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年级土地资源管理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朱艳飞

学生姓名马维罗福来张庆张剑聂润刘任烊学号31 29 34 33 32 26

实验日期2016年5月28日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教务处制

2016年5月28日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六大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它的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黄河环境恶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是,近年来,她饱受重重苦难,深受种种环境问题。

黄河流经区域类型及分布

黄河断流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近几十年来,黄河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急剧降低,“悬河”形势加剧,防洪水位逐年抬高。1950~1998年,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5个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水位分别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尤其是1987年以来,黄河来水量较小,主河槽淤积进一步加剧,1987~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即

便是中常洪水也可能发生滚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黄河利津县段断流情况统计

年份天数

70年代9天

80年代11天

1991年82天

1992年61天

1993年75天

1994年121天

1995年122天

1996年136天

1997年226天

1998年142天

1999年42天

2000年0天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之后没有再出现断流情况。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断流形势,国家计委、水利部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和《黄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于1999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了水调局,从1999年3月17日开始,对黄河供水实行统一管理和有计划的调配,自此以后,黄河下游未出现断流现象。

黄河断流原因

一、农业用水方式粗放,效率过低。几十年来,农业用水方式几乎没

有改进,仍为大水漫灌、串灌,水的渠系利用系数仅为0.3~0.5,灌溉定额过高,每公顷平均用水量在9000m3以上;其中宁夏引黄灌区达24720m3,内蒙古引黄灌区达11985m3。

二、用水价格过低。长期以来,沿黄两岸的地方政府以“减轻农民

负担”为由,实行“福利水”政策,压低农民灌溉用水的价格,现行水价仅为全国其他地区农业用水价格的1/5~1/10,难以反映供水成本和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三、管理落后。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工作中习惯性地用“计划”的方法管理市场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同时,沿黄各省区、市、县均设有水利厅(局)等机构,各管一块,造成“多龙管水”的局面,可以说,体制的滞后导致了管理的落后。

黄河断流原因分析

一、“公地悲剧”与过量用水

“公地悲剧”是产权经济学中的典型案例,其大意为:一块产权不明的牧地,任何人都不拥有产权,但都可自由放牧,且不承担任何责任。结果是放牧数量无限增长,终至超过牧地的承载力,导致资源的枯竭。产生“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使用该资源的成本小于社会成本。黄河就如同这一块公共牧地沿岸的政府、居民都可以任意引用,其结果必然是断流。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作为权利的使用者,对水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乃至最终利益的分配却没有充分的权能。这就造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即国家

名义上对黄河拥有所有权,但实际使用权属于沿岸各地方政府,虽然黄委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管理职能,但对此并无充分的约束职能,以致各地按需引水,用水量直线上升。所以,虽然国家名义上拥有黄河的所有权,但实际上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造成了国有产权的虚置,这是对所有权的否定;而作为实际拥有使用权的地方政府,既没有(或不能)单位或部门对其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也不承担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与补偿等责任,致使其按需取水,用水量无限膨胀。

二、低效用水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标准是实现帕累托最优。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把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为社会带来最大福利;从微观上来说,就是水资源要掌握在最需要它、能给拥有者带来最大福利的主体手里。目前,黄河水资源的低效使用,不仅无法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带来最大的社会福利,而且成为造成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产权制度与管理

黄委对黄河的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由于其与沿黄各省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理清,致使管理渠道不畅,效率低下。近年来,许多单位(或部门)及理论界所讨论和倡议进行的流域统一管理,即由主管单位集整个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建设等职权于一身,以期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实际上,无论是以往的区域管理体制,还是现行的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

的体制,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四、产权交易与水价

水价过低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在全国都成了水资源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过低的价格不仅无法调节水商品的供求关系,而且无形中鼓励着浪费水的行为。

解决措施

一、生态环境建设方略

1、风沙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主要地貌类型为沙丘草滩区和草滩盆地区,地表形态以流动、固定、半固定的各种沙丘、滩地、沙地为主,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海拔1200~1404m,沟壑密度小于2km/km2,年降水量272.3~379.6mm,水蚀强度相对较小,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侵蚀模数在1000t/(km2?a)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度和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但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人工造林面积小。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应以防风固沙为主,在建设以水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的同时,主攻林草,建立防风林带、固沙林带、护田林网等防风固沙体系。林草中主要选择治沙效果好、加工利用价值高的沙柳、沙蒿,配合其他适生灌草,如沙棘、花棒等,以逐步达到遏制风沙强度,减缓沙丘移动的目的。另外,可以筑坝蓄水、打井抽灌,引水拉沙,改造沙漠,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2、河源涧地区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南部和吴旗、安塞两县北部,地表为更新世厚层黄土及洪积物覆盖,基底为白垩纪砂页岩,

