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感知世界 教案1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感知世界 教案1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感知世界 教案1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是从总体上描述人类怎样用其身体感觉器官或者说感受器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对人体的感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介绍声和光的初步知识,来描述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最后以人类如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结束,与现代生活和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本章内容又一个特点是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很广,趣味性又浓;同时还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得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即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的意义!

第一节感觉世界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这么理性去感受人的感觉功能,在原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有一个

升华。为能让知识自然落到实处,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设置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

学习和自主感受,从而能真正全面、具体了解人类的感觉功能,而且关键是明白把人的感觉

器官和感受器与功能联系起来去分析和考虑问题或者说分析问题。知道了人类了解自然和征

服自然的一些方法,让人类能更好的适应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使人类朝着遵循自然规律的

方向发展,让人和自然能更和谐的发展。

还有对于学生来讲可以适当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度和能力,所以应该树立生物体结构功

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知道各种感觉产生的地方。

会叙述嗅觉和味觉形成的全过程。

介绍嗅觉的特点和味蕾的结构以及舌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感觉的敏感程度。

2.技能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联系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深刻体验到感觉世界对人类适应环境之间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建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

教学重点:

掌握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理解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能理解形成感觉的过程和场所。

教学方法:

主要是教师的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来了解人的感觉世界,所以对于教材安排的每个实验都要认真让学生去完成,再利用丰富的图象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和分析,从而能让学生自主的发现一系列特点和原理,对感觉世界的经验知识有一个度的升华!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的实验器材;鲜花、蛋糕;玻璃杯、吸管、水、盐、糖、咖啡、食醋;柠檬和苹果;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个物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包括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例外。如阳光、温度、食物、水源等人类生存的比备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果生物不能很快的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这些变化,那么生物就无法生存和繁衍,就容易被自然界淘汰。正是因为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各种感觉功能,所以能依靠这些感觉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联系,觉察出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反应,从而能使我们适应周围的环境而生存下来。可见,感觉世界在生物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极大意义。

所以啊我们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功能,还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并造福于人类。

想象:生物如果没有各种感觉功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设疑:人类是这个自然界中最高等最智能的生物又是利用哪些感官和感受器来适应环境呢?它们又是怎么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的呢?

二、新课:

(一)、感觉器官和感受器:

读图1-1:让学生来叙述图中的现象,然后引出感官和相应的感觉功能。

图中的人都感觉到了什么?通过读图来寻找人有哪些感觉器官?分别有哪些感觉?(学生讨论

回答,师生整合归纳)

归纳:人的五大感官和相应的感受器以及感觉功能。

耳———听觉(声音、听觉感受器)

皮肤——皮肤的感觉(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

鼻———嗅觉(气味、嗅觉感受器)

舌———味觉(味道、味觉感受器)

眼———视觉(光线、视觉感受器)

人主要有以上五种感官和相应的感受器来感知声音、气味、光线、味道、温度变化等多种外界环境的刺激,然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最终产生不同的感觉。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

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后教师要作出知识点的联络和科学性的总结:每个人所喜爱和讨厌的刺激是不同的,对一些人是喜爱的刺激,对另一些人可能是讨厌的刺激;因为小明知道音乐自己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喜欢,所以小明为避免影响别人而戴耳机欣赏音乐,是文明的行为。比如交响乐对某些喜爱音乐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悦耳的音乐,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噪音。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出示:皮肤的结构图片,思考皮肤里有多种感受器,它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哪些信息呢?

实验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并说出对所触摸物体的感觉,如,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及粗糙或光滑等。(可以是笔、橡皮泥、石块等等,教师准备的热水、冷水和温水。)

思考:为什么要闭上眼睛呢?--因为我们要探究的是皮肤的感觉功能。

归纳:实验完毕后请几组同学汇报自己的情况,要明确是利用皮肤的哪些感觉功能。

------皮肤有触觉、热觉、冷觉等感觉功能。(皮肤里有相应的触觉感受器、热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说明:冷觉和热觉感受器是感受一种温度差,而不是具体的外界温度刺激。

问题:那么各种感觉的敏感程度是否是一样的呢?比如触觉。皮肤的各个身体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否相同呢?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感受。

实验2:一个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个同学分别用两支铅笔轻轻的点在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各部分皮肤的感觉是否相同,哪一部分特别灵敏?

