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指南

胰岛素治疗指南

胰岛素治疗指南

一、胰岛素治疗指南二、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护理三、胰岛素治疗的误区

胰岛素治疗指南1、胰岛素治疗指南

适用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

不推荐人群:老年患者、肾功能衰竭患者。

强化治疗的时间:2周到3个月为宜。

强化治疗目标: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可暂时不以HbA1c达标作为治疗目标。

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应同时对患者进行医学营养及运动治疗,并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强化治疗方案:包括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或预混胰岛素每天注射2或3次的方案。

2、胰岛素的药理作用

促进血循环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

3、胰岛素的适应症

主要用于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3.1、重型、消瘦、营养不良者;

3.2、轻、中型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无效者;

3.3、合并严重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硬变)和进行性视网膜、肾、神经

胰岛素泵治疗指南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09)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 起草专家 母义明尹士男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陈璐璐高政南巩纯秀高鑫洪天配纪立农姬秋和刘超李光伟李红李强母义明宁光冉兴无田浩明王卫庆薛耀明严励闫胜利于德民尹士男赵家军赵志刚邹大进

目录 第一章胰岛素泵的概述 (4) 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4) 2.胰岛素泵简介 (4) 2.1胰岛素泵工作原理 (4) 2.2发展历史 (4) 2.3胰岛素泵的应用现状 (5) 3.胰岛素泵治疗的特点 (5) 第二章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3) 1.短期胰岛素泵应用的适应症 (6) 2.长期胰岛素泵应用适应症 (6) 第三章胰岛素泵治疗规范 (7) 1.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和目标 (7) 1.1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 (7) 1.2血糖控制目标 (7) 2.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类型 (8) 3.胰岛素泵的剂量设定 (8) 3.1每日胰岛素剂量的计算............................................8 3.1.1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胰岛素剂量的计算. (8) 3.1.2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胰岛素剂量的计算 (8) 3.2剂量分配 (9)

3.2.1基础输注量和基础输注率的设定 (9) 3.2.2餐前大剂量的设定 (9) 3.2.3剂量分配的注意事项 (9) 3.3补充大剂量 (6) 3.4校正大剂量 (9) 4.胰岛素泵输入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10) 5. 血糖监测 (7)

6. 低血糖的处理 (8) 7. 降糖药物的洗脱期 (8) 8. 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后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的转换.................9 9. 胰岛素泵剂量和程序设定的一些方式 (9) 第四章胰岛素泵操作、维护及管理规范 (9) 1.胰岛素泵操作规范 (9) 1. 1输注部位 (9) 1. 2胰岛素泵的安装 (9) 2. 胰岛素泵报警的处理 (10) 3. 意外高血糖的处理 (10) 4.胰岛素泵耗材使用及护理规范 (11) 5.医院胰岛素泵管理规范的制订 (11) 6.个人胰岛素泵管理规范 (11) 7.胰岛素泵的基本技术指标 (12) 8.胰岛素泵售后服务规范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9) 1:补充大剂量计算 (19) 2:校正大剂量计算 (19) 3: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后向多次皮下注射的转换 (20)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ADA指南中,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是指在基础胰岛素治疗基础上,根据午餐前、晚餐前和睡前血糖水平,依次在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加用常规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治疗方案,若晚餐前血糖不达标,亦可在早餐前加用中效胰岛素(NPH)。指南中建议,患者应监测空腹、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并根据餐前和睡前血糖水平调整前一次餐前的胰岛素用量。这一方案主要基于下列几点考虑: 1根据餐前血糖水平和本餐计划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可以估算胰岛素使用量; 2检测餐前和睡前血糖,可以及时发现常见的餐前和夜间低血糖倾向,并可通过调整前一次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饮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目前的胰岛素制剂尚难以精确控制餐后血糖,如果通过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而决定餐前胰岛素用量,则可能在追求餐后血糖达标的过程中,导致发生更多的餐前或夜间的低血糖事件,而根据餐前和睡前血糖水平决定前一次餐前加用胰岛素或胰岛素剂量才是实用和安全的。 ADA指南中指出,强化胰岛素,治疗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餐前血糖达标的标准是3.89~7.22mmol/L; 2餐前胰岛素用量从4单位起始,剂量调整原则同基础胰岛素,直至血糖达标; 3依次增加注射次数,如午餐前血糖不达标,在早餐前加注1次胰岛素;而晚餐前血糖不达标,午餐前加注1次胰岛素。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胰岛素液的配置:生理盐水50 ml+胰岛素(RI)50 U。 ●血糖>12 mmol/L,RI以4 U/h泵入;2 h后复查血糖如血糖变化在以下范围,则调整RI使用:①血 糖下降变化>4 mmol/L,RI减2 U/h;②血糖下降变化在2.1~4 mmol/L,RI减1 U/h;③血糖下降变化在1~2 mmol/L,RI不变;④血糖下降变化<1 mmol/L,RI加1 U/h;⑤血糖上升变化>4 mmol/L,RI加4 U/h;⑥血糖上升变化在2.1~4 mmol/L,RI加2 U/h;⑦血糖上升变化<2 mmol/L,RI不变; ●血糖在7.1~12 mmol/L时,RI以2 U/h泵入;2 h查血糖如血糖变化在以下范围,则调整RI使用: ①血糖下降变化>4 mmol/L,RI减2 U/h;②血糖下降变化在2.1~4 mmol/L,RI减1 U/h;③血糖下 降变化在1~2 mmol/L,RI减0.5 U/h;④血糖下降变化< 1 mmol/L,RI不变;⑤血糖上升变化>2 mmol/L,RI加1 U/h;⑥血糖上升变化在1~2 mmol/L,RI加0.5 U/h;⑦血糖上升变化<1 mmol/L,RI不变; ●血糖4~7 mmol/L,不使用胰岛素; ●血糖<4 mmol/L,使用50%GS 20 ml静脉推注,30 min后重测血糖;(5)每2 h监测血糖。 ●

