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指社会政策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包括收集和分析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通过文件和发布等。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模式

一、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即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要决定的事项。实质:政府面对社会需要和出现的问题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如何采取行动方面作出的决定。在实践上,一般包括是否采取行动、政策涉及的方位和水平、资源调动方式、制度设计、组织设计及其他配套政策等。

1、之一:是否采取政策行动,即决定是否制定、修改或取消一项或多项社会政策。

注意:社会需求的概念(详见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

2、之二: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一项行动所覆盖人群的范围,也即一项社会政策直接受益者的范围。

——(1)普遍主义原则与选择性原则

普遍主义原则:面向社会成员,不论贫富、男女、肤色……都不应该区别对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而且政府对成员所面对的风险应该提供政策上的安排,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权利。例如公共教育、老人健康照料等与收入无关的社会福利项目。——注重社会效益,通过平等分配避免了因区别对待而造成的社会分割和污名化效应,即保护了个人尊严,又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但是成本效益较低。

选择性原则:不同的社会成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同,受益者应该经过资格筛选,实行选择性给付。合理的社会政策只提供有限的救助,特别是在财政紧张的年代。——注重成本效益,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身上,从而减少了福利开支,达到控制福利开支的目的。但是以家计调查为代表的选择方法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很多情况下有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资格,强化了道德和经济层面的社会差异,导致社会分割和污名效应。

两者的结合——普遍主义框架下的选择性方法:将原来的一部分普遍性给付降低到最低生活标准,剩余部分变为选择性给付,集中于最贫困的人口。例如,英国为新妈妈提供的公共健康家访是全民性的,但额外的家访则集中于风险更大的母亲和子女身上。选择主义者也开始强调社会效益,提出只为穷人提供福利的做法通常比为所有人提供福利的做法更能实现社会再分配的功能,更能促进社会公平。

(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社会政策专家内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Gilbert 和Terrell的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

第一类,基于社会人口属性的资格条件,即根据个人身份来确定享受资格。——最常见的为主要有针对特定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的社会津贴,面向群体。

第二类,基于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符合此类条件的群体(如退役军人、受政治或种族迫害等)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过某种特殊的贡献或遭受过某种不公平的社会迫害,因此常带有补偿性质。以公平和功绩

为原则,按照贡献或损失的大小给予补偿。

第三类,基于专业诊断的资格条件,即由专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差异性需求,并需要提供特殊资源与服务。最常见是针对身心残障者

的社会政策项目。例如,我国的特殊教育、福利工厂、康复服务等。面

向个人,以需求的技术诊断标准为基础。

第四类,给予家计调查或资产调查的资格条件,即此类资格的条件是个人缺乏购买服务的能力,并可能因此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社会所

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如贫困线或最低收入标准)。面向个人,以需求的

经济标准为基础。例如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注意:四类原则可以总和运用。

注意:谁真正受益?在社会政策的实施中,符合资格者并不等于真正受益者。

3、之三:福利水平的高低,即福利性项目受益者的平均收益程度。受社会需求和财政资源共同影响: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政府感到有关的社会需求很大或者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严重,需要加大福利性给付的力度来满足需求需要或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政府财力又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就可能倾向于提高相关

基本的是经费来源和总量规划。

——即Gilbert 和Terrell分析框架中的筹资方式,包括资金来源和资金的转移支付(资金如何从资助部门流向服务提供部门)。

(1)资金来源:

财政拨款(政府投入,源于税收)——比较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

收费,指依据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向使用者收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既可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机构,也可能是“以收费养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由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有时也实行收费,如大学教育、健康护理、日间照顾等。其他经费来源不足时,收费是最简便的维持收支平衡的途径。

民间投入——志愿性捐款或慈善捐赠,由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提供的私营捐款,即既包括赠与个别穷人的施舍,也包括捐给范围较大的健康、研究和宗教活动的善款。福利彩票,以筹集公益基金为目的的彩票。

社会保险基金、国际援助

(2)资金的转移支付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安排:

税收分配,许多国家采取分税制,根据事权和财权相对应(即各级财政所获得的财政收入和所需要承担的财政支出相一致)的原则将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划分。通过的做法是根据事权来划分财权。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掌握绝大部分财政收入,也承担绝大部分开支;地方分权的国家,中央和地方共同分享财政收入以及共同承担与此相对应财政开支。

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拨款或补贴。包括一般补助、分类补助和整笔拨款三种形式。一般补助,中央政府没有任何附件条件的进行拨款,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决定其使用,主要目的是平衡财政之间的差异。拨款依据通常是各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均收入和课税状况。分类补助,指定了款项的用途,金额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在特定范围内由中央政府补助。此类补助项目(如健康、教育、社会

福利、交通运输、就业培训等)目的在于为特定阶层提供特定服务,非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整笔拨款,中央政府于以一笔过的方式拨付一笔资金给地方政府,由后者自由裁运,运用于广泛的功能性领域,并“自负盈亏”。见表3-3。——拨款条件:项目条件,政府明确规定拨款的用途,即所要支助的项目类型;财政条件,资金的配套安排,即政府拨款的条件是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受益对象条件,确定接收援助的人,通常包括符合资格条件的政府部门和领取救助的对象类型两方面。程序条件,要求接受财政补助的地方政府必须符合有关规划、审计、人事、报告、对象权利等方面的标准。

5、之五: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策划和确定一个社会项目的具体运作规则及实施方案。

——如何提供服务?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服务输送系统的一致性和可及性。一致性,指服务输送各部门之间的任务分配、内部构成和职责划分相互协调统一;可及性,指服务对象获取服务的能力和可能性。一致性和可及性的提升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由谁来决策和控制?由谁来提供服务?输送系统由哪些机构组成,其数量分布如何?理想的服务输送系统应该是整合、连贯、可及和负责的。二、社会政策决策的模式

(1)精英决策分析模型

①精英决策理论的特点

a.假设一般人对处于被动,对国事漠不关心或不了解,甚至无能为力。因此,政策形成与其说是顺应大众的需求,其实只是精英分子意向与价值的反应。

b.具有决策权的统治者,且精英集团具有相当一致的信念与价值,透过政策作为维护精英分子本身利益的工具。

c.培植后进精英,以这些未来精英对当前精英价值及其理念效忠程度为标准。

d.精英份子來源的多元化:财富积累、专业知识、恩宠等都是成为精英阶层的重要途径。

e.精英並不完全代表負面:视精英的资质、态度、与大众的关系等因素而定。如有识之士(学者专家)与有势之士(政府官员或民意代表)。

(2)政治系统决策分析模型

(1)社会政策是政治系统运转下的结果。

(2)封闭系统VS.开放系统(系统均求均衡与维持生存,但愈具有开放特质自我更新的能力愈强。)

(3)政治系统模型中的重要变数

①政治系统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a.政治系统如何定义社会问题;

b.政治系统解决问题的计划与决心。

(4)政治系统的重要特质:以生存空间的掌握功能进而确认重要特质。如系统应付社会需求的应变能力、决策资源与品质、组织健全性等。

(5)社会环境因素与政治系统之间互的动关系

a.政治系统寻求生存空间,呈现与社会环境因素的互动和联盟。如政商关系。

b.关系模式的变数:关系基础(自变数)、感情品质(中介变数)、关系价值(因变数)

(6)影响社会政策内涵的主要变数与诠释

a.政治系统特质对政策内涵的影响与程度大小。如:一党独大或两党竞争。

b.环境因素特质对政策内涵的影响与程度大小。如:经济发展变量(工业化

程度、贫富差距等)

c.政治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何者为大?

