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上如何鉴别腔梗

MRI上如何鉴别腔梗
MRI上如何鉴别腔梗

MRI上如何鉴别腔梗、脱髓鞘与血管周围间隙?

1.形态:

腔隙灶通常指的是一些深穿支动脉的阻塞。按时间分可归为新鲜的和陈旧的两种。

陈旧的腔隙灶多表现为边缘锐利、形态多样的病灶,如三角形、月牙形等,一般不很大,也无占位效应。有报道形成腔隙灶时阻塞的血管直径在40~50μm之间,形成的腔隙灶直径为5~15mm,以5mm以下者居多,陈旧性腔隙灶需要与血管周围间隙鉴别,后者又称Virchow-Robin间隙,是蛛网膜下腔的延伸,与缺血有关,磁共振检出血管周围间隙的能力与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有关,边缘规则清晰,呈点状或细线状,如果在冠状位上能分辨出线状走行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新鲜的腔隙灶边缘模糊,与脱髓鞘改变难以鉴别,因此结合病史和随访观察显得非常重要,脱髓鞘形态相对比较稳定,新鲜的腔隙性梗死灶则变化比较快。

2.信号:

陈旧的腔隙灶内含脑脊液成分,信号也与脑脊液相同;而血管周围间隙是深穿支旁的蛛网膜下腔增宽,同样呈脑脊液信号,从信号上两者无法区分。

较新鲜的腔隙性梗死灶呈等T1长信号,与脱髓鞘改变相似,形态相仿,但两者的病理基础是不同的。脱髓鞘改变是局部组织

结构异常疏松,内见许多水分积累成的空泡状结构,细胞间隙水分异常增多,在FLAIR上能较清晰地显示。而腔隙性梗死灶在早期是以细胞水肿为主,在DWI上可呈现高信号,从而发现新鲜的腔隙灶;以后随着细胞水肿的变性、坏死,细胞间水分增多,在DWI上信号减低。通过观察发现,发病后4~5 d的腔隙性梗死患者仍可表现为DWI高信号,可能是由于梗死区域内脑组织发生缺血、变性、坏死的时间不一致,部分细胞已经变性、坏死,而另一部分,尤其是边缘区域仍以细胞毒性水肿为主,呈现DW1高信号,其临床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3.部位:

(1)在桥脑的MRI上,陈旧的腔隙梗死灶与脱髓鞘改变容易分辨,但边缘模糊的新鲜的腔隙性梗死灶与脱髓鞘难于区分。仅从部位上看,脱髓鞘位于桥脑中部,病变的范围与严重程度与是否累及桥脑无关。桥脑新鲜的腔隙性梗死灶可达桥脑边缘,脱髓鞘无此现象。

(2)在基底节区需要区分的是腔隙灶和血管周围间隙,而不用考虑脱髓鞘改变。血管周围间隙主要分布在两侧豆状核,100%双侧都有,但仅少数完全对称。血管周围间隙主要位于丘脑的中下2/3区域,上1/3则为腔隙灶。我们认为在轴位上如能在连续2个层面上看到,或者结合冠状或矢状位扫描见到与血管走行一致的线状间隙,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在丘脑和尾状核这些灰质核团内,凡在T1WI上能见到清晰的低信号区,应尽量诊断腔

隙灶。

(3)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和皮质下脑白质在T2WI上的高信号最多见的是脱髓鞘改变和血管周围间隙,腔隙灶相对占少数。脱髓鞘的病理基础是弥散的灶性室管膜缺如,导致白质水分增多,在PD像上表现突出。在T2WI上,侧脑室前、后角外脑白质内的边缘模糊的片状高信号形似“鞋帽”穿戴在侧脑室两端;脑室体部旁和半卵圆中心大片高信号易于鉴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含有的更高信号,需结合T1WI上的低信号表现和随访将其中的腔隙灶区分开。

有人认为脱髓鞘病变一般在侧脑室前后角及半卵圆中心,且呈对称性分布,边界没有梗塞清楚。

核磁共振谱-现代分析方法.

