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解

穴名解
穴名解

穴位名称的来历

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涌泉(井穴)

〔穴名解释〕"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释〕"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方法〕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

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穴名解释〕"照",昭,即明显的意思;"海",大海。因为此穴处脉气明显,阔大如海,所以称为照海。

〔取穴方法〕足内侧,在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压、癫痫、足跟痛。

复溜(经穴)

〔穴名解释〕"复",重复,返回的意思;"溜",同流。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自涌泉流至太溪后,曾绕行一圈至照海,又从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称为复溜。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汗症,下肢瘫痪。

筑宾(阴维脉郄穴)

〔穴名解释〕"筑",原指筑墙的舂棒,形容坚实,这里似乎指的腓肠肌;因为穴位在它的旁边,所以称为"宾",即宾客。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肠肌痉挛。

手太阴肺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释〕"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同身寸,下同)处取穴。

(2)乳头直线向上交三根肋骨处,再向外横开2寸为本穴。本法较简便,但只限于男性。〔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

尺泽(合穴)

〔穴名解释〕"尺"为尸(人)与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泽"指浅水低凹处。这是根据它的位置特点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即凸起的肌腱外侧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郄穴)

〔穴名解释〕"孔",指孔穴;"最",是极或聚的意思。本穴是郄穴,为气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侧部,太渊与尺泽的联机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体炎。

列缺(络穴)

〔穴名解释〕"列",分解;"缺",破裂。因为该穴是手太阴经的络穴,由此分别走入手阳明经;而其部位又在二条肌健(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故名。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闪电,闪电的形状,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

(1)侧掌,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2)患者两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即为穴区。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头痛。

太渊(原穴,脉会)

〔穴名解释〕"太",大的意思;"渊",指水深处。本穴为手太阴经的原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脉会,当寸口动脉处,血气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咽喉痛、咯血。

鱼际(荥穴)

〔穴名解释〕"鱼"是指拇指球肌群隆起形如鱼肚腹;"际",边缘。穴在肌群隆起部之边缘,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在掌骨的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咽干咽痛、婴幼儿腹泻。

少商(井穴)

〔穴名解释〕"少",小的意思;"商",为五音( 宫、商、角、征、羽)之一。据《内经》载,肺音为商。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脉气初出十分细小。故名。

〔取穴方法〕在大拇指桡侧缘,距指甲角约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发热、咽喉肿痛、咳喘、气喘。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曲泽(合穴)

〔穴名解释〕"曲",屈曲,指肘弯处;"泽",水归聚的地方。意思是这一穴位较"池"(手阳明经曲池穴)浅而面积较广,所以称曲泽。

〔取穴方法〕仰掌,肘部微微弯曲,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尺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急性肠胃炎、肘臂疼痛麻木、中暑。

郄门(郄穴)

〔穴名解释〕"郄",指空隙,这里又指该穴为郄穴;"门",指神气出入之处。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直上5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与桡腕屈肌键)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癫狂。

间使(经穴)

〔穴名解释〕"间",间隙,此指两筋之间;"使",出使,臣使。本穴属于心包经,心包络为君子之官心的臣使。所以称为间使。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3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癫狂、症、疟疾。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

〔气名解释〕"内",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前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关"指出入要地。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2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呕吐、高血压、休克、膈肌痉挛、胃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大陵(原穴)

〔穴名解释〕"大",高大之意;"陵",丘陵。该穴在腕骨隆起处后方,其隆起处似高大的丘陵,故名大陵。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正中的两条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癫狂、手指麻痛。

劳宫(荥穴)

〔穴名解释〕"劳",劳动;"宫",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所居的地方。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为本穴,所以名为劳宫。

〔取穴方法〕

有两法:

(1)手掌面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的掌中横纹处。

(2)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即为本穴。以此法较为简便实用。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口腔炎、癔症。

中冲(井穴)

〔穴名解释〕"中",指中指;"冲",与少冲的"冲"意义相似。穴位在中指端,所以名中冲。〔取穴方法〕在手中指指尖中央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小儿惊厥,中暑、晕厥。

本经穴主要用于治疗心胸疾病和神志疾病。

手少阴心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极泉

〔穴名解释〕尽头称为"极",这里指深凹处;"泉",指水始出的地方。手少阴心经起自心中,由本穴出体表,好似泉水涌出,又为腋窝深凹之处,故名。

〔取穴方法〕上臂外展,暴露腋窝,在其中间,当腋动脉的前方或后方取之。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心痛。

少海(合穴)

〔穴名解释〕"少",指手少阴经;"海",为百川之汇聚处,因本穴是合穴,为脉气汇聚之处,所以比喻为海。

〔取穴方法〕屈肘,在肘横纹尺侧头凹陷中取穴,穴在肱骨内上髁与骯动脉之间。

〔主治病症〕心痛、精神分裂症、淋巴结炎、前臂麻木疼痛。

通里(络穴)

〔穴名解释〕"通",指通路;"里",指里外之里。穴为手少阴经之络穴,络脉从本穴分出走向手太阳经,而其支脉循本经循环心中入里,所以称为通里。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神经衰弱、症。

神门(原穴)

〔穴名解释〕"神",神明,心藏神;"门",门户。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即尺侧腕屈肌腱附着于腕豆骨的桡侧缘取穴。〔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痴呆、心悸、意症、精神分裂症。

少府(荥穴)

〔穴名解释〕"少",指手少阴经;"府",指神气所属的地方。

〔取穴方法〕有二法。

(1)掌侧,在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与劳宫穴相平。

(2)仰掌,屈小指,在小指尖所指处。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手小指拘挛。

少冲(井穴)

〔穴名解释〕"少",指手少阴经;"冲",要冲。本穴属手少阴,又是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相交之处,为经气交通的要冲,所以称少冲。

〔取穴方法〕在小指指甲角桡侧根部,约离指甲0.1寸处。

〔主治病症〕心悸心痛、昏厥、喉炎。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商阳(井穴)

〔穴名解释〕"商",五音之一,意思和少商的"商"相类似,因为大肠经和肺经表里;"阳",本穴在少商穴的外侧,又属于阳经的穴位,所以称阳。

〔取穴方法〕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咽喉肿痛、牙痛、昏厥。

二间(荥穴)

〔穴名解释〕"二",指此穴为本经的第二个穴位;"间",间隙,因穴位在隙陷处,所以称二间。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即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约在食指指掌横纹端。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牙痛、鼻出血。

合谷(原穴)

〔穴名解释〕"合",会合;"谷",山谷。因该穴在拇、食指相合,形如山谷之中间,故称合谷。

〔取穴方法〕有三法:

(1)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拇食二指合并,虎口部隆起最高点为穴。

(3)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

〔主治病症〕感冒、颜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

阳溪(经穴)

〔穴名解释〕"阳",阴阳的阳,该穴在手背属阳;溪",山溪,穴在筋骨之间的凹陷处,类似山间小溪。故称为阳溪。

〔取穴方法〕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时,在二肌腱(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牙痛、腱鞘炎、急性结膜炎。

手三里

〔穴名解释〕"里",此作"寸"解释。因为该穴在手部,又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三寸处,故名手三里。

〔取穴方法〕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和曲池的联机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肘臂痛、溃疡病。

曲池(合穴)

