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方证表 +开方方法 1六经辨证 2脏腑辨证

伤寒六经方证表 +开方方法 1六经辨证 2脏腑辨证
伤寒六经方证表 +开方方法 1六经辨证 2脏腑辨证

[转] 急诊科特殊病例(48例)

1、我有一次值班。夜间(大约晚上12点)来了一个病人,指着剑突区诉不适,家属大嚷心脏问题,但心电图未见异常,随后出现呕吐,当时病人清醒,查看过往病历,有类似病史,最终以“胃炎”出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但无正规治疗,在门诊已予心痛定含服,故进病房后血压不高,予制酸治疗,接着患者“睡着”了,唤之应答,但不醒,以为正常睡觉,谁知逐渐出现烦躁,查体双瞳孔不等大,病理征未引出,心率、呼吸平稳,但我为保险行头颅CT,谁知脑干大量出血,破入脑室。即予气管插管,当时咽反射灵敏,但气管插管后就出现心率减慢、自主呼吸停止。这回才知道脑干大量出血不是都是早期昏迷!汗!!

2、病人50多岁,因鼻塞低热就诊查血象胸片后以"上感" 予以"庆大霉素、病毒唑"静点.2天后病人诉耳聋,疑为庆大所致,遂改为"氨苄西林"静点,仍不见好转.同行建议耳鼻喉科检查,约一周后病人往上级医院确诊为"鼻咽癌" 因病人是熟人后来得知,恍然大捂"中年人鼻塞耳聋追问病史有鼻出血应该首先排除鼻咽癌呀"

3、今天在急诊遇到一个病人,24岁,诉头痛难忍,敲打桌面,我以为三叉神经痛,后做头颅CT,结果示颅内出血,汗!!

4、碰到一个40岁女性,诉打鼾1月,爱人陪她过来看。病人诉乏力,头晕,查体神经系统体征均阴性。当然要预约PSG了。当时想打鼾病史才1月,会不会有其它问题,于是和旁边的医生交流了一下,说“拍个头颅CT”吧。等结果出来后,大吃一惊!脑干血肿!

5、从外院转来一个胸外伤病人,已经放置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和气管切开.双侧胸引管畅通,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氧饱和度只有60%-80%.复查胸片见双肺复张好,未见有严重创伤性湿肺.给地塞米松后血氧仍未见好转.赶紧请教老板.老板过来看了一眼说:管子细了(指气管插管).马上换了粗的气管插管,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一下就飚到98%.我们无语,从此开始仰望老板. 一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气道压力一直高,病人SPO2在90%左右。主任查房嘱气管插管再拨出一点看看,情况即刻改善。原来病人颈短,气管插管进入支气管。

又一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呼吸机气道压力一直很高,病人SPO2低,外院转入,主任让护士吸痰,吸痰管插入不畅,主任嘱马上更换气管插管,换下的气管插管内见有坚硬的痰痂附着在内壁,已堵1/2口径。以后知道气道湿化之重要。尤其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

针对气管插管的患者我们科是除了常规听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还要常规排床边胸片的,看看插管的位置是否合适,距隆突3cm左右!!!另外气管插管的直径要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来估计的,管径过细很容易导致气道压力的过高.

6、有一老太,发热3天入院,住院1月,体温始终不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沉,免疫指标,甲状腺功能都正常,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正束手无策时,病人家属一句话给了我们提示:这老太和老头闹别扭闹的挺大的,我们后来仔细观察老太,结果发现其量体温前半小时都喝过热水的,真晕。

看来,我们也需要考虑医学以外的因素。

7、刚到急诊时记得有个头痛头晕的病人,经头颅CT检查后无明显异常后,当班的医生就对症

处理,病人在经过几轮班医生处理后仍无好转,最后还是一个实习护士检查瞳孔发现不对称才引起重视,病人最后诊断青光眼。后来家属说三甲医院的护士就是厉害,搞得我们一个个面露愧色!!!

8、青年女性,离婚,因腹痛、腹泻2天就诊急诊科,给予补液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输左氧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四肢僵直,发笑,给予镇静处理后患者仍然会时不时发笑,当时患者家属对急诊医生有意见,就收住院观察。入院后因患者家属拒绝交钱,所以每天都是给予补液治疗,口服黄连素抗感染。但是患者仍时有腹泻,但每次量都很少,且大小便不能自控,时有发笑,腹痛,四肢僵直发作,考虑癔病予以诱导治疗后可缓解。因患者因感情不顺,曾离婚过,且经了解患者当地情况,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故考虑患者此次可能有精神疾病,但是腹痛腹泻却一直没办法解决。后来给她查了B超,一直都是有少许腹腔积液,在查肝脏B超,结果是肝脏多发实质性肿块,并门静脉栓子形成,查个AFP大于1000ng/m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刚好可以解释她的腹痛,腹泻和精神症状也可以用肝癌解释。当然肝癌出现腹泻和精神症状的很少。让我们汗颜,幸好给她做了肝脏B超。

得了二点体会,再病因诊断方面,应该考虑一下以少见症状为首发的一些疾病。另外在考虑精神疾病之前,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因为该患者拒绝交钱,不配合检查,所以拖了一段时间才确诊下来。

9、半夜里碰到过一个气促急性发作的患者,既往有喘支史。听诊两肺一点呼吸音都没有,第一反应“沉默肺?”,赶紧激素,支气管扩张剂使用,患者的症状稍缓解,但不明显,第二天老主任查房,对我说了一句话:慢支突发的急性气促,首先要排除的是并发气胸,拍张胸片吧。结果真是气胸,抽气后胸闷明显缓解。从此以后,记住了最该记住的并发症。

