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_____________

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_____________
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_____________

一、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如图5-3)。

图5-3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模型

图5-3显示出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规律。当环境中的内外刺激引发学习者的各种需要时,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些需要作出评判,确定哪些重要、哪些具有实现的可能、哪些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当断定某种需要有价值、可以实现且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时,这种需要便转化为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发生;同时,学习者还会对学习行为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期,产生目标期望。目标期望产生后,不仅能反过来促进需要向动机转化,而且指引行为的方向。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需要向动机转化的重要变量,而且还会对目标行为进行调节,使其不偏离目标价值。动机驱使行为,而

目标则启动行为,行为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目标达成或没有达成。目标如果达成,行为成功,产生需要满足后的满足感。满足感产生后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层次较高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增强,原有的需要继续得到强化,行为持续进行;另一种是当层次较低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消失,原有的需要弱化和新的需要出现,原有的行为停止或被新的行为所取代。同理,目标若没有达成,行为失败,出现挫折感。无论行为成功还是失败,学习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对成功给予积极归因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失败给予消极归因的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使人对今后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习得性无力感则使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消极态度,不管是自我效能感还是习得性无力感,两者都会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的心理状态。学生若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就会表现出认知活跃、情绪兴奋和意志努力,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其主要外在指标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意识状态、集中与指向;情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对学习任务的评价、兴趣、爱好等;意志是面对困难时,能否顽强坚持下去的心理品质与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水平作出分析与判断。

讨论栏

他们为什么学业不良?

阅读下列学业不良学生的种种表现,请利用本章的知识分析、讨论: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是什么?对学业不良学生应该采取什么矫正方案与具体措施?

?学业不良学生往往表现为: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需动脑的习题,

思维有惰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和不善于逻辑思维等。

?在教室里学业不良学生往往表现为:不专心听讲,不发言,想入非非,答非所问,心神不宁,

字迹潦草,拒绝合作,乱写乱画,见异思迁,难以安下心来听讲,情绪忽冷忽热,躲避教师眼神,眼高手低,不懂装懂,对实验和观察不感兴趣,动辄离座。

?在家里学业不良学生往往表现为:讨厌上学,常以身体欠佳逃避上学;伏案读书时间短促,

读书不能专心致志,常常边玩边学;作息无规则,书桌杂乱不堪,不想翻开书本;对功课不闻不问,无学习计划,看电视或玩游戏入迷,不想把发还的考卷给家长看。

(一)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

1.学习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它反映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如人的生存对生理条件的依赖表现为饥、渴、休息、睡眠、性欲等欲求;人的发展对社会条件的依赖表现为归属、认可、人际交往、爱、成就、社会名望、自尊、求知、探索等的企盼和追求。

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就是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的主观体验,表现为好奇、兴趣、爱好、学习的理想和信念等。正是这种对学习对象的好奇、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爱好,以及对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构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也可以说,学习需要是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维持某种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力,简称为学习驱力。但是,仅有学习需要还不足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只有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之后,学习行为才会产生。

2.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产生动机有两个基本条件:内驱力和诱因。内驱力是由有机体需要所驱动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内驱力引起行为反应,行为导致需要的满足。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外在对象,包括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使有机体趋向、接近的行为目标是积极(正)诱因,如饥饿时的食物、社交时的称赞;使有机体回避、远离的行为目标是消极(负)诱因,如给人带来痛苦的电击、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批评。有机体通过对诱因(目标)的趋向和回避而使需要得以满足。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一种内在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生产生某种学习行为还是调整、维持或停止某种学习行为,都是学习动机作用的结果。一个学生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得以体现。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学习优秀生的学习动机不但内容较广,而且水平较高,他们既有近期的具体目标,又有远期目标,两种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取得好成绩;优良的成绩又强化了原有的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内容较窄,水平较低,往往只有近期目标,或者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两种目标的脱节造成学习成绩不良;不良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原有学习动机削弱或消退,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

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但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佳,学习效率最高。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可见,高强度的

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在过分强烈的动机状态下,焦虑水平也过高。在焦虑状态下,个体的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效率降低,因此,正常的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习效率下降。对于容易或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比较复杂或困难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3.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

学习动机的动力因素由三种要素构成,即推力、拉力和压力。

推力源于学习需要,源于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求知欲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拉力来自外部学习对象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接近这一事物,由此引发他的学习行为。如能引起学生好奇的意外事件、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爱好的学习情景、符合学生学习理想的学位和社会地位等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拉力。

压力是对学生的某种外在要求,与其学习需要无直接相关但却威胁着学生的自尊、好胜以及安全等其他的需要,因此这种要求是学生必须遵循和服从的。如学校中的测验和竞赛、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以及学生面临的社会现实都可以成为压力。

推力产生于学生自身,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拉力产生于对象的吸引,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期待。压力产生于某种外在的威胁,导致一定的学习焦虑。压力可以变成动力,也可以变成阻力。如果压力适度且尽量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诱因产生联系,就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如果压力过大且让学生看不到其中的意义和希望,则会变成学习的阻力,甚至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反感。因此,压力作为外部的影响力,不能单独起作用,它要么转变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么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就是说压力必须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成为对学习行为起作用的动力因素,否则这种压力就会成为对学习行为起阻碍作用的因素。

4.学习动机的种类

对教育者来说,要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就动机种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在某种竞争环境中,个人总是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力求取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人们的成就动机是不同的,有些人从早到晚都劲头十足,另一些人则得过且过,没有雄心壮志。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是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逐渐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学生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有赖于特定的成功的学习经验。它以求知为目标,以获得知识为满足,属于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显示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向未来的成就和地位。这种内驱力不是关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附属的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附属的内驱力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在小学时期,学生附属的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得到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

