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作品的认识功能

浅谈美术作品的认识功能
浅谈美术作品的认识功能

浅谈美术作品的认识功能

美术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有文明就有美术,人类最初就是用图象来记录自然,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美术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她的发展也提升了文明的层次。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字、语言、音乐、科学等因为年代久远,绝大部分都消失了,但是美术作品却因其特殊的原因而最大程度得以了保留,所以我们凭着那些流传下来的精美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以及出土的精致生活用器,装饰品和兵器等等,可以一一了解,并惊叹那些遥远的古代文明。

“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美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去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这就是美术的认识作用,也叫认识功能。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首先美术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就会因此而有可能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认识考察古代文明的重要参考资料。比如通过《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唐代绘画,我们能够真切的认识到唐朝的独特审美风格,还可以了解到唐朝人的服饰、妆容、发型、工艺等,是后世研究唐朝文化艺术的重要史料。而历史画《步辇图》则生动的描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节,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见证。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1、如何理解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 在艺术构思中,形式是追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而特定的形式也往往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这种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是建立在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割裂开来的基础之上的,即艺术作品的内容在未物化为形式之前。事实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实际上这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两者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 2、如何理解形式的能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形式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每个不同的艺术家,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身把握艺术语言的特长来加以取舍裁定,一般不会强己所难而为之;其次,还表现在选用不恰当的艺术形式,对于内容的表现,不仅不能使之增色,反而会糟蹋内容、歪曲内容。 艺术作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首先,表现在某一种类型的作品,在将形式剥离内容后依然可资利用的继承性上,即鲁迅所提出的“旧瓶装新酒”;其次,还表现在有些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可以抽取出来,构成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3、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怎么体现的?(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1、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 2、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从艺术鉴赏即接受角度来看,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形式,这形式被认知、被体验了就是内容,所以,形式又先于内容、决定内容。(1)首先,艺术欣赏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 (2)其次,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内容的欣赏。 (3)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自身就是内容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我对摄影的认识

《摄影》论文 我 对 摄 影 的 认 识 姓名:梁颖卓 系别:电子信息工程系 班级:电子102201H 学号:0122

我对摄影的认识 自从这学期选修了摄影课后,对摄影的认识有人很有的改变。以前认为摄影只是简单的拍摄,现在发现摄影不仅是对现实的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唯有好的生活态度,才能拍出好的影像。认识了摄影,也就认识了时尚,这不仅需要仔细的观察世界,也要用心的体会世界。摄影不仅可以留住那短暂而又美好的记忆,更可以让我们永远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 摄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体现。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并冲出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摄影艺术插上了理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相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摄影家用自己的照相机去拍出画来。“拍”出画来,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 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摄影更是一种表达体系,是摄影者传递内心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就像人们用语言来说话、用文字来书写、作家用小说来传递自己的观点、画家用画笔描绘生命的色彩、歌手用歌声传递内心的情感。摄影师用的

