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论文题目: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论文提纲

摘要引言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1、家长观念的引导

2、家长榜样的示范

3、家庭环境的塑造

(二)幼儿园因素

(三)社会因素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家长的策略。

1、家长正确的观念导向。

2、家庭环境的布置是孩子生活习惯形成的磁场。

3、注重榜样作用。

4、注重实践训练。

(二)幼儿园的策略。

1、重视幼儿园常规教育

2、尊重幼儿学习特点。

3、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习惯养成的成功体验

4、让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环境的创设

5、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6、建立健全幼儿家长委员会组织和相关制度,(三)社会方面的策略。

1、以社区教育为契机,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2、有效地运用社区活动,与幼儿良好互动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第二师教学研室和师资培训中心刘文霞

摘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发挥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致的教育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巩固幼儿的教育效果,并保证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策略

引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习惯贯穿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学习以至于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然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幼儿的学习与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存在很多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上挑食,光吃肉类不吃蔬菜,不能独立就餐,吃饭时间过长,边玩边吃等;卫生方面不能坚持做到早晚按时刷牙,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按时睡觉,早上不能早起,不愿意锻炼身体等,活动中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严重,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不积极参加园内

组织的各种活动;文明礼貌方面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不能尊老爱幼,不注意公共安全,不爱护公共财物等,这些都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去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现今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在幼儿期,幼儿的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好时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地反复进行着行为练习,积累、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习惯。这时,教师和家长如果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注意对幼儿有关行为进行控制,调整及必要的指导,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慢慢引导幼儿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和人格,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儿童。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是各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潜能是巨大的。该时期如果能够给孩子提供适当合理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会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较快的由可能变为现实,并取得明显的效果。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对于幼儿而言,幼

儿期是其人生过程的一个重要启蒙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幼儿期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将很难改变,会使幼儿终身受害。作为家长,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分清对与错,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1、家长观念的引导

关于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我在二师五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课题初期做了一份家长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25%的家长对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解比较模糊,有95%的家长认为幼儿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在涉及到家庭教育时,很多人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教育的具体内容不太清楚,更或者是无法能正真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带给孩子的影响,家长们更多的是对如何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困惑,反而对幼儿园的教育寄语了更大的希望,却忽视了家长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2、家长榜样的示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因此习惯是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很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和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这样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家庭环境的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课堂,家长有责任和义务上好这第一堂良好行为习惯的课程。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懂得在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和爱护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是一个温暖的能够给予安全感的地方,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会谦让、分享,辨别对与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的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学会独立。

(二)幼儿园因素

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个环节,在幼儿园尤为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的养成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很多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民办幼儿园,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味的迎合家长的喜爱、需要和期望,在各个方面毫无节制的迁就幼儿,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更不要说引导家长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了。因此,作为幼儿园,肩负着双重的教育重任,不但要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更要引领家长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包办代替、溺爱纵容等意识,让家长放手,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发挥,自我锻炼,并积极主动的配合幼儿园的养成教育。

(三)社会因素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在行为习惯养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以家庭教育为基点,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结合网络,从而使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全社会的职责,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但是,事实上,很多政府的教育机构、社区等,对幼儿园的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学校,如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很多高校,他们认为这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场所,但是却忽略了幼儿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的影响。

因此,政府教育机构、社区机构等应该从观念上得到转变,不但要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还要不断向广大家长宣传

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适时适度的对幼儿园的教育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家长的策略。

1、家长正确的观念导向。

作为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健全的个性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撑点,避免过于溺爱和包容,杜绝幼儿自我为中心,霸道的言语和行为的反复出现,注重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更不能错误的认识,孩子还小,很多道理不懂。

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诸如第一次洗手,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收拾玩具,第一次打扫卫生等,这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开端,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这个“一”开展教育,而不是用“你太小了,妈妈来……”“谁让你弄得到处都是水的……”等斥责性语言或行为阻止孩子的第一次尝试,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后患。

2、家庭环境的布置是孩子生活习惯形成的磁场。

人置身于优美、整洁的环境中,很难作出不讲卫生的举动来。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同样,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从小养成秩序感,反之会养成散漫习惯。合理创设家庭物质条件和生活环