胰岛素泵操作技巧指南设计和要求规范标准

胰岛素泵操作指南和规范 一、目的: 1.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使胰岛素的吸收稳定;使胰岛素剂量的精确调整。 3.减少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4.可促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便更适合进餐时间,运动,工作的安排。 二、适应症: 1.T1DM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在住院期间可通过胰岛 素泵治疗稳定控制血糖,缩短住院天数,并为优化多次胰岛素注射的方案提供参考数据。 2.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及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 3.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4.血糖波动大,虽采用多次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方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衡控制 的糖尿病患者。 5.无感知低血糖者。 6.频发低血糖者。 7.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 8.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9.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10.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三、操作流程: 1、评估 1.病人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配合情况。 2.病人腹部皮肤的洁净情况及完整性(有无疤痕、炎症、硬结等)。 3.病人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4.病人对CSII泵治疗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 5.病人对此操作的心里反应,是否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2、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物品:弯盘,皮肤消毒液,胰岛素泵,助针器,储药器,输注管路,棉 签,治疗巾。 3.环境:清洁、舒适,光线充足。 4.病人:取舒适体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与治疗,并进行适当的饮食控制 及活动,能学会微量血糖测定方法,具备操作胰岛素泵的能力以及对各种警 报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 3、操作程序 表1

胰岛素泵使用流程图

胰岛素泵使用流程 准备胰岛素润滑注射器抽取胰岛素将注射器与输注管路相连并充盈管路 将注射器放入泵中卡好用泵对输注管路进行充盈(方法:按SEL一次再按ACT,用箭头调节5个单位再按ACT,观察针尖出现一滴胰岛素即将泵暂停:按SEL 两次再按ACT)将针头装入注针器卡好对部位进行消毒安装固定好针头取出引导针。 胰岛素泵使用规程及步骤 一.胰岛素泵用泵前的准备:1.了解病史糖尿病史、胰岛素用量史、既往病史、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肥胖程度等。2.改用短、超短效胰岛素:在18-72小时使用中长效胰岛素者,改用短效多次胰岛素注射,血糖不稳定者尽快用泵。3. 胰岛素准备:提前6小时将胰岛素置于常温下。4.设立程序:设置泵的基础量与大剂量、时钟等相关数据。5.盛装胰岛素:并确定能正常释放。6.皮肤处理安装:避开脐部及腰带部位。 二.设置泵的胰岛素用量: 1.初始用泵的胰岛素使用量开始胰岛素泵治疗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确定自己全天需要多少剂量的胰岛素,即每日胰岛素总量。 ●计算依据:根据泵治疗前胰岛素剂量及患者血糖情况计算 使用泵以前的血糖控制情况开始胰岛素泵治疗时的推荐剂量(U/日) 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用泵前的胰岛素总量×(千克.天)(0.85-0.9) 经常发生低血糖用泵前的胰岛素总量×(0.8—0.7) 高血糖、极少低血糖用泵前的胰岛素总量×100% 2.根据患者情况与实际体重决定胰岛素泵开始的剂量(使用于从未注射过胰岛素的患者) 患者情况初始剂量 1型糖尿病0.5—1.0U/(千克.天) 1型糖尿病,无酮症酸中毒0.2—0.6U/(千克.天) 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者应从1.0U/(千克.天)开始 特别瘦小的儿童0.1U/(千克。天) 青春期糖尿病 1. 0—1.5U/(千克.天) 2型糖尿病,病情轻,体内尚有一定量的胰岛素分泌0.1—0.2U/(千克.天)病情严重,病程较长,肥胖,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从0.3—0.5U/(千克.天)开始,但总量 一般不超过1.2U/(千克.天) 三.基础率与大剂量的设置 正常人胰岛分泌胰岛素是以基础分泌与进食后高分泌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分泌占全天分泌总量的50%(40%—60%),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也大约占50%(40%—60%)。 胰岛素泵最大限度的模拟了人体胰腺的生理分泌方式,它将人体胰腺的基础分泌与进食后的分泌的胰岛素分别设计到了泵当中。它们分别是基础量与餐前大剂量。 (一)基础量:是泵特有的模拟人非进食状态下胰岛素的给药方式。 1.基础量的计算: 患者状态以前多次注射胰岛改用胰岛素泵基础量所占百分比

