像XX 那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默默奉献,以此来告慰xxx 同志在天之灵!xxx 同志安息吧!XXXX 年XX 月XX 日

李鸿章传读后感(总结类)

实用总结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读完之后颇有所感。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的一生最为后人所憎恨的是他当政期间,先后签署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作为大清外交第一人,李鸿章由此身败名裂,留下骂名。然而,把全部的责任都归咎于李鸿章是有失公允的。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当时人们的愚昧麻木,他是想救国的,但是那个黑暗的社会不允许他这样做。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写道:“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尽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尽管李鸿章在军事,改革运动中是杰出的带领者,然而他不懂得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国家的严峻形势,再者在改革前进的摸索中无人指引,也只能让他停滞不前,却又无能为力。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国藩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梁启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他是一介书生,但是戎马生涯改变了他的初衷,做不成学问却成为了“忠臣”,举起屠刀的时候没有眨过眼睛然后时候也扪心自问,那双满沾鲜血的双手让人心惊胆战。想想为什么“粤匪”会反朝廷,为什么朝廷军队会不堪一击?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令人深思!国之痛,民之哀,他深知自己没有能力能扭转这一切,所以只能在自己权职范围内的一些事情,让老百姓有饭吃,让朝廷放心东南这一块。最令人担心的是夷技这一块,外国军械优越,若起祸端,吃亏的肯定是中国,后来他就想尽快新办洋务,他写下了《致总理衙门书》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来朝廷同意了,他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他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建立北洋舰队。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然而他所提倡的自强求富,他所建立的北洋水师却渐渐的被列强的枪炮和昏庸的王朝所粉碎。 李鸿章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在鼎盛时期“坐镇北洋,遥执朝廷”。他推动了中国将现代化的进程,为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是就因为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众多人所误解,留下骂名,实属不公啊! 1 / 1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此时形势极为严峻。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

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真的能代表中国的先进领导吗?如果洪秀全真的通知了中国,中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起落。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李鸿章曾说:“练兵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知潭州时,除热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门书。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两篇。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国封建时代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当然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他的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121卷,《朱子语类》140卷。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①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②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具体内含是“仁、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 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②《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导语:李白作为“诗仙”被众人熟知,大家都读过很多李白的诗,但是可能大家对李白这个人不太了解。下面橙子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李白的资料,大家快来看看吧!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2]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李鸿章的事迹简介和读后感

10月5至10日,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央视播出专题片《复兴之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十七大政治报告的一种形象解读。《复兴之路》对一些以前不甚明晰的史实及争议作出重新论述,其中对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中起的积极作用都有新的评价。总编导任学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李鸿章所带领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却是中国最早发出的自强声音,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始。从百年“民族罪人”到近代化“进步功臣”,李鸿章,功过究应几分? “1998年的时候,舆论可没有现在这么包容,正式开馆之前,我们就李鸿章的解说词与中科院及各方人士反复斟酌、推敲,中间曾11次易稿,担心稍有定位不准,就会在社会引起很大的负面影响。”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如今回想起那段往事,依然心有余悸。 死忠清帝“罪”的起点 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的李鸿章,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形成忠君国的思想。在晚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初,李鸿章曾投奔其师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幕僚。1860年初,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清廷失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的一支主力。李鸿章奉命回乡收编团练,组织淮军,救援上海。1862年,他率领淮军与太平军恶战数场,成功守住上海,并一鼓作气收复苏州、常州等重镇。到1864年,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已被淮军基本肃清。至攻打天京前夕,淮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 战场上的胜利使李鸿章的仕途蒸蒸日上,他先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五口通商大臣,最后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挽救晚清这艘破船的“总舵手”。100多年来,镇压农民起义一直是李鸿章历史评价中的重大污点。 实业富国“功”的开始 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李鸿章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并认识到装备精良的西方列强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此后,李鸿章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军事,增强国防来抵御列强侵略,他常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在他运筹帷幄之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等一大批现代军工企业、军队纷纷涌现。 在发展国防力量时,李鸿章深感资金匮乏,他认识到“中国积弱,由于患贫”。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他开始倡导“求富”,逐渐兴办起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上海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民用实业,垄断当时全国的电报、航运等领域。程红介绍,李鸿章兴办的近代工业,在铁路、电报、纺织等众多中国近代化事业中创造47项第一,加快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编练淮军枪杆子里出政权 李鸿章历经晚清四朝,纵横捭阖政治舞台40年,跟他手中拥有庞大的淮系力量是有很大关系的。而淮系是随淮军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当时八旗兵已没有战斗力的情况下,李鸿章的淮军成为清廷的国防军,不仅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更曾长期担任直隶及战略重地防务。军事上的成功,使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淮系人物迅速走上政治舞台,他们中有多人分别担任过直隶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以及广西、台湾等省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系别: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班级: 14商务英语1班 姓名:廖楚仪 学号: 1440115125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李付安 定稿日期: 2015 年 6 月 25 日