2.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 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2.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数满足: 自旋取向数= 2I+1

以1H核为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有两个自旋取向,其中一个取向磁矩与外加磁场B0一致;另一取向相反。 图1 H核在磁场中的行为图2 能级裂分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 在上图中,当自旋取向与外加磁场一致时(m =+1/2),氢核处于一种低能级状态(E=-μB0);相反时(m=-1/2),氢核处于一种高能级状态(E=+μB0)两种取向间的能级差,可用ΔE来表示: ΔE = E2-E1 =+μB0-(-μB0) = 2μB0 式中:μ为氢核磁矩;B0为外加磁场强度 上式表明:氢核由低能级E1向高能级E2跃迁时需要的能量ΔE与外加磁场强度B0及氢核磁矩μ成正比。 按照经典力学理论,当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外加磁场B0中,由于核自身的旋转,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场方向,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场的方向进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进动时的频率、自旋质点的角速度与外加磁场的关系可用Larmor方程表示: ω = 2 π v = γ B0 v = γ / 2π B0 式中:ω—角速度; v —进动频率(回旋频率); γ—旋磁比(特征性常数)。 当外加电磁波的频率与核的回旋频率ν相等时,电磁波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此时E射=ΔE,所以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hγ E hv hv B0回射 2 γB0 或 v射 v回 2 3.核磁共振的产生: 共振条件: (1)核有自旋(磁性核) (2)施加外磁场,能级裂分

首 次 病 程 记 录(原发性肝癌)

年月日时分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既往慢性病毒性(HBV HCV)肝硬化、酗酒、口服避孕药、寄生虫、黄曲霉素毒素食物污染。 2、临床经过:肝区疼痛、纳差、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腹胀、腹泻、黄疸。 3、体征:肝病面容,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锁骨上淋巴肿大,胸廓不对称,叩诊实音,腹围增宽,肝大右肋缘下 cm,剑突下 cm,边界不清,质硬,肝区闻及摩擦音。移动性浊音(+)。 4、辅助检查:AFP≥400μg/L;超声: 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 诊断依据: 1、易患因素:酗酒、病毒肝炎、感染、饮食习惯、寄生虫感染、黄曲霉素食物感染等。 2、消化道症状:肝区痛伴纳差、腹胀、黄疸。 3、超声提示: AFP≥400μg/L持续时间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很难与原发者鉴别,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 2、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测AFP 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最终能作出正确诊断。 3、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往往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或者联合检查AFP异质体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行分析,如:

①ALT持续增高至正常的数倍,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 ②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AL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4、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肿大的肝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邻近脓肿的胸膜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得肝内液性暗区。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颇为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亦可用抗感染药物行试验性治疗。 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腹块,造成混淆。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AFP检测应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6、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等肝良性占位性病变等可用CT 、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定。 7、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不同,胆管细胞癌常常发生于正常肝脏,没有乙肝、丙肝及肝硬化的病史。临床可以黄疸、肝脏肿物以及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肿瘤标志物检查方面,甲胎蛋白(AFP)常处于正常范围,而CA19.9等常常升高。诊断性影像检查,以超声、CT、MRI为主要手段,而该病的PET-CT的病期评估价值高于肝细胞肝癌。该病的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保肝、减黄对症治疗。 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目前已对症治疗:镇痛,营养支持等。 2、介绍介入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治疗、术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住院医师:孙拥军/贾璐2012月23日 8时30分孙拥军主治医师、科主任查房记录 2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病因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

