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

殷商时期“右学”--我国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某些属性的机构

战国中后期《大学》《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汉代“太学”--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萌芽时期跨入雏形阶段

“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类专科学校

唐代“六学”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经学教学,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业教育--确立专业教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西学学堂--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我国第一所近代分科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912年《大学令》、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7《修正大学令》--废除“忠君”,标志近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定型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

蔡元培--开启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

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规定基本任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

1998年8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11月18日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内容:①学校整体条件;②重点学科;③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宣告、1999年国务院决定“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①机制创新;②队伍建设;

③平台和基地建设;④条件支持;⑤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国古代高等教育

公元前200年,雅典大学--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由学生和教授仿照手工业行会形式组织起来,打破教会对大学的垄断,获得较大自治权,并从普通教育体系中脱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独立教育层次,成为欧美近代大学的渊源,包括;

①意大利-波隆亚大学、萨莱诺大学

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③法国-巴黎大学

④捷克-布拉格大学

⑤德国-维也纳大学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

巴黎工业专科学校--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

1810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洪堡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开启近代大

学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先和,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636年英国移民的清教徒创办的哈佛学院--美国第一所高校

赠地学院--确立美国自身高等教育制度、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

1876年创办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设立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第一次居大学教育首要地位,推动研究型大学模式形成。美国现代大学之始

1877年东京大学--日本第一所大学

1632年基辅莫吉廖夫学院--俄国第一所高校

20世纪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现代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马丁·特罗

“终身教育”--朗格朗

“学习化社会”--哈钦斯

二、高等教育本质和功能

教育本质

个人本位论--卢梭(自然的人)

斯宾塞(完美生活预备说)

罗素(道德精神教育)

爱伦·凯(个人本位教育论)

社会本位论--涂尔干(结构功能主义)

费希特和富耶(国家本位)

文化本位论--施普兰格(文化哲学、教育的文化繁殖是一种精神繁殖、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

高等教育本质

①高等教育是一门科学

②属于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特定阶段-职前教育最后阶段

③是培养特定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

④是传播和创造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文化活动

高等教育目的

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服务社会

涂尔干--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

夸美纽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裴斯泰洛齐--教育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杜威--教育即生长(促进个体生长)

大学的理念

教--纽曼(博雅教育)

教+研--洪堡(洪堡理念)

教+研+服务--查理斯·范海斯(社会服务理念)

洪堡办学三原则:

①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

②教学、科研相统一;

③科学统一

范海斯三服务:

①培养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②发展和创新知识;

③传播和推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大学的性质:

学术性--学术、教师、学生

综合性

社会性

自主性

开放性--走向社会,让社会走进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对境外开放

国际性--观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国际教育市场,国际合作办学

大学功能:

教育--传授知识,思想品德教育

服务--为社会服务,以人为本,为社会经济服务

产业--生产知识,生产人力资本,教育市场的形成和繁衍

创新--目标,内容,环境和方法,德育和人文教育,评价标准

交流--学术氛围,学科综合,校园对外开放,大学国际交流

教育公平

基本理论--①布迪厄(“文化资本”)②现代教育公平论--基于个人努力(公平的机会;避免绝对的剥夺)

精英阶段的教育公平:平等的受高等教育权

大众化。。。。。。。。。。。。:扩大受高等教育机会

后大众化。。。。。。。。。。: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

体制基本内涵:体系化的组织制度,包括①机构设置状况②领导隶属关系③管理权限划分高等教育体制体现在5个方面

①办学体制

②管理体制

③投资体制

④招生与就业体制

⑤内部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类型:

①直线制

②职能制

③直线-职能制

④矩阵

高等学校劳动人事制度:

①用人制度“三定一聘”--定编、定岗、定职责;教师聘任制、全员聘用合同制

②分配制度--工资制度、校内津贴双轨运行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内容和趋势:

①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③扩大办校自主权

④学术组织结构改革(校-系-教研室)