境非常重要。如果家庭环境杂乱无序,经常杯盘狼藉、垃圾满地,幼儿也会认为脏、乱、差很正常,逐步会养成随便丢弃玩具、图书以及作息无规律等不良习惯。强调家庭环境布置的重要性,并不要求家庭布置要豪华气派,而在于持久地保持整洁有序。

3、注重榜样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就是来自于家长。家长榜样作用有时是无意识地影响孩子的:如家长对自己的物品不随意堆放,坚持洗手、刷牙、勤换洗自己的衣物,乐于读书学习、看电视有节制,对待家人和气、关心等,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方式产生认同感觉,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予幼儿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为更好地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家长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如说脏话、做事情不专心、迷恋游戏、电视等,为此,父母之间要相互提醒,共同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家长重新陪伴孩子“再次成长”。

4、注重实践训练。

很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因此,家长要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际训练。例如,要养成幼

儿每天看书的习惯,家长就要坚持每天和幼儿一起看,看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自己挑选喜爱的图书,然后家长一边讲幼儿一边翻书,适当提问,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这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

因此,家长切不可以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便可万事大吉,不可指望幼儿园能把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包揽起来,家长应该负起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只要家园密切的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幼儿园的策略。

1、重视幼儿园常规教育

幼儿园要重视对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进行系列化教育。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分年龄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制定幼儿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该做到的事情和可以独立完成的目标,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不同年龄幼儿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2、尊重幼儿学习特点

在幼儿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是让幼儿去养成好的习惯,而是家长和教师在定规范,强迫幼儿去做,去执行,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幼儿是受教育的主体,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正确的。

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幼儿的认识和活动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师要尽可能的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求。

例如:要求幼儿在吃饭时保持桌面干净整洁,就要发挥幼儿积极主动的一面,可以让幼儿以小组比赛的形式,通过幼儿他评、自评,老师评价,对保持桌面干净的幼儿给予肯定和奖励,以激发其他幼儿积极的行为,从而逐渐转化为幼儿内在的行为,所以要将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之中,通过相互渗透来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

3、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习惯养成的成功体验

在幼儿习惯养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幼儿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幼儿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幼儿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

反过来会对幼儿的习惯养成起到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4、让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环境的创设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舒适的休息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幼儿园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材料与作品让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加激发他们对参与环境创设的兴趣和热情,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互动。

5、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并持之以恒。如讲解“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时,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应该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还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做

到了这些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还可以根据相应主题创编儿歌,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增强幼儿对礼貌的理解。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最终内化成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

6、建立健全幼儿家长委员会组织和相关制度,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短期培养目标,并经常检查落实和完成情况。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幼儿养成好习惯的监督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及时改正,人人抓,人人管,人人都是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的监督者和领路人。

(三)社会方面的策略

为全面提高幼儿素质,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应建立相应组织,制定培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全社会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带领幼儿走出家庭、走出幼儿园,进入社区体验、学习老百姓的种种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己的本领。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社区资源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1、以社区教育为契机,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孩子是社区的一分子,在与社区的接触中认识社区、了解社区,形成他们最初的是非观、善恶观,从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与人交往。因此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也都对孩子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幼儿园周围有着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我们要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带到社会情景中去。

2、有效地运用社区活动,与幼儿良好互动

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每个幼儿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围环境发生着互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常常影响着孩子。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也是幼儿关注的对象。例如九九重阳节来到时,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小区里和老人们联欢,在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尊敬长辈,能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结合联成一体,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致的教育要求,才能有效地巩固幼儿的教育效果,并保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

总而言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

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另外还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如下:

周丹;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编辑部邮箱2010年07期

关耳. 独立性培养应从幼儿始[J]. 教育艺术, 2001,(04)

顾永安. 不当拐仗当向导——浅谈2~3岁幼儿独立性的培养[J]. 早期教育, 2001,(S4)

熊易群,贾改莲,刘晓青. 5至6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1995,(05)

张妍.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J]. 好家长, 2009,(04)

蔡镝, 韩成民. 应注意儿童个性的培养[J]. 家长, 1997,(04) 史秋荣. 浅谈幼儿独立性格的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 1995,(04)