MRI成像技术

第一节MRI常规成像技术 所谓常规MRI成像技术,是指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通常包括T1WI和T2WI序列)、序列的成像参数、扫描方位等。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简单介绍临床上常见检查部位的MRI常规成像技术。 一、颅脑 颅脑是MRI最为常用的检查部位,颅脑常规的MRI检查包括:(1)横断面SE T1WI: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5 ~ 8mm,层间距1 ~2.5mm,层数15 ~2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20 ~ 240 mm,NEX = 2;(2)横断面FSE T2WI:TR = 2500 ~ 5000 ms,TE为100ms左右,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矢状面SE T1WI或FSE T2WI:有助于中线结构的显示,成像参数同横断面SE T1WI或FSE T2WI;(4)冠状面SE T1WI 或FSE T2WI: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近颅底或颅顶部病变的显示,成像参数同前。 除上述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常需要增加的检查技术包括:(1)横断面IR-FSE FLAIR序列:TR = 6000 ~ 10000 ms,TE = 100 ~ 120 ms,TI=2100 ~ 2500 ms,ETL = 10 ~ 20,其他成像参数同前,该序列有助于被脑脊液掩盖病变的显示,如皮层病变,脑室或脑池内病变等;(2)横断面DWI序列:常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无穷大,TE = 60 ~ 100 ms,b值为1000 s/mm2左右,矩阵128×128 ~ 256×256,其他成像参数同前;(3)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常为Gd-DTPA)后,利用SE-T1WI序列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横断面,必要时加扫矢状面或冠状面,成像参数同前。 二、垂体 MRI是目前显示垂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垂体的MRI常规技术包括:(1)矢状面SE T1WI序列: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3 mm,层间距0 ~0.5mm,层数8 ~12层,矩阵256×192 ~ 256×256,FOV = 150 ~ 200 mm,NEX = 2;(2)冠状面SE T1WI序列:扫描参数同矢状面;(3)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同前。 垂体MRI检查根据需要可增加以下技术:(1)冠状面或矢状面FSE T2WI:TR=2500 ~ 3000 ms,TE = 100 ms,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2)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FSE T1WI (TR=200 ~ 300 ms,TE=10 ~15ms,ETL=2 ~4)或扰相GRE T1WI(TR=100 ~150 ms,TE 约为4.4ms,激发角度60 ~70°),其他参数同SE T1WI,于注射对比剂后30s、1min、2min、3min、5min、7min、10min进行扫描。 三、眼眶和眼球 眼球和眼眶检查时,需要嘱病人不能运动眼球,检查可使用普通头颅线圈或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常规序列包括:(1)横断面SE T1WI:层厚3 ~4 mm,层间距0 ~1mm,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SE T1WI;(2)横断面FSE T2WI,层厚和层间距同SE T1WI,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FSE T2WI,由于眼眶内富含脂肪组织,常需要采用脂肪抑制技术;(3)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或/和FSE T2WI,扫描参数同前;(4)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SE T1WI,参数同前,必要时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一般需要施加脂肪抑制技术。 四、脊柱脊髓 MRI是目前检查脊柱脊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椎管内病变应该首选MRI检查。脊柱脊髓MRI扫描应该选用脊柱专用线圈,最好选用相控阵列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或FSE)T1WI:TR = 300 ~400ms;TE=8 ~15ms;层厚3 ~ 4mm,层间距0.5 ~1.5mm,层数10 ~1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50 ~ 320 mm,NEX = 2,相位编码选择上下方向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2)矢状面FSE T2WI:TR大于2500 ms;TE=100ms;ETL= 12 ~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横断面FSE T2WI:层厚3 ~ 5 mm,层间距1~2mm,其他参数同矢状面FSE T2WI;(4)根据需要可增加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技

MRI技术扫描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 MRI 检查 【适应证】 (一)颅脑外伤。 (二)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三)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四)先天性发育异常。 (五)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六)颅内感染。 (七)脑白质病。 (八)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一)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二)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三)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四)MKI 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五)早期妊娠(3 个月内)者应避免MRI 扫描。 【检查前准备】 (一)认真核对MRI 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

(二)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三)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四)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五)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室。 (六)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 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 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 .平扫 (1 )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 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

