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

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板书:陋室铭)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多媒体显示,并出示陋室的图片)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周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刘却受到和周知县的百般刁难,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座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我们还疏通文意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2、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这些都是“铭”的句式特点。

(4)找出韵脚。(多媒体展示)

(四)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为什么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自然而然得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2、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屋的主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了,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周围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屋主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往来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屋主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平时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屋主不为琐事萦怀的超然心态。

4、行文至此,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也本是陋室,只因为主人的品德才能而名扬天下。同时也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杨子云自比,反映了作者的理想抱负。

5、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本文通篇在“陋室”,然而无一处不是在写屋主,即作者自己。陋室不陋在于屋主的“德馨”,陋室的“陋”表现在周围环境、往来朋友和平时生活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恰恰表现了屋主,即作者的“德馨”。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6、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在从周围的环境、往来的朋友、平时的生活来表现陋室的不陋以及作者的“德馨”;最后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

(五)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明确: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类比

环境美

朋友雅陋室不陋惟吾德馨托物言志

生活乐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

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原文、注释及翻译(逐句)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①在:在乎、在于,动词。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②陋室:简陋的屋子。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⑤德馨:品德高尚。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②鸿:同“洪”大。③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②金经:泛指佛经。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③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④案 牍(dú):官府的公文。⑤劳形:使身体劳累。⑥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⑤芦,简陋的小屋子。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9.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第1页共1页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1. 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新闻两篇》指导教学书(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篇》指导教学书1(无答 案)(新版)苏教版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道德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气势。 情智目标: 1.感情目标:从经典的新闻中领悟感受新闻的价值,培养对新闻的喜爱与关注; 2.认知目标:(1)学习新闻的特点、结构等知识,并能结合文章进行领会; (2)用流利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朗读文章,能够感受新闻语言的 特点; 【教学时间】(第 1 课时)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与探究,在比较中深化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以诗歌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 实用文档

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今天,我们就要来感受一下在这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共同学习一篇经典的新闻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他的作者也是毛泽东。 (二)互阅作业 荻港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获得阡陌阻塞当真 实用文档

纤维塞车 (三)自学 过渡:与刚才所欣赏的诗歌不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我们已经接触过了,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过相关的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就要以这篇文章为例,重点了解一下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1.自学内容一:结合文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自学方法:范读课文,掌握新闻内容与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吗? (板书:标题——提要,有时还有副标题) (3)你能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吗?(板书:导语——概述)设疑:第二句和第一句是什么关系?(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 (4)你能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吗?(板书:主体——详叙)设疑:主体部分包含几层内容?这三层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明确:三层——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小结: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者是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此之 实用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何: (5)谈笑有鸿儒鸿:儒:。(6)往来无白丁白丁:(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之:②何陋之有之:。 ③辍耕之垄上之:④操蛇之神闻之之:。(2)①无丝竹之乱耳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乱:。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陋室铭参考答案: 1、(1)著名(2)这(3)品德高尚(4)什么(5)大指读书人(6)平民(7)调弄(8)使----劳累形体 2、(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往(4)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5)扰乱(6)战乱 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 4、(1)全唐文唐文学哲学刘禹锡梦得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2)用原文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b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 (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钟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自然就很多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编排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精美简约,隽永畅达,立意鲜明,富于情趣。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一间陋室的描绘和赞美,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从而寄寓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文字较为浅易,适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也意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习惯,并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能从简短的字里行间中获得精神的力量予以自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我近一年时间的语文素养熏陶下,有了一定的语文情感认知能力,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文字较为浅显的文言文能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粗略理解。因此,本节课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然采取了文言诵读疏通法,以课前预习与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不断诵读和课文注解,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点评法,合作成果展示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快乐共享)

的方式完成。 第一是深情导入环节:用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引出关于选择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出刘禹锡面对一间陋室所做的选择,给出思考。本环节采取看小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 第二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环节:本环节采取小微课形式带领学生简单了解作者。 第三是深情诵读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朗读(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男女同学合作朗读,学生个体深情朗读),并让学生互评,使学生对文体产生情感认知兴趣,从而初步理解作者的情趣和情操。本环节主要完成课堂朗读成诵的学习目标,采取了生动的师生互动法,学生互评法。 第四是疏通文意环节:本环节通过课前预习的学案,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全班同学一起认知和订正文意的效果。主要完成学生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学习目标。 第五是合作探究,快乐共享环节:本环节通过创设三个合作学习板块 【(趣改对偶句,加深文本行文特色的理解)(文本主旨探究,加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素养提升,话题小作文情感延伸)】 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最后提升学生情感的素养。本环节采取大面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共享中来,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习成果展示法、学生互动点评法、抢答法等各种方法穿插进行。主要完成学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文本,并完成当堂诵读。 2、对文本主旨的探究 3、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感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提前有感情地背诵这篇短文,以便在课堂上生动有情境地进行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内阅读及答案

爱莲说复习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指清水。 【妖】过分艳丽【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十分喜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二十二新闻两篇 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 读前要热身 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1979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开始考虑用“一国两制”的新构想来解决香港问题。以后,经过几轮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和平解决了香港问题。 淘宝路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应储备 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作者是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具体人名不详。 字音识记 1.字音 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 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 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 2.多音字 字形辨析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三)三行对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作品赏析素材

" 《短新闻两篇》作品赏析 " 一、内容结构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善于捕捉香港主权回归、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全文有11个自然段,除了有两个为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与一个转换角度的过渡段外,其余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小场景,一幅幅画面。 香港回归祖国,是亿万中国人抒发爱国情怀的中心话题。当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降落的历史时刻到来之时,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有太多的感受要抒发。这篇获奖作品巧妙地借助现场景物寓意抒情。比如,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是“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详细解析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选自《全唐文》。室成之后,由书法家柳公权书《陋室铭》写并勒之成碑,树建市旁。后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不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短文两 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二十二 新闻两篇复习巩固第七十六篇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二十二新闻两篇复习巩固第七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 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 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 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 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 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馈退(kuì馈败) C、歼灭(jiān消灭)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②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③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A、“24小时内即已”强调时间之短,我军进军之神速。 B、“至发电时止”表明了确切的时间概念,暗含渡江胜利的豪迈之情。 C、“较为顽强”说明敌军拼命死守,负隅顽抗。 D、“百万”是实指,“横渡”指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由江北打到江南。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B、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练习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菊花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5.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景瑞红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 ) 颛顼..( )( )水潦. ( ) 2.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 得饮( )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 杖( )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 )( )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11)地不满. 东南( ) (12)故水潦.尘埃归. 焉( )( ) 3.翻译重点语句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课文阅读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它们都是 (体裁)。 2.《夸父逐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4.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7.《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8.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9.“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10.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1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12.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1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1.kuāzhuān lǎo 2.(1)竞跑、赛跑;(2)太阳落山的地方3想要(4)黄河(5)向北(6)他的,指夸父的。7从前8触:碰,撞9、(绳子)(断) 10、(因此)(移动)11、(饱满) 12、(积水)(归向)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4)(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5)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山海经》《淮南子》神话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