只有相机去捕捉生活那点点滴滴的美,那偶尔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已成定论,无论你怎样创造想象,如何自由发挥,都不能超脱“几分之1秒”这一时间限定,使摄影这门艺术有了它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像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可以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意识。但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人的因素才是决定的因素,在摄影创作中,毫无例外地要遵循这种艺术转换规律,即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性灵转换成摄影的语言,才能使得摄影艺术的过程成为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互为关联、制约的审美过程。美学家高尔泰曾对“艺术”作过如下阐述“:任何人类的创造物,如果它不是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它就不是艺术……”这个层次把烹饪、骑射兵法等技术概念,同作为美学对象的艺术概念区别开来。以此衡量摄影艺术,纯以观赏为主的艺术摄影自不必说,即使是纪实性的摄影作品。 摄影艺术认识、接受、传达情感的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和摄影艺术情感传达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拍好一幅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功力。我们对于生活、对于周围的世界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情感则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的态度的体验,人类的情感生活只能在直接感受中把握,由于摄影作为艺术的特殊性,复杂的情感都集中在艺术的瞬间体现出来。在手拿相机进行创作时,“当我的右眼向外边张望时,我的左眼便向心中回视,因此,我所拍摄的对象,是我外在与内在两个世界交融的结果”。 可见摄影艺术的瞬间也是作者情感高度体现的瞬间,其瞬间生成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一段文字可以记录一个故事,一段声音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而一张孤零零的图片却只是故事里某个瞬间的再现,这样的瞬间呈现叫做摄影。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有人说,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是的,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想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 摄影师能够还原瞬间真实的再现。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无疑是真实的,由于摄影师心中的悸动而促使他把眼中的真实保留下来,这个过程是去功利化的。而且作为第三只眼睛的镜头是没有丝毫偏颇的。就算拍出的照片有优劣之分,那也是当时的光线、景物、角度等因素造成的结果。摄影是一种瞬间的真实,它反映的不是一个准确无误的故事,而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真实有无限多个过去,有无限多个未来,当它孤零零地摆在那里,很少有人能猜出整个故事的全面真实。然而这样的真实性还是拥有巨大的魅力的,一方面观者希望看见这种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这种视听媒介比报纸、广播更大众化的原因,因为它对真实的还原度更大,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使摄影更迷人的原因也许就是它本身的不完整性吧!这种片面的真实往往是一种悬念、一种诱惑,引起人们无限的猜测和向往。

摄影是一种向善的诉求。美学中有移情之说,摄影中同样有移情的存在。事实上,摄影大部分时间是在把他者“我化”,当你看到小路旁一朵漂亮的花儿,当你看到夕阳下牵手散步的老夫妻,当你看到草坪上亲密无间的母女…如果你手中刚好有摄影设备,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把她们拍下来装进永恒。摄影是人性之善的外现,是一种美的冲动。再或者,当你看到满目苍夷的灾难现场,当你看到悲伤失望、充满不安的人群,当你看到残暴血腥、不忍一睹的场景,你会因为心中悲伤而举起相机,对这样的瞬间的凝固,是你对镜头里“他者”产生悲悯之情的体现。同样的,一张引起轰动的摄影作品,之所以引起观者的共鸣,必定是因为它从正面或反面提出了向善的诉求。人无法对不能引起自身情感触动的事物产生关注,对于一个摄影者而言,让他打开镜头凝固眼前的事物必定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把他者“我”化过程中的触动,而这种触动,触及的是主体一条向善的神经。 摄影也会造成美的假象。摄影追求的是一种瞬间的永恒与不朽,正如世间万物没有不消逝的一样。这种永恒和不朽理所当然的是一种假象。没有不凋谢的花朵,没有不老去的美人,摄影却妄想把种种的美种植到相框里。当人们沉浸在这种永恒的美的假象里时,作品的现实里的主体已经不见了,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在这个过程中,能指与所指已经严重脱离互不相干,摄影之初震撼摄影师的那种真实之美已经被一种假象之美所代替。这种假象之美是经过了观者的注视和理解、经过了时间的流逝、经过了空间的变迁之后所产生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作品折射出的情感意向早已被观者的主观倾

美术作品赏析教学内容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马拉之死 一、缘由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二、背景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和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