〔穴名解释〕"曲",屈曲;"池",水池。屈曲肘部,横纹端处出现凹陷,形似浅浅的水池,所以称为曲池。池,尚有另外一个涵义,因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气血汇合之处,似水流汇入池中。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屈肘部,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联机中点取穴。

(2)屈肘部,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高热、荨麻疹、感冒、高血压、肋骨外上髁炎、扁桃体炎。

臂臑

〔穴名解释〕"臑",原意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内侧处。因穴在上臂肱骨内侧(桡侧),故名臂臑。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联机上,曲池上7寸,在三角肌止点处取穴。

(2)举臂平至肩,在三角肌下端上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眼病。

肩髃

〔穴位解释〕"肩",肩部;"",骨,肩胛骨肩峰端。穴在肩峰的前下方,所以名为肩髃。〔取穴方法〕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者向前平伸时,肩峰下会出现两个凹陷,其中前下方凹陷处就是本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肩关节周围炎、高血压、荨麻疹。

天鼎

〔穴名解释〕"天",指上部、高部;"鼎",古代炊具,它的形状特征为有三足。该穴在颈部,又位于头、颈椎及胸锁乳突肌三者之间,故名天鼎。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头,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在扶突穴与缺盆穴联机中点取穴。〔主治病症〕上肢瘫痪麻木、肩关节周围炎、扁桃体炎。

扶突

〔穴名解释〕"扶",为两旁相搀;"突",指高处。该穴位于二筋(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高突相合之处,二筋相合形同搀扶,故名扶突。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头,喉结旁,在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即在与结喉同一水平的胸锁乳突肌的肌腹上取穴。

〔主治病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咳嗽、哮喘、咽喉肿痛以及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

迎香

〔穴名解释〕"迎",迎接;"香",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取穴方法〕在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上面取穴。

〔主治病症〕鼻炎、鼻窦炎、颜面神经麻痹、胆道蛔虫症。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关冲(井穴)

〔穴名解释〕"关",出入要道,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是经气始发的地方,又位于少冲、中冲之间,所以名为关冲。

〔取穴方法〕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中暑、咽喉肿痛、耳聋。

中渚(输穴)

〔穴名解释〕"中",中间;"渚",水中小洲。本穴为三焦经的输穴,三焦经好似江河水流动,脉气到这里输注流动,就像河中的小洲,所以称为中渚。

〔取穴方法〕手背部,在环指指掌关节的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肋间神经痛、手指瘫痪疼痛、头痛。

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穴名解释〕"外",指外侧,因本穴在前臂伸侧面,所以为外;"关",指关隘。本穴和内关相对,以治头肢、躯干疾患为主,故称外关。

〔主治病症〕感冒、耳聋、胁痛、腮腺炎、中风偏瘫、肘腕疼痛麻木。

支沟(经穴)

〔穴名解释〕"支",即四肢,此指前臂;"沟",沟渠。因为穴在前臂,所处位置又凹陷如沟,所以称为支沟。

〔取穴方法〕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在两骨(尺骨和桡骨)间取穴。即在外关上1寸。〔主治病症〕肋间神经痛、肋部挫伤、中风偏瘫、习惯性便秘。

天井(合穴)

〔穴名解释〕"天",高处;"井",此指凹陷处。穴位在肘尖的上方,所以称为天;井则形容鹰嘴窝的凹陷颇深。

〔取穴方法〕在臂外侧,屈肘时,肘尖(即鹰嘴)直上1寸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肘关节肿痛、颈淋巴结结核、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肩髎

〔穴名解释〕"肩",肩部;"",孔穴。本穴在肩部,举臂时出现凹陷,故名肩。

〔取穴方法〕在肩部,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

翳风

〔穴名解释〕"翳",遮掩的意思;"风",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

〔取穴方法〕耳垂后方,在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耳鸣、腮腺炎、面神经麻痹。

角孙

〔穴名解释〕"角",指耳上角;"孙",此指孙络,即细小的络脉。该穴位于耳上角,有手少阳经的支脉经过,故称角孙。

〔取穴方法〕头颞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腮腺炎、结膜炎、头痛、耳聋。

耳门

〔穴名解释〕"耳",此指耳孔;"门",出入之门户。本穴在耳孔前,犹如出入的门户,故名耳门。

〔取穴方法〕在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耳鸣、中耳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丝竹空

〔穴名解释〕"丝",指纤细的眉毛;"竹",指竹叶;空,孔穴。纤细的眉毛聚集一起形成如竹叶样的眉,本穴在眉梢凹陷处,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眉稍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眼病、颜面神经麻痹。

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承泣

〔穴名解释〕"承",承受;"泣",流泪。本穴的意思是,当流泪时,穴处可以承受。

〔取穴方法〕正坐,双目向前正视,瞳孔直下,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慢性青光眼。

四白

〔穴名解释〕"四",广阔的意思;"白",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取穴方法〕正坐,向前正视,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结膜炎、鼻炎、胆道蛔虫病、角膜炎。

地仓

〔穴名解释〕"地",指下部;"仓",收藏粮食的地方。本穴位于面的下部,又近口腔,口腔为容纳水谷食物的地方,所以取名地仓。

〔取穴方法〕面部,口角外侧,上与瞳孔相对处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流涎。

颊车

〔穴名解释〕"颊"指面旁;"车",此指牙关。下颌骨古代称为颊车骨,穴位在其处,所以也称为颊车。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处取穴。

(2)上下牙齿咬紧,在隆起的咬肌最高点,按压有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下关

〔穴名解释〕"下",下方;"关",这里指牙关,即下颌关节前牙关。穴在此处,与上关相对,故称下关。

〔取穴方法〕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时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耳聋、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人迎

〔穴名解释〕本穴在喉结两旁颈总动脉搏动处,这一区域古人称为人迎脉,认为是迎候五脏六腑之气来滋养人体的地方。穴在此处,所以也称为人迎。

〔取穴方法〕在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取穴。

〔主治病症〕高血压、低血压、急慢性喉炎、扁桃体炎、单纯性甲状腺肿。

梁门

〔穴名解释〕"粱",古代和"粱"字相通,意为谷物食品;"门",门户。本穴在胃部,粱门的意思即指食物出入的门户。

〔取穴方法〕在上腹部,脐直上4寸,距正中线2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阑尾炎、便秘。

天枢

〔穴名解释〕"枢",枢纽。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间,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功能,恰如枢纽一样,所以称为天枢。

〔取穴方法〕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阑尾炎、便秘。

水道

〔穴名解释〕"水",水流;"道",通道。本穴具有利水作用,所以称为水道。

〔取穴方法〕下腹部,脐直下3寸,在距正中线2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膀胱炎、尿潴留、遗尿、腹水、睪丸炎。

归来

〔穴名解释〕"归"和"来"都含有恢复、复原的意思,本穴能使妇女子宫脱垂等回复原位,故称归来。

〔取穴方法〕在下腹部,脐直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即水道穴下1寸取穴。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睪丸炎、子宫脱垂、不孕症。

髀关

〔穴名解释〕"髀",指股部;"关",转动处,此指关节。穴在股部而靠近股骨关节处,故称髀关。

〔取穴方法〕有两种取穴法。

(1)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联机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2)仰卧,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横纹,与承扶穴(臀横纹中点)相对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风湿病、下肢疼痛麻木。