阅读栏

阿特金森的研究

根据动机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研究,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是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是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在力求成功者的动机中,力求成功的成分比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一些;在避免失败者的动机中,避免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多一些。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些难度的任务,且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概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采取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具有竞争性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性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确定分数时,要求要稍稍放宽,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2)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马斯洛根据个体在动机产生时的体验和动机满足后内驱力的变化情况,把动机分为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所谓匮乏性动机,就是当某些需要匮乏时,有机体往往处于痛苦状态,如饥、渴、眠、疼痛、性欲、安全、没有归属、遭受屈辱等,此时动机驱使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痛苦;可是,当需要满足后,动机的内驱力减弱,相应的行为消失。

所谓成长性动机,就是当另外一些需要出现时,往往仅造成有机体的不适和不快,有时甚至有痛苦的体验,但若得到满足后却能获得极大的快乐,如好奇、操控、探索、接触、获取理解、求知与欣赏美、自我实现等,此时动机驱使行为主要是为了追求快乐;而且,需要得到满足,动机的内驱力增

强,相应的行为得到维持和强化。成长性动机往往与内部动机有关,匮乏性动机往往和外部动机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态度和价值观

1.态度

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这里所指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行为、团体、制度、观念等。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要素构成。认知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如认为学习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本领、改变人的命运,因此非常重要。叙述中有对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对学习的评价。情感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对学习感到好奇、感到有趣,对到学校感到有吸引力。行为倾向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行为准备,即心理定势,如总是留心观察,总是想到学校,总是企图挤时间阅读和思考,总是力求寻找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估价,是人们评价事物的内在尺度。当人们针对某一对象出现多种认知、彼此矛盾的体验和对行为倾向难以定夺时,价值观在这里就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价值观的作用,人们才会对这某一对象作出最终的评价,产生稳定的体验,导致明确的行为倾向。由于价值观的作用,人对事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才会协调,针对这一对象的态度才会稳定。若一个人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就会造成其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彼此混乱和冲突,最终表现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暧昧和自相矛盾。因此,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和价值观是影响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态度和价值观控制着学习需要向学习动机的转化。在人的众多需求中,最终什么需求成为主导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需求的不同价值认同和态

度。越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学习趋向的态度越鲜明,学习动机就越强;学习的态度越暧昧,学习动机就越弱。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学习目标的确定。当人们选择某种学习需要作为行为动机后,满足这种学习需要的对象和途径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后确定把什么对象作为学习动机所指向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态度和价值观。

(三)目标期望与归因

1.目标期望

目标期望是指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的时间内希望达到的某一目标以及满足相应需要的一

种心理活动。目标期望产生的条件是:当主导行为的需要被确定后,首先要有一个寻找目标的过程(如图5-4)。由图5-4可见,目标是满足需要的对象或获取满足的手段而非需要本身。寻找目标的过程和实施目标的行为相分离,其行为有较强的明确性;若寻找目标的过程和实施目标的行为没有分离,两者同步进行,其行为则具有盲目性,必然会导致盲目冲动行为。

图5-4目标期望的模型

人们在寻找和确立目标时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的价值(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进行估计。当人们对目标的价值和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后,最终确立目标,并对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目标抱有希望和信心,目标期望就产生了。这种对目标的希望和信心就是目标期望。目标期望

导致的行为是目标定向的行为,同时受到需要的驱动和目标的拉动,具有较高的明确性和较强的持久性。

2.归因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 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人们往往通过了解行动的原因来满足前者,通过预言将如何行动来满足后者。他认为,行为的原因不是源于外部环境就是源于个人内部。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他人的期望、命令、影响、奖励、惩罚、运气、工作难易等外在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归于人格、动机、兴趣、情绪、态度、信念、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的观点影响最大,具有代表性。维纳(1974)认为,在分析某些成就行为的成功或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方面又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即行为结果的产生是由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决定;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即行为结果是由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决定;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即行为结果的产生是由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决定。最后,他将三维度和四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如表5-1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5-1维纳的三维归因模式

维纳认为,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同样是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为能力(稳定的内部归因),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还会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不稳定的内部归因),会增加自豪感,但并不一定期望以后还会成功,一旦放弃努力,可能面临失败;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稳定的外部原因),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不稳定的外部归因),会减少自豪感,也不会期望下次还会成功。同样面对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则会感到羞愧,并预期以后仍将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增加羞愧感,并期望以后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预期下次还将是失败的结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会减少羞愧感,但可以期望下次碰到好运而成功。

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其归因模式也不同。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断从事挑战性任务;如果失败了,则往往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后会更加努力,并期望着成功。低成就动机的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如运气好或任务易),而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因素(如缺乏能力),这使得自己对未来产生失败的预期,逃避成就任务。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一般来说,如果班级中大部分人都得到高分数,则易产生外部归因(如测验容易、教师给高分);班级中只有少数人得高分,则易产生内部归因(如有能力、学习刻苦等)。如果成绩与过去一致,则易归因于稳定因素,否则归因于不稳定因素。经努力而成功者,更易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经努力却失败者,则易归因于缺乏能力、运气不佳等不可控的因素。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者,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教师的偏见、测验不公正等。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看重努力,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努力的价值逐渐贬值,甚至把努力当成自己的能力低下。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加以引导,努力应是贯穿一生的事情。