10、还有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者是胡言乱语,很多人作一个ct都有腔隙性梗塞灶而诊断为“脑梗”,其实首先我们应该先用手摸一下患者的额头,有没有发烧,很多发烧,肺炎,上感的患者被误诊。老年人的高烧非常容易导致神志改变---切记。

11、我在消化内科实习都快结束的时候,和一个主治医生一起值班,中午午休时护士告诉我们要从急诊科转来一个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那时,我已经在消化科呆了不少时间,上消化道出血我也管过很多例了,所以我就自告奋勇的跟老师说,这个病人我先去处理,老师同意了。当病人抬到我们科室时,一看懵了,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我第一反应是大出血导致了休克,我再看了下病历纪录,呕血才一大口,也不过几百毫升吧,大便隐血一个+,测血压,正常!颈软!问家属昏迷有多长时间了,家属说在急诊科时还是清醒的,怎么回事?脑血管意外?我立即把老师请过来了,在和老师去病室的路上,我就把病史简要的说了下,老师就打电话到神经内科请急会诊,老师又重新检查了一下,也没什么发现,在等神经内科医生来的时候,我们老师问了一句家属,以前可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家属说,经常出现!尤其在生气和人多的时候!晕!癔症呀!等一楼的神经内科医生到的时候,病人已经醒了!这时我又发现一个细节,当我们很急的时候,病人家属却无所谓的样子,原来,他们早就见过她那一招了。

12、一78岁老年男性因冠心病,心绞痛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抗凝,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无心绞痛发作,入院第4天晚12点突发心前区痛,大汗淋漓,稍气促,查:R30,P90,BP110/60,怀疑AMI,即行ECG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急查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血气:PCO2为27mmHg,PO2为87mmHg,pH7.43,余正常.次日早上复查ECG,心肌酶,肌钙蛋白基本同前,诊断AMI不成立.做UCG提示有肺栓塞

可能,即做胸部CT及增强扫描,发现右下肺小面积肺栓塞.经华发林,速避凝等抗凝治疗好转出院.这个病例提醒我们肺栓塞表现不典型,无特异性,思维要开阔,提高诊断意识!!!!

13、想起刚刚进胸外时的一台手术。40岁男性,纵隔巨大肿瘤,术前心电图偶发室早。全麻,术中病人一直平稳,手术也很顺利,约2个小时搞定关完胸,等待麻醉清醒。关胸时已停药,过了30分钟,患者仍不醒,血氧饱和度95-100,血压正常,心率120次/分,仍偶发室早,呼吸机械通气,潮气量400ml,睑结膜水肿,病理症可疑,其它都正常。1个小时过去了,该用的药都用了,病人仍不清醒,请内科会诊,考虑可能术中挤压肿瘤,瘤栓脱落,致脑栓,已经准备给家属交代病情了,主任说:血气怎么样?急查示:动脉二氧化碳110。立即加大潮气量,纯氧通气吸入,约15分钟后病人清醒。以后我们术中、术后常规查血气,不能因机械通气、吸入纯氧就忽视二氧化碳出溜。

14、门诊一病人长期以心脏神经官能症抗焦虑治疗,反复夜间阵发性胸闷、烦躁不安,四处走动,牢记消化内科带教的话:诊断功能性疾病必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坚持为其申请胃镜检查,诊断“Barret食管炎、胃食管反流”抑酸治疗后好转……

15、一个慢喘支的老年患者,有脑血管后遗症,呈痴呆状态,长期卧床,病情已经稳定,有一次值班时家属反映患者心率加快130次/分左右,,喘憋加重,患者尿量少,考虑患者白天输液太多,可能造成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给予利尿、强心治疗,可是还是没有尿,症状反而加重,当时有点慌,向上级医生反映,上级医生说看看尿管通常吗?仔细查体发现下腹部饱满,果然是尿管堵了,拿注射器通了一下就解决了。

16、遇到过一位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急发伴高血压的住院病人,经抗炎治疗3周后逐渐好转,复查胸片炎症基本吸收,但患者咳嗽仍无明显好转。主任查房,问我主管医生考虑什么原因?回答主任可能是炎症仍没有吸收完全,需继续抗炎、止咳对症处理。一旁实习的同学说道:会不会是与吃“洛汀新”有关!一语提醒梦中人,想起入院时交代患者“抗高血压”的用药按先前继续服用。因血压一直很好,忘了想到这层意思。果然改用其它降压药,患者咳嗽好转。

17、上述学友发表了很多从医经验,说到底就是一个观察和积累的过程,既不能想当然又不要钻牛角尖!本人在临床上已经碰到过这样的病人有4~5例了,胸闷、呼吸困难,诊断为慢支、COPD、呼衰,对症处理效果均不佳,胸片未见气胸,甚至体征也无明显的气胸表现,最后经反复体检对比,部分经CT证实认定有气胸的存在,经引流病人情况得到迅速缓解,其中有两例病情紧急,家属签字认可才予行的引流,当时并无确切证据,主要靠得是临床经验。这种病人大多既往有慢支或肺结核史,慢性粘连,尤其是幕状粘连者很难在后前位的胸片上看出来气胸的存在,在病人的情况不允许更详细的辅助检查时仔细的观察和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术前谈话一定要到位!稍微再加上一点点勇气!