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正如作者牛贯杰在《原来李鸿章》一书的开篇中说道那样,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尽管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能够一直被众人热议,甚至全方位深入探究,可见李鸿章的确不简单,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对李鸿章这样一个历史风云人物的最原始印象就是中学历史课本上一幅滑稽的漫画。画一个人儿拿着浆糊艰难地修补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旁边有一句话,既是李鸿章那段经典自嘲的总结,又是对他的政治生涯最生动的描述:大清皇朝的裱糊匠。后来我查了资料,他原话是这样说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第一次读完这段话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能够体会到他的洞察灼见,他的勇敢担当,他的无可奈何。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虽然最初的动机是他要为自己组建的淮军准备银两购买武器。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这样认识和评价李鸿章,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李鸿章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1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人。中国南宋思想家。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 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 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 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 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 《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 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 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 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 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 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 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 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 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 朱熹 朱熹 书翰文稿

xxx同志生平简介

xxx同志生平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局退休干部xxx 同志。 xxx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x月x日零时x分不幸去世,享年xx岁。 xxx同志19xx年x月出生于xxx的一个贫寒家庭,19xx 年1月便参加了革命工作,19xx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xx年1月至19xx年在xx市xxx管理处xxxx所工作,任xx员、团支部书记,19xx年至19xx年6月在市xxx管理局城北所做内勤工作,19xx年1月至19xx年11月在市xxx管理处城西所任所长兼支部书记,19xx年11月至19xx年2月在市xx管理处直管所任所长,……,19xx年x月退休。 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xxx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终身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服从党的安排,遵守组织纪律,在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xx管理事业。无论是在最基层工作,还是担任领导干部,都注重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研究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注重党性修养,不计较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讲奉献,不图索取,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她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始终保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她坚持真理,公道正派,襟怀坦荡,清正廉洁,生活朴素,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热爱集体,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工作中,她深入细致,经常带领干部职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组织人员xxx,为群众排忧解难,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退休后,xxx同志依然关心、支持xxx事业,积极献计献策,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xxx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好同志。她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xxx同志安息吧。

悲剧人物李鸿章

悲剧人物李鸿章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的时候,人们总会给予他“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这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得以喘息近百年,虽然有助纣为虐之嫌,但我不认为中国内战对于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内忧外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用自己的方法使中国富强,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虽然不知道他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但是他的确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的国力。他对于维新派的的态度比较开朗,我想在他心里还是支持这些改革,要不然他也不会兴洋务,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所做的错事,而没有看到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将,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中国丧失了也抗衡西方水军的力量。造成中国人名被大量屠杀。但我们可能不知道,李鸿章根本就指挥不了这支军队。他也是无能为力。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他为寻找自强之路,去欧美寻访救国之道。在出访美国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