如何正确选择胰岛素治疗方案

如何正确选择胰岛素治疗方案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如何正确选择胰岛素治疗方案 如何正确选择胰岛素治疗方案 来源:家庭用药 苏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教授要正确使用胰岛素,首先要了解胰岛素的剂型。同其他药物不一样,胰岛素有很多种剂型。根据来源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三类:动物胰岛素(包括牛胰岛素和猪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四类:速效胰岛素(也称为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因起效特别快而得名。短效胰岛素也称为正规胰岛素,包括短效人胰岛素和短效动物胰岛素。将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预先混合在一起,则得到预混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存在一些缺点,在三级甲等医院已很少使用。人胰岛素类似物虽优点明显,但价格较贵且在上海等大城市尚未进入医保范围,用得也较少。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人胰岛素,包括短效人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和预混人胰岛素。常用的短效人胰岛素有“优泌林r”、“诺和灵r”、“甘舒霖r”等,常用的中效人胰岛素有“优泌林n”、“诺和灵n”、“甘舒霖n”等,常用的预混人胰岛素有“优泌林70/30”(30%优泌林r+70%优泌林n)、“诺和灵30r (30%诺和灵r+70%诺和灵n)”、“诺和灵50r(50%诺和灵r+50%诺和灵n)”、“甘舒霖30r(30%甘舒霖r+70%甘舒霖n)”等。 人类24小时胰岛素的分泌可解析为两部分: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如果每日进食3次,则有3次餐时胰岛素分泌。基础胰岛素分泌率较低,但持续24小时,其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由进餐诱发,分泌率高,但持续时间短,其作用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尽可能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由于大多数人每日进食3次,所以比较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模式应该是3次餐时胰岛素+1次基础胰岛素,即所谓3+1模式(每日3餐前各注射1次餐时胰岛素+每天注射1次基础胰岛素,基础胰岛素早晚注射均可)。目前,最理想的餐时胰岛素制剂是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如“优泌乐”或“诺和锐”等),在进餐前数分钟注射即可,其优点是降低餐后血糖效果好、低血糖发生率低、使用方便。如果没有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选用短效人胰岛素作为餐时胰岛素也可以。短效人胰岛素需要在进餐前20~30分钟注射,不太方便,其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不及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低血糖发生率也较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高。 目前,最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制剂是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如“来得时”等),它在体内释放很均匀,可维持24小时以上。如果没有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选用中效人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也可以。不过,中效人胰岛素有一个小的吸收峰,如果在晚餐前或睡前注射有可能在午夜引起低血糖。 上述3+1模式固然较理想,但每日需要注射4次,不太方便。如果病人的胰岛素需要量不大,也可采用预混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一般于早、晚餐前各注射1次,较为方便。如果每日需要的胰岛素总量较大,仍需采用3+1模式。预混人胰岛素因含有短效人胰岛素,故需要在餐前20~30分钟注射。现在已有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如“优泌乐75/25”或“诺和锐30”等)出售,其中的短效人胰岛素被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取代,只需在餐前数分钟注射即可。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不仅较预混人胰岛素使用方便,而且其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较预混人胰岛素更好,而低血糖风险更低。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仅供参考)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转载) 发表者:罗国培8人已访问收藏 一.概述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SEER-2008资料显示NET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1973~2004)增长近5倍、达5.25/10万,其中pNET的发病率为0.32/10万。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恶性pNET发病率占胰腺恶性肿瘤的1%左右,而患病率约占10%。这可能由于发病率的增加、诊断技术的进步、治疗方法的改进和资料收集的有效性所致。发病高峰年龄40~69岁,但<35岁者也占有一定比率。男女性别比1.33:1。NET在消化道占60%,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NET居结直肠癌后的第2位,pNET患病率是胰腺癌的2倍,占6.4%(SEER)。 pNET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功能性pNET有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VIP 瘤)、高血糖素瘤,及更罕见的生长抑素瘤、胰多肽瘤(PP瘤)、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瘤(GHRH 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及最近被描述的胆囊收缩素瘤(CCK瘤)。2012年国内(1954-2011 年)相关文献汇总显示,功能性pNET 占89.6%,其中胰岛素瘤最常见(85.4%)、其次是胃泌素瘤。日本报道无功能性pNET占47%。新近NCCN神经内分泌瘤数据库(NCCN Neuroendocrine Outcomes Database)显示22%的pNET有激素分泌症状,其中胰岛素瘤占70%(近90%是良性)、胰高血糖素瘤15%、胃泌素瘤和生长抑素瘤约占10%,其中80-90%有相对高的转移风险。合并MEN1综合征的胰岛细胞肿瘤的典型特征是多发、其中最常见的是胃泌素瘤和胰岛素瘤,且与单发pNET诊治策略不同。 二.病因学 NET的病因不明。多为散发性,部分相关性家族性综合症,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MEN-1)、林岛综合症(Von-Hippel-Lindau,VHL)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NF-1)均呈聚集性。与NET相关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有17和18号染色体易位(50%~62.5%)及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43%~88%)。MEN-1是11q13染色体畸变引起常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多种具有激素分泌的的肿瘤相关,但最常见的是甲状旁腺、脑垂体、胰腺肿瘤。VHL是3p25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VHL是一负向调控因子、其功能缺失导致VEGF水平升高、血管生成增加。NF-1是17q11神经纤维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ras基因负向调控蛋白。