出露较少。该区地势较高,以长梁、涧地、残涧地为主要地貌,以水蚀、沟蚀及重力侵蚀为主,风蚀次之。部分涧地为深沟切割而成,沟岸重力坍塌严重,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5000t/(km2?a)。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应以固沟保涧为主,建设基本农田应与造林种草同时进行,走农、林、牧并举的发展道路。坡面造林种草,修建田间工程,沟道内打坝建库蓄水,抬高侵蚀基点,控制沟谷发展。同时,营造护田林网,修围堰固沟保涧,把涧地建设成产粮基地。

3、丘陵区位于无定河流域东南部,沟壑密度较大,梁峁顶部海拔在1000m以上,相对切割深度为50~250m。本区山高坡陡,耕垦指数很高,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之暴雨强度大,土壤侵蚀剧烈,面蚀、沟蚀严重,潜蚀、融蚀普遍存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侵蚀模数为15000~20000t/(km2?a),是无定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应以植被建设和坡面、沟道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主,尽量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大力退耕还林还草,以梯田、沟坝地解决基本农田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畜群数量,大量种植牧草,推行舍饲养畜;积极发展林果产业。

二、分区措施配置

1、风沙区重点治理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在迎着沙丘方向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制止沙丘移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地带一般地下水较为丰富,可以大量营造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大片防风固沙林,以沙柳、沙蒿为主要树草种,带状、菱形状栽种形成网格,其间撒播适生牧草;在丘间滩地上发展基本农田和人工优质牧草地,

并在四周营造农田、草场、道路、村庄防护林网;对碱滩采取以沙压碱、排水防碱的治理措施;在地质地貌条件许可的沟道中建造骨干工程和塘坝,拦蓄洪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河源涧地区措施农田主要布设在沟底的涧地和坝地上,在距村庄较近、土壤侵蚀较轻、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上实施坡改梯工程;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布置在梁顶荒地或退耕陡坡地上,主要以水平沟整地方式造林;在村庄周围、交通便利的平缓退耕坡地上,以条田配水平沟整地发展经济林果;人工种草布置在梁坡下部的缓坡地上;沟道中修建骨干工程和淤地坝。最终形成梁峁顶水土保持林,梁峁坡经济林,梁坡下部缓坡人工种草、沟坡水土保持灌木林,沟底涧地和坝地为基本农田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3、丘陵区措施在梁峁顶种植以灌为主、灌草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以防风固土,减少面蚀和细沟侵蚀。梁峁坡以水平阶、鱼鳞坑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为主,以拦蓄降水,保持水土。梁坡中上部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避风向阳处建设经济林。在梁坡下部退耕地或荒坡地上种草。沟缘线附近以沟头防护工程为主,以防止沟岸扩张和溯源侵蚀;沟坡部位主要进行工程造林,以固土护坡,遏制产流;沟底主要修建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坝系工程,以拦泥淤地,变荒沟为粮川,抬高侵蚀基准。

三、其他措施

1、建设黄河防护林,植树种草,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2、不断更新水旱灾害治理思想,采取综合治理与开发。

3、加强污水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黄河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断流现象,分析断流的原因,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黄河断流;黄河断流原因;黄河断流应对策略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一、黄河断流的原因浅析 黄河是地上河, 具有向两岸(左岸主要是海河流域, 右岸主要是淮河流域) 送水的良好 条件。自1970 年恢复引黄灌溉以来两岸的引黄灌溉面积发展到3 000 万亩。根据黄河水量分配, 每年需向两岸供水100 亿m3。而所谓黄河断流是两岸从黄河引水后在其下段所造成的干河现象。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对黄河断流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改变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从而对黄河断流有很大的影响。 2)太阳黑子 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用水量增加,从而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