(四)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性无力感

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一种主观推测,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地从事某项活动或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如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自我肯定,有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跃跃欲试等。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两种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和行为的先行因素。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人的行为。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个体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次强化的期待。期待就是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它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如果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实施某种成就行为时,就会产生高自我效能感,这一行为就会得到实施。在两种期待中,效能期待是更关键的。例如,如果学生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好成绩,并且感到自己能跟得上教师讲课的进度时,才会认真听课。因此学生只有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有能力达到某种结果时,才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否则,即使结果再诱人,也难以产生自我效能感。在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的成败经验。不断的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教师或同伴良好的榜样示范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不良的榜样示范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目标设置。为学生设立难易适当的目标,让学生在达到目标时体验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学生自己设立目标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4)成败归因。将学生的成功与他们的努力、能力相连,则增强自我效能感。

(5)奖励。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给予奖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6)学习监控。在学生的自我监控或教师的外部监控两种情况下,均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习得性无力感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对行为成功不抱期望的一种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工作和交往中,人们常常遭遇失败、挫折而又感到对行为结果无法控制,随之出现失望、自信心丧失、精神抑郁等状况,遇事束手无策、自暴自弃,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放弃等行为倾向。在学校,学生也常常因在学习上屡遭失败的打击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从而厌倦或放弃学习,沦为学习差生。因此,对习得性无力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面对连续失败而又不善于归因,进而感到结果不可控是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主要原因。当连续体验结果不可控的失败,产生结果不可控的归因(即认为失败是不可控因素造成,无论自己如何反应,结果都是失败),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即以后无论自己努力与否都将面临失败的结果),就会产生无力感。无力感产生后,在认知上出现个体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无相依关系的期望(即结果不可控,失败无法避免的认知和期待);在情绪上,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得冷漠和抑郁;在动机和行为倾向上消极被动,放弃反应,不作尝试。习得性无力感对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都会造成破坏作用,今后无论做什么都会采取消极的态度。

无力感的学生总是低估他们以往的成功和高估他们的失败。失败后,总是在失败的原因上思前想后,纠缠不清,不能自拔;成功时,却认为只是出于偶然,自己并不预期成功会继续。而态度积极的学生,失败后总是尽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走出失败,而不是自暴自弃或寻找借口;他们把当

前的任何失败都看成是在过去的成功和未来的成功之间的一段小插曲。由于无力感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也无法获得成功,所以什么也不做会使他们感觉更好,因为没有尝试就失败,失败就应归因于没有尝试,而不应归因于自己太笨。因此,当看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差生在学校里总是消极地对待学习,总是那么懒惰,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因此,要改变他们,很重要的是要降低或避免习得性无力感。

阅读栏

习得性无力感现象的发现

塞利格曼(Seligman)和梅尔(Maier)于1967年在实验中首先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现象。实验以狗作为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将狗用皮带缚在吊床上,给予许多无法预料的、痛苦的电击。第一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吊床底部的嵌板,即能逃避电击;第二组狗则无论怎样做也无法逃避或控制电击;第三组狗只是缚在吊床上,没有接受电击。24小时后进入实验的第二阶段。三组狗都被移放到一个双间穿梭箱内,在那里,每只狗只要跳过中间的栅栏,就可以逃避电击。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狗很快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跳过穿梭箱中间栅栏,回避紧接着条件刺激终止而来的电击。然而,在第一阶段接受了不可逃避电击的第二组狗则无法学会如何避免电击,它们甚至不去尝试逃避电击,只是趴着不动,忍受电击,表现出痛苦和抑郁的表情,以致发出哀鸣声。这些狗之所以无法学会逃避或回避电击,是由于先前的对电击无法控制的经验所致,因此,塞利格曼和梅尔用“习得性无力感”这一术语来说明这种现象。

随后的研究证实这种现象在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产生,人类也不例外。希劳特(Hiroto)和塞利格曼在1975年研究发现,大学生被试在经历了很长一连串不可解决的拆字谜问题后,在第二个课题中完全不能学会简单的双手运动,以避免或终止强烈的噪音,而是甘心忍受。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随着教学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采用和普及,大学英语教师也被要求采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技术。改进英语教学。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技术开发和使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当今的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有效的结合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尽管在大学环境下可获得各种教学技术支持,教师在采用教学技术的意愿却总现出多样性。这里我推荐一个在线真人外教一对一的网站给大家——阿卡索外教网来辅助学习,它一节课15元,外教很不错,有欧美和菲律宾的,可以随意选择,上课体验很好,时间地点都可以自己安排,比较灵活方便,感兴趣的,可以去体验下他们的英语免费试听课。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电化教育技术、CAI、MCAI、到今天的基于INTER.NET的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过程。自从“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名词诞生以来,对其含义的界定就被诸多学者争论。在很多教师的观念里面,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归根结底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此种观点是带有片面性的.多媒体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中使用范围较广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但绝不等同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相对传统的“无电”教学和19世纪末的“视听”教学而言的。包括硬件: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如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软件:各种教学软件;潜件: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李克东先生将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视听教育为基础,并充分利用了众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汲取了科学方法论的精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 一、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技术选用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基本沿用黑板、书、粉笔、老师加课堂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多数学校缺少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即使使用多媒