生平简介如何写

生平简介如何写 篇一:怎样写好人物生平 怎样写好人物生平 一、什么是生平? 生平,一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俗称一辈子。它是简单记述一个人生平事迹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样式,是传记类文章中的一种较短小的形式。 二、怎样写好生平, (一)要明确写生平的目的。 写生平的目的是配合其他文章、图画、照片向人们客观地介绍一位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的全面而概括的生事迹。因此,生平的篇幅要尽量简短,语言尽量精炼,可以省去带歌颂、赞扬的词语。 (二)要掌握写生平的表达方法和人称。 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对话这六种表达方法中,写生平用得多是叙述和说明两种方法。叙述时,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用“他”的口吻去叙述他人的事迹、因此,凡写生平都是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 (三)要掌握生平的结构方法。 生平的结构只有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标题。有时用标出,有时用来写。 第二部分,正文。生平正文的写法,一般在开头介绍被介绍者的

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和地点之后,根据被介绍者的整个经历,分成若干个时期,在每个时期中介绍被介绍者的革命活动和所担负的职务。为了 节省字数,每段开始提一次被介绍人的姓名以后,再提姓名时可用第三人称“他”代替,甚至有时连用“他”也不用。 例如:孙中山生平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读完之后颇有所感。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的一生最为后人所憎恨的是他当政期间,先后签署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作为大清外交第一人,李鸿章由此身败名裂,留下骂名。然而,把全部的责任都归咎于李鸿章是有失公允的。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当时人们的愚昧麻木,他是想救国的,但是那个黑暗的社会不允许他这样做。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写道:“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尽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尽管李鸿章在军事,改革运动中是杰出的带领者,然而他不懂得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国家的严峻形势,再者在改革前进的摸索中无人指引,也只能让他停滞不前,却又无能为力。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国藩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梁启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他是一介书生,但是戎马生涯改变了他的初衷,做不成学问却成为了“忠臣”,举起屠刀的时候没有眨过眼睛然后时候也扪心自问,那双满沾鲜血的双手让人心惊胆战。想想为什么“粤匪”会反朝廷,为什么朝廷军队会不堪一击?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令人深思!国之痛,民之哀,他深知自己没有能力能扭转这一切,所以只能在自己权职范围内的一些事情,让老百姓有饭吃,让朝廷放心东南这一块。最令人担心的是夷技这一块,外国军械优越,若起祸端,吃亏的肯定是中国,后来他就想尽快新办洋务,他写下了《致总理衙门书》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来朝廷同意了,他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他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建立北洋舰队。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然而他所提倡的自强求富,他所建立的北洋水师却渐渐的被列强的枪炮和昏庸的王朝所粉碎。 李鸿章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在鼎盛时期“坐镇北洋,遥执朝廷”。他推动了中国将现代化的进程,为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是就因为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众多人所误解,留下骂名,实属不公啊!

祖冲之生平个人简历

祖冲之生平个人简历 祖冲之,429年(南朝宋元嘉六年)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 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西晋末期,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祖冲之的先辈从河北迁徙到江南,并在江南定居下来。祖冲之就出 生在江南,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亲祖朔之做“奉朝请”,学识渊博,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 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 早年经历 祖冲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说,从很小的时候起便“专功数术,搜烁古今”。他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记录、 资料,几乎全都搜罗来进行考察。同时,主张决不“虚推古人”, 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人陈腐的错误结论之中,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 测量和仔细的推算。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每每“亲量圭尺,躬察 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由于祖冲之博学多才的名声,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当时朝廷的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后来又到总明观任职。当时的总 明观是全国最高的科研学术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总明 观内分设文、史、儒、道、阴阳5门学科,实行分科教授制度,请 来各地有名望的学者任教,祖冲之就是其一。在这里,祖冲之接触 了大量国家藏书,包括天文、历法、术算方面的书籍,具备了借鉴 与拓展的先决条件。 潜心科学