伏兔

〔穴名解释〕"伏",伏卧;"兔",兔子。该穴位于大腿前面肌肉隆起处,形状像潜伏的兔子,故称伏兔。

〔取穴方法〕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的联机上,髌骨上6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截瘫、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

梁丘(郄穴)

〔穴名解释〕"梁",山梁;"丘",高处。该穴位于膝梁上肌肉隆起如丘处,所以称梁丘。〔取穴方法〕屈膝,大腿前面,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联机上,髌骨上2寸处取穴。〔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下肢瘫痪疼痛、乳腺炎、膝关节痛。

犊鼻

〔穴名解释〕"犊",小牛;"鼻",鼻孔。该穴在膝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形如牛犊的鼻孔。〔取穴方法〕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膝关节病、中风偏瘫。

足三里(合穴)

〔穴名解释〕"足",足部;"里",寸。因本穴在膝下3寸,所以称足三里。与手三里相对应。〔取穴方法〕有两种取穴法。

(1)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取穴;

(2)以掌心按膝盖,大指抵住内膝眼,次指抵住胫骨前脊,于中指止处定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肠炎、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高

脂血症、中风偏瘫、阑尾炎、膝关节痛。

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

〔穴名解释〕"上",上部,与下部相对;"巨虚",巨大空虚,此指胫腓骨间大的空隙。本穴位于此,又在下巨虚穴上方,故称为上巨虚。

〔取穴方法〕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或在足三里直下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下肢瘫痪疼痛。

丰隆(络穴)

〔穴名解释〕有两种解释。

(1)"丰",丰满;"隆",隆起。该穴所在的部位,肌肉丰满而又隆起,所以名丰隆。

(2)丰隆,原来指雷声,为雷神的名宇,和列缺原指闪电一样,均用来命名络穴。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在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处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痰多、支气管炎、高血压、高血脂、下肢瘫痪。

解溪(经穴)

〔穴名解释〕"解",指骨解(骱),即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溪",溪流,此指凹陷处。该穴位于踝关节前两筋凹陷处,故称解溪。

〔取穴方法〕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在两筋(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踝部疼痛肿胀、头痛、肾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内庭

〔穴名解释〕"内",进入的意思;"庭",门庭。该穴在趾缝之间,两趾好像两扇门,比喻进入门庭,故称为内庭。

〔取穴方法〕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胃痛、足部麻木疼痛。

厉兑

〔穴名解释〕"厉"指足部;"兑"和"锐"字相通,意为尖端。本穴位于足趾的最前端,所以称为厉兑。

〔取穴方法〕在足第二趾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指寸)处取穴。

足少阳胆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瞳子髎

〔穴名解释〕"瞳子",指眼;"髎",孔穴。该穴在眼旁,所以称瞳子髎。

〔取穴方法〕在面部,目外眦(外眼角)旁,眶外缘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面神经瘫痪。

听会

〔穴名解释〕"听",听觉;"会",会聚。指此穴可会聚听觉,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即耳屏前下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面神经麻痹、牙痛。

阳白

〔穴名解释〕"阳",指额部;"白",光明的意思。本穴在前额,又有治疗眼病的作用,所以称为阳白。

〔取穴方法〕在前额部,眉上1寸,正对瞳孔处取穴。

〔主治病症〕前额痛、面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病。

风池

〔穴名解释〕"风",指风邪;"池",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在项侧凹陷处,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取穴方法〕项部,枕骨下面,与风府穴相平,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的上端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头痛、眼病、高血压、癫痫、颈项强痛。

肩井

〔穴名解释〕"肩",肩部;"井",此指凹陷。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所以称肩井。

〔取穴方法〕肩上,在大椎与肩峰端联机的中点上。前面直对乳头。

〔主治病症〕肩痛、中风偏瘫、乳腺炎、嗜睡。

居髎

〔穴名解释〕"居",与"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这里指空隙。在蹲下时,股部出现四陷处就是本穴,所以称居髎。

〔取穴方法〕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联机的中点,侧卧取穴。

〔主治病症〕髋部疼痛肿胀、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腰腿痛。

环跳

〔穴名解释〕"环",为圆形,指臀部;"跳",跳跃。因为本穴在臀部,又治疗下肢活动方面的疾病,所以称为环跳。

〔取穴方法〕令病人侧卧屈股,在股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尾骶骨)联机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臀部软组织损伤。

风市

〔穴名解释〕"风",指被风邪侵袭的疾病;"市",集市,聚集。因为本穴可治疗多种风邪所致的疾病而用此名。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大腿外侧部的中在线,在腘横纹上7寸。

(2)直立垂手,中指尖所指处取穴。

〔主治病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荨麻疹。

阳陵泉(合穴)

〔穴名解释〕"阳",指外,这里指小腿外侧面;"陵",高突处,这里指腓骨小头;"泉",指凹陷部。本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凹陷中,所以叫阳陵泉。

〔取穴方法〕小腿外侧,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胆囊炎、胆石病、胆道蛔虫病、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足光明(络穴)

〔穴名解释〕本穴能治疗眼病,有开光明目的功能,所以称为光明穴。因人体上有两处光明穴,此穴在足部,故名。

〔取穴方法〕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在腓骨前缘取穴。

〔主治病症〕视神经萎缩、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早期白内障、头痛、下肢瘫痪疼痛。

悬钟(髓会穴)

〔穴名解释〕"悬",悬挂;"钟",即踵,指足跟。因为穴在上面,而足跟像垂挂在下面,所以称悬钟。

〔取穴方法〕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在腓骨前缘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落枕、头痛。

丘墟(原穴)

〔穴名解释〕高的地方称为丘,大的丘称为墟,这里是指外踝。因为穴在它的旁边,所以叫丘墟。

〔取穴方法〕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筋(趾长伸肌腱)外侧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踝关节扭伤、胸胁痛、胆囊炎。

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穴名解释〕"临",上对下的意思;"泣",中医学认为是肝之液,眼中所出。本穴在足的上面,又主治眼病,所以临泣。头部有同名穴头临泣,为区别,故名足临泣。

〔取穴方法〕足背外侧,足第四趾本节(即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中风偏瘫、结膜炎,乳腺炎。

足窍阴(井穴)

〔穴名解释〕"窍",指关窍;"阴",这里指足厥阴经。本穴为足少阳经的最后一穴,是与足厥阴经交接的地方,所以称窍阴。为了和头部同名穴头窍阴区别,故名"足窍阴"。

〔取穴方法〕足第四趾末节外侧,在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偏头痛、结膜炎、发热。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睛明

〔穴名解释〕"睛",眼睛;"明",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内眦角(即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结膜炎、视神经萎缩、中心性视网膜病变、近视、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早期轻度白内障。

攒竹

〔穴名解释〕"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毛。穴位在眉头,皱眉时此处好像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取穴方法〕在面部,眉头凹陷中(这里也称眶上切迹)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急性结膜炎、颜面神经麻痹、视神经萎缩。

天柱

〔穴名解释〕"天",指头部;"柱",柱子,项肌隆起就像柱子一般,好像擎天之柱,穴位在它的上面,所以称为天柱。

〔取穴方法〕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大约在后发际正中旁1.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后头痛、落枕、咽喉炎、神经衰弱。