最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如何促进学习迁移?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课内和课外练习相配合,提供应用机会;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遗忘产生的原因?生理原因;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如何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复习;过度学习;记忆术。教师怎样才能合理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科学分配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应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合理安排复习。强调复习的效率和主动性,强调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组合。组织者策略的意义:(奥苏贝尔)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便于在学习初期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后期则不易忘记;学生借助于组织者将学习材料的本质部分整合于已有的知识系统,非本质部分则可不去记忆。 学习里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只有教育心理学将学习理论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内核。学生学习的特点:见解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组织计划性;有效性;年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相似点:1、两者的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2、两种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都是需要通过强化;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两者都起作用。 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操作条件反射先有反应后有刺激;从个体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及其相似,但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这两种反射却截然不同;从条件反射的发生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是诱发性反射,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则是自发性行为。主动性不一样。意义: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它们对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过程有重大影响;很多人类行为都是经过高级条件反射学习的历程而形成;教师学习条件反射的理论,尤其是掌握强化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一种有效的、一致的积极方式系统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1、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映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储存系统为基础,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形成学习结构,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要使事物之间有意义联系起来去进行理解;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对学习的最好的激发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而不是那些外部的兴趣;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强调信息提取;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学习的作用:发挥智力潜力;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使用发现学习具备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祥的动机和态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知道水平;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标准:1、建立实质性联系;2、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非任意的)的,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意义:作为使用的科学的教学原理基础和教学防范基础,而且利于教师掌握运用,有利于教材组织;

有哪些影响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

有哪些影响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 英语听力是很多人学习英语的一道难关,在英语学习时英语听力理解总是过不了关,但英语听力又是决定英语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影响英语听 力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有哪些影响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供大家参考! 英语听力:有哪些影响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 影响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听的过程中干扰学生水平正常发挥的情绪因素。具体 表现在听音时,由于心情过于紧张,听不懂,心里一着急,就更听不懂了。这种情况常出现 在被提问、小测或考试中。 (2)缺乏语音知识。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要提高听力技巧首先要过语音关。没有基本的语音知识,要提高听力是不可能的。学生中常见的语音知识缺乏包括:混淆重读和弱读的区分,混淆连读、同化音、省略音等的区分。 (3)其他因素。母语干扰;听力题材和背景知识的影响因素;个体差异等等。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直接反映。如果一个人能够遇事不慌,泰然处之,从容地处理棘手问题,冷静面对困难,这个人的心理素质较好。解决听力的心理障碍 因素也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听力课时,应采取措施,多用鼓励的口气、引导和启发性的语言,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轻松的语言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顾虑。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的状态下感受听力材料,发挥想象,自如地运用听力技巧,达到最佳听力效果。平时多训练,习惯成自然,考试时学生自然不会怯场。扎实的语 言基础知识(含语音、词汇、语法)是学好外语的重要保证。学生应重视打好语言基础。高职生在入学后,首先应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掌握语音知识,学会辨音,刻苦训练,纠正和 克服母语带来的错音,努力掌握听音、辨词的技巧。学生还需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应学会多看书,克服知识面窄小的缺陷。与此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具有英美文化背景的中英文书籍,了解英语地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以增强对跨文化知识的了解,消除由文化背景知识差异造成的障碍因素,增强自信心,逐步提高听力。 如何提高英语听力? 一、听写

浅谈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浅谈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发表时间:2017-07-04T10:57:29.9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4期作者:包秀梅[导读] 近年来,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各位从事教育的人们一直都在探索一个问题。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八里堡小学122000 摘要: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成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认识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不断地总结、探索,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地有所改善。关键词: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堂语言 近年来,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各位从事教育的人们一直都在探索一个问题:如何在短暂的课堂内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精心的教学准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后的总结等方面下功夫。 一、精心的教学准备 1.全面精准地备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的设置,习题的难易程度,教学实践的安排等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不但能使教学效果提高,还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便于我们对知识的整合,以旧带新,以新固旧,最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这里我想说一说了解学生爱好这一点,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低,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直观、易懂的手段。有一位语文教师做得就比较好,她在教授《燕子妈妈笑了》这一课的板书时,没有用文字冬瓜和茄子,而是在黑板上呈现了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当时一年级的小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精神饱满,学习兴趣浓厚,这都得归功于这位授课教师在备课时精准地备了学生。 2.明确教学目标。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标,然后以后所有的环节都为这一目标服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每堂课都要根据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课堂如同战场,接下来教师就打一场有准备的教学实践战。 3.教学内容的选择。优化整合教材,把握本学科不同年级知识的纵向联系,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再有就是对知识拓展、延伸部分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难度和深度要适宜,涉及的范围要适度。在对知识内容关注的同时,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引领和指导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之中显得特别地重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大量的单词,我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去记忆。那么对老师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事了多年的英语教学,在这方面我有一个小小的经验。在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对相同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单词一定要大量地拓展。 4.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就是一节课的骨架、灵魂,教学效果跟它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基本的要做到有整体性、层次性和连贯性。我们的教学设计还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新时期教学的特点和思路。比如在授课式教学的教学环节是:目标—讲授—接受—训练—达标;而在新时期的教学环节是: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板书是一篇优秀教学设计的点金之处,力争做到简单、精细、准确、到位。 二、科学的教学实施 1.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课堂语言要言简易懂,尽量不要有口误,或者是对知识点把握不准,语言啰嗦,拖延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语言还要抑扬顿挫,不要让孩子有乏味的感觉,尽量有吸引力,时而严肃,有幽默感,时而和蔼,像朋友交谈一样,不要让孩子和教师之间感到有距离,用真情实感去上课。同时我们还要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一次,我们去听一位同事的语文公开课,文中有一段话需要学生背下来,这位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给文字配上了相应的动作,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结果学生很快就背下来了,大大地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还有我们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表扬学生的语言——bingo、wonderful、good、 very good、excellentgood job,它们的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根据实际的经验,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用bingo,如果教师边说边竖起大拇指,就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中注意劳逸结合。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教学,要注意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生的情绪。比如新学期开始的阶段,学生刚刚过完假期,无论再怎么收心,学生的状况也不是很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尽量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宜讲得太快太急,这样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会太好。 三、积极的教学反思 所谓的教学反思,用很直白的语言来理解就是,上完课之后,静下心来,找一找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我们当然要继续发扬下去。重点是我们来考虑一下我们的不足: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语言是否得体……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很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学,以实践为载体,提升自己。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时间,不是我们某个人在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事情,它是一项综合教学艺术运用的结果。我们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学习,扬长避短,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去创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影响在线教育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影响在线教育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使用在线教育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因素分析 1.个人因素 一是比如落后的偏远地區可能因为地域条件限制,网络、电力覆盖不到,就不可能参与在线教育;二是个人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会有所不同,在线教育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途径,它无法改变学习者本身的知识接受能力;三是受个人经济水平限制,虽然大多数的在线教育平台都是免费的,但还是有一些功能需要付费,而如果用户资金来源有限,会对其选择在线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2.心理因素 (1)学习自律性。由于在线教育这一学习途径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相比缺乏传统教育中的他律性,缺少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缺少作业、考试等对学习质量的监督手段,也就对用户的学习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用户会出现听课过程中容易分神、课堂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这就要求用户在进行在线教育学习时注意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给自己安排合理的学习进度,设立阶段性学习目标来保证自己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学习进度与学习质量。 (2)学习动机。在线教育中,学习动机是否强烈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首先要明确自己学习课程的目的与意义,让自己有充足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搞好学习的内驱力。在使用在线教育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下通常也会有充足的学习动机。用户具有更短期、更直接、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存在更为充足的学习动机,在线教育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3.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扶持,在线教育行业必将持续快速增长。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线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的一种全新的途径,并不断为大众所接受使用,为其学习提供新的途径,对其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 (2)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在社会中人为引导或自然形成的、影响用户学习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支持系统。用户学习环境,一般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要素主要指建筑布局、教室、图书馆、教学设施设备、教材等。软件环境要素主要指主流价值观念、校风学风、学术氛围等。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中,用户自然会受到感染,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对提高在线教育学习效果的建议