18、曾经轮转时遇一溺水导致ARDS的病人,经机械通气、激素等治疗后好转脱机,肺部病变明显吸收,但患者体温一直不退,后老主任查房仔细查体时发现颈项强直,头颅CT检查原来是脑脓肿。至今牢记详细的体格检查很重要。

19、我是临床药师,在呼吸内科下点,一次来了一个病号,主要症状是心悸、乏力,贫血貌。我和住院医师都考虑冠心病、贫血原因待查。主任查房时了解病史后,指示查血胆碱酶,我一下醒悟了,患者是菜农。

20、男孩13岁,因3天未排大便入外科,入院后曾喝了2瓶冰红茶,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全身瘀斑,查体颈抗2指,血常规WBC12左右,血气严重代酸,PH7.29左右,当时考虑流脑,但一直没想明白严重代酸怎么回事,病人病情加重,转ICU后拟腰穿,一查血糖38,汗......记得当时曾看入院时化验单,没查血糖,但尿糖-,尿酮+,因小孩进来饮食不好,当时还想是饥饿性酮征.....

教训,以后任何病人入院时都查血糖!

21、一患者70岁,原风心病几十年,因心悸气短伴恶心二小时来院。当时测血压120/80mmhg,心率145次/分,全身湿冷。心衰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反复询问病史及查体,诊断不明。打电话约100公里外的心脏病专家会诊。当专家还没到时,一位实习大夫说“只考虑心脏了,是不是失血休克呀?”。查腹水征阳性,腹穿抽出不凝血。随追病史无果。血压开始下降,剖腹探查:肝癌破裂出血。真是无地自容。

22、中年男性发热,头痛,咳嗽,步行入院,血压150/90,胸片肺部感染。头痛症状降压降温后无缓解,予头部CT脑溢血!中年男性胸痛,无高血压病史,血压180/100,急诊B超胸腔积液,常规镇痛无效,CT是主动脉瘤!傍晚骨外会诊咯血,打开口腔一看,牙出血。重视主诉,体查不可漏项,该做的检查积极,这是我的看法。

23、近日病房收了个吸入性重症肺炎患者,看其胸部正位平片,双肺弥漫性斑片状渗出改变,以中下肺明显,其心影边界很清晰。教授查房时教了我们一个看胸片的小窍门,正位平片中,这种双肺弥漫性病变,但是心影清晰的,表示病变未累及右肺中叶及左肺舌叶。(前后位上:右中叶和左舌叶的位置与心脏有重叠)

24、曾收治一名20岁女孩,主诉是每年都有恶心、呕吐、腹泻。连续三年。每次发作均出现脱水,补液后缓解。曾在哈尔滨、北京等医院看病,未明确诊断。后来到我院经全面检查发现血钙增高。最后查甲状腺发现甲状旁腺瘤。经手术后病治愈。

25、一天值班急诊送来个女病人30+岁,左下腹疼,b超报的左肾小结石.但左肾小结石左下腹不该疼的那么厉害,考虑宫外孕,查妇科b超正常,尿hcg正常,查体左下腹有质硬光滑包块,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带教老师说,会不会是乙状结肠扭转,就灌肠了,灌出大便后病人一点症状也没有了.第二天出院,一周后来复查也没事了.

26、女性患者,因腹痛腹泻3小时来诊,自诉诱因也很明确:中午在街上买了一碗比较辣的凉面食用,可能不太卫生,不久即出现腹痛,已经腹泻两次.追问病史均否认.查体:T37.5度P90次/分BP110/60mmHg 触诊腹平软,腹肌不紧张,无压痛反跳痛.听诊肠鸣音稍亢进.首先考虑为急性胃肠炎,常规叫病人去化验血常规.病人刚走到诊室门口,忽然说:"我想吐",待其吐完,跟去洗手间一看,咖啡色样胃内容物,立即改变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两点感悟:1 不能过于相信病人讲的诱因,以免误导诊断.2 部分阴性的体征不足以排除诊断,多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以协助诊断.

27、中午值班,门诊收入一位女性65岁,少许咳嗽,气喘3月,胸片外院无异常,未作肺部CT,抗炎,平喘拟哮喘治疗3月都无好转迹象,仔细发现胸片气管上端有外压性改变,气喘主要为吸气相哮鸣音,CT发现,胸骨后甲状腺肿大外压气道。外科手术后症状缓解。教训:哮喘的排除诊断一定要除外上气道狭窄,心源性哮喘等。个人认为:肺部的听诊,对于气道的痉挛,及吸

气相和呼气相的喘鸣有很大的帮助外,其他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影像学代替,当然紧急情况除外。

28、女,18岁,藏族,来自四川甘孜,未婚,因腹痛,腹泻10+天来我院,阴道无出血,近两月月经无异常,入院后直肠腹部诊,B超均示子宫后方一8cm左右大小囊性包块,彩超其内可见亮点,当时考虑急性盆腔炎,于抗生素治疗后腹痛腹泻均消失,B超结果提示包块消失,准备出院,当时我把出院就办好了,早上教授查房说再查体一下,结果发现包块还在,当天下午腹腔镜检查发现是一条蛔虫,当时取出蛔虫,考虑慢性阑尾炎穿孔,转外科继续治疗.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再查一下体,这个病人可能还会来第二次.体会是1 不要完全相信实验室检查;2 病人没有症状就不要以为好了,要结合查体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29、记得二十年前管过的一个病人,想起来还有些汗.胸片报告右下肺占位性病变,无呼吸道症状和中毒症状.病人一般情况好.手术切除后病检报告"石腊肺".一进修医生说病人有慢性鼻炎,经常滴石腊油治疗.询问病史仔细一点的话.......