风门

〔穴名解释〕"风",指风邪;"门",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的门户,所以称为风门。〔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荨麻疹。

肺俞(背俞)

〔穴名解释〕"肺",肺脏;"俞"指背俞穴(下同),即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肺脏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肺俞。

〔取穴方法〕背部,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

厥阴俞(背俞)

〔穴名解释〕"厥阴",指手厥阴心包,意为本穴和心包相对应(心包是心脏的外围部分),是心包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称为厥阴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肋间神经痛、风湿性心脏病。

心俞(背俞)

〔穴名解释〕"心",心脏,本穴为心脏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作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

膈俞(背俞,血会)

〔穴名解释〕"膈",横膈膜,本穴与横膈相对应,所以称为膈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处。

〔主治病症〕呃逆(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咯血。

肝俞(背俞)

〔穴名解释〕"肝",肝脏,本穴为肝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肝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眼病、神经衰弱。

胆俞(背俞)

〔穴名解释〕"胆",胆腑,本穴为胆的背俞穴,故称胆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胆囊炎、肝炎、胆道蛔虫症。

脾俞(背俞)

〔穴名解释〕"脾",脾脏,本穴为脾脏的背俞穴,所以称为脾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在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下垂、子宫脱垂、肢体乏力。

胃俞(背俞)

〔穴名解释〕"胃",胃腑,本穴为胃的背俞穴,所以称为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胃痛、消化性溃疡病、胰腺炎、胃炎。

肾俞(背俞)

〔穴名解释〕"肾",肾脏,本穴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肾俞。

〔取穴方法〕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小儿遗尿、腰部扭伤、腰腿痛。

大肠俞(背俞)

〔穴名解释〕"大肠",大肠腑,本穴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大肠俞。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肠炎、遗尿、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次髎

〔穴名解释〕"次",第二;"髎",孔穴,这里指骶骨后空。因为本穴在第二骶骨后孔中,所以称次髎。

〔取穴方法〕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闭经、痛经、尿失禁、下肢瘫痪。

承扶

〔穴名解释〕"承",承受;"扶",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取穴方法〕伏卧,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

〔穴名解释〕"殷",有深厚、正中的意思;"门",指经气出入的门户。本穴正当大腿后正中肌肉丰厚处,所以称殷门。

〔取穴方法〕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联机上,承扶穴下6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委中(合穴)

〔穴名解释〕"委",弯曲,这里指膝弯部;"中",中央。穴位在膝弯的正中,所以称为委中。〔取穴方法〕在腘横纹的中点,两筋(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伤、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肿痛。

膏肓

〔穴名解释〕"膏",指膏脂;"肓",指肓膜。古人认为心下部位称"膏",心下膈上称"肓"。该穴是膏脂肓膜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为膏肓。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外处取穴。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哮喘、久病体虚。

志室

〔穴名解释〕"志",意志;"室",处所。根据中医理论,肾藏志,该穴在肾俞的两旁,又为肾气输注之处,所以称为志室。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肾下垂、腰痛、肾炎、前列腺炎。

秩边

〔穴名解释〕"秩",次序;"边",边缘。本穴为膀胱经中背部排列在最下边的穴位,所以称为秩边。

〔取穴方法〕臀部,于第四椎下,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阳痿、功能性射精不能。

承山

〔穴名解释〕"承",承接;"山",山谷。小腿部腓肠肌下端,形如山谷,穴在它下方凹陷中,所以称为承山。

〔取穴方法〕小腿后面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取穴。〔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痔。

昆仑(经穴)

〔穴名解释〕"昆仑",原指高山,这里形容外踝高突和山一样,穴位在它的旁边,故名。〔取穴方法〕足部外踝后方,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甲状腺肿大、胎位不正、坐骨神经痛。

申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穴名解释〕"申",其意思和"伸"相通,可以治疗屈伸困难的疾病;"脉",这里指阳蹻脉,该穴通于阳蹻脉。所以称为申脉。

〔取穴方法〕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内耳性眩晕、癫痫、踝部扭伤、头痛。

至阴(井穴)

〔穴名解释〕"至",到达;"阴",这里指足少阴肾经。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在此穴脉气与足少阴经相接。所以称为至阴。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少泽(井穴)

〔穴名解释〕"少",小的意思,穴在小指,与少冲并列,故称少;"泽",水泽,即凹陷处,意指穴位。

〔取穴方法〕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产后缺乳、中风昏迷、乳腺炎。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穴名解释〕"后",后面,指穴位在小指本节的后方;"溪",沟溪,握拳时,穴位所在的尺侧横纹头处,形如沟溪。所以称为后溪。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掌尺侧的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处可见二条横纹,在后一条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疟疾、癫痫、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中风后遗症。

腕骨(原穴)

〔穴名解释〕"腕骨",原为骨名,因穴在腕骨附近,故名腕骨。

〔取穴方法〕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在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病症〕腕关节肿痛、糖尿病、胆囊炎。

养老(郄穴)

〔穴名解释〕"养",供养;"老",老人,此指老年病,古代医家认为本穴具有治疗目视不明等老年病的功效,故名养老。

〔取穴方法〕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穴时,应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桡侧的缝隙中定穴。

〔主治病症〕落枕、呃逆、前臂疼痛麻木、腰扭伤、目视不明。

小海(合穴)

〔穴名解释〕"小",此指小肠经脉;"海",海洋,此指脉气汇聚的地方。本穴为小肠经的合穴,故名。

〔取穴方法〕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肘臂疼痛麻木、精神分裂症、头痛。

肩贞

〔穴名解释〕"肩",肩部;"贞",是正的意思。古人认为,本穴在肩后缝端,是肩的正处,所以称肩贞。

〔取穴方法〕在肩关节的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纵纹头上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腋部多汗。

天宗

〔穴名解释〕"天",上部,高部;"宗",宗仰。古代以日月星辰为天宗,本穴在肩胛的高部,故名天宗。

〔取穴方法〕肩胛部,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取穴,该穴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病症〕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肩关节周围炎

天容

〔穴名解释〕上部称"天",咽喉部能"容"物,本穴在颈部而靠近咽喉,故名。

〔取穴方法〕颈外侧部,下颌角的后方,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中心性视网膜病变、中风偏瘫。

颧髎

〔穴名解释〕"颧",颧骨;"髎",孔穴。本穴在颧骨下凹陷处,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牙痛。尚可用于颅脑手术及拔牙的针刺麻醉。

听宫

〔穴名解释〕"听",听觉;"宫",宫殿,这里是指居于中间的意思。因为本穴有改善听觉的功能,又居于耳前中间,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在张口时呈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中耳炎、内耳性眩晕症。

足太阴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隐白(井穴)