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

文献综述: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 教育学院 2010级心理学五班21号 学号:020045 宋洋 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 前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期,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 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这话虽说有些绝对,但其中包含着一层意思,就是说幼儿从三岁到六岁就要加强其个性品质的培养。从三岁以后,幼儿产生了自我意识,逆反心理、好强、好表现、图赞扬等个性特征不断反映出来,在人与人交往中,模仿、暗示、顺从、竞争等行为特征相继产生。 近年来,幼儿个性结构研究一直受到各国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成人个性结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的今天,幼儿个性结构研究仍显得比较薄弱。尽管西方研究者针对西方幼儿的个性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由于人的个性受文化影响较大,要准确的反映中国幼儿的个性结构,简单照搬或移植西方的个性理论显然是不合适的,加之西方的幼儿个性结构研究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因此,要系统研究中国幼儿的个性结构,建立中国幼儿个性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个性测量工具,就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背景,进行完全中国化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个性发展自我控制情绪行为能力家园合作 在美国,《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评价标准》中家园合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方面,在日本,家园共育早已列为幼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在我们国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有一篇文章,《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的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 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这同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幼儿的神经纤维髓鞘化未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幼儿的自控力差还同其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如果周围成人经常溺爱他、迁就他,任其所为,那么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自我控制力是儿童意志发展的基础,坚强的意志是人才的必备条件。自我控制力特别差的儿童则过于任性、冲动,会影响人际关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家长如何让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呢?在孩子早教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发现儿童注意的时间由个体的差异及环境的因素,因此,通过后天有意识培养可以提高孩子注意力的品质。第一宝宝小编下面将推荐的方法将有助于父母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品质。 如何衡量孩子坐住坐不住? 一个孩子是否能坐住,是跟其年龄密切相关的。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时间不同,一般来说,3岁前的孩子注意力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3-4岁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在5-10分钟,4-5岁孩子的注意力在10-15分钟,5-6岁孩子的注意力基本在20分钟左右。另外,儿童注意时间的长短还受个体差异以及环境的影响较大。儿童对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注意时间可能会延长5-10分钟左右。了解了这些,相信父母就可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常,如果3岁孩子注意时间在20分钟那才叫不正常。父母不要光看孩子注意时间的长短,一定要关注其年龄特征。 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注意力? 前面已经提到,儿童注意的时间由个体的差异及环境的因素,因此,通过后天的有意识培养可以提高孩子注意力的品质。以下的一些方法将有助于父母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品质: 1、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表扬、抚摸、亲吻等),并让他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学习。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要求孩子在审题的过程中,自己把题目的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防止走神出错。这些都可加强孩子的自信,让他感觉“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2、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呢。父母可在孩子做完他们的“工作”之后,给予孩子鼓励:“你能这么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呀!”并及时和孩子分离他的感受,让孩子有意识地把做这件事时的注意力和心理过程迁移到其他事情中。 3、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父母的唠叨和训斥只会让孩子对相应的事情产生厌烦,从而注意力更不可能集中。不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学人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和策略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2)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一致家长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应同幼儿园相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溺爱;二是训斥打骂。前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

娇惯有加。不少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呆一个假期或每当周一来园时,就判若两人,淘气、任性等等。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取得的教育成果,常常在家长有意无意间就抵消掉了。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总结了一个奇怪的不等式:2>5。意思是双休日孩子在家的2天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的5天所受的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要有独立性,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长却喂饭、穿衣、收玩具,样样帮着孩子做。这样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的。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一旦孩子哪里没有做好,或者老师对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而是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迁怒于老师,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习惯培养必须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要主动配合,协调关系,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家庭和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三岁时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对稍大的孩子可与他商议确立规矩,制定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做事的要求。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应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后一到学习时间,孩子头脑里就会自然的产生学习的愿望,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到了玩的时间也要引导孩子尽情的玩,玩好了就安心休

