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创作技巧

诗词创作技巧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凡是有成就的诗人,吐纳珠玉,舒卷云风,无不在创作技巧上下功夫。现就常用的几种技巧介绍如下:

(一)赋。

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陈事,二是直言。所谓陈事,就是叙事、状物,通过事与物

来言志抒情。所谓直言,就是照实描写,是通过鲜明的形象来直说其事。

如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以上的直言、陈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慈母形象。(二)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常说的打比喻。

一是明比。

如《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雪比作梨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二是暗比。

如:《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是苏轼表面上写花的影子被日收月送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是写诗人被谪贬而感怀不满的情绪。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先说他物,由于他物的触动,引起感情的抒发,一般放在诗的开头。

如《喜外弟卢纶见寄》: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看到风雨之中残衰的黄叶老树,引发起对自己年老力、生活无计的痛苦的感受。(四)夸张。

有时强烈的感情,费尽笔力也写不出来,一用夸张便可得之。

如李白的《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是夸张,之所以极度夸张白发,是言愁多也。

(五)问答。

问答可以突出表现思想感情,增加情趣。有的问而有答,有的问而无答。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问答艺术很多,可增加诗的感化力,一句啃着主题。

(六)拟人。

把自然界中的无知之物赋予生命或情感,使之为自己的创意图服务,也叫“人格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春江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青)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

——其实,花不会溅泪,鸟不会惊心;江不会留客,草不会送马;竹不会喜雨,山不会爱夕阳;云和花都不会想,是诗人想的,是人格化的。

(七)议论。

就是在诗中说理或发表议论。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江中的遗物—折戟,联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情况。作者认为如果周瑜不巧得天时、地利,击败了百万曹兵,东吴政权必定灭亡,大小乔早被曹操掳去置于铜雀台中了。诗人心中所感,发为议论,借以抒怀。

(八)含蓄。

诗贵含蓄。欧阳修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诗外。”司空图说:“不着一字,便得风流。

”这是一种塑造形象的功能,实则不尽,虚则无穷。如李商隐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在四川写给家中妻子的回信。全诗虽无写旅途的清苦和孤独,但短短的四句,却足以发人联想。首句是答妻子的话何时归来,说:“未有期。”含有不尽的凄楚。

接下来写景,凄风苦雨连绵不断,寂寞尽在言外。三、四句写得格外深沉,是人不

说对妻子的思念,却写到何时才能团聚,剪烛西窗,彻夜长谈,结束这令人愁肠寸断的

旅途生活?此诗言语简洁,精炼,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感情。含蓄能给读者提供

再创造的空间和条件,也是尊重读者的一种表现。

(九)对比。

把两个对立或截然不同的人和事,放在一起来描写叫对比。要把描写的事情和感情

鲜明的表达出来。

如杜甫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用对比方法写得深刻形象。没有“朱门酒肉臭”。就没有“路有冻死骨。”

再如朱淑珍的:

“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夜元宵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衣袖。”

去年灯好月圆人团圆,今年灯月依旧,只是景在人非了。触目伤怀,情真意切,也是一种对比的方法。这种写法更真切、鲜明。

(十)递进。

使思想感情更深远一步,能使诗意曲折含蓄,韵味悠长。

如王之涣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把景物写得很清楚了,却又推进一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种写法要一

步扣一步,增加逻辑性。

(十一)衬托。

是运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更能突出主题思想。如唐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登上黄鹤楼,远望长江、汉水一带,晴空万里,绿树芳草,景色宜人。这种景象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前两句为后两句期衬托作用。

(十二)白描。

白描是一种绘画手法。用于诗中,就是作者不去凭借多少形容词和比喻,不着浪漫色彩,只根据主题需要,把有关事物直接写出来。如刘长青的诗云: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天晚时分,暮色苍苍,冷云低垂,苍山昏暗,寒风冷雪侵袭着这贫苦人家。听到狗

叫于柴门之外,见于人归于风雪之中。作者运用这种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山村雪夜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鲜明,使人读来有如身临其境。