我国水权交易实践及其分析

我国水权交易实践及其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近几年的水权交易实践,指出实际水权交易中在产权、水权初始分配机制及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机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整。为此需要从初始水权分配、价格确定机制、交易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与实验。 关键词:水权,交易,实践,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学术上称之为“水权交易”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表明我国水权交易制度的雏形已经在实践中开展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2000年的东阳一义乌“水权交易”案例、2002年甘肃张掖市推行的“水票”转让制、黄河水权转换等。 1 我国近年来的水权交易 1.1东阳市—义乌市水权交易 2000年11月24日,浙江省义乌市和东阳市签订有偿转让横锦水库的部分用水权的 协议,开创了我国首例水权交易的先河。协议规定的主要内容:一是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 亿元购买东阳市横锦水库每年的4999.9万立方米水的使用权;二是转让用水权后水库原所有权不变,水库运行管理、工程维护仍由东阳市负责,义乌市按当年实际供水量0.1元/m3支付综合管理费(包括水资源费)。三是从横锦水库到义乌市引水管道工程由义乌市负责规划设计和投资建设,其中东阳市境内段引水工程的有关政策处理和管道工程施工由东阳市负责,费用由义乌市承担。义乌市购买用水权的2亿元资金,根据引水工程进程分期付清。2005 年元月, 东阳--义乌横锦水库引水工程正式通水, 标志着这一交易实践获得了实质性的成功。 东阳—义乌水权交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则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寻求水资源跨区域配置的成功案例,是对行政配置的有效补充甚至是重要突破(张香萍,2003)。还有专家认为,此次水权交易中购买的是水库中的水,凝结了人工劳动和物 化劳动,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完全具备了商品的属性,因此这次交易的实质是“水商品的买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水权交易”(曹明德,2004)。也有一部分人持否定态度: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客体是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实质上是水商品,而东阳市并不真的是该水商品的所有人。我国明确规定水资源归国家,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代表行使所有权。政府仅仅是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代表者、管理者、保护者,并不能对水资源进行买卖。也就是说,他们有权对水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微观调整和成本分配,无权利用市场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东阳义乌水权转让,还没有处理好与第三人的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东阳义乌水权转让之后,它相邻的地市就对这起水权转让提出了异议。由于水文系统的相连性,东阳向义乌所卖出的水权,实际上是侵害了它的部分用水并且在东阳向义乌转让水权之后,它的水量明显减少。 1.2张掖市推行的水票转让制

黄河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黄河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黄河安危,关乎全局。黄河防洪工程由于长期受维修养护经费短缺、“重建轻管”思想影响,工程维修养护得不到重视,工程标准偏低,质量、基础差,影响了工程完整和工程面貌,降低了工程抗洪强度。水管体制改革后,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对防洪工程高标准维修养护,增强了工程的抗洪强度,改善了工程面貌,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同时在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笔者就现存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来同大家一并探讨。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黄河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管体制改革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确立、“数字工管”系统的逐步完善,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科学谋划,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实现新突破。 二、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水管体制改革以后,黄河防洪工程实行管养分离的运作新机制,

但由于维修养护经费实行预算管理,维修养护业务未通过招投标直接由相应养护公司承担,养护公司表面上是企业,实际上没有真正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水管体位与养护公司之间职能权责并不完全明晰,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养护设备陈旧不足,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基层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工程维修养护的机械化水平偏低,缺乏大型和专业化维修养护设备,现有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老化现象严重,维修养护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三)管理队伍问题 在组建专业养护队伍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素质,建立的管理队伍没有发展潜力。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年青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四)防汛队伍问题 防汛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专业抢险知识、技术落后,专业素质偏低,查险能力不足,队伍年龄偏大,群防队伍组织难度大,缺少抗大洪、抢大险经验,部分群众防汛队伍有名无实。 (五)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薄弱环节 预报、测报设施落后,堤防工程查险还要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防汛信息采集手段不适应防汛形势发展的需要,决策指挥系统自动化水平有待完善。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 管君阳51082601024 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 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 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 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另外, 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 1.2 黄河断流成因 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 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黄河水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docx