〔穴名解释〕"隐",隐藏;"白",白色,这里指赤白肉际部位。该穴位于大趾末节内侧,好像隐藏于赤白肉际中,所以称隐白。

〔取穴方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同身寸)处取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百会头顶凹中悬, 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 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 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 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 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 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 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 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 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 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 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 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 头面合谷收。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人体穴位大全 阿是穴 安眠穴 八风穴:八冲穴.阴独八穴 八关穴 八邪穴:八关大刺穴.八关穴 白环俞穴:环俞穴.玉环俞穴.玉房俞穴.解脊窬穴百虫窝穴:血郄穴.百虫窠穴 百会穴: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顶上穴.维会穴. 泥九宫穴.白会穴.岭上天满穴.岭上穴. 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百里穴 伴星穴:夹上星穴 板门穴 胞肓穴 本神穴 鼻交頞中穴:鼻交穴.别交穴 鼻流穴 鼻通穴 臂间穴 臂臑穴:头冲穴.别阳穴.颈冲穴 臂中穴 髀关穴 秉风穴 不容穴 步廊穴:步郎穴 长谷穴: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 长强穴:穷骨穴.气之阴郄穴.尾骨穴.龟尾穴. 骶上穴.橛骨穴.尾闾穴.气郄穴.下极穴. 为之穴.阴郄穴.胸之阴俞.畺尾穴.骨骶穴. 龙虎穴.尾蛆骨穴.骶骨穴.曹溪路穴. 三分闾穴.河车路穴.巅上天梯穴.鱼尾穴. 尾骨下空穴.朝天岭穴.上天梯穴.尾翠穴. 脊骶端穴.鱼尾长疆穴.尾骶穴 臣觉穴:巨搅穴.巨觉穴 承扶穴:肉郄穴.扶承穴.阴关穴.皮部穴 承光穴 承浆穴:天池穴.鬼市穴.垂浆穴.悬浆穴.羕浆穴滑肉门穴:滑肉穴.司天穴.滑幽门穴 肓门穴 肓俞穴:盲俞穴.子户穴 环跳穴:枢中穴.枢合中穴.环谷穴.髋骨穴.膑骨穴. 分中穴.环各穴.髀枢穴.髀厌穴.髀压穴。会阳穴:利机穴 会阴穴:下阴别穴.屏翳穴.金门穴.下极穴.神田穴. 平翳穴.海底穴 会宗穴 魂门穴 或中穴 极泉穴 急脉穴:羊矢穴 箕门穴 脊中穴:神宗穴.脊俞穴.脊柱穴 夹承浆穴:颏髎.下地仓.痛关 夹脊穴:华佗夹脊穴.佗脊穴.脊旁穴.侠脊穴. 挟脊穴.华佗穴 颊车穴:曲牙穴.机关穴.鬼床穴.牙车穴.鬼林穴. 齿牙穴 颊里穴 肩根穴 肩髎穴:中肩井穴.肩骨穴.肩尖穴.偏骨穴.尚骨穴. 扁骨穴.肩头穴 肩井穴:肩解穴.膊井穴 肩前穴:肩内陵穴 肩头穴:肩尖穴 肩外俞穴 肩髃穴 肩贞穴 肩中俞穴 间使穴:鬼路穴 建里穴 角孙穴 交信穴:内筋穴.阴跷穴 接脊穴:接骨穴 解溪穴:解谷穴.鞋带穴.草鞋带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 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 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 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 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 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 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 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 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 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

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 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 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 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 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 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26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 周楣声 概述 一、穴名释义的作用 1、由表知里:脏腑深藏,经穴四布,经依脏分,穴与脏应。孔穴名称自然不超出这一基本范围之外。其中不仅以“俞”命名的各穴已直接指出其与相应脏腑有关,而且其他许多孔穴也常用比拟推理方法指出其内外的联系。例如日月象征胆的威仪;云门比喻肺之吞吐。金、商、白与肺相连;土、地、梁与脾相应。神与志可归之心肾;魄与魂可入于肺肝。 2、顾名知用:穴名与所主病症有关,是古人孔穴命名的另一基本思想。如光明治目,和髎助听,条口、承扶祛风,漏谷、水泉治淋,悬钟与耳病相应,阳交与震卦相参,四满应房星与小满,合谷象阴阳之交错,角孙象春气之在头,腹哀为地气之在腹,悬釐喻鬓毛之屈曲,太渊指经脏如桴鼓,浮白收头目之眩晕,築宾去肾间之动气,天井象经气之清净,率谷为诸谷之表帅,期门比将军之官,天府掌收藏之职,金门祛风利水,京门止恐定惊。凡此诸端,均属藏而未露,引而未发者也。 3、见名求位:通过对穴名的了解,对于指示穴位所在,也将有助于记忆。比如通天为戴冠之处,络却为系冠之所,膻中是在袒胸两乳之正中,阴市是在蔽阴短裳之下际,中注是内衣之所着,膺窗当心衣之边缘,温溜乃袖手取暖之处,屋翳喻胸部盾甲之形,辄筋正当肋间之中,步廊则循肋间而上,正营与顶横线相当,天容与头端正相合,支正、支沟必须支臂而取,仆参、委中必须屈膝而求。 4、提高学养:针灸的穴名,也是中医学说思想体系之一,既有医学体系的具体内容,也贯串着古代哲学思潮与社会形态等许多其他学科的情况在内,是在古汉语基础上所形成的。 二、穴义内容的分类 1、取象比拟:主要是把许多自然现象及社会形态的某些方面,用类比归附的方法,假借命名。 ①与天文星象和气候比拟命名:天象和气候自然是古人取穴命名的内容之一。古人以风为百病之长,因而直接或间接以风命名的诸风穴更多。 ②与地理地形比拟命名:借用地理山川的地名、地形与孔穴所在的体表相比拟,这更为多见。山洼无水之处为谷,山洼流水之处为溪。水所止处为池,百川皆归之处为海,浅洼水草之地为泽,水从地出为泉,深潭为渊,大川为渎,水所经过之处为渠,水之细流为沟,水中之小洲为渚,深凹有水之处为井;又如土之高者为丘,土阜高大者为陵,土堆为敦,筑土为坟曰封(封又是疆界的意思),可以通行之处为道,地理上的门户为关,还有直接假借山名命名。虽非所有以丘、陵命名的穴位,都在人体的凸出部位,而以池、谷命名的穴位,却都在体表的凹陷处。以高为邻,以低为