⑤筹资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结构:

①层次结构--专科、本科、研究生

②科类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以学位、文凭、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③形式结构(学习形式)--全日制、非全日制

④地区结构

⑤管理结构--学分制、学年制

四、高等学校的教师

1684年法国天主教兄弟会开办的教师研习所,1694年德国圣达举办的师范学校,都是最早的培养教师机构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盛宣怀创立南洋公学师范院

1993年10月31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②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和艰苦性

③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④教师职业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⑤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和榜样性

高校教师的作用: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②传承和创造人类科技文化

高校教师的任务:

①教书育人

②科学研究

③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要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①表达能力

②学习能力

③科研能力

④创造性的教育能力

⑤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教育观

①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②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观

③个性化的教育观

2.现代教育理念

①培养目标上,育才→育人

②教学目的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③教学内容上,繁、难、窄、旧→精、宽、复、新,结论性知识→方法性、价值性知识

④师生角色上,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观

⑤教学模式,刚性→弹性,统一性与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结合

⑥教学方法上,单向性、封闭性→互动性、开放性

⑦考试方式上,记忆性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良好的素质-心理素质

①创新精神

②协作精神

③心理承受能力

④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⑤交际能力

教师成长阶段:

①知识结构调整与扩充阶段--参加工作初期

②独立工作积累经验阶段--第一阶段后4-5年

③工作成熟创造发明阶段--30-50岁

④知识经验总结阶段--55岁以后

高校教师职务设置方法:

①学科法

②任务法

③结构法

聘任制度错误观念:

评聘合一

任职资格和职务一一对应

职务终身制

赫尔巴特“教学的教育性”

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教师队伍年龄-平均40岁。助教27,讲师32,副教授40,教授50

五、高等学校的学生与德育

大学生年龄17-22岁

大学生智力特征

4功能--感受,储存,判断,想象

4表现--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5属性-思维性(核心),理想性(主导),敏感性(催化),洞察性(准确度),果断性(判断力)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①关注自我的发展

②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③独立感和自由感强

④自信心强

⑤自尊心强

大学生情绪、情感、情操:

①情绪--自然需要;

②情感--社会需要;

③情操--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倾向性,体现在道德情操、理智情操、美的情操

德育面临的挑战: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18世纪牛顿古典力学和热学→蒸汽时代;19世纪中叶电磁学→电力时代;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信息时代)

③经济全球化

④国内形势

⑤青年学生的现状

德育首位的内容:

①整体教育中,德育放首位

②培养目标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首位

③教师“教书育人”中,育人放首位

④学校干部选拔上,思想政治素质放首位

⑤学生考核选拔上,思想道德品质放首位

德育工作7到位:

①领导到位

②队伍到位

③目标到位--共性;层次性(爱国、集体、社会);个性

④阵地到位

⑤内容到位

⑥管理到位

⑦政策到位

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

出发点--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

指南--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

立足点--时代特点和民族传统

大学德育内容

①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列夫·托尔斯泰“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

②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爱国情感、爱国信念、爱国行为三个层次

③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

④全面发展为目标

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大学德育原则:

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②全方位育人、提高德育实效性

③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④德育理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

⑤情理相融--a.情感教育(以行育情、以境育情、以情育情、以理育情);b.以理服人

⑥教育与管理结合

⑦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结合

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大学德育途径:

①树立德育新理念--“大德育”“人本德育”

②适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③开发德育新资源、新途径--1)课堂教学;2)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勤工俭学、自我服务);3)校园文化;4)网络德育新阵地;5)心理健康教育

④重视学生德育评价,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1)定性与定量结合;2)理论与时间结合;3)民主和集中结合;4)课内与课外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时时刻刻都在将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提高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①理性化

②人本化

③开放化

④层次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六、高等学校的教学

学科:知识范畴。按学问性质划分,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

专业:教学范畴。是基本教育单位。

学科和专业设置,由以下因素决定:①学校的性质②培养目标③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