黄河水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 第一条为优化配置、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规范黄河水权转让行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定,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实际,修订本办法。 ???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权转让是指黄河取水权的转让。 ??? 第三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进行水权转让: ??? (一)引黄耗水量连续两年超过年度水量调度分配指标,且超出幅度在5%以内的省(区),需新增项目用水的; ??? (二)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相比,取水许可无余留水量指标的省(区),需新增项目用水的; ??? (三)与省(区)人民政府批准的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相比,市(地、盟)无余留水量指标的行政区域,需新增项目用水的。 ??? 第四条实施水权转让的省(区)应编制黄河水权转让总体规划。 ??? 第五条水权出让方必须是依法获得黄河取水权并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工程节水措施或改变用水工艺拥有节余水量的取水人,取水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管理单位不一致的,以用水管理单位为主作为水权出让方。 ??? 第六条水权受让方拟建的项目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采用先进的节水措施和用水工艺。 ??? 第七条黄河水权转让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一)总量控制原则。黄河水权转让必须在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耗水量指标内进行; ??? (二)水权明晰原则。实施水权转让的省(区)应制定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将黄河耗水量指标分配到各市(地、盟)及黄河干支流,经黄委审核同意后,由省(区)人民政府批准; ??? 需要调整省(区)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应经原程序审核批准;

黄河断流的原因

1.黄河断流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 措施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10.减少洋面浮油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减少入海石油。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海洋沙漠化现象。 11.减少CO2排放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 危害:黄河断流后,给黄河沿岸的城市带来了不便,特别是黄河流经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当地工农业用水较大,因此,黄河断流不仅在生态上危害严重,更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一)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二)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岸侵蚀后退。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2.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在黄河入海口,由于近年来黄河入海水量大减,引起海水倒灌。山东省东营市的领导同志说,黄河是东营180万人的生命河,黄河一旦断流,这里将是一片毫无生机的盐碱滩。3.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但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已达到或超过鱼类致死浓度,许多河段鱼类基本绝迹。4.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植被以草地为主,现有各类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使草地向盐生植被退化,而且还影响人工草地生长。5.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断流使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断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等。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docx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奠定了今日黄河流域的昌盛繁荣,成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我们称为“母亲河”。回顾历史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忧,曾几时黄龙肆虐,倾吞粮田,自新中国诞生,这条孽龙才被勤劳的治黄人扼制在九十八湾故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欢乐,引黄灌溉滋润良田、补充水源托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渗漏损失量之后,已很难满足不合理超负荷的用水。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岸引水急剧增加,由此发生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各种水事矛盾,如何使用有限的黄河水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要求,如何在黄河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 一、黄河水资源的管理现状 1.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 198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对全河水资源进行了宏观分配,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

1997年起黄委开展了不同来水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制 定工作,编制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将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进一步分配到年内各个月和不同来水年份的水量分配。 2.取水许可管理 实施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2002年黄委制定并颁发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审批的取水总量,扣除回归黄河干支流水量后的耗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的水量指标。这在我国流域取水许可管理中尚属首次。根据水利部、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黄委还开展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对从黄河取水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论证工作的开展,对促进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建设项目用水、提高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3.黄河干流水量实时调度 按照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部署,黄委分别于1992、1996、1997年实施了3次远距离调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黄委成立了专门机构并于1999年3月开始对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实施调度。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黄河水量调度总的原则是: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总的调度思路是: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自治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

河北水资源现状

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说首先是降水时间上我国处在季风地区夏秋时节降水多冬春时节降水少所以时间上旧分布不均空间上来自太平洋上的潮湿气流可以增加我国的降水但是我国的山川较多阻碍了暖湿气流的北上以致于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降水的分布不均其次是与各个河流的汛期有关我国一般春夏时各个流域的水量会增大还有就是相对与北方来说南方流域的水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一、水资源现状 河北自古就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据史料记载,在1949解放以前的580年中平均每3年就要遭受4次洪灾或旱灾;平均每20年发生淹没100个州县以上的大水;平均每30年发生一次受灾面积占耕地一半左右的大旱。1946年以后,河北灾害转为主要以旱灾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年年有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也由最初的1000万亩增加到现在2000的多万亩。河北省七大水系多发源于境外,由于发源地内蒙古、山西、河南、北京等均为缺水地区,其在上游修建水库以及蓄水工程,造成我省入境水量减少,年入境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99.8亿立方米减少到90年代的30亿立方米,而如今地表河流除拒马河以外其它的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危机局面。于是人们把眼光瞄向了地下水。大规模的开凿机井取水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的开采是“入不敷出”的盲目开采,从而使地下水位由最初的几米、十几米、几十米下降到现在的100多