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三、作品赏析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画面的背景是暗淡和低沉的,光线集中在马拉身上,这这种明暗对比的手法,使马拉的形象具有了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营造了一种肃穆宁静的气氛,通过仔细观赏,我们会发现整个画面色调是偏绿的,绿色是和平之色,是人们极其喜欢的颜色,这些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的刻画,都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追求一种世道所需要的理想英雄主义精神。同时画面给人强烈的第一感觉是马拉遇刺时真真切切的场景。 画家只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入画中,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空旷而幽深,下半部分明亮的光线从左侧射入,照亮玛拉顿身躯和面部;马拉身体松弛无力,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胸口流血,他下垂的右臂突破无情的水平线,他的左手仍握着那谋杀者得以进屋的信,凶器被抛在地上。其用色明快且单纯,写实的表现方式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右下方摆放着一个木箱,作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论文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你喜欢西方美术史上的哪个时期,举例并分析原因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美术作品欣赏课程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西方美术史上的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时期是19—20世纪的现实主义时期,因为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非常写实,很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情况等。而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法国的雕塑家罗丹。 罗丹,他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了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然而,罗丹的一生却总是被人攻击和嘲讽的,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他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得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罗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思索中去,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内涵写照,他的作品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一种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他的著名作品有很多,如《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吻》、《思想者》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铜时代》和《思想者》。 《青铜时代》,它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出的一个裸露的青年男性的人体雕塑,这个男子的左手微微握拳,右手抓住自己的头发,右腿弯曲着,右脚微微抬起,好像正要迈步的样子;头部微向后仰,眼睛微闭着,看似是睡意朦胧的状态,但身体却十分舒展,好似是即将要从梦中醒来想要伸展全身的样子。 这个雕塑最初被罗丹命名为“被征服者”,后在把雕塑中的棍子取消后才被改名为《青铜时代》,这个名字也重新为雕塑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类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启蒙时代,从刚刚摆脱了野蛮和蒙昧的状态,逐渐具有了清醒的意识,过渡到具有文明和智慧的时代。 这尊雕塑被塑造的十分真实,全身的轮廓结构十分均匀,体态非常的自然、生动,身体各处都被雕塑的十分细致,如他臂上的肌肉、四肢的各个关节等,好似就是有这样一个裸露的男子站在你的面前。体型完美匀称,躯体和四肢显得平滑而优美,虽是雕塑出来的人体但他的身体却看似十分柔软、富有弹性。这个男子似乎有着真实的呼吸和血脉的流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体内一切未被发掘的力量。裸露的身体表现了他具有普遍的人性的特点,也象征着人类只是刚刚从原始社会走出来的特点。 然而,罗丹的《青铜时代》也曾经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这是由于这个裸露的男子被塑造的太过真实,因此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用真实的人体浇铸而成的,罗丹为此也曾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直到罗丹当着众人的面没有参照任何模特便即兴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时,才打破了这一言论,获得了他应有的荣誉。 《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它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罗丹的另一著名雕塑。它本是《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应立在地狱之门雕塑的门楣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狱之门,那里有一群在罪恶、苦难、痛苦、绝望中挣扎的人,思想者俯身低着头,看着他们,仿佛被眼前的这一幕惨景所震动,继而陷入了苦痛的沉思中。 后来,《思想者》被独立出来,成为了罗丹个人艺术道路上一个里程碑似地雕塑。这个

我对摄影的认识

我对摄影得认识 我有一只机械得眼睛,用我独特得方式观察世界,我愿意用它记录我生活中得色彩。用我得工具,经由它,我给予我周遭得所有事物一个理由……这就就是摄影,它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艺术,就是一种美得享受。 摄影就是光得艺术,因为有光得变化所以才有明暗,才有层次,才有色彩,才有对光得感觉;也因为每个人对光得敏感,对光得理解,对光得认识不同,才有了对美得理解不同,才有了不同摄影爱好者之间得不同作品;也因此才有了爱好者、摄友与摄影家得区别,才有了乐园、发烧、玩家得不同层次;因为就是爱好者,才无知无畏,才把摄影当作乐园。 其实,拍得作品,回家后都要整理一下,起码要裁剪,要调一下对比度,要补光或就是减光,所以,拍就是乐趣,整理更就是乐趣;记得年轻得时候,使用黑白胶片,每拍一张,都要用个小本子记下来,光圈,速度,快门,周边情况描述,时间地点人物明暗等等,就就是那么认真得学习,到现在也还就是初学者,呵呵呵,笨呀。数码技术得发展让我还真就是在从头学起。 摄影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生活中得美有了传递,有升华我心灵得力量。摄影就是通过图像讲述我们对世界得理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点滴印记得方式。它教会我发现,选择,控制,让我从不同得角度理解生活。 人称摄影就是文明得手印,我很同意这个比喻。摄影术得发明就

