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会议纪要-200824

迪安诊断会议纪要-200824
迪安诊断会议纪要-200824

迪安诊断会议纪要-200824

参会人员:陶总、祝总

一、基本情况

迪安最早96年做PCR代理起家,新冠疫情中内功也得到充分发挥,上半年新冠检测做了800万例。上半年营收和利润成绩很好。

今年战略变化:

未来5年战略重新梳理,未来战略定位从产品+服务的定位向整合式营销转型,把自己定义为医学诊断整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从战略路径来说,我们未来打造m个亿级省份+m个亿级项目。ICL服务2020-2024姆比爱收入CARG 25%,基于战略规划,重塑三大业务。早几年是1.0、2.0、3.0合作共建等,2020重新定义以后三块业务:渠道产品为自有+代理,普检为外送+合作共建,第三块未来5年重点发展特检业务,包括特检外送和精准中心。未来特检是迪安增长的第二条曲线。未来会深度打造两大平台质谱和综合性分子诊断,四大学科妇幼、肿瘤、慢病和感染,针对四大学科也会增加研发投入。基于业务重塑,19年以后收入情况到2020年会很大变化,19年渠道收入占比2/3,1/3是服务收入。到2024年规划渠道业务占比1/3,服务60%,自产产品占比10%。19年ICL普检2/3,特检1/3,以前统计口径有误区,现在重新对标金域,19年特检业务占比接近30%,到2024普检特检占比一半一半。

ICL布局:

迪安目前已经有38家连锁实验室,2004年开始第一家杭州,已经有超过16年运营,目前总体开展监测项目超过2500+,实际日常开展预计1000项左右,大医院500-800项。目前迪安总体服务全国医疗机构2万家左右,迪安38家实验室,2015年只有19家,大规模实验室设立在16-17年,两年大概设立19家实验室。地域收入大部分业务华东、华北,客户主要为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2019年客户收入占比分析,一级+二级80%,三级20%。前五大实验室为杭州迪安、上海、北京、南京,南京是第一家出省的实验室,整体第二家实验室。

ICL盈亏结构:

2011年以前,设立实验室投入投入2000-3000万,盈亏平衡周期2-3年;2012-2015年时设立需要3000万,盈亏平衡周期延后1年,3-4年,平衡收入也往后递延,3500-4000万达到盈亏平衡。2016-2019投入更大3500万,盈亏周期需要4年,平衡收入需要4000-5000万。这也是我们以前常说的2020年下半年-2021年时迪安ICL业务拐点,因为大规模投入16-17年,一半实验室盈亏平衡周期是在2020H2-2021。今年上半年,因为新冠,盈利数接近29家。

ICL利润水平:

测算1.5亿收入以上的实验室,净利率13-20%;1-1.5亿实验室净利率10-15%;5000万-1亿实验室利润率5-10%。0.5亿是盈亏平衡点。可以看出ICL进入门槛越来越高。

特检:

基于医联体、医共体、医保控费等政策,在行业内首创了合作共建模式。

原来迪安特检没有定义,我们把物价局没有统一收费的项目作为特检,2020年以后重新梳理,对标金域。我们把分子、病理、微量元素和质谱作为特检业务。对标金域,分子诊断就是基因组学。我们行业内也首创精准中心。2019浙江省内建设了7家,未来2020-2024年要建设差不多70家。精准中心和合作共建有区别,精准中心更多是跟临床特检业务合作,单店投入预测450-500万,盈亏周期2-3年,目前盈亏平衡收

入600-800万。精准主要项目,肿瘤占比50%,剩下有质谱、妇幼和其他。

合作共建目前有500家,其中100家是PCR合作共建今年产生的实验室。未来在质谱国内有很大发展潜力,早几年已经布局。迪安主要布局了凯莱普的液相质谱和迪谱的核酸质谱。协同板块有司法鉴定和健康体检。CRO跟泰格合作成立了观合,主要为了未来病人精准用药的精准诊断。

代理:

今年产品+服务收入占比差不多五五开,因为疫情情况比较特殊。代理业务覆盖了差不多16个省,客户以三甲医院为主,60%数量以上是三甲。

商誉:

商誉还有16亿,主要还是15年时对代理业务整合,当时有自己的考量。当时很多IVD行业进行并购,在浙江产品+服务模式做的比较好,我们希望在全国复制。15年启动了对罗氏优秀渠道商收购,15-18年收购完成后进行整合,目前为止,产品+服务融合度很高。一是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向ICL流动,ICL流向渠道,股权打通利益绑定,渠道创始团队在区域ICL有一部分股权,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团队积极性强。产品售后第三方信息打通,有助于整合式营销。自有产品未来希望收入占比10%,现在只有1%。未来病理、分子诊断仪器和试剂,新冠核酸提取仪、PCR检测试剂等自有产品都卖的不错。17-20年收入每年保持10%增长。

二、问答环节

Q:今年上半年,很多实验室扭亏为盈是因为新冠检测,下半年到明年,新冠检测的量是否会大幅下降,对公司影响如何?

