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小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二级不应大于0.

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小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12-29

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 mm.

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4,且分别不

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

2φ12;

(2)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

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5.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

于300mm.

6.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 mm.

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12-3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 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0.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

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

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对称配置。

(2)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2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

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

5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

最小配筋百分率(%)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板计算跨度l0的1/4(图10.1.6)。

≥≤

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8mm,间距≥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1/3;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1/5;在双向板中≥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1/4;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板短边跨度的1/7;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板短边跨度的1/4;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25 0mm,直径≤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

1.当梁高h≥300mm时,≥10mm;

2.当梁高h<300mm时,≥8mm。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30mm和1.5d(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25mm和d。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当梁宽b≥100mm时,不宜少于两根;当梁宽b<100mm时,可为一根。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50mm;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10.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4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300mm.

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2箍筋间距≤400mm、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3%时,箍筋直径≥8mm,间距≤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

5当柱截面短边尺寸>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400m m但各边纵向钢筋>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截面宽度≥200mm;

2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4;

3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4。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

筋百分率(%)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1.4.12-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表11.4.12-2

柱的刚度比值产生跨中支座弯矩和竖向位移。设置构造柱后,若不考虑构造柱的轴向变形,则框架各层梁在构造柱处的竖向位移是相等的,这就使框架各层梁按各自抗弯刚度分配构造柱的轴向力,框架成为空腹刚架,受力情况变的复杂了。刚度较小的楼层梁弯矩减幅较大;而刚度较大的楼层梁弯矩增幅也较大,存在着偏于不安全的倾向。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应分别考虑设置和不设置构造柱两种情况,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构造柱顶部应与梁底部连接,构造柱两端钢筋伸入梁内250即可.构造柱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填充墙的稳定性.并不考虑其受力.它是在主体框架梁柱拆模后,砌完墙,再浇注混凝土形成的.这时,框架梁至少已承受楼盖的梁板自重,已产生相应的弯曲变形.而后砌的填充墙(包

含或不包含构造柱)施工时总是要求贴紧梁底的.所以,如果仅某一层的框架梁有自重以外的竖向荷载作用,那么,直接受荷的框架梁就象卧置于弹性地基上的梁一样,而弹性地基的刚度取决于填充墙的压缩刚度和其下框架梁的刚度.这种情况下,对直接受荷框架梁是有利的,而其下的框架梁,所受到的梁顶压力也不会超过其设计荷载;如果各层框架梁承受的荷载都一样,下挠都一样,那就互不影响.因此,实际情况不会如楼主所讲的那样严重.否则,早有这方面的工程事故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