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苏庆林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者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诸多因素往往决定了我们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 一名学生是否喜爱某一科目,往往与他和这学科的教师关系的亲疏有很大关系。如我以前有个学生中考时成绩只有43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后成绩慢慢提高,于是该生信心倍增,由于努力,成绩很快提高到八九十分。而班上还有一位同学,中考时成绩不错,人也很聪明但经常犯粗心毛病,因其基础好,我对他的要求也相应的高一些。但因操之过急而没有注意方法,对他犯的错误批评得太多,有些过于严厉,以致使他不致产生不良的后果。 以上事例说明,成功的体验会萌发出兴趣,增强信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认知效果.相反、焦虑、忧愁、挫折、失败消极情态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心理处于抑制状态中,这种消极的态度会导致其成绩越来越差,直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英语教学中的言语活动需要学生以广泛热情和兴趣,积极主动地运用智力进行操练、教师的爱起到了促进或抑制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它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推动、调节、强化等功能。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会感到老师亲切可信,上课时遇到困难也不怕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说话的语气,能够起到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减少学生焦虑,进而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倾向,教师一般注意传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而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很少注意,教学中多采用听、说、读、写诸多方面的训练。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一般采用批评甚至惩罚等消极的手段,而较少考虑情感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我认为,情感因素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原因之一。学生的成绩好,学习上有成就感,老师赞扬他,同学羡慕他,学习上更是快马加鞭。而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家长不满意,老师不高兴,同学也不重视他。所以他的情绪处在抑制状态,这种抑制反过来更制约能力的发挥,以至产生恶性循环,于是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感情也十分脆弱,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关怀、爱护、尊敬自己的学生,使他们柔弱的心理都能得到爱的滋润,学生怎能不报之以出色的表现、优异的成绩呢?怎样才能激发积极的情感、消除或抑制消极的情感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性格,树立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员学习的各类因素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1、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2、非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a、心理因素: (1)学习动机 ○1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2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兴趣就是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3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 ○4对学习成就的归因学习情绪:情绪、情感的好坏与兴趣的大小对智利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例:1\学生上学时的状态,高兴与愁眉苦脸,所吸收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对任课老师喜欢的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吸收的效果。 【注】兴趣和情绪是相符相承的,开始时主要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意志力: 学习意志力是指个体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一般会以每次学习活动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为标志。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做事情没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困扰,缺乏责任感。 【注】对待这样的孩子要让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并承认学生这种情况。目的有助于后期责任的划分,孩子在学习认知度的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往往这样的学生只要认知度提高了,成绩会飞速上涨的。 (3)学习态度:由3部分组成: ○1情感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2认知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3行为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注】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映倾向,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高中分科)