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案

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案 四次注射法(四次注射法 R,R,R,N)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 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 单位,直到血糖达标。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方案,符合大部分替代治疗。 三次注射法(R,R,R+N或诺和锐,诺和锐,诺和锐+N)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5 天调整一次,直到血糖达标 确定起始量(0.3-0.8U/Kg.d)多数病人18~24U/天 根据血糖u/餐= 0.05(血糖值mmol/L-5.4)×体重 尿糖:餐前尿糖定性“+”,一个“+”需4μ胰岛素 三餐前剂量分配:将日总剂量除以3,午餐前减2U加到早餐前。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睡前NPH起始剂量4-8单位,一般不超过16U 胰岛素替代治疗使用程序 2型糖尿病 ↓ 确定起始量(0.3-0.8U/Kg.d) ↓ 强化分次(三短+NPH或PZI或超长效) ↓(早RI 25-30% 中RI15-20% 晚RI 20-25% 睡前NPH20%) (三次:总量除3得均数,早均数+2,中均数-2;晚均数)根据血糖调整剂量 ↓ 血糖控制稳定,转为一日两次或改饮食+口服药物) 1型糖尿病 ↓ 确定起始量(0.5-0.8U/Kg.d) ↓ 强化分次(三短+NPH或PZI或超长效) ↓(早RI 25-30% 中RI15-20% 晚RI 20-25% 睡前NPH20%)根据血糖调整剂量 ↓ 血糖控制稳定,转为一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或 RI+PZI:早2/3,晚1/3左右) 1、替代治疗要求:符合生理模式 40 U/日基础+餐前大剂量 基础:1u/h, 约24u/日 (无IR 状态) 餐前大剂量:6-8u/餐前 2、(CSII胰岛素泵治疗)设定基础量和餐前量 起始总量0.5/日/kg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4-07-11发表评论(4人参与)分享 【编者按】早在2009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所发表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指南中就明确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仍>9%时,可以直接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也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但对于这部分患者,具体该如何起始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停用后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临床医生可以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中获取更具体的信息。 如果您面对这样一位患者——男性,48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因近三个月体重减轻了5kg来就医。门诊查空腹血糖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您准备给予怎样的降糖治疗呢? A. 生活方式干预 B.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C.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 这是一个关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血糖很高的病例的降糖治疗选择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999-2005年,哈尔滨地区新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2007年上海地区研究发现,每年糖尿病新发病率远超过美国同期水平。虽然目前我国尚缺乏历年的糖尿病发病率数据,但参考美国近年来新诊断患者的发病率,推算出的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在680~740万。而最新的覆盖全国的HbAlc 筛查网数据显示,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HbAlc超过9%的患者比例达28.8%。由此可见,我国新发2型糖尿病人群存在两大临床特点—数量巨大和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可行性 近年来,有关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获益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多。其实,早在1997年,就有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为期两周的胰岛素泵治疗)后,病情缓解率达到70%(即不需要药物治疗,单纯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疗法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此后来自加拿大和中国的多个临床研究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胰岛

胰岛素泵操作规范

胰岛素泵操作规范 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通过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更平稳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胰岛素泵治疗适应症及禁忌症 1. 短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 作为一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装置,胰岛素泵原则上适用于所有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以下情况即使是短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也可以有更多获益: ●T1DM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在住院期间可通过胰岛素泵治疗稳定控制血糖、缩短住院天数,并为优化多次胰岛素注射的方案提供参考数据 ●需要短期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糖的T2DM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 ●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不宜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者,不推荐皮下胰岛素泵治疗。 2. 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 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均可采取胰岛素泵治疗,研究显示,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T1DM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特别是:①血糖波动大,虽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 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者;②无感知低血糖者;③频发低血糖者;④“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⑤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⑥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⑦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不宜长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者;①不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②对皮下输液管过敏者;③不愿长期皮下埋置输液管或不愿长期佩戴泵者;④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胰