结果:皮肤的各种部位对各种感觉的灵敏程度都是不同的。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的地方感觉功能就敏感一些。如手指尖触觉较敏感、手背对热觉较敏感。

举例: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许多乐器用手指和嘴唇一起配合演奏;测试病人

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手背上热觉感受器比较丰富。

实验3:用铅笔尖轻轻点在手背和重重扎手背感觉有什么不同?

体验:扎的时候会感觉到痛,即产生了痛觉。

思考:怎么去区别触觉和痛觉?主要在于痛觉产生所接受的刺激是损伤性的刺激。

结论:触觉和痛觉是不同的感觉,而且痛觉对人体的健康有保护意义,人体全身各

处都分布着痛觉感受器,不只是皮肤。

-------皮肤还有痛觉。

讨论:痛觉对人来说是绝对有利吗?重在引导学生能辨证看问题。

请做过手术的同学来谈一谈,麻醉后做手术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体会触觉和痛觉是不同的感觉,也明白痛觉对人类的意义和关系。

综合:通过以上的实验说明了皮肤有触觉、冷觉、热觉、痛觉四大感觉和相应的感受器,而且不同部位,感觉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知识延伸:但是要特别注意,形成痛觉、热觉、冷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并不是在皮肤,而是在人的大脑,皮肤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感受器接受各种刺激,再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

感觉。一种感官可能不止一种感受器和感觉,如皮肤是最典型的,皮肤也是人体最大的器

官,在皮肤上分布着许多不同的感受器,它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从而产生不同

的感觉。还比如接下来要学习的耳除了听觉功能还有位觉功能,即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

耳内就有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呢。

三、结课:采用轮流制比赛,让学生来总结一节课的心得体会,鼓励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去探究和思考。布置作业:

1、必做:作业本;复习和预习。

2、选做:感受盲人的难处,体验到盲文的使用;回家和父母一起来做感觉灵敏程度不同的实验,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放入成长记录袋)

预习题:

1、了解嗅觉和味觉形成全过程以及相应的特点。

2、知道怎么去收集气味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感觉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和特点。(相应的练习)

二、新课:直接引入主题,去了解鼻的功能。

(三)、鼻的感觉功能:嗅觉。

提问:鼻子是人类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具体它有什么功能呢?---嗅觉。也就是说利用鼻子我们会闻到

一些物体的气味,那么到底是如何闻到物体的气味的呢?

读图1—3:并出示蛋糕,同学们都闻到了香味,那么香味产生的全过程是怎样的呢?

(给予学生讨论、组织语言的时间和机会)

聆听多种说法后,教师给予比较客观和科学的点拨和引导,再结合课件有一个综合的叙述。归纳:嗅觉是如何形成的?

嗅觉的形成过程:蛋糕的香味通过___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将香味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选项: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注意:这里的嗅觉感受器感受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嗅觉最终在哪里形成呢?

设疑:对于嗅觉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先做经验判断,教师不给评价。

读图1—4:来真正了解嗅觉的特点:(学生根据画面来做判断,教师给予足够的说明)

1、嗅觉适应快,数秒至数分钟即可产生。适应不是大脑的嗅觉中枢容易疲劳,对一种气味发生适应

时,对其他气味仍很敏感。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人和猿猴属于嗅觉不发达的钝嗅觉类,其他哺乳动物属于嗅

觉高度发达的敏嗅觉类,狗的嗅觉能力超过人的1200倍。

3、孩子的嗅觉比大人要灵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嗅觉也会逐渐减弱。

4、同一种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敏感程度也不同。

实验:出示几个棕色玻璃瓶,里面分别装有酱油、食醋、黄酒、自来水让学生进行辨认,从而加深学生对嗅觉特点的了解和体验。

总之,嗅觉适应快,嗅觉的敏感程度随动物种类、年龄和物质气味的变化而变化。

(四)、舌的感觉功能:味觉。

讲述:舌是味觉器官,舌上有很多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味道的刺激。

观察: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的表面形态有什么特征?