30、在急症科,一23岁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胆碱酯酶450U(正常值4000-11000U)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是定容的,潮气量500,当时病人血氧饱和度95-100,半天后病人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40-50。病人也出现昏迷,呼吸机频率20潮气量500可以呀,值班大夫一筹莫展,请主任来。主任查体,病人双肺呼吸音弱,肺通气量不足,值班大夫怀疑,主任用表一测,实际通气量不足200,把潮气量上调到1000,实际通气量才500,病人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97-100。病人意识逐渐转清。

31、颈椎损伤患者伴左肾挫伤,留置尿管,鲜红血尿,请我科会诊,查;腹胀,叩诊呈实音,尿袋约400鲜红血尿,建议肾脏CT检查,考虑是否手术治疗,后询问护士尿液多长时间没有增加,自尿管注入10ML空气,大量鲜红血尿流出<间断放出的>,腹胀消失,叩诊呈鼓音,哈哈

32、我在临床遇到一例病人,最初右侧头痛,呈波动性跳痛.BP不高,考虑为N性头痛,给予药物口服,一日后又回仍然痛.难以忍受.建议CT等辅助检查后回来说大夫说:没事.奇怪又给予药物PO.第七天患者回来说头右侧起了水疱后恍悟"顿挫型头部带状疱疹"随调方案逐遇.

33、我有一位病人,咳嗽、咯痰、食少、口干、乏力2天,见皮肤弹性极差,口唇干裂,小便多,问其有无糖尿病史,自己说无,我坚持查血糖,结果16.7mmol/L,诊断为糖尿病。肺炎。急转医院,第三天患者出现昏迷,后经治无效死亡。好险,我们可是基层卫生站。这个病人是一个危急重症。应当注意一些细微的症状。

34、前段时间有一老年患者拿着CT片来看病,说有气管炎,老咳嗽。看看CT片,就是慢支、肺气肿的改变,没有什么特殊的,讯问病史,患者说近半年间断有咳痰带少许血丝。说服患者做了纤维支气管镜,发现左肺上叶固有段开口有一新生物,病理为鳞癌。所以对老年患者咳痰带少许血,一定要警惕恶性肿瘤可能性

35、记的在实习的时候,晚上和老师值班,来了一位肥胖的昏迷病人.老师让我给他做腰穿,我铺完洞巾做好了标记.麻醉后给以腰穿针以穿刺,针全穿进去也没有液体流出.上下左右都没有成功.老师说我来,他带好手套一提洞巾,呀针扎在标记下2CM处,我汗都下来了!后老师说幸好病人胖,扎不好就到肾脏了.有了那次经历后,做一彻诊疗活动我是慎了又慎.

36、一日,病人家属急忙跑来给其老母看病,诉母亲自今早半小时还起不了床。到病人家见老人正急噪的自己穿衣,嘴里还嘟囔着说不清楚。于是叫病人平卧不要着急,查瞳孔一大一小,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肌力3级。测BP190/100mmhg,无呕吐,当即考虑脑出血。嘱其立即入院治疗。刚到院病人意识开始模糊,急诊大夫考虑脑出血。遂与按脑出血治疗,因为病人症状酷似,没必要再行检查。先抢救病人要紧.但病人家属极力要求做ct 检查,做就做吧。结果一出全身冷汗,大面积脑梗。哎!有时光凭症状不做相应检查也是不行的,搞不好会害死人!

37、值班时,遇到一急诊病人,男,58Y,病人抬入医院,昏迷不醒,呼之不应,BP70/30MMHG,追问病史,糖尿病10年了,无其它病史,自认为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立马降糖补液治疗,但转念又想,这么严重的病人,还是请示一下主任吧,立即打电话,主任说“别急,先查血糖,很可能是低血糖休克。”啊???立马查血糖:1.1mmol/L,立即给10%GS静滴+50%GS静推,病人渐清醒,好转。再问病人,自述自已长期自测血糖,自已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多少家属也不知道。啊?原来是胰岛素用多了。总结:凡事不能想当然。

38、碰到一咯血的病人,请结核,呼吸啥科都看没问题,没找出原因,下过月又来了,后来发现是妇科的问题,子宫内膜异位,象月经一样每月来一回。

39、一肺ca病人,入院后给予了,肺部穿刺定性;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不适。给予紫杉淳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了地米、甲瓜、格拉思琼等减轻药物毒副反应。于用药两天后,患者出现咳血,余体征无异常;正考虑给予肺部辅助检查以排除,手术部位或肿瘤出血可能;家属说了句,这两天老人脸也发红,一下想起了,患者正口服地米7.5mg Bid,给予停药后咳血消失;等后来的另一个病人出现相同情况时,就没有犹豫的加用了云南白药。

40、年前收了个胸痛的老太太,有冠心病史,刚好是心前区疼痛,可急诊科却以胸痛收到了呼吸科,胸片正常,怎么办,查吧,心电图只有ST-T异常,心梗三联阴性.心内科会诊说不是心绞痛和心梗,那是什么啊,那就只好对症处理吧,和其他科室大夫闲聊,说有的带状疱疹不出疹,心中一亮,请皮肤科会诊,是顿挫型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病情很快好转.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病人,都会想起这个...