(3)利压团体决策分析模式

(1)利压团体定义:包含利益团体或压力团体。乃指一群人或团体为共同理想、价值或利益而结社,并透过有组织的活动,目的在于经由政治过程中来影响与论与政情。其常见方式包括游说或使用压力去影响决策者。

其中包含合法与非法方式:参与政党、直接参加压力团体、利用大众传媒、使用代言人、使用和平或带有威胁的办法(请愿、游行、写信)、行贿、直接游说…等。

(4)渐进取向的决策分析模型

现代决策者由于时间限制、财政困难、政策考虑所需完整信息难求或政策体制的制衡作用等因素,使得决策者很难确立清楚的政策目标与整体规划。因此,决策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来增加或改进政策。简言之,此决策模式着重于暂时补救社会问题,而非长远性目标改革。因此,任何激烈性的政策改变很难产生。

——具有保守渐进性格、认可政策环境限制、遵循在前政策的传统、采取持续决策的过程、维护政治系统稳定

此模式为政治上的权宜措施,基本上优先考虑维持当前政治系统现状。如此一来,决策共识较容易达成,也减少决策上焦虑和过程中的冲突。

第二节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基本因素

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指社会对政府的某项社会的需求情况,即社会成员是

否有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社会中是否存在某种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一项社会政策去加以解决。一般当人民群众,或者其中的某些群体对某些物质和服务存在着基本的需要,而这些需要难以通过市场、家庭、单位或其他方面得以满足时,就会希望政府采取一定的社会政策提供帮助。同样,当社会中存在某些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市场或其他方式难以解决时,也就要求政府采取一定的社会政策去干预。——具有弹性。一般政府首先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再决定采取行动。当评估结果发现需求普遍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群体存在该需求,或某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是,政府往往会决定采取措施时,社会政策制定的必要条件就具备了。

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社会政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评估服从政府更为基本、更

为紧迫的目标和任务(政府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一项社会政策能够达到其目标的程度。例如为穷人提

供现金帮助。实质:要求政府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

4、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指实施一项社会政策所需要的财政开支和需要付出的

其他各种代价。在现实社会政策决策中,社会政策的成本一般与社会政策的需求及预期效果联系在以期考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低、收效好的项目会受到优先考虑,成本高、收效不明显或不确定的项目则很难通过。

而且,在面临高成本的困难时,政府往往也不是立刻放弃行动,而是尝试寻找解决资源的变通办法,或者尝试通过一些途径去调动社会资源,以分担政府的财政负担。例如:老龄化中的社会福利社会化。

二、社会政策可行性:一项社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可能性。

1、内容

(1)可能性:在财务、技术、人员和组织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实施此项政策的条件。

(2)合理性: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看,此项社会政策是否是最合理的。(3)有效性:此项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

(4)可接受性:实施此项政策的后果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其结果对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这些负面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公众、政府官员和相关组织所接收和容忍。

——具最高可行性的方案=四方面的综合效果

2、主要方面

(1)经济可行性:财政上的可能性即政策可能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后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财政投入越少、对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的项目其经济可行性越高。

(2)政治可行性:社会政策可能对政府、政党或领导人产生的政治影响。(3)技术可行性:社会政策在技术上的可实施性。包括在项目的管理、服务及配套行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设备、有效的制度安排及合格的专业人员。例如,养老保险体系需要严格的保险精算技术、养老金筹集和发放的控制机制以及相应的电脑管理网络;

三、其他因素

1、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包括社会需求信息、社会问题信息、公众对社会政策态度的信息、关于现有政策与制度及其运行情况的信息等。通过收集和传递信息发现政策问题——在政策设计阶段需要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各种方案的设计:基线调查、信息收集和信息传递网络

——信息对社会政策决策的影响一般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信息不及时,导致社会政策不能对需求和社会问题及时做出反应。

(2)缺乏有效的信息或信息不完整,导致决策者难以做出决策。

(3)信息被扭曲,可能导致真实的情况被忽略,或者被夸大,从而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4)信息被一些集团或个人利用,他们通过控制信息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走向。

2、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1)利益集团,指社会中具有某种共同特点,并因此而具有共同利益的人所构成的集团,例如商界团体、工会、青年组织、老人协会、妇女组织、行业协会、残疾人组织、某些职业的联合会等等。