胰岛素给药方案

胰岛素类型的选择 * 动物胰岛素是动物胰腺的提取物经过纯化等一系列处理后生产出来的,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能致敏,长期应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 重组人胰岛素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生物工程药物,具有与人内源性胰岛素完全相同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是应用氨基酸修饰技术将重组人胰岛素的氨基酸结构进行改造,可改变其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加快或延长其在体内的起效或作用时间,但由于其与人内源性胰岛素的结构不完全一致,对人来说也属于异源多肽,仍具有免疫原性,可能致敏,或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下述人群应选用人胰岛素: 已经妊娠或打算妊娠的妇女 过敏体质者 对动物胰岛素呈现免疫抵抗者 刚刚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者 希望间断应用胰岛素者 长期应用人胰岛素类似物而疗效降低者 接诊的新病人,不知其原来使用的胰岛素的种属 胰岛素给药方案 1、“胰岛素生理性供给”方案即每天3~4次注射(强化治疗方案)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每天共4次注射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2、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非强化治疗方案) BIDO治疗方案: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 早餐前预混胰岛素+ 晚餐前预混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晚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早餐前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给药剂量 起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0.25IU/kg.24h,全天约12~20IU。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 一、概述 胰岛素瘤又称胰岛β细胞瘤, 是一种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症候群为特征的疾病,为器质性低血糖症中较常见的病因。其中约 90%以上是腺瘤, 其次为腺癌。绝大多数位于胰腺内、极少数位于十二指肠、肝门及胰腺附近。本病多见于成人发病,儿童少见,男女无明显差别。腺瘤一般较小,直径在 0.5~5.0cm 之间,最大者可达 15cm 。约 4%的胰岛素瘤与其他内分泌腺瘤如肾上腺瘤、甲状旁腺瘤、垂体瘤同时存在, 与甲状旁腺瘤和垂体瘤组成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可治愈, 但对未及时明确诊断, 反复发作, 终因病情加重, 在数天或数年后死亡。 二、临床表现 1、临床突出表现为发作性空腹低血糖,其一般特点是: 低血糖发作时间:多发生于清晨或黎明前或饭前饥饿时。 低血糖发作的频率与持续时间:有很大的个体性, 决定于肿瘤分泌胰岛素量, 及机体对低血糖的应激能力, 是否自动增加进餐次数, 或低血糖的倾向的即以自动进食而补偿等因素。 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可以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或进食而迅速缓解, 轻者也可因交感神经兴奋代偿性血糖增高而自行恢复。 2、肥胖:由于低血糖,患者自动累积经验进食可以缓解乃至防止发作,故患者一般均有体重增加,致肥胖。 3、精神神经系统损害:长期而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改变,逐渐出现持续的性格异常,记忆力及性格均有减退,精神失常,妄想乃致痴呆等精神障碍。

4、实验室检查: 血糖:空腹或发作时血糖常低于 2.78mmol/L。 血浆胰岛素测定:正常人空腹免疫反应胰岛素浓度为 5-10mU/L,很少超过 30mU/L,胰岛素瘤时血浆中浓度升高。 饥饿试验:仅当临床症状不典型,空腹血糖>2.8mmol/L者做饥饿试验。病人晚餐后禁食,次日晨 8时测血糖。如无明显低血糖,则持续禁食,每 4小时测一次血糖、胰岛素、 C 肽。直至 48h 。如低血糖发作严重时,当血糖≤ 2.5mmol/L应即刻终止试验, 并静脉注射 50%葡萄糖 60~80ml 。胰岛素瘤患者 95%可在 48小时内诱发出低血糖,如禁食 48小时仍无发作,基本除外本病。 5、影像学检查: B 超检查:因多数肿瘤体积小,定位不到 50%,在手术探查时可采用术中超声检查有助进一步诊断。 CT 、 MRI 检查:相对诊断率较高,是目前胰岛素瘤手术前定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直径大于 2cm 的胰岛素瘤, CT 的检出率可达 60%以上, 对于直径小于 2cm 的肿瘤,敏感性只有 7%~25%;敏感性的高低与机型和检查方法有关。用 CT 检查胰岛素瘤时必须增强扫描。 MRI 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能力不如 CT , 其敏感性为20%~50%;对肝转移的检出率也不及 CT ,故一般不用 MRI 做术前定位检查。 三、诊断依据 国内总结出五联症 , 这种传统的诊断方法和不具有特殊检查的基层医疗单位,目前还在应用,而且仍具有提示诊断的实用价值。 1、饥饿或劳累后突然发生低血糖; 2、空腹或发作时血糖<2.78mmol/L以下; 3、不能耐受禁食;