中医点穴解穴与穴位的合理利用

中医点穴解穴与穴位的合理利用 任何好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穴位是人体的调节开关,没事不能乱点,穴位的气机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气机出入口,就机器的按钮一样,很多能量在那里运行,自我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好东西不可多用,如果你没事也一味的点他,揉他,时间长了,穴位会变得不敏感,慢慢的会点麻木,呈现慢点死、慢封死现象,这是有害处的,如果再有病的时候,点穴调理就不起作用了,万物都是恰到好处,讲究平衡。点穴轻了是养生,中等是治病,重了是伤人,被点住穴了,是真的,原理就是点穴者在一瞬间,用一股强大的传导力,把人体点的超级痉挛,造成身体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动。如果点穴者有一定的内力,渗透力强,点穴精准,又是要害部位,不但可以点住不能动,束手就擒,甚至还会造成病症,如果点穴者内力再强,被点者气血随即会出现凝结现象,会瞬间造成气绝而亡。点穴不解穴,或者解穴不充分,对身体是很不利的,会在以后的日子造成气血紊乱,身体不适,甚至得病。解穴也很简单,王春亮解穴法分为快解穴、慢解穴两种,根据被点者的缓急灵活的选用,解穴原则就是松解气结,理顺筋骨,解除痉挛,活化气血,恢复功能,只要尽早而又彻底的解开穴,是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的,如果被点者时间长,症状明显,邪气入里了,凝固成结,就要通过推拿踩跷等慢解法按疗程治疗,加以时日也可以痊愈,如果时间太长,气机不化,筋骨不开,就不太好治了,会留下终生的病根,推拿理疗只能缓解。 那么点穴治病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具有多年点穴理疗经验的王春亮师傅说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内有病必反之于外,身体的任何疾病都会反映在体表的某一个地方﹝有可能人和人不一样﹞,这个反应点就是此病的解决之地,如何找准找对这个反应点﹝穴位、阿是穴或不定穴﹞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康复进展,我们通过望闻问切,摸体诊病,找到反应点之后通过专业的手法加以施术,给他良性的刺激,会产生一些正气,这一股正气就像一股电流一样,再通过经络的传导到达病灶深处,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调整功能,加强愈合,起到不断自我愈合的良向发展,患者病灶区的炎症、溃烂、黑洞、结瘤、脓肿就会加强自我修复功能,继而通畅、软化、活血、消失、化散、愈合,点穴调理师通过不懈的努力扶正,慢慢的疾病就会通过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气血的旺盛而痊愈,而疾病的康复效果又和点穴调理师的经验、手法、力度、方向以及病人的配合有直接关系。 中医推拿点穴并不是非要推拿师傅给你做才行,更高的层次还是学会自疗自治,自我拉筋健骨,导引点穴,不花一分钱,把自己的一些病症调好,通过自我点穴疏通,刺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懂得如何强健身心,内外通达,让身体变得坚韧,免疫力提高,从而不生病,少生病,把病邪挡在身体之外,即使已经形成的病灶也可以强力的自愈,虽然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苦于没有老师的指点,让人望而却步,不敢操作,怕出问题,王春亮推拿导师说,其实这没有什么,所谓的走火入魔那都是内行人吓唬你,推拿点穴没有任何副作用,因为平常人根本就没那个内力,自我点穴调理无非就是出现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一般,那也很好,就当养生健体了。

百病的对应穴位防治方法

百病的对应穴位防治方法(从头到脚) ★1、掉发、白发、发色干枯、毫无光泽。 1)按摩百会穴: 除因疾病引起的白发外。 自然白发不少是头部血液循环不好引起的。因此适度地按摩头皮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可减少白发(治疗少白头好医院)的出现。按摩头部的穴位。 特别是百会穴能防止头发发白和脱落。 百会穴解决脱发烦恼的第一要穴。百会穴位于位于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刺激百会穴。 可同时调理足多条经脉。 使人体精气与气血旺盛。 头发自然也就健康了。方法:以手握空拳。 用急速、间歇性手法敲打点压百会穴。 每次5分钟左右; 经常按揉百会、合谷和大椎这三个穴位。 能让阳气得以更好的保持。 不仅不容易掉头发。 而且也不会太早生白发。 并避免头发过早发色干枯、毫无光泽。 2)按摩涌泉穴: 毛发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肾之余”。 即头发的营养是由肾供给的。 肾精充足。 则头发乌黑发亮。 不易脱落。 更不会开叉。 也很少会出现头皮屑。而肾虚精亏。 头发就会变白、脱落。位于脚心的涌泉穴。 是肾经的穴位。 中医喻其为“水之源头”。 具有补肾安神的作用。 坚持按摩涌泉穴。 会使头发的养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对防止头发早白和脱发的功效并不亚于百会穴。 3)按摩头皮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可减少白发的出现。

每日睡觉前和次日起床后。 用双手的指头揉搓头皮。 先自前额经头顶到枕部每次2--5分钟。 每分钟来回揉搓30--40次。 以后逐步延长到每次5--10分钟。只要长期坚持下去。 待三、四年后便可满头黑发。 4)梳头:用木质或牛角梳。 顺着头发生长的方向往下梳100下。 既提神醒脑。 又按摩了头部经络; 5)“鸣天鼓”。 即手捂耳时。 用手指肚敲打头部。 可健脑护发; 2、失眠——不拘时按揉少海穴、合谷穴。 1)按摩少海穴:中医说的“心肾不交”。 表现症状为。 夜里浑身燥热。 烦躁、爱出汗、失眠多梦等。 男性可能会出现自汗、遗尿、遗精等……。按摩心经上的少海穴。 位于肘横纹边儿上这个点。 也就是在屈肘的时候。 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作用是滋阴降火。 即火太旺的人。 揉这个穴可以降火。 同时又滋阴补肾。 2)在揉少海穴的同时配合着合谷穴一起揉。 效果会更好。 3)按摩然谷穴 医圣张仲景说。 “少阴病。 但欲寐也”。 就是说肾上有病。 心上有病。 这人就老爱犯困。建议在揉肾经的时候。

中医不要放弃传统的鬼门十三针

中医不要放弃传统的鬼门十三针 中医不要放弃传统的鬼门十三针风铃 鬼门十三针[十三鬼穴]:听起来够恐怖的,现在那有鬼呀.这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更有甚者就中医院校的教授和大医院的专家也这样讲.普通百姓[不是科班中医的]还可以.可你要是中医大学的教授或某医院的中医专家再这样讲的话.我敢说:你配不上你中医教授或中医专家的头衔.你根本就没有在临床上运用过鬼门十三针.你更没有领略过鬼门十三针的奥秘.你也没有否决鬼门十三针的权利. 中医的教课书介绍的简单,中医大辞典也只介绍古人用来治疗癫狂等精神疾病.并没有针对性说明在治疗那种疾病有效. 下面我把鬼门十三针在临床上的应用就自己的经验做一介绍: 1}.癫证{精神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沉默寡言,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哭笑无常,不知污洁,胡思乱想,不思饮食,疑神疑鬼等. 2}.狂证{精神病}:性情焦躁,入夜难眠,不避亲疏,打人毁物,倍增体力,骂声不断等. 3}.耳聋:平时听力正常,不明原因突然耳不闻声.{该称为癔病性耳聋}. 4}.瘫痪:不明原因突然人瘫痪不起.{该称为癔病性瘫痪}. 5}.癫痫:{羊角风}.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声如羊叫.醒如常人等. 6}.还有其它突发病,也就是说,西医检测没有任何气质上病变的疾病的一切神志病. 事例:1]某女24岁.患者详细资料{略,为患者保密是医生的起码医德}得病原因:该患者在21岁时,因她比较要好的同学犯法被判死刑.在执行死刑时她来到法场为她死刑的好朋友送行.她的同学被执行后.她回到家. 她到家后,沉默不语还有些呕吐.从那时起,她表情冷漠,沉默寡言,{不和任何人说话}.神志痴呆,不思饮食.{典型的癫证}.她的父母和亲属带她到各地医院看了一年多,没有任何好转.最后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了治疗. 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我,他同样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中医看病很廉价的}把我请去.我看到病人后,断定她符合中医所讲的癫证,{癔病的一种}.我决定给予针灸,也就是上边所述鬼门十三针.{针后好可怕呀,同电视演的僵尸一般无二}.并用了一些开窍化痰的中药.针灸三次.病人好转.服药一个月调整身体.该病人神志清醒.并能与人正常交流.{本人认为该病以愈}. 事例2]某女27岁.详细情况{略}得病原因:因丈夫经常外出不回家{无正当理由}.该女日夜等待,等待的结果是回来的丈夫要求离婚.她无法理解这样现实,她和上一患者得了同样的病,其症状大都相同.她的母亲找到我.我同样实施鬼门十三针三次.她也很幸运.同样好了. 还有病例3};4};5}等{略}