是人类近代文明得一大进步,因为它一出现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平 民化”得烙印。虽然摄影在很长得一段时间内就是有钱人得“玩物”,有着贵族得血统,但它骨子里豪放不羁得得个性就决定了它终会“离家出走”,去抗争去搏击,在风云变幻得广阔天地里找到它得地位与 作用,它迎合了当代文明进步得主流方向,有着强大得生命力。 摄影就是大众得摄影、普及得摄影、艺术得摄影,摄影更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得摄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就是很了解摄影,也不太懂摄影,认为摄影就是很简单得事情,对摄影认识粗浅。作为一个从事摄影十余载得发烧友来说,实践与经验告诉我,摄影就是一项 专业性很强得技术工作。虽然摄影本身具有娱乐得作用,但它绝不就是娱乐性得工具。摄影就是兼具文化性与艺术性内涵得一种高层次得艺术。 相机走入每个平常得家庭,闲暇无事之余,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 出去游玩时拍几张照片做个留念就是再平常不过得事了。再进一步来说,就就是拍拍山川秀美得景色给人予美得享受;结婚了拍一组美美 得婚纱照做个永久得纪念;为了留住青春留住美丽拍一拍人像摄影, 这么瞧来,摄影好象就是一个很轻松惬意得事情了。 摄影就是我们记录生活得方式,只要对生活有敏锐得观察与体会,我们能找到它得真谛。 摄影,懂得欣赏很重要,这要我们需要一定得美学理论,需要我们去掌握好摄影得艺术美!摄影,不就是拍照片,拍照片就是为了我们能够会摄影!

