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全剧的七个主要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饱含了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分析这些人物形象,透视人性本真,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价值。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问世几百年后它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让无数的观者为之嗟叹,它的魅力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魅力之一。守信念的窦娥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悲剧,世故苟且的蔡婆给窦娥酿造了剧反却得以善终,冷漠伪善的窦天章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这一大悲剧。

一、死守信念的窦娥

对窦娥这一形象论者甚多,观点大多较为接近。虽然我们会对窦娥守忠孝和贞节感到不解,甚至可能由于她为修来世的观念而否定她“苦、刚强、贞烈、敢于反抗”等品性,但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窦娥,去待作者及作者借窦娥之口说出的“与天子分忧”之类的话时,我们可理解其合理性。诸多论者都认为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不甘于邪恶压迫,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美。笔者看来,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总觉窦娥还不至于如此崇高。因为,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看到人物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更要看到人物行为的动机。窦娥是出于什么动机去抗争?有人认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我认为这只是回答了她

捍卫什么,而没有回答她抗争的动机是什么。回到剧本,窦娥出场

后的唱词“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可以说已然决定了窦娥之后的行为活动。这些抗争的根本动机正是窦娥根深蒂固的生死轮回观念,在此动机之下,她的抗争其实质是对现世的消极忍受,以希望来世不再受如此愁苦。窦娥对天的态度不断变化。一开始对天稍稍有些质疑,而后又没有冲破,反而更加坚信天;在遭到毒打时,窦娥开始对天埋怨;舍身救婆婆之后,窦娥仍坚信“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但天终究没有站到她这边,因此开始骂天;但骂过之后,她依旧毫无办法,又只好坚信“湛湛青天”,发下三桩宏愿,大呼“皇天也肯从人愿”。其实此时的三桩宏愿不过是窦娥最后对天的信任,其无奈之感似乎带有赌上一把的味道。假若三桩誓愿没有应验,那么窦娥的冤魂将永远不会再信天了。正因如此,剧中窦娥的冤魂会说道“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其实此时窦娥的愤恨不仅仅是由于恶势力的打击,更多的是由于她所坚信与寄托的“天”抛弃了她,使得她怨气难消,死不瞑目。由此说来,窦娥既是“被选择”死,又是自己选择了死,而使她一步步选择死的,竟是自己坚信的“天”。更让我们嗟叹万分的是窦娥至死也没有完全否定自己的信念,而是仍然相信天,发下三桩宏愿。“天”,是窦娥的信念所在,即便一次次地抛弃了窦娥,但它仍旧成为窦娥死守的信念,这就是窦娥的悲剧。

可见,窦娥的精神不至于被拔高到同命运、同邪恶作殊死抗争,体现善良正义之美的高度,她的行为更多的不过是对心中固有信念的坚守而已。要知道,窦娥发下的第三桩誓愿是会连累楚州生灵的呀!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她需要的是证明自己冤枉,证明自己所信奉的“天”没有抛弃她。

虽然考察到窦娥这样的心理动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使窦娥的形象品质

有所降低,但是无论她出于什么动机,她的的确确在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并且这信念的主要内涵是忠孝和贞节,是善的一面。不可否认,窦娥的行为和精神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是闪烁着正义光芒的。

二、世故苟且的蔡婆

蔡婆的运气相对较好,如遇到赛卢医加害时被救,羊肚汤被下毒后作呕没吃,面对官司能保全自身,最终又被窦天章收养家中等。这虽然存在外部偶然性,但也有其内在必然性,即蔡婆的性格、观念、经历、处事经验等。在楔子中,蔡婆便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因此,世故苟且的蔡婆在死与再嫁的问题上选择再嫁,在官休与私休的问题上选择私休。