胰岛素泵的简介

胰岛素泵的简介 胰岛素泵由泵、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组成。小注射器最多可以容纳3毫升的胰岛素,注射器装入泵中后,将相连的输液管前端的引导针用注针器扎入患者的皮下(常规为腹壁),再由电池驱动胰岛素泵的螺旋马达推动小注射器的活塞,将胰岛素输注到体内胰岛素泵的基本用途是模拟胰腺的分泌功能,按照人体需要的剂量将胰岛素持续地推注到使用者的皮下,保持全天血糖稳定,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胰岛素泵的整体设计理念 我们的胰岛素泵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部分是核心部分,即关于分泌,控制等。另一部分是遥控器,用一种对人体无害可穿过衣服与核心部分相连的射线来控制(类似于电视的遥控器),这样,人们可以维护自己的隐私,方便操作。 关于核心部件——数据流走向所经过的部件——血糖传感器、血糖分析仪、标准比较器、显示器、胰岛素分泌控制器,胰岛素分泌手工设置器、胰岛素分泌泵、胰岛素监测器及报警装置(电池无电、导管阻塞、储药器内无胰岛素、泵的电子部分或机械部分发生故障等报警的声音信号)各装置功能详见功能表。 胰岛素泵的适用人群 1、糖尿病并发急慢性并发症或合并严重感染者。如伴发心脑肺疾病、急慢性感染、发热、择期手术或其他应激状态者应考虑使用其进行治疗。 2、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使用胰岛素泵,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约20%,对减轻体重和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均有好处。 3、有“黎明现象”经历和餐前高血糖者。 4、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蜜月期的患者和晚发的1型糖尿病患者。 5、病人有良好控制血糖的愿望及主动性,能坚持每天至少 4 次监测血糖。 6、2 型糖尿病也有许多类型的患者需要用胰岛素泵治疗,如 : ①糖尿病程长,血糖长期控制不好。②口服降血糖药失效。③反复发生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现象。 胰岛素泵使用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使用对象使用泵的糖尿病患者,要具备糖尿病知识,为了不影响疗效,保证安全,在安装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操作指导。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患者常因情绪变化导致血糖控制不良,加强心理护理可达到最佳疗效。 2、注意报警、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特殊情况的处理在用泵后的3天内应注意监测血糖。3日后可视情况减少监测次数。随身携带可快速补充血糖的碳水化合物。另外,要防止输注装置阻塞或泄漏、泵程序设定不正确、泵内胰岛素用尽等情况。 3、加强对泵的保护,防止受潮、损坏,防止静电报警,每日观察

胰岛素瘤诊疗常规样本

胰岛素瘤诊疗常规样本 【定义】 胰岛素瘤源于胰岛B细胞,又称功能性胰岛B细胞瘤,具有不定期释放胰岛素的功能,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增高,而产生低血糖症状,故又称低血糖综合征,85%为单发。在胰腺头部、颈部、体部及尾部的发生率大致相同,90%为良性,但5%~10%的病人组织学上为恶性而不发生转移,只有出现转移才能诊断为恶性。 【诊断】 一、临床表现:典型的症状为Whipple三联征。 1.清晨空腹、饥饿或剧烈劳动后出现突发低血糖症状,突然失去知觉,四肢抽搐,昏迷。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 mmol/L。 3.发作后灌服糖水或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溶液立即清醒。长期反复发作的病人,因经常发生低血糖而致智力减退,甚至痴呆,同时因常服用糖类而多有肥胖。 二、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低,在 2.8mmol/L以下,需多次测定才能证实。 2.血浆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IRI),正常空腹值为4~

25mU/L,多数患者明显升高,有时IRI升高不明显,可同时测定血糖,如IRI/G比值>0.3,仍可明确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B超、CT和 MR:可发现胰腺肿瘤,但因80%的胰岛素瘤直径在 2.0cm以下,不易发现。 2.SAG:70%的病人可在胰腺的显影血管中发现造影剂“染色”的团块,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胰岛素瘤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手术指征:(1)有症状的胰岛素瘤,诊断明确者。(2)有典型胰岛素过多症状,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并且发作频繁,症状加重者。(3)胰岛素瘤疑有恶变者。。 二、手术方式: 1.单纯肿瘤摘除术:适用肿瘤较小,良性、浅表单发的胰岛素瘤。 2.胰体尾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位于胰体尾部、边界不清、较大且深、良恶性难以鉴别或多发者。 3.胰腺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部较大、较深的肿瘤或恶性胰岛素瘤。 4.渐进式胰体尾部切除术:适用于术中仔细探查、术中

胰岛素瘤诊疗指南

胰岛素瘤诊疗指南 一、定义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起源于胰腺B细胞的内分泌肿瘤,主要临床表现是低血糖症状和高胰岛素血症。 二、诊断 1 ?临床表现发作性低血糖或昏迷;发作时血糖低于 2.78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称为Whipple 三联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肥胖常见。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测定 反复空腹血糖测定在2.78mmol/L以下者,可确诊为胰岛素瘤。 (2)r fll清胰岛素水平测定:病人不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即使在低血糖状态下胰岛素水平仍然高,为本病最具 特异性的试验。 (3)空腹周围静脉血胰岛素浓度与葡萄糖浓度的比值(IRI/G)诊断法 病人禁食15?72小时,再检测周围静脉血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并计算胰岛素(IRI)和葡萄糖(G)比值。大于0.4可诊断胰岛素瘤。