针灸学练习册(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灵枢经》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皇甫谧 B.思邈 C.洪 D.王焘 E.王唯一 3.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E.清朝 3 B 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王焘 B.滑伯仁 C.继州 D.汪机 E.时珍 4 C 5.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D.《针灸聚英发挥》 E.《奇经八脉考》 5 A 6.中国针灸是哪个世纪传到欧洲A.公元5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6世纪 E.公元17世纪 6 E 7.《针灸甲乙经》中所载的腧穴有 A.365个 B.349个 C.361个 D.160个 E.354个 7 B 第二章经络总论 1.针灸学理论核心是 A.脏象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于午流注学说 1 D 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2 A 3.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3

C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哪一条是错误的 A.手三阴经从头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4 A 5.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什么部位交接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肢部 E.上肢部 5 D 6.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A.头部 B.头面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是 6 B 7.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在 A.胸腹部 B.胸部 C.腹部 D.肢部 E.以上都不是 7 B 8.下面经脉表里络属关系哪对是错误的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8 D 9.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关系 C.无十二经那样的循环流经关系 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腧穴 E.以上都对 9 E 10.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B.没有专属的腧穴 C.无表里配合 D.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外,都是自下而上运行 E.不直属脏腑 10 B 11.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通调冲、任 B.调节任、督 C.总调奇经八脉 D.调节阴经经气 E.总调冲、任、督、带 11 D 12.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调节阳经经气 B.调节督脉、任脉 C.调节冲、任、督、带 D.总调奇经八脉 E.总调冲、任、督脉 12

点穴术秘传

点穴术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无人能窥其全貌。而其中尤以点穴术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难识庐山真面目。现在我们来稍稍揭开其面纱,一睹其风彩。 点穴术是一种通过点击对方穴位阻截气血,从而伤其内脏,使对方身体机能失调,达到致伤致残致死对方的技击术。 点穴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中医认为,在人体的内部与体表之间以及内脏相互之间,体表各部位之间存在着一个沟通联络并运行气血津液的经络系统,在经络上遍布着大大小小三百多个穴位。气血就在这些经络和穴位中按照次序,循环不息。而气血在经络穴位中的充盈程度依季节和时辰而不同。如果某个穴位成果条经络受到创伤或阻截,则必然骤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相应内脏的功能,进局使全身阴阳失去平衡,身体受到损害。 点穴根据击打方式大体分为三大类:即阳刚性点穴法、阴柔性点穴性,器械点穴法。下面分向述之。 一、阳刚点穴法:阳刚点穴法即以刚力猛和点戳对方穴位。这种点穴方法在许多内外家武术门派中都流传有,但都是当作最高机密深自珍藏,仅为极少数人掌握,濒临失传。 练习点穴术首先要求识穴。即要把全身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和365穴位的位置认准。并且要知气血在经络的运行顺序及在十二时辰中充盈于什么部位。只有熟识,以上经络穴位才可言点穴。在此基础要求练的是自身的功力。首先应该修习内功,以使自己气血充盈并增强整体爆发力。然后修习手指硬功,常用方法有指禅功、鹰抓功、插沙功、戳扳功,总而言之要增加手指硬度和点击力度。也有一些用肘部脚尖点穴的,则要练习时功,脚功。 在点击手型上有金针指(食指)、金剪指(食中二指并出)、鹤嘴指(中指拇指上下压紧中指)、凤眼拳(突出食指第二关节)等,也有用肘尖、脚尖点穴的。 接下来要练习准确度,可以悬一棉球,以各种手型配合身法步地击点之;也可定一木人桩,上标各穴位,以各种身法步法配合乎法点击。另外可以练习一些套路,以增加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性。也应当练习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单招,反复练熟,进而熟能生巧,实战时做到有感之应。最后找一同伴模拟实战,以增加距离感和时机感,并感觉一些实战气势氛。当然,首先要注意安全,要穿上护具。 二、器械点穴术:器械点穴术只是以各种手型代之的器械,以增强硬度和打击力度。其基本原理和修练程序和刚阳点穴术一样,专门的点穴器械有判官笔、点穴镢等。 三、阴柔点穴法: 阴柔点穴法即以阴柔内劲点摸对方穴位,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穴位受损,伤敌于无形。阴柔点穴术目前所知仅有武当字门拳有此秘法。武当字门拳目前仅在江南的某些地区秘密流传,掌握此门拳术的人深藏不露,不求闻达于江湖,因此都是籍籍无名,不为人知。字门拳是一种内餐兼修,软硬并练的好功法。在功力上它要练内功硬功,在劲路和手法上却走阴劲柔劲,有些外形劲路甚至和太极拳相似。表现在点穴术上,它以内功硬功为基础功夫,以阴劲暗劲为高级用法。字门拳点穴术有阳刚点穴法,但它更为独到之处是阴柔点穴法。字门拳点穴法又叫五百钱。不家个俗称叫“摸人”,其内涵意思都是点穴时人不知鬼不沉,伤人于无形。修练阴柔点穴术,首先修练阴柔指劲。主要功法有把手和抓?子,和另外一些特殊练功法,据说前人功夫深的,乎指头变得如透明一样,把手指放近身上,有股阴冷气直透皮肤里。字门拳秘传有一些穴位,配合不同的手型、手法,在不同的时辰中,抓好时机抚拍其上,即可使阴劲透入对方穴位,使其经络受阻,内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穴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左右各14穴。 本经循行路线: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经离内踝1寸处上行于小腿胫侧,至离内踝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后上行膝腘胫侧,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部,环绕阴部上至少腹,夹胃旁过,属肝、络胆,再向上通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气管后侧向上进入颃颡部(即喉头部)连接目系,再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由目系分出支脉1下行向颊里,环绕于唇内。由肝中分出支脉2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疝气,女子少腹肿,腰痛,胁痛,咽干,头晕目眩,面色灰暗。 内脏——胸闷,胁胀痛,痞块,黄疸,目疾,腹胀,呕吐,泄泻,遗尿,癃闭。 本经主治病证:肝脏及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的胆、肾、心、脾、肺等各脏之疾病。(肝、前阴、妇科等病。) 大敦(足厥阴肝经穴;井穴) 位置: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外展0.1寸。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症,少腹痛,经闭,崩漏,阴挺。 行间(足厥阴肝经穴;荥穴) 位置:足背侧,第1趾与第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泄,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

中风,癫痫,瘈,失眠,口歪,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崩漏。 太冲(足厥阴肝经穴;俞穴;原穴) 位置: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症,胁痛,腹胀,黄疸,呃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痛肿,下肢痿痹。 中封(足厥阴肝经穴;经穴) 位置:足背侧,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肌腱内侧凹陷处。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蠡沟(足厥阴肝经穴;络穴)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展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少腹满,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中都(足厥阴肝经穴;郄穴)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展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少腹痛,崩漏,恶露不尽,胫寒痹痛。 膝关(足厥阴肝经穴)