第一,面对再嫁问题,蔡婆希望再嫁。请看蔡婆言行。第一步是主动说出家中境况,原文是:“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第二步是隐瞒自己说出家中境况并拖窦娥下水,原文是:“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第三步是公开坦白希望再嫁张孛老,原文是:“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第四步是积极劝说窦娥再嫁,原文是:“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第五步是倒向张孛老,做好持久战打算,原文是:“你老人家不要恼 ,难道你有活命之恩,我岂不思量报你???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等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可见,蔡婆一方面好心安抚张孛老父子,另一方面怂恿窦娥再嫁,言语中透露出她希望再嫁张孛老。况且,若蔡婆不愿再嫁,以她的人生阅历和处事能力,岂会不知如何打发张孛老父子?要知道,蔡婆已摆脱偏僻的小树林,回到家中,不存在再次被勒死的危险。她完全可以设法打发两个无赖。再者,蔡婆又岂不知留张孛老父子家住会惹人非议?很明显,蔡婆希望再嫁张孛老。

此外,结合窦娥言语中的不满,蔡婆与张孛老互让羊肚汤,张孛老死后蔡婆伤心哭泣以及见官时蔡婆的表现等方面,剧本隐然表明蔡婆和张孛老事实上已经有了夫妻关系。原文中如“??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累我也做不清不洁的。我想这妇人心好难保也啊”、“??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不比新知契。”、“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这些言辞绝非是窦娥胡乱言语,而是她看到蔡婆没有为公公守住贞节后的愤怒责骂。张孛老死后,窦娥劝婆婆道:“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试想,若没有发生关系,蔡婆岂会如此这般。第二,婆媳相待有别。窦娥孝敬婆婆,并以生命去保护婆婆,而蔡婆却不然,为了再嫁拖窦娥下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眼睁睁看着窦娥受冤屈。也许有人认为蔡婆那时也无能为力,但从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

蔡婆极为精明,她处事圆滑,手段高明,头脑清醒,演技精湛,她熟悉现实社会,在各种问题的选择和处理上总能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向。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懂得如何去说,如何去做。如面对窦娥,知道利用她的孝心去步步规劝;面对张孛老、张驴儿,知道去安慰;面对太守,知道稳坐钓鱼台,见窦娥冤死却一言不发

总之,蔡婆世故苟且,间接造成了窦娥的悲剧,却保全了自己。三、冷漠伪善的窦天章

窦天章身上展现出了人性、亲情的泯灭和封建伦理纲常对人束缚。原文写道:“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支对,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我想,每一位读者读到这个地方都会愤愤不平,世上哪有这样的父亲啊?谁能想象“罚在阴山,永为饿鬼”这蛇蝎般恶毒的话语,竟是出自一位口口声声思念女儿的父亲?什么骨肉亲情,什么血浓于水,在碰触到封建伦理纲常的一瞬间全都无迹可寻!

其实,中国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让人觉得不够鲜活,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印象?笔者分析大致是因为中国艺术作品里的人物身上散发的人性不足,而社会性的东西过多,多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境地。正如窦天章,为了封建纲常,居然丝毫不顾父女的血肉亲情。中国的悲剧冲突表现于外在的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中,而西方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于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从窦天章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某些文艺作品为了突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往往用力过度,以致人物过分畸形,缺乏人性并且必然缺少灵性。究其根源,还在于我们文化中缺少自我反思与内心忏悔,更多的是对他人的劝诫与说教。然而,这种说教却总是令人厌恶。窦天章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

酷,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同情窦娥的身世遭遇。我们更加感受到,窦娥的悲惨命运,既是她自身性格所致,也是整个封建礼教所致。

然而,即便窦天章的冷漠伪善令人发指,但他也值得我们同情。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和窦娥其实有相似之处。他和窦娥一样,是死守忠孝与贞节的,他们都将这个封建社会的礼法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窦娥不过是死守这个信念却没有受到回报,反而被这个信念所伤害的遍体鳞伤,而窦天章却赢得了统治者的官位。虽说有这个官位,可是又能如何?官位只会让他更加地残酷和冷漠,面对女儿,礼法制度可以让他毫不犹豫地丢弃父女亲情,成为一台封建礼教的机器。窦天章不仅受封建礼教荼毒,而且自觉服务于它,致力维护它,这不也是个悲剧么?

通过讨论以上三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窦娥冤》中人物一言一词皆有无穷意味,各有特色,值得细细研究,难怪王国维先生评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看似质朴平实的文字,却将一个个人物描写的个性鲜明,有血有肉,饱含了关汉卿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窦娥冤》感动一代代读者的原因所在。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