谈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

我眼中的纪实摄影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在我理解,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纪实作品之所以泛起朴素的光芒,很大程度上与它多关注的普通或特殊群体有关,这些群体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朴素的情操核对生活自然的态度,他们单纯的表示昭示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七情六欲都反映在脸上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上。 纪实摄影”给了惰性十足的摄影人一个充分的不思想台阶,有了台阶就好轻松下台,就好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无新闻性作品找一个归宿。河南一位资深画家也是一位老报人马国强先生曾说过一段让人感悟颇深的话:“摄影,真正的意义是新闻摄影,除此之外的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永远无法与绘画相比,只有新闻摄影的瞬间和历史性才是绘画无法抗衡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从“纪实摄影”的误区回归到“报道摄影”所代表的新闻摄影的本体上来,应该是摄影记者从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那就是重视新闻摄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直观纪录性价值,那就是抬起勤奋的腿去跑,开启智慧的大脑去思索,睁开调查新闻的眼睛去观察。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受众的受信息容受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这个任务由谁来承担?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思维能力,对新闻摄影理念认识充足,又有十分活力的年轻人来带动。柴继军先生,他对新闻的准确把握和认识水平是一般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的人中所少见的一位。也许就是这种人民大学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他对新闻摄影超前、准确的把握能力。从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他荣获的二等奖图片《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和他荣获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赛三等奖的图片《目击乡村直选》,都可以看出他在新闻摄影本体上的超前认识和把握能力。且不论照片的质量,但就这两个获奖图片中对事件的超前认识水平,就很值得学习。当我们还在琢磨上网如何用Email传输图片这些初级电脑技能的时候,他已经是半个电脑专家了,新技术的运用已驾轻就熟,因此,《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获奖就顺理成章了。他的新闻价值是运用摄影家的头脑和眼光而去定格的。摄影家们如何向摄影报道靠得最近,做得最精到,这是个思维定位问题。只有在创造中去完成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有更强大的市场和读者。因此,把握好新闻摄影本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真正从新闻摄影本身的道路走,这个本身的道路也就是典型瞬间的报道之路。谁抓得牢,谁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形式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它包含两种紧密联系的基本因素:一是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结构,即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把题材形象等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内部结构,它是作品的内部形式,称“组织结构”;二是作品形象呈现的外在形态,即美术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内容获得的外部形式,也称为“艺术语言”。 作品的“组织结构”,在美术理论中也称为“构图”、“布局”或“经营位置”。它是作品的整体结构,即是从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这一方面来把握内容的。更具体地说,它关心的是题材、形象及其相关的明暗、光线、色彩、线条等在作品中的位置及其相互联系。因此,它是美术创作的内容向其存在方式推移的第一步。 美术作品的内容向其存在方式推移的第二步,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它使美术作品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具体化、物态化。美术语言的内在构成可以分为几个相互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为“媒材语汇”。不同的美术种类其所使用的创造材料是不同的,这些物质材料特定的物质特性在人们的感受中又是各不相同的,它构成了美术语言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也构成了不同美术种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语言特征的客观基础)。当然,这种媒介特性只有与作品中的其它表现因素相结合时,才具有具体的语言意义。第二层次可称为“手法语汇”。它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抽象”语汇,如色彩的冷暖,明暗的深浅,墨色的浓淡,笔触的厚薄,线条的粗细等等。“手发语汇”中有一些是被程式化、规范化了的,如“人物十八描”、各种皴法等等。在这个层面中的语汇必须与作品中的表现形象相结合,才能获得确定的意义。第三层次可以称为“形象语汇”,如具体的人物、山水、树木、动物形象等,也包括抽象的三角形、矩形、圆形等规则形和各类不规则形。这一层次的美术语言既包容了前面两个层次的语言特征,但又必须和作品组织结构相结合,才具有特定的表现意义。由此可见,从美术作品的整体看,美术语言中不同层次的“语汇”只有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参与到作品的组织结构中,即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内容时,才能最终获得确定的意义。 也应该看到,美术语言中不同层次的“语汇”自身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美感意味。这就使美术语言在物质材料及其结构方式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和形式规范,即一般的形式美因素。形式美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它与美术作品的意义、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都有关系。一些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比例、和谐、变化与统一等,还具有超越具体的形式美形态的普遍性。

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案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授课人:向雪姣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导入新课: 教师:各位同学好,很高兴本学期将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美术欣赏》这门课程。在此先简单的做下自我介绍-----姓名、毕业学校、从事专业、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1.提问: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美术吗?或者有多少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没有 的话,那么本学期我们就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它们美以及你对美的定义? 展示图片;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对象特性因吻合了人们喜好的意向极致而形成。所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可以产生欣喜愉悦的心情。我们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需要一颗趋美的心,看待事物的时候改变一下习惯的焦距和角度,你必然有新奇的发现。 1、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几张图片后,大家对美有了一点概念,但有谁知道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同时出示画面 a.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b.鹳鱼石斧彩陶翁-----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c.雷文三足鼎---------商青铜器 d.兽纹鬲-----商青铜器 学生讨论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那些另类的甚至反面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正确的观点,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分析;1,实用性比较强,均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用来炊煮、盛放事物等 2、美观性其次,上面的文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初步认识。3、有一定的形式法则重心平稳、左右匀称 教师总结:1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期末考查作业 朦胧之美 ——莫奈的《日出·印象》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给我们浏览了图片。现在在大学的美术课,我再一次看到这幅油画,跟以前一样我挺喜欢这种朦胧之美,所有的形象都是朦朦胧胧,没有写实的细节。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所画的印象派的画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光与色进行新的探索。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接受“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曾遭到一位记者地嘲讽说:“这幅作品很粗糙,过于随便,它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还有其他人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它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据了解,克劳德·莫奈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幅《日落》,绘画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画出了水的流动感。整幅画作主要运用了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和黑色。海水、天空、景物几乎采用了同一色系——蓝色,在轻松、无拘束的笔触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这种瞬间的感受。在蓝色为主打的背景色下,淡淡的海上,那些黑色的小船依稀可见,其实仔细去看,中间的那个小船有船夫拿着船桨在撑船预示着船夫已经开始工作,新的一天来临。整幅图画最耀眼的就是那抹初生的太阳,橙红橙红的,把一边的天都染成了橙红色,感觉天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篇一:摄影摄像学习心得 摄 影 摄 像 心 得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二班乔宝瑞 201124910208 参加摄影摄像培训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最初只是希望学点摄像技巧,可 以在闲暇时拍点美图自娱自乐一下。如今,上了七天的课对摄影摄像的认识已不 同往日了,一个星期以来都在赶落下的工作,总没时间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我 心里积压许久,现在终于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了。首先,这次学习是把有相同兴趣 爱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这种可比较学习成果 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促进,一个激励。审美是个宽广的主题,不一样的眼睛发 现不一样的美,每个人可能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方向中吸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 东西。感谢来自湖北省摄影协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总公司宣传 部、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单位的资深摄影记者为我开启了摄影摄像学习的大门。 我基础较差,认知有限,主要谈一下学习新闻摄影摄像和重大工程摄影的 心得。 新闻照片是摄影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独特兵种,真实、形象的记录历史