第十一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与个性特点 (一)个性概念 1、个性与个性特点 个性:(个性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比较一致的理解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条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性和倾向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体现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还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 (二)个性特点(3个) 1、整体性和稳定性 个性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一种心理组织。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完整的展示在世人面前。稳定性: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能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的行为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不可改变,但改变难度大速度慢,气质和性格尤其如此。 2、独特性和倾向性 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但个性只有融入在共性之中,并在共性中得到发展(锻炼共性,克服个性)。倾向性就是对事物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想什么或不想什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个性倾向性指导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人们是通过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来评价和判断其个性的优劣的, 3、性格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组合 先天素质(个体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环境(个体的社会属性)是个性形成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其中先天素质是物质基础,是可能性条件;后天环境是现实性条件,它对性格起决定性作用。 (三)个性结构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个性的动力系统:具体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价值观的)它决定着个性的发展方向,是个性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特征最突出的表明了人的心理个别差异。(四)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形成区别于其他人的综合性心理特征,这就是个性。 1、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因素是个性形和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所有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作用的社会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是初步形成性格的基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主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初始教育(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社会文化时刻都约束个体的言行,塑造着适应文化要求的个体个性。 (五)幼儿个性发展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他们以后成长的基础,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学前儿童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一般作为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它的标志是幼儿期儿童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两大方面,都已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具体表现: ①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

培养孩子注意力超有效的五种方法

培养孩子注意力超有效的五种方法 专家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心理问题。孩子缺少安全感,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都是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而这些问题多数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和在不良环境中成长造成的。专家为家长总结出5个指导性极强的方法,家长们不妨试一试。 全神贯注法 5-7岁的孩子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是30分钟左右。家长要掌握孩子的注意力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消除干扰法 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有明显的影响,如果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情,突然被其他声音或色彩打扰,极易分散孩子注意,所以最好消除干扰,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 游戏锻炼法 孩子做游戏时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此时家长切不可打扰、干涉。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照本宣科地读,要有表情或穿插些动作,这样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切忌同时给孩子买太多的玩具或图书,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鼓励表扬法 鼓励孩子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事情,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不能超过他本身的能力,也不能过于简单。如发现孩子有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应及时鼓励和表扬。 培养兴趣法 兴趣是注意力的源泉,培养孩子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并努力把间接兴趣转化为对活动的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之一。

训练孩子注意力的9个小游戏 游戏是儿童玩具最喜欢的方式。注意力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效。方法是或比赛,或陪玩,贵在孩子的坚持,重在大人的参与。在训练次数的安排及学习材料的内容应遵循的原则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少到多、从易到难。以下几个活泼有趣的方法,不妨一试: 1、玩扑克 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她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她报出梅花2在哪儿。如她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2、“开火车”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以三人为例: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来开动“火车”。如,父当作北京站,母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父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儿子拍手喊:“上海开”。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 3、顶乒乓球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是孩子抗干扰能力较差。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本不容易,若旁边再有人故意制造干扰源,进行人为干扰,你会觉得更难以集中注意。然而正因为有干扰,有难度,才能在人为设置的更困难更复杂的情境中,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以和孩子顶乒乓球来说明:让孩子把球放在球拍上,顶住它不让它掉下来,绕桌子行走一圈。大人在旁边进行有意捣乱,可以拍手跺脚,大喊大叫,可以故意用语言刺激:“掉了!就要掉了!”但不能碰及孩子的身体。这样,孩子为了不让乒乓球掉下来,必须保持镇定和注意力集中,等绕完一圈才算胜利。接下来可以互换角色玩。 4、给数字划线 家长可在一张纸上写出几组数字,每组都是一连串的数字,一式两份,家长和孩子各人一份,同时做,看谁先又快又好地做完。介绍三种题型:

【幼儿园教研之窗】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陈丽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

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

大小中班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中班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中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然后从事下一个游戏,这个时期的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受一些无关的刺激物影响,比如来一个人,他就会分散。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超过5分钟的话,那家长就要注意了,是不是有多动或注意缺失的情况。 幼儿的注意力在其心理的发展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试想,如果幼儿在游戏、作业、活动中,他要感知事物,回忆往事,思考问题,而注意力却不能指向、集中在所要感知、回忆、思考的对象上,他肯定就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回忆不起来,什么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许多观察和实验都表明,幼儿智力的发展与他们的注意力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注意集中、稳定的孩子,智力发展较好;而注意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智力发展较差。同时,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因此,虽然有的幼儿天资并不愚钝,小脑子也挺灵,但就是因为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稳定,学习成绩