41、一天去儿科玩,见朋友在为、一个抽搐的病人为难,患儿11个月,发热咳嗽流涕两天,查体无阳性体征,在诊所静点青霉素病毒唑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抽搐,体温38.2,无颈强,当时朋友考虑高热。物理降温,使用安定,均无效,也考虑病脑,但抽搐反复发做,见患儿方颅,问病史是喂奶粉饲养,考虑低钙,静点后稀释性低钙加重,建议补钙,抽搐消失,病儿恢复正常

42、前不久收了主诉为"反复发作左下腹痛一月余,再发三天".前几次查血象都偏高,考虑妇科炎症给予抗炎腹痛好转,三天前再次发作查B超内脏均反位,胸透心脏位于右边.左下腹见一包块后诊断为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明确了诊断.这个病人提醒大家思维一定要广!~!~个人的小小经验供大家学习!!!

43、某夏,女,以咳痰等给以PN静点第三日约150ML,与患者聊天中,患者自述右脚痒,一会,左脚痒,我心理纳闷刚想到过敏,就后背痒,吸氧,副肾,患者极力反对,因为她是个医生家属,说没有其他情况是蚊子我没有听。按过敏给以处理,通知家属遭拒。20分钟之后患者开始气短,烦躁,胸闷,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经过积极处理他终于有所缓解且明显好转,

我的心可有点受不了,怕呀!!!!咱是诊所

44、我去年的一个病人:上环一年,一次月经后(月经规则)阴道点滴出血不净,自认为上环引起,到医生处开了一些消炎止血药物,仍不见好转.来我处就诊,我说:"先还是查个尿HCG吧."她说:"什么?我怀孕呀,不可能,月经好准时来的.又上了环的."后来经检查是输卵管妊娠流产,给于保守治疗痊愈.对于女性病人,阴道流血或者下腹痛(有的医院甚至上腹)都首先排除妊娠疾病的.

45、某患儿,女,12岁,下腹痛一月伴腹部包块入院,查下中腹可触及8*6CM大小的包块,有时较大有时小,活动度大,边缘清,质软,表面光滑,压痛阳性.经B超,消化道照影及CT检查均未明确诊断,待手术探查前一天发现排果酱样大便,才确诊.果酱样大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

46、早些年,有一小伙子流鼻血厉害,找偶处理。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旁边有一侯诊的老者插言道:“这娃血热了,你看他的眼睛红的。”赶紧静脉输注清开灵。少顷,该患者鼻血也止了,眼睛也也不红了。当然,流鼻血的病因是复杂的。但是我们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血热”了的流鼻血的患者,倒也不必让他们做更复杂的检查,省去不必要的花销。

47、记得我刚当医生不久,有位80多岁的老太太因腹部发现肿块半年多就诊,半年来下腹部肿块缓慢地进行性增大,无腹痛.我检查发现脐下腹部有一个直径约15CM的硬块,无压痛.活动差.查B 超竞全腹腔未发现占位性病灶.妇科会诊也不能查出问题.百思不解.后听患者女儿说:"她小便次数较多".遂考虑为尿潴留,予导尿后放出数千ML尿后肿块消矢.

48、今天科室来了个脑梗病人,在开医嘱时主任给我们这帮轮转实习生讲了脑血管病患者补液应注意的问题,下面这句话我记得非常深刻:“脑血管意外病人少用糖水补液”

当时还不清楚为什么不能用,回去查资料一看,明白了,原来脑血管意外患者大脑处于缺氧状态,糖水补进去后,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会增加糖酵解,使乳酸堆

积......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现在我们进入哦,第七篇,专门讲肺,这一段这一章节呢包括了肺脓疡啊、肺气肿啊,这个肺痿缩啊,甚而至于肺癌啊,肺炎啊,统统在这里面,那包括我们如何去治疗它,怎么去分辨,怎么去辩证,处方怎么下手哦,统统在这一篇里面,统统会提到哦。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哦,首先呢看,哦,什么叫做肺痿,就是萎缩掉了哦,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所以肺痿之病呢从哪里得到呢,他(张仲景)回答了,哦,有的肺痿呢从汗流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呕吐,吐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消渴,哦,就是喝了水还是口渴,不能止渴,小便太多都是失掉津液,或者从大便难大便干燥,大肠的大便干燥,大肠和肺是表里的,所以你如果大肠干的话,肺也跟津液也伤掉了,或者呢会被快药下利,就是你有,本来有便秘,哦,攻坚的药攻下去以后太快