(十三)倒装。

要把强调的事理和感情,提到句子的前面去写,或者根据平仄安排的需要,把这种调换句子次序的方法叫作倒装。能够突出重点,加重语气,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如王维《山居》: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顺理成章的应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但诗重在表现感受,况且浣女在竹林之中,渔舟在莲叶遮蔽之处,起初未见。倒装来写,更为真实,更富有诗意。(十四)数字。

在诗中恰当的运用数字,能使所描写的景物明确清晰,增加诗意。

如代淑伦的:

“十年多难后,一醉几人同。”

杜甫的: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白居易的: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王维的: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又如毛泽东的《送瘟神》:

“千树薜苈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望一千河。

天连五岭银鋤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句句嵌入了数字,吟咏起来,更形象、更逼真,更富有诗意。

(十五)叠字。

在诗中运用叠字,对渲染思想感情,加深艺术概括力,突出形象,加强声律节奏,都起

着独特的作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诗歌研究方法

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的思考 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最后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时期。清代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只有找到科学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吸收到其内部的精华。 诗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比较研究、分时段研究、分题材研究、分流派研究等等。但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诗歌研究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歌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对于诗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诗歌文献资料的整理。因为,诗歌的研究只有与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构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获得权威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诗歌的整体建构与描述,是在具体的诗歌作品、诗人创作、流派及各个时期诗歌发展等局部的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后者的研究越充分,前者的结论就越有可能接近科学。因此,对于诗歌基础文献的整理汇编,比如诗篇辑佚、诗集笺校、版本研究等是诗歌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倘若诗歌研究没有基础的文献作为基础和支撑,那么,我们得出的那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就,并且没有任何说服力,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因此,在今后的诗歌研究中,能够形成更强大中国古代诗歌文献数据库,如《诗经》、《先秦汉魏六朝诗》、《全唐诗》、《全宋词》等,那么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道路将会更加顺畅一些。 二是诗歌分时段研究。诗歌的发展贯穿于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但是各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诗歌在各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也各有千秋。比如先秦阶段的诗歌大多古朴自然,魏晋的诗歌则多飘逸洒脱,个性鲜明。唐代诗歌多豪迈真挚,宋代诗歌多工巧尚奇。因此,诗歌的分时段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唐代的诗歌可以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初唐多柔靡,盛唐多豪迈张扬,中唐多沉郁雄浑,晚唐多晦涩朦胧。再如,宋代的诗歌就可以以南渡前后为界进行分段,无论是诗词还是曲文,南宋和北宋都呈现出来很大的差异。这样就需要对南北宋的诗歌分开研究,北宋的诗歌多集中于自我性情的抒发而南宋的诗歌就有家国情怀的加入。这种分时段的诗歌研究,能够将各个阶段的诗歌深入的剖析,总结出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对于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是分题材,分流派研究。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诗歌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一方面体现了诗歌研究中“史”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诗歌研究方法中比较系统的方式。分题材研究,比如对“玄言诗”的研究,对“山水田园诗”的研究,对“战争诗”的研究等等,这种对诗歌题材进行分类的研究方法能够对这一类题材的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对于某一题材诗歌的发展流变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分流派研究,如对“元白诗派”的研究,对“边塞诗派”的研究,对“韩孟诗派”的研究等等。这种分流派的诗歌研究方法,可以很好的将一类诗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梳理,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进而对于诗歌风格的归类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是社会文化广角研究。孟子说“知人论世”,同样,知诗歌也要论世。诗歌在各个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联。比如,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盛行,影响到诗歌上就是玄言诗,游仙诗的兴起。再如,盛唐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达到极致,所以盛唐诗歌普遍表现出一种豪迈和自信的风格特征。因此,诗歌的研究必须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文学创作源于社会生活,并会对诗歌创作和发展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影响诗歌发展的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诗歌与舞蹈的关系,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诗歌与民俗的关系等等。 关于诗歌的研究方法远远不止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认为这四个方面在诗歌的研究中是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对我们把握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轮廓有指导作用。如果对于诗歌的这些基础内容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对于诗歌的研究也只能算作“纸上谈兵”。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只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吸取其精华,因此,诗歌研究方法是一各永远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话题。