是新闻照片的最大功能。新闻照片的作者被称为摄影记者,也被称为记录历史的 人。如今在各种传播媒体中,新闻照片举足轻重,它真实、生动的记录历史瞬间, 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这种稍纵即逝的片段决定了新闻摄影以瞬间见长,以细 节取胜,它的画面可能不美,但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表现的价值不仅仅是已 展现出的画面因素,更是照片背后折射出的新闻信息。 从对摄像知识的不熟悉 到 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像实验课后最大的体会。在摄像活动之前, 老师曾把摄像机拿到教室让我们观摩,接触,但由于人数过多,那时并不能满足 每位同学都可以实际地操作一下,其中也包括我。对一个从未碰过摄像机的人, 像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所以在实验课之前,我很详细地看了教材中有 关的摄像技术讲解,希望到时能在实践中快速地学习与掌握。 以前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使我看不到新闻摄影和自己有什么联系,其实 身边是有很多值得记录、 值得宣传的东西的。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 条件多么艰苦, 不管是围岩渗水还是高原冻土,统统难不住我们,只要在我们手中天堑就能变成 通途。所以要勇于、勤于、善于拿起相机拍摄瞬间,宣传我们的工人,宣传我们 的生活,宣传我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企业。 这样就不得不说到重点工程的拍摄了,摄影老师强调了几点,我觉得很有 道理。首先,和所有的摄影一样,对象要以人为主,要反映人的精神和状态,这 样画面才有灵气,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然后要将工程置身与大环境中去思考, 去除施工工地的局限性。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利用现场因素拍出现场感。画面 有规则的地方,要找出破规则点;无规则的地方,要寻找有规则点。在画面的构 成上要下功夫,在画面的背后要挖掘新闻价值。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作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的美术,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如线条、色彩、空间、构图和材质等形式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构成的形式美作用于人的感观,使人们透过艺术作品的形式认识其内容,获得审美的感受。如果说美术创作过程是从内容到形式,那么美术鉴赏则是一个逆向过程,即从形式到内容,前者的终点成为后者的起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生活内容的变化,美术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继承、借鉴旧有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 那么,什么是作品的形式呢?形式,是指构成事物诸要素的结构和显现方式。“形”即称“原形”,包括原始形、自然形;“式”指“法式”、“法则”。“形”是自然的,“式”是人为的。“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作为内容存在方式的形式,包含两方面的联系,首先是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它是尚在美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形式、精神形式。其次是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即呈现于感觉形象的外观,称为外形式。内形式直接体现事物内在要素的构成关系,因而与事物的内容紧密相关。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而形式美则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内形式与外形式好比建筑物的结构与造型,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这是它的内形式;建筑物的外观造型、细部装饰、门窗柱及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是它的外形式。事物的外形式美,总是诱发人们去欣赏它。形式美具有抽象性,因而具有某种朦胧的审美意味。原始图案,如鱼、蛙、虫等,经历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人们从图案上点线面的组合关系及几何纹样的变化中很难看出有什么明确的社会内容,获得的仅是审美意味。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解释图案的形式美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这种抽象的图案是人类在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以至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内容而形成的。

