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舞课程教学总结

拉丁舞课程教学总结
拉丁舞课程教学总结

拉丁舞课程教学总结

在拉丁舞教学中我付出了努力,收获了喜悦,在与孩子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中,我快乐了,成长了。

首先讲一下青少年学习拉丁舞的益处。

1、青少年学习拉丁舞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且还可以改善大脑的反应能力,能够促进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骨骼肌肉尽量向上伸展

2、拉丁首先要求保持挺胸收腹、沉肩、脊柱骨伸直,经常练习可以纠正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驼背、含胸、耸肩、内八脚及肥胖等不良姿态

3、拉丁舞不仅对对孩子的平衡力、稳定性、灵敏度、反映力等都有明显的加强;而且对青少年柔韧性有极好锻炼,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很适合青少年生理特点!

最初我认为课外教育是建立在小孩的兴趣爱好上,可大部分学生是家长帮忙选择的,将自己的爱好让孩子来实现,小学生兴趣广泛,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专业。无论什么原因,孩子们走进我的课堂,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快乐的,所以在每次两个半小时的课堂中,我都会加入适当的游戏,让孩子们既学到专业技能,又能开心的笑,童年就应该是快乐的。拉丁舞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个比较难的舞种,特别是每周只有两次课堂,初学者一期很难准确的跳出每个舞步,要想跳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基础最重要,不能贪多、贪快,要把最简单的东西跳好。拉丁舞非常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特别强调基础的重要性,这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上一次课都会有新的收获,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修正自己平时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断得到提高。基础打好了对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2、多听音乐。平时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数一下节奏,但是真正要把音乐的内涵跳出来单单依靠数节奏是不行的,当我们的思维过分理性的集中于节奏上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了其他的内容。所以,我认为训练好的音乐感觉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既要掌握准节奏,又要注重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两者结合才有可能完美。

3、平时多练习。我们来学舞的目的可能不尽相同,减肥、健身、娱乐、休闲.......都好,有一点我想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既然来了,就要争取跳得更好。“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大家应该都知道,即使仅仅是为了减肥,课堂之外的练习也是必要的。只要在课外有一定的投入,且方法正确,相信你一定会进步很快。所以在针对新入门的小同学,要坚持以鼓励和培养兴趣入手,引导他们入门,同时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肯定度。在拉丁舞入门班,很多同学在前几节课学舞时侯频频叫累,站立不直,扭扭歪歪打不起精神来。有时候教一个动作,两三个课时才能勉强学会。针对这些情况,我没有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在教学上一点点引导进入,每当发现他们取得进步了,我便在班上大加夸奖。表扬了一位同学,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上进心,让他们更加努力去学,让每一位同学都意识到自己是非常优秀,同样可以把动作跳好并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表扬。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理解能力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也好了,乐感也有了,舞技提高也快了,学习更加努力了。少年宫的“小舞台”办的非常好,给学生们提供了表演的机会。入门班的几乎全体学生都能站在小舞台上向大家将本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一一展示。