A:Q1普检业务同比-30%,Q2收入-20%,二季度有所恢复。普检特检业务原来预计拐点是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抛开疫情。今年因为疫情,工作重心在疫情这一块,普检虽然有下降,我们同时也做得非常不错。检测量上半年800万例,截止到现在1200万例(1500万是指人份,有混采,1200万例是指1个试管),Q3已经超过400+万例,明年项目会常态化,疫苗效果还未知,可能2-3年这个项目还是会存在。

Q:未来5年收入CAGR是整体还是ICL?其他板块目标如何?

A:ICL服务这块。原来代理增速保持10%,上半年虽然一季度下滑30%,二季度同比+4%,最后H1代理下滑10%。

Q:新冠检测价格调整后盈利能力。

A:虽然新冠价格有下滑,但盈利能力还是稳定。试剂集采会导致价格下降。800万例,120-130均价,毛利率50-60%,净利率很难算,单个人费用发生无法拆分。

Q:代理今年的商誉问题。

A:Q2来看,代理同比+4%,全年跟去年差不多持平,预计不会发生被动性的商誉减值。去年是新疆减值,早几年因为政策下降导致收入和毛利下滑,不是主动影响。

Q:特检毛利率比普检高多少?

A:高10%。

Q:19年在浙江开了7家精准中心,未来目标。资本开支是否主要是这块。

A:未来5年,70家。资本开支除了老的收尾项目,还有小股权收购,未来大的资本开支在一些项目上,主要是精准中心,还有新技术引进新项目合作。一家投资规模500+万,质谱设备比较贵,人不多4-5个人。

精准中心更多针对临床跟医院科研的需求,实验室是针对医院检验科。

Q:现金流今年中报比之前好,原因是什么,未来趋势判断。

A:ICL我们上半年Q1基本没有回款,包括过年放假影响,二季度开始回款,往年上半年现金流都是负的。今年为正,一个是新冠回款,另一个国家的税收优惠和税收返还。疫情原因,上半年融资成本下降。

Q:股权激励问题,按照5年规划,股权激励目标比较松,是否有其他考虑。

A:半年报披露之前这个收入、利润增速比较合理。金域也比较松。迪安剔除了新冠影响,跟历史上还是一个比较平滑的调整。净利润上,还是考虑到疫情,以及疫情后期的情况,公司无法预测,还是做了100%的涨幅,净利润是扣非的,2021年净利润上面扣除新冠影响跟2019年比还是每年25%以上增速。股权激励考核还是向市场保了一个底。个人也有考核指标。

Q:行业格局,竞争如何判断,很多说因为新冠小的公司撑不下去。

A:美国渗透率30+%,国内5%,整个行业国内ICL渗透率向龙头行业规模效应演变是一个趋势。从不同阶段进程来看,盈亏平衡在拉长。我们跟金域是第一梯队,后进入者生存空间不大。未来ICL还是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Q:现在国家政策县级医院要配PCR,是否跟我们竞争?

A:PCR可做业务很多,核酸只是其中一项,设备可以引进,但是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短期内影响有限。

Q:医保控费后未来的价格判断。

A:医保控费是针对医院,目前他们外送的项目是基本上盈亏平衡或者亏损项目才会外送。从利润中心变成成本中心,可能会有更多项目外送,虽然价格有下降,但外送量大了对ICL是利大于弊的,我们是通过规模效应来扩大盈利能力。

Q:自研产品,2024年收入贡献10%,盈亏平衡点大概是哪年?

A:迪安产品去年开始外销,量不大,中标省份越来越多,最快是核酸质谱今年4月拿证,液相质谱要明年,没很难说未来。战略规划10%,是针对渠道产品结构调整,自有产品在整个渠道代理里占10%。这是绩效考核落地延伸出来的比重,要等产品线陆续丰富后才有精准测算。他们对利润不会是拖累,因为毛利率比较高。

Q:合作共建问题。过去几年也谈了很多,未来在这块战略上有什么变化?

A:基于医保控费、医联体、分级诊疗而提出的,我们是最早做的,我们重质不重量,需要一些投入,我们有盈亏平衡点的考虑,3-5年,太小的区域性医院现阶段还是有部分普检项目外包,到达一定体量才会共建。可以理解合作共建是迪安下沉的举措。38家中,差不多6家左右基于合作共建背景延伸出来的。迪安的合作共建保留医院人员编制等独立性,我们提供运营管理服务、产品服务管理包等。

Q:自有产品主要是做试剂还是跟仪器一起做?

A:金迪安系列已经有细胞病理的仪器和设备,包括分子诊断,我们都是一体解决方案。液相质谱都是一样的。

Q:7-8月,普检恢复程度如何?

A:上半年已经恢复到80%了,现在医院门诊量恢复后我们恢复速度很理想。

Q:资本开支问题,未来是否会用自有资金解决A:自由资金包括融资都会考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