了,津液,还是伤到津液,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重亡阴液,肺里面的津液没有了,哦,所以叫做肺痿,所以你随时要保持肺里面要有津液,哦,这个这是中医的观念,那你如何去看脉呢,寸口,寸口脉就是阳脉,就是胸腔的脉,胸阳的脉,非常的数,数是代表很热,其人有咳嗽,口中含有浊唾涎沫者,这就是肺痿的病,所以肺痿的病呢,吐出来的痰呢是浓痰,比较浓痰,这个不会很稀,比较黄浊,哦,这是肺里面太热造成这样子,哦。 那这个痿证的来源呢,经方和温病派呢不太一样,如果说有一个病人呢,原来只是咳嗽,可是呢碰到温病派,温病派很喜欢说阴虚,对不对,你把咳嗽当阴虚来治,开了滋阴的药一下去以后,造成肺痿,哦,所以肺痿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你哪天这个人生乏味,你觉得这个太无聊了,咳嗽找个温病去来看看,到头来就会变成肺痿,哦,那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滋阴的药不要用它。 嗯,等一下哦。这里少掉一段对不对,哦,前面讲过。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这个肺痿之病呢?哦口中呢就是有燥咳,不断的一直咳嗽,胸腔隐隐作痛,这个隐隐痛很重要,临床上你在看病人有肺癌的时候,癌症出现的时候,我们定义为阴实,肺是阴嘛,里面有实,这个时候他的痛呢是刺痛,非常的刺痛,而且这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摘要】《伤寒论》六经中均可见口渴,并有对口渴详细的描述,口渴在各 经的表现均有不同,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角度探讨各经之口渴。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口渴 《伤寒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对口渴这一常见自觉症状有一套完整的 辨证治疗体系,笔者按六经将口渴症状作一探讨分析,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 太阳病的口渴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级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故外感病多 起于太阳。由于太阳感邪轻浅,若及时正确治疗会很快痊愈;若失治误治则会 出现各种变证,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口渴这一症状。 1.1 温邪伤津之口渴 太阳病,若感受寒邪,其人又是虚寒体质,一般不会出现口渴,若感受 温邪,则易出现口渴,因温为阳热之邪,最易伤人阴液而口渴,如《伤寒论》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条之渴就是由于感受温 热之邪,邪正相争,热邪损伤津液,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而出现口渴,其治 法当参照后世温病学的治法以辛凉解表益阴为主。 1.2 外寒内饮之口渴 患者素有里饮之患,再感受外邪也会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或渴……”,此条之渴是或然证,是外寒内饮格局形成后, 对津液输布影响明显时会出现。此时的口渴并不是津液损伤,而是水饮内停、 气化不行、津液不生所致。治当温里化饮,辛温解表,温里解表并用,方用小青龙汤。外邪解,内饮去,气化正常,津液上承则渴自愈。 1.3 津敷不周之口渴 在《伤寒论》中也有原先不渴,服汤药治疗后出现口渴情况,如《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此处之渴不是由于津液不布,而是由于发热之后, 温解之余,一时津液敷布不周之故。此渴必饮水不多,非邪从热化,大渴引饮 可比,此种渴无需治疗,待正气恢复,气机通畅,水津四布而口渴自除。 1.4气化不行之口渴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辩证之目的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 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 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仲景根据太阳这种外趋之病势而因势利导用汗法祛邪。但汗法据自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据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黄汤为主方。自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因有太阳自汗病势的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质,所以皆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无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也因有着太阳无汗病势的同一性及各自的特殊性质,也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桂枝汤加减方共十五个都以桂枝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为病理依据。麻黄汤加减方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四个,都以麻黄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为病理依据。这样组成一个伤寒太阳辩证治疗系统。但在太阳病理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这样那样的并发或继发证。这些并发或继发证因为不是伤寒病因引起的,所以属杂病的范畴。如蓄血、水逆、热喘、水饮、虚烦、悸气、结胸、心下痞、胀满、停饮、滑脱等证。太阳阶段的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二)阳明经证治系统 ?在阳明病理阶段,由于肠胃的生理特性(如胃的呕吐和肠的排便亦为保护和防御反应),在抗御过程中,表现为上越、里热、下夺三种趋势。仲景据上越趋势而用吐法,以涌吐而祛除病理物质;据里热之势而用清法,以通肠来祛除里热;据下夺之势而用下法,以排便来祛除病理物质。上越、里热、下夺以胃家实为共性,上越以愠愠欲吐,里热以汗出而渴,下夺以不大便为各自病理特性。吐清下三法皆祛邪法,以邪之所在不同,因其所趋之势而祛除之。在阳明阶段中亦有并发或继发证,例如黄疸、热入血室、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即深有体会。而今再次回顾经典,对临床工作有莫大的帮助。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学透,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结合临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在临床应用经典,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 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 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 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 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 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 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 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 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

伤寒论六经气化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

伤寒论六经辩证详细问诊单

生辰(请注明是农历,还是阳历) 所在省市 联系电话 职业 婚否 性别,年龄 生肖属相 现在主要症状: 主症特点(哪些条件可使症情加重或减轻?相关伴随症状。): 现正在服用的药: 哪些情况能加重病情: 现在是否艾灸: 是否接种过什么疫苗?何年何月何日接种的? 最初发病的年份月份(请一定认真填写): 病情加重的年份月份(请一定认真填写): 发病的时辰: 发病时的典型症状 西医病名: 发病季节: 发病原因: 是否长期用过激素:是否大量用过消炎药:是否做过手术: 以下括号内属于自己的症状用红笔标注 面色:(与平常是否不同?红,黄,白,黑,青,有无光泽?): 眼象:(白睛颜色:色青,色黄等,有无血丝?有无瘀斑?有无黑点?有无干涩,胀感,眼下颜色): 出汗情况(有,无,少汗,多汗,白天汗,醒时出汗,睡后出汗,出汗时伴发热?活动时出汗?): 部位(全身,头汗,手足心汗,心汗,半身汗): 耳(鸣,聋,痒,痛,左,右): 目(红,肿,痛,青,黄,血丝,瘀斑,黑点,干涩,昏花,眩晕,流泪,左,右,眼下颜色): 口(口干、渴否?口苦?口腻?口甜?有无泛酸?有无异味?溃疡否?肿痛否?睡时是否流口水?): 呕吐(有,无,食入即吐,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呕吐为未消化食物?酸水,干呕而不吐): 鼻(不通,流涕,左孔,右孔):