影响学科设置的因素:①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②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③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专业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专业划分依据:①社会职业分工②学科分类③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④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1个学科,249个专业。日本11个学科。美国38个学科。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国家统一制定,学校参照执行,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过程。

课程设置模式:①课程编制模式(经验演进式、科学设计式)

②课程内容选择(适时、完整、经济、实践、量力、满足)

影响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

①科技进步

②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

教学过程特点:

①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③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④个体认识社会化和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

教学七原则: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②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结合

③理论联系实际

④教学和科研结合

⑤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结合

⑥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结合

⑦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结合

学分制特点:

①以学分代替学年

②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

③以弹性代替刚性

④以选课代替排课

七、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926年,交通大学工业研究所宣告成立--中国现代大学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①学科的综合性

②研究的基础性

③设施的先进性

④资源的丰富性

⑤组织的高效性

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①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

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为高水平师资成长提供了基本条件

③催生新学科

④是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志

科学研究类型

1.按科学研究活动对象:

①自然科学研究--客观实在性,可重复显现性,历史发展性

②工程科学研究--在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之间架起桥梁

③社会科学研究--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

④人文科学研究--三大特征:价值本位,主客体一致,虚实结合

2.按科学研究性质:

①基础研究(理论性,开发性,长时性,自由性)

②应用研究(明确性,可行性,风险性,商业性)

③开发研究(特点:实用性,控制性,限时性,严密性

3阶段--工艺发展→工程性发展→市场发展)

高等学校科研基金: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1986年。国家基金委员会负责。

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86设立。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给三个机构,称“在京委托管理机构”: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央党校科研部。

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经费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单独切块下达。

③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基金--198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④国家重大科研计划--

973计划由科技部负责,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

863计划由政府主导,同时也鼓励企业参与。其中国家级的科研机关和各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科研奖励:

①国家自然科学奖

②国家发明奖

③国家科技进步奖

以上均设一、二2等级,每年授予奖励项目不超过400项

④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经济。12月10日颁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阶段:

①1978-1985,孕育阶段

②1985-1992,蓬勃发展阶段

③1993至今,大发展阶段

八、研究生教育

性质-高等教育。本质内涵-科研。目标-获取学位

特点:①高层次性②研究性③创新性④开拓性

研究生教育条件:

①雄厚的师资力量

②大量的资金投入

③稳定的课题来源

研究生教育原则:

①人才培养原则

②适应性原则

③超前原则

④创新性原则

⑤开放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发展史

1.外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洪堡“学问的教育”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标志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始,最早设立研究生院,并将研究生院作为大学主体

1892年成立的芝加哥大学,在威廉·哈珀领导下提出办学三原则--①要向每一个知识领域不断探索;②要积极努力地把知识用于为人类服务的活动;③要有比以往更多的途径使人们更容易进入高校,使得大学有更多的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的渠道。此外,哈珀认为在研究生院,科学研究是第一位的,教学是第二位→“芝加哥学派”

1906-1910年美国巴特·当康与企业签订协作研究计划→开创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先河2.中国:我国研究生教育始于民国时期,1912《大学令》、1913《大学规程》

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学位法,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学位

学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原意是执教执照;学士学位产生于13世纪,原意是“新手”

我国以学术型学位为主

学位由国务院设立的学位委员会管理,日常工作由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办公室处理。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2/3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半数通过→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我国开始实施学位制度

研究生教育“双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研究生创新计划:

①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②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③博士研究生国内访学

研究生三级管理:国家-省、市、自治区、各部委-基层培养单位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类型:

①合格评价-新增学位授予点

②办学水平评价-分为高校综合评价、学科评价、单项评价

③选优评价

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①结构优化

②注重质量

③效益原则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周期--4年

九、高等职业教育

实业学堂--我国近代最早的专科学校

《钦定》《奏定》--我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要开展职业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4个阶段:

①初创-80年代中期

②调整-80年代后期

③扩大-90年代初至中后期

④发展-90年代中后期至今

“三改一补”:三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

一补→中等专业学校举办高职班

国外高等职业院校:

①美国-2年社区学院

②德国-4年高等专科学校FH,3年职业学院BA

③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

④日本-短期大学,学制5年的高等专门学校

⑤法国-短期技术学院,大学职业学院

⑥英国-多科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

普通本科→学科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

本质特征:职业性,平民性,社会性

五大要素:市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

“1221”人才培养模式: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包括社会和企业资源;

两个人才培养系统(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两张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终身学习培训基地

职业技能人才:

①学术型

②工程型

③技术性

④技能型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技术性、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使受众在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得到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特性:

方向性,持续性,多样性,结构与技术发展的统一性,不可分离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职业性,技术应用性,依赖性,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学教学以职业能力本位构建,“三位一体”的基本结构形态-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双证融通”

三种类型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

十、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3阶段:

①起步发展阶段(1982-1991)

1982年3月,中华社会大学--全国第一所民办开放性大学

1984年3月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国家承认学历的首家民办高校

②规范发展阶段(1992-1998)

1994年7月仰恩大学--第一所具备独立颁发本科学历文凭资格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标志民办高等教育开始涉足本科教育层次

③快速发展阶段(1999至今)

1999年7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首家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即独立学院)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3类:

①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

②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

③自考助学教育机构

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

①滚动发展模式--黄河科技学院

②注入发展模式--万杰医学院,仰恩大学

③改制运作形式--浙江万里学院

④附属再生模式--独立学院

⑤中外合作模式--宁波诺丁汉大学(我国第一家经教育部批准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西安利物浦大学

独立学院4种模式:

A模式(民有民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B模式(国有民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C模式(公有民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D模式(混合民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四种模式的共同点:

①依靠一所名校、老校的资源优势办学

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维持学校运行,原则上国家不拨款

③本科学历教育

十一、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5特征-开放性,教育性,时代性,独特性,先导性

大学文化功能-育人,导向,辐射,调节,激励,凝聚,整合

大学文化3层面-物质,制度,精神

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美化、绿化、净化。

“总体规划,分区建设,分步实施”

制度文化建设-行政、德育、教学。

“机构-精简高效。规章制度-客观依据、因时因地制宜;内容明确清晰、要求一致;有教育性、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精神文化建设-校风、学术、人际关系。

大学文化建设原则:

①把握方向性

②突出个性

③强调创新性

④强化学术性

⑤注重教育性

⑥坚持开放性

十二、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标志现代高等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狭义法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广义法律--各种法律规范的综合,除狭义法律,还包括

①基本法律--全国人大

②单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行政法规-国务院

④地方性教育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⑤教育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泰勒-最早给文化下定义

法制--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适用、遵守、监督以及实施保障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高等教育逐步走上正轨

1980年2月,第五届人大常委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步高等教育法律,也是第一步有关教育的法律

19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第四次会议通过《高等教育法》,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酝酿起草到最后通过,历时13年。

《高等教育法》--我国第一步真正立法意义上的完整的高等教育法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法高等教育根本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高等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发展3大原则:

①公平与平等相统一

②积极发展

③多主体、多形式共同发展

教育年限:

专科教育:2-3年

本科教育:4-5年

硕士教育:2-3年

博士教育:3-4年

高等学校设立基本条件:

