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系列解读

【全域旅游系列解读】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2016-02-04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石培华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何谓全域旅游?为何要发展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笔者从理论技术层面和具体推进落实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全域旅游的五个“新”

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实践中如何理解全域旅游?主要体现在五个“新”:

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新战略。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抓旅游就是抓全面创新发展。全域旅游是

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将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综合统筹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极佳载体。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抓旅游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要从全局出发,系统全面推进旅游。通俗说,全域旅游就是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从战略全局推进旅游发展,要与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综合立体推进发展,抓旅游就是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全方位整体推进,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

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也是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

全域旅游构建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这个新型的复合空间内的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全域旅游新空间,是保护利用好生态、挖掘好文态、优美好形态、培育好业态、形成活态的完美结合,是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的完美结合。各种要素聚合、各种

功能叠加、各种价值放大、各种利益共享、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生态得以传承发扬,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全域辐射带动。

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赶时髦的标签,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纵观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瑞士、新西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是纯净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风情浓郁的美丽小镇和乡村、高品质的旅游区、美丽风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国的桂林、成都、张家界、九寨沟、琼海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无不是风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

全域旅游的五个“全”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具备五“全”覆盖的特征:

旅游景观全域优化。发展全域旅游,按景区标准规划建设,要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推进全域景区化。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推进旅游景观生态全域覆盖,创造优美旅游环境,将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镇建设除了满足居民居住生产功能,还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对外来

游客的服务。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还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林业生态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还要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农业生产,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美丽乡村建设,除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休闲度假乐园。

旅游服务全域配套。全域旅游必须要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全域旅游不只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而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以前旅游从业者是导游、服务员,现在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家都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

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突出优势的区域,整个区域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社

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全域旅游,要形成特色旅游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形成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大格局。

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打破围墙、打破空间封闭,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推进全域旅游,搞好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的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6亿多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

全域旅游的五个“不”

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正确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一些认识误区。要避免念歪经、走错路,否则全域旅游就不幸成为全域破坏。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发展全域旅游,要全面贯彻落实“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编制旅游规划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时,首先要编制控制性规划,明确需要保护的区域。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设收门票的景区点。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景点,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区景点数量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现在一些地方推进全域旅游有一种误区,就是不断建设景区,导致到处是门票,旅游目的地的花费门槛很高。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是要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游客与居民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增加综合效益。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全域旅游要统筹规划建设,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千万要注重全域旅游中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协调好景区、社区(城镇、乡村)、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同时,全域旅游中不同区域,要注意突出重点,时间上要有先有后,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

全域旅游不是全一模式。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局提出一些基本标准,这是为了使创建工作有一个基本遵循,使示范区达到一个基本的共同要求。但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首创。

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同时推进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也多层次,可以是省、市、县、镇、村,可以是跨行政区的旅游区域。为更有效整合资源,近期

应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

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需要,必须从景点开发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这意味着发展全域旅游将成为一项影响全局、引领未来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李金早局长提出的从景点发展模式迈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将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将各地开始萌芽的理念升华成为系统的全域旅游发展理论,将零散的实践探索提升为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发展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有战略全局性、方向引领性、问题针对性、普遍指导性、国际规律性、现实可行性,将成为引领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天地的整体战略。

战略全局性

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意义超越旅游本身。在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布局的途径、观点和方法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旅游业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综合、辐射带动面越来越宽、综合影响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

越凸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各地新的整体战略选择,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将全域旅游作为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战略。通过抓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改革开放,将抓旅游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旅游发展承担新使命,需要从战略全局上重新思考与谋划旅游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获取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释放旅游综合功能。

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有效抓手。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更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全域旅游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培育旅游新的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创造旅游发展的消费新热点,创造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统筹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供需协调;有利于促进城乡旅游互动,推进城乡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有利于协调景区与社区关系、旅游服务空间内外的关系,协调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协调相关产业间的关系。有利于完善旅游要素和产业配套,促进软硬件协调,促进规模与质量的协调。

全域旅游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把生态和旅游结合、把资源和产品对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全域旅游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行业,旅游业的发展是开放改革的产物,全域旅游构建开放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内外各种要素的开放整合,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发展的边界,形成开放发展大格局。

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享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问题针对性

全域旅游能有效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战略。过去,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抓“点”和“线”,现在要提升到“面”,从过去的景区景点、饭店提升到全域旅游,这是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域旅游是盘活与做优旅游存量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全域旅游也是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孤岛效应和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传统的景区、景点的节点开发模式,旅游发展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由于封闭的开发模式,许多景区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景区内外常常两极分化严重,无论是环境、服务、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等,景区内外两重天。景区发展的成果也不能让当地民众受益,许多景区周边环境差,广大游客和当地群众不满意,也是需要治理的重点区域。为此,迫切需要跳出单一的景区、景点、饭店、宾馆,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提高旅游者和居民的满意度。

发展全域旅游还是破解门票经济的有效载体。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与景区经营模式单一、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等有关,要破解这一怪圈,就迫切需要创新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把景区和区域食宿等相关要素贯通起来,实现向目的地旅游转变,使景区开发的收益从门票经济转变为综合消费经济,甚至转变为综合产业经济。

方向引领性

实施全域旅游是顺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升级趋势的战略方向。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是顺应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变革、旅游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全面

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旅游目的地的观察视角、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以自驾游、散客、自助旅游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各种设施、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真正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将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推进全域旅游将有利于提升区域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每个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使居民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旅游参与者,树立真正的主人公意识。全域旅游提升全社会参与感、获得感,更好地促进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实施全域旅游也是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发展入境旅游之初,大多数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主要是来看自然文化遗产、游览风景名胜,接触的主要是景区景点及饭店宾馆、旅行社。随着世界交流越来越深入,现在的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有更加深入的交往、交流和体验,期望深入社会、社区、学校、医院,对一个地方的评价也不限于景区景点、饭店、酒店和导游、服务员,而是对一个地方整体环境的评价,因而更需要有全面的旅游服务体验和文化体验。

因此要大力提升我国入境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迫切需要积极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系统全面优化入境旅游相关服务。

全域旅游不仅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纵观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

普遍指导性

全域旅游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整体性旅游发展战略,还因为全域旅游战略对全国具有普遍指导性,因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这样一个新阶段。虽然我国各地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地的特点有很大不同,但推进全域旅游成为共同的趋势和要求,可以探索不同形态和模式的全域旅游。

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区域都需要推进全域旅游。旅游资源密集、生态环境优美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地区要优化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这三种不同特点的地区都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全域旅游,通过全域旅游优化环境、提升价值。

对于不同行政层级也可以从侧重不同角度推进全域旅游。一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将一个省级单元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美化全域景观、完善面向旅游者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全省旅游竞争力。对于一个市县,这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重点,可以从更丰富的方面,深化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各种环境和要素,培育优质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对于一个镇、村或者一个景区,可以全方位优化,建设全域旅游区,形成新型的全域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和要素集聚区。对于跨行政区的区域或流域,也可以共同合作构建无障碍的全域旅游区。

我国旅游业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由于旅游业的多样性、复合性,不同地区都可以发挥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业,因此从理论上讲,都可以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全面优化自身的发展环境,但需要突出重点,探索不同的模式,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区,也可以为当地居民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实现居民游客共享发展成果。

现实可行性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等国家总体战略部署为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整体环境,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各种基础。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是时机成熟、顺势而为。

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立体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为全域旅游构建了现代交通网络支撑,汽车时代、高铁时代的来临,构建了发展全域旅游所需的交通服务体系。现代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为整合分散的旅游需求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