(2)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a.从程度上划分:临时性的集体活动,如推举代表上访、联名上书等(此时的利益集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一旦临时性问题解决即解散)。

b.具有某种长期组织形式的利益集团活动,例如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通过院外活动集团的方式去游说议员或政府官员,或通过常规或非常规的渠道直接与政府机构或高层领导进行沟通,甚至组织集体请愿或抗议活动等各种方式来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

c.采取政治性的行动或长期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动,以从根本上概念政府的社会政策方向和整个社会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例如,积极推举代表本群体利益的政治领导人,或通过广泛参与学术、文化、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活动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施加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 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 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 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 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下列哪项制度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 ) A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C 省人大选举规程 D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的是省人大选举规程。 第2题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制定的《人权公约》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各国人权保护的基本指导准则。这说明:( )。 A 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是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组织内部事务的 B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C 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性,涉及价值选择问题,其价值选择一方面受社会主导价值倾向的左右,另一方面也受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和态度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 D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公共政策的制定方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第3题

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 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 B 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C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D 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针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党中央向全国党员和共青团员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倡议。20世纪80年代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用法律来调节人口增长。这一现象说明:( )。 A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政策往往要靠法律来进行实施 B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C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要先制定社会政策,然后才能转变为法规 D 通过社会政策或者法规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第5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再分配功能方面:通过政府的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供应来降低市场性的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平等 B 社会政策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与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中国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

中国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肖元真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普遍要求切实保护他们通过辛勤劳动积累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物权法》正是这样一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急需推出的一部保护中国民事主体财产权益的重要民事法律。1993年,中国正式开始了《物权法》的起草工作,这部历时15年制定的法律草案历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八次审议,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的审议次数之最。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向社会全文公布草案,举行座谈会和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据此进行了多次修改,终于布,但前结束的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高票审议通过,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在中国施行。《物权法》的颁发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公民日益关注的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的理念,最终在这部法律中得以充分体现和真正明确。 (一)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物权法》的制定、解释、适用、研究的最基本的规则。这些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并不是一些抽象和空洞的教条,而是集中体现了物权的总体精神,是《物权