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3)MRI检查: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在显示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及对包膜的显示均优于CT和US。特别是高场强MR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MR扫描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和CT一样完成薄层、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充分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另外,MR功能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以及肝细胞性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均可为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敏感率和定性准确率以及全面、准确地评估各种局部治疗的疗效。 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优势互补,故强调综合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但是,PET-CT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应用,且其肝癌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不作为肝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做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5)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同时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MRI读片基础

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 MRI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 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 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 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 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 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腹部 (一)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 2~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 (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 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 (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二)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5.0 mm,层间隔≤层厚×20%, FOV(300~400)mm×(300~

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的意义

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3例住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超声图像。结果:原发性 肝癌23例,转移性肝癌肝26例,误诊2例,漏诊1例,除1例胆汁性肝硬化后 期弥漫性浸润肝癌未见明显特征性超声图像外,其余病例均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提示一些类型肝占位的特征。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87-02 随着彩色超声诊断仪的普及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中日 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超声检查下的外形、大小、血流等一系列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其旨在对其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 上提供重要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3例均为20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50~78岁之间。 方法:应用百盛MyLab70彩色超声多普勒,凸阵探头,频率3.5~5MHz,患 者晨起空腹,尽失12小时以上,采用二维超声观察肝脏及肿块大小、形态、位 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应用CDFI检测瘤周及瘤内的血供情况, 结果 原发性肝癌23例,转移性肝癌26,误诊2例,漏诊1例,除1例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后弥漫浸润性肝癌未见明显特征性肝脏肿块超声图像外,其余病例均 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指非转移因素产生的,原本就是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 的癌肿瘤,而不是由其他器官组织的癌症转移来的,叫做原发性肝癌。[1] 转移性肝癌又称继发性肝癌,人体全身各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都可以通过 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肝脏,邻近器官的肿瘤更可以直接浸润肝脏,形成继发性 肝癌。在这种情况下,肝脏往往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本身没有什么毛病,只是 被其它肿瘤连累了而已。中国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发病率比较接近。继发 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 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一般为单个结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下图1)但是肝癌体积 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内部不均匀。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 包膜仍然非常完整,但非常少见,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1]。 图表 1 典型转移性肝癌在超声上多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包膜比较完整,似”牛眼征”.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1cm的肝癌结节,超声 检测的检出率为33%—37%。癌结节可表现为低回声结节、高回声结节、混合性 结节、等回声结节、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1]

MRI技术操作的要求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MRI检查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4)MKI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5)早期妊娠(3个月内)者应避免MRI扫描。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检查室。 (6)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平扫 (1)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手双脚避免交叉形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矢状、横轴状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 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

肝癌应该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肝癌应该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一旦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首先要区分这个病变的性质,如果怀疑是肿瘤,要做的事是确定这个瘤子是土生土长的,还是从别的地方移民过来的。如果是肝外的来源,治疗时还要兼顾其原发病灶,那么肝癌如何诊断鉴别?肝癌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注意与下述疾病相鉴别。 1、继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 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示癌变。 3、活动性肝病 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 4、肝脓肿 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 5、肝海绵状血管瘤 该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体B型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该病我国多见。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 6、肝包虫病

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 7、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肿瘤,来自肾、肾上腺、结肠、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 8、肝脏良性肿瘤 AFP阴性肝癌尚需与肝血管瘤、多囊肝、棘球蚴病(包虫病)、脂肪瘤、肝腺瘤等肝脏良性肿瘤相鉴别。鉴别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肝血管油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CT对其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平扫时显示密度均匀一致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对肿启有明显强化并呈现一系列连续性变化。 温馨提示:肝癌的诊断需要与疾病作出鉴别,其他肝良性肿瘤或痛变如血管瘤、肝囊肿、肝包虫病、胆囊癌、胆管癌、结肠肝曲癌、胃癌、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MRI 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肝病诊断新技术》《原发性肝癌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514897516.html,/ga/2014/0114/152506.html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 (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鉴别肝脏肿瘤; (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 (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 (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 (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 (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 (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 (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 (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 (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 (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

