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18-201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集(Word版,21份打包,)

广州市2018-201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集(Word版,21份打包,)
广州市2018-201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集(Word版,21份打包,)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统一南北和度量衡制度;加强,提

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

北的。

5.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

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

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

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隋朝隋文帝 2.589 3.户籍币制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

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

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

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

称之为“”。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推行贞

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

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

“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

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房玄龄

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 长安 2.李世民贞观唐太宗 3.(1)三省六部制法律进士科政绩(2)农业

4.经济贞观之治

5.官僚贵族殿试发展生产

6.开元盛世

7.姚崇

8.吏治税制

9.开

元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

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 2.A 3.D 4.C 5.D 6.A

7.(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

3.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包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学习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农业方面发明重要的生产工具________和________;重视兴修________。

2.手工业:(1)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______工艺水平最高,_______冠于全国。(2)越窑的

_______、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__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 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___________的统治。

5.唐蕃和亲促进了_____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周边各族尊奉其为为各族的“________”。

7.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________,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8.(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的

美誉。(2)杜甫的诗歌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________”。(3)白居易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9.(1)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__、柳公权和欧阳询。(2)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

________等。(3)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二、合作探究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时改进和创制的新的生产工具有()

A.水排、筒车

B.曲辕犁、筒车

C.灌钢法提花机

D.翻车、提花机

2.唐朝手工业发达,下列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B.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

C.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非常有名

D.唐三彩由三种颜色制成,色彩艳丽

3.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江南河

4.文成公主入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给西藏带去许多的工艺品

B.使得松赞干布接受了唐朝授予的官职

C.奠定了汉藏两族人民密切交往的基础

D.使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5.“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对一个大诗人的描绘,诗中的

“酒中仙”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行路难》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材料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1)材料一、二诗句的作者分别是谁?他们分别被誉为什么?

(2)材料三诗句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何特色?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曲辕犁筒车水利 2.丝织蜀锦青瓷唐三彩 3.商业长安 4.西域 5.吐蕃汉藏 6.

开明的天可汗 7.开放积极向上 8.诗仙诗圣 9.颜真卿吴道子

二、社会风气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体现了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的现实。

三、1.B 2.D 3.B 4.C 5.A

6.(1)李白;杜甫。“诗仙”;“诗圣”。(2)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

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

2.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

3.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学习重点】唐朝与日本和天竺的交往

【学习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唐朝时期,中国和_______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____________,日本派遣使

来到中国,当时称为“”。

2.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对

日本________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_____。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

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4.鉴真在日本传授_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

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6._______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取经。

7.玄奘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为中国______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玄奘的口述,由

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________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三、练习巩固

1.下列国家中,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2.“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一位高僧不

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那么这位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3.唐朝时,外国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天竺

4.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

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鉴真东渡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遣唐使到来

5.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了解唐朝时印度的一些文化情况,你会向他们推荐()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6.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①李冰②李春③玄奘④鉴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

(1)你知道“秦王”是何人吗?天竺是现在的哪里?

(2)玄奘回国后写了一部什么书?这部书有什么重要价值?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日本先进文化遣唐使 2.制度建筑技术社会 3.鉴真 6 4.佛经 5.贞观天竺 6.佛

大唐西域记中外

二、(1)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科技水平世界领先,对其他国家有巨大的吸

引力。(2)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为唐朝和各国的友好交往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1.D 2.B 3.B 4.C 5.B 6.D

7.(1)唐太宗。印度。(2)《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唐玄宗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唐朝的衰微,安

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

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

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

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唐玄宗矛盾 2.行政外重内轻 3.安禄山安史之乱唐肃宗 763 4.由盛转衰中央权

力藩镇割据 5.宦官兼并战争 6.黄巢 7.907 后梁 8.北方黄河流域五代十国 9.藩镇割据统一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三、1.D 2.D 3.A 4.A 5.C 6.D

7.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

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以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而无之权。(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

置,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

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960 赵匡胤陈桥驿开封北宋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发兵(2)分化事

权文臣三年一换通判(3)收税转运使中央 4.中央集权皇权 5.武将文臣 6.宋太宗文臣统兵 7.科举制科举取士名额 8.尚武轻文政权的稳固

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

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

2.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

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2.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阿保机建国

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3.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有所发展。

4.11世纪前期,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史称。

5.仿效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6.(1)辽太宗时,占领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2)

时,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3)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政策。(4)时,签订“”,辽朝退兵,宋朝给辽。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局面。

7.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兴旺。

二、合作探究

你对于“澶渊之盟”有何看法?