免不了总是落后。这就说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它关系到幼儿智力的发展,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从小加以培养。 一、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有很多,这次我们先从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家中的生活习惯来分析一下: 1.教养态度是否一致?家长对孩子教养态度不一致的情况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没有定性。建议全家人商议一套统一的教养模式。 2.是否太宠爱孩子,缺少行为规范?过度的宠爱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往往使孩子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做什么,没有忍耐、克制情绪、克服困难的观念,做事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进行到底。 3.是否为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或书籍?外在刺激太多,玩着汽车又找别的玩具,一换再换,玩具只带给孩子短暂的吸引,无法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乐趣。 4.家庭生活步调是否太快?家长在公私两忙的情况下,凡事讲求效率,步调原本较慢的孩子,被迫在快、快、快的节奏中打转,根本无暇慢慢而专心地完成一件事。 5.家里的活动是否太多?太多则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生活总在浮动的气氛中度过。若非自制力很强的孩子,很难建立良好的专注力。 6.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积累了不愉快的经验?提供给孩子的教材太深或太浅,都不易引起学习兴趣,而引导的技巧不佳,或经常因此造成乘兴开场,大哭收场的局面,将使幼儿产生对学习排斥的心理,学习起来自然无法专心。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沈甜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11期 【摘要】 随着这几年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重视,以及当前社会主流对教育的需求,传统教育发展以及 慢慢开始退化,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家长备受重视的阶段,幼儿期是孩子起步的开始,是决定性格的开端,然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缺乏自信心、性格孤立、暴躁等问题,将会 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和学习,为了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对此应该重视孩子 的心理教育,重视幼儿期的个性发展,建立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个性发展重要性 幼儿园的教育是当前家长在选择入园的主要目标,也是孩子教育的开端,就当前的社会形 势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开始,幼儿的个性发展是当前家长和学校 重视的教育之一,往往现在学前教育的弊端是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情感教育,然而智力教育 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及社会认知能力,为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着手从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 实施,全面的实施和推广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 1.教育与人、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国家针对教育的发展是跟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推动的,很大一部分发展是需要根据当前国 家针对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学前教育也是一样,社会需求的发展 很难再去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另外很多家庭针对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和教育上都比较关注, 家庭、社会及其现代教育也在逐步迈入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例如,很多家庭在幼儿时 期阻碍孩子的好奇心,生怕碰到摔倒,而是建立一个温暖的襁褓中成长;很多普通家庭选择阻 碍孩子的想象力,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成长,1-3岁是孩子在不断探索中寻找乐趣、开始探索 自己世界中的各个领域,往往一些问题对学前教育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力是难以想象的,对此 幼儿教育的发展家庭关系、父母关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孩子走进学习的开端,作为家长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与时俱进,促使教育的正确发展。 2.学前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1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针对儿童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在自我发展阶段主要分三个阶段:1岁是语言发展的开端,在认知能力上有所发展和提高,2岁是学前教育的开始,这个阶段是幼儿智力发育的前兆,在认知和能力方面都有差距,3岁是手动能力和语言敏感期的关键时期,这三个阶段是通过后期的培育才能建立出最有效的教育, 就目前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规划来看,很多幼儿园针对在校幼儿教育课题,一般采取互动模式和 游戏模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带动孩子的积极性,很多幼儿园通过画报和主题活动让孩子了 解节日及季节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性格成长,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 有良好的自信心还可以积极带动孩子的观察能力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加健康。 2.2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上课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上课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1. 课前准备有律动或手指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如果没有课前准备活动孩子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有的做小动作,有的说话,很难进行教学,如果课前有一个律动,孩子们会跟着音乐节奏做律动,当音乐停时,孩子们会做的非常端正,等待上课,注意力一下集中,不需要老师无数次的强调。 这学期刚入园,由于我接了一个新班,没有来得及编新的律动,每天上课前,我就会说请你面向老师坐,通过无数次的说,孩子们才可以集中注意力,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立刻编了一个古诗律动《咏鹅》孩子特别喜欢,他们没想到古诗还可以边唱边做律动,兴趣高昂,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孩子的注意力立即集中,于是我把很多古诗都编成了课前律动,孩子们特别喜欢。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兴趣和情绪的控制。因此课前一定要有律动或者幼儿喜欢的手指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 运用新颖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制作新颖直观的教具能够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一切新颖,直观,具体,形象和不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如我在《食物的旅行》中,向学校借来了消化器官的模型,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没有一个孩子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模型上,而且很容易接受了知识点。 我还在分享阅读《咔嚓》中出示了各种各样的绳子,孩子们按照用途和材料很快进行了分类,孩子们的注意力相当集中,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充分说明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新颖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要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教具,减轻幼儿的智力疲劳,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3. 善用语言, 吸引注意 善用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孩子的注意,从而调动孩子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学语言技巧是教师艺术水平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技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学习情绪,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情、重点突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语言应避免枯燥乏味,空洞无物、呆板无力。常见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语言平淡生涩,毫无情趣,试问能给孩子美的享受吗?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 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 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