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__许多(味蕾),味蕾内有许多________(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出示:味蕾的结构(课件展示):味觉细胞和神经构成。

迁移:根据嗅觉的形成过程,学生进行类比和迁移,努力去整理。

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感受器(味蕾或味觉细胞),产生的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在大脑形成了对食物味道的感觉。

承接:那么通过舌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在大脑可以形成哪些味觉呢?

-----酸、甜、苦、辣(学生容易考虑到的范围)、咸、麻、涩等。

强调:人的四种基本味觉是:酸、甜、苦、咸;而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

觉。(通过颜色的三原色说明问题)

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味觉的敏感程度如何?

讨论:我们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方案呢?

在讨论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清水的作用:漱口对比的作用,排除对实验结论的干扰。

2、注意实验药品和器材的卫生问题。

3、注意实验的人的个数和实验现象的记录。

4、怎么配置出酸、甜、苦、咸四种味道来以及舌的实验部位。

延伸为课外实验:测试舌根、舌侧、舌尖等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程度。

结论:等待学生下节课的报告交流。!

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是舌尖,对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中间部,对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的前部。

探讨:通过所学知识点探讨几种生活问题和生活现象。

1、如何仔细辨认某一种物质的气味?(做频繁而短促的呼吸)

2、如何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这个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但对于以后学习化学有帮助,鼓励

学生去尝试)

3、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味觉的敏感程度也降低说明了什么?

(因为嗅觉有另一个特点:嗅觉和味觉有密切的联系,当伤风感冒,嗅觉粘膜充血、嗅觉发生障碍,味觉也随之减退,此时的味觉测试显示味觉正常,说明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是嗅出来的,而不是尝出来的,“食之无味”就是这么来的。)

4、一个蒙着双眼的小孩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应该会产生什么味道呢?

三、结课:学生来尝试整理,教师要给予点拨,主要对人的感觉世界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针对几个问题苦 舌根 舌侧 酸

舌侧 舌尖 甜 咸

要给予强调:感觉器官、感受器、感觉功能、感觉形成的地方。

布置作业:

1、必做:课后练习;作业本;课外实验:测试舌根、舌侧、舌尖等部位对酸、甜、苦、

咸的敏感程度。

2、选做:查找了解有关感觉世界更丰富的课外常识,比如动物类。(学生容易认为植物也

有感觉,教师可以给予引导。)

预习题:

1、收集会发生的物体和事例。

2、了解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教后小记:

应该说学生因为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对人的感觉世界的学习探究非常感兴趣,这一点教师的抓住利用引导把握的非常好,让学生对感觉的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升华!

但是觉得不够的地方是对于实验的处理不够专业和灵活,使有些实验流于形式或者说体验和交流的不够成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一点上教师往后要主要,不要因为对知识落实的偏重而忽略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和渗透。因此把对四种基本味道的敏感程度探究延伸为课外实验,这一点处理的非常好,往后注意语言的精练和准确就更好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特点。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 难点:皮肤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 相关的课堂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感觉到了什么?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读图P2】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1、音乐 2、花香 3、光线 4、温度 5、味道 学生还会说出很多,但只要理由正确都对。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对环境做出反应以更好生存的例子? 炒菜…… 【讨论P2】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分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回答:…… 说明每个人对外界环境的感觉都不一样,各有所好!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 个人喜好不同,不戴耳机可能会影响别人,你有影响过吗?或者其他方式?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所以,要确立一个标准,如测量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问】对外界的感觉,皮肤是比较敏感的一个,拿你通过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哪些信息呢? 【答】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光滑还是粗糙…… 【实验P3】 1、两个人一组,随便找一样东西让对方去感觉(闭上眼睛) 那对于同一样物体,我们感觉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对于同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呢? 【做实验】 2、注意:用笔的后面点,轻轻的,然后交换。 如果用前面扎呢?触觉不等于痛觉 3、各种感觉几种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呢? 触觉比较:打麻将,用手指摸,手背不行。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浙教版科学七下光和颜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 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 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 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 课 题 1、4 光和颜色(1) 日 期 2004.2.9 总课时 6 教学 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 难点 分析 1、 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2、 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 学生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 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 一、光源 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 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 判断是否是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 为什么?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 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 识点总结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凸透镜:发散作用,有两个焦点(远视) 凹透镜:会聚作用,有两个虚焦点(近视) 虚像都是正立的: 作图技巧1):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

