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活动中有效引导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方法

在语言活动中有效引导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方法
在语言活动中有效引导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方法

故事教学中有效引导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方法《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而孩子在进行语言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表现出相应的情绪和情感。那么,教师应该通过哪些方法去继续提升幼儿表达和表现情绪情感的能力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做出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教师本身的感染力能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带来的情绪情感:教师在讲述故事时用不同的语速、语调、音量和表情来表现故事中各个人物或角色的情绪情感时,不但能够很好的吸引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引导孩子有感情的复述故事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教师的有效评价语能引导幼儿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在组织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语要做到评价具体,指向明确,紧扣目标,这对孩子在进行情绪情感表达上也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例如:

例1:在故事教学活动《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中,当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的语言掌握得较好,表达出了一些情绪情感时,我及时地抓住了孩子出现的这一亮点,对孩子做出了相应的评价:“我从他说话的速度很快听出来了他很着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种具有鼓励性和引导性的评价语不但肯定了这个孩子同时也引导其他的孩子知道说话的速度快可以表示着急的情绪情感。

例2:在引导孩子复述小鼹鼠与野兔的对话时,有孩子用音量的大小和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出了小鼹鼠生气和野兔被吓到了,我的评价语是:“她用声音很大和叉腰的动作来表示小鼹鼠很生气,又用了声音很小和摇手的动作来表示野兔被吓到了。”这样的引导式评价语让孩子明白可以同时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例3:另外,在活动中,我也用到了“这只小鼹鼠有点生气了”“这只小野兔被吓得不得了”“小鼹鼠们都很生气了”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把孩子们

都带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去,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小鼹鼠和动物朋友们,这样能刺激孩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三、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刺激幼儿拓宽自己的思维来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提问或追问能够提醒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来表达自己所理解到的情绪情感。例如:在故事教学活动《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中,当小鼹鼠碰到野兔的时候心里有点生气了,有孩子用放大自己的音量来表示生气了,为了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我又立刻追问:“如果你是小鼹鼠,这时候除了用声音很大来表示自己生气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自己生气了?”孩子们立刻想到了还可以用动作来表示生气了,这样不但让孩子们更好的,更深的理解和表现了故事中所带来的情绪情感同时也拓宽了孩子的思维。

同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我也意识到了教师自身语言文学素质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以后,也将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方面进行努力。

杨冬

2011年12月

第九章幼儿的情绪、情感

《第九章幼儿的情绪、情感》达标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2、道德感 3、理智感 4、美感 5、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 )。 A.责任感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 2.( )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A.感觉B.知觉C.情绪D.气质 3.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 )。 A.爱B.笑C.哭D.恐惧 4.下列关于情感与语言的叙述中,( )项不正确。 A.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带有情感和愿望的色彩 B.情绪激动对儿童学习任何一类词语都不利 C.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D.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比有恶感的词更利于儿童记忆 5.情绪是婴幼儿交往的主要工具,这是因为情绪具有( )。 A.唤起功能B.信号作用C.调节功能D.分化过程 6.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具有()。 A.系统性B.传递功能C.信号作用D.感染性 7.关于情绪的叙述,下列()项不正确。 A.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 B.大约5岁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 C.儿童情绪态度的形成受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D.情绪在每一个人身上阈限相同、表现不同,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影响8.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B.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 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性的特点 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 9.行为主义者( )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A.冯特B.华生C.柯勒D.马斯洛

