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简答题

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一是树立合理的认知;二是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四是娱乐疗法。

教师应形成的合理认知: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愉快地接受幼儿;二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三是树立崇高的职业观,愉快地接受教师职业。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的统一体。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能促进职业道德的发展;心理素质既是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又是职业道德趋于高尚的保障。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有利于解决幼儿教师的困扰。

幼儿教师压力过大的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工作越来越繁重和复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二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日趋提高,使他们不能适应;三是幼儿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使幼儿教师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四是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带来的危机感,使幼儿教师感到喘不过气来。(总之,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责任重,工作竞争强;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等。)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道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幼儿一声的发展打好基础。

现代发展观认为:幼儿的发展要靠幼儿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指人的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正常幼儿的遗传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对幼儿的发展也起不到决定作用,后天因素(即出生后形成的身心特征)如幼儿身体强健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等是幼儿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是幼儿发展的决定因素。

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主要体现在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自然性。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中角色的理解:幼儿教师在社会中被国家法律赋予了专业教育工作的

角色。由于幼儿年龄小,属于未成年人,幼儿教师又是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等权利的最主要维护者。同时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的理解体现在: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生命的关怀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教育实践的反思者;终身学习者、研究者;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的合作者、协调者;与幼儿同时是课程的开发者。

如何理解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划分以下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成U形曲线的关系。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各种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注意的特征(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感觉的心理规律表现在感觉性及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联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是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是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不同的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这一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趋势

分析意志行动及其特征:我们把受意识支配,表现意志的行动叫做意志行为。意志行为即意志的外部表现,它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是人自觉的目的相联系的。第二,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的联系。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动机水平、原型启发、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功能固着。总

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有许多,如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认识方式、情绪状态等。

如何理解人格的结构特征: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幼儿期是个体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幼儿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高、体重逐渐增长,肌肉、骨骼日趋结实有力,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于成熟。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童年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学习,他们的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和依赖、自觉和幼稚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期是个体在心理上、生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性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①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素质影响儿童的智力和性格的发展。良好的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素质的缺陷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巨大障碍。遗传因素也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儿童神经活动过程基本特性奠定了气质类型基础,又对其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②环境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现实性。遗传因素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③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其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第三,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总之,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自身积极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并通过自身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才能实现。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及各阶段发展的特征: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式在不断变化的。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到后期,思维也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是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是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观念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具有以下四点重要价值:第一,遵循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第二,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一是学校课程教材难度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二是在确定某年级的课程难度时,应该先设计实验,从学生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观察、分析各单元的编排是否适宜。第三,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第四,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的教学意义: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同时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弗洛伊德又把无意识假说贯彻到人格结构之中,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还认为人格的发展,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形成,以及自我防御的形成都依赖于前5年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他又把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五个阶段。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因而对教育的作用意义不大。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性发展理论及教育实践意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并指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锁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有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发展、(大脑结构的发展、大脑机能的成熟)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占优势,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很大的

无意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表现出情境性和模仿性。

幼儿游戏的发展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从幼儿游戏的内容看。幼儿初期的游戏往往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游戏的情节往往是反复模仿成人的个别动作,或表现事情的个别情节。幼儿中后期的游戏内容逐渐反映成人的生产劳动、社会工作等等,游戏情节比较丰富、完整。

(2)从游戏的组织形式看。幼儿初期的儿童常常一个人独自玩。即使几个孩子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游戏缺乏计划。幼儿中期的儿童在一起游戏的人数有所增加,时间可延长到几十分钟,游戏能预先拟定主题。幼儿晚期的儿童,游戏时参加的人数更多,而且往往是群体性游戏,出现了有联系的分组游戏。(3)从游戏的创造性看。最初,幼儿游戏几乎完全是模仿或再现成人的动作,他们的独立性很差。在幼儿中期,幼儿逐渐能够重新组织或改造以往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在幼儿晚期的结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等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更乐意与同龄伙伴一起玩,出现了问题一般能自己商量着解决。

学习动机主要有四项基本内容:知识价值观——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无论学习结果如何,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学习胜任感——自信具有胜任并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成就归因——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合理分析。

影响儿童成就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首先父母对子女的早期成就训练和独立训练是儿童成就动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就训练是指父母要求子女努力追求成功,鼓励他们尽力达到优秀的标准,同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关注、评价和奖励;而独立训练是指父母要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些任务,不依赖他人,自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其次,儿童所观察到的各种社会榜样会影响他在活动中的成就目标的大小。绝大多数儿童都会按成人榜样的行为标准来行动,因此对孩子的行为有高标准要求的父母和教师显然应该以身作则。最后,个人的成败经验也会影响其成就动机的水平。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由此可见,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对于其以后树立合适的成就目标,稳步提高成就动机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表现在①自我效能感通过学习目标的选择,而间接地影响学业成绩;②自我效能感通过控制非智力因素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③自我效能感