诗歌写作技巧

诗歌写作技巧: 1.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做诗也会吟 多读,多想,注意观察,多行动,试着做几首,认真一点……注意到这些方面就差不多了。 2.富有诗意,节奏韵律加强。 诗意的语言不仅仅是口语、书面语的简单组合,而是为创设意境、表情达意儿提炼组织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旧体诗词的语言在文言词语中提炼,新诗的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诗意的语言不像作文语言那样要求通顺、流畅、直白,而是要求含蓄、委婉。比如我们同样围绕《赶场》这个题目,作文语言可以这样写: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集市上,人一会儿就多起来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他们有的买卖粮食,有的交易牲畜……而用诗意的语言来写赶场,就可以变成这样:各色目光被心愿颁布/日子/在乡村农脉上快速怀孕/赶场天/汗流浃背的衣衫/俨然一幅立体的水墨画/掂来掂去的山里人/穿梭在五谷六畜与电器里/完美的憨笑/感动又温暖着一张张钞票…… 诗歌的语言还要讲求节奏和韵律,虽然写新诗可以押韵(如《天上的街市》),也可以不押韵(如《纸船》);可以分节(如《静叶》),也可以不分节(如《色彩》);可以加标点符号(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也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如《乡愁》),这在以前的诗歌教学中提及过。它是自由的,完全由作者自己选择,完全为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服务。但是节奏韵律加强了的诗的语言,它读起来琅琅上口,它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听觉上的享受。如《我是一条小河》这首诗: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我软软的柔波。 3、组合灵活,超越语法规范 诗的语言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它具有跳跃性、显像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它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乌黑的叹息”“浮着油沫的梦”“粉红的回忆”“温暖的寂静”“乳白色的歌声”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当然这也是修辞中的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如洛夫的诗中“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小雪》)“我们风过霜过”(《湖南大雪》),这儿就是把名次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荷”字给人以热烈与衰败的感觉,“蝉”字给人以浮躁与凄凉的形象,“风”“霜”二字,给人磨难与成熟的人生体验。 4、锤字炼句,营造和谐氛围 锤字炼句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大多数诗人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很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就是通过锤字炼句而来,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惊”一“鸣”,互文修辞,静态景中呈现动态美),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的不仅是春色,还有赏春的欣喜和激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的豪情,“问明月”的气概,淋漓尽致,潇洒飘逸),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 我们写诗,在驾驭语言、推敲字词上既要着重修辞学意义上的准确生动,也要努力站在精神体验的高度,寻找最能体现人们情绪的字句,营造和谐的、诗意的氛围。 总结:诗歌语言最大的禁忌是直白和晦涩。直白的语言没有感染力,吸引不了读者;晦涩的语言让人读不懂,更不会有读者欣赏。

现代诗阅读方法

最重要的一个你自己的理解能力要强,一篇诗歌看下来要知道着篇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把你理解的中心思想写下来,要是真的不知道中心思想,就看看问中有没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然后围绕着这句话展开 一般中心思想离不开什么像思念祖国,热爱祖国,想念家乡,赞美母亲,怀念童年……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

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 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 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转)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一) 诗的结构寻根谈 诗从语言结构的观点来剖析,是寺中的言。即庙里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语言不是我们通常所用的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惯性思维所表达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里,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语言。这另一个世界就是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封闭性。只有进入了这个封闭的庙里的人,他们才可以通过使用这种语言来相互交流。所以,过去有句话说:“诗向会人吟。” 诗,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特殊。因为从表相上看,它是依附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但它的实质却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里形成一层不对外封闭的特性。于是古人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诗,虽然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这个独立个体要将所表达的内质传递给受者,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而语言文字这种传播符号从诞生之日起首先就带着一层大众传媒普及性。而诗恰恰又是小众的,“不能言传”的,这就使诗在形式表达上和传播中形成了内在矛盾。即小众的,有别于大众语言表达传播的诗,却要通过大众传媒语言方式来传递。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诗还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生存。 于是,人们惶惑了。但却从惶惑中发现。语言文字作为诗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只是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诗。