通过表演,学生们对学拉丁舞的热情更加高涨,也以学拉丁舞为豪。尤其是让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地,随着动听的音乐在台上舞动身姿,表演给其它学生欣赏。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会让她们乐开了花,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总的来说,相信在拉丁舞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将对每一位学生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还想说,拉丁舞看起来似乎很难,但真正练习起来,特别是掌握了一定的要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所以,只要多投入、下功夫,每个人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坚持,跳出健康、跳出快乐、跳出美丽!不知道孩子们学习后给他们以后的成长带来怎么样的改变,我不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家,只希望他们以后能自立、自信、健康、快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汽车理论》知识点最新全总结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10.车速达到某一临界车速时,滚动阻力迅速增长,此时轮胎发生驻波现象。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 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 3.确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充分发挥、足够的后备功率储备、受驾驶性能限制和综合考虑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4.某厂生产的货车有两种主传动比供用户选择,对山区使用的汽车,应选择传动比大的主传动比,为的是增大车轮转矩,使爬坡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空载行驶时,由于后备功率大,故其燃油经济性较差。 5.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变速器使用的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越低,燃油消耗率越高。 6.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称为比功率,发动机提供的行驶功率与需要的行驶功率之差称为后备功率。7.变速器各相邻档位速比理论上应按等比分配,为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8.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是因为:就动力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 9.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的动力装置参数有两个,即最小传动比和传动系挡位数。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是:(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车辆工程汽车理论余志生重要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动力性系指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3.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称作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4. 汽车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在一定运行工况下汽车每行驶一百公里所消耗燃油的升数Qs(L/100km)。 5.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成为汽车的制动性。(还包括对已停驶的汽车,特别是在坡道上已停驶的汽车,特别是在坡道上已停驶的汽车,可使其可靠地驻留原地不动的驻车制动性能)。 6.汽车曲线行驶的时域响应:汽车曲线行驶的时域响应系指汽车在转向盘输入或外界侧向干扰输入下的侧向运动响应。 7.地面制动力:汽车制动时受到与行驶方向相反、由地面提供的外力,称为地面制动力。8. 轮胎的侧偏现象:有侧向弹性的车轮,在侧偏力的作用下滚动时,即使侧偏力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亦将偏离车轮平面,这就是弹性轮胎的测偏现象。 9.转向盘力特性:转向盘力随汽车运动状况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转向盘力特性。 10. 汽车曲线运动引起的侧翻:指汽车在道路(包括侧向坡道)上行驶时,由于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超过一定限值,使得汽车内侧车轮的垂直反力为零而引起的侧翻。 11.车辆的挂钩牵引力:车辆的土壤推力Fx与土壤阻力Fr之差,称为挂钩牵引力,是表征汽车通过性的主要参数。 12.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与间隙失效有关的汽车整车几何尺寸,称为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这些参数包括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直径等。 13. 汽车侧翻:汽车侧翻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绕其纵轴线转动90度或更大的角度,以至车身与地面相接触的一种极其危险的侧向运动。 9.汽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汽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是指它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如松软地面、凹凸不平地面等)及各种障碍(如陡坡、侧坡、壕沟、台阶、灌木丛、水障等)的能力。 10.土壤推力:在驱动力作用下,由地面剪切变形而产生的反力作用在车轮上,称为土壤推力。1.汽车的后备功率:汽车在良好水平路面上以某一速度等速行驶时,发动机能发出的最大功率与汽车的阻力功率之差,成为汽车在该车速时的后备功率。 3.无级变速器的调节特性:在同一Ψ的道路上,不同车速时,无级变速器应有的ⅰ值连成曲线便得无级变速器的调节特性。 4. 汽车多工况百公里燃油消耗量:(1)循环行驶试验工况,模拟实际汽车运行状况的试验工况,它规定了车速-时间行驶规范。(2)多工况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在规定的循环行驶试验工况下,测得的汽车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23.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是一个两轮摩托车模型。由前后两个有侧向弹性的轮胎支撑于地面、具有侧向及横摆运动二自由度。 (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稳态的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转向灵敏度.24. 是分析稳态转向特性的基础。 二、填空 1.影响汽车驱动力的因素主要有发动机输出转矩、传动系变速器和主减速器等的传动比、传动效率和车轮半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 绪论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 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 亨、朱丹溪(滋阴派) 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 4.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白身的整体性,人与白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四诊一>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3.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阴阳基本概念:是对白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 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 较对象不同; 3.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 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6. 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 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一阳中之阳,肺一阳中之阴,肝一阴中之阳,肾一阴中 之阴,脾一阴中之至阴; 8.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 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0. 阴阳偏胜: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实寒证”。 11.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邪气盛 则实,精气夺则虚”。 12. 实热证: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 13. 实寒证:面白形寒,畏寒肢冷;月完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 沉紧; 14. 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白汗、脉微; 15. 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6.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17.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虚寒证,阴 病治阳”。 18. 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降);阳(热、温、辛、甘、升、浮) 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 的关系。 2.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生理变化) 3.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病理 变化) 4. 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完整版)汽车理论知识点.docx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1.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汽车的动力性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2)汽车动力性的三个指标: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 3)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与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能力。 4)汽车的上坡能力是用满载时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 imax 表示的。货车的 imax=30% ≈ 16.7 °,越野车的 imax= 60%≈ 31 °。 1.2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1)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F t F f F w F i F j T tq i g i 0 T C A 2 du Gf cos D u a G sinm r 21.15 dt T tq i g i 0 T C D A 2 du r Gf 21.15 u a Gi m dt 2)驱动力 F t :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产生 驱动力矩 T t ,驱动轮在 T t 的作用下给地面作用一圆周力 F 0 , 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 F t 即为驱动力。 3)传动系功率 P T 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 4)自由半径 r :车轮处于无载时的半径。 静力半径 r s :汽车静止时,车轮中心至轮胎与道路接触面间的距离。 滚动半径 r r :车轮几何中心到速度瞬心的距离。