咽(干,痛,痒,吞咽困难): 胸(满,闷,胀,痛,热,凉): 乳(胀,痛,增生,肿块,左,右): 胁(胀,痛,热,凉,左,右): 腹(肿,胀,痛,满,硬,凉,热,喜按,拒按,喜冷,喜热,有无膨隆,腹部有无静脉曲张,有无肠鸣音): 外阴(肿,胀,痛,热,凉,如烧,坠胀,挛缩): 心(烦,悸,慌,紧,痛,凉,热,跳快): 心下(满,堵,胀,烧): 胃(胀,痛,满,酸,凉,热,疼痛性质): 头(痛,晕,麻,木,昏,沉重,在头顶,两太阳穴,后枕部,前额部,全头): 项(僵,痛,酸,重,胀): 肩(痛,凝,酸,麻,胀,凉,热,左,右): 臂(痛,凉,热,酸,麻,左,右): 手(凉,热,干燥,出汗,麻,抖,左,右): 背(痛,酸,重,麻,胀,凉,热,左,右): 腰(酸,重,痛,麻,凉,热,胀,左,右,中间): 腿(痛,酸,重,麻,木,肿,胀,凉,热,僵,软,左,右,内,外): 膝(痛,肿,胀,酸,麻,凉,热,软,骨痛,左,右): 足(痛,麻,胀,凉,热,,左,右): 足跟(痛,凉,热,麻,胀,左,右): 足趾(麻,痛,胀,凉,热,左,右,部位): 3、请选择与下列项目对应的身体状况——括号内属于自己的症状用红笔标注 饮(多,少,喜冷饮,喜热饮,喜温,喜酸,喜辣,喜苦,喜咸,喜甜): 食(多,少,喜米,喜面,喜粥,喜油腻,厌油腻): 睡眠(多,少,平时是否易困倦?是否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时时惊醒?醒后入睡是否容易或困难?): 大便(次数,干,湿,粘,腻,便秘,失禁,颜色,溏泻,是否成形?解时肛门有无灼热?有无不消化食物?有无虫卵?有无脓血?是否感觉总欲大便,但便出不爽?): 小便(次数,量多,少,不畅,不禁,颜色,频数,有无血尿?有无浑浊?有无灼热感?小便时有无疼痛?通畅否?气味有无异常?尿后遗沥不尽?夜尿繁多?): 房事:(有无多少性欲旺盛,性冷淡阳痿早泄手淫,几年手淫史曾堕胎)是否遗精 皮肤情况(有无斑疹,斑疹颜色?皮肤颜色?有无肿胀,肿块?质地,疮疖,局部颜色,痒否?痛否?肤温?冷?): 月经(周期,多,少,提前,延期,深红,黯暗,鲜红,淡红,浓稠,清稀,有无血块?有无痛经?): 白带(有,无,多,少,白,黄,赤,腥,臭): 胎产情况(有无经历胎产?孕几产几?有无流产史?): 4、请回答身体有如下哪些症状(属于自己的用红体字标注) 发热,出汗,怕冷,怕风,怕热,哮,喘,咳,气短,有痰,打嗝,呕逆,恶心,腹泻,便血,尿血,吐血,鼻血,牙龈出血,心烦,易恐,肢体震颤,肢体僵硬,乏力倦怠,头重脚轻,少气懒言,嗜卧,不喜卧,半身不遂,时冷时热,长期低烧,淋巴节肿大,胸骨刺痛,站立觉累,静脉曲张,骨发空,骨发热,梦遗,早泄,阳痿,不孕。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得系统性与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就是数百个伤寒得具体证候,以病位得、病性得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得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得全过程。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得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得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得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得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得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得系列,又以同一得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得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六经各证候之间得横得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得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得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得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就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辩证之目得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得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得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得病位有不同得功能特性而有不同得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得功能特性而有不同得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与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与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列图表:?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 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 本文发表于2008-08-01 中国中医药报□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一些资料表明,经方理论起源于神农时代,《汤液经法》标志了经方发展,而《伤寒论》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确立。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辨证的思路。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论》原文分为《汤液经法》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来洞观仲景对六经辨证理论的发展。 1.分析六经提纲杨绍伊在所著《伊尹汤液经》中,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后世简称为六经或三阴三阳)名称,在《汤液经法》已出现,且有不少有关每经病证的论述,列为《汤液经法》原文,但无“××之为病”主体词,即后世所称之提纲,只在太阳病开头有“太阳病其脉浮”。做为六经提纲的条文,皆列为既不是《汤液经法》原文,也不是仲景论广,而是仲景遗论,由其弟子加入,特别在厥阴病提纲前有“师曰”两字。其意是在说:六经名早已出现,但在《伤寒论》才出现提纲,其提纲在仲景生前还未出现,而是其弟子后来加入。提纲的出现标明了六经含义,提纲是八纲概念,为病位、病性概念,标明了六经实质,是解读六经的关键。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即太阳病实为表阳证;少阴病实为表阴证;阳病实为里阳证;太阴病实为里阴证;少阳病实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实为半表半里阴证。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 2.分析《伤寒论》笫148条(赵开美本原文序号) 按扬绍伊的分类,《汤液经法》无148条原文,被列为是仲景论广加入,附于笫230条(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后(杨绍伊认为是《汤液经法》原文)。148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对本条的研究,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特着笔墨,从诸多笔记中可看到探讨良久、修改再三,而最终指明了两点:一者,该条病证特点是,病位不在表,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二者,治疗应改小柴胡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具体指明本条属半表半里阴证,并指出治用小柴胡汤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误。这是难得的、来之不易的珍贵研究。胡希恕先生正是以反复研讨《伤寒论》条文为主,“并始终理会”,得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以是可知,经方发展至东汉,意识到病位除有表有里外,尚有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又分阴阳,也就是说,是张仲景在继方证分类有表里之别,又认识到有半表半里病位,使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至臻完善。 理解这一概念,还要对比《伤寒论》以前的经方著作特点,即《本经》、《汤液经法》理论特点。由《汉书?艺文志》可知,《汤液经法》有关病位论述,只有“浅深”、“内外”即表和里,治疗当是用汗、吐下。再看《伤寒论》全文,大多内容是讲:在表用汗法,在里用吐、下法,以及汗后、吐后、下后出现的变证及治疗,这些多属《汤液经法》原文。显然是张仲景及其弟子们,是继承了汉前的经方治法、经验教训。同时还加入了《汤液经法》没有的内容,即论广时加入新的见解,而突出之点是,在少阳病篇特别强调了不可吐下(笫264条)、不可发汗(笫265条),这就表明了只能用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和法。这样再结合笫148条分析,可看出《伤寒论》在病位概念上,与汉前的《汤液经法》有了明显不同,即除了有表里外,还有半表半里概念。这样经方辨证,原只用八纲,辨证时只有“抽象”,而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乃具实形”,而形成了完善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由经方的发展史可知,六经辨证的