(4)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可呈低平曲线 2)影像学检查:B超、增强CT、MRI及腹腔动脉造影均有助于诊断和定位。经皮经肝门静脉插管(PTPC)分段取脾静脉血测定胰岛素水平对于肿瘤的定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术中B 超检查对于明确肿瘤部位有一定的价值。 3.鉴别诊断 1)非胰岛素性低血糖症 2)神经精神性疾病 包括神经官能症、癫痫、瘡病、脑瘤、脑血管病等。 三、治疗 胰岛素瘤的诊断一经明确,均应及早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少数不能手术的病人,可长期服用氯苯甲嗪,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餐次、多吃糖类也可缓解低血糖症状。 对于恶性肿瘤,或已有肝转移者,可采用二氧偶氮或链月尿霉素,该药对膜腺B细胞有选择性损害,对转移性胰岛细胞癌也有一定疗效。左旋门冬酰氨酶、链佐霉素对恶性胰岛素瘤也有作用。 2.手术治疗 1)单纯肿瘤剜除术:适用于浅表、体积小、单发的良性胰岛素瘤。 2)胰体尾部切除:当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体积较大

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思考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一、胰岛素的研发进步趋势 从研发的过程来看,整个过程是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最后发展到胰岛素的类似物,按来源可以分为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三种。 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标 (一)治疗目的 1、缓解高血糖引起的症状 2、预防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3、防治严重代谢紊乱 4、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血糖控制的目标范围,根据不同的患者治疗不同的目标,分为良好,一般,较差。良好要求空腹在4.4 到6.1范围,非空腹血糖餐后要求在4.4-8.0之间,糖化血红蛋白要求少于6.5;一般的控制目标,空腹在7以下,餐后在10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6.5到7.5;较差的,空腹不超过7以上,餐后超过10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将超过7.5以上。 如图:血糖控制的靶目标 除了血糖控制之外,强化控制还要包括血脂的控制和血压的控制。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三等。控制较好的血脂,要求总胆固醇在4.5以下,低密度在2.5以下,高密度大于

1.1,甘油酸质在1.5以下;一般的,总胆固醇在4.5到6,低密度脂胆固醇在 2.5到4.4之间,高密度在0.9到1.1,甘油酸脂在1.5到2.2;较差的,总胆固醇超过6,低密度质蛋白大于4.5,高密度蛋白小于0.9,甘油酸脂超过2.2;要求控制良好的标准是收缩压小于130,舒张压小于80毫米汞柱,控制在一般舒张压收缩压在130到160之间,舒张压在80到95这样的范围,如果收缩压超过160,舒张压超过95,就认为血压就控制的比较差。 如图:糖尿病控制目标 三、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必要性及带来的益处 (一)糖尿病并发症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 观察一些临床医学的DCCT研究,它是针对1型糖尿病,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它的慢性病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都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而升高,风险也都是增加的。 (二)为什么要强化治疗? 一些临床研究证实,例如UKPDS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百分之一,至死和非至死性的心梗就要下降百分之十四;至死和非至死性的脑血管意外,要下降百分之十二;微血管终点现象近百分之三十七;白内障摘除数呢可以下降百分之十九;其它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节制的死亡要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三;心衰下降百分之十六;而且这一个受益是在病程之间任意时间点。

胰岛素注射技术最新指南

胰岛素注射技术最新指南 该指南适用于绝大多数胰岛素注射病人,但是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这些规则仍然需要调整。在下面的各段里,基本信息和操作建议有部分重复。 卫生保健人员的任务 1.目前有三大类注射药物可供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GLP-1因子和胰泌素。 2.糖尿病宣教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导病人如何正确地注射这些药物。 3.在对患者进行理想的注射技术教育之前,首先得对注射部位的解剖有一定的了解。 4.有必要认识到不同组织和部位对不同因子的吸收存在差异。 5.教育正确的注射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肌肉注射。 6.卫生保健工作者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病人克服注射时可能出现的诸多心里障碍,特别是在实施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初期。 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心理挑战 儿童 1.在开始实施注射治疗时,大多数儿童所产生的恐惧通常来源于早期免疫接种注射经历和关于注射的有关负面社会信息。 2.卫生保健工作者和父母害怕伤害到儿童,通常容易将这种恐惧传递给儿童。 3.父母如果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可以减少相应的焦虑,他们平静而肯定的表现对恐惧的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支持。 4.患儿预期中的恐惧往往比实际注射时的恐惧更严重。 5.一个在给儿童注射时面带微笑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可能会被误解为喜欢伤害儿童。这个时候最适合的是不带有任何表情。 6.注射时可对幼儿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只要不是使用欺骗的手段),而对于年长儿则更适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 7.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放松训练,引导性思维,等级性接触,积极的动作示范和强化性训练。 青少年 1.卫生保健人员需要意识到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在同龄人面前注射胰岛素。 2.在青少年里存在一个更大的趋势是忽略注射,大多数是由于单纯的遗忘,尽管有些时候可能是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或自身的情绪抵触等等。 3.如果存在将减少胰岛素剂量视为一种控制体重方法的危险性行为,忽略注射将可能成为一种习惯。