能过对学习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习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成绩反过来又能影响着其自我效能感。

个体自我效能感获得的主要途径①实践的成败经验。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活动的成功能保证和提高自我效能,失败则削弱自我效能。②替代性经验。个体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时,便相信自己处于类似情境时也同样能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若个体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在活动中最终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削弱在类似活动中的努力程度。

③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能力能胜任的鼓励,而相信自己确实能胜任该项任务。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方面的效果脆弱。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影响对意见的接受。④个体依据自己在面临活动任务时的生理反应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会对自己能力发生怀疑。

简述观察学习的主要观点观察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个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并特别强调社会模仿在形成新习惯和破除旧习惯中的作用。

什么是学习策略?如何理解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获得最大学习效益,主动地、有目的地制定并采用的一整套针对学习过程的方案。首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时所主动使用的;其次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再次学习策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最后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

学习策略的结构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三大部分。其中,认知策略包括信息选择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思维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人际支持策略。

品德的心理结构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的。

斯陶布社会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况中助人目的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做出的助人行为也越多。亲社会价值取向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为目的的。②亲社会行为存在着三种影响目的选择的动机源。一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利他行为取向的动机源,目的是在于帮助他人;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行为取向的动机源,

目的是在于坚持行为的规则;三是移情。具有利他行为取向的人,更有可能产生助人行为,具有道德行为取向的人,一般会在合乎规则情况下去帮助别人。③移情的敏感性通常能增强助人行为,它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原始移情;二是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三是自我概念。④动机、目的转化为行为,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能力。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是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生活理解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1.教师在学校中应扮演哪几种角色?

答:1)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3)心理辅导者。4)班集体领导者。

5)教育科研人员。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答:首先,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其次,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

最后,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1.如何理解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273)

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渐形成其职业角色所需要的特有的人格特征。

一是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方面。

二是强烈的责任心

三是积极的创新精神

四是健康的情绪状态,

五是良好的性格特征。

2.何谓教师的期待?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有何积极意义?教师应如何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答:①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

②其意义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就不同,首先表现在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方面。对学生积极的期待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培养,相反,对学生的消极期待容易使学生产生无力感。

其次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和学业成绩上,积极期待使学生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消极期待易使学生放弃努力并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最后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积极期待的学生愿意与教师接近,而爱到消极期待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会逐渐疏远。

③如何建立:首先,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对每个学生都建立积极的期待。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切不可对学生不公平,以免延误了学生的发展。再次,教师要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采取移情性评价。

观察记录的方法:描述记录包括日记描述、轶事记录、连续记录;取样观察包括: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行为核对记录的主要方式有:清单记录、频率记录、等级记录、符号记录。

运用教育机智的技巧:因势利导,投情入境;借机施教,化解尴尬;随机应变,深化认识;幽默纠错,化解窘境;明断暗收,为我所用。

实施日常活动中的教育机智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性、自然性、童心不泯原则。

概念题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概况的、间接的反映。

想像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顺利完成的心理特性。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基本能力一书中:所谓人格,心理学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也称个性。)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复杂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借助成人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3-7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行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为幼儿期。

直观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而进行的思维,它所依赖的形象或表象是对所感知过和经历过的心理映像,事物具体而形象的外部特征影响着儿童的思考。

性别认同指儿童习得性别角色,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的过程。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素质发展的活动。它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

相同要素说是桑代克在刺激-反应的联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中有关迁移的学说,它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概括化理论是贾德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它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关系转化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它认为,洗的的经验能否迁移,既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或规则的孤立掌握,而是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类关系的理解(顿悟)。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脑中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原有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先行组织的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行为派的学习观,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联结的系统。学习就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格式塔的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所以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

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内在推动力量。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获得最大学习效益,主动地、有目的地指定并采用的一整套针对学习过程的方案。

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

精细加工策略:如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等。

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监视策略(自我检测、集中注意等);调节策略(调节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应试策略等)。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或倾向。

道德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角色原意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即角色期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角色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包括概念、类同、运算和理解等四个方面。

教学效能感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一种信念。所以“我一定能教好学生,”这是教师的个人教育信念。

一般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所以“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的观念就是一般教学效能感的表现。

教师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

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 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 答:社会认知往往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来进行。分为以下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 答: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叫自我知觉。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印象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基本特点:1、间接性;2、综合性;3、固执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邻近学科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答: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答: 4.结合教学实际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5.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6.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答: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通常对学习的分类有哪几种? 答: 2.评价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答: 3.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分别列举两种条件作用的学习实例。 答: 4.观察学习有几个子过程组成?在每个子过程中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答: 5.描述苛勒关于顿悟的实验研究。 答: 6.比较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以及和有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讨论其各自的