继发性肝癌

肝脏是肿瘤极易转移的部位,肿瘤经其他部位转移到肝脏就被称为继发性肝癌,也称转移性肝癌。人体全身的恶性肿瘤,都可随血液、淋巴液转移至肝脏,或直接浸润,形成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在临床表现中一般只有原来脏器癌症的表现而无肝脏严重受累的症状,病人可有乏力、厌食、多汗、发热、体重下降等表现,肝功能检查甚至在肝脏明显肿大时,仍可能正常,但血清癌胚抗原的检测常明显增高,B超、CT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继发性肝癌的预后一般与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预后不佳。可在原发肿瘤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许多脏器的癌肿均可转移到肝,尤以腹部内脏的癌肿如胃癌、结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等较为多见。此外,乳腺、肺、肾、鼻咽等部位的癌肿也可转移到肝。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常以肝外原发性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但也有部分病人在出现了如消瘦、乏力、肝区疼痛、肝区结节性肿块,甚至腹水、黄疸等继发性肝癌的症状以后,其原发癌灶仍不易被查出。因此,有时与原发性肝癌难以鉴别。一般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常较轻,病程发展较缓慢。 疾病病因 从中医角度来看,肝癌的病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1、情志因素 认为肝癌多因情志不舒,喜怒失常,忧愁和暴怒等精神情绪变化,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日积月累而见脏腑功能失调,抵抗力减弱。在营养缺乏,或饮食不节,或寒温不时,或嗜酒过度,或邪毒外侵等因素下诱发而成。 2、外邪入侵 认为肝癌的病因是由于湿热等六淫之邪留滞经脉,聚于脏腑,致使气滞血瘀,或气血失调,或肝肾阳虚,日久而成。也有学者认为局部癌肿是热度、积滞、淤血、痰饮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聚结而成。其病机则是"因病致虚"。即患者虽可同时具有邪毒积聚和气血虚弱的表现,但其病因病机的基础是外邪入侵。 3、正气虚弱 认为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正虚由于程度和阶段不同,可能有显露和隐蔽的两种情况存在,再加上外感六淫疫力(乙肝、肝寄生虫)、饮食失调、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气血失和等因素而引发。 4、内因外因素结合 内因为主认为肝癌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患者正虚好和邪实共存,但以正虚为主,病机是一种因病致病,本虚标实。故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虚、局部性实的疾病。 5、根据病期区分病因病机 肝癌早期与湿阻或轻度气滞有关,而体质以脾虚为主。中期出现气滞、血瘀、湿热、热毒的表现。肝癌后期常见阴虚、津亏。并认为肝癌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早期肝癌病理上病变的关键可能是脾虚,晚期肝癌可能出现肝肾诸脏的虚象。 总之,目前对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上述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了肝癌的多因素病因和复杂的病机。 早期诊断与发现 继发性肝癌可在腹腔脏器恶性肿瘤手术前或手术时发现;亦可在原发癌术后随访时发现;而大多则在原发癌术后一个阶段因出现肝转移症状或证据而发现;少数则以肝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就医,其中部分可为至死未能查清原发癌者。鉴于继发性肝癌如肿瘤仅累及肝脏,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常可延长病人生存甚或达到根治,为此必须强调在亚临床期发现此症。此症虽不如原发性肝癌大多可通过简易的AFP监测发现,但如注意下列数点,仍不难发现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①对容易发生继发性肝癌的各种原发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应定期(每3~6月)在随访检查中加入肝脏超声显像项目;②对消化道癌症根治术后在随访检查中再加入癌胚抗原(CEA)的监测;③对任何可能发生肝转移的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出现不易以原发癌解释的症状,尤其如不明原因的低热,上腹胀、痛、不适,腹泻,右肩痛等,应作肝超声显像。 继发性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一旦有临床表现,病灶常已较大或较多。随着癌灶增大可出现与原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4897516.html,/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 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