三、练习巩固

1.建立了契丹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元昊

B.赵匡胤

C.松赞干布

D.耶律阿保机

2.下列选项中属于契丹族建立政权措施的是()

①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②创制文字

③统一契丹各部④订立“澶渊之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选项不属于党项族首领元昊的治理措施的是()

A.发展农牧经济

B.创制西夏文字

C.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D.与北宋联姻

4.辽大举进攻北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下,亲征前线抵抗辽军的皇帝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仁宗

5.在中国的历史上,“澶渊之盟”使中国北方出现了一段和平的时期,那么这一盟约订立的

双方是()

A.南唐和辽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西夏和辽

6.辽、宋、西夏之间时战时和,下列对发生的这些战与和的说法错误的的是()

A.北宋送给西夏“岁币”

B.北宋对西夏称臣

C.签订停战协议后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D.北宋送给辽“岁币”

7.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北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20万匹。

(1)这次战役亲征的皇帝是谁?是哪位大臣劝他亲征的?

(2)宋辽之间的这次议和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a) 岳麓版

期末综合检测(A)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右图为我国哪一古代先民的头盖骨化石( ) A.北京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2.寒假期间,杨军实地参观了陕西西安的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面是他拍下的两张 照片,据此推断这个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孙中山祭文:“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齐孕灵……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这里的“皇祖”是指 (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4.《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尧 B.舜 C.禹 D.启 5.《左传》曾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政治制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全部分给亲属 B.形成了天子—卿大夫—诸侯—士的封建等级制度 C.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D.起到巩固周王室、扩大统治范围的作用 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第一人。”这里“他”的封地大约在图中的哪一处( )

7.以下是四位同学设计的四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是 ( ) A.《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B.《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C.《问鼎中原的楚庄王》 D.《卧薪尝胆的宋襄公》 8.西周时期成千上万的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变化的原因是( )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9.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10.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携带了很多圆形方孔铜钱 C.小吏李四用小篆誊抄了一张政府告示,呈交给县令大人过目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 11.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科目历史课型新授课年(班)级七年级授间 课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都江堰 学习过程(学案)备注 合作复习 1、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自主学习(要求: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取代。 2、:当时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3.战争特点:七国之间的战争很大,多,交战,持续。著名战役有、、。 4.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地处西部的,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4、内容:见课本33页表格。 5、作用:使秦国的,提高了,一跃成为,为以后秦。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年,秦国蜀郡郡守主持,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都江堰。 2、构成:由和两大工程构成,渠首建于岷江之中,分为、和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等作用。 4、影响(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2000多年来,一直1、商鞅变法的启示:顺应历史的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 力。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实质是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最能体现变法的性 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学案自主学习内容(无答案)(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学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金榜学案】2020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52贞观之治精练精析 岳麓版

52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开通运河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其发动者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房玄龄 D.魏征 3.“贞观之治”中的“贞观”是( ) A.国号 B.庙号 C.谥号 D.年号 4.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覆亡,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因此,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唐太宗的做法说明他( ) A.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认为崇尚节俭便可巩固统治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5.(2020·南京学业考)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 6.(2020·嘉兴中考)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7.唐朝时期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六部的领导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大夫 8.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试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9.(2020·汕头学业考)“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度演变 B.所有人才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 (经唐太宗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请回答: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 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暴政: 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 3、建立政权地点__________ 4、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________人。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 (1)巨鹿大战: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双方: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 (2)__________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建立: 时间: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课本63页动脑筋。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 精讲点拨: 1、教师给出史料: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XX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XX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1课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了材料收集、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畅谈感悟、体会突破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精讲深化、设疑讨论、列表分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 自学检测 做《导与练》上的填空和选择题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单元综合检测(四) 岳麓版