优点和缺点。 答: 7.用自己的话解释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相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进步的地方。 答: 8.最近发展区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答: 9.比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观在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上的差异,以及其对现代课程改革的影响。 答: 第三章知识的学习 1.什么是知识?知识可以分哪几类? 答: 2.举例说明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答: 3.什么是知识的表征?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自的表征方式。 答: 4.什么是知识学习?试说明知识学习的标准。 答: 5.画出加涅有关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答: 6.什么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元认知以及各自的特征? 答: 7.什么是概念学习及它的结构?它是如何获得的? 答: 8.什么是原理学习?可分为哪几类?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 答: 9.什么是问题?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有哪些?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常用策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 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管理心理学 课后思考题

管理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一1、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潜意识 理论,压抑理论,梦的理论,精神病和 治疗的理论,泛性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 psychology):否认意识,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 张采用客观实验方法,通过强化的方法形 成、改变行为,环境决定论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人是信 息加工者,人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加工 和检索,人主动建构信息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首要任务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研究对 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个 性发展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学 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 活、发展和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的潜能得到 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心理学的使 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2、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为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提供心理学根据的科学。 人性假设与管理,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3、试述学习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意义(自由发挥吧)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为提高管理活动科学性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1、管理者研究人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发挥人作用之需要 (2)科学管理之依据 每个管理者会对被管理者人性假设并采取相应管理方式 每个被管理者会对管理者人性假设并采取相应对待管理方式 2、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对管理方式的要求 ?“经济人”假设(X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们的人性假设。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 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①J.L.Freedman 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人们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②D.Myers 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他从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角度对社会心理学的重新界定,使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广泛。 ③吴江霖 结合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④沈德灿 对国内众多学者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

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人们认为最全面的。 (2)常识的界定 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等。 (3)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②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和信念意识形态的影响。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答: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社会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这些领域对人类生活的有广泛的影响。 (1)个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等。 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与生活的价值。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doc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 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 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 4.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5.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答:

心理学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一、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确复习的方法是: 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发展? A、能力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条件: 1,素质;2,早期经验;3,教学和教育(包括环境);4个人的努力。 B、如何培养能力: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如何对待挫折? 挫折感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1、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升华、补偿) 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攻击行为、逆反、厌世情绪、倒退、固执行为) 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自我安慰、自我整饰、责任推诿) 挫折对待: 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以积极的归因代替消极的归因。 5、学会使用应付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 四、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和记录。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品行;父母关系的和睦程度。 2、学校环境 3、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 五、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一)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态度: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学的成果。 1、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尽可能保持教育周围环境的安静;要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处理好偶发事件;教师的教态要得体。 2、在教学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本身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发展心理学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的界定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言的发展 3.发展心理学中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包括: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4.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被认 为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将普莱尔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的理由?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儿童心理》内容最为系统全面 从影响上来看,《儿童心理》影响深远,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5.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6.霍尔提出了复演说,认为应该把个体心理发展看做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 进化历史的理论。 7.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8.洛克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而提出了(白板)说 第二章理论 1.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实质? 2.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频繁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超越具体实物或具体经验,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思维。

管理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一1、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潜意识理论,压抑理论,梦的理论,精神病和治疗的理论,泛性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 psychology):否认意识,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实验方法,通过强化的方法形成、改变行为,环境决定论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人是信息加工者,人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加工和检索,人主动建构信息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首要任务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个性发展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和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心理学的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2、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为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提供心理学根据的科学。 人性假设与管理,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 3、试述学习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意义(自由发挥吧)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为提高管理活动科学性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1、管理者研究人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发挥人作用之需要 (2)科学管理之依据 每个管理者会对被管理者人性假设并采取相应管理方式 每个被管理者会对管理者人性假设并采取相应对待管理方式 2、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对管理方式的要求 “经济人”假设(X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们的人性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再经19世纪合理主义影响形成。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企业中人的方面》(1960)一书中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概括。 核心思想认为人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只看重经济报酬的人。 “社会人”假设(Y理论) 行为主义者的人性假设。梅奥(G E Mayo)等人对美国芝加哥郊外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1924—1932)的研究发现,员工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员工在工作中看重的并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与周围人的关系。 “自我实现人”假设 人本主义学者的人性假设。以马斯洛(A H.Maslow)等为代表,认为人是有需要的,人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愿意做出贡献和承担责任,懒惰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外界环境造成,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需要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权变学派的人性假设。 沙因等人认为,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人性也应当极其复杂,不能用一种假设涵盖所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