10.我国心理学家( )提出了新生婴儿具有两种可以分辨的情绪反应。 A.林传鼎B.朱智贤C.皮连生D.孟昭兰 11.幼小儿童和年长儿童不同的突出特点是,( )对行为有特别作用。 A.情绪B.动机C.意识D.注意 12.恐惧可以说是( )。 A.本能的反应B.社会性的表现C.情绪分化的表现D.自我调节的表现13.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 A.环境的影响和培养B.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C.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D.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 14.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A.生理需要B.情绪表达性需要C.自我调节需要 D.社会性需要15.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对活动的成败感到恐惧、自豪、焦虑、害羞或惭愧,这种情感主要是与( )的联系。 A.思维活动B.自我意识C.想像D.感知 16.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和形成主要依靠( )。 A.感知觉的发展B.语言的发展C.自我意识的发展D.情绪气氛的熏陶17.婴儿最初社会性发生的标志是( )。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B.不出声的笑C.出声的笑D.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18.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B.幼儿的意志力差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19.情绪的表达方式不包括( )。 A.肢体语言B.思维活动C.面部表情D.言语表情 20.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的出现开始于婴儿( )。 A.3个月左右B.4个月左右C.5个月左右D.6个月左右 三、填空题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这种反应是以_____ _ _ __为中介的。2.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______和____ _ ___。 3.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___ ___、___ ___。 4.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____ __。 5.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___ ___,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6.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称之为___ ____。 7.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___ _ ____和_ _ ______。 8.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9.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_____ _ _ _ __。 10.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____ _ ___有关,也与___ _ ____有关。 四、判断 1、情绪是消极性体验,情感是积极性体验。()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 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发生较早; (2)情绪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情感有稳定性和深刻 性的特点;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⑴动机作用; ⑵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⑷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人类表情的种类: ⑴面部表情; ⑵体势表情; ⑶言语表情。 4、婴儿啼哭的模式: ⑴饥饿的啼哭; ⑵发怒的啼哭; ⑶疼痛的啼哭; ⑷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⑸不称心的啼哭; ⑹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5、如何正确对待婴儿的哭: 善于观察,分辨啼哭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6、笑的发展: ⑴第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⑵两三个月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⑶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7、恐惧的发展: ⑴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 ⑵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⑶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⑷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8、焦虑: ⑴陌生人焦虑:六七个月开始,8-10个月最为严重,一周岁后逐渐减弱。 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价值。 ⑵分离焦虑:六七个月开始,通常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阶段。 原因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⑴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⑵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⑶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第三章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A.6、7个月后 B.4个月后 C.一岁左右 D.10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A.4个月 B.5个月 C.6个月 D.7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

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九章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教案

幼儿心理学第九章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教案 课题: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目标: 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以及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重点: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难点: 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1. 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1)一般说来,人们将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机体的某种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

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第二,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 第三,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对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 3. 情绪和情感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 1)在客观事物中,有些事物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但有些事物则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这是因为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情绪反映,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2)即使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小结: 作业: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课题: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目标: 了解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幼儿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学习如何保证幼儿情绪的健康。 重点: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 如何保证幼儿情绪的健康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 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着儿童的人际交往。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的形成。

学前儿童言语和情绪情感的发展 练习题

1、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 A 尊重的需要相联系的 B 归属和爱的需要相联系的 C 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 D 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2、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 A 0.5岁—1岁 B 1岁—1.5岁 C 1.5岁—2岁 D 2岁—3岁 3、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A 3岁—4岁 B 4岁—5岁 C 5岁—6岁 D 6岁—7岁 4、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A 快乐和愤怒 B 快乐和厌恶 C 快乐和恐惧 D 快乐和痛苦 5、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会慢慢自己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 转移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6、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 A 2种 B 3 种 C 4种 D 5种 7、幼儿看到故事书种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A 丰富化 B 深刻化 C 稳定性 D 冲动性 8、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是() A 0个月—6个月 B 6个月—12个月 C 1岁—1.5岁 D 1.5岁—2岁 9、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情绪的表现,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是() A 想象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10、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A 怕、怒、爱 B 恐惧、惊奇、喜悦 C 怕、乐、爱 D 痛苦、愉快、厌恶 11、1岁半---2岁半的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 电报句 B 单词句 C 多词句 D 复合句 12、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口语的发展 B 书面语的发展 C 阅读的发展 D 书写的发展 13、婴儿睡眠中自然出现的笑,应属于() A 诱发性的笑 B 自发性的笑 C 无差别的笑 D 有差别的笑 14、儿童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年龄是在() A 1岁左右 B 2岁左右 C 3岁左右 D 4岁左右 15、在幼小儿童身上,喜与怒、哀与乐等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到了幼儿晚期,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这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日益() A 丰富化 B 社会化 C 自我调控化 D 深刻化 1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的年龄是() A 3岁以后 B 4岁以后 C 5岁以后 D 6岁以后 17、婴幼儿“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A 3—6个月 B 6—12个月 C 1岁—2岁 D 2岁—3岁 18、2—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类范围不断扩大。该时期儿童