2)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同一点作两条入射光线,作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像只可用眼睛看到 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3.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kg 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属性大小仅由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第三章 1. 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2.变态发育:两栖类(青蛙)& 昆虫 受精: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 受精卵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卵黄) 4.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胎盘

假胎生(卵胎生) 7.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 胚(新植物的幼体): 胚芽(发育成茎叶),胚轴(根和茎的结合部位),胚根(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0.花的结构: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 11.传粉:花药上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风媒花);人工授粉 12.无性生殖:无需经过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出芽生殖(水螅),孢子生殖 营养生殖(主要):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线)。 3.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 (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 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 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 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对环境的察觉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内藏了味蕾,它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都可以做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15摄氏度时的空气,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声波通过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的传导路线,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具体过程:耳廓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吧声音放大后传入耳蜗,耳蜗里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耳蜗内的液体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觉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 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灵敏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即晕车,晕船; 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次声。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 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人们通常用分贝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第三个特征就是音色。 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受到来自物体发射出来的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在它表米的光,眼睛接受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所以感觉“黑色”;红色物体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外一种物质的表面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我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 我们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利用凹面镜可以聚光,制成太阳灶; 透镜一般使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发生偏折; 从实验研究中可以的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f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方法 使用的工具 单位 固体体 积规则 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刻度尺 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 不规 则 间接测量法 (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 量筒或量杯 (细棉线、金属环) 液体体积 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 量筒或量杯 升(L )、毫升(m L )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测量内容 仪器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长度 刻度尺 米(m )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 =106微米=10 9 纳米 体积 刻度尺 量筒 立方米(m 3)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 天平 千克(kg )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时间 钟、表 秒(s )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温度 温度计 开尔文( K ) 摄氏度(℃)

2017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版

2017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人的感觉: 2.声音

3.光的传播 4.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发散作用,有两个焦点(远视) 凹透镜:会聚作用,有两个虚焦点(近视) 实像都是倒立的 虚像都是正立的: 作图技巧1):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 2)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同一点作两条入射光线,作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像只可用眼睛看到

5.眼球的结构 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1. 运动 2.力 3.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4.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属性大小仅由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7.二力平衡 第三章 1. 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2.变态发育:两栖类(青蛙)& 昆虫 昆虫 3.受精: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 受精卵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卵黄) 4.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胎盘 5.

胎发育场所)、阴道 第一性征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 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第二性征 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 女;声调较高、盆骨宽大、乳房发达 青春期特点 1)出现第二性征 2)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 3)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6.胚胎发育方式:胎生(哺乳类);卵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假胎生(卵胎生) 7.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 胚(新植物的幼体): 胚芽(发育成茎叶),胚轴(根和茎的结合部位),胚根(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8.种子的分类 有无胚乳 有胚乳种子营养在胚乳内 无胚乳种子营养在子叶内 子叶数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9.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 理版)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少年期成年期胚胎幼蛙—成蛙 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躯干和尾部游泳鳃成蛙水中与陆地四肢游泳、跳跃肺和皮肤 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如两栖类(青蛙),有些昆虫(如:蚕、蝶、蛾、蚊、蝇、蜜蜂等):经历受精卵、幼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测试卷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 皮肤 B. 舌 C. 脊髓 D. 大脑 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 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 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 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 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 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 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一、光和颜色 【知识点1】光的基础知识: 1. 光源、光的传播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倒立的像)、日食、月食、射击运动员瞄准射击等。 (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透过瓦缝的圆形光斑,不管瓦缝的形状如何,其光斑都是圆的,说明这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 2. 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真空中最快,达3×108m/s,在空气中稍微慢一点,在水中光速为真空的3/4。 (2)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2km。故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知识点2】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 1.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雨后彩虹”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单色光、复色光和不可见光: ①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光等; ②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白光就是复色光。 ③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光叫不可见光,常用的有:红外线,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就是红外

线;军事上有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杀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2. 物体的颜色: ①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色光进入眼睛,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单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单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透过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反射的颜色 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二、光的反射 【知识点1】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如图所示,理解“三线”: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两角”:入射角α,反射角β;O 点既是入射点,又是反射点。 ①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分居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②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物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