461年(南朝宋大明五年),祖冲之担任南徐州(今江苏镇江) 刺史府里的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吏、公府参军。祖冲之在这一 段期间,虽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继续坚持学术研究,并且取 得了很大的成就。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 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 法的优劣进行讨论,最终,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 行新历。 464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被调到娄县(今江苏昆山县 东北)作县令。之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从这时起,一直到南朝齐初年,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 制造,重造出了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发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和“木牛流马”、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还设计制造过漏壶(古代计时器)和巧妙的欹器。 晚年生活 祖冲之的晚年,正值南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祖冲之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的 变化。他着重研究文学和社会科学,同时也比较关心政治。 494年(南朝齐隆昌元年)到498年(南朝齐建武五年)之间, 他担任长水校尉的官职。当时他写了一篇《安边论》,建议政府开 垦荒地,发展农业,增强国力,安定民生,巩固国防。齐明帝看到 后想令他“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后因南齐的统 治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再加上南北朝之间的 连年战争,祖冲之良好的政治主张无法在国家内部施行,更无法实 现了。 500年(南朝齐永元二年),这位卓越的大科学家去世,享年七 十二岁。他的天文历法心血之作《大明历》在510年(梁武帝天监 九年)才以《甲子元历》之名颁行。 数学史上的创举——“祖率”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 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是清朝建国以来第十一位皇帝,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光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七子的儿子,其母名为叶赫那拉;婉贞乃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在位时期采用年号“光绪”,故又称光绪帝。 公元1871年,载湉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的醇王府,公元1874年,同治帝去世,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慈禧太后为了可以继续操控政权,而力排众议,将自己亲妹妹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作为皇位继承人。所以这一年不管醇亲王奕譞多悲痛,四岁的载湉还是登上了皇位,由两位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光绪。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过世,慈禧一人垂帘,而公元1889年,光绪帝亲政,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朝政大权实际上还是握在慈禧的手中。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拒绝求和而主战,但此时的清政府已腐败不堪,作战能力太弱,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草签了《马关条约》,被光绪坚定地拒绝。光绪想过迁都来与日本周旋,但被慈禧太后拒绝,最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随后,康有为等人发动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强烈支持,并于公元1898年实行了戊戌变法,但慈禧太后等人反对,光绪试图用袁世凯牵制慈禧太后的势力,反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将光绪幽禁,维新变法失败,历时不

过一百零三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一直被幽禁,慈禧太后再次独揽大权。公元1908年,光绪帝暴毙,终年三十八岁,终于清西陵之崇陵,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同治与光绪的关系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关系使堂兄弟与表兄弟的关系,同治皇帝的父亲和光绪皇帝的父亲是亲兄弟,同治皇帝的母亲和光绪皇帝的母亲是亲姐妹。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等人拥立了光绪作为大清王朝的继承人。1874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生前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两宫皇太后就商议立储君一事,参加大会的都是同治皇帝的叔叔们,除此之外还有清朝廷的大臣。在选帝一事中,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们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慈禧太后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权,便决定立醇亲王和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就是年仅四岁的载湉为皇帝。慈禧太后,决定将载湉过继给咸丰帝,那么载湉就是同治皇帝的弟弟,这样一来,朝廷的统治权还是把握在慈禧太后手上。醇亲王知道载湉被立为皇帝时,顿时大哭,但是没有办法,四岁的载湉就这样被拉上了政治舞台。 载湉被接入皇宫,成为了大清王朝第11位皇帝,在他6岁的时候就已经读书,当时夏同善为载湉的老师之一,叫他礼乐骑射。载湉读书十分刻苦,父亲醇亲王就在毓庆宫照顾他。 载湉当上皇帝之后,慈禧太后以他年幼为理由,开始了垂帘听政。1887年,光绪皇帝开始了亲政,但是慈禧太后仍要过问国事,大小事情都要给她报备。

李鸿章一生的事迹

李鸿章一生的事迹: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

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 多个条约根据我所收集的资料,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 年8 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 年9 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4 年5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 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 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 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 月《中俄密约》;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 年9 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李鸿章也算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在当时那种国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