谈谈我对摄影的初步认识

谈谈我对摄影的初步认识 本人己到不惑之年,虽生理年龄己不惑,但自认为心理年龄还很年轻。爱好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2010年开始接触摄影(照像)在这之前从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单反相机。卡片机也只是随手咔咔的瞎按快门。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想谈一些我对摄影方面粗浅的体会。 一、器材:通过接触单反相机以后才发现,器材确实很重要,以前在没有玩相机之前如果有谁对我说这个镜头一万多块,那个镜头几千块。我肯定会撇撇嘴。值吗?有病吧?花那么多钱买镜头?现在看来我必须承认,它确实值。但是器材真的重要到一定程度了吗?一般普通百姓有多少人会买价值几万元的牛头呢?所以我的体会对于器材应该量力而行。尽量购买自己能承受的器材。(因人而异) 二、即然我们己经买了自己的相机和镜头了,我想就应该把它们用到极致,发恽出它们最大的潜能。不要总说自己的镜头、机子这不行那不行的。正确掌握摄影的基本常识以及了解自己器材的性能是必须的。三、同样的机子,我拍出来的片子为什么就发灰呢?而别人的就很通透漂亮,一个是跟天气有关系,天气不好,拍出的片子肯定质量不高,只有对片子进行大规模PS。再有一个就是要对相机进行一些常规设置,新机一般都是默认设置的。通过自己设置模式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本设置方法根据机器不同可以百度一下。(百度是个好老师)还有个小问题,我们由于是新购买的单反相机,心情总是激动的。所以可

能在初次或一段时间内由于激动在取景时手会微微的发抖(高兴的),造成拍出来的片子对焦不实,别急,用一段时间,等心情趋于平缓了就正常了,手也不抖了,心也不慌了,对焦自然也就实了。(反正我是这样的) 四、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我想这是提高摄影技术的的关键,因此常去一些摄影论坛逛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是看看人家是如何拍摄的,二是欣赏一下高手们的作品。欣赏之余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这些对于我们新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论坛里经常会有一些摄影方面的知识介绍,正好可以学习一下基础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四是要多拍多练,然后对自己的片子进行仔细的观察,看看存在哪些问题,对比一下高手的片子,看看构图、角度、取景方面都存在哪些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五、善于观察生活,我们国家名胜风景地很多,但我们生活的圈子却很小,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到徐霞客式的生活,没有过多的时间或者也没有机会去领略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精美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身边的生活事物进行很好的观察。其实美有时就是自己身边,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六、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指望自己的片子是什么大片、精品。我们拍完之后在电脑上回放时要认真的对比总结,有时会想到,我为什么没这样拍呢?为什么没变个角度呢?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你量变的的过程。等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质变的。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篇一:摄影摄像学习心得 摄 影 摄 像 心 得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二班乔宝瑞 201124910208 参加摄影摄像培训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最初只是希望学点摄像技巧,可以在闲暇时拍点美图自娱自乐一下。如今,上了七天的课对摄影摄像的认识已不同往日了,一个星期以来都在赶落下的工作,总没时间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我心里积压许久,现在终于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了。首先,这次学习是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这种可比较学习成果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促进,一个激励。审美是个宽广的主题,不一样的眼睛发现不一样的美,每个人可能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方向中吸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感谢来自湖北省摄影协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总公司宣传部、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单位的资深摄影记者为我开启了摄影摄像学习的大门。 我基础较差,认知有限,主要谈一下学习新闻摄影摄像和重大工