(4)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学生成绩高,20%智力因素,80%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习惯又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尤其是积累型学科:如英语) 【注】在学生一来清大的时候就要给他立下学习习惯的规矩,知识点要在走出清大之前解决,在学校遇到问题要在一个星期内解决。 例:准备两个本,知识点记录本和错题本,教师与学管师配合在开始的时候要不定时抽查,以一周内为限,到后期要形成定期检查的模式。 (5)自我观念: ○1自尊心:是指一个人自己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轻视,并希望自己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心理。学生缺乏自尊心就会不求上进,也不会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放任自流。 ○2自信心: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完成任务的能力是成功的基石、奋发的动力。大部分孩子成绩提高就是建立在自信心强的基础上。 ○3独立性:是指学生进入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追求独立人格、独立志向、独立要求和活动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 【注】独立性的培养空间很大,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但极端性也很强,一定注意方法方式。(这三点也是后期加大课时消耗量和续费时常用到的方法。) b、环境因素: ●家庭:是指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的气氛和情调,它直接影响学生发育和成长。家庭和睦的学生会心不浮、气不躁地用一颗平常心去善待他的周围。家庭不和睦或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使孩子也跟着发愁,甚至造成心理不平衡而无心学习,并使其在性格和行为等方面对抗性较强,把不学习作为报复父母的手段。 【注】遇到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告知家长不要把他们在工作当中的不高兴带回家,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家长,教育学生的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冷漠型

英语听力成功的两大要素

英语听力成功的两大要素 英语听力成功的两大要素 一、听力素质培养 ⑴识别音素很重要。语言信息的表达是通过元音和辅音字母有规律的组合来实现的。如元音字母“a”在不同的组合中有多种发音:bake/ei/,bad//,bald/:/,radar/a:/,data//。而一个辅音音 素可以有多种辅音字母的组合,如/f/:leaf,laugh,philosophy 等。 如果说阅读是凭借字母的组合形式去判断词义的话,那么听力则主要依*声音去确定词的意思。因此,元音的长、短,辅音的'清浊,都对判断有直接影响。 听力测试第一部分除了检测考生对各类英语句子结构的理解能力之外,还检测考生的音素识别能力。在每道单句听力试题的四个选 项中都设置一种与原文某些关键词在发音上相同或相近的“混淆音”。 例:“ourclubmeetseveryotherwednesday。” a。wemeetonceeverytwoweeks。 b。wemetforanhour。 c。theyaskedmeandseveralothers。 d。theylovetoflyonwindydays。 a是答案;b中的“hour”与“our”发音相同;c中的“severalothers”与“every other”发音相近;d中的“windydays”是为了混淆“wednesday”的。

培养学生较强的音素识别能力有助于在听力测试中迅速捕捉关键词的发音,从而在选择时排除同、近音词的干扰,选出正确答案。 二、听力速度训练 听力速度直接关系到听力测试的成败,而且是影响考生测试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测试中因为一道题没跟上而顿时慌乱,接连丢失 几题的情况并不罕见。 如何训练听力速度?一种方法是“循序渐进法”,即由慢速到快速,逐步提高。这种方法可使初学者逐渐适应有声信息的接受方式,树立起听的信心。但是,人为地将大脑对语速的适应过程分成几个 阶段,由慢到快地几经调整,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而且,如 果信息传播的速度过于缓慢,反而会拉长记忆的距离,造成遗忘, 久而久之,大脑的反应速度也就变得迟钝了。 听力测试的语速是英语本族人讲英语的正常速度。为使大脑尽早适应这种语速,宜从一开始就以这种速度进行训练。初期阶段会出 现“坐飞机”的现象,但不必担忧,因为在这种语速的不断“轰击”下,耳朵会逐渐敏锐,从开始只能抓住只言片语到能接受一个完整 句子,直至大脑完全适应了这种语速,接下来便是行使其记忆与判 断的功能了。 在听力速度训练中,要抓住速度这个主要矛盾,采用语法及词汇比较浅显,但语速属于正常的有声材料。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东门含雪的博客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东门含雪的博客东门含雪的博客 首页管理相册标签 我的日历 << < 2007 - 4 > >>日一二三四五六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我的分类 教育随笔(110) 教学论文(94) 教学设计(41) 班主任工作(4) 远程研修(1) 它山之石(0) 课件素材(1) 我的音乐(1) 生活娱乐(3) 日志更新 英语课堂字母教学游戏(1-22) 教学实例: 谈如何营造课堂英语氛围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 如何做好课堂形成性评价 如何做一个充满激情的英语老师 创设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 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课堂评价要不拘一格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最新评论 讨论: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讨论: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心得 讨论: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心得 讨论: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讨论:漂亮的动画图片 讨论:笑不笑由你 讨论:心灵的

讨论: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讨论:英语课堂字母教学游戏(1-22 讨论:英语课堂字母教学游戏(1-22 BLOG留言 ::签写留言:: 击鼓传花继续中(接张朝全),欢迎参与 击鼓传花继续中(接张朝全),欢迎参与 尊敬 BLOG链接 BLOG搜索 日志标题日志内容 BLOG信息 日志总数:260 评论数量:37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 加为好友发送短信 推荐支持站长 今日:0 昨日:0 本周:0 全部:0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 程门立雪发表于 2007-4-13 21:41:00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 随着课改的春风,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中,但是一个个新的教学模式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效果有改变但是起色不是很大。所谓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有没有真正的完成。而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真正关注的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不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真正的目标,也是长久不变的目标。我们教学不能仅仅围绕在考试这一种评价上,我们应该更多的为孩子的长远利益考虑,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着想。思考这么多,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呢? 首先,兴趣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就会始终跟随着老师的恶脚步,甚至超越,给给学习带来惊喜。而学习效果便会达到。而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情感的和智慧的付出。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决定效果。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英语成功教学的关键。现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是灌输,不单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