培养幼儿情绪情感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快乐情绪 快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幼儿应当拥有的权利。但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人为的压制和其它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实践证明:快乐的孩子自尊、乐观、自我控制力强。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快乐呢? 一.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幼儿。 1.教师的快乐情绪 幼儿教师是孩子们最直接相处的示范者,幼儿教师的言行、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着孩子们心中的教师形象。也许我们某句话、某个动作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应对孩子充满挚爱之情;应该能够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要适合孩子的情感体验。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充满无限的乐趣,乐于敬业与奉献。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那么这种美好的感受就会溢于言表,从而感染到身边的孩子。 2.创设宽松的氛围 创设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活动室的环境布置要优美洁净,充满新奇感,使孩子能产生快乐感,从而在身心上得到愉快的满足。让孩子仿佛置身于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环境中,对陶冶孩子们的性情起到很好的作用;经常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对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有一定的作用;给孩子讲一些笑话、小幽默,使孩子轻松愉快。 我们要时刻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度;经常与孩子做朋友似的沟通。在教育幼儿时,必须尊重他们,说服他们,采用正面教育。例如:“请你们去喝水”“请大家坐端正”“你真棒,画得真不错,如果再多选些颜色就更漂亮了。”等等,要让他们自然滋生积极情绪,在情感上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尊重,在心理上把他们当作孩子来理解,这就是我们每天应该给予孩子的关注和呵护。 3.恰当满足幼儿的需求 幼儿有生理和社会心理的种种需求,有些需求如果是合理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有时幼儿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时,教师必须

第二节 幼儿的情绪情感

第二节幼儿的情绪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2、领会幼儿“人来疯”的心理机制,学会有效控制幼儿“人来疯”现象。 3、领会幼儿几种基本情绪情感的发展。 4、掌握幼儿的高级情感表现。 重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难点:幼儿的高级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 一、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幼儿最初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 3、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例如,近1岁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地辩别成人的表情,对他微笑,他会笑,如果接着立即对他拉长脸,作出严厉的表情,婴儿会马上哭起来。(2)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通过对5-20岁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后天习得性的研究发现,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儿童相比,无论是面部表情动作的数量,还是表达表情的适当程度,都没有明显差别,但是,正常儿童的表情动作数量和表达表情的逼真性,都随着年龄增长有进步,而盲童则相反。这说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如果缺乏后天学习,先天的表情能力会下降。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1、丰富:(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情感体验。例如,2-3岁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一起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别是误会、不公正对待、批评等,会使幼儿非常伤心。 2、深刻化: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三章幼儿情绪与情感得发展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得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得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与认识过程得关系: 联系:情绪与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应。 区别:第一, 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与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得需要之间得关系、第二, 认识就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得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得需要之间得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得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与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与情感有着较强得自发性,人得情感只有在认识得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三)、情绪与情感得关系: 情绪与情感得联系: 1、情绪与情感都就是人得内在体验,都就是心理体验。 2、情绪就是情感得具体形式与直接体验,情感就是情绪经验得概括、 3、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得制约与调节。 4、情感就是在情绪得基础上形成得,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与情感得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瞧,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与暂时性得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与深刻性得特点。 3、情绪有明显得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与情感得作用: 1、情绪与情感得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与行为具有非常明显得动机与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与情感对认知发展得作用 情绪对儿童得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与情感就是人际交往得重要手段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6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 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 主观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得早,而情感产生得晚,两者有着先后之分。以一例简单证实即用刚出生的婴儿。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是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好与坏来下结论,所表现的心境反映与面部表情;情感则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带有一种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的效果反映。 二、情感与认知过程 【自我分析】 1.当你们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会义愤填膺,而2岁的幼儿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体

第五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备课讲稿

第五章幼儿情绪情感 的发展

第五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含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关系 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情绪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 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懂可以把情绪 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怖、 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 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 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3、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他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 三、情绪情感产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五)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 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二节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于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_教案(七)

《幼儿心理学》教学详案 (七) 授课人徐伟鸿授课年级2009级5、6、7、8 班 指导老师徐老师授课内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11.2 授课时间11月9日教学目标 1.通过新课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有什么关系;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良好的情绪感染 幼儿的能力; 3.通过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探讨,帮助自己学会建立正确的高级情绪 观。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与保持幼儿良好情绪这一知识点相联系进行讲 解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行 为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 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动机作用、组织作用、 信号作用、感染作用3.保持幼儿健康情绪应注意的方面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 的情绪状态;2.不要给孩