5)汽车行驶阻力 : F F f F w F i F j 6)滚动阻力 Ff:在硬路面上,由轮胎变形产生;在软路面上,由轮胎变形和路面变形产生。 7)轮胎的迟滞损失指: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损失。 8)滚动阻力系数 f 指: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的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故Ff=W*f 。9)驻波现象:在高速行驶时,轮胎离开地面后因变形所产生的扭曲并不立即恢复,其残余变形形成了一种波,这就是驻波。此时轮胎周缘不再是圆形,而呈明显的波浪形。轮胎刚离开地面时波的振幅最大,它按指数规律沿轮胎圆周衰减。 10 )空气阻力 Fw 指: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的分力称为空气阻力。 压力阻力(占91% ):①形状阻力、②干扰阻力、③内循环阻力和④诱导阻力 空气阻力 摩擦阻力(占9% ) ①形状阻力与车身形状有关;②干扰阻力由车身表面的凸起 物引起的阻力;③内循环阻力由满足冷却、通风等需要,使 空气流经车体内部时构成的阻力;④诱导阻力是空气升力在 水平方向的投影。 11 )坡度阻力 Fi 指:汽车重力沿坡道的分力。 F i G sin G tan Gi 12 )道路阻力 Fψ指: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之和。 FψF f F i Gf cos G sin FψGf Gi G( f i)FψG

中医理论总结

篇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就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述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与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与体征的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就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就是病与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与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就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就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就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与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与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与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就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就是构成人体的本源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就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排斥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机“医圣”《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 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 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 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iii.阴阳互损 iiii.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知道疾病的防治 6)归纳药物的性能 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 3)土爱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修订版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 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7.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结构形式。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哲学基 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知识点表解】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元 概念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其概念源于“水地说”)气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说(其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精或气构成(西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 精气的存在形式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含义: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气生形”、“形化气”。 气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如“冰化为水,水化为雾霜雨雪等”。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等。 “天地一体”。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死过程,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也即气之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 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 14:00 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 病的精神疗法。《黄帝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汉时期的《黄帝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是继承发展的基石。《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机能。《难经》是一部可与《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提出:“观其脉诊,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2)治疗技术的发展:①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部分)

六淫致病的共同 特点 概念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 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行、变、动)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 收引特性的外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位;(冷)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 等特性的外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邪易致疮痈。 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1、湿为阴邪,易损阳气,阻遏气机;(重、浊、腻) 2、湿性重浊,易趋下、袭阴位; 3、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暑邪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 湿特性的外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外感、季节)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燥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 特性的外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 2、燥易伤肺。 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症状的黏滞性(不爽)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1、气候反常 湿邪致病黏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疠气: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预防隔离工作不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4、社会因素 疫病发生的类型:瘟疫寒疫湿热疫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正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络系统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罗与筋骨、关节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汽车理论知识点

t f w i j F F F F F =+++tq g 0T 2D a d cos sin 21.15d T i i C A u Gf u G m r t =+++ηααδtq g 0T 2D a d 21.15d T i i C A u Gf u Gi m r t =+++ηδ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1.1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汽车的动力性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2)汽车动力性的三个指标: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 3)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与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能力。 4)汽车的上坡能力是用满载时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imax 表示的。货车的imax=30%≈16.7°,越野车的imax=60%≈31°。 1.2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1)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2)驱动力F t :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产生驱动力矩T t ,驱动轮在T t 的作用下给地面作用一圆周力 F 0,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 t 即为驱动力。 3)传动系功率P T 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 4)自由半径r :车轮处于无载时的半径。 静力半径r s :汽车静止时,车轮中心至轮胎与道路接触面间的距离。

Gi G G F =≈=ααtan sin i ψ() F Gf Gi G f i =+=+ψf i F F F =+ααsin cos G Gf +=j i w f F F F F F +++=∑ψF G ψ =滚动半径r r :车轮几何中心到速度瞬心的距离。 5) 汽车行驶阻力: 6)滚动阻力Ff :在硬路面上,由轮胎变形产生;在软路面上,由轮胎变形和路面变形产生。 7)轮胎的迟滞损失指: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损失。 8)滚动阻力系数f 指: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的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故Ff=W*f 。 9)驻波现象:在高速行驶时,轮胎离开地面后因变形所产生的扭曲并不立即恢复,其残余变形形成了一种波,这就是驻波。此时轮胎周缘不再是圆形,而呈明显的波浪形。轮胎刚离开地面时波的振幅最大,它按指数规律沿轮胎圆周衰减。 10)空气阻力Fw 指: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的分力称为空气阻力。 压力阻力(占91%):①形状阻力、②干扰阻力、③循环阻力和④诱导阻力 空气阻力 摩擦阻力(占9%) ①形状阻力与车身形状有关;②干扰阻力由车身表面的凸起物引起的阻力;③循环阻力由满足冷却、通风等需要,使空气流经车体部时构成的阻力;④诱导阻力是空气升力在水平方向的投影。 11)坡度阻力Fi 指:汽车重力沿坡道的分力。 12)道路阻力F ψ指: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之和。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 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 _ 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 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 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是继承发展的基石。《内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机能。《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提出:“观其脉诊,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2)治疗技术的发展:①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寒病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的用药原则,“七情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