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

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 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指影响学习活动进行并取得最理想效果的因素,包括学习环境、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其中教师教的因素是一类重要因素。我们的教师每天都累弯了腰。面对的社会压力大,面对的特殊学生多,面对的自身困难多。我们通过平时的实践,把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归纳为: 一、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不少青年教师不会灵活使用教材,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不到位,不会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教材编写意图不明确,对先前内容的实践经验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不敢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只是每天都在“教教材”。对每一课在教材中的位置不清楚。 2、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程度 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了,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当然的认为学生都会。其实,不然,当他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不会时,已经晚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3、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有时是教师通过自学而提高的;有时是通过群体学习来提高的;有时是通过专家指导来提高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机智,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教师的业务能力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的实效。 4、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即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能强求统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即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应当明确,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体现得如何,学生学得是否有效。教学手段是否多样也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显

影响学习英语的因素

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说:英语都学了好几年了,还是什么都不会。当然,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难学?在学校,也经常听到领导的批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听到这些话时,我们心里总不是滋味。英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大量的记忆,更需要练习和运用。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是取决于学生的客观条件(如学校,环境,教师,家庭等)呢?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 过去,人们往往把英语学习问题单纯理解为学习方法的问题,认为只要找到理想的方法,英语学习的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实际上,英语学习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学习方法只是其中之一: 它牵涉到很多因素,如:学习者、教师、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具、测试等。英语学习中的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里、相互影响的。英语学习的成败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从单一因素方面去找原因。其中,学习者是中心,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 由于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着重从这两个因素中寻找解决英语学习的答案。 1.英语学习条件是指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个人学习的物质条件。 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环境。当然学习英语最理想的环境是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可是目前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目前的条件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来。例如在英语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内容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得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既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提高了听说的能力,又使学生提高了参加交际活动的胆量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虽然没有英语交际的真实环境,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尽量运用所学的英语交际用语,努力创造一种语言环境。其余的学生也亲身体验了这一对话情景。 2.英语教学环境 英语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当然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每位教师都不尽相同,真是"各有千秋"。但每位教师首先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充满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对学生要热情,真诚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努力地去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还要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初中生要多采用直观教具,配合听说训练,注意生动形象;教学环节安排要紧凑而有节奏,做到动静结合。例如,可多采用如对话、看图说话、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根据学生机械性模仿记忆的特点,可以加强句型训练,培养他们整句学习的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及学生心理的变化,教学方法要多运用机械训练与理解相结合的方式,在形成不同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应的交叉联想。要多创造语言情景让学生运用语言。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解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害怕心理,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去掉或克服那些消极的因素, 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以消极的。怎样对待这些影响,变消极为积极?教师应起指导者和辅导者的作用。但学生则应对环境因素作具体实际的分析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影响听力的几个因素

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及解决途径 2007年11月4日来源:网友供稿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在信息剧增、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听力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听的教学受忽视和缺乏科学性的状况正在改变。为此,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进行多种尝试,例如,大量听,广泛听,听电台,电视台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等,但缺乏对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些因素作出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 一般说来,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内容熟悉度、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等。仔细分析这些停留在表层的干扰因素,笔者以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以下几对关系:1.听力与词汇量;2.听读相关性;3.听力与记忆;4.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5.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 一般人总是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符号——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意义。 因此,从理论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听读相关性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谭玉清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元化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基础、学校管理等,就教育教学本身而言,又是一门艺术,教学离不开教育,教育应服务于教学,为此,单独谈教学,就犹如“人才”中失去了“人”,一个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的教师,只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如果这样,教师“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是马家爵式的“人物”,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是相抵触的。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教育管理应着重于教学管理。 首先,教育是解决“人”的问题,而教学是解决“才”的问题。成了“人”,又何愁不成“才”;反之,成了“才”却失去了“人”,这样的“才”会有危险。 其次,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只有发自内心地要把这件事做好,才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否则只能是交差了事。我们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如此,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乐教”,其次才是如何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乐学”,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才是怎样学。因之,学校管理的重心问题应是解决:“要我教”为“我要教”、“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地、自愿地、发自内心地工作和学习。 就教学管理单方面而言,在基于上述基础之上,一是加大对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二是采用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抓好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三是加强教师教学研究的力度,成立各年级各科备课组,集体研究教材、教法、教纲、考纲、学法指导,培养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四是加大奖惩力度,鼓励一部分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成为学校学科带头人,从而带动全校教师的发展;五是开展各种竞赛辅导、知识讲座及课外活动,实行奖学金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分级分科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奋斗目标,并随机检查学生完成计划情况;七是在学生中开展以点带面以面带点的互帮互学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学法活起来;八是领导、教师、学生间充分发挥一个面、一条线及一个点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学校管一个面、分管领导抓一条线、教师教学抓一个点,形成齐抓共管,上下一条心的管理格局,最终真正把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落实在学生学习这个点上,通过此种人盯人的管理方式来发展优生、带动中等生、转化差生。 在教学系统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虽然有各自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作用。要使各因素之间形成最佳结合,发挥最佳效果,就离不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管理水平高,管理手段、方法先进,规章制度健全,组织严密,人和物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水平低,人和物不但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作用。因此,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进行全方位监控,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 。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我认为除了动机之外,还有以下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自身的态度、兴趣、意志、方法和教师、家庭、社会环境等。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包含对学习的认识和目的,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情感。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看,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不仅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而且进一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行动搞好学习。相反地,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学生,常常绕开困难,以至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2、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共同的活动。首先,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是很重要的,要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的身体、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存在;其次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如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坦荡的情怀、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爱生敬业奉献的精神。最后教师要注意自身激情的调控,如果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激情从何而来?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感染学生的情绪。学习与激情度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知识点难度与学生激情度的需求量反相关。对于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平心静气地去学习;对于难度小的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设法对学生的激情“加热”,使之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 3、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潮流的冲击,教育的观念在逐步改变,从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化为现在的素质教育,但能真正达到这个转变却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问题的解决、思想方法和问题的产生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的情感,但在课堂上还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不泛还有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放在教学中来说,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创设合适的情境,给出学生从事活动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质疑,开展活动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知识、创造科学知识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 三、家庭 在孩子上学后,许多父母都认为“学习时间越长越好”。实际上“学习时间越长越好”是一种不科学的观念。因为学习效果与其说是学习的数量,不如说是学习的质量。人每天除了学习工作之外,还要保证一定时间的睡眠、休息、娱乐、锻炼等活动。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如果一天到晚埋头学习,不仅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还会造成生活单调乏味,甚至使其失去学习兴趣,长期下去,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在孩子犯错时,父母不适当的惩罚或过激的言语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