米。在过去的20多年河北累计超采地下水超过1000亿立方米,为全国之最,而且其中有很难补给的深层后备水源。沿海的沧州、唐山因地下水位的下降已被海水侵入。针对目前的情况,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省中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有可能在20年后被采光。如今的燕赵大地因为缺乏水分的滋润而变的“满目疮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河北省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二、相关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第一,气候方面的影响。河北大部分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有530毫米。但是关键在于其时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月份左右即所谓的“汛期”,而其它时间的降水量却是微乎其微的,河北境内虽然河渠众多,但却是用水时枯,而夏季雨水充沛的时候大量的雨水则顺着通畅的河道白白流入海洋。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原因我省的降水量日益减少,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我省已经连续6年干旱。今年入冬以来,我省基本上没有降水,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底,全省平均降水只有10.2毫米,形势越来越严重。 第二,地理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河北中东部基本为平坦的大平原,而西部却是高耸的太行山脉,河流从2000余米高度陡然而下,巨大的落差使得水流湍急,每年的七月份左右汛期时,水流强度更是令人望而却步,极大的增加了蓄水的难度;另一方面,河北环绕京津,境内又有京九、京广、京沪等重要干线及华北油田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在防洪上以大局为重。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每年大量的水资源白白

GIS在黄河防汛业务中的应用

GIS在黄河防汛业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28T15:08:57.4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作者:许东波魏金颖 [导读] 水灾具有形成时间短、来势凶猛、危害严重等特点,为了抗御洪水、减少灾害损失,开展黄河防汛工作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GIS 在黄河防汛业务中的应用,提高防汛工作的开展效率。 许东波魏金颖 阳谷黄河河务局山东聊城 252300 摘要:水灾具有形成时间短、来势凶猛、危害严重等特点,为了抗御洪水、减少灾害损失,开展黄河防汛工作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GIS在黄河防汛业务中的应用,提高防汛工作的开展效率。 关键词:GIS;黄河防汛;应用 前言 黄河水利委员会是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部门,下辖省、市、县(区)黄河河务局三级,组成完整的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体系。黄河防汛是各级黄河部门的天职,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极端气候频发,旱涝转换频繁,当前基层黄河部门的防汛抗旱工作十分繁重。同时,也对基层黄河部门的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1黄河防汛业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基层信息化程度尚待提高 虽然建立了诸如防汛预警系统、水调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基于一体化管理的基层黄河防汛抗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尚未建立,基层黄河部门缺乏真正的防汛和水资源统一调度平台,不利于工作的统筹考虑。部分防汛由于受编制影响,人员较少,人员老化严重,不利于防汛工作开展。 1.2防洪工程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目前黄河临黄堤还有部分堤防淤背加固未达标准,部分水闸存在翼墙渗水等安全隐患。防汛抢险道路不足,进控导的个别道路是土质小道,坑洼不平,远不能满足防汛抢险的需要。仍然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安排防汛料物的储备已不现实,若实行有偿储备,则无此项经费,因此防汛料物的社会储备难以落实到位。 1.3防汛管理的机制运行不畅 受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影响,新的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伍刚刚完成调整整合,抢险队缺乏必要的抢险机具和设备,原抢险队设备都已报废。抢险队人员未彻底摆脱“一员双岗”限制,在防汛抢险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抢险技术素质急需提高。群防队伍和群众抢险队的组织和技术培训难以落实,处于纸上谈兵状态,一旦发生险情,由于缺乏应有的防汛抢险技术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4水资源管理调度工作难度提高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沿黄地区极端气候频发,旱灾出现频率激增,且呈现旱灾持续时间长、旱涝转换快等不良趋势,对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提出了更高、更客观、更精细化要求。 1.5节水型社会建设亟待加强 国家多年来将黄河水定义为纯公益性资源,以行政指令方式确定其市场价格,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显成本明显低于其机会成本,无法体现其生产要素本质价值,导致廉价黄河水无法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受国家政策、计划经济僵化思维及地方政府换届频繁、部分党政干部了解黄河不足等影响,沿黄极少部分干部、群众不能充分认识黄河水资源的稀缺性、有偿性,习惯于行政指令放水和无序、过度引水,导致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率和作用。 2黄河防汛的有效建议 2.1着力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 加强一体化调度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河防汛抗旱调度管理系统,支持黄河防汛和水资源调度管理。加大办公通信设备配置和更新力度,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充实防办工作人员,优先选配大学生及信息化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充实防办力量。 2.2着力加强河道管理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科学规划和整治河道工程的基础上,加强河道管理,给洪水留出合理空间。搞好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保证河道过流断面不减少,河势不扰动,工程安全保护区不被占用。搞好滩区生产管理,避免形成新的阻水片林和其他阻水建筑物;积极向群众宣传,主动做好应对滩区行洪的各项准备。 2.3着力完善各项防汛工作制度 进一步完善黄河防汛办公室的各项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大防汛”作用,使每一项制度都落到实处,让各个部门都能够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建立完善防汛指挥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和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防洪预案和重要险点的抢护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2.4着力完善防汛管理运行新机制 逐步解决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人员和设备问题,加强抢险队的培训和训练力度;继续做好沿黄乡镇黄河机械化抢险队建设,落实抢险设备,提高机动能力;加强群防队伍防汛技术演练和培训,提高其实战化要求;探索群众和社会团体防汛料物储备的新模式,为防汛抢险提供物资保障。 2.5着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职责权限,进一步细化、量化黄河水资源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严格用水计划管理,按规定及时上报用水计划建议和下达水量分配指标。严格沿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