单元综合检测(四)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最新历史正剧《英雄曹操》于2013年正式热播,该剧首次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发生在( ) A.200年 B.208年 C. 220年 D.222年 3.下列哪些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结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公元220-589年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5.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都城在建业的政权,国号是( ) A.魏 B.蜀 C.吴 D.汉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再次统一创造了条件 7.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8.下图描绘了我国古代一次著名战役的情景,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是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9.“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戊戌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0.在学校举行的一次“历史故事会”中,一位同学介绍了北魏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的内容。他的下列介绍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B.颁布均田令 C.改为汉族的姓 D.农民不再承担徭役和兵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 宁远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平 【课程标准】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史实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够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但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②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④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通过音频《赤壁怀古》,联系语文知识创设历史情景 ④通过设置游戏对地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认识 ⑤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榜学案】2020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613宋元的科学技术精练精析 岳麓版

613宋元的科学技术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上部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下列对司南以及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 ②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 ③唐朝时,制成了指南针 ④宋元时期,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 (2020·昆山模拟)以下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 3.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是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4.史载“……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的应用(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5.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6.(2020·怀化学业考)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7.(2020·连云港模拟)英国培根说:“这三样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发无数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样东西”不包括( ) A.“麻沸散”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8.(2020·盐城模拟)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科技成就有( )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四大发明在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传教士 C.阿拉伯人 D.中国航海家 二、非选择题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金榜学案】2020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717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精练精析 岳麓版

717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选择题 1.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明朝之所以能实现 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 (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2.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郑 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3.“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材料中“永乐”是下列哪位 皇帝的年号(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4.2020年7月11日,以“感知郑和、拥抱海洋”为主题的2020中国航海日主会场活动在南京举行。在这 次活动中,请你在下面的比例尺上给大家标出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处的时间段( ) 5.“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勇往直前”,在 这首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壮行的《奔赴索马里》中,借六百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来激励将士们勇往 直前。那么,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6.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是来自( ) A.沙俄 B.英国 C.日本 D.荷兰 7.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此童谣赞颂的是 (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8.右图中的“平远台”是百姓为纪念戚继光抗倭所建。 戚继光主要在下列哪些省份进行抗倭( ) A.山东、江苏、浙江 B.江苏、福建、浙江 C.山东、福建、广东 D.浙江、福建、广东 9.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 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二、非选择题 10.史海泛舟 材料一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学案(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无答案)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一)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复习目标】 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及发明;尧、舜、禹;“禅让制”。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重点知识复习】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四、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五、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六、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七、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2.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3.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的技术 2.世间万物,资源无处不在,比如石头,但直到人类的出现,将石头当成工具来使用,才让它们产生了价值。最有可能使用下列石制工具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知道使用火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 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 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金榜学案】2020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精练精析 岳麓版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2020·泰安模拟)“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 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4.若想欣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的全文,需要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诗作( ) A.李白 B.文天祥 C.岳飞 D.辛弃疾 5.(2020·济宁中考)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据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 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年我国处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2020·安阳模拟)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第一个全国 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 7.有一次,李肇星(我国前外交部长)和美国一位领导人会谈,对方说,我对中国“侵略”西藏感到非常不 满。李肇星立刻问他,你了解西藏的历史吗?对方摇摇头。李肇星说:“我可以向您解释,但您理解起来 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说到这里,台下响起了长久 的热烈掌声。“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始于( ) A.元朝 B.明朝 C.秦朝 D.中华人民共和国 8.元朝时,你如果到松江学习棉纺织业技术,你首选拜访的老师应是( ) A.王昭君 B.黄道婆 C.文成公主 D.金城公主 9.歌曲《爱我中华》中有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一个民族是在 元朝时融合形成的( ) A.蒙古族 B.回族 C.满族 D.藏族 10.老师布置七年级一班同学搜集元朝民族关系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请你帮助他 们整理出能够反映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资料,它们是 ( )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②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 ③元朝有很多定居中国的外国人 ④回族开始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

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 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 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 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李洪波 一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