浅谈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家长和教师越来越注重从 小抓起对学生的教育。幼儿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出现上 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爱做小动作等问题。注意力作为学习能力的一种,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听、说、读、写等学习课业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幼儿阶段 可以培养学生60%的注意力,幼儿阶段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整 个受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学习指导时,应该注重幼儿 注意力的培养,使学习事半功倍。 关键词:幼儿;注意力;培养策略 大部分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智商不够,而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注意 力不集中,自然也就不能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课堂上幼儿不能很好的 控制自己,注意力不是关注教师的讲课,而是关注窗外的鸟鸣、比赛声等,这都是注意力不 集中的表现,极大的影响幼儿的听课效率,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加以纠正任其发展,将造成不 可弥补的后果。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会给幼儿带来学习上的困扰,还会进一步打击幼儿对于学 习的信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注意力,幼儿才能在学习和做事的过 程中事半功倍,从而在将来有更高的成就,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一、巧妙运用课堂语言的艺术 巧妙地运用课堂语言的艺术可以让教师的教学顺利的进行,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 儿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懵懂的时期,任何事物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耐心的加以引导。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应该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调,而应该有平缓、有高昂,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情的声音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长此以往,自然能帮助学生培养注意力,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与学 习成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授课的节奏,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有的教师 在讲课时节奏太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实则被幼儿接收到的知识少而又少,反而起到相反的 效果。 例如,对于童话故事《丑小鸭》的教学,因为属于故事性的文章,所以教师可以采用讲 故事的方式进行授课,要用抑扬顿挫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授课效率。比如进行到丑小鸭被小鸟“讥笑”与猎狗“追赶”的时候,教师的语气要衬 托出丑小鸭的可怜,当进行到最后“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的时候, 教师则要用一种激动、愉悦、幸福的语调去表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心情,通过这种课堂语 言的艺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达到逐渐培养幼儿注意力的作用。 二、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幼儿注意力 幼儿时期学生还处于爱玩的年纪,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学习更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幼儿的这一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游戏化课堂,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协调幼儿的各项机能,调动幼儿 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 注意力,学生对一件事物的兴趣越浓厚,越可以形成稳定、集中的注意力。 例如,在进行数字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玩“接数字”的游戏,教师在说出几个连续 的数字时,学生就要继续说出剩下的连续的相同数目的数字。比如,教师说“4,5,6,7”, 学生就要回答“9,10,11,12”,如果教师说“2,3”,学生就要回答“4,5”。教师可以让学生

智力游戏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语言游戏在幼儿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八十八医院幼儿园冯静 语言游戏作为智力游戏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教实践中,我们针对大中小班幼儿个性发展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语言游戏的主导作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智力游戏活动,实现了以游戏培养兴趣、以游戏促进个性发展的目的。 一、培养倾听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和创造 丹尼斯?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曾说: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活动就开始了。创意教学也认为幼儿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只有会听才会更快地进步。我们着眼于培养幼儿倾听能力,除发展其先天听力外,重点组织各种活动让幼儿做到听课集中、听得明白,对所听内容迅速地正确地反映并予以创造发挥,由于幼儿心智模式等自然差异,其创造和发挥也各不相同,其个性发展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激发。 (一)提高幼儿游戏活动中“听”的专注度。为了培养幼儿的听觉注意,设立了“表演区”,让幼儿听儿歌、故事以及歌曲,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针对小班幼儿说话不够清晰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他们辨清发音,如“购物”的游戏,由老师扮售货员,幼儿扮顾客。“商厦”里有玩具狮子、柿子、兔子、裤子、枣子、栗子、梨等各种各样