伤寒六经代表方剂

伤寒六经代表方剂 《伤寒论》全方,不过113方,全部用药,不过九十余味,确实“经方难得”。因其用药精当,配伍谨严,功效卓著,堪称典范,因之被誉为“方书之祖”。而伤寒方所体现在传统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早已超出了原有方剂的本身。正如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所言:“伊尹以元(亚)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杂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尤其难得的是,仲景将《内经》倡导的辩证逻辑的哲学理念,与复方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理辨阴阳,方从法立,药显方义,创立了理法方药圆融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传统医学发展中上的里程碑。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就要以理法方药的钥匙,开启伤寒六经辨证的门户,由博返约,领会其代表方剂所表现的理法,并以此为基础,扩大范围,才有可能将六经、三焦和脏腑的辨证融会贯通。 1理法方药 中医的理法方药,概括起来说,就是理辨阴阳,法应症候,方从法立,药显方义,是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全过程的反映。分之为四,合之为一。 (1)理。理是真理,是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律,是指符合客

观条件、符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谓理辨阴阳,是判明病性。阳症因此而用阴药,阴症因此而用阳药;里症多用补泻药,外症多用发散药。使辨证施治的理,与患者的病性、病情与病位相符。(2)法。法是选择方法。所谓法应症候。张仲景的伤寒方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后来有张景岳补充而至完善的“攻和补散,寒热固因”八法。两个八法,互为补充,相互完善。(3)方。所谓方从法立,这里指药方。如治表寒,选择汗法,是用止汗的桂枝汤还是发汗的麻黄汤;选择下法,是用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等。(4)药。所谓药显方义,要求选配符合方义与理法的药。所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如小青龙汤(特别是其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可与异功散合,可与补中益气汤合。与地黄汤合,则治肾气;与真武汤合,则调胃阳等。这些都宜灵活掌握。2伤寒六经辨证及其他 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纲,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小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总的说来,伤寒六经辨证,既有三阳经的热症,也有三阴经的寒症。具体说来,是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若分析其纲目,则不难发现,伤寒六经辨证不仅从病位、

伤寒论之辨证方法简析

伤寒论之辨证方法简析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是中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书中张仲景依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同时结合临床实践而形成了中医历史上第一个辨证体系:六经辨证,由此辨证论治便拉开了帷幕。另纵观《伤寒论》全书,无处不体现着后世诸多其它辨证体系的思想和实质。 六经辨证特点 六经辨证思想源出于《黄帝内经》81篇医论中。仲景在全面认识外感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同时继承《内经》中的六经辨证仍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的思想,创立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论治体系。它有着整体性、循环性、有序动态性特点。 《伤寒论》中六经是以脏腑经络为结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气化为功能而构成的六经生理系统,它代表了脏腑、经络间的阴阳、气血、水火、营卫等诸多方面的正常生理活动,其结构、物质、功能三位一体,构成了六经的整体性。另外从目前的病理角度来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反映了六经辨证是有六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病理演变过程则是六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体现。这样六个部分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构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中医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中也有着哲学观点的体现,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循环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的,这种循环在六经辨证中具有普遍性。例如:在六经的每一病证中都有变正、本证、逆证等不同的症候,他们都是疾病循环发展的具体体现。 六经体系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人体阴阳两气的消长盛衰具有有序性;六经疾病发展变化、发展阶段具有有序性;六经病的传变的有序性这三个方面。六经病的传变一般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的顺序。当然也有直中和越经传变的存在,需要加以区分和辨别。 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出,六经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这是与有序性相对而言,如上文所说越经传、直中、表里传等传变形式。仲景所认识的六经病的动态性,及制定的相应治疗法则,成为了指导后世医家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