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汇总

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汇总 1.地理原因(地理判断与比较及原因分析) 原因问题应从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地理重在自然)(因素) 分析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 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 ◆影响气温的因素: 例1: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 ①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 ②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 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④城市人口密集,汽车尾气等排放加剧温度提高。 例2: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②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③白昼长,日照时间长;④沙漠广布,增温快 ⑤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分析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原因: 例3: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的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低,升温快,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故日较差大。 ◆影响降水的因素:(降水类型及原因分析) 例4: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 ②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例5:说明造成南疆和北疆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有一些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天山迎风坡,降水较多。封闭的吐鲁番(塔里木)盆地,水汽不易进入,并且位于天山背风坡,空气干燥。 ◆气候成因分析: 例6:“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对昆明气候的形象写照,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年级土地资源管理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朱艳飞 学生姓名马维罗福来张庆张剑聂润刘任烊学号31 29 34 33 32 26 实验日期2016年5月28日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教务处制 2016年5月28日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六大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它的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黄河环境恶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是,近年来,她饱受重重苦难,深受种种环境问题。 黄河流经区域类型及分布 黄河断流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近几十年来,黄河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急剧降低,“悬河”形势加剧,防洪水位逐年抬高。1950~1998年,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5个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水位分别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尤其是1987年以来,黄河来水量较小,主河槽淤积进一步加剧,1987~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即

黄河防汛存在问题

黄河防汛存在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沿黄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农村分田到户,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官兵不相识、组织纪律松懈、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1.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黄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1.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黄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黄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1.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獾狐、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老口门多,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未经大洪水考验。四是黄河下游现有险工、控导工程标准低,整体滑塌险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防洪安全。 1.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黄河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2对策与建议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对黄河下游的断流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和评价,对断流的成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利津断面的分阶段最长断流历时(天数)趋势,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对 2000 年水平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黄河断流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黄河断流趋势预测 1.断流情况概述 1.1断流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径流观察工作始于 1919 年,距今已经 86 年。但黄河断流,特别是长时间大尺度(河长)断流是近年来发生的事 1960 年,黄河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由于运用不当和考虑不周造成黄河下游花园口断面断流 25 天,高村断面断流 7 天,利津断面断流 141 天(利津断面长时间断流主要是因为其上游王庄引黄闸为引取水资源,在河道中筑坝将水堵死所致)[1]。除此之外,一直到1972 年,黄河断流的“序幕”渐渐拉开,而且,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1.2近年来的断流情 黄河断流自 1972 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5 年8 月)不到 24 年的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以利津水文断面为例,70 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 21 天 ,80 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 36 天。进入 90 年代后,该断面的年内断流历时急剧增加,1991 年断流历时为 16 天,1992、1993、1994 年断流历时分别高达 82、61 和75 天。1995 年,仅 1-7 月份断流历时就已高达 121 天(见表 1) 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断流历时,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5、6 月份。然而,进入 90 年代后,黄河下游的断流历时迅速向冬春季的 2、3、4 月份和夏秋季节的 7、8 月及10 月份延伸。从表 1 可见,黄河利津断面非 5、6 月份的断流历时,70 年代累计为 24 天,80 年代累计为37 天;进入 90 年代后的前 6 年已累计断流 154 天