的商品。“购物”前,老师准确示范,让幼儿认真倾听,要求发音准确。“购物”时,只有发音准确的人才能买到东西。在这种愉快的游戏情景中,不仅使幼儿有意识地认真倾听,使他们自觉咬准了每个音,而且通过购物活动,培养幼儿的胆量,在具体购物过程中,每个孩子们的表现也有不同,对那些胆小的重点引导,增强其融入集体、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在语言活动中,要求幼儿倾听老师的讲解。对于听力较差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提问和讲解时,以眼神和手势等手段促使他们集中注意,使他们能听清、听懂。提问后,让他们优先答问并给予鼓励,提高其自信心,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刚入园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老师和小朋友的沟通。对此,从培养倾听能力出发,帮助他们在与其他幼儿和老师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以及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表达,从而把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比较准确及时地表达出来,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总之,个性发展与表现、创造密不可分,因此小班教学中培养幼儿倾听行为十分重要,必须将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确立起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主动去感知、探索、发现,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和创造,才会

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行为习惯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3.创造分享机会。 ①设立“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就可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

幼儿园大班幼儿注意力培养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注意力培养策略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天性使然,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小孩子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容易引起注意。3岁后,孩子的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但稳定性低,持续的时间短。一般情况下,小班孩子能集中注意力3~5分钟,中班孩子10分钟左右,大班孩子10~15分钟。但在幼儿园中,常常有一些孩子显得比其他孩子要好动。班里的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画图画,却常常有个别小朋友坐不住,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无所事事,东张西望。如果是对某件事不感兴趣也就算了,他却是对每件事的持续时间都比其他小朋友短。这就是早期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到上学,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中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出现学习困难。当孩子到5~6岁时出现了与同龄小朋友相比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多是在他0~5岁的养育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的。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原因:疾病原因:听觉、视觉障碍,贫血、铅中毒。生理原因:饥饿、睡眠不足。环境原因:混乱、嘈杂、干扰过多。食物原因:食入含有过多咖啡因的食物。教养原因:宠爱过分,玩具过多,社交频繁。心理原因:感觉统合失调(由于遗传、环境等原因,使宝宝不能把感觉学习获得的信息,经大脑统合整理为指挥身体正确行动的运动计划。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其表现之一。)刚生下来的宝宝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差别不大的,但因为后天教养的问题,有的家长注重注意力的培养,有的忽略甚至妨碍了注意力的培养,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注意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注意力正是影响人智力活动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我们首先要避免的是在教养问题上的一些误区。 1、不能给孩子过多过复杂的信息,否则他的神经无法一一存储。不能有效地培养他的注意力反而分散了注意力。例如,一次提供过多的玩具,把孩子“埋”在玩具堆中;或者长期提供不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画面纷乱繁杂的书籍…… 2、成人过多的语言刺激,有时会影响宝宝初步的思维能力,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例如:孩子在初次接触新玩具、新物品时,家长应避免喋喋不休地讲解玩法、或用语言多次提醒注意安全等,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 3、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孩子玩游戏被经常打断。如孩子在看动画片,家长没有提醒就走上前关掉电视叫吃饭;孩子在玩汽车,家长一会儿上去问渴不渴,一会儿问要不要尿尿,一会儿问要不要吃点水果等。这种经常性的打断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注意力的不集中。 4、成人要求孩子所做的事过难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过易则不能吸引孩子,都不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当新内容与孩子的知识经验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差异时,才最容易引起和维持孩子的注意。 为培养注意力,我们可以从孩子小时做起: 1、居家环境的适当刺激。对于小小宝宝,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悬挂玩具,如气球,或黑白格、国际象棋盘状、靶心状图谱,吸引他的注意。注意悬挂玩具要经常更换地方,以免发生斜视等。 2、早期统合游戏。如用毛巾被悠荡孩子,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 3、与孩子一起玩玩具。拿出适当的玩具,陪孩子一起玩。在她自己非常关注的时候,家长只是在旁陪伴。当孩子发生困难,给予适当帮助。一般在解决问题后,孩子会更加兴致勃勃地玩同一个玩具,这样就可以强化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次不要给她拿过多玩具,否则会产生不良刺激。可以有选择地由家长更换玩具。 4、为孩子设计动静结合的游戏。小孩子不可能老坐着玩。所以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要动静结合。玩一会儿玩具,起来和妈妈一起跳跳舞,到外面跑跑跳跳,回来再玩游戏。这样的动静结合,可以增大每个活动的注意时间,从而培养注意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