①组织机构和章程

②教师

③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④资金和经费

⑤3个以上主要学科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01年清光绪帝下令改书院为学堂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 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简答论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 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NR[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教育目的所依据的“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二是受教育者的()现实及其趋势。 A.先天条件 B.身心素质 C.个体发展 D.文化涵养 正确答案:B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2.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方面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不相适应的问题。 A.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水平 B.劳动者就业能力 C.劳动者工作能力 D.劳动者所受专业教育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3.法国于()年颁布《高等教育法》,它极大地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A.1971 B.1975 C.1983 D.1984 正确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京师大学堂 B.中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正确答案:A 知识点: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5.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它也是高等教育学所要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A.教育目的 B.教育政策 C.教育方针 D.教育规律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目的的含义 6.“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改为公社、各行业推荐入学的办法,全国统考招生中断了()年。 A.8 B.9 C.10 D.11 正确答案:D 知识点: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7.高校科研工作和学术领域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的发展为本。 A.学校领导 B.学生 C.教师 D.社会 正确答案:C 知识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有效途径 8.()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的最初形态,也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法论。 A.应答模式 B.泰勒模式 C.CIPP模式 D.CSE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B 知识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9.高校合格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A.办学指导思想 B.学校规模 C.办学条件 D.教学效果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 殷商时期“右学”--我国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某些属性的机构 战国中后期《大学》《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汉代“太学”--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萌芽时期跨入雏形阶段 “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类专科学校 唐代“六学”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经学教学,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业教育--确立专业教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西学学堂--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我国第一所近代分科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912年《大学令》、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7《修正大学令》--废除“忠君”,标志近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定型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 蔡元培--开启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 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规定基本任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 1998年8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11月18日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内容:①学校整体条件;②重点学科;③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宣告、1999年国务院决定“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①机制创新;②队伍建设; ③平台和基地建设;④条件支持;⑤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国古代高等教育 公元前200年,雅典大学--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由学生和教授仿照手工业行会形式组织起来,打破教会对大学的垄断,获得较大自治权,并从普通教育体系中脱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独立教育层次,成为欧美近代大学的渊源,包括; ①意大利-波隆亚大学、萨莱诺大学 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③法国-巴黎大学 ④捷克-布拉格大学 ⑤德国-维也纳大学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 巴黎工业专科学校--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 1810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洪堡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开启近代大

高等教育学真题简答题精编版

1、简述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 (1)规模化;(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 2、简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3、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 4、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改革国家化趋势明显;(2)创新人才培养是主旋律;(3)教学内容更新须更重视;(4)教学趋向个性化;(5)教学管理活性化;(6)自主性学习得以倡导;(7)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增强。 5、简述大学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2、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4、劳动形式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5、劳动成果的集体与滞后性。 6、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P122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一)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1)培养人才(最根本职能);(2)发展科学;(3)服务社会。(二)其职能的新发展:(1)引导社会的职能;(2)创造新职业的职能;(3)国际合作的职能。(三)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高等学校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职能递进发展中后出现的职能与原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再次,三大职能具有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关系。 7、结合你的教学特点,谈谈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条原则?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 (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4)在教学条件、工具和手段上,要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 (5)在教学途径、过程和方法方面,要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有机统一的原则; (6)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

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六、选择题(P30)

2017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精华版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归属上说,它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用来专门研究大学中的教学问题,探究大学教学规律,指导大学教学实践。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 (以基础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3. 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4拉特克,德国人,是的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学校改革奏本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5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他的《大教学论》与《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6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心里学家,他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 ?教育性教学思想,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2.教学心理化思想。 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钟最近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 物呈现于感官、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7凯洛夫I苏联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四个阶段。他的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8 I杜威I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教学组织的 形式上,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的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主要活动代替教师的讲授。 9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他的教学理论思想主要是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0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既要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所构成的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 11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2大学教学丰富的含义:(1)大学教学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学;(2)大学教育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3)大学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4)大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13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幵放的意识,进去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4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英、德、美、苏大学传统的递变过程。 15英国大学教学传统:自由教育与心灵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自由、公平、沉着、稳健和智能”生活习惯的绅士。德国大学教学传统:研究和发展知识。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 的大学观。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德国的大学制度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初始模板。16 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一一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宋代的书院产生,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古代学者研究学 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8、1921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阖才、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 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学治校”的制度。1、约翰?杜威I 是美国实用主 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2、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 他认为“经验”包含两个部分:发出动作和承受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