浅析加强黄河防汛险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021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析加强黄河防汛险队伍建设 存在问题及对策(2021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析加强黄河防汛险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 对策(2021新版) 目前,黄河防汛抢险队伍由专业队伍、群防队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三部分组成。队伍建设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方法和步骤,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问题和困难。为使防汛抢险队伍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充分体现“黄河防汛人人有责”的宗旨。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黄河防汛抢险队伍存在的问题 1、黄河专业防汛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由于治黄工作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治黄一线招收了一大批工作人员,且这批工作人员多为职工子女,初中毕业者居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仅有小学文化甚至文盲。目前,这批人员是治黄一线的

主力均已过中年,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 2、黄河防汛专业队伍抢险知识、技术落后。黄河防汛专业队伍由黄河职工队伍组成,承担着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工程施工、水情工情测报、通信联络、工程防守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是防汛抢险的骨干力量。近年来,由于防汛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防汛队伍,特别是黄河防汛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致使黄河防汛专业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加之,黄河防汛专业抢险队伍抢险设备配备不足与落后;基层黄河业务部门,接收地方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少;原有的防汛抢险技术知识结构陈旧、技术含量偏低,因此,黄河防汛专业队伍不论在防汛专业知识、抢险技术和设备配置等方面,很难承担起急、难、险、重的现代化防汛抢险任务。 3、部分群众防汛队伍有名无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逐渐提高,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有的青、壮年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有的携妻带子在城里安了家。在农村守家种田的多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的孩子。从而使汛期组建的群众防汛队伍人员

黄河变迁的原因

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①。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②。《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据胡渭考证,“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地也”③。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的真相,还不很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①从此,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①。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③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伏流重源”的谬说。 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魏、晋时期,内地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解到河源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出星宿”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河上源地区设置河源郡,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河源所出地区的确认。及至唐代,和青海、西藏等地的羌、藏族人民交往频繁,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⑤按星宿川唐《十道图》别作“星宿海”。柏海当即今黄河源上的扎陵湖。藏语扎陵系白而长之意,“白”与“柏”同音。后吐谷浑为吐蕃所并,唐蕃之间来往不断,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⑥。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寺卿刘元鼎作会盟使出使吐蕃,进入黄河上源“虏曰闷摩黎山”①。据吴景傲《西垂史地研究》考证,闷摩黎山即今巴颜喀拉山,对河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可见唐代对处于入藏通道的河源地区已有所了解。

黄河防汛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黄河防汛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近年汛期黄河下游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黄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解决当前黄河防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确保黄河安全度汛,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是黄河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指出了黄河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沿黄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农村分田到户,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官兵不相识、组织纪律松懈、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1.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黄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1.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黄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黄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1.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獾狐、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老口门多,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未经大洪水考验。四是黄河下游现有险工、控导工程标准低,整体滑塌险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防洪安全。 1.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黄河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2对策与建议 2.1搞好防汛宣传,高度重视水患意识。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等特点,除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口号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外,每年汛前都要到农村村队街道显眼的地方,张贴黄河防汛宣传材料,介绍今年黄河的防汛形势、防汛任务、防汛要求,使当地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是黄河防汛的成员,更加重视黄河防汛工作,增强防汛意识,掌握抢险基本知识。 2.2扎实做好汛前工程普查。每年汛前,黄河防汛部门应对辖区工程情况进行徒步拉网式的普查,认真仔细查找险点、险段和防汛的薄弱环节,了解掌握辖区内的工程现状,找出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立即进行整修、加固,提高工程的抗洪强度,确保工程安全。 2.3健全各项防汛制度。黄河防汛责任重大,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因此,必须由行政首长负总责,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沿黄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熟悉本辖区内工程情况和防汛情况,及时解决黄河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防汛技术学习,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调度的水平。同时,继续完善领导包工程、包堤段及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