上乘功法,太极门点穴秘谱

上乘功法,太极门点穴秘谱 太极门点穴秘谱此谱当年由杨露禅从陈家沟带回,相传至今。一、理盖世者习拳者多,得拳中精髓者少也。天下练太极者多如牛毛,成者似牛角,得之太极大成者更少也。世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术,术不打仙。吵架是骂人之苗,骂着是打斗之源,打斗是拼命之根。盖世拳法,无非内外两种拳法。然而太极者,阴阳之母,天地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宫为九宫,练法九九归一。无手到有手,有手到无手。乃炼精化气,练气成髓,练髓还虚。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失真艺。太极者,拳中之母。阴阳变化,能生万物。一动俱动,形似车轮,绵里藏针。静如山岳,动如长江波浪。内外合一,刚柔相济,乃是四两神气破千斤之力。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关节;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脉,天有风、雨、雷、电尔;人有心、肝、脾、肺、肾,地有金、木、水、火、土。二、门规太极者,上层练法,内有点穴闭户,分筋错骨更不轻易传人。本门有三不传,何为三不传?一曰:不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二曰:不传好奇者、不敬师者、贪酒色财气者。三曰:不传不勤学苦练者、好斗者。

传其真法必须遵守这三不传,不可轻易传人。三、本门乃有点穴、打穴、拿穴是也。点穴乃为单指点、双指点、三指点。打穴乃为拳打、掌打、肘打、气打、足打。拿住对方要穴为拿穴。手指抓住对方主要学位为抓穴。上者几种方法要毒、准、狠、意透其背。要做到不动则静,动者准、猛、狠。四、本门点穴法为三十六穴其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 五、本门有绝命三穴练其本功法须功到、手到、敌到。按时辰点穴法乃为十大穴。不分时辰点穴为十二穴。点穴有绝命三穴当场死亡,或不出十二个时辰命亡。六、本门还有叫门法点穴者关键在于叫门,门叫不开,点身无效。叫门法乃为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期巳手执,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期亥骨续。先师曰:时到者经到;经到穴到;手点穴到人倒也。七、太极点穴之法有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有点死打活之法,有引进落空之法。点、拿、抓、打,阴阳不分,各有奥妙。点穴分为四季,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每到一季节,把敌人引进一方去点,自有点穴道之法。 八、本门明知点穴之法苦练点穴之功,无功不为点穴之大成也。练点穴之功,得点穴之功。练太极指之功法,各家不一,乃为内外结合练也。药水洗手之练法:一日两次苦练,百日苦练得成。太极阴阳金刚指练法分三部:一曰内丹功,即青龙探爪势(为静坐功)、松紧练法(即桩功,手法若干势)。后用药水洗法,练功时将药水烧热,将手泡进药水之中,待

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针灸大全》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金呈金呈。第六却寻大杼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间使鬼路上,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明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金呈金呈。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聚英》 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将颊车次, 少商大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 隐白行间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天星十一穴歌诀 《扁鹊玉龙经》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彻。 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绝, 环跳与阳陵,通里与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 三百六十法,不如十一穴。 此法少人知,金锁都关鐍。 将针治病人,有如汤沃雪。 非人莫传与,休把天机泄。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委中分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耑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耑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鬼门十三针图解

《鬼门十三针》 它是专门用于惩治邪病的,特别是乍尸,死人复活的。都可用此法。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下。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夹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 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 一记录,言尽狂,方宜退针。 针法: 一针人中二少商 三针隐白四陵良

七针颊车八承浆 九针劳宫十上星 十一曲池火针强 十二会阴不用忙 十三舌底在中央 1、人中穴:位于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针法:斜刺从下向上刺入3-5分。 2、少商穴: 属手少阴心经。位于手拇指未节外侧,距指甲0.1寸。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第四节 足部穴位取穴法

第四节足部穴位取穴法 主要刺激区 一、足部穴区定位法 (一)足跟后缘中点与二、三趾间连线折为10寸,并以此线为正中线。 (二)足底各趾间与足跟后缘连线平行于正中线,其间隔各为1寸。 (三)足背部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 (四)内外踝顶点与足底内外缘垂直线各折为3寸。 二、常用足穴 常用足穴共22个。 1、头穴 【定位】位于足跟下赤白肉际中点处前1寸。 【主治】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多用于头痛、牙痛。 2、鼻穴

【定位】在头区前1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急、慢性鼻炎。 3、目穴 【定位】鼻穴旁开0.6寸,略后于鼻穴0.1寸处。共2穴。【主治】急、慢性眼部病症。 4、耳穴 【定位】在鼻穴旁开1.2寸,略后于鼻穴0.1寸处,共2穴。【主治】耳鸣、耳聋等。 5、口穴 【定位】鼻穴前1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牙痛、咽炎、扁桃体炎等。 6、喉穴

【定位】口穴前0.6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发热、咽痛、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7、心穴 【定位】在喉穴前1.1寸处,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高血压、心力衰竭、喉炎、舌炎和失眠多梦等病症。 8、肺穴 【定位】在心穴旁开1寸,略后于心穴0.1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 9、胃穴 【定位】在心穴前1.4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症等。 10、肝穴

【定位】胃穴内侧1.2寸处。 【主治】慢性肝炎、胆囊炎、目视不明、肋间神经痛等。11、脾穴 【定位】胃穴外侧1.2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尿闭、腹泻、血液病等。 12、胆穴 【定位】肝穴后0.3寸处,与肝穴对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病、胁肋痛等。 13、小肠穴 【定位】胃穴旁开1寸,向前寸处,与肺穴对直。共2穴。【主治】腹胀、腹痛、肠鸣不适等。 14、前后隐珠穴

针灸名家解读:风池穴

针灸名家解读:风池穴 导语风池穴位于人体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养生穴位。中医讲“头目风池主”,意思是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针灸名家取穴风池的的两则经典验案!基础知识 穴名释义穴在两肌之间凹陷似池处,主治内外风病。 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②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③感冒,热病,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 ~ 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席弘赋》: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玉龙赋》: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

验案举隅 承淡安医案 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承淡安针灸师承录》 【按语】风池穴可以祛散外风,清理头目,善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本案之头痛,由于外感风寒所致,故取之立验。田从豁医案 贾某,男,35 岁,1985 年6 月5 日初诊。 主诉:左耳后肌肉疼痛1 年。 现病史:患者于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后肌肉疼痛,曾在北医三院检查,脑电图提示未见异常,诊断为“枕神经痛”。用中药治疗,当时疼痛略减轻,后反复发作。 刻下症:耳后肌肉胀痛,按揉则痛减,影响饮食及睡眠,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痛证(风热上犯)。 西医诊断:枕神经痛。治则: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处方:风池、翳风、完骨、阿是穴。 治疗经过:针刺1 次,患者即觉疼痛减轻,继续针刺10 次,痛未再发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

人体穴位大全

人体穴位大全 熟悉人体穴位对练武防身,学习点穴、打穴、解穴、擒拿、格斗、防卫自保是一门必修知识。头颈部\躯干部(1)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单穴治病47绝招

单穴治病47绝招 引用舍得的独穴在自我治疗保健上的妙用 陈廷梅老师讲了独穴点按有关知识: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