子造成过重的压力;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4.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易冲动性;2.情绪的不稳定性;3.情绪的外露性;4.高级情感的发展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有什么关系是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展开新课学习一、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第八条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的创造”。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环境的组成上讲,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可以分为人的环境和物的环境,即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环境有哪些?(引导学生讨论)如:家庭(一小孩长期睡沙发)、学校(班额过多、场景有限等)、社区环境、国家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属于物质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情绪状态,而差的环境则容易导致幼儿的消极情绪。幼儿良好的情绪依赖于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等消极情绪。 提问:什么是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人的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在幼儿年龄段,他们更需要在相互信任、相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 A.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B.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 2.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的交往工具是()。 A.哭声 B.叫喊声 C.表情 D.行为 3.华生认为婴儿天生的情绪反应有()。 A.愉快和不愉快 B.激动、快乐和痛苦 C.惧怕、愤怒和快乐 D.怕、怒和爱 4.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是()。 A.脑的成熟 B.肌肉运动 C.生理需要 D.社会需要 5.学前儿童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的发展趋势是()。 A.保持稳定 B.不断增加 C.不断减少 D.稳中有减 6.儿童情绪的动因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是()。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7.成人对幼儿不理睬,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是因为()。 A.幼儿独处时感到恐惧 B.幼儿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C.幼儿害怕成人不要他 D.幼儿离不开成人 8.近1岁的婴儿如对他做笑脸,他会笑。如果接着立即对他拉长脸,作出严厉的表情,他会马上哭起来,这是因为()。 A.他已经产生了社会性需要 B.他的哭和笑已带有社会意义 C.他已能模仿成人的表情 D.他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 9.幼儿看到故事书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造成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幼儿的情绪是完全表露于外的 B.幼儿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C.幼儿的情绪已趋稳定 D.幼儿的情绪具有冲动性 10.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意志力差 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11.幼儿园老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要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 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12.儿童情绪的内隐性出现在()。 A.幼儿初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晚期 D.小学生初期 13.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三周,就开始出现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诱发笑。这种诱发性微笑是()。 A.反射性的 B.社会性的 C.一种交往的表情手段 D.通过模仿成人得来的 14.儿童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是()。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

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面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幼儿期情感情绪的发展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产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周围的人(如母亲、保姆)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孩子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育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如果教育不正确,宝宝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和情感,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宝宝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宝宝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 幼儿期情感情绪的培养 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培养包括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和消极情绪、情感的排遣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组合要从“快乐兴趣”为中心,让孩子充分享受和体验爱的情感。情绪情感的产生与需要有关,当需要满足时,即产生以肯定体验。但并非一味迁就,适度否定也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自我调节、排除消极情绪。 首先,我们先让幼儿认识情绪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比如,一些基本快乐、悲伤、恐惧、愉快、喜悦、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对我们身体有益的,那些是对我们身体有害的。 其次,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在自身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用一些调节情绪的手段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要说出来,或想一些别的愉快的事情。 第三,教师要有相应的情感能力,要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并且学会分析孩子的情感世界,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转化不良情绪。 教师要提供与孩子情感交流的机会,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身子女,孩子缺乏交流的机会,而家长也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情感投资很少。孩子愉快时,家长大多不会太在意,而当孩子闹情绪时,家长大多会用物质来安抚,很少和孩子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应看到这一点,多给孩子创造交流的机会。 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够促进其智力和品质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忽视以培养幼儿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因情绪变化而影