胰岛素瘤临床路径

胰岛素瘤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胰岛素瘤(ICD-D13.703)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和确定进一步诊治方案。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有Whipple三联征者并且满足以下标准可考虑诊断: (1)未应用胰岛素促泌剂; (2)排除药物(包括酒精及其他可能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升糖激素缺乏、严重疾病(肝功能不全、肾衰、心衰、败血症、疟疾、重度营养不良等)、非胰岛细胞肿瘤导致低血糖; (3)胰岛素抗体阴性; (4)低血糖时伴有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3μU/ml, C 肽≥0.6ng/ml (0.2nmol/l), 胰岛素原≥5pmol/l,或胰岛素释放指数>0.4或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85; (5)低血糖时血β羟丁酸≤2.7mmol/l,静脉注射胰高糖素1mg 后血糖上>1.4mmol/l; (6)有胰腺影像学(超声、CT、MR等)或病理支持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13.703胰岛素瘤疾病编码。

2.除外药物(包括外源性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酒精及其他药物)、升糖激素缺乏、其他严重疾病(肝功能不全、肾衰、心衰、败血症、疟疾、重度营养不良等)、非胰岛细胞肿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胃旁路术后等导致低血糖。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胰岛素瘤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空腹毛细血管血糖(其他时间根据病情选测);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 (4)胰岛素抗体、皮质醇、甲状腺功能、胸片; (5)低血糖时查静脉血浆葡萄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β羟丁酸; (6)腹部超声、胰腺增强CT/MR。 2.并发症相关检查:认知功能等。 3.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增加以下检查项目: (1)72小时饥饿试验;混合餐试验; (2)超声内镜胰腺穿刺;选择性胰腺动脉钙刺激试验;生长抑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 方案, 氨基酸, 基因, 胰腺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类型的选择 * 动物胰岛素是动物胰腺的提取物经过纯化等一系列处理后生产出来的,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能致敏,长期应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 重组人胰岛素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生物工程药物,具有与人内源性胰岛素完全相 同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是应用氨基酸修饰技术将重组人胰岛素的氨基酸结构进行改造,可改变其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加快或延长其在体内的起效或作用时间,但由于其与人内源性胰岛素的结构不完全一致,对人来说也属于异源多肽,仍具有免疫原性,可能致敏, 或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下述人群应选用人胰岛素: 已经妊娠或打算妊娠的妇女 过敏体质者 对动物胰岛素呈现免疫抵抗者 刚刚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者 希望间断应用胰岛素者 长期应用人胰岛素类似物而疗效降低者 接诊的新病人,不知其原来使用的胰岛素的种属 胰岛素给药方案 1、“胰岛素生理性供给”方案即每天3~4次注射(强化治疗方案)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每天共4次注射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 射3次 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 次 2、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非强化治疗方案) BIDO治疗方案: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 早餐前预混胰岛素+ 晚餐前预混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晚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早餐前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胰岛素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胰岛素瘤(ICD-D13.703)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和确定进一步诊治方案。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有Whipple三联征者并且满足以下标准可考虑诊断:(1)未应用胰岛素促泌剂; (2)排除药物(包括酒精及其他可能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升糖激素缺乏、严重疾病(肝功能不全、肾衰、心衰、败血症、疟疾、重度营养不良等)、非胰岛细胞肿瘤导致低血糖; (3)胰岛素抗体阴性; (4)低血糖时伴有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3μU/ml, C肽≥0.6ng/ml (0.2nmol/l), 胰岛素原≥ 5pmol/l,或胰岛素释放指数>0.4或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85; (5)低血糖时血β羟丁酸≤2.7mmol/l,静脉注射胰高糖素1mg后血糖上>1.4mmol/l ;

(6)有胰腺影像学(超声、CT、MR等)或病理支持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13.703胰岛素瘤疾病编码。 2.除外药物(包括外源性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酒精及其他药物)、升糖激素缺乏、其他严重疾病(肝功能不全、肾衰、心衰、败血症、疟疾、重度营养不良等)、非胰岛细胞肿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胃旁路术后等导致低血糖。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胰岛素瘤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空腹毛细血管血糖(其他时间根据病情选测);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 (4)胰岛素抗体、皮质醇、甲状腺功能、胸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