法》规则体系的总概括。它具体地体现在《物权法》的具体条文中,并且是有关物权的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因此《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物权法》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人们的日常理解中,《物权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涵义。广义的物权法即实质意义的物权法,凡是调整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都是广义的《物权法》。因此,不仅民法物权篇包括在内,其他如《土地管理法》、《森林萨》、《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房地产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都属于物权法。狭义的物权法即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专指《民法》中的物权篇而言。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就狭义的《物权法》展开的,但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广义的《物权法》仍具有指导意义。 《物权法》是调整人对物的支配关系 《物权法》调整的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较之《民法》的其他部分,它更为直接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关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物权法》确认着生产和交换的前提,体现了分配的结果,并且也决定着消费的范围。所以,物权法对于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保护: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3、公共政策:政府或者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伊丽莎白济贫法:1602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颁布的社会福利法案,该法在实行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厂,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5、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综合。 6、公积金法案:是新加坡的一种社会制度法案,为了改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人民生活条件恶劣,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的状况。 7、剩余型模型:剩余型模型假定家庭和市场经济是满足个人需求的两个“自然”渠道和优先性的福利供给结构,当这些制度不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制度才发挥作用,是一种补救性的制度,当正常渠道重新发会适当作用后,它就应当撤离出来。 8、制度型模型:制度型模型把社会福利看作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适当的合法的功能。 9、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10、民间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按照非营利组织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其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提供福利性服务。 11、就业组织(雇主):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一些个体雇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向其雇主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12、普惠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要。 13、选择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14、社会政策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 15、弱势群体:①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低下的群体。 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③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16、社会支出:政府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作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17、准市场模式: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18、社会政策议程:一般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19、社会政策评估:一是指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二是对社会政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估。 二、简答(书后习题) 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 答:⑴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⑵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⑶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指社会政策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包括收集和分析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通过文件和发布等。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模式 一、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即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要决定的事项。实质:政府面对社会需要和出现的问题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如何采取行动方面作出的决定。在实践上,一般包括是否采取行动、政策涉及的方位和水平、资源调动方式、制度设计、组织设计及其他配套政策等。 1、之一:是否采取政策行动,即决定是否制定、修改或取消一项或多项社会政策。 注意:社会需求的概念(详见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 2、之二: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一项行动所覆盖人群的范围,也即一项社会政策直接受益者的范围。 ——(1)普遍主义原则与选择性原则 普遍主义原则:面向社会成员,不论贫富、男女、肤色……都不应该区别对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而且政府对成员所面对的风险应该提供政策上的安排,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权利。例如公共教育、老人健康照料等与收入无关的社会福利项目。——注重社会效益,通过平等分配避免了因区别对待而造成的社会分割和污名化效应,即保护了个人尊严,又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但是成本效益较低。 选择性原则:不同的社会成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同,受益者应该经过资格筛选,实行选择性给付。合理的社会政策只提供有限的救助,特别是在财政紧张的年代。——注重成本效益,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身上,从而减少了福利开支,达到控制福利开支的目的。但是以家计调查为代表的选择方法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很多情况下有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资格,强化了道德和经济层面的社会差异,导致社会分割和污名效应。 两者的结合——普遍主义框架下的选择性方法:将原来的一部分普遍性给付降低到最低生活标准,剩余部分变为选择性给付,集中于最贫困的人口。例如,英国为新妈妈提供的公共健康家访是全民性的,但额外的家访则集中于风险更大的母亲和子女身上。选择主义者也开始强调社会效益,提出只为穷人提供福利的做法通常比为所有人提供福利的做法更能实现社会再分配的功能,更能促进社会公平。 (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社会政策专家内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Gilbert 和Terrell的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 第一类,基于社会人口属性的资格条件,即根据个人身份来确定享受资格。——最常见的为主要有针对特定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的社会津贴,面向群体。 第二类,基于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符合此类条件的群体(如退役军人、受政治或种族迫害等)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过某种特殊的贡献或遭受过某种不公平的社会迫害,因此常带有补偿性质。以公平和功绩

社会政策(山大网络教育练习题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 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 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二、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三、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四、社会政策的试点 五、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 (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

社会学概论答案

社会学概论答案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形考1 题目1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只要“不发达”国家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努力克服自己内部各种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从各方面追赶发达国家,最终就会变成和现今的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国家的论述是()。 A. 依附理论 B. 社会趋同论正确 C. 现代化理论 D. 世界体系理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2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 选择一项: 对 错正确 题目3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社区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规定的。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系统的社会资本概念及理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的是() A. 米德 B. 孔德 C. 韦伯 D. 库利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6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血缘群体是最基本、最持久的群体形式。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7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有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工作方法是()。 A. 社会政策 B. 社区工作 C. 小组工作 D. 个案工作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8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马克思最先阐述了社会冲突论思想。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9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第二节社会政策过程一、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一)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n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n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n 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n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n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二)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n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n政府资源的限制n政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n社会成本的考虑n社会事件的影响n 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三)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n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n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n设计社会政策方案n社会政策的实验n 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二、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一)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n 确定实施的细节和步骤n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n社会政策各个环节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n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二)社会政策实施的资源配置n社会政策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n社会政策的经费投入:n政府财政是最重要来源n项目配套资金n受益者付费n国际援助n民间投入(三)社会政策实施中的服务提供n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n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n确定社会政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n建立规范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社会政策评估(一)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求n明确评估内容n确定合理评估标准n 采用科学方法和有效的实施方式(二)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n收集资料的方法:定性;定量;整合n按评估取向对评估方法分类:个案评估;制度分析;比较分析四、社会政策的调整(一)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n社会政策决策的错误或失误n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偏差n外部环境影响n政府组织结构或政党变化n公众影响、社会政策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变化(二)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n宏观调整n中观调整n 微观调整(三)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n指导理念或方针n决策方式n实施方式n政策周期n政策内容和目标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内部输入_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