10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一般说来,人们将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机体的某种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第二,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第三,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所,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 2.组织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3.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其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及言语来实现。 4.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三)情绪与身心健康 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健康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人的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幼儿期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不要给幼儿过重的压力,使之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乐于与他人交往。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1.原始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其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不同民族的婴儿有共同的基本面部表情模式,说明原始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2.情绪的分化 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情绪的外部表现叫表情,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 人类的表情有: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 4、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对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形成的稳定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对个性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 第二节早期情感的发生 一、情绪的发生: 1、原始情绪说 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怕、怒、爱。 2、情绪分化说 8-10种基本情绪:愉快、兴奋、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二、婴儿的几种基本情绪表现: 1、哭(消极情绪) (1)饥饿的啼哭(2)发怒的啼哭(3)疼痛性啼哭 (4)恐惧和惊吓的啼哭(5)不称心的啼哭(6)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2、笑(积极情绪) 一周:自发性微笑 三周:诱发性微笑 四个月:社会性微笑 3、恐惧(消极情绪) 四个月:出现与知觉相联系的恐惧 六个月:怕生 两岁左右:预测性恐惧 4、焦虑(消极情绪) 焦虑:只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 陌生人焦虑: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 分离焦虑:是孩子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儿童出生时就有原始的情绪反应。原始的情绪反应是不分化的。新生儿对各种引起身体不舒适的情境,例如,疼痛、尿布湿、饥饿等,都做出哭喊、乱踢乱动等无方向性的杂乱反应,使人难以分辨其确切的情绪。 原始情绪的不分化性与新生儿大脑皮质的不成熟有关。由于神经纤维缺乏髓鞘,大脑皮质上未形成明显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兴奋常常广泛地扩散,情绪反应往往表现为一般性的激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乳儿的情绪反应也逐渐分化。可分为一般性的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即愉快与不愉快。 据研究,乳儿从出生后的第三、第四周开始,较为分化的情绪反应相继发生。例如,在不愉快的情绪中可分出厌恶、恐惧和发怒,在愉快的情绪中可分出喜爱和高兴。一岁半以后,情绪的分化更为明显。 情绪分化的个别差异很大。不同情绪出现的确切年龄是难以确定的。 新生儿的情绪反应主要由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引起的。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皮质尚未完全成熟,皮下中枢在情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内脏器官的良好与不良好的活动情况,往往成为产生情绪的重要原因。原始的情绪反应主要是一些内脏和肌肉动作的反应。 最初的情绪反应是无条件反射性质的,同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相联系。以后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性的情绪反应。例如,将乳儿抱成吃奶的姿势就能引起安静而满意的情绪反应。 从两个月开始,乳儿逐渐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他们对着人脸微笑,有时甚至手足挥动,这就是“天真活泼”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由于成人经常护理乳儿,给他们以生理上的种种满足,引起各种快感,当这些快感与人脸的视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便形成了积极情绪的运动性条件反应。 据观察发现,“天真活泼”反应并不只是由于身体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发生的单纯生理反应。新生儿在困倦或饥饿时,人脸的出现也能够使他们暂时发生积极情绪反应。因此,这种反应是儿童与成人发生交往关系的表现,说明儿童不仅仅有生理的需要,而且也有了社会性的需要。 目前,幼儿情绪管理(Emotional Management)受到广泛的关注,引起广泛的讨论。认知情绪、表达情绪,以至于体验情绪被认为是幼儿情绪管理的要素。很小的婴儿已经是个情绪的个体,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3~6岁的幼儿对情绪已大致了解。人们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幼年的情绪管理教育对长大后的情绪了解及情绪表现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班杜拉(Bandura)以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儿童情绪,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会使用认知历程来表征事件、期待未来、选择行为,以及和别人沟通;儿童的许多行为包括情绪行为是经由观察学习而来的。让幼儿学习认识情绪,理解情绪,说出心里的感觉,学习处理愤怒与伤心的方法,对于培养幼儿情绪管理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认知策略增进幼儿情绪的认知能力 幼儿是通过情绪与认知两套神经系统在学习控制情绪。因此,长时间处在被情绪控制的状态里,会形成神经上的记忆而影响其认知学习。教师在协助幼儿的情绪管理上,不仅仅要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认识各种情绪,学会自己调节情绪以及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 一次,小智在搭积木时,小娅把他搭建的城堡碰倒了,小智很生气,猛地推了小娅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案(六)

《幼儿心理学》教学详案 (六) 授课人王倩倩授课年级2009级5、6、7、8 班 指导老师杨丽老师授课内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课型新课课时3课时备课时间10.22 授课时间11月2日教学目标 1.通过新课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掌握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3.通过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探讨,帮助自己学会建立正确的高级情绪 观。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用提问+事例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婴儿期情绪的逐渐分化用视频(片段)加以分 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行 为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 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态度体验。 2.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 1.情绪是生物需要,情感是 高级的社会性需要; 2.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 物共有的,情感是人类特 有的;

3.情感更稳定。情绪随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 3.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动机作用、组织作用 信号作用、感染作用 4.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愉快的情绪状态;不要过 重的压力;充分活动,与 小伙伴交往;宣泄;学会 认识自己和他人 导入新课 看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7419276.html,/v_show/id_XMTE5MzM0OTA w.html 展开新课学习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一)新生儿原始的情绪反应 情绪是人的生物需要,是先天形成的,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反应,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都可以称之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舒适的刺激。 如: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刺激,婴儿就会以哭闹等不愉快情绪进行信 息的传递。 当直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消失后,这种情绪反应也就停止。如,换上干净尿布后,立即停止哭声或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喂奶等, 情绪也变得愉快。 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反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视频“婴儿想吃东西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