而诗是什么呢?诗实际上是生存在语言之中的另一种语言。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贵族性,注定了它的非普及性,注定了它的封闭性,注定了它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 诗是庙里的语言,这个庙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就是诗。过去古人们总结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是我们说出来的“心志。”而这种说出来的“心志”,在阅读过程中已超出了我们过去阅读的经验范围,它不是通过语言的直接传递,而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暗示,来传递一种依附于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于是,对于诗的阅读古人便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是客观存在的,但诗在形式表达上的难述描性,又的确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手脚无措。我们说诗是主观到客观,再由客观到主观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诗在传递过程中的不停转换,实际上也就肯定了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弹性、张力、暗示……常常就会因为读者的不同,对所传递表达出来的意旨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产生歧义。 诗是一种文学贵族的文字游戏,这就是说诗对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都是有条件的。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二)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

现代诗阅读方法

最重要得一个您自己得理解能力要强,一篇诗歌瞧下来要知道着篇诗歌得中心思想,然后再把您理解得中心思想写下来,要就是真得不知道中心思想,就瞧瞧问中有没有一句总领全文得话,然后围绕着这句话展开 一般中心思想离不开什么像思念祖国,热爱祖国,想念家乡,赞美母亲,怀念童年……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得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得(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得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得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就是一种最常见得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得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得让人产生想像得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得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得主要景物,用自己得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得联想与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得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得特点与情调 ③分析作者得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得情怀”就是不行得,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得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得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得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得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就是一幅明净绚丽得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

赋比兴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比兴”的发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赋比兴汉代 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 《毛诗正义》:“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

“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赋比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绝句、律诗创作基本方法

绝句、律诗创作基本方法 绝句 1.绝句的结构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规定当中两联要对仗,它比较自由,不要求 明显的稳定结构.。 (1)但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 联用对仗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绝句的结构是追求统一的,但又不能把统一绝对化;它还在统一中追求变化。 艺术形式的统一是在变化中的统一,艺术形式的变化是在统一中的变化。没有统 一,必须无以构成艺术形象所必须的单纯,没有变化,单纯就可能变成单调,无 以构成艺术形象所必须的丰富。绝在四句中追求单纯和丰富的统一,严整和灵活 的统一,正是绝句的艺术结构内在规律。在高度的限制中发挥灵活性,对于这种 本来已经很单纯的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来说是不可少的。 3.律绝 1.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2.。A.五绝:(1)平起式两字压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两字压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三字压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三字压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B.七绝:(1)仄起式两字压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现代诗歌赏析怎么写 1.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一 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 2.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二 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 3.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三 充分分析诗的感情. 4.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四 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 古诗日记的赏析怎么写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

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地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

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 、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部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的,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合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和感恩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 “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 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够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和读者带来的巨大魅力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

高考考前复习资料: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高考考前复习资料: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一、抓意象,绘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意象的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捕捉住现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只有抓住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取了四个意象作为鸟儿歌唱的对象,“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满目疮痍,遭受欺凌的;“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是汹涌奔流,义愤填膺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是呼于抢地,不可逆转的;那“来息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自由的曙光。从这四个意象上,我们能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祖国饱经沧桑,人民不屈抗争的场景。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1)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

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页 1 第 丁香朦朦胧胧(《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问题。步骤1:萤火虫和星星,睡莲,一团团的白丁香。寥寥数语营造出一个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的夜境。步骤2: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感受到他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二、明手法,析作用 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技巧:(1)揭示何种手法;(2)分析表达作用。 如: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艾青)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步骤(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2)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