浅谈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因素

浅谈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因素 东营市育才学校衣建彬 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说:英语都学了好几年了,还是什么都不会。当然,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难学?在学校,也经常听到领导的批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听到这些话时,我们心里总不是滋味。英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大量的记忆,更需要练习和运用。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是取决于学生的客观条件(如学校,环境,教师,家庭等)呢?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 过去,人们往往把英语学习问题单纯理解为学习方法的问题,认为只要找到理想的方法,英语学习的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实际上,英语学习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学习方法只是其中之一: 它牵涉到很多因素,如:学习者、教师、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具、测试等。英语学习中的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里、相互影响的。英语学习的成败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从单一因素方面去找原因。其中,学习者是中心,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 由于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着重从这两个因素中寻找解决英语学习的答案。 1.英语学习条件是指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个人学习的物质条件。 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环境。当然学习英语最理想的环境是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可是目前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教师

和学生可以利用目前的条件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来。例如在英语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内容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得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既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提高了听说的能力,又使学生提高了参加交际活动的胆量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虽然没有英语交际的真实环境,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尽量运用所学的英语交际用语,努力创造一种语言环境。其余的学生也亲身体验了这一对话情景。 2.英语教学环境 英语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当然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每位教师都不尽相同,真是"各有千秋"。但每位教师首先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充满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对学生要热情,真诚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努力地去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还要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初中生要多采用直观教具,配合听说训练,注意生动形象;教学环节安排要紧凑而有节奏,做到动静结合。例如,可多采用如对话、看图说话、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根据学生机械性模仿记忆的特点,可以加强句型训练,培养他们整句学习的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及学生心理的变化,教学方法要多运用机械训练与理解相结合的方式,在形成不同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应的交叉联想。要多创造语言情景让学生运用语言。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解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害怕心理,排除他们的

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区别

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区别 09电子信息工程(2)文海强0907010237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它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研究,因而形成了许多学习理论的流派,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下面我们就较有名的两大派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代表有桑代克、赫尔、斯金纳等人,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他们的学习理论观点。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通过猫逃出迷箱这一实验得出结论:“猫的学习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因此桑代克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学习即形成联结;教学则是要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桑代克认为,一个受教育的成年人可以拥有数百万人刺激——反应的联结。教育的目的便在于形成、保持、消除、改变或引导各种联结。他为了揭示学习的规律,提出了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等学习律。他的试误学习理论提出了动物的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他还提出了“学习无需意识参考”的观点,因而被看作是一个行为主义者。 华生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华生强调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他坚信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这使他成了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和立言人,他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一体,认为学习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个性和情绪都是学习得到的。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本世纪上半叶50年时间里,一直在北美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个较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美国的赫尔。他在其著作《行为的原理》中用定量和演绎的方法提出公设系统,把重点放在用数学形式表述中介变量上,把动机机制和学习机制组合在一起,认为学习是建立在驱力还原的基础上。赫尔认为,当动物处于需要状态时,会产生一种动力状态,即“驱力”。驱力会激活并产生行为,使动物作出各种反应。赫尔对自己提出的公设一直都在不断地修正。他的学习系统分为两种:一级学习系统,即刺激——反应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体习得的是一种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二级学习系统,即建立在二级强化物和诱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体习得的是原来作为中性刺激的一种新特性。赫尔的理论对心理学界的影响很大,他主张通过分析由环境提供的客观刺激(自变量)和由有机体作出的行为反应(因变量),来推导制约环境与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中介变量),并把驱力还原作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础。这样,有机体就形成了环境中的一个自动化的学习系统。赫尔对自己提出的驱力还原理论一直在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它虽然没有最后完成,但这个无所不包的行为系统理论,却促使人们去从事大量的实验研究,从而使我们认识更多的东西。 另一个很有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美国的斯金纳。斯金纳把行为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他设计了一个斯金纳箱,着重对行为进行实验分析,用三种基本的实验操作来控制环境:呈现刺激、安排结果、信号刺激。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的模式强调强化的作用,他认为强化物与实施强化的环境一起,都是一种刺激,可以以此来控制反应。在斯金纳看来,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间的刺激(强化物),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不仅在实验情境中获得了成功,而且在广泛的社会实际情境中得到了应用。斯金纳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设计了斯金纳箱这个实验装置,并对各种强化程序安排的效果作了详细而又比较科学的考察。他根据强化原理所设计的各种应用技术,被广泛用于人类的社会情境中,如对有问题的儿童的处理,心理治疗,课堂管理等方面有一定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