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总第102期 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 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 张小明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引申出政策输入的概念。并从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中国政策输入过程中“内部输入”的一般特征。最后试 图对内部输入机制下政策输入的若干途径作一具分析。 自从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的那本标志着政策科学诞生的著作———《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问世以来,政策科学获得了长足进展。“政策科学运动”(P olicy sciences m ovement)旷日持久,并形成了所谓的拉斯韦尔—德洛尔政策科学传统的主导范式。那么,何谓公共政策呢?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 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笔者之所以采用此种界定,基于两点原因:其一,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公共政策无非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本质上反映、调节的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从利益的视角观之,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而那些在中国普遍存在的所谓“争政策”现象,无非争的是利益,所谓的“政策资源”的说法,也无非是从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一定的利益这个意义上说的,而绝不是指政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其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代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西方的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的话,那么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则完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然而,必须说明的是,在当代中国的实际政治下,这里的政府概念的内涵应有所扩大,包括党组织和政府组织,而且党组织是政府机构的核心,更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即政策中枢,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更不用说试图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了。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②。琼斯、安德森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P olicy-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 olicy-formulation),指从问题构建、目标确定到方案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而德洛尔则从广义上把它理解为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过程,包括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本文采用广义的理解,并结合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运用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所提出的作为比较政策过程和方法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

第一章社会政策释义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什么是政策 关信平《社会政策》:“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团体、组织、政府机构或者说是团体、组织中的有管理或支配权力的那个班子,即社会、组织中的决策部门。 (2)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和处理某项事物,即为了促成某些改变。政策通过解决某些问题或处理某些事务达到期望实现的状态,就是政策的目标。 (3)政策既是为了促成期望的改变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所依据的计划、方案或规则,也是一个较长的活动过程。这种较长的活动过程大多是依据一定的计划方案进行的。(4)政策的具体表达方式可以是法律、法令、章程、规定、规划、方案、计划等。在这些具体的表达方式中,一般会包括对所要处理的事项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策目标、行动方式、执行者、目标对象、具体的行动规则等的说明和解释。 (5)作为政策的具体表达的法律、法令、计划、方案以及执行政策的行动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社会理论、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的指导。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P5) 1、什么是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 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1)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范,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 领域中的行动体系。 ?(2)二者中虽然都包含有规范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包含的规范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 既定的规范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范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度和实施的特定规范体系。 ?(3)从产生方法上看,制度既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 的,而政策则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 ?二、什么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胡宁生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公私行为、价值、规范所作出的有选择性的约束与指引,它通常是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表达出来的。” 11、关信平: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8) (二)公共政策的要素 1.公共政策的主体

1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作为本书入门的第一章,本章将要介绍和分析在社会政策学科领域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概念,即“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政策是政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因此在分析社会政策基本概念之前,首先要简要的讨论什么是“公共政策”,让后界定“社会政策”概念中“社会”的涵义,即这一概念所概括的政策行动的具体领域,而要理解什么是“公共政策”,又首先需要对什么是“政策”做一简要的分析。 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 一、政策 政策一词大概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长提的术语之一。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政策”一词又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其一般的含义入手,深入地分析这一概念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广泛的意义。 1、“政策”的基本含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即政策主要指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我们平时所说的“按政策办事”、“严格执行政策”,一般式指这种下一的政策含义。但从七广义上看,政策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和具体行动的体系在政府文献和政策研究文献中所用的“公共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都包含了政府火政党在相互领域中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的体系,本书中所用的“社会政策”也是在这种广义上的政策概念。 2、政策的基本特征 在对政策概念进行定义之前,需要现对政策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一边更清楚地把握政策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政策行动与其他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 (1)政策是有组织的活动 首先,政策是指由特定的组织发起和实施的行动体系,以及围绕这种行动而制定的规则体系。也就是说,政策行动是一种有组织的行动,他是又特定的组织制定方案和规则,通过特定的组织及组织体系来调动机缘并加以实施的行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政策行动不同于群众自发形成的活动,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