高分辨核磁共振仪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高分辨核磁共振仪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1.1数据来源德温特德温特创新索引专利数据库(DII),DII将DerwentWorldPatentsIndex与DerwentPatentsCitationIndex加以整合,以每周更新的速度,提供世界专利信息。 1.2研究方法本文以文献收集作为基础,利用计量分析对微软的专利 现状实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环境分析全面地了解微软所处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进展动态,以数据为支撑为微软制定专利战略提供建议。 2高分辨核磁共振仪生产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2.1高分辨核磁共振仪三大龙头生产企业布鲁克公司:德国布鲁克集 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分析仪器生产商,产品涉及元素分析、质量分析、分子震动光谱、核磁共振等各领域。日本电子株式会社:日本电子株 式会社是世界顶级的科学仪器生产制造商。在国内成立了多家子公司 或附属公司,现有 JEOLTECHNICSLTD/JEOLTECHNOSERVICECO.,TLD,YAMAGATACREATIVECO., LTD,ATUMINSTRYMENTSINC,JEOLRESONANCEINC.。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高科技跨国公司,主要致力于通 讯和生命科学两个领域内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化学分析、生命科学、通信和电子领域等始终站在测量世界的前沿。 2.2主要竞争对手企业竞争综合实力分析(1)主要竞争对手专利申请数量情况1959-2014年间三家企业专利数量来看,日本电子共250件,占42%,布鲁克207件,占35%,安捷伦135件,占总量的23%。高分 辨核磁共振仪三大龙头企业的专利申请情况统计了核磁共振仪三大龙 头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情况。(2)主要竞争对手技术领域布局情况高 分辨核磁共振仪三大龙头企业专利申请数量重点IPC小类分布情况所示,排名前十位的领域依次是G01V-003/00、G01R-033/32、G01R- 033/30、G01N-024/08、G01R-033/36、G01N-024/00、G01R-033/34、 GO1R-033/46、G01R-033/20、G01R-033/44,其中布鲁克公司有优势的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1 MRI成像系统简介 ●1.1M R I影像设备发展概况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磁共振波谱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自出现以来曾被 称为:核磁共振成像、自旋体层成像、核磁共振体层成像、核磁共振C T等。 ●1945年由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B l o c h)和麻省哈佛大学的普塞尔(P u r c e l l) 教授同时发现了磁共振的物理现象,即处在某一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核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现象。因此两位教授共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磁共振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以后,很快形成一门新兴的医学影像学科—磁共振波谱学。 ●1971年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核 磁共振(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曼斯菲德(Mansfields)研制出脉冲梯度法选择成像断层。 ●1974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组织内磁共振光谱仪。 ●1975年恩斯托(Ernst)研制出相位编码成像方法。 ●1976年,得到了第一张人体MR图像(活体手指)。 ●1977年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入体层摄影实验阶段。 ●几十年期间,有关磁共振的研究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 六次诺贝尔奖。(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雷蒙德·达马蒂安的“用于癌组织检测的设备和方法” 幻灯片7 1.2 MRI影像设备功能 现代磁共振成像系统大体结构都很相似,基本上由四个系统组成:即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1.磁体系统 ●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成本最高的部件,是磁共振系统中最强大的磁场, 平时我们评论磁共振设备的大小就是指静磁场的场强数值,单位用特斯拉(Tesla,简称T,垂直于磁场方向的1米长的导线,通过1安培的电流,受到磁场的作用力为1牛顿时,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就是1特斯拉。)或高斯(Gauss)表示,1T=1万高斯。 ●临床上磁共振成像要求磁场强度在0.05~3T范围内。一般将≤0.3T称为低场,0.3T~ 1.0T称为中场,>1.0T称为高场。磁场强度越高,信噪比越高,图像质量越好。但磁 场强度过高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 ●为了获得不同场强的磁体,生产厂商制造出了不同类型的磁体,常见的磁体有永久磁 体、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1)永久磁体 永久磁体是由永久磁铁(如铁氧体或铷铁)的磁砖拼砌而成。它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