程摄影的心得。 新闻照片是摄影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独特兵种,真实、形象的记录历史是新闻照片的最大功能。新闻照片的作者被称为摄影记者,也被称为记录历史的人。如今在各种传播媒体中,新闻照片举足轻重,它真实、生动的记录历史瞬间,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这种稍纵即逝的片段决定了新闻摄影以瞬间见长,以细节取胜,它的画面可能不美,但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表现的价值不仅仅是已展现出的画面因素,更是照片背后折射出的新闻信息。从对摄像知识的不熟悉到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像实验课后最大的体会。在摄像活动之前,老师曾把摄像机拿到教室让我们观摩,接触,但由于人数过多,那时并不能满足每位同学都可以实际地操作一下,其中也包括我。对一个从未碰过摄像机的人,像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所以在实验课之前,我很详细地看了教材中有关的摄像技术讲解,希望到时能在实践中快速地学习与掌握。 以前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使我看不到新闻摄影和自己有什么联系,其实身边是有很多值得记录、值得宣传的东西的。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不管是围岩渗水还是高原冻土,统统难不住我们,只要在我们手中天堑就能变成通途。所以要勇于、勤于、善于拿起相机拍摄瞬间,宣传我们的工人,宣传我们的生活,宣传我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企业。 这样就不得不说到重点工程的拍摄了,摄影老师强调了几点,我觉得很有道理。首先,和所有的摄影一样,对象要以人为主,要反映

西方经典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西方经典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我深信,只有高度的文化建设,才能造成现代强盛的民族和国家,对美和艺术的理解, 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一些艺 术史,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要靠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 赐。 西方艺术往往让人觉得驳杂繁芜,高深莫测,让人不明就里,不知所措。对西方数千年艺术发展概况的解读,体验到西方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略到西方艺术典雅精致的风 格和浓浓的人文情怀,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入艺术的现场,感悟艺术之趣、历史之真,知 性之美。从这本书中,学有所获,常有所思,偶有所悟,其乐融融。 西方美术发展的精神基点,始于与自身的认识上。“美术”一词,在西方指非功利主义 的礼堂艺术,或主要指为纯审美而创作出的有形艺术。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表达思想感情 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方式。纵观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状态,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 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之呈现出丰富而又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 西方美术的真正起点在希腊。尽览西方美术发展的线索,有过三次高峰时期。第一,古

希腊古罗马时期;第二次,文艺复兴时期;第三次,19世纪。 对于文艺复兴,在我学这门课以前的记忆里,留下足迹的仅仅是文学作品,远远不知道 美术作品的丰富、无限和逼真。到此刻才了解到艺术的无垠天地。 历史的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中世纪是基督教统 治西方的一千年,人们的思想,生活都受到基督教义的全面渗透和压抑。这个时期的人们缺 乏创造力,缺乏自主思想,只为了上天国而活着,而文艺复兴唤醒了西方人的创造力。文艺 复兴为世界文化史的新阶段奠定了基础,恩格斯说:“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 革命。”就文艺复兴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意义而言,只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繁荣时 代可以和它相提并论。文艺复兴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无与伦比的不朽的珍品。而近代先进的 艺术文化,是在文艺复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诞生,成长起来的。虽然文艺复兴是一次内容复 杂多变的艺术风潮,但它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典型和共通的原则,方法以及形式。 文艺复兴-----这个人类终于迎来的属于自己的曙光,这个时期的人们尽情地歌颂人, 歌颂人性,歌颂人的美是文艺复兴美学观的主旋律。美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艺术大变革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